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景观角度下高速铁路对城市沿线用地的控制研究(最终版)
基于景观角度下高速铁路对城市沿线用地的控制研究
(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 要:高速铁路的建设虽然带来了城市的发展、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但是其建设对沿线用地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次研究以如何通过科学的用地控制规划来协调高铁与沿线城市用地相互影响下的增效或抵消关系为出发点,依据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从景观的视角下提取沿线景观控制要素、总结沿线景观控制要求,并以此为控制基准,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法定体系内的用地控制要求,从而为高速铁路沿线未开发或重新开发用地提供相关的建设指导及要求。
关键词:高速铁路 景观要素 沿线用地 控制要求
1前言
随着经济与时代不断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速中。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城市化的需求,缩短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我国掀起了建设高速及城际铁路的高潮。2004年,我国正式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随着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我国正式开始了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时代。2014年,《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是中国发布的第一部正式的高速铁路设计行业标准,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规划至2020年,中国铁路网总里程达到10万公里,并建成“四纵四横”的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其中,“四纵”客运专线将联通长三角、华北、华南、东北和关内,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四横”客运专线将连接西北和华东、华中和华东、华北和华东以及西南和华东地区;三个城际客运系统覆盖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虽然高速铁路的建设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但从城市腹地尺度来考虑,高速铁路穿越城市和乡村用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用地结构和布局,侵占了乡村及农田用地,影响周边生态和环境景观,对城市产生的主要是割裂城市用地及景观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外现有关于高铁与城市用地的研究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高铁站点周边用地功能或空间研究;另一类是区域范围下高铁对沿线城市群落用地及产业分布的研究。而单独针对高铁在某个城市腹地中沿?用地的研究少之又少,单独针对于高铁沿线的用地控制规划更是几乎没有。虽然国内外目前没有现实的范式、技术规范可借鉴,但本次研究提出的问题却非常有现实意义,尤其高铁建设在我们国家被提到战略高度的今天,应当是今后的规划体系中需要补充、完善的重要内容。研究思路
鉴于本次沿线用地规划是基于高铁因素下的用地控制研究,主要出发点是如何通过科学的用地控制规划来协调高铁与沿线城市用地相互影响下的增效或抵消关系,因此,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本次研究可以从以下三点搭建一个思路来分析这个问题:
高铁建设与城市用地的影响关系是什么?
沿线用地应当控制哪些要素?
如何结合现状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编制用地控制规划?
依据以上三个问题,结合本次研究是基于景观角度下的用地控制研究,因此,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来控制本次沿线用地:
(1)提出高速铁路对中心城区沿线景观的控制要求;
(2)将相应的沿线景观控制要求转化为法定体系内的用地控制内容,对沿线未开发或重新开发用地提供建设指导及要求。
3理论研究
3.1 景观控制要素
依据相关的案例研究,高铁沿线的景观控制要素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这两类有着显著观感区别的景观类型。
3.1.1人工景观
对高铁沿线人工景观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高度、长度和距离,具体为:对沿线构筑物以及地标的最大高度和最小高度的控制、乘客获得沿线建筑界面景观印象的最佳长度和最短长度的建议值、沿线构筑物可以被辨认时距列车的最短距离、地标建筑与列车最佳频度建议值等。
3.1.2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控制的重点在于绿化栽植的位置、间距以及配置形式。根据人体视觉心里反应,当绝对视距超过100m时,人眼只能分辨物体的总体特征,不能区分细部。所以当视距超过100m时,绿化已经和建筑趋向于融合为一个整体,再讨论绿化的相关变量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因此,自然景观控制中的绿化景观控制主要针对视距100m以内。
3.2景观控制层次
依据观察距离与视觉效果的不同,可以将沿线景观分为不同的层次控制:近景(0-300m,可以看清楚景观的主体和轮廓)、中景(300-1000m,只可以分辨景物整体的大概轮廓,不能再清晰区分建筑和其他景观)、远景(1000m以上,仅仅可以看清天际轮廓线,具体景物已经模糊不清)。在不同的景观层次中,人的视觉感受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景观层次和距离的范围区间,动态景观的控制要素、控制目标、控制重点和控制方法不同。
3.3 景观风貌类型
高速铁路沿线的景观风貌包括三种类型:城市风貌区、城乡过渡风貌区和乡村风貌区这三大类,因为不同风貌分区的景观基质和景观特色不同,所以,不同景观控制要素在不同分区的景观控制目标和重点也不相同。如:城市风貌区主要控制的景观要素为人工景观,而乡村风貌区主要需控制自然景观要素,城乡过渡风貌区则需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4景观控制要求
依据前文理论研究,本次研究综合景观风貌分区、景观控制层次及景观控制要素三方面要求,将其内容依次叠加,得出本次研究高铁沿线景观控制要素分类(见表1)。
5商合杭高铁芜湖段沿线用地控制引导
5.1商合杭高铁芜湖段研究概况
新建商合杭铁路起自河南商丘,经安徽至浙江湖州,与湖州至上海、南京至杭州城际铁路连接,全长794.55公里,是“华东第二通道”最重要的客运专线,是连接中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客运通道。建成后,芜湖至合肥仅需40分钟,至杭州仅需90分钟,极大的缩短了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
目前商合杭在芜境内全线采用高架形式,平均高度约10m左右。其线路于芜湖站――弋江站段与现有宁安高铁线路并线,本段线路已修建完毕;芜湖站以北及弋江站以南线路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2020年建成通车。
