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为贵调解为先—如皋构建“大调解法治化”体系综述范文
和谐为贵调解为先—如皋构建“大调解法治化”体系综述
“该纠纷当事人主体适格,代理人代理权限明确,纠纷事实客观存在,建议受理调解。” “本协议内容适用的法律规范如下:1.XXX;2.XXX。”
“为保证公平自愿、合法合理、勤勉高效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声明如下:1.XXX;2.XXX。”
翻看如皋市调处中心2015年的调解卷宗,细心的人会发现种种变化,案件受理、调解、归档等工作流程中增加了法治内审员审查把关环节,调解协议书后均备注了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政策规范、道德规范,调解员调解纠纷之前须签署声明书并当庭向当事人宣读,„„
据介绍,如皋“大调解法治化”建设分“基础建设、过程管控、效能提升”三步走。2015年为如皋“大调解法治化”基础建设年。
这一年,如皋市调处中心为策应“365”工程,以推进法治建设、提升法治效能为总目标,以大调解的法治化引领、社会化参与、满意度评价为抓手,通过创新四大体系(考评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覆盖,致力推进大调解法治化建设进程,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如皋创造了安定和谐的环境。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全年共排查受理调处矛盾纠纷59326件,调处成功率98.6%,如皋大调解法治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如皋市调处中心常务副主任卢延林作为江苏唯一代表参加了第七届海峡论坛-两岸基层调解员联谊座谈会,并作交流发言。
坚持法治导向,统一执业标准,规范的法治化考评体系初步建立 “自从出台了《如皋市人民调解员职业行为规范》,我们调解工作也变得有“规”可循,现在每个调解员都自觉地将9个“应当”、6个“不得”行为准则落实到具体的调解过程和日常接待受理全过程。”如皋市如城街道调处中心专职调解员小冒介绍说。
2015年以来,市调处中心运用法治思维,着力完善了对镇、村综合性调解组织及专业对接调解组织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法治化考评引领组织建设规范化,提高调解组织法治化运行质态。
“为促进调解工作有序开展,我们对内部分工进一步细化,实现调委会主任、调解员、法治内审员、信息平台操作员考核指标项目化、清单化,构建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如皋市调处中心副主任陈皞如是说。
以法治化考评推进调解队伍职业化,2015年8月,专职人民调解员“三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如皋召开。为全市镇以上调解员统一配备调解小马甲和“八个一”装备,通过装备规范引领业务建设,促进队伍正规化。编印下发的《如皋市专职调解员“三化”建设文件汇编》修订整理了21个规范性文件,成为全省样本。如皋市专职调解员“三化”建设经验被在全省司法行政队伍“三化”建设现场会上推广。
注重操作应用,提高法治水平,简便的法治化实施体系发挥效用
2015年10月,长江镇调处中心在开展涉企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中,排查发现如皋港区某管桩企业运作异常。
经调查了解,该企业因与部分老员工改订劳动合同发生纠纷,并导致公司停产,纠纷涉及职工总人数260多人,其中长江镇区工人有30多人。
“调解员敏锐察觉到该起纠纷焦点集中且涉及人数多,易抱团引发群体性事件。经向镇领导汇报,成立了专门的调解工作组,由综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企业调委会联动调解,化解纠纷。”长江镇政法综治中心主任施国建告诉记者。
最终,经过十多天的磋商,公司宣布废止新合同、职工待遇维持不变,职工权益得到保障均复工上班,一场群体性事件被成功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如皋市调处中心在敏感时期、特殊时点实行“日排查、零报告”制度,对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重要信息,定期开展分析研判。2015年,如皋先后开展“元旦、春节、两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期间、“大调解宣传月”等专项排查活动5次,形成分析研判报告19份,预防群体性事件23起982人,防民转刑案件4件5人、防越级上访事件45件86人,防纠纷激化2569起。
“如皋“三步走”调处模式很好。”2015年12月16日,省司法厅柳厅长在《如皋市“三步走”开展调处工作 年内无一例涉企矛盾纠纷激化》信息上对如皋批示表扬。
“如皋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真是越来越高了。”常熟司法局领导参观学习如皋大调解工作时,翻阅到如皋出台的《矛盾纠纷受理审查程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程序规范》、《调解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办法》及镇村调解工作台帐和卷宗样本等文件,竖起了大拇指。
加强制度建设,注重法治效果,立体的法治化监督体系业已形成
调解就是执法。如皋把调解工作纳入年度执法质量考评范畴,构建起人大监督、法律监督、内审监督、层级监督、舆论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并创新建立法治内审员制度,加强过程性法治审核。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共选聘法治内审员36名。
63岁的农民工老周在某纺织厂上班。某日夜班过程中,因浆纱机烘筒发生爆炸,老周严重受伤。事故发生后,厂方当即送伤者至医院医治。一个月后,老周虽伤愈出院,但因其受伤严重,生活仍然无法自理,老周家人来到纺织厂要求赔偿。厂方以老周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为由,只承认按照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核算赔偿金额。老周家人无法接受厂方给出的赔偿标准,双方僵持不下,来到镇调处中心申请调解。
经受理审查,镇调处中心调解员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很快抓住了纠纷争议的焦点,老周的赔偿金额是应该按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还是工伤赔偿标准。
法治内审员小丁在调解环节审核时向大家解释:“根据最近的司法解释,进城务工的农民,即使已经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只要与企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符合工伤认定的情形,也要按照工伤赔偿的标准执行。”
镇调处中心调解员按照这一法律规定,分头做厂方和老周家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厂方同意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给予赔偿,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适应时代需求,加强法治保障,有力的法治化保障体系深入人心
