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重点预习(47)(含五篇)

时间:2019-05-15 00:2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重点预习(4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重点预习(47)》。

第一篇:2010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重点预习(47)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精讲班第47讲讲义

第十一节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第五章 安全生产行政法规

第十一节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大纲要求:

第十一节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一、熟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适用范围

二、掌握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的规定

三、掌握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的规定 大纲变化情况:新增内容。要点:

事故等级、事故报告。内容讲解:

一、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必须依法规范

2007年4月9日温家宝总理签发第493号国务院令,公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自2007年6月1日施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基本法规,需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买施。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全国安全生产呈现了总体平稳、趋向好转的态势。但是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是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必须依法规范。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行相关立法滞后,不适应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虽然很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立法中关于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比较原则,互不衔接,难以操作,缺少统一的基本法规,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程序不规范。事故报告的义务和责任主体不明确,报告的政府和部门不统一,报告的时限和内容不一致。三是组织事故调查的主体不统一,调查组职责没有法定化,事故调查批复的规定不明确。四是事故责任追究的力度不够。五是没有建立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共同参加事故调查的机制。制定《条例》之所以必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需要。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基本方针、“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明确要求加快相关立法,依法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事故。二是推进依法治安、重典治乱的需要。依法组织事故调查处理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 职能部门对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政策性、法律性很强,必须依法确定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体制、制度、机制、程序和责任,确保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依法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需要。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和时效性的特点,需要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通过制定《条例》统一关于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基本法律依据,依法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主体、职责、程序,建立基本制度和长效机制,理顺关系,形成层级分明、衔接有序、高效统一的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体系。四是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的需要。依法治安、重点治乱的重点是要依法查处事故责任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安全生产法律秩序。只有明确事故报告义务人和事故责任者的法律责任,加重事故责任,加大经济处罚幅度,严刑厉法,才能遏制重大、特大事故,震慑和打击严重安全生产违法犯罪分子。

《条例》是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其内涵丰富,内容全面。《条例》针对当前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由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和“四不放过”的原则,确立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制度、机制和程序,加大了事故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力度,实现了相关立法和执法部门职责的和谐统一。《条例》出台的意义重大,一是标志着我国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全面纳入了法制轨道。二是填补了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一项空白,为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三是加大了事故责任追究力度,有利于打击和震慑安全生产违法犯罪分子,遏制重特大事故。四是强化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手段,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安、重典治乱。

当前,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部门正在组织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条例》。只要领导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就一定

能够把握《条例》的立法宗旨和法律规定,依法做好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尽快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二、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基本规定

二、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基本规定

《条例》对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事故分级等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基本规定。(一)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四不放过”原则。《安全生产法》规定,对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事故调查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对事故发生的经过、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情况、事故原因、事故性质、事故责任进行全面深入和完整准确地调查,收集证据材料,去伪存真,得出真实、科学的事故调查结论。《条例》对事故调查处理原则的规定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事故调查工作必须坚持“快”“和“准”,否则就会失去调查取证的最佳时机和有利条件。事故现场情况、当事人和相关证据对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事故损失至关重要。所以,事故调查必须及时展开,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取证,取得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分析,核实固证,搞清楚事故全貌,为确定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提供可靠的依据。2.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各种事故的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责任事故,另一类是非责任事故。责任事故是指由事故单位或者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所引发的事故,即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是指由自然力所引发的事故,即人类不可预见、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事故。目前发生的事故中绝大多数是责任事故。事故性质属于责任事故还是非责任事故,不能确定于调查之前,只能确定于调查之后。所以,事故调查的主要任务就是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性质和责任。

3.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事故调查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提出预防事故的措施,防止发生同类事故。所以,事故调查要避免重追究、轻整改的倾向,要在调查报告中提出整改意见或者措施,为其他单位提供事故案例和经验教训,加强管理,防止或者减少同类事故。

4.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安全生产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有责必究是事故调查处理的一项重要原则。事故处理绝不放过一个违法者,也绝不冤枉一个守法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导致的责任事故,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危害。因此,对事故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违法行为人,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条例》的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

(二)《条例》的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 《条例》是国家制定的专门解决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问题的单行行政法规。全国每天都有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报告和调查处理事故的工作十分纷繁复杂。这项工作涉及到相关政府部门、生产经营单位、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必须有法可依。因此,《条例》明确其立法目的是规范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事故。

