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工作情况

时间:2019-05-15 00:3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瓜州县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工作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瓜州县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工作情况》。

第一篇:瓜州县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工作情况

瓜州县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工作情况

瓜州县人民政府(2009年9月9日)

瓜州县(原安西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玉门,西接敦煌,南北与肃北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接壤,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现辖10乡5镇,居住着汉、回、蒙、东乡等21个民族,总人口14.2万。我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由东向西渐低,海拔在1100-1500米之间。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流、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绿洲面积311.6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6%,被戈壁、山地、丘陵分割为东、西、南三大块。多风、少雨、干旱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形成了典型的荒漠、半荒漠气候,沙尘暴、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县四大班子高度重视,把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作为改变生存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特别是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城乡绿化、林业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不断增加投入,加大工作力度,使区域环境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环境保护工作概况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环保部门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紧密结合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强化管理,严格执法,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部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1、强化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努力实现我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我县先后制定下发了《瓜州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瓜州县综合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实施意见》、《瓜州县关于落实建设项目第一审批权的通知》和《瓜州县处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并采取三项措施,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我县制定出台了《鼓励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扶持办法》,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对重点企业进行扶持,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以花牛山集团公司为首的一批铅锌尾矿冶炼项目,通过对工艺设备进行改造,提高了尾矿废渣的回收利用率,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二是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生产。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清洁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8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快速建设、城市天然气工程的建成投入运营、农村沼气工程的稳步推进,使清洁能源在我县得到迅速发展,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县上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瓜州县无序开垦荒地资源行为处分暂行办法》、《瓜州县无序打井暂行处理办法》,加大打击力度,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集中力量整治“乱开荒、乱打井、乱采挖”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

2、加强日常监管,环境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一是严把环保准入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对所有新建、扩建、改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把“环保第一审批权” 落到实处,从源头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二是强化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结合各类环保专项行动,集中对采选矿废渣和生产废水进行了整治,依法关闭取缔了土法炼金点。加强了核与辐射的日常监管,在建立健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每年由环保、卫生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全县11家使用射线装臵的单位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并对现有存机量进行登记建档。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居民饮用水源保护区、医疗废水处理和城市居民区噪音管制监测和管理,净化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三是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力度。在西气东输、嘉安公路、敦煌铁路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期间,县上及时组织环保、国土、水务等相关执法部门联合执法,进行跟踪管理,采取下发整改通知,定期巡回检查等方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管,对存在问题较多且整改措施不得力的施工标段进行处罚,降低了重点建设项目对我县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确保了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同步进行。

3、加大投入力度,环境保护目标全面实现。多年来,我县按照“不欠新帐、多还老帐”的基本思路,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保障了环保经费持续增加,全面实现了各项环保指标。一是加大污染防治投入。县内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造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了污染排放,西脉矿冶公司铅锌尾矿治理及综合利用工程、禾麟粮油公司棉仁蛋白项目、城区天然气架设等一批清洁生产试点工程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二是加大城市环境建设投入。先后完成瓜州大道一、二、三期改造、城区街道绿化、人行道改造和标准化园林小区建设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结合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同步对城市生活垃圾实 施了集中堆放埋压处理,改造了城市排污管网,解决了平房住宅区污水入网问题,实施了集中供热,强制报废污染严重的小锅炉80台,大幅度减少了烟尘排放量。环境投入的持续增长,有效地促进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为落实环境保护计划,全面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市上下达我县烟尘和工业粉尘年排放量指标380吨,实际排放378吨,低于指标2吨;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指标676吨,实际排放664吨,低于指标12吨;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指标635吨,实际排放633.3吨,低于指标1.7吨;氨氮年排放量指标90吨,实际排放69吨,低于指标21吨;固体废物年排放量指标5000吨,实际排放5000吨,与指标持平。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85%,居民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均控制在市上下达的指标范围之内。

二、林业生态建设情况 .

