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送审稿)

时间:2019-05-15 00:1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送审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送审稿)》。

第一篇:湖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送审稿)

附件:

湖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征求意见稿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防治原则)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条(政府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监管机构;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确保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需要;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并作为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政策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逐步建立固体废物回收网络,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

第六条(产生者责任)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污染者依法负责的原则。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第七条(监管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督促、指导、协调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固体废物专职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研究提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商务、供销等部门负责固体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容环卫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和国家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与标准,设置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分拣回收和处理等设施,实行无害化处置;并对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进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盛装农药的容器、包装物、过期报废农药和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回收及病死畜禽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负责对危险废物道路运输安全实施监督,并负责前述事项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和舆论监督,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八条(信息公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定期发布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询系统,为公众查询和获取有关信息提供方便和服务。

第九条(有奖举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举报制度,对举报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对举报属实,为查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重大违法行为提供主要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第二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第十条(利用优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发改、商务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固体废物利用率。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纳入生产经营管理,采取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固体废物产生的种类、数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对产生的废物无条件自行利用的,应当提供给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利用。对不能利用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置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能力、资质的单位处置,并支付处置费用;

无能力自行处置又不依法委托处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关单位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第十一条(申报登记)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有关规定分类贮存、转移、处置固体废物,建立固体废物档案并按年度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内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报。

固体废物档案应包括废物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资料。

第十二条(处置设施建设要求)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单位自行处置固体废物的,其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委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的,可以不自建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但应当自行建设贮存设施。

已建成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不符合国家和省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和技术要求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关闭。

第十三条(鼓励集中处置)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配套的经济、技术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投资建设、经营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第十四条(收费政策)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运营单位按照规定向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偿服务,收取固体废物处置费,保证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正常运行。

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按照

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固体废物处置收费的具体原则。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具体原则,会同同级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医疗废物、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的处置具体收费标准,报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经营要求)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散固体废物;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应当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运输固体废物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条件,在可能情况下绕过城市主要街道、居住区、疗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环境保护特殊区域。

第十六条(污染场地修复)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终止或者搬迁的,应当对原址土壤和地下水受固体废物污染的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估,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原址土壤或者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应当进行环境修复。修复方案应当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环境监测、评估、修复等费用由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和造成污染的单位承担。

对办法施行前已经终止或者搬迁的单位已污染场址的修复,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开发利用固废场地要求)开发利用已停止使用或者关闭的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的,应当事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原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十八条(交通运输固废处理)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应当

建设配套的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本办法实施前未建设配套的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一年内补建。

从事公路、铁路、航空、水陆交通运输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运输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并在到达车站、机场、港口后及时并送交机场、车站、码头、港口等配套设施处理,禁止在运输途中抛撒、泄漏、丢弃或者倾倒。

第十九条(露天焚烧管理)禁止露天焚烧或者使用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焚烧处置设施焚烧沥青、油毡、橡胶、轮胎、塑料、皮革、电线电缆、电路板、覆铜板、电子电器、塑胶机械过滤网、生活垃圾以及其它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对执法中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优先进行综合利用;需要销毁的,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置,禁止露天焚烧、随意填埋。处置费用由有关责任人承担;责任人不明确或者丧失责任能力的,收缴的执法部门负责向本级财政申请,由同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二十条(电子废物处置)电子废物实行分类收集,集中拆解、利用和处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逐步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电子废物回收网络和规划建设电子废物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法加强对废旧电子产品收购单位及个人的监管,禁止将其收购的废旧电子产品提供给非法加工者。

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符合规定条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列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名录或者临时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电子废物应当由列入名录或者临时名录的单位拆解利用处置。禁止任何个人和未列入名录或者临时名录的单位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活动。禁止将电子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未列入名录或者临时名录的单位拆解、利用和处置。

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要求,对电子废物进行拆解、利用和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第二十一条(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产生单位或者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处置,或者委托有相应能力的单位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属于危险废物的,其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应当符合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其污泥利用或者处置设施应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不自行利用或者处置污泥的,应当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确定处置方案,并在污水处理设施试运行前将代为利用或者处置污泥的情况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款用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产生污泥的处置。

第二十二条(生活垃圾的管理)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收购网点,促进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