2015年5月28日,如皋市安定广场,“大调解宣传月”街面服务活动火热进行。市调处中心调解员小杨在现场热情地为市民提供咨询服务:“如果您遇到矛盾纠纷,可以找大调解帮忙,我们在市镇村企事业单位均设有人民调解组织为您提供免费调解服务。”
如皋市调处中心注重强化生态保障,改善大调解法治化建设的生态环境。2015以来,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了“法润雉水•2015春风行动”、“德法同行”和大调解“宣传月”活动,通过张挂标语、街面宣传、入户走访等方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进行法律宣传。活动中,共发放调解服务一卡通等宣传资料30000余份,现场接待群众1700人次,深受广大群众好评。“有警情打110,有纠纷找大调解”理念在如皋市各地已被群众广泛接受。
2015年10月,如皋市人民调解协会成立大会成功召开,大调解法治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如皋还创新推行了调解员专业知识学分制考核和职称评聘制度,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全市1971名调解员持证上岗,77名调解员经调解专业职业水平考试和评价委员会审查评价后获得初级调解师资格。
为强化经费保障,激发大调解法治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如皋全面构建专职调解员基础补贴+个案补贴+奖励的职业保障机制,推动政府购买调解服务,落实个案补贴。
城北街道庆余社区调解员老李回忆:“我原来是村里的退休干部,从事调解工作四年了,每年调解的纠纷都有100多起,村里和镇上一年补贴五六千元,现在我们还多了调解个案补贴,收入增加了,干起调解工作也更起劲了。”2015年,如皋市按照重大纠纷300-500元/件、疑难复杂纠纷100-200元/件的补贴标准,全市共发放个案补贴30万元。(如皋市调处中心 卢延林 徐慧敏)
第二篇: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
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夯实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一、内容提要
目前,商丘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省司法厅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的总体部署,以构建和谐商丘为目标,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狠抓人民调解基础建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新发展。仅在去年“三夏”期间,全市就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389件,调成3321件,调成率98%。奥运期间我市共排查出各类纠纷4514件,调成4426件,调成率98%,制止大型械斗36起,防止自杀6起,11人,制止群体越级9起,防止民转型案件36起,共计48人。集中排查各类纠纷24388件,调成24097件,调成98%以上,防止自杀性事件41起,共计52人,防止民转刑案件101起,共计157人,调解纠纷数量与人民法院受理一审民事纠纷之比突破1:1.5,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彰显,成为了维护商丘市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二、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效果彰显
商丘市近年来开展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纠纷解决形式有机衔接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商丘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人民调解网络进一步完善。去年以来,市司法局大力推进企业、行业和区域性调解组织建设。召开了全市物业小区人民调解工作现场会,推广在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建立调解组织的经验,人民调解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189个乡缜街道、645个社区全部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住宅小区、楼院均设立了调解小组、调解信息员,商业街和农批市场等区域和单位建立了调解组织,以街道调委会、社区调委会、调解小组为主线的三级调解网络得到健全,全市共有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市共有人民调解组织6858个,人民调解员20791人,各县(市、区)实现了四级网络建设,企业、行业和区域性调解组织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基本做到“有(民间)纠纷就有(人民)调解组织”。
专兼结合、以专带兼的调解员队伍渐具规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动员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全市90%以上的社区实现了至少配备一名专职调解员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了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在调解员队伍建设中,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结合“法律进社区”活动,积极引入律师等专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调解员培训等工作,极大地促进了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了调解工作质量和社会公信力。
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市大部分社区都设立了单独的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的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司法局与财政局联合转发了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在各县(市、区)司法局的积极争取下,2008年全市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社区调委会办公经费和调解员补贴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永城市、睢县、都把社区调解委员的补贴列入了财政预算,永城市、睢县委、政府《关于深化“大综管”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首席调解员享受村长待遇。
