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

时间:2019-05-14 23:4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

第一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

个人本位主义危害的剖析以及

公共精神的培育

小组组长:王巧玲

小组组员:邓玉芳

高占威

经过我们的了解和学习,我们知道个人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根据托克维尔和一些思想家的理论概括,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的理论,在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第二,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它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并极力反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第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是一种财产制度即个体所有制。综上所述,个人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和自我之上。

就当今社会以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更需要明白肩上的重任。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齐心协力来共同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设美好的国家伟大目标。然而,在当前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分子,例如一件件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石家庄博大医院男科门诊从绿茶中也能检测出白细胞的事件等等都在告诉我们当前社会上存在很多为了一己利益或本单位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践踏社会公德,抛弃集体主义的现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所以我认为,在21世纪,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再来谈谈个人本位主义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于是我在阅读思考研究前人的著作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理解与认识,并结合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再来简评个人本位主义,谈谈个人的看法。关于个人本位主义,很多学者在此都颇有研究。在80年代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破坏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腐蚀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思潮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争论。那么它究竟是怎样提出来的呢?叶求真在《个人本位主义评析》中说道“早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有些人接过‘革命批判’的口号,片面夸大个人利益,否定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否定雷锋精神,批判‘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共产主义道德,进而打着‘改革开放’和‘观念更新’的旗号,鼓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等,个人本位主义正是在为重新抬头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出理论论证时抛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本位主义是在否定社会本位主义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是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辩护的,实质上就是一种露骨的唯我主义哲学。叶求真还指出个人本位主义的几个主要论据,他认为最有欺骗性的一个重要论据是说,马克思恩格斯也认为国家、集体都是虚幻的,只有个人和个人利益才是真实的,即使是“真实的集体”也只是个人的集合,仍然要以利益为本位。个人本位主义另一个颇为迷惑人的论据是,个人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不同的。然而顾乃忠在其《重申唯物史观》中曲解了唯物史观来支持他最后的观点——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发扬个人本位主义的精神。他提倡人们“向钱看”,认为这是按照了唯物史观的要求,也是按照了逻辑的推论。他错误的认为向钱看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都是唯物史观和理论逻辑的要求,“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也好,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也好,既然是唯物史观和理论逻辑的要求,它就绝不是洪水猛兽,应该有它在现实中存在的合理性。”然而,王金福在《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价值观问题与顾乃忠通知商榷》一文中旗帜鲜明的指出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现实根据来证明我们必须提倡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他认为个人主义的或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而不是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另外他还说了顾乃忠同志坚信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坚信科学理论的逻辑力量是值得钦佩的,“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却用唯物史观的逻辑来论证我们今天必须确立和提倡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接下来,他就摆出顾乃忠的错误的逻辑,并指出其不合理性,还说了导致无产阶级价值观在顾乃忠同志视野中消失的理论上的原因是顾乃忠同志简单地理解了唯物史观所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最后他认为无论在何种条件下,要求共产党人来提倡个人本位的价值观,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将是极其有害的。

既然学者认为个人本位主义不应使我们提倡的价值观,那么它究竟有什么危害性呢?叶求真认为首先个人本位主义造成了思想上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大颠倒,并以当前社会上的见利忘义、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嫖娼卖淫等等行为不以为耻的现象加以说明;其次,由于个人本位主义在思想上、理论上颠倒了一系列道德标准,所以,他认为个人本位主义在政治生活中助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最后他指出在现阶段由于“个人本位主义”的张目,受“一切向钱看”和“有钱就有了一切”的鼓动,导致一些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者的私欲迅速膨胀起来,还使资产阶级的颓废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得以无孔不入地侵入与传输。

