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生儿科十大安全目标
新生儿科十大安全目标
1.正确执行医嘱,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家长及监护人身份识别的重要性。
2.建立与完善新生儿的保暖措施,防止低体温损伤及高温烫伤的发生。
3.提高新生儿安全用氧意识,防止氧中毒,正确使用复苏气囊、面罩,防止发生气漏。
4.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范。5.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6.预防静脉输注钙剂等药物外渗,最大限度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7.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确保医疗安全。
8.建立与完善新生儿病房内母乳的储存与交接。
9.加强新生儿鼻饲及喂养安全防止胃管滑脱、呛奶、误吸致窒息。
10.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坠床事件的发生。
第二篇:儿科十大安全目标
儿科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目标三:提高患儿用药安全。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五:预防静脉输注高浓度等药物外渗。
目标六:防范或者减少患儿坠床的发生。
目标七:加强患儿家长教育,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目标八: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完全(不良)事件。
目标十:鼓励患儿家长参与医疗安全活动。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着识别方法,不得仅以房号作为识别依据。开展请患儿或患儿家长说出患儿名字,后再次核对的确认患儿姓名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儿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的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目标三:提高患儿用药安全。
1、建立病房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检查的规范制度,存放毒、剧、麻药有管理和登记制度,符合法规要求。
2、病房存放高危药品有规范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存放,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与细胞毒等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标志。
3、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严格分开放置,有菌无菌物品严格分类存放,输液处置用品备用物品、皮肤消毒剂、物品消毒剂严格分类分室存放管理。
4、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有严格的二人核对、签名程序,认真遵循。
5、在下达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6、病房建立重点药物用药后的观察制度与程序,医师、护师须知晓这些观察制度和程序,并能执行。对于新药特殊药品要建立用药前的学习制度。
7、进一步完善输液安全管理制度。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关,控制静脉输液流速,执行对输液病人最高滴数限定告知程序,预防输液反应。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手部卫生:贯彻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配和设施,为执行手部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2、操作:医护人员在任何临床操作过程中都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完全性。
3、器材: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4、环境: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当遵循的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标五:预防静脉输注高浓度等药物外渗。
1、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是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2、血管的选择
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4、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它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6、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7、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切忌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静脉输液外渗后易引起坏死的药物附录
1、高渗性液及阳离子溶液:浓度大于10%葡萄糖注射药,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等。
2、3、静脉高营养液:氨基酸,脂肪酸等。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
4、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一、治疗原则:促进液体冲吸收;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灭火外渗药物的毒性。
二、具体方法:1、2、1)立即停止注药,保留头皮针接注射器回抽药液。血管刺激性小的药物:抗生素类
硬肿<5cm X 5cm时,抬高患肢,冷敷(不超过24小时),改变ph值的药物:5%碳酸氢钠等。
48小时后视患者局部渗液情况可行热疗。2)
3、硬肿>5cm X 5cm时,应及时给予硫酸镁或呋喃西林湿敷。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取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目的。)
4、1)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
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引起对抗作用强);也可采用0、5%654-2湿敷。2)
5、甘露醇:初期可用热敷,或硫酸镁,75%酒精湿敷。高渗性药物:如多巴胺和酚妥拉明渗漏出现色泽改变,可用丹参注射液与酚妥拉明(9mlNS+1ml酚妥拉明配置)交替湿敷,2小时后可用红外线照射,直至色泽变浅6、7、碳酸氢钠渗漏:5mlNS+VitC 2只配置,湿敷
高渗性药物致静脉炎:喜疗妥涂抹,并用保鲜膜或薄膜手套包裹。
三、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记录
注意点:渗透超过24小时以后,不可热敷。因此时,局部皮肤苍白,之后逐渐转暗红色,可产生局部出血,如此时热敷,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高,可加速组织坏死。
目标六:防范或者减少患儿坠床的发生。1、2、3、4、5、目标七:加强患儿家长教育,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1、住院期间做好小儿饮食喂养宣教。建立与实施小儿坠床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治疗处置后及时上窗栏。