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施工垃圾的管理)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封闭式垃圾收集场所,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当分类存放,并按规定及时清运。施工现场出口处应当设置冲洗、清理车辆的设施,出场车辆应当清理干净,不得将泥沙带出现场。清运施工垃圾时应当使用密闭式运输工具,防止扬尘污染。

第二十四条(农村固体废物的管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采取措施推行农村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集镇或者农民集中居住区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秸秆沼气集中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推进种(养)植业综合利用秸秆,有序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从事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

病死畜禽的处置应当符合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要求,防止疫情扩散和污染环境。

第二十五条(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快组织建设生活垃圾处置设施,逐步实行城乡共建共享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费用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

第二十六条(进口废物管理)禁止进口列入国家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及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后不得买卖或者转让。利用进口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对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向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不能利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口固体废物利用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省外废物转移)禁止省外、境外的生活垃圾及无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转移进入本省。

第三章 危险废物管理

第二十八条(危险废物认定)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但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别方法认定为危险废物的,纳入危险废物管理。

对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但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必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有害废物,适用本章危险废物有关规定。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有害废物名录。

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其他非废物和垃圾中进行收集、运输和倾倒。

第二十九条(危险废物管理计划)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按年度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在每年十二月三十日前将下一年度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备案的危险废物管理计划进行审核,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向产生单位出具备案通知书;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责令限期重新制订并备案。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计划,采取措施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合理贮存、充分利用或者安全处置产生的危险废物,委托他人进行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办理危险废物转移审批手续。

第三十条(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变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备案危险废物管理计划:

(一)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类别发生变化的;

(二)危险废物产生数量超过预计的20%或者少于预计的50%的;

(三)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备、工艺发生变化的;

(四)委托他人进行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受托方变更的;

(五)其它重大变更事项。

第三十一条(应急预案)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进行检查。

因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启动应急预案,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村)民,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逐步推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鼓励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提高防范污染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十二(危险废物产生记录)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台帐,如实记载危险废物的名称、类别、时间、数量、去向等情况。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将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台帐保存五年以上。产生单位终止的,应当将台帐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存档管理。

第三十三条(危险废物贮存期限)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当及时对危险废物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确需贮存的,应当符合污染防治要求。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年。超过一年的,必须报经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禁止倾倒、丢弃、遗撒危险废物;贮存、填埋危险废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第三十四条(危险废物转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办理危险废物转移审批手续:

(一)不同单位之间转移危险废物的;

(二)跨县(市)行政区域转移危险废物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办理危险废物转移审批手续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五条(危险废物转移条件)申请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危险废物接受单位应当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二)危险废物的包装、运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要求;

(三)有防止危险废物转移过程污染环境的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六条(危险废物转移审批)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跨设区的市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向危险废物移出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跨县(市)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向危险废物移出地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在县(市)行政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向所在地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商经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转移。

转移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报送移出地、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危险废物转移、利用和处置活动的监管。无转移联单的,运输单位不得承运,贮存、利用、处置单位不得接受。

移出地、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转移危险废物的审批结果及转移情况向社会公开,并定期报告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危险废物移出者、运输单位和接收单位必须建立危险废物管理档案,并将从事的危险废物经营活动情况于每一季度结束后10日内报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备案。危险废物移出者、运输单位和接收单位必须对自留存档的联单至少保存10年,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的经营台帐永久保留。

第三十七条(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程序及其监督管理,依照国家有关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规定执行。

从事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必须依法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对危险废物的贮存、运输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评价文件由有权审批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三十八条(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应当建立实验室废物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所属实验室产生的废药剂、废试剂及其它实验室废物的管理,防止其污染环境或者危害公众健康。

实验室产生的液态废物应当分类暂存,不得直接倾倒。过期、失效及多余药剂应当设置专门贮存场所分类存放,不得擅自弃置、填埋。

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当定期委托有相应资质单位处置。第三十九条(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实行集中就近原则。

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设施或场所的建设应立足于处理、处置、利用本省废物。危险废物利用设施或场所,接受省外危险废物不得超过其利用能力的50%。持有处置含多氯联苯废物、含汞废物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处置本省行政区域以外相应类别的危险废物。

第四十条(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医疗废物实行就近集中处置原则。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要

求,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农村,经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化工、制作生物制品、科研、屠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含有病原体的废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混入其他废物和垃圾中进行收集、运输和倾倒。

第四十一条(经营设施退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终止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或者经营设施废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应当对经营设施、场所采取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未处置的危险废物作出妥善处置。