本次研究范围起止点为芜湖市中心城区边界,主要考虑高铁乘客视眼范围,沿线按照500-1000米进行用地控制,以规划城市路网、自然界限进行修正。
目前规划范围内涉及商合杭沿线用地的已编和在编规划有《芜湖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芜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芜湖市火车站东广场及周边地区用地功能研究》等,因此,本次研究中沿线用地布局规划以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要求为主,不再做过多研究,只对沿线景观及建筑空间形式等方面提出控制性引导要求。
5.2 总体控制要求
根据对《芜湖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芜湖市景观风貌规划总体城市设计》、《长江南岸天际线研究》等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的内容进行梳理及归纳,提出本次规划范围内商合杭芜湖段沿线用地整体通则式控制要求(见表2)。
5.3 分段控制引导
根据上位规划中高铁沿线用地分布和现状景观风貌分区,商合杭高铁中心城区沿线规划景观风貌主要分为以下五段(见图1):
(1)乡村风貌区
江北城市建设区以西段
白马山路至规划区边界段
(2)近期乡村,远期城市风貌区
江北城市建设区边界至长江段
(3)老城景观风貌区
长江至青弋江段
(4)新城景观风貌区
青弋江至峨山路段
(5)城乡过渡风貌区
峨山路段至白马山路段
5.3.1现状景观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老城景观风貌区段)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其余几段不再做详细分析。
商合杭高铁在本段属于已建成线路,平均架设高度约为10m,平均速度为200km/h,在其已建成路段内,部分路段周边为居住用地的设有防噪音挡板。由于高铁在城市景观风貌区运行速度较慢,且城区内建筑物较为密集,因而对沿线近景范围内的景观观察较为直观,根据对现状景观的分析,本段内景观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图2):
(1)区域整体风貌较差
本段内整体建筑形式较多,景观整体性不强,且沿线棚户区、建筑质量低及景观风貌差的建筑较多。
(2)“门户” 景观较差
商合杭跨越长江后进入本段内首先看到的地块为老船厂地块及部分工业和仓储物流用地,整体景观风貌及建筑质量较差,不能起到“门户”景观的作用。
(3)视觉通廊景观效果较差
站点与神山公园之间的廊道控制较好,但目前长江沿线段与赭山视廊及靠近古城沿线段与古城景观被挡。
(4)铁路沿线缺少防护绿地
按照省“三线三边”及市“控规通则”要求,高体沿线两侧至少需要预留30m防护绿地,规划与现状宁安高铁并线段两侧基本无防护绿地,全段设置防噪音板,使得乘客景观视线受阻。
(5)高铁站房周边缺乏景观小品
列车进出高铁站时需要降低车速,现状芜湖站周边均缺乏展示城市生活风貌的景观小品或雕塑。
(6)沿线景观观赏性较为单一
沿线基本都为居住用地,景观观赏性单一,缺乏变化空间及景观视觉焦点。
5.3.2景观控制要求
针对现状景观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其提出相应的景观控制要求:
(1)统一城市景观风貌,整改建筑风格
将本段内整体城市景观风貌分为三个片区:生活文化区、行政文化区和古城区(见图3)。对现有建筑质量进行分析,分为建议拆迁、建议整改和保留三类,将建筑质量较差及景观风貌较差的建筑进行拆除,对风貌一般的建筑依据其所在的城市景观风貌区,进行相应的立面及风格整改。
(2)优化“门户” 景观
近期对沿江老船厂地区及周边工业用地进行建筑及景观整改,远期建议对用地内建筑整体拆除,重新塑造景观“门户”节点。
(3)视觉通廊景观效果较差
沿线内应预留的古城廊道现已被东方龙城新建高层住宅完全遮挡,且目前已有防噪音挡板,视觉廊道已无法预留。目前控制站点与神山公园之间的廊道景观较好,应在今后建设中继续加强控制力度,预留出站点与神山公园之间的视觉廊道。预留长江至赭山之间的视线廊道,廊道内建筑高度应低于视线至赭山山顶的视线高度。
(4)增加30m防护绿地
按照上位规划要求,?Ω咛?沿线未出让或已批未建的土地,增加或调整出让条件,预留30m防护绿地。
(5)添加景观小品
临近高铁站周边,在广场、小区内部、交通节点增加一些识别度高、能反应地方特色的景观小品或雕塑。
(6)建议沿线部分用地改变用地性质,以增加景观观赏度及视觉变化
根据本段景观控制要求,结合高铁沿线景观控制要素表(表1),提取相关控制要素,进而转化为本段具体用地控制要求(见表3),从而对线用地提供建设指导。结语
目前国内与高铁相关的政策、规范也主要以铁路建设施工相应的控制要求为主,缺乏对沿线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的控制要求。而国内外对高铁沿线的研究虽多,但是其研究内容主要都是针对于站点周边及区域范围内的用地研究,对于高铁对城市内部沿线用地控制的规划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从沿线景观角度出发,以沿线的景观要素为控制基准,将相应的景观控制要求转化为法定体系内的用地控制内容,从而对沿线用地提供建设指导及控制要求,以期为后续高铁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开发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及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许姝.基于视觉特性的高速铁路沿线动态景观控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12
[2]张鑫.株洲市城际铁路沿线城市景观控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12
[3]邹晓榕.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高速铁路沿线景观规划研究――以京沪高铁苏州段为例.苏州科技学院硕士论文,2014.06
[4]李宝勇.铁路沿线景观营造研究――以京九线南昌段为例.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06
作者简介:
刘明(1985-),女,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英国曼彻特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二篇:浅析公司治理角度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浅析公司治理角度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论文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 管理
论文摘要: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与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建立1套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不断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剖析了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此为企业改革的压力和动力,对从公司治理层面下,如何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提出了具体建议。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司治理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不能割裂,需将内部控制纳入到公司治理路径之上。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条件,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1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如果内部控制不能与公司治理兼容,将会增加治理成本。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剖析了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此为企业改革的压力和动力,对从公司治理层面下,如何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提出了具体建议。