自1978年国家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以来,我县就把防治风沙危害,保障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当作富民强县的大事常抓不懈,县四大班子带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艰苦奋斗,多渠道增加林业投入,大规模地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三北四期防护林、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封滩育林、重点风沙口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使我县林业生态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目前,全县森林总面积91.57万亩,疏林地19万亩,灌木林地58.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5万亩,四旁树78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71.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0.2%增长到2.53%,绿洲覆盖率达16.5%。全县现有各种防护林带6858条,总长度4250公里,折合面积6.52万亩,生态建设的快速进展,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生态环境和区域 气候条件,全县七级以上大风天气由七十年代末的每年118天减少到现在的71天,沙尘暴天气由36天减少到13.7天。

1、实施综合治理,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风沙口治理是我县林业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从1978年以来,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防治并重、就地取材、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造林与封滩育林相结合,累计治沙造林3.6万亩,全县250公里的风沙线通过综合治理到目前已减少到110公里,42个风沙口有33个基本上得到治理,有效遏制了流沙危害,沙化面积减少了12万亩,恢复耕地6万多亩。石岗墩风沙口位于县城以东7公里处,总面积6万亩,是我县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风沙口,直接威胁着县城和城郊5.4万人的身心健康和12万亩农田的生产安全,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万元。从1995年起石岗墩综合治理被县政府确定为“县长工程”,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综合治理。先后投入建设资金5900多万元,投工投劳80多万个,完成植树造林15600亩,设臵沙障45条、41公里,封育天然植被7500亩,建立育苗、林药生产和经济林生产基地5000亩,并完成了部分渠路、灌溉及办公、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使昔日的风沙口变成了防护林网纵横交错,渠、路、林、田配套成型的新型开发区。从2002年起,我县又启动了城东护城林建设工程,连续多年,由县林业主管部门,通过争取项目、借贷等方式,多方筹措投入建设资金860万元,挖石挖土,采用喷滴灌节水灌溉技术,组织完成了长1100-1500米、宽2-5米的护城林带14条、长15.5公里,防风固沙林带23条,在城东流动沙丘架设喷滴灌设施,治沙造林300亩,在沙石戈壁上营造沙生灌木林200亩,为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 作用。2008年,石岗墩被市上确定为千亩枸杞示范基地,目前,枸杞已成为该区域最具特色的作物,昔日的风沙口成为今朝“聚宝盆”。

2、加强农田林网建设,防护效益显著提高。我县农田林网的框架是从七十年代末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后逐年建设形成的,近三十年来,在加强管护、提高已建林带质量的同时,在农区内部采取窄林带小网格建设农田防护林,在农区外围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新开发区整体推进林网配套建设,使全县农田防护林带达到6858条、长4250公里,与“三北”工程建设以前相比增加4005条、2300公里,农田林网化程度由原来的68%提高到93.2%,林网化率提高了25.5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绿色通道建设自1998年启动以来,先后投入资金598万元,完成了313线31.5公里的绿色通道建设任务,造林面积达到315亩。瓜州大道沿线、313线疏勒河大桥至安简棉加厂段采用挖石换土的方法,建成的4条长达27公里的高标准道路林带已成为全县绿色通道建设的亮点。县、乡、村道路绿化由乡镇组织实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一组织造林,已完成县、乡、村公路绿化370公里,占县、乡、村、公路里程的75%,造林面积达到3800亩。

3、加大封滩育林育草力度,天然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造林绿化条件,我县合理规划,先后启动实施了封滩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配备了专职管护人员,设臵各种围栏,严格落实禁牧休牧措施,对大面积的天然林草实施了有效的封育保护。目前,已完成封育成林124.5万亩,6 封育区植被覆盖度由封育前的8%提高到了40%-49%。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5万亩,有效增加了全县人工林木面积。

