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寺河煤矿污水直排沁河 环保光环“变脸” 黑水肆虐
寺河煤矿污水直排沁河 环保光环“变脸” 黑水肆虐
大量土灰色夹带黄色的刺鼻污水,通过一条直径约1米左右的水泥管道,直接排入沁河。厂区一进门便可以看到“矿井水处理站”,但该污水处理站长年停运,设备已经结上了厚厚的冰层。在厂区北侧,洗煤厂污水时常会从围墙的石头缝隙中排出,临近的农田受到严重污染,土壤被厚厚的煤灰覆盖。被洗煤厂污水污染的沁河支流,河床发黑,水流浑浊,如被机油洗刷过一般。这是《中国环境观察》在山西晋城沁水县嘉峰镇看到的真实场景,位于殷庄村南的寺河煤矿正是触目惊心污染局面的制造者。
谈及寺河煤矿污染问题时,沁水县环保局负责人称:“寺河矿属于晋煤集团,沁水太小,管不了。”一位工作人员更是直言:“我们县环保局进寺河矿都困难,更不要说监管。”而对于寺河矿污水处理设备停运,大肆排污的行为,煤矿负责环保工作的郭科长辩称:“我们矿共有两个污水处理厂,一个是生活污水处理厂,一个是矿山污水处理厂,均正常运转。”
污水处理厂封冻污水直排沁河
位于沁水县嘉峰镇殷庄村南的寺河煤矿,始建于1996年,2002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作为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晋城煤业集团”)旗下首个千万吨级矿井,寺河煤矿一度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矿”等荣誉称号。在环保宣传上,寺河煤矿也素以“全国领先,国际一流”为标榜。
2013年12月20日,《中国环境观察》在寺河煤矿现场看到,厂区东侧隔着一条公路是山西省第二大河流——沁河,也被称作晋城的母亲河。此刻,这条部分封冻的河流,颜色呈淡蓝色,河道里垃圾遍布,还没有上冻的河水发暗灰色,味道刺鼻。
寺河煤矿一条直径约1米左右的排污管道,通过地下穿越公路,直接排入沁河之中。只见寺河煤矿污水冒着热气,呈土灰色,通往沁河的污水渠还有部分变成了黄色。一位在附近劳作的殷庄村村民称:“寺河煤矿废水长年经此直排沁河,严重的污染导致河中鱼虾绝迹。”而在寺河煤矿的北侧,有一条至上而下的小河,洗煤厂污水经常排入,河道黝黑发亮,水流浑浊不堪,看上去就像是一条蜿蜒的黑色布带,进入沁河。在寺河煤矿洗煤厂北墙外劳作的一位殷庄村民,对该矿的污染充满怨言,其称:“洗煤厂污水通过北侧墙体的石缝,经常直排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地都没法种了。”《中国环境观察》看到,寺河煤矿洗煤厂墙外,有一处排水口,排水渠中满是黑色的污泥。而临近的农田上覆盖着厚厚的煤灰,农作物绿色的叶子蔫耷耷的,亦被灰尘覆盖。
寺河煤矿正门进去仅100米左右,即是矿山污水处理站,在晋煤集团专家工作站对面,一块“晋煤集团矿井水处理站”的牌匾清晰可见,而污水处理站内悄无声息,只见污水处理设备上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层。
对于寺河矿严峻的污染现状,该矿环保科郭科长称:“我们矿有两个污水处理厂,一个处理生活污水,一个处理矿山污水,都在正常运行。”
环保百佳工程“变脸”
“环保型绿色矿山”,这是寺河煤矿对外进行环保宣传的标签之一。早在2002年,刚刚建成投产的寺河煤矿,就称其与“污水直接排放,严重污染河流和周边环境”的传统煤矿不同,寺河煤矿建有“高水平的污水处理站,实现了井上井下废水全部循环利用”。
2003年7月,寺河矿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境百佳矿山”。据相关资料显示,寺河矿共有两座污水处理站,一座为日处理能力10000m3的矿井水处理站;另一座为日处理能力3500m3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据知情人介绍,事实上,一度宣称“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井上井下废水全部循环利用”的寺河矿,近年来的环保现状急转直下,其矿井水处理站早已停运多时,大量污水直排沁河,洗煤水未经处理,长年直排,面对这样的现实,当地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均心照不宣。
“有没有环保设备,和用不用环保设备,这是两码事儿。寺河煤矿作为大型国营企业,一直用过去的‘环保光环’为如今的污染行为做掩护。”山西一位媒体同仁如是说。
而早在2007年6月,三晋环保行记者团在沁水嘉峰采访时就发现,因当地煤矿废水和生活废水污染,沁河已变得污浊不堪。此后,经过当地政府努力,部分生活污水和小煤矿废水得到治理,但大型煤矿企业的污水依然明目张胆直排沁河。谈及寺河煤矿的污染,沁水县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直言:“我们小县城环保局哪敢管寺河矿呢?这个应该归晋城市环保局负责。”经过多次协调后,《中国环境观察》与负责寺河矿环保工作的郭科长进行连线,郭科长称污水处理厂运转正常,相关环保情况说明和环保手续,可以提供。但截至完稿时,《中国环境观察》未收到郭科长任何反馈。
国营煤矿环保责任与形象工程
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环保监管一直抓的比较严。2009年,在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结束后,山西省环保厅特别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复产煤矿的环境监管工作。2010年开始,山西开始完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并实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
尽管如此,严峻的环保形势和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并不能促使像晋煤集团这样的大型国营煤矿改变重污染现状。相关人士认为,长期以来,国营大型煤矿污染局面之所以很难打破,是因为地方政府太依赖这些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巨额税收。2013年3月,新华社在一份社论中指出,“大型国企污染之所以得不到解决,责任在于各级政府追求增长,放任环境问题恶化。“山西煤矿兼并整合后,大型国营煤矿成为经济发展主角,这些煤矿与民营企业不同,在更多时候扮演着政府角色,在行政领域,很多与地方政府都是平级的,因此,地方政府实施行政监督和管辖,十分困难。”中国环境立法方面的一位专家称。