《条例》的适用范围对于确定其适用的法律问题、法律关系主体、事故种类至关重要。《条例》的适用范围既要体现各行各业的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又要兼顾某些行业和领域的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特殊性。为此,《条例》从五个方面对其适用范围作出了规定:

1.普遍适用。《条例》第二条规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这样规定确立了《条例》在各类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立法中的主法地位,具有普遍约束力。鉴于《条例》是《安全生产法》的配套行政法规,因此其适用的空间范围、主体范围和行为范围与上位法是一致的,即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但排除适用的除外。

2.衔接适用。《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特别重大以外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为了体现某些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特殊性,并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相衔接,在保证国家行使对各类特别重大事故调查处理的最高行政权和普遍适用《条例》关于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的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允许一些特殊行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特别规定报告和调查处理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譬如水上交通事故、煤矿事故等。这样规定,解决了不同种类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是适用普通法还是适用特别法的问题。

3.选择适用。《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故,国务院或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调查处理的,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没有造

成人员伤亡或者人员伤亡达不到相应等级、但是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故。这类事故是否需要调查处理,其选择决定权属于国务院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如果决定调查处理的,由有关人民政府依照《条例》关于该级人民政府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规定执行。

4.参照适用。《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事故,参照本条例执行。”各类事故中也有一些发生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社会组织,这些事故发生单位虽不同于生产经营单位,但也会造成人身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或者恶劣的社会影响,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应当依法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关于该类事故参照适用的规定,有利于解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无法可依的问题o 5.排除适用。《条例》第二条规定:“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本条例。”鉴于上述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非常特殊,并且国家已有相关法律规定,所以《条例》对其作出了排除适用的规定。

(三)生产安全事故分级

(三)生产安全事故分级

过去对事故名称、事故等级及其分级要素没有统一、明确的法律规定,影响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因为只有首先确定事故等级,才能依法报告和调查处理。事故等级划分涉及到事故性质、危害程度以及事故责任的法律界定,需要科学地确定事故分级的要素(标准)。近二十多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将事故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事故、特大事故、重大事故、一般事故。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对事故名称、事故等级如何确定的问题反复研究,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分级的规定,最终确定了以人员伤亡(集体职业中毒)、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三个要素对生产安全事故进行分级,以前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应当以此为准。

1.事故定级的要素。事故定级要素的界定必须从各类事故侵犯的相关主体、社会关系和危害后果等方面来考虑。《条例》规定的事故分级要素有三个,可以单独适用。

(1)人员伤亡的数量(人身要素)。安全生产和事故调查处理都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从业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事故危害的最严重后果,就是造成人员死亡、重伤(中毒)。因此,《条例》将人员伤亡的数量列为事故分级的第一要素。

(2)直接经济损失的数额(经济要素)。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而且经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要保护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财产权,必须根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多少来区分事故等级。

(3)社会影响(社会要素)。有些事故的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数额虽然达不到法定标准,但是具有恶劣的社会影响、政治影响和国际影响,也必须列为特殊事故进行调查处理,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篇:2010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重点预习(56)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精讲班第56讲讲义

第五节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

第五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

2007年1月3 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2号令公布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自2007年4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年公布的《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验管理办法》同时废止。《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的管理,规范检测检验行为。

一、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的基本规定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适用于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及其检测检验人员从事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活动,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检测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有特殊专业技能的境外机构以及在境内的外资机构申请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参照《管理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理。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起草了《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验管理办法》,2002年由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布实施。《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验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在规范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验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安全生产工作的加强,急需对非煤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加以规范。对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的资质管理属于行政许可的范畴,必须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2005年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总局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始组织起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制定《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体系的需要。在国内外,一些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政府部门通常把检测检验作为监督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持手段。建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体系,必须有法律保障。二是指导、协调、规范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的需要。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涉及我国各个行业,特别是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石油、危险化学品及化工、烟花爆竹等作业条件复杂、危险性较大、对设备安全性能要求很高的行业,都需要进行经常性的、专项的安全检测检验。而从事这些活动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的市场准人和活动规则应当法律化、制度化。三是深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需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活动需要有完善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体系作为技术支撑,以提供必要的监管执法技术依据和事故调查处理的物证分析依据。四是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安全设备设施落后老化,超期服役、带病运行的大量存在,存在着大量的事故隐患。制定《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的资质管理和活动监督,促使他们为企业提供优质、及时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服务,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和减少事故。(一)检测检验机构的资质

