太熟没用:弱关系的力量

时间:2019-05-14 23:0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熟没用:弱关系的力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熟没用:弱关系的力量》。

第一篇:太熟没用:弱关系的力量

太熟没用:弱关系的力量

我们中国人非常喜欢谈人脉,有句现代谚语说 “ 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力 ”。拉关系,是很多人都做,但是又被某些有志青年所不屑的行为。可是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在社会中做事情往往就是要依赖各种关系,求人未必可耻,孤独未必光荣。“ 关系 ”,是个正常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并不简单。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价值人脉的关键是寻求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比如 “ 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 ”,而社会学家们却恰恰不这么认为。

著名社会学家,现在是斯坦福大学教授 Mark Granovetter,曾经在 70 年代专门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是怎么找到工作的,并把研究结果作为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Granovetter 找到 282 人,然后从中随机选取 100 人做面对面的访问。发现其中通过正式渠道申请,比如看广告投简历,拿到工作的不到一半。100 人中有 54 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 当宅男们绞尽脑汁纠结于简历这么写好还是那么写好的时候,一半以上的工作已经让那些有关系的人先拿走了。

但这里面真正有意思的不是靠关系,而是靠什么关系。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那么这条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朋友给的呢?

Granovetter 发现,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 “ 强联系 ”,而是 “ 弱联系 ”。在这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 16.7% 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这个 “ 关系 ”,也就是每周至少见两次面。而 55.6% 的人用到的关系人仅仅偶然能见到,意为每周见不到两次,但每年至少能见一次。另有 27.8% 的帮忙者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

Granovetter 对这个现象有一个解释。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只有 “ 弱联系 ” 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Granovetter 把这个理论推广成一篇叫做《弱联系的强度》的论文,此文有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社会学论文,大概超过了两万次。这个研究的数据如此简陋,思想如此简单,然而其影响是深远的。现在 “ 弱联系 ” 这个概念已经进入励志领域,2010 年有人出了本书,Superconnect: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Networks and the Strength ofWeak Links,其中大谈弱联系的用处。中文版说的更直接,叫《超级人脉》。

“ 弱联系 ” 的真正意义是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据弱联系理论,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机会的多少,与他的社交网络结构很有关系。如果你只跟亲朋好友交往,或者认识的人都是与自己背景类似的人,那么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么人都认识的人机会多。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这样来说,岂不是从一个人的社交网络结构,就能判断这个人的经济地位如何了么?

2010 年,三个美国研究人员,Eagle,Macy 和 Claxton,做了一件有点惊人的事情来验证这个思想。他们把 2005 年八月整个英国的几乎所有电话通讯记录拿过来,涵盖 90% 的手机和超过 99% 的固定电话。这些电话记录构成了可见的社交网络。研究者很难知道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但是英国政府有全国每个小区的经济状况数据 —— 你可以查到哪里是富人区哪里是穷人区。这样他们把电话通讯记录跟其所在的三万多个小区居民的经济排名对比。结果非常明显,越是富裕的小区,其交往的 “ 多样性 ” 越明显。但是这个结果如果细看的话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社交网络多样性越强,经济排名就越高

在统计上我们使用 “ 相关系数 ” 来表示两个东西之间的相关性,它的值在-1 和 1 之间,越接近1,就表示这两个东西越容易一起变大和变小,负值则表示二者变化的方向相反。这个研究发现,小区的经济排名与其社交网络的 “ 社会多样性 ” 和 “ 地区多样性 ” 的相关系数分别是 0.73 和 0.58。这意味着越是富人越容易跟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人联络,而且阶层多样性要比地区多样性更重要。正所谓 “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们设想富人的联系人数也应该较高,因为他们认识的人比穷人多 —— 这也是对的,但联系人数目和经济排名的相关系数只有 0.44,并不太重要。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打电话时间长短,跟经济排名的相关系数是-0.33,也就是说富人虽然爱跟各种人联系,但真正通话时间比穷人短。

这种数据分析的问题在于它只能告诉我们社交网络跟经济地位之间有这么个关系,但不能告诉我们到底是谁导致谁。是因为你富,才有不同的人愿意跟你接触呢,还是因为你愿意跟不同类型的人接触,才导致你富?Granovetter 的理论还有另一个问题。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认识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弱联系,强联系只是少数。如果让所有认识的人每人给我们一条工作信息,最后有用的这条信息当然有更大的可能性来自弱联系!Granovetter 在他 1973 年的论文里承认了这个问题,但他也提出了一个解释:生活中强联系和弱联系跟我们交流的次数相差极大。我们跟强联系之间交流的信息,要远远多于弱联系。这种交流到底多多少,他没有办法量化计算,但是来自弱联系的信息总量可能并不比强联系多。那么这样看来还是弱联系重要,因为它传递的有价值信息比例更大。后来类似的质疑不断有人提出,但 Granovetter 的理论还是经受了考验。

所以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 “ 人脉 ”,而是信息的传递。亲朋好友很愿意跟我们交流,但是话说多了就没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许是跟不太熟悉的对象进行的。这个猜想怎么证实呢?

