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泉州皮革行业深陷“一纸整改令”

时间:2019-05-15 00:1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泉州皮革行业深陷“一纸整改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泉州皮革行业深陷“一纸整改令”》。

第一篇:记泉州皮革行业深陷“一纸整改令”

是一蹶不振?还是凤凰涅磐?

——记泉州皮革行业深陷“一纸整改令”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如今,将鲁迅先生的这句箴言放在泉州皮革行业身上,也同样适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作为特殊产业之一的泉州皮革行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实实在在地走出了一条结合当地传统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发展之路。遗憾的是,如今社会上充斥着关于皮革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弊大于利”这样一个与产业发展理念完全背道而驰的认知,这种让泉州皮革行业瑟瑟发抖、心惊胆颤的舆论环境,造就了现阶段泉州皮革行业尴尬而窘迫的生存处境。

事件最早起源于2009年9月,在以泉港普安皮革集控区闹事一案为导火线而牵扯出的皮革行业整顿**里,不少对行业不了解的舆论以此为契机,高谈阔论,痛数皮革的种种弊端,似乎泉州皮革产业的毛病及问题全在一夜之间就凸显出来了,继而泉州皮革行业被勒令停产甚至转行,只是政府相关的行业政策一直未明朗化,造成其在此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处于“半瘫痪”状态。这种因一个工业区的东窗事发,引来泉州皮革行业遭遇厉声拷问的狂潮,记者对此很是纳闷,尽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自古有之,记者也略通笔墨知晓此理,但许多舆论、政策在该事件上揪住泉州市皮革行业的辫子曰其非法的做法,难道竟无商榷之地?泉州皮革行业为社会解决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每年创造了数以亿计的高额税收,为配合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些,竟然抵不过其归属行业被扣予的“污染”的帽子?

2010年7月2日,随着闽政办[2010]194号文件《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皮革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的出台,作为环保政策调整、整改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泉州皮革产业面临着真刀真枪式的改革,一些的确存在违规违法的小制革厂将很难改变“被淘汰”的归属。据记者调查,泉州的皮革企业,尤其是晋江的皮革厂,无一例外的都起源于家族企业,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加上政府的引导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皮厂的老板们都有着做强,做精的思想。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缺乏早期科学的土地规划而呈散状发展,因此,皮革行业便亟需规范化的生产基地和政府的引导。而这种在泉州皮革行业里被认知的格局,在被政府“一纸整改令”予以打破后,制革企业主的心态是忧喜参半的,面对政府“急急如律令”般的整改政策,泉州皮革行业该何去何从?

记者在这份《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皮革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上看到,文件明确指出:现有生产规模3万标张/年以下皮革企业(无论是原皮加工还是蓝湿皮、二层皮加工)一律责令立即关停淘汰;现有生产规模3万标张/年以上10万标张/年以下的皮革企业,至2011年底,只允许加工蓝湿皮、二层皮,不得加工原皮,2012年1月1日起,生产规模10万标张/年以下的皮革企业一律关停淘汰;现有生产规模10万标张/年以上30万标张/年以下的皮革企业,至2014年底,只允许加工蓝湿皮、二层皮,不得加工原皮,2015年1月

1日起,生产规模30万标张/年以下的皮革企业一律关停淘汰。另外,现有规格2.8*2.5米以下的皮革加工转鼓一律于2012年1月1日前强制淘汰。

(一)此文件一出台,泉州市政府便出了一份关于加强皮革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方案,该方案提出,晋江市的兴业、峰安、锦兴、丙厝、恒达裕、福联等皮革厂和石狮、南安、惠安的皮革企业,经地方环保部门审核、报泉州市环保局审批;安海可慕集控区内皮革企业,由晋江市环保局审批,报泉州市环保局备案。随后,安海可慕、丙厝一带的皮革厂便在晋江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督促下,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整合集中、重组和提升。

