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员工出差在酒店房间突发疾病死亡是否视同工伤? 劳动法库
员工出差在酒店房间突发疾病死亡是否视同工伤? 劳动法
库
2015年8月10日,欧阳封与四川某酒业销售公司签订固定期限为3年的劳动合同,担任业务经理一职,采用不定时工时制。
2015年11月15日至17日,欧阳封在公司的安排下,参加公司广东办事处月度会议,会议地点为惠州市惠阳区,当时欧阳封入住位于惠州市惠阳区某酒店2025号房。2015年11月17日早上8时10分左右,欧阳封同室同事于小伟发现欧阳封身体异常后,电话通知现场负责人罗明,罗明到场后,于伟拨打120救护车,待120救护车8:35分赶往现场时发现欧阳封已经死亡,病历内容显示“死因不明”。惠州市公安局惠阳区分局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诊断)书”死亡原因“排除暴力打击致死”。
2015年12月14日,公司向四川某市人社局申请认定欧阳封死亡为工伤。人社局受理后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并将决定书送达公司。
经复议,四川省人社厅维持市人社局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具体行政行为。
欧阳封家属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一审判决】 一审法院认为,本案中,欧阳封系因公外出开会期间突发疾病死亡各方没有异议,但对突发疾病死亡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持不同意见。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的规定,欧阳封不符合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情形,也并非是由于工作原因受伤害致死,因此其不属于工伤。
欧阳封突发疾病死亡是否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视同工伤的情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本院认为,单位的职工到外地工作不同于在单位内工作,其到外地工作的期间可以适当界定为从离开单位或居住地前往目的地时起至回到单位或居住地时止,欧阳封受单位委派出差开会,出差期间日常工作与休息时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工作时间有一定的延续性,工作地点有一定的延展性,不宜不分实际情况,将其出差期间的工作时间理解为从开会上下班的时间,工作地点理解为仅在开会场所。立法旨在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职工因工外出期间从事与工作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外出学习、开会无关的个人活动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认定为工伤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欧阳封突发疾病死亡并非因个人活动造成,从保护劳动者上个可以认定为工伤。
因此,原告认为欧阳封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意见,本院予以采信,对其提出的诉讼主张,本院予以支持。人社局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属适用法律错误,应予撤销。省人社厅维持市人社局作出的不予认定为工伤的复议决定,亦应撤销。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七十条之规定,判决:撤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决定,撤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责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60日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人社局上诉】
一审宣判后,市人社局不服提起上诉,其主要上诉理由为: 1.上诉人不认定工伤的决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欧阳封系开会之前在住宿宾馆客房发病并死亡,其不属于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突发疾病,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不属于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
2.原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欧阳封外出开会在住宿宾馆休息期间死亡,既不属于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规定的情形,也不属于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的情形,因此不能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请求二审依法改判。【二审判决】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关于欧阳封在出差期间在住宿宾馆突发疾病死亡能否应当认定为工伤的问题,根据原审查明的事实,欧阳封是在公司的安排下,参加公司广东办事处月度会议,在会议安排的酒店突发疾病死亡。