1内部控制及其相关概念
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内部控制外延的扩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人员缺乏自主权及会计人员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决定着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公司作为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消亡的经济组织,以管理监控为己任的内部控制的目的必须要拓展到保证公司政策的贯彻和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上。基于此,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概念的描述如下:“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3个目标而提供的合理保证的过程”。
1.1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5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只有当这5个要素同时存在且有效时,我们才能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具体表现如下:
1.1.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构成1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单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包括员工的诚实和职业道德、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及监事会的参与、组织机构、权利和责任的规定等。
1.1.2风险评估单位为取得其目的而确认的分析相关风险,以构成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通常风险来自经营环境的变化、新员工聘用、采用新的信息系统、新技术的应用、企业改组和新会计方法的采用等。
1.1.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控制、实物控制和职务分离等。
1.1.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信息系统方法和记录。其可以确认和记录所有有效的经济业务,以便适当归类、提供会计报表,在财务报告中揭示经济业务。
1.1.5监督评价内部控制实施质量的过程,即对内部控制设置、运行及改进活动的评价。
1.2内部控制的2个层面
根据内部控制具体实施的机制,内部控制通常又可以分为2个层面:
1.2.1企业的管理制度又称为“管理控制系统”,是建立在公司治理基础上,通过检查和改进有关管理政策和程序来有效控制企业运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以实现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
1.2.2企业的会计制度又称为“会计控制系统”。通过适当的业务权限设置和授权,准确的会计记录,及时的实物盘点,以及公允的报告等程序和方法,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的可靠性,保障投资人财产安全。这一层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认为是最具体的控制。因为控制制度能否生效,取决于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取得适当的信息,而会计信息的存在与有效传递,影响到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的发挥。
2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999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则》中对“公司治理”作了如下描述,公司治理是1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明确规定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决策公司事物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其还提供1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就企业角度而言,公司治理机制辐射2方面内容:①企业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分配,在这一层次中,股东要授权给管理当局管理企业、采取措施保证管理当局从股东利益出发管理企业、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判断股东期望是否能真正得到实现并在管理当局损害股东权益时有权采取必要的行动;②企业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为履行对股东的承诺、承担自己应有职责所形成的责、权、利在内部各部门及有关人员之间的责、权、利分配。
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会计信息对于契约的签订、履行和考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董事、经历的选择和考核都建立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主要依赖与“用脚投票”的中小股东,会计信息都是实现其对经营者有效控制的工具。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维护某一类或少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如果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留下的空间就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有此可能演变为制约公司发展的阻碍。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不能割裂,需将内部控制纳人到公司治理路径之上。两权合一时,股东和股东会直接实施内部控制;两权分离时,利益相关者通过董事会或监事会进行间接控制。由股东会或董事会涉及监控制度,考核、评价经理层绩效。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保证不同层次控制目标一致性;只有从源头实施内部控制,才能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得以顺利运行的条件,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1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如果内部控制不能与公司治理兼容,将会增加治理成本。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控制环境不健全