而兴业、峰安、锦兴等现有已在生产的厂家在泉州市、晋江市环保局落实检查验收合格后,已恢复正常生产。据了解,作为皮革工业完整产业链的基础,制革工艺的精湛程度决定了皮革产品的质量,这些企业自成立起,便认真贯彻执行环保政策和节能、减排、降耗政策,加大生产设备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目前,峰安、兴业更是作为上市后备企业在进一步审查中,锦兴皮业作为618项目对接企业成为表率之一,位于石狮的冠兴皮革,其“中水回用”“保毛脱毛法”等科研项目均获成功,今年4月份又斥巨资成立高新研发中心,进一步研究高新制革环保技术,开发高端皮革产品和皮革环保项目,是环保型典范企业之一。另外,记者得知,有些企业也在这场整合中得以“置身事外”正常生产,主要是受惠于地理优势、区域环保政策不一等因素。

(二)2010年8月25日,记者在安海可慕制革集控区内看到,所有企业已经停产,工厂的生产用水阀门被锁住,专用钥匙由专人保管,生产用电也已切断,并锁上铅封和贴封条,对于制革企业需要的蒸汽能源,也全部停止供应。其实,不止可慕,丙厝一带也遭遇被断水、断电、断汽,多项举措确保企业无法私自生产从而进行整合,9月初,记者再次了解到,可慕、丙厝已经完成了对规模以下皮革企业的整合集中和重组,含铬废渣综合利用设施也在规划和建设中,预计12月前建成投入使用。其中,可慕皮革集控区内63家整合成20家左右,已完成含铬废水、综合废水由专用防渗管道分流进入集中处理设施的企业,准予恢复生产;丙厝源盛皮革厂则将原来的7个车间整合集中为1个车间,符合《工作意见》规模控制、清洁化生产、分流分治、综合治理等要求并通过验收后,方可恢复生产。其实,作为国内较早的皮革集控区之一,成立于1993年的安海可慕制革基地,在最初几年运行阶段确实表现出其集中管理、集中处污的独有优势,但由于早期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和远见性,也导致可慕制革基地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弊端,如集控区毗邻村庄,300多亩地聚集了64家企业(其中63家制革厂、1家治污公司)等,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皮革企业也逐渐发展壮大,当初的规划用地已经远远不够用,而最初的排污管道、沉淀池、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备也早已老化,处污能力远远不及企业的生产量、排污量。为此,集控区每年都要耗巨资对区内进行停产整改、更新设备。

只不过,任何一种理念、思想的灌输都需要时间,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环保也一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慕皮革集控区内60多家企业的环保意识也在逐年提高,尽管当年的管道、设备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但是,据了解,自成立以来,可慕皮革集控区理事会对环保工作并不马虎,每年都自发做出对所有皮革企业进行整顿、限产的决定,自发地采取排污管道、设备检查维修,清理沉淀池等措施以保证企业的生产和污水池处污的正常运转。安海可慕皮革理事会副理事长许先生介绍,“尤其这两年,集控区在环保设备的更新上投入不少,如2008年年初投入2300多万建集中供热供气系统,2009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二期污水处理厂的改造,这些费用都是企业自发集资的。”据悉,改造后的可慕污水处理厂拥有1万吨/日的物化能力,而集控区的日产污水才5000多吨,此外,还有7000吨/日的生化量,为环保生产和达标排放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也坚信,经过这次整合集中,可慕皮革集控区这个“革命老基地”将焕发出全新的风采,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得知可慕不少企业主都有革新的思想,他们建议将可慕集控区道路重新翻整扩宽、旧房拆除、厂房重新粉刷、在工业区入口处设大门和保安亭实现统一管理等,虽然这种想法尚在商榷中,不过真能如此,翻新后的可慕将拥有更强的生命力,走得更远。

(三)另外,东石皮革集控区内“退二进三”的8家皮革厂,还因整体环评未批而处于半停产状态,目前进行的是皮革后段生产。有关负责人表示,环评报告书已在撰写中,须递交并经批准后方可投入建设和生产,预计要12月份方可恢复,此外,安东工业片区将于2010年10月1日前设立环保分支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和相应设备。据悉,为了配合环保工作,8家皮革厂将尽快完善污染设施、在线监控及其配套污水管网施工建设,并早已做好原产地污染工序的停产关闭工作,遵照政府意愿完成搬迁。尽管是由于关系到整个产业政策的问题而遭遇停产,但这8家企业也表示理解,“这段时间,泉州、晋江两级政府为皮革行业作了很多努力,争取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个稳健平台,作为企业,我们着实很感激。” 其实,环保要求越来越苛刻,企业也应与时俱进,甚至有超前的环保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在记者看来,安东皮革园具有其他几个制革基地难以企及的独有优势,记者也相信,只要这些企业克服了眼前的困难,将安东皮革园视为长久发展之地不失为明智之举。