欧阳封因工作需要接受单位指派出差开会,由于外出期间的工作具有特殊性,也由于因工外出的工作场所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其工作状态的不确定和延伸要相对宽泛。所以与工作有间接联系的休息、旅途等都是工作的延续,且欧阳封也并未从事与用人单位组织或安排的与工作无关的活动。欧阳封在在会议安排的酒店突发疾病死亡属于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的情形。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本案应当认定为视同工伤。所以原审判决认为欧阳封突发疾病死亡可以认定为工伤的认定并无不当。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二审最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实务分析】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本案最核心的问题是本案能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如何理解“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中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不应局限于日常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还包括其他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在出差途中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这属于因工外出的特殊情形。原则上只要因工外出期间所涉及的时间和区域均为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如“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应当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认定为视同工伤。第二,与工作有关的准备、收尾工作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这是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对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作出的合理延伸。如职工突发疾病死亡的,依法认定视同工伤。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法院认为欧阳封在出差期间在住宿宾馆突发疾病死亡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视同工伤是正确的。
案号:(2016)川05行终150号超过10万人下载回复关键词“升级版”下载《全国法院200个典型劳动争议案件汇编(2015)》回复关键词“司法解释”下载《最高院劳动争议司法意见指导案例汇编(2015)》回复关键词“广东意见”下载《广东法院最新劳动争议指导意见汇编(2015)》回复关键词“北京意见”下载《北京法院最新劳动争议指导意见汇编(2015)》如何关注劳动法库
第二篇:法律案例酒店员工在工作时间突发疾病死亡能否认定工伤
酒店员工在工作时间突发疾病死亡能否认定工伤
【案例】
2011年8月23日7时10分,孙某在工作过程中突发疾病。2011年8月23日8点30分,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脑出血破入脑室、脑疝、动静脉畸形,当日给予手术治疗。其家属王某于2011年8月25日放弃治疗,凌晨1时孙某死亡。东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为孙某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医疗机构初次诊断时间为2011年8月23日8时30分,死亡时间为2011年8月25日凌晨1时,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应视同工伤。于是认定孙某的死亡应视同工伤。
某酒店不服东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决定,向东营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孙某于2011年8月23日上午7时10分在酒店突发疾病,被及时送往医院后诊断为脑溢血并立即手术,手术记录中明确记载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并安返病房,医院按医疗方案继续进行治疗,并反复向家属交待病情,但家属却向医院递交了拒绝治疗申请书,拔除患者治疗设施,强行出院,致使患者于25日上午10时死亡。“拒绝治疗”致患者死亡,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抢救无效死亡”有本质的区别,且已超出了法定的48小时的期限,不符合工伤认定条件。
王某述称,孙某于2011年春季到酒店处打工,2011年8月23日7时10分,在工作过程中突然晕倒被送往医院,诊断为脑出血破入脑室和脑疝,于2011年8月24日凌晨1时脑死亡,仅凭呼吸机维持,2011年8月25日凌晨1时,经抢救无效死亡。孙某的死亡符合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请求法院依法驳回酒店的诉讼请求。
【裁决结果】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认为,综合本案的有效证据,能够认定孙某是在工作过程中突发疾病,经医院抢救无效,在48小时内死亡的事实。孙某的家属向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递交的拒绝治疗或者检查申请书,经审查,该申请书是医院事先拟定好的格式,不能体现患者的真实病情,在患者只能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升压药维持血压的情况下,其亲属感到生命无望时主动放弃治疗,对此,法律上并未禁止,并且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内容也明确认定患者是经抢救无效死亡。因此,酒店认为孙某的死亡是基于第三人王桂彩主动放弃治疗的原因导致的主张,没有事实根据。东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作出的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规正确,程序合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维持东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
一审宣判后,该酒店不服,以一审法院认定事实的证据不足为由,向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请求撤销原审判决,撤销该工伤认定决定书。被上诉人东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原审第三人王桂彩同意一审判决。