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小儿使用约束带。操作时将小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2、3、指导家长按时按量喂奶,选择合适奶嘴。
指导家长喂奶时及时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头偏一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5、告知家长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开。
告知家长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6、加强巡视,特别是在夜间家长睡着、天气变冷时,警惕棉被遮挡口鼻。
7、一切针类及玻璃用品,如别针、大头钉、图钉、玻璃球、接管、试管等,不可遗留在病床上或周围。应避免吃瓜子、花生、豆类等,以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有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目标八: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危机值的定义:“危机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机值”。
2、凡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心功能科等科室检查出的结果为“危机值”,应及时复核一次,同事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如果两次复查结果相同,且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标本采集、运送无误,方可将报告送到临床科室。
3、临床科室仅医务人员能接有关“危机值”报告的电话,并按要求复述一遍结果后,认真记录报告时间、检查结果、报告者。
4、护士在接获“危机值”电话时,除按要求记录外,还应立即将检查结果报告主管医师(或当班医师),同时记录汇报时间、汇报医师姓名。
5、医师接获“危机值”报告后,根据该患者的病情,结合“危机值”的报告结果,对该患者的病情,做进一步了解,对“危机值”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估。对进一步的抢救的治疗措施(如用药、手术、会诊、转诊或转院等)做出决定;并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分);若为住院医师有向上级医师报告的内容、上级医师查房情况。
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完全(不良)事件。
1、2、积极倡导医护人员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积极参加中国医院协会自愿、非处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为行业的医疗安全提供信息。
3、形成良好的医疗安全文化氛围,提供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有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措施。
4、将安全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科室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目标十:鼓励患儿家长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1、针对患儿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儿家长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儿家长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2、主动邀请患儿家长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儿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
3、教育患儿家长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4、公开本院接待投诉的主管部门、投诉的方式几途径。
第三篇:十大安全目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我院住院患者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使用住院号可以获得准确的患者信息。
2.在执行下列操作时,住院病人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门急诊病人使用姓名、就诊卡号核对患者身份。
(1)有创诊疗和操作前;
(2)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时;(3)在转接患者时。
3.在转接患者时,除了要核对患者身份还要进行登记。转出、转入科室完整填写《转科病人交接记录单》。
4.在实施操作、用药、输血等诊疗活动时使用腕带作为核对患者身份的辨识工具。对语种不同或语言交流障碍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辨识工具。
(二)严格执行医嘱
A医生:
1.新入院病人、转科、手术后病人的医嘱应在病人到达病房后尽快开出,急诊病人、危重病人一般要求在30分钟内开出。
2.下达医嘱的时间要精确到分,特殊情况需要对医嘱进行补充说明的,医生要在“医嘱说明栏”中注明,如静滴每分钟的滴数或毫升数。
3.医生开出医嘱后要自查一遍,确认无错误、遗漏、重复,且保证医嘱能被他人清晰理解。
B护士:
1.护士应及时处理执行医嘱,做到双人核对,不得擅自更改或取消医嘱。2.对明显违反诊疗常规的错误医嘱及遗漏的医嘱,护士有责任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更改。对可疑医嘱,必须查清确认后方可执行。
3.医嘱处理遵循先临时后长期的原则。按照:“核对-----确认-----生成-----打印各种执行单和医嘱变更单------执行”处理医嘱,临时医嘱需签名及记录执行时间。
4.因某些特殊原因使一些医嘱无法执行时(如患者拒绝执行、临时离开医院 等),要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并在护理记录单中记录,必要时要向接班护士交班。
5.护士根据医生的医嘱对病人进行处理,没有医生的医嘱,护士不得给病人进行处理。但在抢救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下,护士有权根据心肺复苏抢救程序等护理规范对病人进行紧急处置,并及时报告医生。
C口头医嘱处理流程:
1.使用范围:只有在抢救、手术等紧急情况下医生可以下达口头医嘱,其中在某些特殊紧急情况下,当医生不能够立即到达现场而又需要立即处理时,可以使用电话医嘱,其他情况下不准使用口头医嘱。
2.流程: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接收口头医嘱护士予以记录,并即刻复诵医嘱内容,开立医嘱医生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下达口头医嘱的医生应在6小时内补开口头医嘱,在特别紧急且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护士记录口头医嘱会影响到病人抢救时,可先按要求下达口头医嘱,保留好所有药物安瓿,事后补记医嘱内容。
(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检查
1.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巡回护士三方(以下简称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
2.手术患者均应配戴标示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住院患者佩戴腕带)以便核查。
3.手术安全核查由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主持,三方共同执行并逐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