规范化建设卓有成效。人民调解工作各项制度健全完善,调解室按照国家司法部“五有四落实”和“六统一”的要求进行规范,各区、街道制定了人民调解工作考核奖惩制度,推动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良性发展。2007年,市司法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商丘市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并与市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基层基础年”活动部署,进一步加强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各县市区、街道也制定了人民调解工作考核奖惩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良性发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矛盾纠纷数量连续大幅增长,人民调解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基础性机制地位得到初步确立。从2008年
开始,商丘市“大调解”体系建设工作就被列为市政府工作重点;商丘市委、市政府对“大调解”体系建设工作做出了整体规划;成立了市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市委政法委和各县市区政法委都将“大调解”体系建设工作纳入了维稳综治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把加强调解工作作为加大司法保障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司法调解工作。把调解工作贯穿于立案、审判和执行等各个环节,并将调解工作纳入各级法院、法官的绩效考核范围;二是认真做好人民调解指导工作。建立了人民调解指导员制度,参与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三是完善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建立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引导纠纷当事人选择调解途径。
市公安局高度重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目前全市派出所和警务室建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累计受理各类民事纠纷,调解率达到96.2%。
市各相关部门也根据自身职能,积极推进“大调解”工作。市劳动局从2008年起就与乡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探索开展劳动仲裁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全市劳动争议申诉案件较去年同期增长的情况下,各级劳动部门将调解工作贯穿于劳动争议处理全过程,劳动争议案件调解成功率达48%;市信访办积极推动人民调解与信访工作衔接机制,推广律师接访接待日制度和司法所用人民调解的方式解决信访案件中的民间纠纷的做法,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从去年开始大力推动“消费者维权服务站”建设,建立“和解在先”处理消费争议机制,2008年全市工商申诉案件和消委会受理投诉数量均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市总工会积极推进全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目前全市已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40多家,2008年调解劳动争议31多件;市民政局把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列入社区发展规划,指导各社区工作站协助调委会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并积极发动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市财政局与市司法局联合转发了司法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促使全市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在各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市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合力已逐渐形成,“调解首选”的氛围日益浓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纠纷解决形式有机衔接机制初步建立。
目前,市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框架已经初步形成。睢阳区在2008年底就基本完成基础工作,各个街道都建立了调解中心,聘请了140多名专职调解员,今年以来又进一步强化专职调解员队伍和调解工作室规范化建设,与民政部门一起开展了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调解工作的试点;区各个社区都设置了法律宣传室、调解室以及法律服务窗口,建立了首席调解员制度,聘请了78名律师,今年在全区13个派出所设立了调解工作室,向律师事务所购买服务,由律师事务所招聘专业法律人才开展工作,在交警部门、法院等地也设立调解工作室;招聘了专职调解员,在全区10个派出所建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在巩固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衔接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调解员队伍素质,规范工作程序,取得了良好效果,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联动工作,并开展了人民调解与劳动仲裁衔接工作的试点。全市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五大经验
1、契约模式
