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高新区非公党建“双区化”(高新区委组织部)
园区管理+社区服务
成都高新区探索“双区化”管理的非公党建工作新模式
中共高新区工委组织部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面积87平方公里。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2006年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在科技部举行的历次综合评比中,均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2008年列全国第4位。多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立足自身实际,坚持改革开放与创新,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推进新型城市化结合起来,管理面积从最初2.5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的87平方公里,由单一功能的科技园区,发展成为聚集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城市新区等复合功能于一体,“园区+社区”的管理模式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产业融合升级拓展了空间、增添了动力,又为城市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成都高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现状
随着成都高新区的蓬勃发展,高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从最初的20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难、企业开展党组织活动难、扩展党组织的影响力难,是传统非公企业党建难题,为有效化解上述难题、进一步推动高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2006年以来,成都高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2006年,成都高新区打造了非公企业党建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阳光家园,为非公企业提供党务工作的一条龙服务;2007年,成都高新区确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属地化原则,建立了组织部——街道——社区的三级管理模式,理顺了非公企业党建的管理模式;2008年,成都高新区在总结以往工作做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五个一”的工作模式:即建一个“属地化”的网络管理体系、建一个“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建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建一套“五星级”的党员服务体系、建一套完整的制度机制。“五个一”工作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成都高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截止2008年底,成都高新区5795家非公有制企业中,有党员的企业3828家,党员6310人,已单独建立党组织303家,通过建立联合党支部覆盖企业1414家,建立党组织覆盖面达30%。
当前,成都高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正在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中,企业成立党组织审批、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党费收缴等工作的相关环节不断精简、规范,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已走入了一个飞速发展、良性循环的高速通道。以往困扰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建立党组织难、企业开展党组织活动难(缺经费、缺场地、缺人员)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当前困惑成都高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最重要的难题,是如何进一步丰富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提升企业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2009年,成都高新区通过探索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双区化”管理(即园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非公企业党建模式。
二、“双区化”管理基本内涵
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虽然不同于流动党员、“口袋”党员,但鉴于高新技术企业中人才流动性特点,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给基层党组织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开展系统、持久的党员组织活动带来了新的考验。为了破解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流动性强的问题,成都高新区尝试试行“党员居住地+党员工作地”相结合的“双区管理”模式,即依托党员居住的社区、依靠党员工作所在的园区,开展“关系双交叉、组织双深入“的无缝隙的服务。在高新区非公经济组织中工作的党员,一方面凭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流动党员活动证等在园区或者单位党组织中注册,成为园区企业党组织的党员,定期参加企业党组织的各种活动。另一方面,由企业党员居住地的社区向企业党员发放《党员证》和《党员阳光卡》,党员无须接转组织关系而只凭《党员证》或《党员阳光卡》就可参与到社区党组织中,履行党员义务、参加党的活动。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工作的党员尽管具有工作上的流动性,但由于党员的居住地相对固定,“园区+社区”的双区交叉管理,使党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能较好的克服流动性的影响,提升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目前,高新区辖区的所有非公经济组织的所有党员,既能在园区开展党员管理,如果党员本人居住在高新区,亦能在所在的5个街道和31个社区的阳光家园开展活动,如果本人不居住在高新区辖区内,亦能凭全市统一的党员证,在其他行政区所在的街道社区参加活动。双区管理为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管理提供了无缝隙的组织服务保障。三、四项保障措施确保“双区化”管理的组织实施