对于沁水县环保局来说,情况恰是如此,作为寺河煤矿属地监管单位,该局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县环保局管不了,市环保局管不到,寺河煤矿的环保监管一片空白。
业内专家称,煤矿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煤泥和泥沙,很难自然沉降,一旦大量外排,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寺河煤矿大量污水排入的沁河是山西省内的第二大河流,也是黄河中游最大的一支支流,发源于沁源县境内,在2005年前后,被称为“山西省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
对境内河流的严重污染,偷排导致殷庄村民怨声载道,这些问题并未引起寺河煤矿和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相反,已经停运的污水处理站,仍然是寺河煤矿对外宣传环保工作的说资,原本实用的污水处理设备,被废弃封冻,已彻底成为“形象工程”。
沁水县嘉峰镇的一位民间环保志愿者表示,曾经清澈的沁河,如今污染逐年加剧,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后,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依照新颁布的法律,对寺河煤矿这样严重污染沁河的企业,给予严厉惩处。
本文链接:http://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不保留文章链接视为侵权!转载来源中国环境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内蒙古赤峰:污水绕处理厂而过 制药麻黄水直排英金河
内蒙古赤峰:污水绕处理厂而过 制药麻黄水直排英金河
在内蒙古赤峰市著名的红山脚下,一股黄褐色的污水从闸口喷涌而出,与东侧水渠中流出的污水合二为一,向北排入英金河。随后,这股呈黄绿色的污水,绕不远处的赤峰润德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城市污水处理厂)后经过,一路向东,蜿蜒几十公里。据知情人介绍,喷涌而出的黄褐色污水是赤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废水,当地人称为麻黄水,出水口虽然距污水处理厂仅4、5百米远,多年来却一直绕污水处理厂而过,未经任何处理。据业内专家介绍,麻黄素工业废水是制药厂提取麻黄素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COD浓度高达10000~20000mg/L。COD浓度如此高的制药污水,在中外驰名的红山脚下常年肆意奔流,赤峰市环保局又是如何履行日常监管职责的呢?对于这座发生过大规模水污染事件的城市,黄褐色、黄绿色工业污水不断侵袭英金河下游地下水和农田,又如何能让百姓放心?
麻黄水直排 污水绕处理厂而过
红山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赤峰这座城市的名称也源于此,而就在红山山脚西侧,有两股颜色特别显眼的污水,像泉涌般分别从闸口和水渠中喷出,大量涌入英金河。其中一大股黄褐色的污水从红山脚下的一个闸口下方喷涌而出;另一股从东侧污水处理厂方向的水泥渠中流出,呈淡绿色,这两股污水汇合后,形成足有两三米宽的污水流,进入英金河。此后,英金河水呈黄绿色,泛着泡沫,味道刺鼻。这两股水汇合处距离东部的赤峰德润排水公司(城市污水处理厂)仅5、6百米的距离,而注入英金河的污水却并未进入污水处理厂,直接从该厂后方绕过,向东流去。污水处理厂北侧沿着英金河有几个巨大的排污口,但没有污水排出。
英金河是紧邻赤峰城区的一条河流,上游是阴河和锡伯河,这两条河在赤峰城北老北大桥处汇合,形成英金河,下游又有昭苏河汇入,全长约207公里,于红山水库上游40公里处汇入老哈河,之后再入西辽河,最终汇入渤海。
曾经,英金河水量充沛,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逐渐干涸。近年来,赤峰市生活污水,企业的工业废水不断汇入英金河,使得这条河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污水河。2013年10月9日,《中国环境观察》顺英金河追访几十公里,走访了六大份、西水地、红庙子镇、东南营子、马家营子等众多居民。据村民介绍,当地居民饮用水为地下水源,打井深度一般在30-60米之间,因长期受英金河污水影响,地下水质逐年下降,水垢特别多。据润德排水公司员工介绍,该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从地下管道进入厂区的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英金河中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不了。
六大份村村民称,红山脚下大量的黄色污水为麻黄水,是赤峰药厂生产麻黄素排出的污水,有毒,但长年直接外排,与上游城区的生活污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混合,成为英金河的主要水源。
知情人进一步证实,红山西侧闸口下涌出的大量麻黄水为赤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污水,该企业为国内最大的麻黄素生产企业,也是国际上唯一一家集麻黄素植物提取、化学合成及系列产品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该公司旗下蒙欣制药业生产园区距离麻黄水出水口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
业内专家称,麻黄素废水具有恶臭气味,其中主要污染物是木质素,含有许多不能自然沉降,且很难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COD浓度通常高达10000~20000mg/L,如果直接排放,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污水灌区“伤田害民” 环保局不作为
赤峰市环保局位于新城区,一座十几层高的豪华办公大楼矗立眼前。当《中国环境观察》称到环保局办公室办事时,守门的工作人员态度强硬,看到相关证件后,登记才得以进入。2013年10月10日,在赤峰市环保局宣教中心,当《中国环境观察》问及红山脚下黄褐色污水是哪家企业所排;德润污水公司是否承接英金河污水处理等相关情况时,宣教中心的郭主任称不知情,并称监察部门知道相关情况的工作人员在外出差,要求填写“信息公开申请表”,称一两天之内即可答复,并留下环保局两部电话。