总的来说,许多学者都深刻剖析了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观,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各自有其观点,这给我们现在再来谈谈个人本位主义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如今,我国个人本位主义现象的存在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在我看来,那些认为独立的个人或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个人本位主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种种支持个人本位主义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当反对个人本位主义,原因在于个人本位主义存在很多弊端,它的弊端在道德生活领域表现为损人利己和自我中心主义,它的极端发展将导致社会关系的原子化,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危机。西方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在我国演变为唯我主义、自我膨胀、顾己不顾人,甚至是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同时,西方对个人实在利益的追求的功利思想,在我国发展为只追求眼前实惠,不计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主义观念中“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自由观,在我国变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社会秩序、社会公德和他人利益。个人主义追求的“个人幸福”也演变为一种享乐主义,为满足欲望不顾法律与道德。

也许,仅凭这些理论观念并不能很好的说服那些坚持个人本位主义、推崇个人本位主义或对个人本位主义仍抱有幻想的一些人。可能这些都不足以体现个人本位主义的弊端,但这下面曾在网上被广泛热议的消息足以体现弊端。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一出惨剧发生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几分钟后,女童小悦悦又被随后开来的一小型货柜车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身上再次开来过去。七分钟内,女童身边有18个路人经过,但都对此冷眼漠视,没有伸出援手。只有最后一名拾荒者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事件发生后,到处是谴责批判那18个人的声音,好像如果我们是他们中的一个,就会扭转这次悲剧一样。事已至此,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这18个人的道德伦理观,而是我们的自身,以及整个社会所呈现出来的风气面貌。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可以不痛不痒的经历一次悲剧,甚至战胜自身的灵魂,不顾良知,事不关己?我们敢不敢问问自己,如果你是路过的第19个人,你会怎么办?

社会冷漠至此,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难道仅仅是自我保护意识吗?仅仅是因为怕惹事上身吗?如今我们社会的整体冷漠,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危机等等社会公德缺少的现象正在逐渐暴露出来。小悦悦事件仅是其中一个缩影,我们应该以此为训,抛开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不能让个人本位主义再侵蚀我们的心灵!亲爱的朋友,这个社会需要爱,这个社会需要你,你很重要!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美好,更加精彩!我们不能够再如此冷漠下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抛弃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

既然本位主义有这么多严重的弊端,那么如何去克服本位主义么呢?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否则是无法从基本上解决本位主义寄生在思想里的私欲。其次,在遇到事物进行考虑角度的时候,要学会使用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其三就是要培养公共精神,而这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那么什么是公共精神呢?

公共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构成实现“中国梦”的公共伦理基础、公共参与基础和公共责任基础。公共精神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保障。为此,切实把对公共精神的培育和践行作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鼓励组织讨论和专项研究,凝练共识;推进公共事务的社会参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致力于推动服务社会。此外,还要加强与公共精神塑造有关的文化产品及其要素市场的建设。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深刻阐述,其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但实现“中国梦”,精神要先立起来。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时代特征,就是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中国梦”的使者,需要中华民族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自觉,以凝聚强大精神能量。基于此,现阶段“中国梦”的价值特征是公共精神,其价值维度就是每一个人的那种关怀公共事务、公共事业和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与行为态度。人的精神追求,说到底,就是对生命、人生意义的寻求。

纵观世界各国,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里总活跃着一大批创造力丰沛、善于沟通、有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热情的人,这些人虽然不是总是做最好的或做惊天动地的事,但却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能为国家创造持久的竞争力,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例如,社区服务理念就是公共精神的体现: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平等的精神,是对他人的爱和关怀,是友好,是谦卑,是体贴他人,是让别人信服,是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是了解社会、了解底层,是志愿服务。因此,社会和谐作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其精神基础就是社群里的每一个人都甘于为自己所在的国家、社会做点事,且这些事除了对自己有意义和利益外,同时对整个社会、对他人也有意义,体现对社区、对他人的有价值的贡献。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力量。如何使“中国梦”起航的使者具有公共精神,如何推进公共精神的塑造,如何培育公共精神,是“中国梦”实践中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更进一步了解公共精神的培育