企业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而目前在我国,企业控制环境各方面仍存在着问题。①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了解不深,重视不够。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牵制或内部监督。②企业内部控制无法超越那些创造、管理与监督制度的人,管理者的品行、素质和管理哲学仍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制约因素。③缺乏科学、一贯的人力资源政策。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中还充斥着以貌取人、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等现象;不够良好的人力资源
政策对培养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④企业组织结构不理顺,内部控制组织形同虚设。公司内部缺乏制衡机制,对管理系统缺乏控制,导致内部控制如“空中楼阁”,形同虚设。
3.2风险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层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因此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公司片面追求财务杠杆的运用.忽视经营风险.市场分析不充分、风险控制失效,以致影响了公司经营战略的及时调整。
3.3控制活动不当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会计控制不当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有的企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或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致使国有资产遭受重大损失。
3.4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信息是企业的命脉,因为信息能够在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辅助决策制定,同时也是连接外界如政府机构、股东、供应商、顾客、社会公众的重要渠道。1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只有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目前国内企业的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有效信息,一般都是最高管理层掌握,而不是由企业所有员工掌握。
3.5监督机制不完善
法律上的监督规定与实际操作有很大反差,企业会计在高级管理层面前陷于窘境,会计内部监督难以有效实施。同时,机制的问题也使内控考核缺乏力度。有的企业没有人去考核检查,有的即便进行考核,也只是搞形式主义,致使内控执行效果很差。即使在已建立考核制度的企业中,大多数深度和广度不够。我国还未提出类似美国COSO报告的权威性很高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内部控制标准的缺位导致内部控制考核监督难于操作。
4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完善内部控制
4.1强化公司会计控制
4.1.1建立1套严密而科学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内部财务控制是公司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因此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找出财务工作中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做到防范于未然。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应包括明确的授权控制、明确且不相冲突的职责、合理有效的监督考核系统以及必要的审计控制,应该针对财务活动的而特殊性建立适宜、充分、有效的流程体系,同时对财务人员的团队建设建立严格和适宜的选拔、任用、考核、晋升体系。
4.1.2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1个健全的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良好表现,而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建立科学的预算系统,能对企业集团进行整体规划,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有效地协调集团内部各层次、各单位的目标指向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的目的。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企业资源效率和经营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将企业关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重大投融资、技术改造等决策贯彻到日常经营活动中去,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适时调控。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用财务控制生产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企业实施财务管控(投资管控)模式的重要保证。
4.1.3加强内部审计与财务监督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紧密相联的,内部审计既是企业
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方式。企业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而不断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目前许多国内企业尚未组建内部审计职能,或者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人数、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局限,无法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在信息技术审计方面,大部分合格审计人员一般集中在大的国际咨询机构和外资企业。因此企业应审慎地考虑是否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或者与咨询机构合作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弥补自身在资源方面的欠缺,并获取国际上最新的工作方法及成熟的工作经验。
4.2完善内部制度控制