4、加快城乡绿化步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县城、乡镇集镇绿化工作按照“多树种、高标准、林草结合”的要求,采取多方筹资投入和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全力组织实施树木更新改造。公共绿地建设绿化树种己逐步由过去单一的杨树改变为现在的国槐、垂柳、白蜡等多树种搭配,初步达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美化效果。目前全县已有96%的村组达到绿化、美化标准,城区绿化面积已达到89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9.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27.86平方米。县城绿化覆盖率的提高,提升了城市建设品位,为广大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5、坚持依法治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全县上下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坚持造管结合、科学护林和依法治林相结合,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破坏林草植被、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人为造成土地沙化的违法行为,加大林木病虫害防治力度,强化林木资源防火、防鼠害等管理措施,使林木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呈良性发展态势。

三、两个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1、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亚洲中部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和蒙新荒漠的结合部,其荒漠植被在整个古地中海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目前我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 主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分南北两片,总面积80万公顷,南片位于瓜州县南部,与玉门市为邻。北片位于瓜州县北部,南以甘新铁路为界,北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接,东临马鬃山,西与敦煌市相连,是我国目前第10位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科学实验区。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6月,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纳为首批网络成员,1994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荒漠生态系统重要保护地点。

生态系统的脆弱、地域范围的辽阔、环境因素的多变、生态类型的多样性造就了安西自然保护区特殊的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不同的生物在其生活、栖息、繁衍,各类生物虽数量稀少,但珍稀种类多,代表着其对特殊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护区内现有高等植物60科374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植物有裸果木、梭梭、麻黄、胡杨等6种。有野生脊椎动物共26目、55科、15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28种,其中国家1级保护动物有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雪豹、北山羊、金雕、胡兀鹫、小鸨、黑鹳8种;国家2级保护动物有草原斑猫、猞猁、鹅喉羚、岩羊、盘羊、天鹅、暗腹雪鸡、雀鹰等20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有14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42种;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17种。

建区二十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西自然保护区不断开拓创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逐步加强资源管护能力,努力提高科研监测技术水平,使区内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依托 保护区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建成了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资源博览中心。以戈壁植物园为基地,移栽培育荒漠珍稀濒危植物7科18种5万多株,有效地发挥了示范作用。在科研监测方面,先后完成了戈壁草场恢复治理试验、保护区草原围栏封育、西气东输保护区段生态恢复治理等大型科研课题,同时确定资源监测点,制定监测路线图,积极落实保护区中、长期资源监测和国家重点项目效益监测措施。自1997年开始承担并实施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普氏野马回归自然的驯化繁育,现已成功实施半放养,首批放养的普氏野马已完全适应了野外生存环境,为普氏野马最终回归自然奠定了基础。

2、甘肃安西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

甘肃安西疏勒河中下游省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2002年1月14日,总面积32.4万公顷(其中核心区域90400公顷,缓冲区66000公顷,实验区167200公顷),分两片,一片位于瓜州县截山子以南的东巴兔、八棱墩湖--塘墩湖一带,一片位于瓜州正西疏勒河中下游西湖乡一带,该保护区隶属瓜州县林业局,下设瓜州县天然林管护总站(瓜州县野生动植物管理总站)负责管理。

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主要以野生动植物及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保护区内现有160种野生动物,其中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20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种类有14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有42种。另有345种野生植物,其中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的有5种,分别为胡杨、梭梭、裸果木、膜果、9 麻黄,其中膜果和麻黄尤为珍贵,为第三纪子遗种,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经过几年的建设,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护区已建立了7个基层保护站,初步完成了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及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数量明显增加,植被覆盖度由以前的10-15%增加到目前的25%以上,天然林草植被封育面积增加45万亩,达到101万亩,尤其是柽柳现存面积相比增加1.5倍,分布区内的覆盖度达到35%以上,中心区域达到40-70%。荒漠沙生植物、湿地、草原得到了有效保护,促进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期数。