《管理规定》第三条要求检测检验机构应当取得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并在资质有效期和批准的检测检验业务范围内独立开展检测检验活动。检测检验机构的设置,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数量适当,避免无序竞争。(二)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分级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分为甲级和乙级。《管理规定》第四条作出的资质等级划分,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检测检验机构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差别较大。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是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不同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的条件和要求不同。因此,必须对取得不同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进行分级。二是业务范围的不同也需要认定不同的资质等级。甲级资质检测检验机构的技术装备、人员力量、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较强,其从事的业务范围要大于乙级资质检测检验机构的业务范围。三是对中介机构分级管理是通行的惯例。所以,《管理规定》第四条对取得甲级和乙级资质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的业务范围,作出了下列规定:

取得甲级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的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从事涉及生产安全的设施设备(特种设备除外)及产品的型式检验、安全标志检验、在用检验、监督监察检验、作业场所安全检测和事故物证分析检验等业务。

取得乙级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可以在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从事涉及生产安全的设施设备(特种设备除外)在用检验、监督监察检验、作业场所安全检测和重大事故以下的事故物证分析检验等业务。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目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安全监管总局)规定并公布。(三)检测检验活动监督管理的职责分工

1.安全监管总局指导、协调、监督全国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和检测检验机构资质管理工作;负责甲级检测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督检查。

2.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乙级非煤矿检测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督检查。

3.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指导、协调、监督所辖区域内煤矿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负责所辖区域内煤矿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的资质认定和监督检查。

二、取得资质的条件和程序

二、取得资质的条件和程序(一)申请检测检验资质的机构的条件

1.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检测检验工作;

2.有与申请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工作场所、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和环境条件。其中检测检验仪器、设备、设施的原值,甲级不低于300万元,乙级不低于150万元;

3.有与申请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甲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70%,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和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分别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40%、1 5%和1 5%;乙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60%,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分别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30%和1 O%;

4.甲级机构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具有与申请业务相适应的高级技术职称,技术负责人有5年以上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检测检验工作经历;乙级机构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具有与申请业务相适应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者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技术负责人有3年以上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检测检验工作经历;

5.有满足资质认定准则要求的管理体系,并已有效运行3个月以上;

6.甲级机构取得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同等级其他检测检验机构资质,或者已取得乙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3年以上;乙级机构应以检测检验为主营业务,且从事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检测检验工作3年以上; 7.有正常开展业务所需的资金或者经费保障,注册资金甲级机构不低于300万元,乙级机构不低于1 50万元: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二)取得检测检验资质的程序

1.申请甲级资质的机构,向安全监管总局提交申请书及相关资料;申请乙级资质的机构向所在地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交申请书及相关资料;’

2.资质受理机关在收到申请资料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资料的符合性审查工作,并将审查结果一次性告知申请机构;

3.资质受理机关自申请资料审查合格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安排评审专家对申请机构进行现场评估,评审专家按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进行技术评审并提交资质评审报告;

4.资质受理机关在接到资质评审报告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依据资质评审报告完成对申请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予以认定的,颁发资质证书;不予认定的,书面通知申请机构,并说明理由。资质受理机关作出资质认定决定前,先进行不少于1 O日的公示。

检测检验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由安全监管总局制定。安全监管总局建立评审专家库,并制定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专业技术评审工作。评审专家对评审结果负责。(三)资质证书管理

1.检测检验资质有效期和延续换证。检测检验资质有效期为3年。资质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检测检验机构应当于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提出换证申请。换证审批程序按照《管理规定》第七条和安全监管总局的相关规定执行。换证工作应当在机构资质有效期满前完成。

.2.增项审批。在资质有效期内,需要增加检测检验项目的,检测检验机构应当提出增项申请。增项审批程序按《管理规定》第七条和安全监管总局的相关规定执行。增项评审可与定期监督评审合并进行。3.变更审批。在资质有效期内,检测检验依据标准、主要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及授权签字事项、机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隶属关系等有关情况发生变更以及减少检测检验项目的,检测检验机构应当在变更后及时报资质证书颁发机关办理变更确认或者备案手续。