4.2.1合理授权,明确责任企业应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和重要性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权责,防止权力重叠,责任“真空”,做到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同时建立授权管理控制体系,实现重大经营活动决策和执行程序民主化、标准化、规范化,保证有效集权、协调统一,还能使各授权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决策者与执行者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最大限度的实现全员的参与。
4.2.2加强董事会建设,强化监事会职能,保持独立性董事会一方面代表所有者的利益做出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大决策,另一方面对经营者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加强董事会建设,可以有效地监督、保证内部控制与程序的有效运行。同时,强化监事会建设,保持其独立性,这是切实发挥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关键。
4.2.3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明确部门之间的对接需求在企业活动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由最初的分工合作变为现在的分工协助,企业内部就是1条小的供应链环节,因此建立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整体协调一致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明朗的业务环节、明晰的组织架构、明确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分级的职责系统)是保证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建立为顾客服务和与供方互利的理念,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这样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转变为相互支持、相互服务、相互监督的共赢格局。
4.2.4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体系,积极推行股权分配有效的绩效管理不应该是以绩效考核为重点,应该着重于绩效的关进,包括员工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改进两个方面。绩效管理是的付出与回报可以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同时也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依据,同时绩效管理也是员工约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激励现在流行的做法就是股权(期权)激励,全员持股可以使员工与企业的利益趋同,从而自觉维护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关注资产保值增值,缓和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提升。
4.2.5建立有效的舞弊汇报和监察机制建立有效的舞弊汇报、监察机制,使各种舞弊事件或舞弊迹象能够迅速、有效地汇报给有能力采取行动的管理层级甚至董事会。这就要求企业有顺畅的沟通渠道,例如,专门的举报邮箱、举报热线等。同时企业应有效地保护汇报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并运用经济等手段对有效举报行为加以鼓励。
4.3提升内部文化控制
4.3.1提高企业管理团队的素质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仅仅指知识与技能,还包括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管理者素质在公司治理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素质不同,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4.3.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1种无形的力量,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因此,应通过培育形成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趋于一致,引导员工正确履行责任,自觉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使控制环境逐渐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将企业文化深化成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和习惯。将企业文化仪式化、宗教化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实际完美结合的重要手段,企业
文化只有落地、做实,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4.3.3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组织员工积极参加有关工作目标的制定,尤其是让其参与企业长远目标的制定,并将企业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4.4健全风险评价和监督机制
4.4.1开展风险评估与监测环境的飞速变化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为此,企业必须设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以确认公司的风险因素如资产风险、经营活动风险、内外环境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合法性风险等。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实施、评价和改进,将原来企业管理中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事中控制为辅,兼具少量事后处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评估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量化方法来对风险按大小进行排列,进而帮助企业识别其面临的关键风险领域。对风险实施评价与改进是通过对风险实施效果的验证来纠正和改进风险管理措施,从而寻求更佳的风险管理方法以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在风险检测方面,应建立风险检测预警机制,持续开展全面系统的风险预警工作。同时,制订风险预警应急预案,确保监测预警系统有效运行。
4.4.2加强监督评价与纠正企业应建立多层次的监
督检查制度体系,以保证各级监督检查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采取措施规范内部控制监督及审计检查,提高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信息化水平。在纠正整改方面,企业应当健全内部控制责任制,制定统一的违规行为处罚规定,对违规违纪事项、责任、处罚标准做出明确规定,严格落实。