时至今日,赤峰市环保局对《中国环境观察》填写的“信息公开申请表”未作出任何回应,且两部电话一部为空号,另一部连续几天一直无人接通。
在驰名中外的红山脚下,赤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大量的麻黄素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长年直排英金河,作为监管部门的环保局难道不知情?赤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当地龙头企业,罔顾社会责任,麻黄素污水未经处理,长期直接外排,竟无人过问?
据悉,赤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原为赤峰制药厂,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第一家制药企业,也是我国最大的麻黄素生产厂家。2001年,赤峰制药厂、赤峰北方联合制药厂与中国华润公司改制重组成赤峰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赤峰制药集团又与上海迪赛诺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赤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参股、控股子公司有赤峰制药(集团)蒙欣药业有限公司、赤峰艾克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赤峰制药(集团)北方葡萄糖有限公司、赤峰制药(集团)源生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作为市支柱企业,赤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大量工业污水未纳入任何污水处理系统,直排英金河,是否取得了环保局和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默许?
如今,赤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麻黄素污水,连同城市生活污水和其他企业的工业污水,汇合成为红庙子灌溉渠的主要水源。红庙子灌溉渠是红山区最大的自然灌区,浇灌的农田面积大约在20000亩左右,设计当初主要用英金河水灌溉,后英金河水干枯,只好采用污水浇灌,供西水地、郎家营子、聂胡地、东南营子等众多村庄的农田使用。
据红庙子镇一位官员介绍,如今随着上游企业增多,英金河污水水质更加复杂,排污量上升,周边农田的土壤污染加重,酸碱度、重金属含量也在飙升,农作物产量也受到一定影响。
近年来,因污水灌溉,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逐年加大,2013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文件,首次公开提出,未来农业生产将禁止使用污水、污泥。
一座环保城市的污水之“殇”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获得卫生城市称号的城市,民间卫生环保意识较强,城区十分干净,而与此相比,当地政府在卫生环保领域的工作却有诸多缺陷。
2009年7月,赤峰市发生大面积自来水污染事件,导致近4000人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入院治疗。事后查明,因水源井离排污泵站过近,大量雨污水淹没了九龙供水公司九号水源井,污染了饮用水。
此次污染事故过后,有关专家表示,通过此次自来水污染事件不难发现,赤峰市公共卫生建设存在诸多漏洞,尤其在环保卫生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意识淡薄。而当《中国环境观察》再次提及这一事件时,西水地一位村民称:“09年的污水事件为城区供水敲响了警钟,而我们这里全部吃的是地下水,上游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长期直排,污染地下水,我们乡下老百姓的饮用水质越来越差,但没有人管。”
据悉,为了解决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问题,赤峰市早在1995年就在红山北侧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该污水处理厂是国家重点流域(辽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之一,后于2010年更名为赤峰德润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德润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负责中心城区污水及部分工业污水的处理,由赤峰市规划局副主任冯连国挂帅,目前日处理污水能力约16万吨。
2013年10月10日,《中国环境观察》在现场看到,德润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正在进行三期扩建,东侧新建起大量厂房。而在德润排水有限责任公司东侧收地的村民称:“建不建都一样,污水处理厂就是个摆设,应付检查,形象工程。”
本该由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工业、生活污水却绕污水处理厂而过,并且与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墨绿色污水合体,共同形成“声势浩荡”的污水河,恣意奔流在红山脚下,这无疑对已经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并于2013年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赤峰明显是一种讽刺。奢华的办公场所,推诿不作为的工作作风,以及大量有色污水直排英金河的现实,这共同构成了赤峰市环保工作的现状。
截至《中国环境观察》离开赤峰时,红山脚下的英金河依然像往常一样,麻黄水不断涌入,黄绿色的污水肆虐,两岸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但污水仍像病毒一样,时时刻刻侵袭沿途的地下水和土壤,这样的情况何时能够改变?对此,本刊将继续关注!
本文链接:http://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不保留文章链接视为侵权!
转载来源中国环境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