4.公告和证书制作。资质证书颁发机关向社会公告取得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及其检测检验业务范围、授权签字人及授权签字事项。乙级机构的批准文件应当抄报安全监管总局备案。检测检验资质证书由安全监管总局制作,资质证书由证书及附件组成。

三、检测检验的规定(一)检测检验人员

检测检验人员应当熟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有关规定,具备检测检验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并应当只在一个检测检验机构中从事检测检验工作。检测检验人员未经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二)执业准则

检测检验机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执业准则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科学、公正、诚信地开展检测检验工作,提供及时、优质、安全的服务,保证检测检验结果真实、准确、客观,并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

(三)执业规范

1.检测检验机构及其检测检验人员在从事检测检验活动时,应当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不得泄露被检测检验单位的技术、商业秘密,不得接受可能影响检测检验公正性的资助,不得从事与检测检验业务范围相关的产品开发、营销等活动,不得利用检测检验机构的名义参与企业的商业活动。检测检验收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2.检测检验机构不得转让或者出借资质证书,不得将所承担的检测检验工作转包给其他检测检验机构,不得设立分支机构。检测检验机构需要分包个别检测检验项目时,必须选择有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并对检测检验的最终结果负责。

3.检测检验机构及其检测检验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检查。检测检验机构在工商注册地外的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检测检验活动,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权对其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4.发现被检设施设备、产品、作业场所等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检测检验机构必须立即告知检测检验委托方,并及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不得隐瞒不报或者拖延不报。

四、监督管理

四、监督管理(一)日常检查

在检测检验资质有效期内,检测检验机构应当接受资质证书颁发机关组织进行的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评审或者检查。省级资质证书颁发机关监督评审的结果应当抄报安全监管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可以对乙级机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评审或者检查。经委托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甲级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二)工作监督

检测检验机构应当在每年一月份向资质证书颁发机关报送上一的工作总结和本的工作计划;乙级机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由所在地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汇总后抄报安全监管总局。(三)注销资质

检测检验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资质证书颁发机关注销其检测检验资质: 1.资质有效期届满未申请换证或者未批准换证的; 2.机构依法终止的; 3.资质依法被撤销的;

4.不宜继续认定资质的其他情形。

被注销资质的机构应当自决定注销其资质之日起7日内,将资质证书和相关印章交还资质证书颁发机关,并不得继续以检测检验机构名义从事相关业务活动。(四)对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干扰检测检验机构的正常活动,不得以任何理由或者方式向检测检验机构收取费用或者变相收取费用。除另有规定外,不得强行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接受指定的检测检验机构开展检测检验工作。在检测检验资质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举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认真核实、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检测检验机构对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所作出的处理决定有权提出申诉。

五、罚则

1.检测检验机构未取得资质或者伪造资质证书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活动的,或者资质有效期届满未批准换证继续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活动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2.检测检验机构或者检测检验人员伪造检测检验结果,出具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单处或者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对有以上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检测检验资质。

3.检测检验机构在监督评审或者监督检查中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三至六个月检测检验工作,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或者连续两次监督评审不合格的,撤销其检测检验资质。4.检测检验机构在资质有效期内超出批准的检测检验业务范围从事检测检验活动的,责令其停止超范围检测检验,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不补办增项手续,继续超范围检测检验的,撤销其检测检验资质。

5.检测检验机构在资质有效期内应当办理变更确认而未办理的,责令改正;仍不改正,继续从事检测检验活动的,责令暂停三至六个月检测检验工作;逾期仍不改正的,撤销其检测检验资质。

6.检测检验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责令改正、警告、暂停三至六个月检测检验工作、撤销资质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1)检测检验不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

(2)出具的检测检验结果错误,造成重大以上事故或者重大损失的;(3)检测检验人员未经培训、考核的;

(4)泄漏被检测检验单位技术、商业秘密的;

(5)利用检测检验机构的名义参与商业性活动等影响诚信和公正的;(6)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的;(7)转让或者出借资质证书的;.