四、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量的移民和土地开荒破坏了我县的生态平衡,近20年来两西移民、疏勒河移民、九甸峡移民等移民工程的实施,使我县耕地面积由80年代的19.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9.3万亩,增加的耕地主要是通过毁林、毁草开荒而获得,加上渠、路、居民点、学校、单位的占地,使全县林草植被面积直接减少50万亩,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加剧了荒漠化进程。由于疏勒河上游向玉门赤金峡调水,以及县内各种水库、水坝的加固和渠道防渗措施的广泛应用,使上游疏勒河来水量锐减,地下水位下降。为了满足耕地用水,县境内开始大量打井,超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历史上干旱缺水的70年代中期,全县也只有380多眼机井提灌解决旱情,而到了2008年全县共有提灌机井1769眼,年提取地下水14420万立方米用于河水不足的补充灌溉。这种以打井提灌的补充措施,虽然缓解了缺水问题,但必然 导致靠地表生态涵养水分的植被因水位下降而枯死,形成越提灌越干旱的局面,出现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生长,使一些原本被固定的沙丘再度成为流动沙丘,加剧了绿洲的荒漠化和沙漠化。

3、由于气候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致使我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近20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祁连山冰川大幅缩减,造成我县两大水系--疏勒河、榆林河地表来水量逐步减少,加之疏勒河上游昌马水库建成蓄水、调水,阻断了地下水的补给,使得我县露头泉水断流,造成34座塘坝潜流断水,13座塘坝因枯水而放弃,全县湿地面积也由30年前的216万亩萎缩至现在的174万亩。疏勒河流域自然生态现状令人担忧。

4、由于我县财力困难,每年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致使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难度加大,生态恢复治理进程相对较慢。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1、牢牢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主动出击,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各类生态建设项目,合全县之力,采取生物、工程、技术等措施,促使我县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2.坚持禁牧、休牧与草原合理有效利用结合,进一步做好草原围栏保护工作,实行分区、分片有序轮牧,最大限度维系草原的自然生态系统,切实提高草原的生态经济效益。

3.加强对移民的素质教育,加大对采挖野生植被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草地恢复补偿机制。

4、积极争取输配生态用水,力争修建昌马水库西干渠至双塔水库生态输水干渠,分水给生态需水区域,使瓜州绿洲得到有效保护。

5、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对移民项目区相关建设资金的投入,如沼气配套设施建设、能源建设等,以缓解我县生态保护工作的压力。

由于我县地处内陆荒漠干旱区,干旱、少雨、风沙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客观方面的困难和压力较大,我们恳请省、市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希望中央、省、市各大媒体以及采访团的各位记者朋友,通过这次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对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难给予客观、全面的宣传报道,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地关心瓜州的生态、环保事业,更多地关注瓜州的发展,在扩大对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等方面为我县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二篇: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本科类)学生入学后第一年统一学习所录取学科大类的基础课程,第二年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情况可选择到本大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各专业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农业资源与环境

主要培养掌握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的基本方法,又具有环境资源分析与测试、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资源信息管理与综合利用等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资源、环境、土地、环保、化工、农资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学、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测量学、资源环境概论、土地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等。授予学位:理学(或农学)学士 环境科学

培养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及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保产品开发、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主要课程:环境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生态学、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环境科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控制、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环保、市政、建设、农业、规划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学校、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等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土壤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生态学。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林学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森林培育(包括经济林和药用植物栽培)、林木良种选育、林业生物技术、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资源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具备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林木遗传育种、林业生物技术应用、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经营与信息管理、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城市绿化等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森林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森林培育学、城市林业、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林木遗传育种、林木育种学、林木生物技术、植物营养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测量与遥感、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等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本专业培养具有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生物学、土壤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流域综合治理和荒漠化防治规划的原理和方法,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方面基本技能,掌握生态环境建设及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毕业后能在水土保持、水利、林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及资源开发和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也可在与上述行业有关的生态环境类高科技公司从事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工作。