虞城县司法局每月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县司法局抽调相关股室负责人和各司法所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基层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工作组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易发性和经常性发生的矛盾纠纷开展工作,直接与纠纷当事人座谈,了解矛盾纠纷发生具体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全县基层司法行政干警的共同努力,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2008年十二月份就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5起,其中:劳动纠纷3起,土地引起的矛盾纠纷3起,土地经营权引起矛盾纠纷2起,婚姻家庭、扶养、抚养、赡养、继承等引起的矛盾纠纷3起,伤害赔偿纠纷2起,其它矛盾纠纷2起,在以上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中,基层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共受理15起,组织相关人员及其工作部门调解15起,调解成功14起,调解成功率93%,防止矛盾激化2起,防止群体性事件2起,防止民转刑案件1起,调解未成功,经过做思想工作现已转入诉讼程序的1起。在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的同时,深入群众中开展相关知识宣传两次,受教育人数3000余人,有效地遏制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排查调处各类民间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6%以上,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因民事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自杀、上访或群体性事件,被誉为新时期化解矛盾纠纷的“契约式”,即:在村党总支、村委的高度重视支持下,于村民户签定协议书,行成村民自律的风尚。使人民调解成为村居民、企业和广大外来工解决矛盾纠纷的第一选择,做到“小事不出小村(自然村),大事不出大村(行政村),矛盾不上交”,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睢阳区司法局,一是加强基层司法所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待遇等方面向基层司法所倾斜,提高干警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2008年,投资5万余元,为基层司法所全部配齐了电脑。二是局班子成员每人分包三个司法所,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工作。班子成员每月下基层次数不少于5次,征求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式,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对提前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司法所进行嘉奖;把工作进展较慢的司法所列入重点督查与管理单位。每半月一督查,一月一汇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有刑释解教人员568人,基本上得到了安置。今年以来,共有62名刑释解教人员,全部得到安置。二是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在全区18个乡镇(办事处)建立健全了乡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在全区380多个行政村建立了调解组织。组织民调员以开展“我为和谐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将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2008年,全区共调解涉及婚姻家庭、土地宅基等各类纠纷5000余件,避免群众越级上访43件,控制矛盾纠纷激化48起,防止民转刑案件37起。流动人口9万余人,设有10个大型工业园区,入驻企业400多家。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委副主任担任调委会主任,在辖区7个村民小组、163家100人以上企业全部成立了调解小组,并规定凡入驻六约村的企业必须成立调解小组,村民小组长、企业负责人是当然的调解小组长,使人民调解组织覆盖整个辖区,完善了村调委会、调解小组、调解员的三级调解网络。聘请了4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热心人民调解工作、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专职人民调解员,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在村民小组和企业中选任了300多名纠纷信息员,发现矛盾纠纷苗头及时向调委会、派出所、信访办报告情况,实现信息共享,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争取时间,奠定基础。
健全机制,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各调解小组长分别与村委、所属公司签订责任书,把辖区或企业内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与调解小组长的奖惩紧密挂钩,严格考核,明确责任。建立矛盾纠纷预防机制。每月一次组织辖区内矛盾纠纷排查,同时针对劳资纠纷突出的实际,每季度在辖区开展一次工资大检查,一旦发现有拖欠工人工资两个月以上的工厂,当即对工厂负责人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责令其按时发放工资,消除纠纷“导火索”。建立警务工作联动机制。派出所将所接到的符合人民调解受理条件的民事纠纷大部分都移交给调委会进行调处。规范运作,确保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在调委会建设上,加大经费投入,达到“五有”(即有房子、有章子、有牌子、有标识、有台帐)、“四落实”(即场地、人员、报酬、工作落实)标准;在调解程序上,建立“四统一四规范”工作制度,在统一收案、统一研究案件、统一制定调处方案、统一进行人员分工的基础上,确保收案、调处、移交、档案四个环节规范操作,简单纠纷指派调解员直接调解,复杂纠纷利用调解室组织调解,难度较大、多次调解无效的纠纷移交乡镇调委会调解,或引导其循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材料一案一档;在文书制作上,严格按照中央两办、司法部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人民调解工作的文件规定的要求,规范制作统一的人民调解笔录和调解
协议书,确保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公信力。
2、三调联动调解机制
睢县辖8镇、12个乡,548个村民委员会,1171个自然村,全县总户数184870户,总面积926平方公里,人口80万。