(8)转包检测检验工作的,分包给没有资质的机构的,设立分支机构的;(9)阻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进行监督管理的;(1 O)不及时报告重大事故隐患的。

7.依照《管理规定》第二十条被处罚的,以及被撤销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三年内不得申请或者再次申请检测检验机构资质。

8.《管理规定》的行政处罚,由资质证书颁发机关决定。对乙级机构的处罚,报安全监管总局备案;对甲级机构的处罚,可以委托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施。

六、相关用语

1.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是指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规程等技术规范,对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影响从业人员安全和健康的设施设备、产品的安全性能和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性等进行的检测检验,并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活动。

2.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是指经安全监管总局或者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认定,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服务的中介组织。

3.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人员,是指在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内从事检测检验工作的专职人员。

第三篇:2010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重点预习(37)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精讲班第37讲讲义

第六节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五章安全生产行政法规

第六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大纲要求:

第六节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一、熟悉《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适用范围

二、熟悉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申请成立企业的程序

三、掌握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安全管理规定

四、熟悉从事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的条件、申请成立企业的程序

五、熟悉民用爆炸物品销售和购买的安全管理规定

六、掌握从事爆破作业的安全管理规定

七、掌握民用爆炸物品储存的安全管理规定

八、熟悉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违法行为应负的法律责任 大纲变化情况:新增内容。内容讲解:

一、《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适用范围

为了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预防爆炸事故发生,2006年5月10日温家宝总理签发第466号国务院令,公布了《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民爆条例),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l 984年1月1 6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民爆条例》的公布实施,标志着国家对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进入了法制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依照《民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所谓民用爆炸物品,是指用于非军事目的、列人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的各类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和雷管、导火索等点火、起爆器材。民用爆炸物品的生产、销售、购买、进出口、运输、爆破作业和储存以及硝酸铵的销售、购买,适用《民爆条例》。《民爆条例》不仅将工业用的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纳入了法律规范,还将其他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纳入了法律规范。这里所称的民用爆炸物品主要是指工业用的民用爆破器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通常所称的民用爆破器材实际上是民用爆炸物品的同义词;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企业主要是指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1.工业炸药。炸药是指在没有外界物质参与下,当其受到适当的激发冲量后,能进行剧烈的化学反应,并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化合物或混合物。按用途可以分为军用炸药和工业炸药,很多炸药既用于军事,也用于工业,如梯恩梯、黑索金等。按组成有单质炸药和混合炸药。按性质分有猛炸药、起爆药、火药、烟火药。

大多数炸药为混合炸药,也称爆炸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混合组成的。工业炸药又称民用炸药,大多是混合炸药,是以氧化剂和可燃剂为主体,按照氧平衡原理构成的爆炸性混合物。按组成特点主要有铵梯炸药、硝甘炸药(硝化甘油类炸药)、铵油炸药、含水炸药(乳化炸药、水胶炸药和浆状炸药)和特种炸药(含铝炸药、液体炸药)等。

工业炸药按使用场合可分为岩石炸药、露天炸药、煤矿许用炸药、特种炸药和爆破剂等。常用的工业炸药有铵梯炸药、膨化硝铵炸药、铵油炸药、浆状炸药、水胶炸药、乳化炸药、硝化甘油炸药、含火药工业炸药等。

2.工业雷管。雷管是管壳内装有敏感度较高和威力较大的不同炸药,.能被较低能量引起爆炸、并引爆其他炸药的产品。按引爆方式分为电雷管、非电雷管,非电雷管可分为火雷管、导爆管雷管等。按作用时间分为瞬发雷管和延期雷管,延期雷管按延期时间分为不同毫秒和秒延期雷管。按用途分为普通雷管和专

用雷管;专用雷管包括地震勘探电雷管、油气井用电雷管、安全雷管及电影电雷管等。按其主装炸药的净装药量分为1~1 O号十种雷管,目前我国只保留有6号和8号两种,主要采用8号工业雷管。按管壳材质分为非金属管壳(纸)和金属管壳(钢、铝、铝合金、覆铜钢、铜等)。常用的工业雷管有工业火雷管、工业电雷管、导爆管雷管等。

3.工业索类产品。索类产品主要有用来引爆雷的导火索、直接引爆炸药的导爆索和激发导爆管雷管的塑料导爆管。工业索类产品主要有工业导火索、工业导爆索、塑料导爆管、聚能射孔器材、震源药柱、起爆具,以及与导爆索配套使用的继爆管,用于切割管道、索缆的切割器材,用于排除矿山漏斗卡堵事故的排漏弹等。

二、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安全许可和安全管理

二、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安全许可和安全管理

《民爆条例》规定,设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设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按照法定程序申请取得生产许可。(一)设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的条件