主要课程: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学、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动态监测、水土保持规划、水文与水资源学、水工制图、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经济学、测量学、土壤及土壤地理学、地质地貌学、植物学、生态学、AutoCAD制图。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环境生态类)。土地资源管理

本专业主要培养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土地资源学基础,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运用计算机、遥感、GIS、测绘等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土地利用及管理的问题,能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估价与经纪,遥感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科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自然地理学、测量学、遥感图像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土地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管理法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培养具有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综合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有关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洪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水电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水法、水资源及水环境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分析、设计方法等。毕业后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保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技术经济分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测量学、工程力学、水力学、数学规划、水文学原理、地下水、水文信息技术、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预报、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与优化配置、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水环境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水利经济学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械类:

实行2+2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在前2年完成机械大类本科生课程结构体系中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情况可选择到本大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各专业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培养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学生在前2年完成机械大类本科生课程结构体系中有关课程学习。后2年完成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现代制造技术、冲压模具设计、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及数控综合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车辆工程

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掌握现代汽车、拖拉机、发动机设计、制造及试验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备能从事车辆的整车及零、部件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管理、维修、销售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在前2年完成机械大类本科生课程结构体系中有关课程学习,后2年完成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汽车电器与电控技术、车身结构与设计、汽车试验学、汽车制造工艺学及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主要培养具备专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掌握机械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掌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试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广的能力,了解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

学生在前2年完成机械大类本科生课程结构体系中有关课程学习。后2年完成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作物学基础、农业机械化管理及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第三篇:生态文明与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概念是新的,其理念却并不完全陌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顺延。

中共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从概念变迁中,明显感觉到,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但具体目标更加明确,战略地位越来越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清晰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会影响着发展思路的转变。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说到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第四篇:多彩瓜州文艺晚会主持词

“多彩瓜州” 文艺晚会主持词

女:手捧五月的鲜花,用热情拥抱伟大的时代,男:投身梦想的接力,在时代里焕发绚丽的光彩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合:晚上好!

女:71年前的今天,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要求文艺工作者面向大众,深入生活,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男:回顾峥嵘岁月,直面时代发展主题,讲话精神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沿着正确道路大步前进。

女:传承华夏文明,构建文明和谐新瓜州。由瓜州县文化体育局主办,瓜州县文化馆承办,瓜州县国宏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赞助举办的“多彩瓜州” 文艺晚会将在今晚拉开帷幕。男: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晚颁奖晚会的各位领导及嘉宾。他们是:

女: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男:在这美好的夜晚,让我们点燃所有的激情,一起舞动盛

世华章,一起唱响“幸福赞歌”,请欣赏由邮电巷红色文化演出队为大家带来的舞蹈《幸福赞歌》。

女:改革开放,建设小康,我们老百姓迎来了好时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我们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强。请欣赏歌曲《天天好时光》,表演者赵晨君。

男:九十年的光辉历程,九十年的风雨沧桑,无论多少优美的歌曲,也唱不够我们对祖国对党的衷肠!不管多么绚丽的诗行,也说不尽祖国和党对我们的份量!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中,您就是那永远不落的鲜红太阳!请欣赏舞蹈《红太阳的光辉》。

女: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勾画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人杰地灵的瓜州也迎来了新的腾飞跨越的历史机遇,确立了崭新的奋斗目标。请欣赏快板《夸夸党的十八大》。男:1986年,三人舞《担鲜藕》风靡全国,鲜明地方特色中注入了强烈的现代意识,成为开新时期民舞新风的代表作品,有“创世纪的优秀民间舞蹈”之誉。今天让我们再次重温这段经典的旋律,瞧,她们来了。

女: 是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儿女遍布大江南北;是谁?版图是那高昂着头的雄鸡,一声鸣叫唤醒神州大地;是谁?