谁给你的信息重要?

现在有了网络,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分析我们是通过什么联系得到新知识的。比如你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经常阅读和转发来自网友的各种推荐,那么是亲密好友的推荐更有用,还是弱联系的推荐更有用呢?

Facebook 的数据团队 2012 年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项设计得非常巧妙的研究。研究者有个简单办法判断你跟各个网友之间的联系强弱。比如说如果你们之间经常互相评论对方发的状态,那么你们就是强联系的关系,否则就是弱联系。

这项研究统计人们在 Facebook 上分享的那些网页链接 —— 如果你分享这个链接,你大概认为这个链接是有用的。这种分享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你的朋友(不管是强联系还是弱联系)先发了这个链接,你看到以后转发。另一种是你自己独自发现这个链接。我们可以想象,前一种方式发生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后一种大,社交网络的作用就是让网友向我们提供信息啊。

Facebook 的这个研究通过随机试验的办法来跟踪特定的一组网页地址,结果发现别人分享这个地址给我们,我们看到以后再转发的可能性(p_feed),比如我们自己看到 这个地址直接分享的可能性(p_no feed),大五倍以上。这两种可能性的比值(p_feed/p_no feed),也就是网友分享的放大效应。

我们的转发行为是相当亲疏有别的,我们更乐意转发 “ 强联系 ” 分享给我们的信息。统计发现如果强联系发给我们一条信息,我们转发它的概率大约是弱联系发过来信息的两倍左右。这个理所当然,强联系之间本来就有类似的兴趣。有人据此甚至担心,社交媒体是否加剧了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这个局面?我们会不会因为总跟志趣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变成一个个孤岛呢?

不用担心。我觉得这个研究最巧妙的一点是这样的:它不但比较了我们愿意转发强联系还是弱联系,还比较了两种不同联系的放大效应。强联系的放大效应是 6,而弱联系的放大效应是 9。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网址,你看到一个弱联系分享给你你再转发的几率,是你自己发现这个网址再分享的几率的 9 倍。再说白了,就是强联系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来也有可能发现;而弱联系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没告诉你你恐怕就发现不了。这个性质和当年 Granovetter 说的何其相似!

然后再考虑到人们接收到来自两种联系的信息总量,把它们用相应的分享几率加权平均之后,发现来自弱联系信息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强联系。也就是说,虽然人们重视强联系,人们的大部分知识还是来自弱联系。

现在 “ 弱联系 ” 理论已经被推广到了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仅仅想学点东西,找工作,还是创业,你都应该避免成熟圈子中的 “ 强联系 ”,而应该走出去追求 “ 弱联系 ”。

别跟熟人合伙

已经有统计表明,从弱联系那里获得想法,乃至于与弱联系合伙创业,有利于提高一个公司的创新能力。社会学家 Martin Ruef 问卷调查了 766 个在美国西部某个大学(其实是斯坦福大学,尽管论文里并没有明确说明)获得 MBA 学位,然后又曾经至少尝试过自己创业的 “ 企业家 ”,他想从中发现弱联系和创新的关系。Ruef 统计了这些 MBA 们所创办公司的人员构成和信息来源,并且使用各种办法评估这些公司的创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产品或者新的销售手段,是否打入国际市场,有多少专利等等。

是从哪来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创业的?Ruef 发现,这个创业想法来自与家人和朋友这些强联系讨论的,只占 38%。而来自与客户和供货商这类商业伙伴这些弱联系讨论的,则高达 52%。另有人则是受媒体或专家启发。可见好想法来自弱联系这个定律从创业之初就管用。

看来经常出去参加饭局的确比在家呆着强。但是那些连饭局都不参加的创业者有可能更强。现在我们再考虑公司开起来以后的信息来源。如果你在创业过程中的信息网络主要由弱联系构成,你的创新能力是那些指望强联系的公司的 1.36 倍。而如果你干脆不靠熟人,直接从媒体和不认识的专家那里获得信息,你的创新能力则是强联系公司的 1.5 倍。而从社交网络来看,跟前面英国数据的结果一致,你的社交网络越多样化,你的创新能力就越强。那些拥有极度多样化社交网络的企业家,他们既有强联系也有弱联系,还接受从未打过交道的人的意见,其创新能力是那些只有单一社交网络的人的三倍。

