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国务院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检查组检查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7]101号 【发布日期】2007-07-18 【生效日期】2007-07-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国务院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检查组检查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7]10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6月24日至28日,国务院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检查组(以下简称“检查组”)对我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了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向省政府进行了反馈。为认真落实检查组提出的意见,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做好全省治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工作,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切实加强对治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工作的领导。
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
开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检查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举措。各市州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节能减排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清理任务层层分解至各县市区政府及企业,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通过有计划地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项目,下决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确保完成省政府分解下达的“十一五”及今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实施部门联动,认真落实国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
检查组发现,我省个别市州和企业在执行差别电价政策方面还不到位;一些属于淘汰类和限制类的小水泥、铁合金、电石等企业没有真正退出;环保监管还有差距等问题。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实施部门联动。
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土地管理有关政策,加强建设项目的用地预审。金融机构要坚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投放项目须有关部门批复的原则,对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公告的违规建设项目,不新增贷款;要对照政府部门公布的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化工、煤炭、造纸、食品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信贷退出的约束。环保部门要严把环评关和市场准入门槛,电石、铁合金项目的环评批复和环保验收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并严格其它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审批。发改、物价、电力监管等部门要对高耗能企业认真进行甄别和分类,除极少数个别正在实施政策性破产的国有企业外,其它企业都要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政策,禁止自行出台优惠电价政策。
三、加快配套管网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检查组指出,我省现有城市污水厂运行效率不高,不少城市的污水处理管网不配套,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污水处理厂运行机制不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全省已建成的20个污水处理项目,需配套管网768公里,约60%没有完成。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规定,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和“保本微利”、“小步走、走快步”的原则,结合实际,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要按照企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改革方向,加快污水处理厂体制改革,尽快理顺运行机制。各市州政府要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争取国家补助资金,加快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
四、加强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采取明查暗访、集中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和监督。各市州每半年要公布一次本市州及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情况。要组织开展小硅铁、小轧钢、小水泥、小火电、小煤窑、小电石、小炼油、小造纸等企业的清理整顿专项行动。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坚决关停污染严重、能耗高、长期违法排污、改造治理无望的企业。
五、认真落实责任,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各市州政府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有关企业要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目标任务,强化管理措施,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主动地搞好节能减排工作。各市州政府要尽快建立重点耗能企业能耗统计数据和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完善节能减排报告制度;加强能源统计巡查,监测能源统计数据,制订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
要加快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强化环评审批备案制度和社会公布制度。同时,要不断加强环境检测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努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七年七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大检查发现问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发〔2007〕69号 【发布日期】2007-07-25 【生效日期】2007-07-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大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
(内政发〔2007〕69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大企业单位:
经过自治区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甄别核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国务院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大检查和自治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自查发现的4个方面33个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为切实做好对所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关于地方政府有关要求未得到落实问题
(一)呼和浩特市武川县鑫川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148立方米高炉,无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已被武川县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改,但现场检查时仍在生产。
该公司148立方米高炉既不符合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又无环评手续。责令企业立即停产,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要尽快制定关停淘汰的善后工作实施方案,在2007年9月30日前必须拆除高炉。自治区环保局会同自治区经委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二)包头佳蒙铜业有限公司被自治区环保局责令停产,仍在继续生产。
该公司生产规模不符合国家铜行业准入条件,一期工程环保手续属越权审批,二期工程无环评手续。责令企业停产,包头市人民政府要尽快制定关停的善后工作实施方案,在2007年9月30日前必须拆除废毁生产设施。自治区环保局会同自治区经委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三)呼和浩特市钢铁厂应淘汰的118立方米高炉至今仍在使用。
该企业118立方米高炉既不符合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又属于自治区2007年年底前淘汰的钢铁行业落后产能。责令企业停产,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单位在2007年年底前拆除高炉。
二、关于未批先建问题
(一)呼和浩特市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擅自建设发电机组,并篡改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批复文件。
经核查,情况基本属实,但发电机组是由两台1.2万千瓦背压式机组和一台1.5万千瓦抽凝式机组组成。
1.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要责成该集团公司法人代表做出深刻检查,制定整改措施,抓好整改落实。同时,要求其完善内部管理办法和决策机制,杜绝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2.鉴于公司总经理冯珍泉擅自篡改项目批复文件,应负主要责任,要求对冯珍泉作出处理。
3.鉴于两台1.2万千瓦发电机组为背压式机组,属于国家鼓励类,同意在相关手续齐备的情况下,给予补办手续。另一台1.5万千瓦发电机组为抽凝式机组,虽已投产,但属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小机组,责令其停产,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要立即组织拆除。
4.在国务院检查组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暂停审批该公司所有申报项目。
(二)呼和浩特市金山特种水泥厂,一直未取得环保部门许可,长期违法生产。
该企业未取得环保部门许可,年产20万吨立窑水泥生产线属国家淘汰小水泥落后产能范围。责令企业立即停产,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自治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按期淘汰该企业落后水泥生产线。
(三)包头市恒丰钢铁有限公司未取得环评的行政许可,违法生产至今。
该公司的高炉设备既不符合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又无环评手续,责令企业立即停产,包头市人民政府要尽快制定关停淘汰的善后工作实施方案,在2007年9月30日前必须拆除废毁违法项目的生产设施。自治区环保局会同自治区经委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四)鄂尔多斯市伊东煤化工项目在未按规定办理完毕用地、环评审批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
责令项目停止建设,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要协助企业于2007年7月底前办理好项目规划用地审批手续,并经核实后方可复工建设。
(五)东方希望稀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电解铝及配套自备电厂项目既无环评又无项目核准手续。
1.该项目在国家对电解铝等行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前,就已形成了年产电解铝50万吨规模和配套的自备电厂。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于2004年4月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了《关于上报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万吨稀土铝项目建议书的请示》(内发改工字〔2004〕528号),目前正在处理中。
2.包头市人民政府要督促企业在2007年10月底前,必须完成一、二号机组脱硫设施安装。对于三、四号机组先停止建设,自治区人民政府用争取国家批准的电力容量指标来解决。
三、关于差别电价政策执行尚不到位问题
2004年至2007年6月,对电解铝、烧碱、水泥和钢铁等4个行业没有按规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鉴于我区在此之前已对这4个行业的部分落后产能进行了淘汰和关停,并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决定不再追缴这些企业上述期间的差别电价款。自治区经委要尽快公布第二批差别电价企业名单,对我区所有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对大检查中发现的应执行差别电价政策而未执行的企业,责令立即执行。
四、关于超标排污问题
(一)2007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派出检查组对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进行了检查,检查的41家企业有21家存在超标排放问题,超标率在50%以上。
对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人民政府监督不力给予通报批评,上述三市人民政府要立即组成专项调查组,深入企业进行全面认真检查,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并将处理结果报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冀东水泥未稳定达标排放。
自治区环保局要督促该公司限期办理验收手续。若企业达不到排放标准,依法给予处罚,并限期进行整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落实“12件实事”的通知(甘政办发[2007]23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7]23号 【发布日期】2007-02-27 【生效日期】2007-02-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落实“12件实事”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7]2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今年省第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围绕解决涉及群众医疗、教育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办好12件实事。为保证“12件实事”的落实,经省政府研究,现分解如下: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部农村人口。
牵头单位:省卫生厅。
协作单位:省财政厅。