4.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1)麻醉实施前:由手术医师主持,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及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2)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医师主持(无麻醉的仍由手术医师主持核对,麻醉医生栏内容由手术医生完成并签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3)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医师主持,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4)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5.手术安全核查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得提前填写表格。
6.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
7.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归入病历中保管,非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由手术室负责保存一年。
8.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第一责任人。
9.医院医务科、质控办、护理部等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履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定
1.加强手卫生意识,有肉眼可见污物时要洗手,没有明显污物可用快速手消毒剂,要熟知手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指征。
2.普通洗手方法:手术室、ICU、导管室等无菌操作要求高的岗位工作人员洗手使用七步法,手腕及以上有污染风险时使用七步法,其他使用六步法,每步至少要做5次。
3.快速手消毒剂擦手:使用六步法。
(五)规范特殊药物管理
1.放射性药品有防护装置。
2.病区内麻醉药品实行“五专”:专柜、专锁、专册、专方、专人。3.普通病区高浓度电解质为专区域储存,并与其他药物分开,存放处以“高浓度电解质”专用标识提醒。4.对包装相似、药名相似、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物的存放有明晰的警示。5.护士按时发药,确保服药到口。
6.发生输液反应时,应该立即停止输液,保留输液通路换做其他的液体和输液器。
7.发现严重、群发不良事件应及时报告并记录。
8.临床药师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知识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咨询服务。
(六)临床“危急值”管理
1.检查科室处理流程
(1)重复检测标本,有必要时需重新采样;
(2)对于首次出现危急值的病人,操作者应在发现危急值后5分钟内与临床科室联系。住院病人联系病区护士,门诊病人联系病人。联系时须告诉对方检验结果,检验人员姓名,并询问接受报告人员的姓名;
(3)检查科室按危急值登记要求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门诊号(或住院号、科室、床号)、收样时间、出报告时间、检验结果(包括记录重复检测结果)、向临床报告时间(精确到分钟)、报告接受人员姓名和检查科室报告人员姓名等;
(4)必要时检查科室应保留样本备查。2.临床科室对于危急值处理流程
(1)住院部临床科室护士接到检查科室危急值报告电话后,应将病人的姓名、住院号、检查项目和结果、接电话的时间(精确到分钟)、检查科室报告人员姓名、电话等记录在危急值接受登记本上。临床科室需将接电话人员的姓名告知检查科室通知人员;
(2)接电话的护士做完记录后,复读给报告者,确认无误后即刻通知到主管医生(值班医生)和责任护士,夜间或节假日通知值班医生;
(3)医生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确认危急值是否与临床相符,迅速给予病人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护士根据医嘱积极处理并及时准确记录;
(4)如危急值与临床情况不符,重新留样本进行复查;
(5)病区接到危急值电话报告后必须在半小时内完成报告流程。3.常见危急值(详见附件2)
4.医院信息系统提示:如病人检验结果进入危急值提醒范围,计算机系统将 自动通知护士站。
(七)患者意外事件防范管理
1.新入科病人、住院病人、特殊用药和病情变化时根据《住院病人跌倒/坠床危险因子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记评估,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总分≥4分为高危病人。
2.责任护士对高危病人及家属做好预防跌倒/坠床的宣教,并签署《预防病员跌倒/坠床告知书》,床头挂“防跌”标识。
3.落实跌倒/坠床预防措施:床头“防跌”标识;床栏、地面防滑标识等。4.跌倒/坠床处理规范:
(1)立即妥善安置跌倒/坠床病人,评估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的相应症状与体征。
(2)医生及时评估病人,开立相关医嘱;护士确认有效医嘱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3)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安慰,向上级汇报事件,记录该事件。(4)填写护理缺陷事故报告表。
(八)患者压疮防范管理
1.压疮风险评估的要求:新入科病人、住院病人病情变化时影响压疮风险评分。
2.高危压疮患者管理要点:
(1)落实预防措施,措施每班评估;
(2)24小时内报护士长,护士长做好督促和指导,必要时报告压疮小组;(3)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取得病人配合;(4)转归要记录;
(5)监控记录单科内保存一年。3.压疮患者及难免压疮的管理:
(1)及时上报护士长,24小时内报告压疮小组;(2)落实压疮诊疗措施,监控压疮进展情况,每班评估;(3)护士长及压疮小组人员每3-7天进行监控;(4)转归要记录;(5)监控记录单及难免压疮申报单上交护理部。
(九)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
1.医务线:
(1)途径: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医务科和相关职能部门;(2)上报内容:医疗、医技情况,发生的影响医疗安全的不良事件和近似差错事件;
(3)上报时间:当事科室发生不良事件后,第一时间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当事科室第一负责人为报告责任人;
(4)报告不良事件是为了医院分析原因,加强风险防范能力,避免事件再次发生。医院鼓励不良事件报告,主动报告免或减责处理,对医疗管理有促进作用将给予奖励。
2.护理线:
(1)填写“护理缺陷、事故登记表”;
(2)I、II类护理缺陷,科室在3天内组织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书面的形式于下月2号前上报护理部;III类护理缺陷,头口即刻上报护理部,科室在24小时内组织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尽快上交护理部。
(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医务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家属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2.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者对诊疗方案的理解和选择。
3.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或有创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
4.教育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5.向患者或家属公开我院接待投诉的主管部门、投诉的方式和途径。
第四篇: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