(四)对于泉港普安皮革集控区的去留问题,7月2日的闽政办[2010]194号文件曾表示,由于“管理薄弱,污染防治措施、废水治理设施、废水排放去向存在严重问题,不适合继续进行皮革加工,区内皮革生产线全面关闭,现有企业尽快转产。”而8月5日,中国工业和信息部公告工产业[2010]第111号文件附件《2010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中第16点“2010年制革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则明确指出:“泉港普安皮革集控区内信德、鸿盛、恒升、隆泰、福泰、东方世家、南风、汇鑫等8家皮革企业非整体淘汰,仅淘汰污染严重的毛皮-皮胚生产能力。”自创建起,这个现代化皮革工业园历经“一波三折”,频发生的

“打砸”“闹事”事件总令人匪夷所思,不过,不管怎样,泉港普安皮革集控区至此总算有了一个明确的去处。

(五)赤湖,漳浦县落后乡镇,地处偏僻,虽然靠海,却没有码头,只有大片沙荒地,如何摘掉这顶“落后帽子”成为历届领导班子的重要任务。按常规思路,引进外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之举,然而赤湖穷乡僻壤谈何容易?因此,这成为一个困扰当地政府多年的“老大难”。反之,这也足见赤湖政府引进诸如五金、皮革等污染工业是顶着多大压力的,但这并非意味着赤湖是以牺牲环境來拉动经济的。“开工没有回头箭,举全镇之力建设污染项目,达标后排放”,赤湖领导班子的这种“错位思考”表现出其睿智果敢的一面,也因此,“赤湖污染集控区”被确定为漳州市重点建设项目。虽然一度险遭“喊停”,不过总算“化险为夷”,首度以55亩,30万标张/年为界的12家进驻皮革企业近日便收到漳浦政府有关的书面通知,要求企业加快建设进程。

其实,早在6月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皮革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一文中便提出:“新建、扩建、迁建皮革企业,必须在全省区域范围内淘汰落后皮革企业,调剂出产能总量指标,实行‘等量置换、等量转移’,必须达到或者经整合、提升、重组达到30万标张/年以上,且必须布局于沿海皮革集控区内,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整合、提升、重组,其废水经处理后深海排放。”对此赤湖镇政府方面表示,园区可能重新整合,将规模用地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重组,此外,园区设两道防线保证污染排放达标,有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所有新建企业必须自己先建污水处理池自行处污,再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再次处理,达到国家标准一级清洁生产。”只是,记者了解到,长达一年多的停产已经让大多皮革企业无利可图,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兴建资金让这些企业望而却步,面对赤湖政府的“催建”通知,大多企业主有心无力,表现得并不积极。

不管怎样,随着环保等相关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建设项目或企业很可能将成为政府“以敬效尤”式的惩办取缔对象,这当中,自然也包括泉州皮革行业。鉴于皮革产业的特殊性质,政策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对老制革基地采取措施予以切实规范,而对于新制革基地,则采取严格的审批准入制度,毕竟,每个制革基地存在的客观环境不同,所依附的市场背景、社会背景不同,政府在出台政策时,从调控全局的角度出发,确定认可合法合情合理的制革基地的生存权利,也着实让人欣慰。