《民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申请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技术标准;

2.厂房和专用仓库的设计、结构、建筑材料、安全距离以及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等安全设备、设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3.生产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和规程;

4.有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生产岗位人员; 5.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取得生产许可、安全许可、工商登记的程序

申请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提交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能够证明其符合《民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条件的有关材料。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核发《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发《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为调整生产能力及品种进行改建、扩建的,应当申请办理《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

取得《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在基本建设完成后,向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对其进行查验,对符合条件的,在《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上标注安全生产许可。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持经标注的安全生产许可的《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后,方可生产民用爆炸物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应当在办理工商登记后3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三)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

根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原国防科工委制定颁布了《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科工法[2004]1 080号)规定了安全生产许可的程序和管理。民爆器材生产企业申请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建立健全企业、车间、班组三级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安全投人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参加民爆器材行业组织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安全资格上岗证书;

5.特种作业人员应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

书;

6.从事民爆器材生产作业的人员必须通过所在省、区、市民爆器材行业或企业自己组织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书;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交纳保险费;

8.厂房、库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 50089—1 998)以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10.经过具有民爆器材安全评价资质单位进行的安全评价,并达到规定标准; 11.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3.具有原国防科工委颁发的民爆器材生产企业凭照、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民爆器材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

(四)民爆器材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机构。根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要求,民爆器材生产企业应该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指企业内部设立的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机构或者部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指企业中专门负责安全生产工作、不再兼作其他工作的人员。

2.从业人员的安全资格。民爆器材生产企业的从业人员,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民爆器材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参加民爆器材行业组织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安全资格上岗证书;

(2)民爆器材生产企业的特种作业人员应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3)从事民爆器材生产作业的人员必须通过所在省、区、市民爆器材行业或企业自己组织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

3.规章制度。民爆器材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动火作业管理制度,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技术管理制度,产品管理文件,应急救援预案,危险工房和车间的安全管理制度等。

4.车间、设备的安全要求。民爆器材生产企业选址应避开居民点、学校、工业区、旅游区、重点建筑物、铁路和公路运输线、高压输电线等,其安全距离的核算,应分别按生产区、仓库、试验场、销毁场内建筑物的危险等级和计算药量取最大值生产企业内部,应将危险品生产区、仓库、试验场、销毁场及生活区分别设置,根据生产的品种,分别建立生产线,做到分小区布置。危险品生产区和总仓库区设在安全地带;试验场、销毁场设在偏僻地带。

布局上避免危险品的往返和交叉运输,无关人员和货流不得通过危险品生产区和总仓库区,危险品货物运输不得通过住宅区和其他建筑物的防护屏障。核算药量大或危险性大的厂房和仓库,应布置在危险品生产区的边缘或其他有利于安全的地形处。不得将危险品生产区布置在山坡陡峭的狭窄沟谷中。

危险品生产区和总仓库区设置密砌围墙,其高度应不低于2 m,围墙与危险性建筑物的距离应小于1 5 m。危险品工房建筑物按使用性质确定并在外墙安全标识上须标明名称、等级、人数、危险品名称、数量、特性。

厂房门应是向外开启的平开门,宽度不小于1.2m,不得设门槛。黑火药和烟火药生产厂房应采用木门窗,门窗的小五金,应采用在相互碰撞或摩擦时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危险品仓库门宜为双层,均向外开启,内

层门为通风用门。

危险品厂房安全窗应向外平开,宽度不小于I m、高度不小于1.5 m,窗台高度不高于地面0•5 m,不得设置中挺,利于快速开启。危险品仓库的窗应能开启,宜配置铁栅和金属网。在勒脚处宜设置进风窗。5.生产作业的安全要求。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应从设计、工艺、设备、操作、制度、劳动组织等方面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贯彻执行在线危险品存量少,工房内定员少,危险作业工序少,非危险工房与危险工房隔开,非危险生产线与危险生产线隔开,非危险操作与危险操作隔开的原则。‘一旦发生事故应立即停止作业,查明原因,制定改进等措施后方可恢复生产。

企业应根据生产线设计能力,组织均衡生产,严禁超负荷运行。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危险操作工序在当日22时至次日6时严禁组织生产;间断或半自动生产方式的炸药及制品生产线当日零时至6时严禁组织生产。当遇到暴雨、强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暴雪等恶劣天气,企业不得组织民爆器材生产、装卸、运输活动。