虽是如此,大部分创业团队仍然由家人和朋友构成。强联系团队和弱联系团队的数目对比差不多是五比三。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人搞家族企业,或者好友合伙创业,也只能理解,就算是斯坦福 MBA 又能怎样。而 Ruef 使用一个创新评估模型发现,弱联系团队的创新能力差不多是强联系团队的 1.18 倍。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团队成员在此之前从来不认识,那么这个团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更高一点。

但是人们很难拒绝强联系的诱惑。比如在我们心目中风险投资这个行业的人应该是比较理性的人,或者至少应该是比较冷酷无情的人,对吧?但是就算是这帮人也会犯追求强联系的错误,而这个错误使他们付出了相当显著的代价。

这是一项非常新的研究。2012 年六月,哈佛大学商学院的 Gompers, Mukharlyamov, 和 Yuhai Xuan 发了一篇名为《友谊的代价》的论文 [ 7 ]。这篇论文考察了 3510 个风险投资者,以及他们在 1975 到 2003 年间 11895 个投资项目。有些人选择与自 己能力相当的人合作,比如大家都是名校毕业;但更多的人选择与自己的 “ 熟人 ” 合作,比如是曾经的同学、同事,或者仅仅因为二人是一个种族。这个研究发现,按能力搭档可以增加投资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档,则会极其显著地减少投资成功的可能性。

这些人愿意跟什么样的人搭档呢?能力是一个参考因素:如果两个人都是从名校毕业,他们发生合作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 8.5%。但更大的参考因素是关系:如果两个人是同一个大学的校友,他们合作的可能性会增加 20.5%。而关系亲还不如种族亲!如果这两个人是同一个种族的,他们合作的可能性会增加 22.8%。

那么不同类型的搭档关系,对投资成败有什么影响呢?两个风险投资者中如果有一个是名校毕业的,其投资的这个公司将来能上市的可能性会提高 9%。如果他的搭档也是名校毕业,则提高 11%。所以按能力选搭档,哪怕你把能力简单地用学历代表,都的确能增加成功概率。可是如果选一个以前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干过的同事搭档的话,会让风投成功的可能性降低 18%。如果选校友,降低 22%。如果选 “ 族人 ”,降低 25%。

看来风险投资的最佳合作伙伴,应该是一个从来没跟你进过同一个大学,从来没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工作过,而且跟你不是一个种族的高学历者。

所有人都喜欢强联系,哪怕是风险投资者和斯坦福 MBA 也是如此。我们愿意跟他们在一起混,我们愿意给他们打电话,我们愿意转发他们的微博。但是熟归熟,工作归工作。当我们考虑找人创业,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了解什么信息的时候,“ 弱联系 ” 才是最佳选择。现在社会学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证据说明,对工作来说,同乡会和校友录不是扩展人脉的好地方。

第二篇:马基读书笔记 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解读《当下的力量》 绝对原创

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解读《当下的力量》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上文摘自《当下的力量》中一段能引起人思考的文字,马基中有这样一则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对物质起阻碍作用。”我将从以下3点来论述对于物质与意识方面,在读完《当下的力量》后,我的一些感悟。

1、物质决定意识

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虽没有乞丐那么贫穷,但却类似乞丐般对现状不满、对某些事物极其渴望。他们在人生这条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为的是能达到他们的既定目标。在这种大环境下,物质环境不断地驱使着他们不停奋斗,直至达到所谓的目标。正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文中的乞丐乞讨到的东西无非大同小异,或是金钱或是旧物,但正由于他对物质的不满,在物质贫乏的大环境下,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破旧的箱子再平常不过了,这是一种麻痹心理。读完本书之后,我意识到:或许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会经历风风雨雨,收获到点点滴滴。他们也许已经不仅收获到了他们想要的,这种宝贵的人生阅历更是已经超越了他们所想要的。因此,如何把握为理想奋斗的度,让“物质”更加合适地决定我们的“意识”,应该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这是我收获的第一个感想。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我们常说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人生不能没有一个目标。不错的,人生下来在这世上,一直受到的是自己大脑思维的控制之下,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正好就是给大脑下一个意识。这个意识驱使着人为之而改变,并会通过人的一举一动渐渐地改变身边的人、事物以及环境。再以文中的乞丐为例,乞丐对目前的生活不满,因为他缺少金钱。对金钱的欲望,或者说的严重些,对生存的欲望支撑着他在乞讨的这条路上走下去。或许会产生两性循环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他的这种意识会让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变得极端,从而走上一条极端的道路。正因为这意识的存在,我们很可能总是生活在一种对时间的焦虑之中。忘不掉过去,对未来又是甚是忧虑。而读完本书后,我意识到:任何事物其实都无法脱离于当下之外。我们对过去会有所留念或有不满,对未来会有期待会有忧虑,但这都是我们在当下所产生的念头而已。活在当下,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杞人忧天,而因更加关注如何珍惜、利用好当下我们所拥有的,这是我收获的第二个感想。