一是探索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机制。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成立机构,建立健全制度,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衔接互动。二是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每年召开大型专题工作会议10次以上,将人民调解工作列入对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的综合目标管理,年终与其他工作目标同考核、同奖罚,每年初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进行表彰和奖励。三是全力支持,投入到位。增列人民调解专项费用12万元,按每人每月30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睢县城郊乡在县级财政拨付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每人每月30元的基础上,给每位人民调解员每月增加50元,较好地调动了广大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增加预算的同时,提高办公经费和其它各项工作经费标准,与法、检等政法机关同等待遇,切实将司法行政部门的经费保障落实到位。四是遇有重大工作事项,县财政及时追加拨款,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国债项目资金配套等,都能及时追加经费。五是创新工作,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工作职能,做好中央省市政法专款专用,完善基层硬件建设。推出“警民联系卡”制度,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干警与群众联系,现已发放卡片8万多份。创建“百分百”回访制度,健全法律援助工作机制。把调解工作做到村民家门口,把政策法规讲到百姓心坎上,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中”。2008年睢县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本着超前预防、及时化解的理念创新调解工作,在全县实行“流动调解庭”制度,旨在推动调解工作及时、透明、公开、公正,同时把法制宣传教育和人民调解工作结合起来,调解一起,教育一片的良好成效。流动调解庭采取接报即到、公开调解的方式开展调解,使调解结果的公信力大幅度提高,使调解工作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周堂镇杨庄村村民杨某和郑某的一起宅基纠纷,经过该镇司法所、土地所和该村调委会组成的流动调解庭三次上门调解,并积极组织村民参与旁听,参与旁听调解的村民达100余人,最终把这起历时5年的纠纷一朝化解,受此影响,该村另外一起宅纠纷也迎刃而解。
睢县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还组织全县部分调解骨干进行了集中培训和经验交流,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县20个乡镇人民调解组织的“流动调解庭”,共深入农村现场调解200多场次,散发宣传资料3万余份,调解成功率99%,受教育人数达2万多人次,受到了乡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电话回访、上门家访等多种方式逐个回访被援助当事人或其亲属,将回访结果与援助工作人员的考核、诚信执业和补贴发放相结合,真正把回访制度落到实处。
3、民调大格局
永城总人口为136.7万人,农业人口16万人。辖11个镇、18个乡739 个行政村、26个居委会,6468 个村民组,3706个自然村。永城市委政府以司法所为主力军,以各社区工作站为依托,建立起防控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层层网络,有效地将各种社会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辖区基本上做到了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街道,辖区信访量每年大幅递减。永城市司法局因此成为商丘全市“全市优秀司法局”。
永城市委高度重视司法所的设立工作,从力量配置、经费投入、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倾斜,使司法所各项工作规范化建设水平达到司法部的标准。永城市司法局针对辖区各类社会矛盾非常突出,越级上访、重复上访事件层出不穷的情况,党委将街道司法所和信访办合署办公,利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法律专业知识解决矛盾纠纷,并在各乡镇成立予盾排查中心,每个社区都有专职人员接待群众来访。至此,基层群众遇到小矛盾、小纠纷都可以在覆盖辖
区的社区信访接待室就近得到接访。
该市还建立了专职法律工作者社区法律工作站。办公场所由社区工作站提供,工作人员由具有职业声望、丰富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退休老法官担任,法律工作站向辖区居民深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就近向辖区居民免费提供人民调解、法律咨询、协办公证、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和安置帮教等服务;联合民调中心和社区警务室开展调解工作。永城市实现100%建立矛盾排查中心后,司法局又着力构筑覆盖整个街道、涉及各个行业、深入每个单位的调解工作大网络,将维稳力量延伸部署到比司法所更为前沿的防线,先后在社区、企业、自然村、集贸市场等处成立了各类人民调解组织102个,培训兼职信访员(调解员)350名。这支队伍来源于最基层,熟悉社情民意,群众基础好,是做好维稳工作的重要力量。为了将这支队伍用好、用活,该司法局形成了三项制度:一是培训制度。每季度轮流对信访员(调解员)进行培训,传达上级最新政策,讲授有关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与化解矛盾的技能。二是上报制度。信访员(调解员)负责经常对本单位、本社区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并每15天向司法所上报一次,遇重大、特殊情况随时上报。三是考评奖惩制度。每年年底,司法所对调解员进行考核评比,把调解员补贴经费定为每人每月50元,表现优秀的予以奖励,表现不好的予以批评,工作失职的则清除出队伍。目前,794个调解组织、6468个(调解员遍布辖区的各个角落,成为了党委政府的助手。2008年共调处各类纠纷1600多仟,其中当事人5人以上的重大调解事项160宗,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30宗,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30多件,涉及近万人。矛盾纠纷调解圆满的解决,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4、“人民守护神”——人民调解工作室
夏邑县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总面积1470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蔡文建,夏邑县城关镇西关村农民,现年40岁,商丘市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委员,夏邑县栗城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室主任。1992年义务从事人民调解工作,10多年来,共调解各类纠纷100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以上,调解协议履行率100%,为夏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了突出贡献,被夏邑及周边市(县)群众称为“和谐社会的‘守护神’”。
