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两起资金挪用案谈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立信锐思系列内控案重点
一、案例简介 案例1: 伪造银行对账单,挪用两亿判死缓 曾在国家某科研基金管理机构会计卞某涉嫌贪污挪用公款2亿元一案,是北京市建国以来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职务侵占案件,最终卞某被法院判为死缓。从媒体报道来看,卞某在案发前的八年期间里,利用掌管该科研基金的专项资金下拨权,采用谎称支票作废、偷盖印鉴、削减拨款金额、伪造银行进账单和信汇凭证、伪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贪污、挪用公款人民币两亿余元。卞某担负着资金收付的出纳职能,同时所有的银行单据和银行对账单也都由他一手经办,使得他得以作案长达八年,却一直没有被察觉。审计部门曾经对该基金委的财务状况多次审计,但一直没有发现卞中挪用资金的问题。案发当年的春节刚过,基金委财务局经费管理处刚来的一名大学生提前休假回来,去银行办事时顺手将此前都是由卞某经手的银行对账单取回,而此时卞某还没有对这次的对账单作假,上班伊始便到定点银行拿对账单,以往这一工作由会计卞中负责。取回对账单后,这名大学生开始将对账单和内部账目进行核对,一笔金额为2090万元的支出引起了这名大学生注意,在其印象里他没有听说此项开支。这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找到卞中刨根问底,慌乱之下卞中道出实情,这桩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的大案也因此浮出水面。据办案人员介绍:“作为入账凭证,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体现在银行的对账单上,而在基金委,卞某既管记账又管拨款,身份是会计却又掌握出纳的职能,这样就给他实施贪污挪用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比如说他挪出去3000万或者1980万,他把真对账单拿下来自己留下以后,在假对账单里,这笔钱他自己做得根本不体现出来。” “咱们银行对账单,都是从电脑打出来的,既然是电脑做的,卞某也有电脑,他也可以按照那种纸张和程序往下打。”打印出对账单后还必须要加盖银行印章,卞某长期和银行打交道,与银行工作人员之间非常熟悉,有时候银行直接就把印章给他,让他自己盖,这时候卞某就可以一次盖很多。卞某贪污、挪用巨额公款长达八年才案发,从一定意义上讲,暴露出了科研基金管理机构在基金管理方面的漏洞。卞某案发前,该基金管理机构有400万元科研基金因管理不善而流失,有关责任人被判刑6个月。参与该案办理的一名检察官认为,该基金委员会财务制度管理不规范和基金审批与监管环节中的漏洞给了卞某以可乘之机。办案组在侦查中发现,该基金委员会会计部门账务极其混乱,卞某担任会计期间,主管部门没有很好地查过财务账,而且主管部门的
财务做账也不严格,让卞某钻了空子。案例2:上市公司出纳挪用公款炒股案 湖南某上市公司出纳梁某,采取偷盖公司银行印鉴和法人章,使用作废的、没有登记的现金支票等方法,在近五年期间先后挪用3000多万元用于炒股。给单位造成损失1137.8万余元。长沙市中级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判处梁某17年徒刑。
二、案例评析和借鉴 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企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遭挪用、贪污和诈骗等案例可以说屡见报端,而这些案例的发生与单位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不健全或未能有效执行有密切关系。前述两个案例可以说非常典型,其作案手段并不复杂,就是利用单位内控漏洞,挪用资金,并通过伪造相关凭证、账单、印鉴或偷盖印鉴等手法掩盖舞弊行为,而单位监督、检查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舞弊行为长期未能被发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风险主要有:截留、挪用或贪污企业的资金;私设“小金库”保留账外公款;不合规的对外支付。从我国企业现状看,笔者认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建议予以完善。1.