要求:在已经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38个县(市、区)的基础上,从2007年1月1日起,增加31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达到69个。从2月份开始,嘉峪关市和17个未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区)也要列入试点。力争在上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基本覆盖全部农村人口。
二、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非职工人群。
牵头单位: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协作单位: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厅。
要求:将未参加医疗保险的263万城市非职工人群(城镇居民)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其标准是:城镇居民每人每年120元,其中个人缴费每人每年60元,省、市、县财政每人每年各补助20元;大、中、小学生统筹标准每人每年80元,个人缴费每年40元,省财政补助省属学校学生每人每年40元、补助市属和县属学校学生每人每年20元,市、县财政每人每年共补助20元。今年,省级财政补助城市非职工人群(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达到7340万元。
三、床位补贴翻番、济困病床制度覆盖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
牵头单位:省财政厅。
协作单位: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要求:在去年每床补贴8000元的基础上,实现今年省级医疗机构床位补贴基本翻一番,达到每年每床1.52万元。
2006年12月1日,省属8所医院设置了500余张济困病床。今年,全省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都要按照不少于10%的比例设置济困病床。同时,将部分具备济困病床设置条件、但不享受财政补助政策的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列入济困病床设置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
四、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覆盖全省乡镇。
牵头单位:省财政厅。
协作单位:省卫生厅。
要求:2006年底,全省乡镇卫生院共有2万人,工资由财政供给比例平均为70%左右,年人均工资1.5万元,共3亿元。今年实现全额供给,省财政增加经费9000万元,达到3.9亿元。
五、实行贫困高校生政府助学金制度,启动生源地助学贷款,提高牧区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协作单位:省财政厅,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监局,有关市州、县市区。
要求:省教育厅商省财政厅在3月底前制定出台甘肃省政府助学金管理办法,对全省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特困生实行生活费资助。
落实2006年12月29日,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甘肃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暂行办法》(甘政办发〔2006〕146号),让省内各普通高校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领到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牧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标准由每生每学年239元提高到360元。所需资金由省、市、县按照7∶2∶1的比例全额承担。今年省财政列入预算2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市州、县分别配套571.43万元和285.71万元,总资金达到2857.14万元。
六、解决90万极度干旱地区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环县、靖远、会宁三县人畜饮水工程。
牵头单位:省水利厅。
协作单位:各市州、县市区。
要求:2007年解决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9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落实省级配套资金4100万元,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解决环县、靖远、会宁三县人饮困难工程于10月底前全面竣工,建设集中供水工程22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27167处,总投资1.2亿元。
七、新建改建乡村道路6000公里。
责任单位:省交通厅。
协作单位:省发改委,有关市州、县市区。
要求:2007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新开工改建6684公里,完成投资14.6147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9.4亿元,省市州县配套资金5.21亿元。按照中央扶持一点、省市县政府筹措一点、社会出资一点的办法实施项目。一季度按程序上报计划,二、三季度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四季度完成建设任务。
八、完成全省村村通电话工程,1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基本完成户户通电任务。
1、全省村村通电话工程。
牵头单位:省通信管理局。
协作单位:省财政厅。
要求:对未通电话的314个行政村,3月底完成工程可研报告,10月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11月底前完成村村通电话工程。2、1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责任单位:省广电局。
要求:2007年,继续按省级60%和市县40%的标准筹集资金,并签订“村村通”工程建设责任书,省市县共同完成建设任务。
3、基本完成户户通电任务。
责任单位:省电力公司。
协作单位:省发改委。
要求:按省电力公司制定的全省实现大电网延伸“户户通电”建设计划,通电总户数为8.45万户,涉及9个市州的308个乡镇、1488个行政村。工程投资约15亿元,力争年底前完成“户户通电”目标,全省户户通电率达到99.7%。
九、新增沼气用户12万户。
牵头单位:省农牧厅。
协作单位:有关市州、县市区。
要求:新增沼气用户12万户,在13个市州的67个县(市、区)、533个乡镇、1154个村实施。总投资4.43亿元,市州、县市区配套1519.65万元,农户自筹2.76亿元。于11月底前完成。
十、提高村干部报酬补助标准。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
要求:2002年税费改革后,村干部报酬开始由国家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安排,标准是按照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倍确定,全省各地补助标准差别很大。2007年,省级财政计划安排专项资金3400万元,提高全省17000个村村干部的补助标准,每村每年达到2000元,即村支书800元,村主任、文书各600元。
十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提高10%。
责任单位:省民政厅。
协作单位:省财政厅,各市州、县市区。
要求:从1月份起,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将由每人每月的153元提高到168元,保障对象由68万人增加到约71万人,城市低保覆盖人群将进一步增加。共需资金1.28亿元,省级财政配套40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列支必须达到当地低保资金需求总量的20%。
十二、市州所在地城市全部实施廉租房制度。
牵头单位:省建设厅。
协作单位: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各市州。
要求:全省已有5个市启动了廉租住房制度,根据《甘肃省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年内各市州全部制定出台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廉租住房以低保人群中的住房困难户为主。