(一)政府层面。

对党的理论、宣传和教育来讲,必须切实把培育和践行公共精神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培育和践行公共精神是一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其一,应该把对公共精神的培育和践行作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其二,要把公共精神的研究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重要项目,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深入调查和研究,掌握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动态、分歧和盼望,提炼和概括公共精神塑造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其三,鼓励全国上下、城市乡村、各行各业结合实际提炼公共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以适当的形式组织开展讨论,凝练共识。

(二)社会层面。

重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推进社会改革,畅通公共事务的参与渠道。推进社会改革,是培养公民公共精神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其中就包括开放公共生活,鼓励和推动民众积极参与从国家层面到公民社会层面的公共生活。而公共精神是与社会权利的行使不可分的,国家要保障每一个公民都能参与到公共事务(特别是城乡社区)的决策和管理之中,唯有这样,公共精神才能持久生长。其二,促进文化行业领域的社会组织建设。社会是塑造公共精神的根本路径,而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反映社会诉求、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因此,文化行业领域的社会组织的角色扮演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成为是推动社会追求公共精神的重要条件。

(三)教育层面。

公共精神的建构与维持,需要教学过程和教育制度来保障。一方面,通过深入社区、深入社会底层的实践教学过程,对重建公共精神至关重要。要以公共精神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思想基础,鼓励在大学里开设“公共精神”相关通识与素质教育选修课,并进行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教师和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教学的评估,以深刻认识“中国梦”的文化价值特质,对教育系统、教育管理机制加以改造,对教育理念进行新的“诠释”和新的“透视”。另一方面,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对于塑造学生的公共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的公平、公正性是一个学生树立起公共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来说,没有在受教育方面的公平感甚至有一种被剥夺感,他们是很难树立起公共精神的。教育公平的实现最基本的是要保障教育资源配置及投入上的公平、公正性。

(四)个人层面。

“中国梦”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梦想,需要每一位人担负起使命。对于个人来说,一方面,人类文明有意义的实践成果和经典文献,要去学习、吸收,推动人类文明及其文化意义的交流与传承,最大限度地充实、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服务社会。要按照“能力”和“公共精神”的双备要求,强化自身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从自身出发塑造一种平等的传统,树立起对周围那些和自己享受平等权利的人的感召力,督促自己不仅要在知识能力上加以锻造,也要对周围的人们有深刻的理解和真诚的关心。

(五)市场层面。

加强与公共精神塑造有关的文化产品及其要素市场的建设。与公共精神之塑造、追求和传播有关的文化产品市场及要素交易市场,是打造公共精神的市场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舞台演出娱乐、影视剧、小品、动漫游戏、网络等文化产品市场的建设,在这些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中注入公共精神的塑造和追求;另一方面,要有序发展精神文化相关的产权、版权、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文化产品的公共精神资产评估体系。而公共舆的相互碰撞,以及形成一个开发歧见,彼此包容和接受的公共价值伦理规范尤为重要。

以上就是我们小组通过对各组员对个人本位主义危害的剖析以及公共精神的培育的讨论和汇总。作为公民,我们每个人应认识到自己与社会各群体的彼此共融和,既要摒弃个人本位主义,不盲目的自大和离群,也要弘扬公共精神内涵,为公共精神建设的培育出自己所能及的力量。以这样的一种开放式公共文化生活势必会使大家消除隔膜和敌意,彼此信任和理解,走向公共思想和情感的高度统一,达成公共理念,避免个人本位主义的危害和形成公共良知,并催生出具有认同感的公共精神。参考文献:

龙兴海:“大力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光明日报》,文章来源:吴康明,张四平主编:《“中国梦”与政府建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4:

【1】 叶求真.个人本位主义评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3 【2】 顾乃忠.重申唯物史观【J】.唯实,1996,1 【3】 王金福.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价值观问题与顾乃忠商榷【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2,2 【4】 罗伯特.贝拉等:《美国透视——个人主义的困境》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下载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