填埋危险废物的经营设施服役期届满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填埋过危险废物的土地采取封闭措施,并在划定的封闭区域设置永久性标记。

综合性、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退役费用应当预提,列入投资概算或者经营成本;退役费用未列入投资概算的,可以从处置收费中预提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退役费用,列入经营成本。退役费用应当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设施和场所退役后的维护和监测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不得挪作他用。退役费用的预提办法,由省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四十二条(查封扣押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涉嫌违法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备、场所、交通工具、物品予以暂扣、查封:

(一)不当场暂扣、查封,将可能造成证据灭失或者非法转移的;

(二)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暂扣、查封措施,应当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出具暂扣、查封清单,交当事人签字。当事人不在场或者拒绝签字的,执法人员应当在暂扣、查封清单上注明情况。

暂扣、查封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且解除暂扣、查封将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延长三十日。

暂扣、查封期限届满或者经调查核实没有违法行为的,采取暂扣、查封措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解除暂扣、查封。

对暂扣的设备、交通工具和物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造成损毁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

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危险废物,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处置。所需费用收缴的执法部门负责向本级财政申请,由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承担。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责任追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许可决定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对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经批准利用、处置有害废物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五条(拒绝现场检查)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现场检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但尚构不成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未建立危险废物台帐)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如实记录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台帐的,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贮存期超过规定期限)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危险废物贮存期超过一年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联单管理)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运输单位承运的,或者贮存、利用、处置单位接受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利用经营许可)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或者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或非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前款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吊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条(违反电子废物处置管理)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列入名录或者临时名录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

(二)将电子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未列入名录或者临时名录的单位和个人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的。

第五十一条(未按规定实施退役)违反本办法规定,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未按照规定实施退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4年

日执行。

第二篇:64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第一条 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以上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以上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设施,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第六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利用固体废物为原料的生产和建设活动,制定有利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经济、技术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固体废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第七条 •省环保部门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全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技术规范,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八条 建设可能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项目以及建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第九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纳入生产经营管理计划,并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种类和产生源,提高固体废物的利用率。

对废旧电池、废旧电子产品、废塑料制品和其他可以利用的固体废物,能回收利用而不回收利用,或者没有回收利用能力又不提供给他人利用的,县以上环保部门应当责令其回收利用或者提供给有利用能力的单位利用。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承担固体废物回收处置费用。

第十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选择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和设施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并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和其他防止污染的措施。

对固体废物不得随意弃置、堆放、倾倒。

第十一条 饲养畜禽的经营单位,•应当配置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并对饲养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屠宰畜禽的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对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应当集中处置。

第十二条 医疗单位对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分类后集中进行无害化焚烧填埋处置。

从事化工、生物制品生产、科研等活动产生的含有病原体的固体废物,应当分类后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

前两款规定的固体废物不得混入其他废物中收集、运输和倾倒。

第十三条 运输固体废物过程中发生散漏、•流失,应当立即停止运输,并采取相应的消除污染措施。

运输固体废物的运行线路,应当绕过城市主要街道、居住区、疗养区、饮用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

第十四条 以填埋方式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采取防渗漏、防扬散及相应的监测措施,并到环保部门登记备案。

关闭填埋场,应当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对关闭后的填埋场,应当加强监测、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恢复植被。

对贮存、处置过危险废物的土地需开发利用的,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五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市与市之间转移危险废物的,移出者应当向危险废物移出地市环保部门报告,接受者应当向接受地市环保部门提出申请;接受地市环保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书面决定,并通知移出地市环保部门。经许可转移的危险废物,必须按照有关许可的规定转移。

第十六条 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设施、场所;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确需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设施、场所,必须经县以上环保部门核准;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必须经县以上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核准。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当自接到 核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批复。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和侵占用于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和场所。

第十八条 •进口国家限制进口的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必须依法办理审查许可手续。加工利用单位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应当对固体废物的进口和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发展城市煤气、液化气和其他清洁能源,改进燃料结构。

鼓励和扶持净菜生产加工单位和个人,组织净菜进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

第二十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采用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方法集中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

第二十一条 建筑、•装修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清运、处置在建筑、装修施工中产生的垃圾,防止环境污染。

第二十二条 •客货运输车辆的司乘人员对在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当按照规定送生活垃圾接收设施处置,不得在运输途中丢弃、倾倒。

