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月份讲课内容医院感染消毒隔离
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废物处置及被服管理制度
一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二)、灭菌物品应注明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各科室、病区按照日期先后存放,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使用,并做好标识。
(三)、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四)、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五)、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六)、手卫生执行卫生部2009年下发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七)、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八)、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二废物处置管理制度
(一)、贯彻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
(二)、科室监控小组成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科室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防止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行为发生。
(三)、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培训不得少于2小时。
(四)、各类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容器内,应标有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五)、使用防渗漏、防遗撤的专用运输工具,按规定时间、路线,由专人将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每日工作结束后对车辆进行消毒,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运输工具不得运送其他物品。
(六)、对回收处置的医疗废物进行交接登记,内容包括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及经办人签名等,记录保留三年。
(七)、禁止任何科室或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八)、医疗垃圾不得露天存放。暂时贮存不可超过2天,并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预防儿童接触。医疗废弃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处理。
(九)、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前应当就地消毒。
(十)、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或环境污染事故时,应立即疏散人员,控制现场,对致患者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现场,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
(十一)、化学毒性废物的管理遵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执行。放射性废物的管理遵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执行。
(十二)、污水处理应符合国家《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并定期监测。
三医院被服管理制度
(一)、后勤保障部负责院内被服的供给、收集、发放,委托并监管洗衣房对院内被服洗涤、清点、运送、周转等各项工作。
(二)、各病区负责患者被服的发放使用。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被服类各项管理流程的监督与指导。
(四)、洗衣房布局:严格划分污染区与清洁区:污染区包括污染被服收集、分检、处理、消毒等场所;清洁区包括干净被服缝补、折叠、储存区、发放区和办公区等场所。严格禁止污染区物品进入清洁区及人员逆流往返。
(五)、病区管理:每个病区污物间应备有足够的衣被收集袋(桶),分别收放有明显污染的患者衣被、一般患者衣被、手术衣被,并放置于收集袋(桶)内。衣被收集袋(桶)应保持密闭。污物间须保持常关并专人管理。严禁污染被服存放于清洁区、走道、消防通道等区域。严禁在病房内清点污染性衣物。传染病房污染衣被经预处理消毒后方可运出病区,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和口罩,穿隔离衣。
(六)、被服转运:下送及收污均使用密闭车辆,车辆专用,不得混用,并有明显清洁及污染被服的标志。收污车辆每日应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并做好记录;接运隔离病房、烧伤病房及有明显污染衣被后的推车应用10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待干后方可使用。
(七)、清洗周期:各病区窗帘、围帘须保持干净、整洁。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半年清洗一次,如遇特殊污染情况需及时清洗。如遇拆洗,需保证备用物资交替。
(八)、为确保被服洗涤质量,降低感染风险,医院感染管理科、后勤应根据消毒流程及标准每季度对被服洗涤单位进行现场作业及日常工作记录检查,监管内容包括一般衣被的洗涤消毒;特殊感染如隔离病房和烧伤病房的衣被消毒;有明显血、脓、便等污染的衣被的消毒;晾(烘)干、熨烫、折叠、储存衣被流程;洗衣机(池)的消毒流程等。
第二篇: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二、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三、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四、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五、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执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六、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七、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制度。
第三篇:口腔科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榆中县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布局合理,口腔诊疗区和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分开,单独设置器械清洗室、消毒室。
二、保持室内环境整洁,每天操作结束后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对可能造成的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三、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手套、护目镜,手套一人一换。每次操作前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技术规范。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器械(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敷料等)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患者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印模托盘等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五、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六、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等的程序进行。
七、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应达到消毒水平。
八、按要求认真做好手部皮肤的清洁与消毒,遵守手卫生制度。
九、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个人防护。
十、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十一、卫生洁具,包括拖布、抹布分区使用,用后清洁、消毒,干燥备用,拖布悬挂晾干。
第四篇:针灸科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感染办 2014年11月
针灸理疗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诊室每日开窗通风,地面、物表、各种仪器表面每日擦拭消毒,保持洁净,遇污染时随时时清洁消毒。
二、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掌握洗手指征(操作前后、接触无菌物品前、处理污物后,接触不同患者之间等),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六步洗手正确率95%,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洗手肥皂保持干燥;快速手消毒剂应标明开启时间。
三、无菌物品存放柜保持洁净,物品摆放有序,在有效期内使用。
四、诊疗床单保持洁净,每周更换一次,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五、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到一针一穴一消毒,使用75%酒精消毒穿刺皮肤,面积应≥5cm×5cm,由内向外消毒2次。
六、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更换时容器必须同时灭菌;小包装皮肤黏膜消毒液开启有效期一周;无菌棉球缸应每天更换并灭菌;棉棒、棉球宜使用小包装,一经打开,应标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七、针具使用后初步清洗干净,由供应室统一回收,清洗消毒灭菌。
八、火罐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做到一人一罐一消毒。
九、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管理规定,一次性物品禁止重复使用。
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熟悉掌握自我防护知识。
十一、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严格分类收集,密闭存放,利器置于锐器盒内,医疗废物周转桶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每日对桶表面进行擦拭,保持洁净;交接有登记、签名。
第五篇: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工作期间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操作时必须戴工作帽和口罩,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室内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设流动水洗手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如体温表、吸氧面罩等)。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四、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五、正确使用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六、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七、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使用中的消毒剂每日更换,容器每周灭菌2-3次。
八、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未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九、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桌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清洁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清洁、消毒处理。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的衣物。
十、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十一、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
十二、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十三、手卫生执行卫生部2009年下发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十四、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十五、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拖洗工具使用后应洗净、消毒、晾干备用。
十六、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十七、清洁用品的消毒,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拖布: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十八、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必要时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十九、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二十、传染科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二十一、医疗废物管理应符合国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