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林外史》首尾两回安排看小说结构极其材料组织方式

时间:2019-05-15 00:0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儒林外史》首尾两回安排看小说结构极其材料组织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儒林外史》首尾两回安排看小说结构极其材料组织方式》。

第一篇:从《儒林外史》首尾两回安排看小说结构极其材料组织方式

从《儒林外史》首尾两回安排看小说结构极其材料组织方式

【摘要】《儒林外史》的结构,是典型的向史传文学继承来的列传式叙事模式,然而又和传统史书样仅仅曲限在史传作品单章叙事的单一形式,在这其中有闪断、勾连等高超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儒林外史》在材料组织形式上摊破了普通小说一人一事贯穿始终的模式。在中国传统叙事文体上,很少有作者赋予文本的内在使命能够像《儒林外史》一样强烈、集中的对小说材料的整合起到近乎完美的收束作用。

【关键词】 《儒林外史》

结构

结构

材料组织方式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有两本书的结构显得相当别致,一本是《聊斋志异》,就《聊斋志异》而言,说它是一册“短篇小说的合辑”似乎已成定论。一本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究竟是短片合辑还是长篇小说的定性到目前为止似乎还颇具争议性,造成这种现象,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一句“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开了先河,后世专家、读者或者间接或者直接的接触到鲁迅这句话中“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二句,想当然地引申出《儒林外史》实质上是一个短篇集合的结论。本文就《儒林外史》长篇性质这一点尝试着进行论述,从小说结构和材料组织方式两方面入手,试图得出一个较为具体的结论。

当小说发展到长篇小说的阶段,具体某篇优秀的作品就其创作初衷来看,单纯为讲故事而敷衍成文字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了。作者的创作初衷很大程度上在小说开始前决定了这个小说水准格调的高低。就儒林外史来看,作者的创作初衷集中论述在开篇楔子作用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意,借名流隐括全文》一回和结尾《添四壳述往思来,弹一曲高三流水》一回中表述无遗。

先看回目,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意,借名流隐括全文》,作者的主观意愿就是敷陈全文大意,借名流隐括全文。全文指的是《儒林外史》这一部书,名流说的是王冕,作者在介绍王冕之前是这些内容:

认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到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篇词,开篇词一写完,作者紧接这几句引出全篇的几句话是这样的: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③1一句“老生常谈”,一个反问句,对追逐功名富贵者的讽刺跃然纸上,很明确地摆出了作者反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观点。这两句是一个综述,然后引出王冕事,一句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嵚崎磊落的人引起全文,从王冕在家境贫困中自学画无骨荷花成材,到最后避官不就是引子,针对引子结尾明太祖着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刻,用四书、五经、八股文”得出结论,同时也是全文主旨所在“王冕指与秦老者看,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否定的矛头直指科举制度。

第一回收尾时这么几句:王冕隐居在会稽山中,并不自言姓名。后来得病去世,山邻敛些钱财,葬于会稽山下。是年秦老亦寿终于家。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着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所以表白一番。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

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作者安排回目的目的是如此具体,这在中国时下流行的小说本子中是不多见的。这和宋元话本中开始先讲述一个小故事,引出作者观点,然后用这小故事总领全文,引出另外一套说辞来,作者的叙事意图在正文前面的楔子式小故事中已经表述清楚。比如话本《一文钱惹出九条命》,先讲吕洞宾闹市化缘,欲度有缘者成仙,然而始终没有人原意舍弃钱财,看透富贵,白白错过了做神仙的大好机会,作者在小故事结尾借吕洞宾之口说,可叹世人爱惜身外之物,白白错过了做神仙的大好机会,进一步引述,钱财乃身外之物,原本不应该看得太重了。随即荡开一笔,说话说在大宋XX年间,引出一桩《一文钱惹出九条命》的话本来。和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是一脉相承的而来。