通过分析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影响,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我们深刻意识到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层面下,才能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企业的发展必须首先做到做实,然后才可能实现做势,而做实就离不开企业整体管理的提升。因此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应不遗余力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公司治理的完善,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实施。
我国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领域还比较欠缺,有待改善。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的公司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增加了竞争的压力。要想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放弃以往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严治理,集约经营,这首先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各项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地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企业。
第三篇:新时代下对海绵城市的研究论文
新时代下对海绵城市的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遭遇不同程度的积水,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逢雨必涝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病。雨水排不出去导致城市灾害的形成,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损坏,阻碍了城市交通的正常通行,带来很多公共生活不便。同时,有很多地方遭受干旱,形成严重的缺水现象。一方面洪涝,一方面又缺水。如何发挥雨水最大效益解决雨水洪涝灾害,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这将意味着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要转变观念,改变单一“以排为主”的排涝思想,充分利用海绵海绵型城市理论进行城市建设,结合城市雨洪系统和自然生态恢复,解决城市内涝,回收利用雨水资源,构建绿色生态 海绵城市。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景观道路 Study on sponge city in the new er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suffered varying degrees of water, especially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city, the phenomenon of waterlogging has become a city disease.The formation of urban disasters cau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urban disaster,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severely damaged,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is blocked, and the inconvenience of public life is brought..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places suffered from drought, the formation of severe water shortage phenomenon.On the one hand floods, on the one hand and lack of water.How to play the biggest benefit of the rain water flood disaster, has become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urgent problem.In November 2, 2014,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ssued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guide”, put forward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This would mean that in China's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to want change idea, change drainage thought of the single row based ", make full use of the sponge type urban theory in urban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urban rain flood system and natu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olve urban waterlogging,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of rain water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urben green ecological sponge.Keywords:Sponge city rainwater collection;landscape road 引言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2011到2014的国家,短短几年时间,36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瘫痪,济南等城市内涝严重的甚至排水系统崩溃。但与此同时,有1100个城市严重缺水。城市排水标准低和雨水利用系统的不足,使得城市资源短缺成为灾难.的诱因。“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使城市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基于自然的思想理论。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层面、操作层面和各层次和各工作水平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是长时间的保护和建设的过程。
海绵的城市,是指城市能像一块海绵,可以储存水,而且当需要释放储存的水和使用相同的时间。海绵具有弹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处理,恢复自然生态。