3、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对物质起阻碍作用

接第二点继续说,我们常常说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世间万物。正确的意识促使着人朝着良性循环发展,给予人正能量;错误的意识则使人变得极端,往往产生恶性循环。但更重要的就如我在第二点时所说,不能脱离当下这个状态。就拿我们大学生举例,在大学阶段,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个正确的、恰当的目标。但所制定的目标完全不需要有多么伟大,应该是所谓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有这么一个目标树立在我们面前,激励着我们为之奋斗,我们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加风雨无阻。

以上是我在看了《当下的力量》与七八篇名家的书评之后,结合我的读后感,写出的我的一些看法,若有不恰当之处还请老师多多指教。

第三篇:青少年男子铁饼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问题及其训练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分析

青少年男子铁饼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问题及其训练时应处

理好的几个关系分析

【摘 要】铁饼运动员要求竭尽全力使铁饼获得最大出手初速度,因此,铁饼运动员力量训练时首先要根据专项技术的动作结构来选择恰当的练习,以发展有关的肌肉群力量,其次要通过肌电研究了解主要肌群用力特点、工作方式、用力方向、关节角度等,来确定力量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铁饼项目;专项力量训练;科学合理;力量素质;整体协同作用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人们对科学训练有了新的认识,对与投掷项目相关的力量训练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那就是:力量在杠铃上的简单表现值,在第一层意义上是随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增长,同时受生物发展规律的制约。在第二层意义上表现为一种阶段性的增长或减少。力量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1 力量训练的原则

(1)超负荷原则;

(2)渐增阻力原则;

(3)专门性原则;

(4)合理练习顺序原则;

(5)系统性原则。

1.2 力量训练的方法

(1)等张练习(动力性力量练习);

(2)等长练习(静力性力量练习);

(3)等动练习;

(4)离心练习;

(5)超等长练习。铁饼运动员力量素质与专项成绩的关系

力量是进行专项训练的基础,一般性力量训练多是肌肉训练,属于一般素质,它不能直接转为专项运动素质。只有通过专项训练,才能使投掷者的专项能力水平在专项动作上表现的肌肉力量达到很高的程度。若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合理地结合各种组合投掷,则既是发展投掷功率的大好时机,又是及时转化成专项能力的需要,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力量素质水平的利用率。所以说,力量素质水平的提高,不一定保证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它只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只有与专项训练协调地组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体协同作用和专项投质水平。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的关系

一半力量训练多是以肌肉训练为主,它往往在一些动作中都能表现出很大的力量。而对那些涉及到铁饼专项技术的动作却起不到明显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一般力量素质不能直接转移为专项运动素质。只有通过专项力量训练,才能使运动员在专项动作和水平上表现出的肌肉力量能力达到较高水平。由此可见投掷铁饼运动的专项力量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向表明,越是高水平的运动员其专项力量和专项能力训练的比率就越高。因此要选择那些专项练习结构和运动员肌肉用力性质相类似的练习内容,才能使专项力量素质有效地从一个动作转移到另一个动作上去。快速力量在铁饼运动员力量训练中的重要性

快速力量是发展和提高动作速度的基础,它与技术的加速度节奏、自下而上地快速协调爆发用力和提高运动成绩是密切相关的。若力量和快速力量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不仅能促进最大力量素质水平和力量速度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比单独进行快速力量训练更能收到倍增的效果。只有通过快速力量训练这个介于杠铃力量和爆发性练习间的“间桥”,才能把获得的各种力量能力转换成另一种所需要的能力。这就是一些中外专家把快速力量视为投掷运动的“生命”和“前途”的真正原因。发展快速力量的有效方法是各种跳跃练习,如立定跳远、多级跳、纵跳、连续跳栏架、单足跳和跳绳等,在完成这些训练时,要强调动作准确、有节奏和快速爆发用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铁饼运动员力量训练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5.1 力量是基础,技术是核心

