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康县对小水电开发利用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对小水电开发利用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市政协2011年度重点提案及答复 第019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0日 点击数: 556 次 字体:小 大
案 由:对小水电开发利用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提案者:市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
内 容:小水电是廉价、环保、可再生能源。安康境内小水电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增长、财力的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截至目前汉江支流上建成和在建的几百座大、小水电站,大多数为截流引水式电站,流域生态环境已发生改变,普遍存在电站下游河道脱水干涸状况,稀有物种已经灭绝,部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老百姓已经品尝到了小水电开发所酿出的苦酒,且时见媒体报道。市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也于2007年通过实地考察岚皋、紫阳小水电开发状况,提交了专题调查报告,客观反映了小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建议“对没有按规定预留生态水下泄流量的水电站,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和技术操作规范,责令电站业主实行工程技术改造,确保库坝下游生态水流量......”时至今日,大多数小水电站库坝下游河道依然干涸、裸露,引发的社会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恢复,库坝下游受损害的老百姓意见依然很大。为使危害不再扩大,矛盾不激化,再次建议:
1、必须正确认识小水电开发与环境生态的关系。在小水电开发过程中,开发应主动适应环境生态,把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能仅仅盯着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应该着眼长远,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2、规范水电开发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要进一步加强。要综合考虑小水电开发的“自然强度”和“社会强度”,并将其作为加大执法力度的重要依据,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小水电企业的管理;要核算生物多样性价值,将环境成本纳入小水电运营之中,避免公共资源成为个别企业的“印钞机”;要进一步完善环评制度,在不宜进行小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等区域,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小水电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
3、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明确管理职能和责任。对全市所有小水电站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对不按规定下泄生态水流量的水电站,导致下游河道干涸的,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有序开发小水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和《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陕西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小水电建设管理的意见》规定及相关技术操作规程,责令电站业主采取工程补救措施,保证下泄水基本生态流量。努力将环境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让老百姓看到其利益得到保护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的实际效果。
4、对拟开发小水电,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要按照环保、水保“三同时”制度的要求,将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以及取水许可确定的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并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最大限度地减少小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市水利局的复函]
曾均德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对小水电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农村小水电建设是实施国家农村电气化和以电代燃的项目支撑。目前我市汉江支流建设小水电177处,总装机达445.6mw。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小水电建设发展迅猛,共建设农村水电站36处,新增装机190.98mw,完成投资达17.36亿元,年发电量达66199万千瓦时。农村水电事业的发展,对改善地方能源结构,缓解地方用电压力,拉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水电建设中存在的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也日益显现。自2007年、2010年媒体对岚河小水电开发影响生态问题曝光后,省、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相继出台加强农村小水电建设管理意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小水电开发建设管理。水利部门作为农村水电行业的主管部门(2002年市级机构改革将水电建设管理职能划归经贸委,2010年重新划归水利部门),在建设中严把“三关”(规划审批关、最小下泄流量措施关、竣工验收关),注重公共安全,突出标准化管理,全面实施农村水电站从建设向运行管理重点的转变。
关于最小下泄流量问题。自省水利厅下发了《关于农村水电站保证最小下泄流量有关问题的通知》后,我局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农村水电站清查整顿工作一并安排落实。对已建成水电站要求补做生态基流设施,采取工程措施保证生态水下泄;对在建水电站联合水政执法单位,工商、环保部门不定期进行工程抽查,对违规建设电站下发停工令,严格执行无生态放流设施的一律不予竣工验收;对拟建水电站从可研审查开始,实行无生态基流设计方案一票否决制度。目前松鸦、渡船口等水电站相继请资质单位进行态基流设施设计并按规定要求下泄生态基流;刚竣工的泥坪、官元、红光等新投入运营水电站都具有生态水放流功能。由于已建成水电站情况复杂,采取工程措施进行生态基流设施建设进度不一,因此我局将在近期联合相关部门进行一次系统排查,摸清情况,对拒不执行或建设进度缓慢的下发限期整改通知,情况恶劣地将处以取消取水许可资格、终止电网结算等处罚。
关于提高准入门槛和加强管理问题。近日我局根据全省小水电开发利用规划,以“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抓紧修订我市水电开发规划,预计八月底编制出案。届时我们将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不纳入规划的坚决不予审查。在规范完善农村水电站建设初设审查、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报建程序的同时,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环保、水保及“三同时”制度。进行农村水电站标准化管理,开展标准化推广示范点创建,提高农村水电站管理运行水平。强化安全监管的执行力,启动农村水电安全分类和年检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切实保障农村水电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农村水电建设管理工作给予的高度关注和建言献策。望加强联系,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安水函[2011] 24号)
第二篇:水生态环境保护对未来的影响
水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
水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
摘要: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不仅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联系,更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水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否会影响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水生态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中国是一个水资源总量丰沛的国家,我国水力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但是因为人口数量众多,再加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所造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导致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峻形势。这使得维护生态环境人水和谐,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水利部门在保护水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基础仍然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政策法规、保护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水生态环境的现状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目前,中国总水资源量2686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河川径流量)2593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39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
1998年长江大洪水、90年代以来黄河的频繁断流、北方地区沙尘暴的肆虐、江河湖泊污染等一系列事实,应该让我们认识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目前,在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系统用水配置已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这三大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全国看,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明显不足,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当前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水资源的管理模式不能只从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角度来考虑,这种忽略了水资源管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管理模式是错误的。水生态环境恶化对未来的影响
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性要素,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现代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以至牺牲保护生态环境目标、忽视宏观调控和全球协调的倾向。生态环境污染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现象, 而是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改造自然过程中共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中国家问题更加突出,往往主要依赖粗放经济追求经济
增长,长期以来,环境国策被置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只讲治理经济环境, 不讲治理生态环境。在治理环境的对策上不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而是先主动污染后被动治理。在全球环境治理上,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往往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很少协调对策。