6.储存、运输。危险品宜单独品种专库存放。当受条件限制时,不同品种的危险品可同库存放,严禁性质抵触的危险品同库存放。

当危险级别相同的危险品同库存放时,同库存放的总药量不应超过其中一个品种的单库允许最大存药量;当危险级别不同的危险品同库存放时,同库存放的总药量不应超过其中危险级别最高品种的单库允许最大存药量,且库房的危险等级应以危险级别最高品种的等级确定。任何废品不应和成品同库存放。危险品应成垛堆放,堆垛间应留有检查、清点和装运的通道。堆放炸药类、索类危险品堆垛的总高度不应大于1.8m,堆放雷管类危险品的总高度不应大于1.6m。

危险品运输宜采用汽车运输,不宜采用三轮汽车和畜力车运输。严禁采用翻斗车和各种挂车运输。危险晶装卸作业人员必须熟悉爆破器材的性质和安全知识,遵守操作规程。搬运、装卸时要轻拿轻放,严禁抛掷、拖拽或在包装箱上踩踏跨越。

7.消防和安全防护。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厂必须设置消防给水系统,消防储备水量应为最大一组雨淋系统1h用水量与室内、室外消火栓系统2h用水量之和。室外消防用水量不应小于20L/s,消火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20m。

生产过程易引起燃烧而导致爆炸的工序,应设成组作用的消防雨淋系统。储存易燃、可燃液体的仓库,桶装堆场、泵房除应设置消火栓外,还应设置泡沫灭火设备等其他灭火设施。

危险品总仓库区消防用水量应按20L/s计算,消防延续时间按3h计算,补水时间不应超过48h。供消防车使用的消防蓄水池,保护范围半径不应大于150m。

8.应急救援。民爆器材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制定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立即如实报告当地民爆器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民爆器材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民爆器材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民爆器材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接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抢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第四篇:2010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重点预习(44)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精讲班第44讲讲义

四、特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

四、特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 《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规定,特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

有关部门,根据不同行业的事故发生情况具体确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特别重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故。

五、追究行政审批和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的违法行为

《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规定,具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追究涉及安全生产事项行政审批部门和负责安全监督管理的政府有关部门、机构行政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1)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予以批准的。

(2)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与当事人勾结串通取得批准的。

(3)发现经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再具备安全条件而不立即撤销原批准的。

(4)对发现或者举报的未依法取得批准擅自从事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未加查封、取缔的。

(5)未履行法定职责和程序、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

(6)不报、瞒报或者拖延报告特大安全事故的。

(7)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的。

(8)阻挠、干涉对特大安全事故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的。

六、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

(一)追究行政责任的规定 追究行政责任的方式是对行政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对7类特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有失职、渎职或者应负领导责任的,依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1)对于违反本规定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政府部门、机构正职负责人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的处分。

(2)对于中小学校违反本规定的,给予校长记过、降级直至撤职的处分。

(3)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或者性质特别严重的,由国务院对负有领导责任的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二)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违反《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的刑事责任

《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对七类特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的规定有失职、渎职或者应负领导责任的,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中小学校校长的刑事责任

《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第十条规定,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和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确保学生安全。

严禁以任何形式、名义组织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或者其他危险性劳动。严禁将学校场地出租作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

中小学校违反上述规定,对校长给予撤职的行政处分,对直接组织者给予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构成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小结:本讲重点内容为: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事故种类;悉特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

六、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

第五篇:2010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重点预习(53)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精讲班第53讲讲义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第三节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大纲要求:

第三节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一、了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的适用范围

二、熟悉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规定

三、熟悉行政处罚的种类

四、了解行政处罚的程序

五、掌握行政处罚的适用

六、了解行政处罚的执行 大纲变化情况:无变化

要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种类、行政处罚的适用。内容讲解:

2007年11月3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15号令),自2008年1月1日施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3年5月19日公布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2001年4月27日公布的《煤矿安全监察程序暂行规定》同时废止。修订后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办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制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规范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工作。

一、立法必要性及其适用范围(一)立法必要性

1.制定《行政处罚办法》,是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需要。根据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国家进一步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准则。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行政处罚的职责。为了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授权和法定程序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需要对其行政执法行为加以规范。