车站、港口、码头及航空港,应当配套设置固体废物接收设施。

第二十三条 禁止生产、•销售或者在经营中使用厚度在0.06毫米以下(含0.06毫米)非降解的塑料包装物。

鼓励使用布制、纸制等可重复使用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购物袋。

第二十四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危险废物管理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运输、处置危险废物。

第二十五条 直接从事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该项工作。

第二十六条 •省环保部门应当对本省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定点,并对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进行协调和监督。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实行有偿使用。其收费标准和使用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贮存危险废物的永久性设施,•必须有防止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环境的有效措施。

处置危险废物,必须有防止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污染的措施和设施。

作业方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程。

受到危险废物污染的设备、器具、包装物品和其他装置,需改变用途时,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

第二十八条 禁止向自然保护区、•农田、下水管道倾倒、排放危险废物。

第二十九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境外进口危险废物。

转移固体废物进出我省行政区域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在每年12月15日前依法向县以上环保部门申报登记。

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之日起5日内到原申报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由县以上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随意丢弃、倾倒在畜禽饲养、屠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从事医疗、化工、生物制品生产、科研等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未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混入其他废物中收集、•运输和倾倒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开发利用贮存、处置过固体废物的土地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行。罚款和收缴罚款按照《辽宁省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十三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环保 污染 管理办法

发送: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沈阳军区政治部,省纪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各人民团体,国家机关驻省直属机构,各新闻单位。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2年1月8日印发

第三篇:14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第一条 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我 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 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 称环保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以上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 工作。

县以上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 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 划。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设施,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第六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利用固体废物为原料的生产和建设 活动,制定有利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经济、技术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 进固体废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第七条 •省环保部门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全省固体 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技术规范,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八条 建设可能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项目以及建设贮存、处置 固体废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第九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纳入生产经营管理计划,并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种类和产生源,提高固体废物的利用率。

对废旧电池、废旧电子产品、废塑料制品和其他可以利用的固体废物,能回 收利用而不回收利用,或者没有回收利用能力又不提供给他人利用的,县以上环 保部门应当责令其回收利用或者提供给有利用能力的单位利用。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承担固体废物回收处置费用。

第十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选择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和设施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并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和其他防止污染的措施。

对固体废物不得随意弃置、堆放、倾倒。

第十一条 饲养畜禽的经营单位,•应当配置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并对饲养过 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屠宰畜禽的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对所产生的固 体废物应当集中处置。

第十二条 医疗单位对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分类后集中进行无害化焚烧填 埋处置。

从事化工、生物制品生产、科研等活动产生的含有病原体的固体废物,应当 分类后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

前两款规定的固体废物不得混入其他废物中收集、运输和倾倒。

第十三条 运输固体废物过程中发生散漏、•流失,应当立即停止运输,并采 取相应的消除污染措施。

运输固体废物的运行线路,应当绕过城市主要街道、居住区、疗养区、饮用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

第十四条 以填埋方式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采取防渗漏、防扬散及相 应的监测措施,并到环保部门登记备案。

关闭填埋场,应当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对关闭后的填埋场,应当加强监测、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恢复植被。

对贮存、处置过危险废物的土地需开发利用的,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五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市与市之间转移危险废物的,移出者应当向危 险废物移出地市环保部门报告,接受者应当向接受地市环保部门提出申请;接受 地市环保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书面决定,并 通知移出地市环保部门。经许可转移的危险废物,必须按照有关许可的规定转移。

第十六条 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设施、场所;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确需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设施、场所,必须经县以上环保部门 核准;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必须经县以上环境卫 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核准。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当自接到 核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批复。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和侵占用于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和场所。

第十八条 •进口国家限制进口的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必须依法办理审 查许可手续。加工利用单位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应当对固体废物的进口和利用情 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发展城市煤气、液化气和其他清洁能 源,改进燃料结构。

鼓励和扶持净菜生产加工单位和个人,组织净菜进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

第二十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采用无害化和资 源化的处理方法集中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必 须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

第二十一条 建筑、•装修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清运、处置在建筑、装修施工中产生的垃圾,防止环境污染。

第二十二条 •客货运输车辆的司乘人员对在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应 当按照规定送生活垃圾接收设施处置,不得在运输途中丢弃、倾倒。车站、港口、码头及航空港,应当配套设置固体废物接收设施。