省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市州,要高度重视办好“12件实事”,主要领导同志要研究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加强指导督促。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组织协调,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各协作单位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联系,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各级督查部门要坚持定期督查,及时报告工作落实情况,确保把实事办好,给全省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卷。
二○○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属有关企业:
《甘肃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加强我省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财发〔2011〕85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保护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1〕84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草原基本情况
(一)草原资源情况。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拥有天然草原
2.68亿亩(详见附件1),其中可利用面积2.41亿亩。天然草原共有14个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区、西部荒漠区和黄土高原区等三大区域。目前,全省91%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重度退化的占31.02%,中度退化的占48.02%,轻度退化的占11.96%。
(二)草原禁牧及草畜平衡区载畜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1亿亩,其中,工程性禁牧面积3744万亩,行政性禁牧面积6256万亩(详见附件2);主要分布为:青藏高原区1727万亩,西部荒漠区4116.87万亩,黄土高原区4156.13万亩。禁牧区外的1.41亿亩可利用草原为草畜平衡区,主要分布在除庆阳、平凉、天水等3市以外的青藏高原区、西部荒漠区和黄土高原区,草原植被较好,可以适度放牧。草畜平衡区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873.86万吨,折合干草597.87万吨,理论载畜量为737.623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963.336万个羊单位,牲畜超载225.713万个羊单位,平均超载率为30.6%(详见附件3)。
(三)人工种草及草产业发展情况。2010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212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多年生人工种草面积1807万亩,一年生人工种草面积405万亩(详见附件4)。人工种草鲜草总产量12006.36万吨,折合干草3370.44万吨。多年生牧草以紫花苜蓿、红豆草、三叶草、披碱草等为主,一年生牧草以箭舌豌豆、燕麦、毛苕子等为主。
(四)牦牛山羊养殖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省牦牛存栏115.73万头,其中能繁母牦牛58.85万头,主要分布在甘南、武威、张掖、定西、金昌等市州;山羊存栏339.15万只,其中能繁母山羊165.52万只,主要分布在庆阳、酒泉、白银、武威、张掖、甘南、临夏等市州。
(五)牧户情况。国家核定我省承包草原且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和收入来源的牧户主要分布在21个县市区。截至2010年底,21个县市区有牧户22.1万户(详见附件5)。
(六)草原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省落实草原承包面积1.86亿亩,占全省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7.2%,其中承包到户面积1.31亿亩,占承包面积的70.4%;承包到联户面积5000万亩,占承包面积的26.8%;其他方式承包面积514万亩,占承包面积的2.8%。从2006年开始,积极开展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工作,到目前已划定基本草原8505万亩。
(七)草原执法、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全省草原监理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已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草原监理站(所)55个(其中48个与草原站合设),有草原专(兼)职监理人员600多人。全省草原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完善,有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草原技术推广机构74个,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为目的,以落实草原经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强化草原执法监督为保障,以加强草原动态监测和技术推广为支撑,充分发挥牧民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补奖政策,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正确处理草原牧区人、畜、草的关系和牧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推动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草原牧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政府主导,牧民自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农牧民意愿,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明确农牧民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牧民在政策落实中直接受益。
3.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做好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基础数据核实等各项基础工作,为补奖政策落实创造条件。制定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和执法监督力度,构建补奖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
4.封顶保底,注重公平。充分发挥补奖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注重各区域间的合理公平,在与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合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符合我省实际的补奖标准。参照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每户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发放总额度实行封顶保底。封顶保底的标准由各市州政府根据实际研究确定,并报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实施。
5.明确责任,稳步推进。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分级落实,积极实施,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加强工作指导,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政策落实,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三)主要目标。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草种植结构,加强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为减轻草场压力、发展草业提供物质基础;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切实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三、实施任务和要求