他常想,社会在发展,方方面面的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偌大一个县城,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快节奏、高质量的解决来自社会各界的纠纷。于是,重新组建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民调工作室,县司法局命名为“夏邑县栗城人民调解工作室”。
蔡文建又拿出4万余元,购买了一辆面包车,作为民调专用车。民调室成立以来,已相继调解了120余起案件,并将100余起民事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蔡文建三次出省,八次到周边县市调解,他还在县法院、交警大队、城关派出所及县各大医院设立民调热线电话。栗城民调工作室,已成为夏邑保护社会平安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深受夏邑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0多年来,他调处的1000余起纠纷,从不收当事人一分钱。
蔡文建先后被推选为商丘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商丘市青联委员。《商丘日报》、《河南日报》、《人民政协报》对其的事迹进行了连续报道。记述蔡文建民调事迹的中篇报告文学《和谐社会的守护神》被“公安网”选载。蔡文建被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等6家单位授予“中国时代百名优秀新闻人物”荣誉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7年,荣获河南省优秀人民调解员演讲一等奖。
5、全市首家人民调解村级工作站作用明显
民权县成立全市首家人民调解村级工作站。化解矛盾近百起,在开展人民调解示范创建工作中,民权县司法局指导程庄镇葛庄村成立了全市首家人民调解村级工作站,对创新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程庄镇葛庄村三名退休返乡的在外工作人员自发组成了义务调解工作队,发挥自身年长、懂法、威信高、时间充裕的优势,听说哪里邻里发生纠纷,他们
便自告奋勇前往调处,赢得了当地干群的好法,程庄司法所,积极为老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使他们能更好地为服务和谐社会发挥余热。成立了“程庄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葛庄工作站”,其工作范围得到扩大,覆盖了该镇多个行政村。他们通过排查纠纷、调解矛盾、宣讲法律,为当地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乡亲们亲昵的称为“闲不住的老头”。目前,已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00余起,防止矛盾激化17起,调解成功率达98%,使5名受虐待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3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破镜重圆,10余名悲观厌世者重拾生活信心,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80余人次,3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破镜重圆,10余名悲观厌世者重拾生活信心,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80余人次。民权县程庄镇葛庄村三名退休干部组建义务人民调解工作队,排查矛盾,调解纠纷,服务乡邻。县长王仲田在《民权司法行政工作》第23期上做出批示:请电视台专题采访,做好宣传;请人事局、老干部局认真整理三名老同志事迹,编发离退休老同志学习;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保障,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护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商丘市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已基本形成,大量的纠纷被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和激化之前。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彰显,成了维护商丘市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第三篇:状元街道全面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
状元街道全面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
一、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协调一致原则,街道各部门、各村(居、队)相互协调整合各方调解力量;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各司其职,有机衔接;坚持依法调解、公正高效原则,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调解,注重法、理、情的有机统一;坚持调解优先、尊重自愿原则,把调解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的全过程,尊重当事人意愿,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二)工作目标
建成覆盖街道、村两级调解组织网络,“大调解”工作整体效能充分发挥,工作规范有效,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小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街道”,“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案件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明显下降。
二、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
(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工作
人民调解由司法所牵头,主体为街道各级调委会。各村级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维稳“第一道防线”的独特作用,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对随时有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应立即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疏解或疏导,并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