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力量是基础技术是核心。体育运动的各种形态无不体现出力量和技术的协调统一。即没有力量内容的技术是无源之水,而脱离技术的单纯力量观点也是无本之木。只有通过不断完全掌握合理的技术,才能体现和充分发挥出各项素质的能力,来提高运动成绩,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那种忽视技术,企图通过提高力量和专项能力来提高成绩是本末倒置,而要提高有很大局限性。现代运动实践表明,在很短的时间里使力量达到较高水平的正是那些忽视技术的运动员成绩停止不前的原因。

5.2 充分利用“机能转移”理论,提高力量的利用率

把力量训练与一般专门投相结合。把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与小力量训练和专项投结合起来,采用轻、标准、重器械进行组合专门投,可使力量能力转化到专项能力上去,这就是体现在专项能力上的力量,也是功率训练的最好时机,其后继效果也好,不仅专项技术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并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已获得的能力,同时也是把赛前力量训练与专项技术相结合。

5.3 与速度力量相结合

力量训练与各种跳跃相结合是提高速度力量的有效方法,比单独作跳跃练习所获得的效益更大。首先跳跃练习是介于杠铃力量和爆发性练习之间的独特“桥梁”,通过跳跃练习可转化成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其次是项目的转换,中枢神经系统建立许多兴奋灶,并且很快建立起促使“绝对力量向“爆发性力量”做新的转化。同时对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加速恢复都有特殊作用。例如跳栏架、跳深、台阶跳、立定跳远及各种单、双足跳等。

5.4 考虑个体自身差异

初级选手必须以技术为中心,使力量和专项训练协调起来。男队员侧重于下肢和躯干力量,女队员侧重于抓好躯干力量,这不仅利于掌握技术,还利于控制动作和改进动作节奏。青少年则注意发展脊柱室骨盆牢固连接的那部分肌群及旋转动作的肌群力量,对以后进行专项训练有重要作用。高水平运动员除完善技术外,主要是围绕提高爆发力和专门能力进行力量训练。

5.5 各项力量素质协调发展

力量、速度力量等素质水平的提高,不单是保证运动水平的提高,它只能在与其他素质协调起来,才能起到力量的主导作用,如果过分发展最大力量和快速肌群,会引起躯干和下肢肌群力量的下降,导致技术失调,成绩停滞不前。不少运动员的实践已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说不能忽视小肌群的力量训练,如手指、腕关节屈伸、足底肌、脚掌的转动练习和对抗肌的练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有原动肌.协调肌、固定肌和对抗肌参加,否则其动作会失调,产生错误,影响整体效果。运用不同的动作节奏进行力量练习,例如快慢结合,可以改善和提高肌肉之间收缩的协调。在发展力量过程中应注意其专门性,超负荷和可塑性三个关系的处理即抗阻力,动作速度和重复次数。

5.6 遵循青少年男子铁饼运动员身体发展规律

运动员在保证人体健康状况不受损害的情况下通过力量训练破坏人体内的平衡状态,或打破某一局部稳定状态,保持训练的完整、持续性,使人体产生训练适应,形成新的平衡状态,达到提高水平的目的。

青少年的身体各部位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力量素质相对较差,如果过多地采用大负重的力量练习尤其是大重量的杠铃练习,不仅会造成运动员肌肉的横断面加大,导致身体形态向横向发展,而且会影响肌肉质量,使肌肉僵硬,缺乏弹性。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过多的负重练习会影响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促进影响生长发育的性激素的产生,从而导致早熟。因此,我们在青少年铁饼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不提倡过多地采用大负重的练习。结束语

总之,专项力量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保证专项运动水平的提高,它只能与专项投掷力量训练、爆发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合理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专项力量的主导作用,将已获得的能力及时转化为铁饼运动员所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庆.铁饼运动员初级训练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J].呼兰师专学报,2002,18(4):61-62.[2]崔东雪.掷铁饼训练中的腰部旋转肌群的训练手段[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2(4).[3]毕红星.掷铁饼专项力量训练[J].辽宁体育学院学报,2003,4(2).[4]张国庆.铁饼运动员初级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J].呼兰师专学报,2002,12(4).[5]刘建和.运动训练组合问题之研究论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4):20-26.[责任编辑:薛俊歌]

下载太熟没用:弱关系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熟没用:弱关系的力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