第二十三条 禁止生产、•销售或者在经营中使用厚度在0.06毫米以下(含 0.06毫米)非降解的塑料包装物。

鼓励使用布制、纸制等可重复使用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购物袋。

第二十四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建 立岗位责任制和危险废物管理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运输、处置危险废物。

第二十五条 直接从事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人员,必 须接受专业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该项工作。

第二十六条 •省环保部门应当对本省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 所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定点,并对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进行协调和监督。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实行有偿使用。其收费标准和使用管理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贮存危险废物的永久性设施,•必须有防止污染地表水、地下水 和其他环境的有效措施。

处置危险废物,必须有防止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污染的措施和设施。作业方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程。

受到危险废物污染的设备、器具、包装物品和其他装置,需改变用途时,必 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

第二十八条 禁止向自然保护区、•农田、下水管道倾倒、排放危险废物。

第二十九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境外进口危险废物。

转移固体废物进出我省行政区域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 境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在每年12月15日前依 法向县以上环保部门申报登记。

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之日起5日内到原申报登记 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由县以上环保部门 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随意丢弃、倾倒在畜禽饲养、屠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从事 医疗、化工、生物制品生产、科研等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未按照规定进行无害 化处理或者混入其他废物中收集、•运输和倾倒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二)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开发利用贮存、处置过固体废物的土地 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执行。罚款和收缴罚款按照《辽宁省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十三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 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附:辽宁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修正案

1、第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填埋场关闭后,有关单位应当加强监测、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恢复植被。”

2、第十五条修改为:“在我省行政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的,移出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在危险废物转移3日前向移出地和接受地环保部门报告。”

3、第十六条修改为:“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设施、场所;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场所,必须县级以上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核准。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当自接到核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批复”。

4、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

第四篇: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2009年9月23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2年1月12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7年6月3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二十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自2017年7月1日之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一般规定

第三章 城乡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四章 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五章 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第三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加投入,加强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提高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能力。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第五条 县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督促、指导、协调其他有关部门做好固体废物污染环 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下设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卫生、交通运输、农业、公安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闻单位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宣传和舆论监督。

第七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一般规定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固体废物分类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固体废物再利用,提高固体废物利用率。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政府网站、公报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定期发布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询系统,为公众查询和获取有关信息提供方便和服务。

第十条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的档案,按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报登记事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网上申报信息平台。

第十一条 固体废物实行集中处置。全省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应当根据各地处置固体废物的需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由省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编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全省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和城乡规划要求,组织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配套的经济、技术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投资建设、经营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第十二条 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运营单位按照规定向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偿服务,收取固体废物处置费,保证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正常运行。

省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固体废物处置收费的管理办法。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 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生活垃圾处理费具体收费标准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价格、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 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指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经营者,不得设置地区障碍,干扰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正常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部门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需要销毁的,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置,禁止露天焚烧、擅自填埋。

第十五条 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终止或者搬迁的,应当事先对原址土壤和地下水受污染的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估,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原址土壤或者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应当进行环境修复。

环境监测、评估、修复等费用由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和造成污染的单位承担。

第三章 城乡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和城乡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建设的指导。

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组织编制,经上一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应当包含生活垃圾污染的防治。

从事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造、住宅开发和村镇建设开发的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公园、商店等场所和公共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和环境卫生标准,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第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应当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符合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展和改革部门核准或者审批项目时应当征求同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八条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具体办法,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本地生活垃圾最终处置方式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服务许可证。

第十九条 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以及机关、学校等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应当实行单独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或者利用。

倡导净菜上市、文明用餐,减少餐厨垃圾的产生量。

第二十条 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鼓励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建设单位需要处置建筑垃圾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工程开工前向当地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手续。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的设置应当经当地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独立的建筑垃圾收集场所,对施工现场出入口地面作硬化处理,设置清洗设施、设备清洗出场车辆,防止污染环境。

运输建筑垃圾应当使用密闭式运输工具,按照规定的时间、线路运送到指定的消纳场地。

第二十二条 从事公路、铁路、民航、水路交通运输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处置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

第二十三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区)集中处置的机制,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转运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十四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和无害化处置设施,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共享。

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应当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符合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标准。鼓励采用焚烧发电等先进技术处置生活垃圾。

对已经建成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环境卫生标准进行无害化等级评定。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应急预案。