被喻为沉睡的雄狮,睡梦中的成绩就已惊天动地。在建党九十二周年之际,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要对党叙说,有多少的感激的情要向党表达呢?请欣赏歌曲,《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

男: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让我们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吧,请欣赏舞蹈《丰收舞》

女:红日出东山春风传喜讯 军号震天响战歌高入云 打起鼓来敲起锣 十里山乡迎亲人,下面请欣赏由张由基老师带来的板胡独奏《山乡迎亲人》

男:优生优育是计划生育具体内涵的延伸,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计划生育的具体化体现。做好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和制约人口发展的重要手段。请欣赏小品《优生优育奔小康》女:花儿,深受咱们瓜州百姓的喜爱。今天,在这里,让咱们老百姓用喜爱的花儿,唱出幸福的新生活,用我们优美的舞姿跳出一个美好的未来。请欣赏舞蹈《欢乐的花儿》 男:这里是歌舞的海洋,这里是欢乐的殿堂。请欣赏由李胜为大家带来的藏族歌曲《这里是歌舞的海洋》,掌声有请。女:悠扬的马头琴拉开了草原的序幕,婀娜的舞姿,飘逸的安代,舞出草原人民欢乐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昂扬的斗志下面请欣赏蒙古族舞蹈《欢乐的草原》

男:肩上担起人民的重托,心头惦记 群众的苦乐。敢于奉献

不分你我,因为曾有坚定的誓言!因为曾有永恒的承诺!请欣 赏歌曲《情系老百姓》。表演者:吴丹。

女:是喜悦让我们相聚在一起;是共同的畅想让我们来到这里;斗转星移,万象更新,祖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让我们为新世纪的畅想更添绚丽一笔;让我们迈着有力的步伐登上《中国大舞台》。

结束语:

男:告别昨夜璀璨的星辰,面对今朝亮丽的阳光

女:优美的歌声还在我们耳边回响,欢乐的气氛还在我们心中荡漾

男:在青春的扉页上,我们写下梦想与激情

女:在收获的季节中,我们采撷成果与希望

男:亲爱的朋友们,伴随着激动的心情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个美好的夜晚。

女: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记住此刻的幸福与欢畅,共同期待明天的辉煌。

男: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民主富强 女: 祝愿我们的家乡—瓜州更加文明和谐、富饶美丽。男:演出到此结束,朋友们合:再见.

第五篇: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

· 12·

中国水土保持 SWCC 2008年第 2期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

张长印,宋晓强,王海燕

(1.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北京 100053;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3.陕西省水土保持局,陕西西安 710004)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水土流失

[摘 要]生态文明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高度负责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生态文明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远意义。水土资源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j由自然和人为开发建设活动引发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水土保持统筹协调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科学配置多种措施,确保人 1:

7、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08)02—0012—03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高度负责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要务,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的经济增长依然没能突破“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 节约和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水土资源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只有重视和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才能真正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落到实处。生态文明的诠释 1.1 生态文明的提出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经历了原始的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以往的文明,主要着眼于物质层面,关注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时,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第一位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了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使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要付诸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保护资源与环境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序幕。伴随着人们对公平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形成。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系统阐述『町持续发展的概念。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中国政府早在 20世纪 90年代就开始提及生态文 明。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曾预言 21世 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2002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被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党的十七大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高度,将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报告,较之以往,提法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地位更加突出:

1.2 生态文明的涵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哲学命题。人具有生命性、能动性和社会性等特征,自然界则具有客观性、可变性、可知性、先在性和前提性等特征,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这些特征主导下人与自然辩证关系认识的升华乍态文明是指人类在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伦理价值观的指导下,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生态文明强调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动植物及其环境构成平等互动的关系格局。也就是说,地球上一切生物及其周围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一切生命体不论动物或植物都具有同等重要的生存和发展权利。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发展的更高阶段的文明。生态文明践行了人类与自然平等的主动和谐,它既超越了农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被动和谐,又超越了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因而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2]。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水和土壤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资源在自然界中是死的地壳和生活在地壳上有机体之间的媒介,将无机界和有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连接起来,推动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人类社会发展。如果离开水和土壤,那么人类将失去生存基础,文明也将难以为继。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土地的构成来看,它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包括土壤、地貌、岩石、植被、水文以及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这些因素当中,土壤和水是两种最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土地之所以具有生产力,是因为它拥有土壤和水。没有土壤和水,土地就会失去生产力,就不能生长植物,也不能繁衍动物,更不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从人类已有的认识水平来看,即使在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仍然离不开土壤和水。如果没有土壤和水,那么陆地上所有动植物包括人类只能走向灭亡,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水和土壤的重要作用。离开水和土壤,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毫无意义 J。

纵观历史,因水土资源破坏,进而导致文明衰落的事例,并不鲜见。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得益于过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曾经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土壤肥沃、易于垦殖,有利于农牧业发展,适宜于人类生存。远古时期,一些氏族部落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随后炎帝、黄帝融合其他部落,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从公元前 2l世纪夏朝开始 4000多年的历史,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王朝在此建都长达 3000多年。公元前 2000年,黄河流域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但是,我们的祖先在发展农业文明的同时,也犯了其他民族同样的错误,忽视对农田、森林、草原的保护,破坏了文明赖以存在的水土资源,特别是土壤资源。自秦汉开始,由于毁林开荒、垦草种粮及战争的影响,林草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严重的水土流失把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了千沟万壑,沙化日益严重,以至于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泥沙的淤积,抬高了黄河下游河床,使其平均高出地面 3~10m,最高达 13m,形成 “悬河”,加剧了洪水灾害,使黄河成为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害河。

史学家们经过考证发现,战争、政治腐败、经济萧条都很难完全毁灭一种文明,而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夺导致水土资源的破坏,引发生态灾难,却能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民族的文明。世界文明发祥地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是如此,中国历史上楼兰古国文明、丝绸之路的消亡也是如此。正如有人曾经说过“文明人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下留下一片沙漠”。对此,恩格斯做过深入透彻的分析,他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 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他们这样做,竞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洪水更加凶猛地倾泻到平原上。” 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土流失是人类不合理开发水土资源或者滥用水土资源产生的严重后果,水土流失状况是衡量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水土资源破坏,恶化生态环境,进而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从现实看,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56.92万 km,占国土总面积的 37.18%,年均流失土壤约 50亿 t。水土流失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的省(区、市),不但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而且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也存在;不仅发生在农村,而且在城市、开发区、工矿区也大量产生。水土流失对我国的国土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饮水和生态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掉的耕地约7万hm。东北黑土区初垦时黑土层厚度为 50 ~ 80em.现已平均减少了一半,有些地方的黑土已流失殆尽,无法耕种,仅侵蚀沟扩展损失掉的耕地就达 48万 hm。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已发展到 30多万 km,而且每年还在以2% 一4%的速度扩展,许多地方到了无土可流、无地可耕的境地。据调查,仅贵州省每年因水土流失减少的耕地达 2万 多 hm,云贵地区在近几十年时间内,由于土壤的迅速流失,使得很多地方成块的耕地消失,农民不得不种窝窝地、草帽地。按照现在流失速度推算,50年后东北黑土区几十万公顷土地的黑土层将彻底流失掉,我国最大的“粮仓”将不复存在;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番,近1亿人口将失去生存空间。目前,我国约 80%的农村绝对贫困人 口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这些地区长期不能摆脱贫困,主要原因是坡耕地面广量大。这些坡耕地既是群众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也是水土流失的源地。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群众俗称是“种一年地,扒一层皮”。由于水分和肥力随土壤流失而流走,致使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数量不断减少,生产力越来越低下,特色产业很难发展。为了解决生计,不少地方的农民不得不向更陡的山坡开垦,从而产生新的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愈穷愈垦、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削弱了当地农业生产基础,直接导致和加剧了农民的贫困,恶化了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不协调。