经研究显示,受资源制约,供水难以与经济发展同步,供需失衡会导致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我国的缺水高峰期将出现在2030年左右。联合国《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也指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由此可见,水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对未来人类的发展造成相当巨大的负面影响。
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意义
在经济发展和高速增长的同时,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世界范围内高度关注的共同问题。水环境恶化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和制约,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以整体性、时空性、科学性、民主性原则为指导,充分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在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不断调整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制定方式和程序,使之更加符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推动水生态环境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要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套生态环境指标体系,为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战略政策和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说,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如何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角度,针对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性对策和措施,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结语
水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对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就越高。为了保护我国水生态环境,根本就是在于不懈推动可持续的水利发展。不断总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经验教训,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等工作,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政策、体制、机制。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推动自律式发展,不断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第三篇:对加强两湖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一些建议
对加强两湖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一些建议
2010年7月1日,修改后的《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通过贵州省人大颁布实施,使两湖的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修改后的《两湖条例》明确了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的管辖范围、权限和工作职责。规定了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在两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外延1000米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具体实施两湖水资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但由于两湖流域涉及范围较大,我局管辖范围内的排污企业和两湖一库管理局管辖范围内的排污企业之间可能存在交叉管理的情况,为协调好环境管理执法工作,将执法能力进一步整合,加大打击违法排污力度,我局根据本局执法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协调与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在加强两湖环境保护工作中如何加强合作,提高执法力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由于环境是没有区域边界的,许多环境要素如地表水、大气是流动的,整个生态环境也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客观上要求环保工作不能受行政区域的影响而进行块块管理。但随着新《两湖条例》的颁布,进一步划定了我局与两湖一库管理局的管理范围,必然会存在两湖一库管理局管辖范围与我局管辖范围交叉影响的企业,如果没有形成一套处理跨行政区环境资源纠纷的制度,那一旦发生交叉污染纠纷,就可能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将耽误对污染纠纷的处理。因此,建议先建立一个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和清镇市环保局环境保护执法协调机制,明确协调联系人,形成每周开例会制度,在会上互相通报在环保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方进行配合执法的,立即安排执法人员参与。
二、由于我局与两湖一库管理局都是依照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因此建议定期选派人员到对方执法队伍中学习交流。
三、
第四篇:对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的建议
对加强农村地区特色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的建议
XX农村地区有着浓郁的XX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鲜明的人文特色,这些都是我区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潜力与自然生态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多得的特色资源。加强农村地区文化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是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措施。
我区目前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种类大概可以区分为3种:一是以世代传承下来的古建筑古民居为背景发展起来的特色民居,如XX镇XX特色民居;二是依靠当地独特文化资源规划发展形成的新时代农村,如XX镇XX村;三是利用农村周边原生态的自然优势形成的自然生态村,如XX镇XX村。无论是哪种形态的农村特色文化模式,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运用规划手段把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我区农村地区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从规划角
度出发,针对农村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从以下5方面开展工作: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符合我区新农村风貌特色的村庄总体规划。XX区共有XX个村(居),尚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村(居)有XX个。以充分考虑农村当地居民的活动、思维和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特色二者齐抓并举方式作为规划编制原则,结合当地建筑风貌以及民间文化、民俗文化,辅以乡村公共环境艺术、水环境与基础设施发展、乡村市政园林等规划设计要素,制订符合新农村风貌特色塑造的村庄总体规划,将我区农村地区潮汕文化特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2、加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高宜居水平。结合环境卫生整治要求,做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转运(压缩)站、填埋场(焚烧厂)的布点规划,把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村容整治和农村文化特色塑造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以清洁卫生为基础,又有文化特色风貌的新农村,以此提高农村地区宜居水平。
3、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XX特色,做好规划保护和规划布局。一是规划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加强与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学会、协会的沟通交流,分区域、分类别对区域环境和建筑特色的文化
内涵和载体展开调研,对我区农村地区现有建筑,特别是“XX”、“XX”等特色民居集中展开调查研究,对有价值的传统农村建筑以规划手段采取就地保护或异地拆迁,保护和传承特色乡村建筑,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原真性建设;二是做好农村新型社区建筑色调和风貌的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农村当地浓郁的XX文化底蕴。在农村地区建筑风貌的规划布局中既要传承XX传统文化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特色,又要有新的开拓和发展,要体现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绿为美,以本地文化为魂的规划建设思路。以XX镇XX村为例,在规划中除了融入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理念和环境观念以外,还充分发挥XX村浓厚的文化底蕴,利用XX的独特文化资源和XX农村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规划布局了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花园式农村宜居社区;三是加强原生态村庄的环境保护,塑造红色文化品牌。我区大部分原生态村庄集中在XX山一带的XX镇和XX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和XX山红色文化底蕴,XX温泉、XX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旅游资源丰富,从规划保护角度出发,应在这些生态村庄的规划中积极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特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链。
4、加强村庄文化品牌宣传,提升农村地区文化氛围。以我区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活动为契机,将我区部分村庄成功的规划经验和规划布局作为范例,在全区进行推
广。同时加强对已形成规模及特色品牌的古建筑古民居、新农村新社区、自然生态村的研究和宣传,通过开展村村交流、镇村交流等方式,加大区域农村文化特色品牌的凝造力,并从政府层面、新闻媒体层面下大力气进行引导和宣传,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的竞争力,营造农村地区富有传统地方特色和新时代气息的文化氛围。
5、加强农村特色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文化助推力。以加强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推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作为主题,以农村特色文化为核心,从规划引导、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宣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建设一个具有一定导向的、系统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农村特色文化体系,从而形成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