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的企业,应当制定生活垃圾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方案,报所在地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六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按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在每年十一月三十日前将下一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并相应调整危险废物管理计划:

(一)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类别发生变化的;

(二)危险废物产生数量超过预计的百分之二十或者少于预计的百分之五十的;

(三)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备、工艺发生变化的;

(四)委托他人进行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受托方变更的;

(五)其他重大变更事项。

第二十八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台账,如实记载危险废物的名称、类别、时间、数量、去向等情况,并保存五年以上。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终止的,应当将台账报送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存档管理。

第二十九条 申请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危险废物接受单位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同意接受;

(二)危险废物的包装、运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要求;

(三)有防止危险废物转移过程中污染环境的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条 转移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报送移出地、接受地设区的市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无转移联单的,运输单位不得承运,贮存、利用、处置单位不得接受。

移出地、接受地设区的市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转移危险废物的审批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定期报告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一条 严格控制本省行政区域以外的危险废物转移至本省境内贮存或者处置。

第三十二条 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实行集中就近原则。

新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设施,应当与机关、学校、医院、集中居住区等环境敏感目标保持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已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利用、处置设施的安全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环境敏感目标。

第三十三条 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个人或者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利用、处置。

第三十四条 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向有权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一)有两名以上环境工程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

(二)有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安全要求的包装工具,中转和临时存放设施、设备以及经验收合格的贮存设施、设备;

(三)有与所利用的危险废物类别相适应的利用技术和工艺;

(四)有保证危险废物利用安全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

(五)对危险废物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有合理的处置方案或者措施。

利用危险废物生产的原材料或者燃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的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并报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应当将危险废物处置情况记录簿保存十年以上,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的情况记录簿应当永久保存,对填埋危险废物的场所应当设置永久性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三十六条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应当建立实验室废物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所属实验室产生的废药剂、废试剂、实验动物尸体及其他实验室废物的管理,防止其污染环境、危害公众健康。

实验室产生的液态废物应当分类暂存,不得直接倾倒。过期、失效及多余药剂应当设置专门贮存场所分类存放,不得擅自弃置、填埋。

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当定期委托有相应资质单位处置。

第三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不按时收集医疗废物的,或者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不当或者医疗废物数量无故发生重大变化,应当及时向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调查处理。

第三十八条 综 合性、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退役费用应当预提,列入投资概算;退役费用未列入投资概算的,可以从处置收费中预提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退役费 用,列入经营成本。退役费用应当用于设施和场所退役后的维护和监测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不得挪作他用。退役费用的具体提取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三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保险企业开发有关危险废物的环境污染责任险;鼓励和支持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

第四十条 有害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有害废物名录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章 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建设水处理产生污泥的区域性处置设施,研究、推广水处理产生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引导综合利用水处理产生污泥,促进水处理产生污泥的无害化处置。

城镇污水处理费中应当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款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产生污泥的处置。

第四十二条 污水处理产生污泥的单位应当建立污水处理产生污泥管理台账,按照有关规定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属于危险废物的,其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应当符合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包含污泥利用或者处置方案。

自行利用和处置污泥的,应当配套建设污泥利用或者处置设施,且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不自行利用或者处置污泥的,应当将委托利用或者处置污泥的情况,在污水处理设施试运行前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四条 自来水厂应当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泥水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后的废水排入水体的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污泥应当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安全处置。

第四十五条 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以外的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由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列入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名录或者临时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要求,对电子废物进行拆解、利用和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许可决定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擅自指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经营者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不按照规定申报登记危险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国家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运输单位承运或者贮存、利用、处置单位接受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个人或者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吊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建立污水处理产生污泥管理台账的,或者对危险废物产生情况未如实记录台账、未按规定保存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有害废物,是指不属于危险废物但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必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废物。

第五十二条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液态废物的污染防治,适用本条例。但是,排入水体的废水的污染防治适用有关法律、法规,不适用本条例。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经2004年1月14日广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8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月9日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七项法规中有关行政强制条款的决定》修正。《条例》共39条,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2004年1月14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月9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七项法规中有关行政强制条款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已制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的,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国家未制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的,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地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本辖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应当与区域环境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第七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均有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责任,应当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综合利用固体废物,防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第八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有关规定分类贮存固体废物,自行处置或者交给有固体废物经营资格的单位集中处置。

第九条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固体废物产生量和流向等有关资料的档案,按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有关情况。