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数据,“十五”期间,全国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共有 76810个,扰动土地面积达到 5.53万 km,新增弃土弃渣总量 92.1亿 t,新增水土流失量9.5亿 t。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估算,我国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将产生弃土弃渣总量 100.27亿 t,可能产生水土流失总量 10.o9万 t,分别较“十五”期间增加 8.8% 和 6.7%。如果按这一趋势发展,开发建设活动对水土资源造成的破坏,很可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就可能落空。加快水土流失防治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4 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远古的“平治水土”,到现在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乃至近年来总结形成的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水土保持始终是人们长期同水土流失作斗争,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经验积累。实践证明,与任何单一的措施相比,水土保持能够充分考虑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科学配置多种措施,确保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4.1 水土保持寓生态改善于生计改善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着眼于生态改善,着力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即将生计改善和生态改善有机结合,是水土保持的特色和重要原则。水土保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统筹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治理区的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除合理开发利用荒山、荒坡、荒沟、荒沙等劣质土地外,还有效利用梯田地埂,窖、塘、库、坝周边以及渠道两旁土壤,积极培育资源。将地埂作为农业生产资源,积极培育地埂作物。通过综合治理,增加了基本农田,配套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生产道路,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粗放式、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方式,扭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局面,实现高效集约化经营。

长期实践证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贯穿于生计改善之中。

4.2 水土保持寓生态改善于经济发展中

当今世界,一方面,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决定了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国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改善也有赖于经济发展。由此看来,经济快速发展是一个长期趋势。

从当前形势来看,能源开发、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对于推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但同时超强度、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将会剧烈地扰动地表,破坏水土资源,由此引发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压力。对此,水土保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通过实行 “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隐患,真正达到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寓生态改善于经济发展之中,有效化解经济建设与水土资源保护这一矛盾。

4.3 水土保持是中华民族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水土保持蓄住了水、保住了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变单一生产为农林牧全面发展;增加了地表植被,建设了秀美山川;减少了入河泥沙,减轻了洪涝灾害;防风固沙,减轻了风沙危害;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土保持工作做过很多重要批示。朱德委员长指出“水土保持是山区生产的生命线”。毛泽东主席在《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后批示:“很高兴地看完了这一篇好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1993年国务院 5号文件明确了“水土保持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再造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

进入 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事实表明,水土保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泽群.简谈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1999—3—1.

[2]李祖扬,邢子政.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回顾和反思 [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3]弗 ·卡特,汤姆 ·戴尔.表土与人类文明[M].庄歧,鱼姗玲,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4]杨庭硕.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长印(1960一),男,陕西周至县人,高级工程师,处长,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和科研工作;宋晓强(1966一),男,陕西武功县人,工程师,处长,在读硕士,从事水土保持政策研究、监督执法和项目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07—12—10

(责任编辑 孙占锋)

下载瓜州县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工作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瓜州县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工作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生态问题是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生态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在改善人与......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要机遇。从国际上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循环......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作者:许棕森原本我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并不是因为这些思想离我们遥远,而是因为我的思想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相差太远....我的有......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

    幸福观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幸福感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幸福感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彼此共同进化,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是提升国民幸福感的基本要求之一,反过来,国民幸......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编者按:为了大力弘扬敬老崇文理念,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与市精神文明办、市老年基金会分别于2010年10月、2011年9月......

    瓜州乡2010年科普工作总结

    瓜州乡2010年科普工作总结 2010年,瓜州村在开展科普活动工作中,认真按照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要求,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及县科协的指导下,结合本乡实际,发......

    瓜州中心小学宪法诵读总结

    瓜州中心小学“诵读宪法”活动总结 为做好今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推进“六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我校积极围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这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