在这里有几句题外话要说,就是在我们周围的学生,当他们拿到一本小说的时候,一般有三种阅读方式:一种是拿了书老老实实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这种方式有助于理解文章行文顺序,培养阅读好的习惯,然而问题是往往会读不下去;第二种是看了开头就想看结尾,结果看了结尾再没耐心通读全文,第三种是随便翻看一页就看,看到那算那,这种方式看似相当洒脱,然而终究缺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换句话说,很少有人会留意到一本小说的回目,其实回目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花了大功夫来安排自己文本材料组织的提纲。只有通过对整体认识把握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对具体某个文本有个整体的认知、把握,然后才能谈到探讨的层面上来。太多学生一开始读《儒林外史》,因为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来串起故事,读完范进读不下去的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不过是难以对作者叙事意图有个到位的把握。

《儒林外史》结尾一回(五十五回)《添四壳述往思来,弹一曲高三流水》。

五十五回写了四个主要人物,作者这样开始了这一回: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此时虞博士那一辈人,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那知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

这四个人是:

一个是会写字的。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儿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一个是开茶馆的……画的画好,也就有许多做诗画的来同他往来。

一个是做裁缝的……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余下来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用开篇简单几句话阐明斯文凋敝,那帮《儒林外史》中或者可怜、或者可憎、或者可笑的一帮主要人物有的老了,有的死了,到了后来是连那一帮子的情况也不复见,上层文人在科举制度作祟下一代不如一代,单纯、正直的风格倒在下层几个人物身上出现了,五十五回中四个人有才能,但是为人率真上颇有王冕遗风,这是作者文章立意所在,我们不做过多探讨,我们要说的是结构和材料安排。

小说看到第五十五回最后一段,看官,难道自今以后,就没一个贤人君子可以入得《儒林外史》的么?但是他不曾在朝廷这一番旌扬之列,我也就不说了。毕竟怎的旌扬,且听下回分解。我们方才真正理解了作者命名小说《儒林外史》在结构营造和材料组织上的用意,儒林点明作者在《儒林外史》一书中选材范围所在,是在写清中叶一批各色各样读书人的事情,外史有两层含义,所谓史是说作者采用的文法是传统史传文学常用的纪传体,外史是说和正史有别,材料真实程度未必可靠,但是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诉受众,作者不是在写历史,作者是另有话要说。弄懂了这一层,这一层,小说中间部分也就较为好把握。

在小说主体部分,先是写周进,周进完了引出范进,范进完了引出严监生严贡生哥俩,完了娄家两外公子。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有的人物一出来,在某几回中登场演绎自己的故事,初看作者似乎还要让这个人物的故事继续生发,然而故事一完完了立马消失的干干净净,在后面的行文中再不见踪影,像周进、范进师徒,像严家哥俩,这是作者在人物身上安排的特定叙事使命已经完成,当然得淡出,另外也说明作者写作态度的严谨,讽刺小说绝不是为了搞笑。而有的人物则不肯一回写完,像娄家两兄弟,像马二先生等,他们作者先安排在故事中亮了相,然后在后面写别的人物时,用让这些人在特定场合突然出现,如雾里神龙,但见一鳞半爪,隐隐然却能感觉到全貌,这种写法则纯为后来长篇小说常用的技法,所谓闪断、勾连。在整部《儒林外史》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体例是按照史传文学的传统展开文字,然而又不拘泥于单元化、板块化的叙事模式,吴敬梓在行文过程中摊破了纪传体对长篇文字的限制,这样一来,作者的材料组织显得相当从容自若,文中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叙事技法上达到了相当高渺的程度。

这样,《儒林外史》作为一个经典长篇,其独特的小说结构与材料组织方式(叙事手法)对看惯了传统叙事中主人公贯穿始终小说的受众的阅读耐心提出一种考验的同时,《儒林外史》在这一点上的独有文章做法,具备了一种典范文体的资格。参考文献:(1)《儒林外史》(2)《中国小说史略》(3)《古今小说》

下载从《儒林外史》首尾两回安排看小说结构极其材料组织方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儒林外史》首尾两回安排看小说结构极其材料组织方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