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东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交的证据,能够认定孙某的死亡情形符合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的规定。在孙某缺乏自主呼吸、靠升压药维持血压、救治无望的情况下,其亲属放弃治疗,确属无奈之举,并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综上,东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规正确,应予维持。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上诉主张不予支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分析】
一、对《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的理解
(一)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体现了立法者对劳动者的保护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应视同工伤。在《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的近5年的时间里,该条款规定在实践中暴露问题较多。大家的质疑声集中体现在对“48小时”的规定的理解上。如果48小时没有死,第49小时死亡了,能否认定工伤?有的甚至说是如果第48小时零1分死亡,难道就不认了?笔者认为,该条款的设定实际体现了立法者对劳动者群体的保护精神。对劳动者而言,“病”和“伤”的保护一般是属于不同的法律规范和政策调整范畴的,《工伤保险条例》保护的是因工作中遭受事故而发生伤害的情形,而疾病应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保护的范围。立法者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中将“突发疾病”纳入工伤保护的范畴,虽然限定了一些条件,但这样的立法即使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立法相比,也是有所突破和超前的。“48小时”是立法者为了避免将突发疾病无限制地扩大到工伤保险的范围而作出的限制性规定,“48小时”可能不具备太多的科学依据,但对于异常复杂的疾病来讲,总得设定个时间予以限制。法律往往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只能是相对公平。
(二)“视同”条款应严格执行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是可以“认定工伤”的情形,而第十五条规定的是可以“视同工伤”的情形。对劳动者而言,不管是“认定工伤”还是“视同工伤”,对其最终享受的工伤待遇是没有任何影响的。立法者之所以使用了不同的用词,应该讲,更多地是来约束执法者和司法者的。所谓视同工伤,也就是说,这类情形本不应属于工伤的保护范畴,但考虑到其与工作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而作为工伤对待。那么也就意味着立法者在对这种情形作出立法时,其立法的天平已经有所倾斜,作为执法者在适用这些条款的时候,就应当严格依据法条的规定。
(三)死亡时间的认定应以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为准
关于“突发疾病”及“48小时”的起算时间问题,劳动保障部2004年第256号《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作了明确规定,即“突发疾病”是指各类疾病;“48小时”的起算时间,以医疗机构的初次诊断时间作为突发疾病起算时间。如果鉴定机构对死亡时间的认定与医疗机构的不一致,我认为应以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为准。作为医疗机构,亲临了对患者的救治过程,其对患者死亡的宣布,一般是在死者亲属等均在场的情况下,通过医疗器械的显示作出宣告,相对更为客观。而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首先时间要滞后,鉴定手段是通过做病理分析,且可能存在一些人为干预的因素。所以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相对医疗机构的证明并没有明显优势。
二、对家属放弃治疗的行为应严格审查
劳动部门和法院应如何审查家属做出的放弃治疗行为?
我认为,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形下,应当首先符合社会整体的道德观念。应当说,积极救治的行为是更符合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基于这样一种标准,行政机关在对这一事实进行审查时,应当依法取得以下证据:1.医院病历。医院病历无疑是认定事实的最关键的证据。病人是否到了无法救治的程度,医疗机构制作的病历中会有比较翔实的记载。2.对治疗医生的调查笔录。调查的内容应当是病人当时的病情及家属放弃治疗的过程。3.就病人与家属之间关系做的一些调查,主要用来排除家属放弃治疗可能与双方关系恶劣有关。实践中,劳动部门一般都能调取到医院的病历及有关诊断证明,但极少会对治疗医生及病人与家属关系状况做调查,认为做这些调查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亦没有必要。我认为,这两份证据对于裁判者全面了解案情,增加内心确信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案在劳动部门作出了认定工伤的决定,一审法院判决维持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下,在二审审理期间,审判法官从严审查,根据调查的情况,能够证实在医院告知孙某家属孙某已没有继续存活的可能的情况下,其家属才放弃抢救,家属与孙某间关系正常。由此能够认定,家属的放弃治疗确属无奈之举。二审遂作出维持判决。本资料由最佳东方www.xiexiebang.com整理提供。
第三篇:参加公司组织的篮球比赛突发疾病死亡是否工伤?法行天下刘秋苏
参加公司组织的篮球比赛突发疾病死亡是否工伤?法行天
下刘秋苏