一段时间以来,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等问题均是大众诘问皮革产业的几大突出理由,当然,我们不否认,这些问题在皮革行业内也果真部分存在着。据了解,仅可慕村一带就有上百家无牌照小皮革作坊,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村道水沟或村落,在安海桥头、上按、山兜等偏僻村落的山上、村民家中不乏一些私设的加工点,架个大铁锅当锅炉使,再装个转鼓就开始生产,一个鼓收取1500-2000元不等的加工费,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到处排放,一有“风吹草动”马上转移阵地继续生产。如此可笑的“游击战”法,居然也能躲过执法部门的追查,着实让人捉摸不透。然而,不管怎样,在皮革这个特殊行业上,我们决不能只有声色俱厉之声,而没有体察其痛苦之心,毕竟,“管中窥

豹,略见一斑”的行为在这里是不可取的,也是片面及不科学的。而面对这种黑加工点“遍地开花“的现象,出于企业自律的决心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新艺皮业、恒泰皮革、鑫盛皮革、永建皮革等不少企业主均表示,在提高企业自身环保意识的同时,也要督促同行业其他企业注重环保,市场不是个人的,需要行业一起努力,才能规范运营,而政府、各执法部门也应加大力度,保证落实环保工作,以免出现执法‘漏洞’,导致污染问题更突出。的确,历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似乎是相克的、矛盾的,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其实,这种模式并不能作为借鉴的样板,以前资源禀赋充足,现在环境资源稀缺,地球超负荷承载,如果还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思路,那何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出席某次皮革发展论坛时曾说过:“没有污染的产业,只有污染的思想。”的确,那些对皮革行业进行大加伐挞的非业内人士,恐怕有所不知,“污染”两字,正是这个行业最不愿也最不想接受的藩号,这也是引发该行业多种弊端的中心症结所在。由于皮革行业长期处在一种畸形的舆论环境当中而不能自拔,逐渐造成了其根基不稳、孤军作战的尴尬局面,面对此状,业内人士又何敢奢谈大发展,妄论大改革?长期笼罩在“污染行业”阴影下的泉州市皮革行业,太需要一次痛快的正其名,顺其言,张其行的大变革行动了,因此,换位思考,也许,政府的这次籍环保整改皮革行业之举,恰是整顿规范行业之机,正逢其时、正适其道。

就在不久前,在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意大利制鞋制革皮具机械协会牵头下的13家意大利企业便组团来到泉州晋江,并召开皮革生产技术研讨会,寻求与泉州皮革企业在环保技术方面进行合作。毫无疑问,泉州皮革业正在探索产业升级的道路,其环保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无论怎样,中国绝对是国际上最具活力的一块市场,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泉州皮革行业千万别在这“节骨眼”上,自己先丢了信心。

后记:

一个制革厂,承载着一个家族几辈人的梦想与喜怒哀乐,几代人的精力、资金、事业理想全押注在皮革上,如今,辛辛苦苦创下基业的父辈们已是花甲老人,退居幕后了,而掌管着企业管理和经营大权的大多是这些“老革命家”的子辈们,三四十岁、正当壮年的他们,对事业抱着十足的信心,誓将家族企业做强、做精;而如今,也有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90后”小辈们“领命”进入企业,接受基层磨炼,风华正茂的他们将是皮革行业未来的接班人。记者在跟这些年轻企业家交流时,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透露出的对皮革行业的执着与热爱,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整顿”让他们的环保意识得到大大提升,他们表示:将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承诺,为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不是哗众取宠,也绝不是厚黑哲学,记者近乎虔诚地坚信这些年轻企业家在环保一事上的信誓旦旦确实发自其内心。这也鞭笞我们,在责备那些所谓“污染”企业时,不要忽略了他们那份对行业的热爱,对员工和社会的责任心。

走在泉州市各个皮革集控区里,曾经喧闹繁忙的工厂已经停止了忙碌与劳作,变得一片静寂,泉州皮革行业在它的黄金岁月之际,却突然感觉累了,倦了,只是,这样疲乏的状态,不知还要持续多久?在历经一番整合、提升之后,泉州皮革行业将以哪种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是从此一蹶不振?还是凤凰涅槃?我们静观其变……不过,记者始终坚信,在经历“二十年一役”式的强势规范整顿之后的泉州皮革行业,定可涅磐后而新生!(泉州记者 黄锦玲)

下载记泉州皮革行业深陷“一纸整改令”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泉州皮革行业深陷“一纸整改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