第十条 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应当建设配套的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本条例实施前未建设配套的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的,应当在本条例实施后一年内补建。

第十一条 运输单位和个人对运输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并送交机场、车站、码头、港口等配套设施处理,禁止在运输途中抛撒、泄漏、丢弃或者倾倒。

第十二条 畜禽饲养场和屠宰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和屠宰产生的废物,防止造成土壤、大气和水体污染。

第十三条 执法中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理,禁止露天焚烧。

第十四条 发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故,产生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停止排污,防止污染扩散,消除污染危害,并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鼓励建设跨行政区域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鼓励社会各类主体投资建设、经营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第十六条 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新建、扩建、改建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应当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本条例实施前已建成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达不到国家和省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其限期治理或者关闭。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单位自行处置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委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处置的,可以不自建固体废物处置设施。

第十八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使用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应当支付处置费用,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条 拟退役或者关闭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经营者应当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对有关设备、剩余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残余物进行处理,消除污染。

第二十条 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申请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处理危险固体废物。

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安全利用和处置的设备和设施;

(二)有符合危险废物经营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健全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不按规定处置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代为处置。代为处置费用由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承担。

跨行政区域代为处置危险废物的,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代为处置。

第二十二条 转移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向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 高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性等高危险废物,应当由取得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高危险废物名录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可能产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制定应急预案。

第二十五条 经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危险废物,应当由该危险废物所在地人民政府安排资金,采取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规定和标准进行处置,并治理被污染的环境。

第二十六条 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但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容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严控废物,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其种类和处理方式的名录,严格控制其利用和处置过程。

第二十七条 采用严控废物名录规定的处理方式处理严控废物的单位,应当申请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处理严控废物。

申请领取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贮存、处置设备和设施;

(二)有符合严控废物经营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健全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八条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和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核发,申请和审批程序如下:

(一)申请人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交有关材料;

(二)受理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初审,上报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三)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二十日内作出决定,许可的,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不许可的,应当书面告之理由。

最先接受申请材料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申请材料是否正确齐备,材料正确齐备的应当受理。

第二十九条 禁止下列行为:

(一)露天焚烧或者使用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设施焚烧处理沥青、油毡、橡胶、轮胎、塑料、皮革、电线电缆、电路板、敷铜板、电子电器、塑胶机过滤网、电池、灯管、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生活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二)使用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场所堆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

(三)在江、河、湖、海、水库等沿岸堆放固体废物;

(四)用填埋方式直接处置半固态或者液态废物;

(五)将危险废物及其它有毒有害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处置;

(六)省外、境外的生活垃圾转移进入本省;

(七)在本省经营、处置和利用进口的废旧电子电器类固体废物。

第三十条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国家限制进口类的废物,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进口废物批准证书。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的要求,不得夹带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废物进口和加工利用过程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可利用的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应当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地区障碍,或者擅自指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经营者,干扰固体废物的正常经营活动。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举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举报的问题,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不制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依法追究有关市、县人民政府主管领导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八条,未按规定分类贮存危险废物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不配套建设固体废物接收、贮存设施的,或者逾期未补建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未按照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和屠宰废物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对有关设备、剩余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残余物进行处理,消除污染的,或者未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将高危险废物擅自处置,或者交给没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或者混入其他废物中收集、运输、贮存、倾倒、处置的;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没有取得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或者不按照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的规定从事处理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严控废物处理许可证的规定从事处理活动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处理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项规定,露天焚烧或者使用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设施焚烧处理固体废物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污染,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三)、(四)、(五)项的规定,使用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场所堆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或者在江、河、湖、海、水库等沿岸堆放固体废物,或者用填埋方式直接处置半固态或者液态废物,或者将危险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处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设置地区障碍,非法指定固体废物经营者,干扰固体废物正常经营活动的,由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从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检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1]

下载湖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送审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送审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廣東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來源:廣東省環保産業網 時間:2004-5-8 9:08:59廣東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25號) 《廣東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已由廣東省第......

    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2006年3月29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保障人体健......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2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第二次修正) 2004年1月14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2年1月9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

    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9).

    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号 《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已由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9......

    6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草案修改稿) 发布时间:2004-01-15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草案修改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为促进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公开化,......

    新法规-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6号 《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已由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3年9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

    陕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范文大全

    陕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2015年11月 19 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目 录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一般规定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