参加公司组织的篮球比赛时突发疾病死亡是否属于工伤?法院认为:企业组织文体活动,是为了丰富企业文化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职工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文体活动,应视为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的延伸。职工在此类活动中受伤或突发疾病死亡,应属于工伤范围。当事人信息 上诉人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深圳市双盈达塑胶模具有限公司。原审第三人谢秀梅。原审第三人黄耿沛。原审第三人黄耿深。
一审情况 原审法院认定【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2013)深福法行初字第827号行政判决】,2013年3月26日,原告向被告申请工伤认定时称,黄某某系其公司塑胶工模部经理,该员工于2013年2月27日晚上参加公司组织的篮球比赛训练活动时突发疾病死亡。原告向被告提交了工伤认定申请表、身份证、上班证明、病历、死亡医学证明书、火化证书、证明(居委会)、授权委托书、通知、篮球比赛报名表、吴某某和欧某某出具的证言证词等申报材料。其中原告在2013年1月4日发布的《通知》表明公司2013年5月1日组织篮球比赛,有爱好的员工可报名参加,原告在2013年1月10日发布的《通知》中明确已报名篮球比赛者必须参加公司组织的篮球比赛赛前训练。另外吴某某和欧某某均在证词中陈述,事发当天已报名参加5月1日篮球赛的同事在进行对抗训练,黄某某大约打了半个小时就说不舒服回公司休息了,其后被同事送往医院。经核实,被告2013年4月22日作出深人社认字(宝)(2013)第510320001号《深圳市工伤认定书》,认定黄某某死亡情形不属于或不视同为工伤。原告不服,遂向原审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另查,原告向原审法院申请证人胡某某出庭作证,原审法院依法准许证人出庭作证,证人在庭审时陈述,为了准备2013年5月的篮球比赛,黄某某每天晚上都会参加篮球训练,原告会给予参加人员每人20元补助,后来篮球比赛并未实际举行。原审法院认为,被告作为本市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有权对辖区内员工发生的事故伤害是否属于工伤进行认定。本案争议的焦点问题是黄某某在参加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中意外死亡的情形是否属于工伤。《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根据原告在申请工伤认定时提交的病历、证人证言、通知、篮球比赛报名表,可以确认黄某某是在参加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即打篮球训练过程中突发疾病死亡的。员工的工作内容系由用人单位来确定和安排,本案中原告作为用人单位,虽然在2013年1月4日发布的《通知》中表示篮球比赛系员工自愿参加,但在2013年1月10日发布的《通知》中明确了已报名者必须参加公司组织的篮球比赛赛前训练,且黄某某作为公司部门经理,代表公司与同事一起进行篮球训练,该活动应视为黄某某工作内容的延伸。企业组织文体活动,是为了丰富企业文化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此类活动应属于工伤保障的范围。本案黄某某的死亡情形符合《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的规定,应当被认定视同工伤。被告作出深人社认字(宝)(2013)第510320001号《深圳市工伤认定书》,认定黄某某的死亡不属于工伤,是对上述法律规定的机械理解,不符合《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保障职工获得救助的立法精神,依法应予以撤销。原告主张黄某某在参加集体活动时突发疾病死亡,诉请撤销被告所作工伤认定并判令被告重新作出认定,诉讼理由成立,予以支持。原审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1、2目的规定,判决:
一、撤销被告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13年4月22日作出深人社认字(宝)(2013)第510320001号《深圳市工伤认定书》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被告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原告深圳市双盈达塑胶模具有限公司的工伤认定申请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本案案件受理费50元(已由原告预交),由被告负担。
上诉情况 上诉人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因不服原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上诉请求:
1、判令撤销(2013)深福法行初字第827号行政判决书;
2、判令维持上诉人作出的深人社认字(宝)(2013)第510320001号《工伤认定书》;
3、判令由被上诉人承担本案的一、二审诉讼费。上诉理由:
1、一审法院不顾生活常理,轻信被上诉人的单方材料。被上诉人在工伤认定阶段提交的《通知》载明:“已报名参加5月1日篮球比赛的同事们,现在通知各位员工从2月18日开始每天晚上8点一9点30分,为时1个半小时我司统一集体训练。请各位员工务必到场。”一个小规模的内部篮球赛,用人单位通知员工进行长达两个多月的每晚一个半小时的训练,这是非常不符合生活常理的。作为保障员工利益的用人单位,且对案件情况最为了解的主体之一,被上诉人在工伤认定阶段仅仅向本机关提交了部分材料,而在一审诉讼中提交了许多其他证据材料,可见被上诉人没有充分履行工伤申报的义务,没有提交足够材料,存在明显过错。除此之外,纵观被上诉人的所有证据材料,不难发现以下几点情况:第一,被上诉人提供的所有关于比赛或训练的安排事项,均是打印版本,仅仅盖上被上诉人的公章,这与被上诉人单方的陈述没有根本差别。第二,被上诉人声称2月27日晚打篮球为训练活动,系为5月1日的公司内部篮球赛做准备。”而后一审中提交的证据却反映是与其他公司(深圳平安行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公司之间的友谊赛。被上诉人证据之间的矛盾之处显而易见。第三,被上诉人的工伤申请书清晰载明了“黄某某同事大约在21:00点加入训练”,“至21:30分说胸口绞痛”,另,胡某某在证人证言中也声称当晚临时有事没去,这些细节都可以反映他们进行的篮球活动带有极强的随意性,完全是自娱自乐性质,一审法院认为这是“工作内容的延伸”,以“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的理由僵硬地纳入工作范畴,完全是将“工作”的法律适用置于无物,任意扩大边界,这是对法律适用的严重损害。第四,被上诉人未提交任何原始考勤记录,仅仅通过一份加盖公章的《上班证明》,以“身份特殊”为由表明黄某某不需要打工卡。另,一审法院对证据的效力并没有充分考量。黄志勇在被上诉人处任职经理,系黄某某亲属(病历本可以反映),且黄某某本人也是被上诉人的经理、股东,在如此利害关系的前提下,被上诉人提交的吴某某、欧某某的证人证言效力大打折扣,且被上诉人一审时提交了两人的辞职申请,以证两人无法到庭,这更反映被上诉人欲盖弥彰的行为。