(一)“阳光家园”构建“双区化”管理的实体平台 高新区是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产业园区。为了统筹党建资源,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党建活动载体,成都高新区从2006年开始,按照每5平方公里建一个党建载体的标准,探索建立“阳光家园”基层党建平台。每个“阳光家园”占地500平米以上,设立了阳光党校、阳光讲坛、阳光在线等10余类馆室,提供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成立党组织审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党组织活动经费保障、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及贫困党员帮扶等20余项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开展相关党建工作。截止2009年,成都高新区已经在辖区5个街道办事处建立了6个阳光家园10个党员之家,实现了党建载体的全覆盖,构建了“双区化”管理的实体平台。阳光家园建立后,高新区辖区内的所有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属地到最近的阳光家园党建平台,开展党建活动。同时,每个阳光家园配备了非公有制企业专职党务工作者,企业只需向阳光家园提出活动申请,阳光家园党务工作者就会联系指导企业开展相关工作,大大减轻了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负担,打消了多数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将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顾虑,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
(二)试点推行《党员证》,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党员的活动纽带
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由于工作的流动性较强,如果仅以党组织关系为归属来参加党组织活动,将极大的限制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成都高新区在全市的统筹协调下,探索创新了《党员证》和阳光卡制度。《党员证》是党员的政治身份证明,党员持证注册后,可在所注册党组织参与党的活动,行使党员权利,享受党组织服务,接受党组织帮扶。通过面向辖区非公经济组织的所有党员发放《党员证》,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提升党员的荣誉感、责任心。通过实行持证党员同证同权原则以及结合高新区阳光家园党员阳光卡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等做法,进一步保障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激发党员服务群众、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亮明党员身份、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目的。其中,《党员证》作为党员的身份证明,在成都市范围内实施同证同权原则。《党员阳光卡》制度,是将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用积分量化(如参加组织生活5分、志愿者活动10分),定期考核,考评优秀则可凭积分到阳光超市购物或者到阳光家园健身,推进组织活动激励机制。截止2009年9月,高新区已为辖区内的12000余名党员发放了《党员证》,疏通了企业党员参与社区党建的途径,搭建了“双区化”管理的制度平台,使“双区化”管理成为可能。
(三)“四心一推进”构建“双区化”管理的活动载体,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双区化”管理模式最终还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为进一步搭建“双区化”的活动载体,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2009年,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与党同心、与员工贴心、与企业连心、与社区交心,推进加快发展”主题实践活动,要求企业党组织把助推企业应对危机、加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和检验战斗力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密切结合应对金融危机、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更好的参与社区党建的要求。广大企业党组织响应高新区的号召,纷纷组织开展了“亮身份、树形象”、“金点子征集”、“为党旗增辉、为企业添彩”、“爱心服务”等活动。9月,为检验活动成果,高新区组织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问卷调查工作,共发出问卷调查340份,收回调查问卷324份。其中,75.1%被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在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47.6%的人认为其所在的企业法人代表支持党建活动、35.8%的人比较支持;62.9%表示其所在企业中的党员员工积极参加“四心一推进”活动;51.7%认为党组织活动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71%的企业党员认为参与社区党建活动有利于企业党组织的发展。可以看出,当前成都高新区辖区内大部分企业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支持度较高,并愿意与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广大企业党员愿意参与到企业党建工作中来,并为企业的生产发展起到一名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各企业党组织较好的推进了日常工作,协助企业积极开展了生产、经营活动,较好的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党员的信任和认可。
(四)建立企业党组织与组织部、街道、社区的信息沟通的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为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提升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地位,高新区建立了组织部、街道、社区与企业党组织之间的点对点应急帮扶救助机制,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均可救助于高新区组织部、街道、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2009年,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进一步整合机关部门的各方资源,在企业点对点救助帮扶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公企业信息反馈的绿色通道。在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建立“962000”24小时企业服务呼叫中心,畅通企业意见建议和企业求助的绿色通道,确保企业意见建议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整改、落实并回复企业,实现企业服务的全天候、全覆盖。无论是政策咨询,还是业务办理,高新区企业只需记住一个电话号码,只打一次电话,相关问题就能及时得到答复和解决。从5月下旬试运行以来,形成服务企业的标准化“题库”1300余条,接听电话近千次,落实企业困难求助51件,满意率达100%。
在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征途上,我们必须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坚持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把“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各项工作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开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