不相容职务未能有效分离。虽然很多会计人员都知道内控规范有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知道“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但在具体的内控设计和执行时,却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或不清楚如何有效分离不相容职务,一个典型且常见问题就是出纳领取对账单,这在前面的两个案例都有这个现象,并且这个现象在很多单位存在,从不相容职务分离来说,由出纳来领取银行对账单是项大忌,因为出纳本身负责货币资金保管和收支,如果再由出纳来负责领取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出纳就有可能挪用或侵占企业货币资金,并通过伪造对账单或在余额调节表上做手脚来掩盖自己的舞弊行为。一些单位在进行职责分工时,往往是从工作方便或效率角度考虑,便安排经常跑银行的出纳来领取银行对账单,殊不知,这种做法会埋下巨大隐患。再比如,一些企业由销售人员负责客户收款、核对的全过程,发生挪用货款事项也就不奇怪了。因此,企业应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各单位通常应分离的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和执行、执行和审核、执行和记录、保管和记录等。2.
银行账户管理失控。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银行开户数量过多,各账户情况无统一记录;银行账户的开立、核销随意,缺乏必要的授权批准程序;对各账户余额无统一 的定期检查及核对制度;银行印鉴未能妥善保管。例如,这两个案例中采取的偷盖印鉴,就暴露了印鉴管理的漏洞。从完善控制角度来讲,企业对银行账户开户、变更及撤销应建立明确的申请批准程序,并予以书面记录,对长期不使用的账户应予以核销,银行印鉴应分开保管。3.
票据单证保管不善,使用情况缺乏必要记录和检查。企业对于有价票据及空白单证如果疏于管理,就会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例如,案例中梁某就是利用作废、未登记的支票进行作案。因此,应严格票据的日常保管,票据的使用和流转应书面记录,对作废票据应予以妥善处置。4.
授权审批程序不够合理。企业货币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权限不合理或程序不清,也是很多企业常犯的毛病。企业应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应当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5.
检查、核对机制缺失。账账核对、账实核对是防范及发现货币资金舞弊的重要控制手段,企业应由负责账物保管和记录以外的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核对。对有形的实物资产(例如现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要定期和不定期盘点程序来核实资产的存在性和完整性;对不具实物形态的资产(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和负债则定期通过询问、函证和对账等方式验证查实。以银行函证为例,只要发生过业务的银行,都应进行函证,即使账面存款余额已为零,函证时不仅要询问存款余额,还要核实有无未入账贷款、有无为他人提供担保等现象。如上述企业财务或审计人员做到这一点,即便伪造银行对账单,审计人员也能通过函证及早发现存在问题。我们的看法 总的来说,对企业货币资金的控制,应通过完善制度和流程,并树立正确内部控制理念,做好风险评估,注重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很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是根据经验或企业发生过的案例来制定的,而忽视了企业的全面风险评估,内部控制不能有效防止重大风险。很多爆出“大案”的问题企业并非没有内部管理制度,有些不但有很多管理制度,甚至非常严格,一些小额费用都要层层审核、签字,并由专业审计人员定期审计,但却发生了重大的资金舞弊而长期没有发
现。可见,强化对企业日常开支的监管固然重要,但企业决策者的目光不应对一些无关大局的事情左右盼顾,企业的内控制度应当紧紧盯住关键控制点。内部控制本身需要成本,而且它也不是万能的,不能期望它能消灭所有舞弊风险,但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将风险降低到合理水平。企业的控制要抓住关键控制点,这就需要企业对风险进行有效而全面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控制措施,防止重大甚至灾难性风险的发生,避免丢了西瓜抓芝麻。
第二篇: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挪用案看内部控制问题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挪用案看内部控制问题
一、案例回顾
2003年2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向海淀检察院报案,举报该基金会财务会计卞中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海淀检察院接到举报后,组织反贪局侦查人员认真研究,认为该基金会会计卞中有私自挪用公款的重大嫌疑,立即派办案人员前往发案单位调查取证,并对涉案嫌疑人卞中进行传讯。