2、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叙述有失偏颇。一审在另查明的叙述,被上诉人会给予参加人员每人20元补助。必须强调的是,一审中该证人已明确被上诉人没有实际发放该笔补助费。被上诉人提供了若干证据以证明训练有加班费,而这些证据诚如上述所言,全都是仅仅加盖公章的打印版文件。没有任何原始的加班费领取或发放材料。综上所述,黄某某事发当日参加篮球活动,纯粹是基于个人自愿性质的自娱自乐的业余活动,随意性极强,不能认为是用人单位组织的“篮球训练”,其死亡之情形非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上,不能视同工伤。故综合分析本案证据材料,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有悖事实,适用法律错误,请求二审依法改判。被上诉人深圳市双盈达塑胶模具有限公司辩称,一、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黄某某依法应被认定为工伤,原审在认真审查双方提交的证据及第三人的证据之后,对客观事实做出了认定,适用法律正确,二审应该依法维持一审判决。
二、黄某某确系上诉人公司员工,并且依法交纳了工伤保险,在其发生工伤事故之后,依法应该享有工伤保险待遇。
三、黄某某的行为是从事公司组织的活动,属于履行工作职责的内容,根据三方提交的证据,均显示黄某某是服从公司的安排,在进行篮球比赛训练时突发疾病生亡,是履行工作职责时发生意外。
四、黄某某意外发生之后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病历本、医院记录和证人证言已确认了该事实,即他在篮球训练中发生意外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黄某某的情形完全符合工伤认定的法定条件,我们认为上诉人的上诉理由毫无依据,请求二审法院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原审第三人谢秀梅、黄耿沛、黄耿深述称,根据各方提交的证据可以证明,黄某某是在参加公司组织的篮球比赛训练活动时突发疾病死亡,该篮球比赛训练活动属于企业组织的文体活动,是为了丰富企业文化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应当认定为工伤。并且只要黄某某确实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文体活动就属于是参加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应当属于工伤认定范围。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应予驳回。
二审情况
原审法院认定的事实,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14)深中法行终字第10号】,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
1、死者黄某某是否是在用人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中突发疾病死亡。
2、职工在参加用人单位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中突发疾病死亡,是否属于工伤。
关于第1个问题即死者黄某某是否是在用人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中突发疾病死亡?本案中,根据用人单位在申请工伤认定时提交的病历、证人证言、通知、篮球比赛报名表等证据,可以认定死者黄某某是在参加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即打篮球训练过程中突发疾病死亡的。因而,原审判决的相关认定具有事实依据。
关于第2个问题即职工在参加用人单位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中突发疾病死亡是否属于工伤?根据《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而企业组织文体活动,是为了丰富企业文化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职工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文体活动,应视为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的延伸。职工在此类活动中受伤或突发疾病死亡,应属于工伤范围。因而,原审判决的相关认定符合法律规定。综上,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依法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编 者 简 介
刘秋苏,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江苏法德永衡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2007年任二级法官,曾担任政协常委,在县、区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19年间,获得全国和地方各级表彰奖励百余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撰写的论文在法学杂志、法律与医学、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积累了丰富的办案实践经验和法律风险控制经验。个人微信号:liuqiusu。领域:劳动、房地产、公司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