如何建立一个绿色海绵城市需要新的景观方案的研究与发展,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和保护原生态地区,低影响的高水的海绵,促进生态发展,变废为宝,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使雨洪成为我们的财富而不是灾难。在当前城市供水和排水1大突出问题
1.1排给排水设施欠账较多,难以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
建筑总高度整体上升,在地下建设项目的快速增长,现有的供水管道,结构长度,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目前城市发展需求急剧扩大,城市的供水管道建设水资源日益短缺,难以满足日常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同时,“重地上轻地下“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地下结构的缺失,排水和土壤结构等其他专业人员缺失,导致地上高速发展,地下严重滞后,随意”开拉链”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和调查工作才刚刚开始;“重建设轻管养”心态依然存在,对于城市一直是市政排水管网建设缺乏有效的日常维护和定期调查。1.2短时间的极端天气,供水和排水的城市严峻的考验
目前的气候变化增加,温室效应,热岛效应,许多天气因素的影响增加,受短期极端天气导致频繁的气候,短暂的强对流天气,城市供水和排水管网局地暴雨过程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同时,由于这类气象条件与特点,规模小,瞬时性,即使性,容易造成城市建设的“盲区”、排水管网的“盲点”等发生,造成城市内涝,水污染等次生灾害,造成道路拥堵,公众恐慌等社会问题。1.3雨洪资源利用难以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80%的雨水渗透到地下的自然生态系统,只有20%的流走。然而,随着城市硬化地面的增加,只有20%的雨水可以回到地面,但整个流量的80%,难以有效补充城市地下水。在其目前的形式,中国的城市雨洪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其他工作在城市发展滞后,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和世界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因为大多数的中国城市给排水管网系统建设几十年前,雨水和污水管网并不是孤立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根据当地实际设计管道规格,加上气候变化的几十年中,这些“放错地方的资源”很难得到有效的收集和使用。另一方面,标准的设计,建设普遍较低,大多数城市排水网络设置抵御降雨标准大约是50毫升/小时,与国外先进的城市排水管网能达到约150毫升/小时,差距是明显的。2 推进“海绵城市”对城市给排水建设的现实意义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建设,特别是城市给排水提出出了新的更高的实际需要和要求,导致城市服务站的新思路,新措施,取得新的成果,避免供水和排水的新问题,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成为城市建设,特别是重要的内部排水施工的重要内容。2.1城市建设海绵有利于弥补供水和排水设施的债务
海绵城市建设,结合自然和人工措施保持城市发展的自然水文特征,通过对原有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对水源涵养和降雨强度的基本要求,通过运用生 态手段对在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 自然环境进行恢复和修复,最大限度保护性开发以及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雨水渗透和积累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净化,补充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景观供水用水要求。
在建设,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和协调供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的环节,并在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给排水施工复杂,长期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环境保护,土地,水的使用,绿色空间系统,环境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筹地下管网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效缓解管网压力,增加轴承的网络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吸收雨水污水实现“排得出、留得住、用得上”的目的。
2.2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减少极端天气的影响
有关统计显示,目前642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仍有340座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有150000000人超过34的特大城市防洪标准只有七座达到放洪标准,一些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是投资和建设不足,由此产生的事件屡见报端。
通过海绵的城市建设,通过将防、排、渗、蓄、滞、处理等措施有效融合,减少了由于缺失诱导短时局部强降雨地表径流收集造成城市不透水的范围以及增加速度快,流量增加而带来的的影响,极大限度地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大大减少城市内涝的影响。2.3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
新型城镇化规划(20l4-2020)中明确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进入一个新的转型发展与升级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协调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水资源将成为制约一个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现有的环境下,通过自然积累,建设自然渗透,发挥海绵城市自然净化功能,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为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水资源,如雨水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使用城市建设的海绵,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排水系统和过多的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入渗,存储,传输和污水净化等功能,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高峰。3“海绵城市”作为城市的几个建议排水建设的重要内容 3.1优秀的领导计划,做到有章可循、科学施工