经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查明,从1995年8月至2002年12月间,41岁的卞中在担任基金会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期间利用自己掌管专项资金下拨的权利,多次采取虚构拨款事实、削减拨款金额、伪造财务、银行信汇凭证、进账单作账等手段,将公款共计1262.37万元转入多家公司账户。卞中还先后8次将公款共计19993.3万元挪出,转入北京汇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女友柴某家人开办的东方旭阳公司账内,用于上述两家公司的营利活动。为此,卞中收取汇人装饰公司支付的利息款8万元。卞中贪污、挪用巨额公款的行为从1995年一直持续到2003年案发。在卞中贪污挪用案中,检察机关还查明,作为其顶头上司、经费管理处副处长吴峰负有很大的管理责任。从1995年8月至1998年4月,卞中还伙同吴峰私自将公款1000万元人民币,借给一家公司进行营利活动,获得利息294.5万元,分给吴峰1万元。案发后吴峰将1万元退还。
案发后,卞中贪污、挪用的公款还有700余 万元未归还。法院认为,卞中所犯贪污罪罪行极其严重,应判处死刑,鉴于卞中在被抓获后能够如实供述所犯罪行,认罪态度较好,且大部分赃款已被追缴,对其判 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同时,吴锋在担任国家基金委经费管理处副处长期间,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玩忽职守,犯罪情节特别严重。但因其有自首情节,可从轻处 罚。
2004年5月,检察机关以涉嫌玩忽职守罪和挪用公款罪对吴峰提起公诉。7月,卞中因涉嫌犯有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被公诉。卞中被一中院一审判处死缓,卞中的主管领导、经费管理处副处长吴锋,同时被法院以挪用公款罪、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
二、案例背景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简称NSFC)于1986年2月14日在国务院批准下成立,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和资助基础研究在中国的发展。NSF的宗旨是秉承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与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持续不断地支持着中国的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作为一个有着如此重要作用的非营利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内部控制方面却存在极大缺陷,资金挪用、贪污腐败事件频发。据了解,卞中案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划局计划财务处原处长秦登才因导致400万元科学基金流失而被判刑6个 月之后发现的第二起财务人员犯罪案件。检察机关在调查中发现,基金委财务制度管理不规范和基金审批与监管环节中的漏洞,给了卞中等人以可乘之机。按规定,主管部门应对财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管理与监督。但该委会计部门账务混乱。案件发生后,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针对此案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及时向该科 学基金委员会发出检察建议书。基金委在收到检察建议书后,已及时采取了整改措施。
三、案例分析
基金会资金屡屡被侵吞、挪用,暴露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财务管理的漏洞和内部控制的失效。
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是负责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所掌管的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人 才。按规定,主管部门应对财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管理与监督,但该基金会会计部门账目极其混乱,在卞中挪用公款的8年间,主管部门竟没有很好地查过一次账。基金会的财务管理和基金审批与监管环节都存在严重漏洞。检察机关在调查中发现,卞中贪挪公款共计2.28亿元,大多采用“提现”的方式,把本该拨给科研单位的钱,通过做假账“掉包”给多家私人企业使用,再从企业提取现金“回报”供自己和情妇挥霍。需要指出的是,在卞中贪污挪用公款案中,其顶头上司时任基金会财务局经费管理处副处长的吴峰,扮演了同伙人和挡箭牌的角色。
分析卞中的犯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小会计的作案手段其实并不高明,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监管失控使他一夜暴富,同时也使这个品质原本不算差的年轻人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事实上,该基金会的机构设置非常健全,仅职能局室就有6个,既有财务局也有纪检监察审计局,各项规章应有尽有。基金会经费管理处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就是对基金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和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既有健全的机构设置,又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却让一个没有任何职务的小会计贪挪公款屡屡得手,成为“超级蛀虫”,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卞中案是在自然科学基金 会综合计划局计划财务处原处长秦登才因导致400万元科学基金流失而被判刑6个月之后,发现的第二起财务人员犯罪案件。有制度没人抓落实,只管批钱不问去向,导致两起性质相同的案件在同一个单位相继发生。不难看出,该基金会的内部控制失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