2.制定《行政处罚办法》,是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的需要。《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保障安全生产的条件和要求作出了全面的规定,界定了主要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赋予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执法权。由于一些地方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到位,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较低,行政执法工作缺乏必要的规范,致使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打击不力。因此,急需制定《行政处罚办法》,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行政处罚工作有章可循。

3.制定《行政处罚办法》,是制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需要。虽然《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作出了界定,但是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有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界定和处罚不尽相同,存在着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界定缺乏明确的法律界限的突出问题,致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难以掌握合法与违法的界限,难以正确地实施监督管理和行政处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执法的力度。因此,有必要对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有关规定作出概括的、规范的规定,以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二)适用范围

《行政处罚办法》第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程的违法行为(以下统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可见,《行政处罚办法》确定的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主要法律依据包

括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法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安全规程。

鉴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对某些特殊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决定机关另有规定,所以《行政处罚办法》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照本办法和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办法,对煤矿、煤矿安全中介机构等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和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和管辖(一)行政处罚的种类

《行政处罚办法》第五条规定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有下列9种: 1.警告; 2.罚款;

3.责令改正、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4.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开采的煤炭产品、采掘设备;

5.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停止建设、责令停止施工; 6.暂扣或者吊销有关许可证,暂停或者撤销有关执业资格、岗位证书; 7.关闭; 8.拘留;

9.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将上述规定中的责令改正、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规定为现场处理措施的除外。

(二)行政处罚的管辖

(二)行政处罚的管辖

所谓行政处罚的管辖,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对其负责决定实施行政处罚的职权划分。《行政处罚办法》对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统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的行政处罚管辖权作出了下列规定:

1.一般管辖。一般管辖亦称属地管辖,是指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决定行政处罚的实施。《行政处罚办法》依照《安全生产法》,对下列行政处罚的属地管辖作出了规定:

(1)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管辖。中央企业及其所属企业、有关人员的行政处罚,由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设区的市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管辖,市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地区行政公署、自治州、盟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

(2)暂扣、吊销有关许可证和暂停、撤销有关执业资格、岗位证书的行政处罚,由发证机关决定;其中暂扣有关许可证和暂停有关执业资格、岗位证书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3)给予关闭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4)给予拘留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建议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决定。

2.指定管辖。两个以上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因行政处罚的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指定管辖。

3.移送管辖。对报告或者举报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受理;发现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受移送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指定管辖。

4.特殊管辖。上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可以直接查处下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管辖的案件,也可以将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管辖。下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可以将重大、疑难案件报请上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管辖。

5.委托管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委托符合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设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受委托的单位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名义实施行政处罚。委托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应当监督检查受委托的单位实施行政处罚,并对其实施行政处罚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三、行政处罚的程序

三、行政处罚的程序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和生产经营现场处理措施,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实施。《行政处罚办法》依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程序,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作出了规定;同时还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生产经营单位作业现场采取现场处理措施的程序和要求作出了规定。(一)采取现场处理措施的程序和要求

1.处理事故隐患的程序和要求。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采取现场处理措施:(1)能够立即排除的,应当责令立即排除;

(2)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并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或者停止使用,限期排除隐患。

2.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程序和要求。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在用设施、设备、器材,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应当依法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并在15日内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处理决定:(1)能够修理、更换的,责令予以修理、更换;不能够修理、更换的,不准使用;(2)依法采取其他行政强制措施或者现场处理措施;(3)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4)经核查予以查封或者扣押的设施、设备、器材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解除查封或者扣押。实施查封、扣押,应当当场下达查封、扣押决定书和被查封、扣押的财物清单。在交通不便地区,或者不及时查封、扣押可能影响案件查处,或者存在事故隐患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可以先行实施查封、扣押,并在48小时内补办查封、扣押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3.采取责令整改措施的程序和要求。生产经营单位被责令限期改正或者限期进行隐患排查治理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因不可抗力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应当在进行整改或者治理的同时,于限期届满前10日内提出书面延期申请,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书面答复是否准予延期。

生产经营单位提出复查申请或者整改、治理期限届满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应当自申请或者期限届满之日起10日内进行复查,填写复查意见书,由被复查单位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复查人员签名后存档。逾期未整改、未治理或者整改、治理不合格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下载2010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重点预习(47)(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重点预习(47)(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