(一)实施禁牧补助。
1.划定禁牧区域。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全省对退化、沙化、盐渍化严重的天然草原以及黄河、长江和内陆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天然草原实行了禁牧封育,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1亿亩。
各市州要按照《甘肃省落实草原禁牧补助政策实施方案》的要求,以核定的禁牧面积为基础,以乡镇或村组为基本单元,确定禁牧区域,并将禁牧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乡镇、村、户,明确禁牧要求,层层签订禁牧管护责任书,并按照《甘肃省禁牧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落实禁牧制度,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2.兑付禁牧补助资金。2011年,国家核定我省禁牧补助资金6亿元。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对全省1亿亩的禁牧草原,用中央财政下达的禁牧补助资金对实施禁牧的农牧户给予补助。5年为1个禁牧补助周期,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为增强政策效应,根据中央实行“资金、责任、任务、目标”四到省的原则,充分考虑我省各地的草原载畜能力、生态贡献、收入构成、草原面积、人口数量、政策效应和社会和谐稳定等因素,通过科学测算,我省三大区域的禁牧补助标准确定为:青藏高原区20元/亩、黄土高原区2.95元/亩、西部荒漠区2.2元/亩。对落实禁牧措施、实行禁牧管护的农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将禁牧补助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二)实行草畜平衡奖励。
1.落实草畜平衡区减畜计划。根据草畜平衡区牲畜超载数量,充分考虑全省牲畜品种改良、开展舍饲圈养和异地育肥、加快出栏周转、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等支撑因素,计划在3年内完成225.713万个羊单位超载牲畜的减畜任务,具体减畜计划为:2011年减畜90.285万个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40%;2012年减畜90.285万个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40%;2013年减畜45.143万个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20%。
各市州要按照《甘肃省落实草畜平衡奖励政策实施方案》的要求,将具体的减畜任务及数量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乡镇、村、户,按照《甘肃省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的规定,明确减少放牧牲畜、牧草恢复生长和草畜平衡的要求,层层签订草畜平衡及减畜责任书,落实减畜任务,3年努力实现草畜平衡的目标。
2.兑付草畜平衡奖励资金。2011年,国家核定我省草畜平衡奖励资金2.115亿元。对实行草畜平衡管理的草原,在根据载畜能力合理核定载畜量、制定并完成减畜计划的基础上,用中央财政下达的奖励资金给实施草畜平衡的农牧户进行奖励。根据中央实行“资金、责任、任务、目标”四到省的原则,在考虑我省各地草原生态贡献、草原面积、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基础上,突出考虑各地草原载畜能力、减畜数量以及减畜对农牧民收入影响程度,我省三大区域的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确定为:青藏高原区2.18元/亩、黄土高原区1.5元/亩、西部荒漠区1元/亩。对落实草畜平衡面积、确认超载牲畜数量、制定了减畜计划并完成减畜任务、草原植被恢复生长、实现草畜平衡的农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草畜平衡奖励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三)实施牧草良种补贴。2011年,国家核定我省人工种草补助资金2.212亿元。按照《甘肃省落实牧草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的要求,全省牧草良种补贴资金以向农牧户直补和统筹项目管理两种方式实施。各市州要将约占全省人工种草总面积65%的多年生并处在旺长期的优质豆科牧草确认落实到县市区、乡镇、村、户,依据实际种草面积,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按照10元/亩的标准,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牧草良种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对其余35%的当年生牧草、品种混杂落后及需要更新的苜蓿面积,采取项目管理方式,按照合理布局、调整结构的要求,有计划、分区域、有重点地更新现有留床牧草,推广优良牧草品种,扩大优良牧草种植面积,建设优良牧草生产基地和防灾保畜基地,增强牧草补充供给能力。项目具体由省上管理、市州审核、县市区组织实施。具体的实施方案另行编制报批。
(四)实施牦牛山羊良种补贴。2011年,国家核定我省畜牧良种补贴资金584万元。按照国家对牦牛、山羊进行良种补贴的规定和《甘肃省畜牧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的要求,由省上集中统筹使用补贴资金。采取项目管理形式,通过招标采购和养殖户选育调配,引进种公牦牛和种公山羊,进行品种改良。项目具体由省上统一组织实施。各市州要加强工作协调和技术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效益。
(五)实施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11年,国家核定我省承包草原且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和收入来源的22.1万户牧户生产资料补贴资金1.105亿元。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在做好牧户确认登记、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按每户500元的标准,将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四、工作进度
2011年1月—2011年6月:宣传补奖政策,组建工作机构,开展前期调研,核定基本数据,编制省、市州、县市区的实施方案,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工作规程。
2011年6月—2011年9月:加快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规范草原经营承包,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合同,核发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在核定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的基础上,划定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措施。
2011年9月—2011年11月:全面检查补奖政策落实工作,通过核查登记、上册公示,向农牧户兑付补奖资金。
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完成资料汇总建档与数字化管理,对全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各市州、县市区落实补奖机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验收;申请国家对我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验收。
五、保障措施和组织管理
(一)保障措施。