(二)认真履行劳动调解的职能职责
劳动调解由劳动所牵头,建立劳动纠纷预防和联动机制,加强预警和监督,做到防范在先,努力寻求妥善解决的办法,将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并及时预防和化解矛盾,对劳动纠纷矛盾突出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督,责令改正。
(三)完善衔接配合机制
街道“联调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职责,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衔接机制,推动“大调解”工作机制规范、高效运行。街道各级调解组织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法律关系单一、一个职能部门能够解决的矛盾纠纷,由该职能部门负责解决;对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由街道“联调中心”协调有关方面共同解决。
三、强化对“大调解”工作的保障.(一)加强组织建设。街道“联调中心”负责全街道“大调解”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及调解员的法律、业务培训等工作。各村(居、队)也应成立相应的机构,由村支部书记牵头,村调解员负责。街道“联调中心”同时加强对基础调解工作的指导。
(二)健全组织网络。建立健全纵向覆盖街道、村二级,横向覆盖各领域、各行业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调解组织网络。一是司法所设立调解室,联系街道、村调解工作,负责对可能诉讼的矛盾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或协调有关组织进行调解。二是依照区司法局的部署,在状元派出所设立警调室,开展治安调解,主要调解由双方当事人自愿要求公安机关调解的治安案件,警调室统一悬挂标识牌和人民调解徽标,统一办公设施、工作制度、上墙公示内容、工作台帐卷宗等。三是配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吸收有文化、素质高、有调解经验的人进入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级调解员负责对本村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和信息上报工作。
(三)强化工作保障。
建立健全“调解案件计件奖励制度”,纳入街道每年预算。凡经调解,实现“案结事了”的案件,由区、街道两级财政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按区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四)严格考核问责。将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街道每年将对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对调解工作不落实,导致矛盾纠纷突出的村进行通报批评,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012年6月12日
第四篇: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 促进和谐xx建设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 促进和谐xx建设
近年来,xx县按照‚大调解‛保‚大和谐、促‚大发展‛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协调,司法行政、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大调解‛组织网络,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促进了和谐平安xx建设。2010年,全县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25起,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和新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一、落实“三项措施” 强化党政主导
1、强化认识定位。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纳入全局工作,作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长远之计,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促进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列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2、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大调解‛
工作,召开全县会议部署,制定有关工作意见。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均成立了‚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强有力的‚大调解‛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举办‚大调解‛工作培训班,对乡镇场(街道)、村(社区)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3、落实工作保障。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大调解‛工作,全县‚大调解‛工作涉及的组织机构、办公设施、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全部由县乡两级财政统筹安排,全力保障。县、乡两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均落实了专门办公室,配备了专兼职干部97人,2010年,县、乡两级财政共安排‚大调解‛工作专项资金220多万元,做到了‚有人干事、有地做事、有钱办事‛。
二、健全“三个机制” 严格工作运行
1、健全协作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把矛盾纠纷调处的责任落实到乡镇、部门、单位,实行‚双线排查、三级负责、一线处置‛。同时,根据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这三种调解方式针对的对象各有不同、化解办法各有所长 的特点,合理配置三种调解方式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利用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左右联动作用,加强与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的协作配合,形成调解合力,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