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的规划中,统筹考虑、整体规划,遵循低影响的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的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发展的区域或项目的特点,确定相关规划控制指标,低冲击开发设施实施的主要尺度。通过加强城市雨水径流的排放控制和管理,以达到缓解城市内涝,从源头上减少径流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景观环境,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到施工过程和实施力度强劲动力
由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周期长,不可预知的因素,再加上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政策都是不完整的,可以作为经验借鉴。同时,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吸收社会资本参与能力建设不足。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尽快出台,使城市建设海绵,城市雨洪利用,管道建设,以及政策法规的完善,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设置条件,特别基金等形式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3.3积极开展试点,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和经验推广
鼓励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运行,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为基础,在保证的前提下,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水质安全,合理的整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其他部门和相关专业,在大雨和洪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实践,采用先进可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经验的可行性,海绵,逐步规范化,标准化,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4.构建绿色海绵城市景观途径
4.1构建绿色海绵城市,优先考虑“以蓄代排”
建设绿色海绵城市,首先要转变观念。我们进行城市建设之前,很多地方都是硬化的形成。在上世纪90年代,各地掀起了硬化热潮,硬化如火如荼的发展。现在的硬化和绿化相结合,已远远不能满足雨水集蓄利用,硬化面积大,不能让雨水入渗,只能通过管道。和频繁的暴雨和单次降雨持续时间增强雨使排水管道负载过重,同时,雨的水直接排放,造成城市水资源的供给不平衡,许多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严重。在城市内涝,城市看海现象和城市干旱的双重矛盾并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探索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大建设力度。
传统的快速排水模式,集中排水不能满足城市需求。绿色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收集,存储,处理,并可回收利用“存储代排”是有效的手段解决城市内涝和城市干旱。
清清华大学章林伟曾经提出:北京的降雨量接近每年600毫 米,这里面的80%是必须要截留下来,不能流走。所以这就需要 在北京这些桥区做一些调蓄池,小雨就直接被留在这个调蓄池了。如果说全部都这么设计,雨水应用设施都合起来,就可以留下这每年480毫米的雨水。4.2充分开发利用新型海绵性材料,提高“海绵体冶的规模和质量
4.2.1采用多孔混凝土路面代替传统的混凝土路面
城市道路是一个径流和降雨的主要场所,它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雨的调控。
传统的道路常用的混凝土路面,普通混凝土完全没有水,只能通过道路找坡将雨水汇集到雨水井统一收集,然后通过管道进行末端排出。这种传统的排水方式,在一般滴雨的情况下,无法收集雨水,导致雨水的浪费。在遭遇暴雨,降雨量超过负荷的管道,阻止雨水流失,只有形成内涝,影响市民出行。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多孔混凝土路面取代传统的混凝土路面,帮助吸收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通过组织雨水收集,从而达到节水的功能。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并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海绵,可以反复多次的吸水,其特殊的孔海绵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水和透气性。其次,在高水温的蒸发吸收还可以吸收路面的热,表面温度降低。最后,多孔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混凝土路面比阻力大,不容易使车辆打滑,确保雨天行车安全。4.2.2用透水性铺装代替硬质铺装
商业景观,住宅区,广场等一些硬质铺装的部分占城市建设的很大一部分面积,原有的刚性路面应该改成可透水路面。如有的通过路面透水砖,彩色沥青,卵石地板,有效提高路面透水性和透气性,使雨水能及时有效的通透地下土壤,对当地的水源的涵养源,提高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
通常透水性铺装系统是模拟海绵的缝隙结构,由塑料和混凝土块形成网状结构,填以砾石、沙子及土壤组成,具有孔隙通 透性。这些孔隙使雨水能够渗人到地下土壤,对减少因城市发展带来的雨水径流起到很大的作用。
4.2.3通过改造和再利用的雨水收集绿色水库
雨顺利吸收渗透后,还需要有中转作用的蓄水池,也就是雨水调节池来保存中转雨水,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雨水回用。雨水调节池分为两种:一是通过绿色,结合种植,形成一个下沉式绿色,收集一定量的雨水,二也可以通过地下蓄水池。结论:
城市规划主要是对目标城市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因素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布局与管理,尤其是城市现阶段的发展空间,景观设计,文化遗产,历史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城市规划管理是根据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协调城市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在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要全面确保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与统一性。参考文献:
张昊哲,宋彦,陈燕萍,金广君.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在有效性 评估
探讨一兼谈美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表达[J].规划师, 2010(6)陈大源.关于城市定位的思考一以三灶镇为例[J].城市建 设理论研究,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