1.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加快基本草原划定。坚持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长期不变的原则,按照对牧区草场要承包到户、分户经营,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草场面积较大的要分户承包经营、面积较小的要承包到户、联户经营的要求,积极推进草原规范承包工作。规范和补签草原承包经营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并向草原承包户发放草原承包经营权证,草原承包经营权证由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定制,市州或县市区政府印制,县市区政府签章后颁发。抓紧开展全省性的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在摸清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各级草原的现实分布情况、界限、类型、利用条件、经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将重要放牧地、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原等划定为基本草原,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确保草原面积基本稳定、用途始终不变。
2.加强草原监测监理,强化草原技术支撑。加强草原监测体系建设,合理确定和建设固定监测点,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改进监测手段,创新监测方法,完善监测指标,全面开展监测工作,定点适时地完成监测任务,及时编制监测报告,发布监测信息,客观反映草原植被恢复情况,为科学评估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实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紧紧围绕补奖政策落实工作的关键环节,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形成县级有草原监理机构专职行使草原监管职责,乡镇有分管领导、专(兼)职干部负责草原工作,村级有干部负责、村级草原管护员管护草原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大对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为
补奖政策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开展优良牧草品种筛选、退化草原治理、划区轮牧模式等研究工作,推广草原鼠虫害防控、草原补播改良、优良牧草丰产栽培等先进技术,为补奖政策落实提供技术支撑。具体由省草原技术总站拟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省、市州、县市区草原技术服务单位实施。
3.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基础数据统计工作。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落实政策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确保政策顺利落实。同时,按照国家落实补奖政策的要求,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确定专人,切实做好牧户基本情况,草原承包、禁牧、草畜平衡和人工种草面积,草原载畜能力、牲畜饲养数量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实现电子化管理,为落实补奖政策打好基础。
4.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环境。加大补奖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板报、宣传车、培训班、现场会等宣传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宣传教育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补奖政策的各项内容和要求,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上对补奖政策落实的安排部署上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落实补奖政策的良好环境。
(二)组织管理。
1.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作为落实补奖政策的责任主体,要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分别成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政策宣传、方案审批、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重大问题研究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财政、农牧、国土资源、民政、环保、统计、审计、监察、林业、公安和金融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按照职责分工,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级农牧部门,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补奖政策落实的日常工作。各市州、县市区要及时研究解决政策落实中出现的草原承包界线、边界纠纷等问题,加强政策落实中各项工作措施的风险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工作平稳到位。为了搞好试点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国家确定天祝县为试点县的基础上,省上确定青藏高原区的玛曲县、黄土高原区的会宁县、西部荒漠区的民勤县为三大草原区域的试点县,深入推进补奖政策落实工作。
2.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奖惩措施。紧紧围绕补奖政策落实工作的关键环节,采取定期检查、适时抽查和跟踪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政策落实方案、管理办法和工作规程制定以及各项政策落实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正。科学制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从落实补奖政策的基础工作到位、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草畜监测工作到位、补奖资金管理使用、后续产业培育、当地财政对业务和工作经费预算保障的落实等方面,对各市州落实补奖政策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确保补奖政策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此基础上,接受国家对我省落实补奖政策工作的绩效考核,积极争取国家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对完成补奖政策落实工作任务的市州,安排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对个别补奖项目任务没有完成的,安排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时予以适当扣减;对没有完成补奖政策落实工作任务的,不安排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并予以通报批评。
3.严格资金管理,落实工作经费。要认真遵守财经纪律,严格执行国家补奖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补奖资金的使用管理,严防挤占、挪用、截留及冒领,确保补奖资金足额兑现给牧民。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农牧部门认真编制补奖资金分配方案,设立补奖资金专账,下设分项资金明细账户,分项核算,专款专用。补奖资金的发放实行登记造册、上榜公示、签名盖章,做到手续完备,确保中央下达的草原补奖政策资金真正兑现到户。科学测算和安排项目规划设计、宣传培训、资料证件印刷、购图制图、设备购置、检查验收、资金审计、执法检查、科技支撑等落实补奖政策的业务费用,以及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草
原监测、草原监理等工作经费,各级财政要将工作经费列入预算给予保障。村级聘用的牧民监督管护员,由当地财政安排一定的管护补助,以调动农牧民参与监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