2、健全责任机制。‚大调解‛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由‚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综治办负责。人民调解由司法局牵头,主体为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办牵头,主体为政府行政部门;司法调解由人民法院负责。各牵头部门和工作主体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履职尽责,有机衔接。同时,严格落实调解工作首问责任制,对未履职尽责的,严格责任查究。
3、健全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大调解‛工作纳入党政目标管理,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评重要内容,记入领导干部政绩档案,作为晋职晋级、评先受奖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化解矛盾纠纷‚一把手‛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县‚大调解‛工作办公室和县综治办加大督查力度,实行每月一督查,每季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对因工作不落实导致矛盾纠纷激化,或引发其它重大事件发生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提出问责建议。
三、完善“三个网络” 加强基础建设
1、完善组织管理网络。成立了县、乡(部门)‚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加强本地区、本部门(行业)‚大调解‛工作组织领导。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主任由分管政法领导兼任,配备一名专职副主任;县直单位调解室主任由分管综治领导兼任,配备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并设立一名维稳信息员。县综治办担负全县‚大调解‛工作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职责,推动‚大调解‛工作机制规范、高效运行。
2、完善指导协作网络。县司法局设立人民调解指导中心,负责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督查、考核和培训;县政府法制办设立行政调解指导中心,负责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督查、考核、培训和重大矛盾综合协调;县人民法院设立司法调解指导中心,负责管辖范围案件的调解,同时负责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业务指导。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定期听取‚大调解‛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大调解‛工作深入推进。
3、完善矛盾调处网络。县、乡两级建立矛盾纠纷调
解中心,县直单位、村(社区)建立调解工作室,组设立调解员,形成了纵向延伸县、乡、村、组四级,横向覆盖各区域、各行业以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大调解‛组织网络。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调解组织875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053人,基本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四、实行“三个调解” 强化科学调处
1、深化人民调解。建立山林水利矿产权属纠纷、医患纠纷、征地拆迁、交通事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专业调解组织,扩展了人民调解覆盖面。一批由各行各业专家和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特邀调解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调解志愿者,充实到人民调解组织,改善了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促进了由单纯的矛盾纠纷调解员向矛盾纠纷调解员、维稳信息员和社情民意调查员‚三合一‛角色转变。
2、创新行政调解。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建立了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办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新体制,既将行政调解由过去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又
将政府行为落实到了相关部门。28个县直部门制定了指导本部门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行政调解领导小组,设立了行政调解指导室,目前,全县共建立行政调解组织212个,配备行政调解员305人,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整体推进的行政调解工作体系。同时,延伸行政调解范围,将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争议以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纠纷均纳入行政调解的范围,具体包括七类案件,即行政不合理的案件,行政不作为的案件,行政行为存在瑕疵的案件,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件,法律法规不明确的案件,证据无法查实的案件,涉及面广、范围大、影响重大的案件。
3、提升司法调解。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制度,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进一步拓展司法调解工作范围,把调解工作从处理民事案件向处理行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等延伸,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立案、审判、申请再审阶段的调解制度,大力推行立
案调解、行政案件协调和执行和解,积极探索刑事自诉案件和其他轻微刑事案件调解解决新模式,大力推行巡回调解、邀请调解、委托调解、联合调解,最大限度提高调解结案率。加强诉前分流,对直接起诉到法院的案件,积极引导进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对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达成协议,自愿申请确认效力的,县人民法院依法及时审查,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