2013-2014新生儿/NICU安全质量目标及措施
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措施: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同意后按左手拇指印确认。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
4.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每班确认。
5.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或住院号、床号、入院时间。6.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措施:1.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 电话通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急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 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 范、完整的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目标三: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措施: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设置NICU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手册,对于复杂稀释过程如氨茶碱、肝素等,设置配置流程,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急救车上附有NICU急救时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1kg/2kg/3kg的使用剂量,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识; 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存放,有高危标识。
4.手写医嘱中避免使用u/iu/qd/qod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差错。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确保正确给药。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程实施双盲法核对。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识,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如动脉通道的输液泵、输液管及三通管全部使用红色。
9.准确记录输入量。
目标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措施:1、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2、“危急值”报告应有可靠途径且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3、“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4、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目标五: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措施: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5℃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抢救台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台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的温箱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8.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水温40~43℃;奶液温度:38~40℃。
目标六: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措施: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者,应给予吸氧。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g,或TcSO2 90%~95%。
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小时,80%者,不宜超过12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或TcSO2。使用头氧、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目标七:正确使用气囊面罩,防止发生气漏 措施:1.有新生儿气囊面罩给氧的指引、流程。
2.准确评估肺气漏发生的高风险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部感染、肺部肿物、肺不张、肺发育不全、肺透明膜病、慢性肺部疾病的新生儿。
3.正确选择新生儿适用的气囊容量:240ml。4.正确选择面罩的型号。
5.选择具有减压阀的气囊,使用前需锁上减压阀以检查气囊密闭性,然后打开查看减压阀是否正常。使用前需确保减压阀处于开启状态。
6.正确控制气囊给氧的压力:新生儿呼吸容积的潮气量为6-8ml/kg。首次呼吸所需压
力为30-40cmH2O,以后为20 cmH2O。用拇、食二指按压气囊,压力约为15-20cmH2O,再加一指按压,压力递增5cmH2O,有条件者连接测压仪。
7.正确控制气囊面罩给氧的频率:40-60次/min。8.气囊面罩专人管理,定期检测。
目标八:预防静脉输注钙剂等药物外渗,最大限度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措施:1.建立和完善钙剂等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指引。
2.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每次输注应尽量重新建立的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
3.选择合适的血管:首选PICC导管或脐静脉导管。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和头部。
4.每次输注前后都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示。
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即将拔离皮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和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分钟。
7.如发生外渗时及时处理,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目标九:确保管饲安全 措施:1.有管饲安全管理指引。
2.经口留置胃管,减少经鼻留置胃管导致的通气障碍。
3.胃管置入合适的长度,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记录胃管的长度。
4.妥善固定,防止胃管滑脱引起误吸。
5.管饲前确认胃管在胃内:a检查胃管刻度
b.回抽有胃内容物抽出
c.用听诊器在胃部听气过水声
d.胃管末端在水中无气泡逸出。
6.间断管饲喂养时,采用重力喂饲。
7.持续管饲喂养时,奶泵及管道上设置明显标识。
8.喂养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避免反复使用。9.胃管每3天更换一次。
目标十: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措施:1.建立和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
2.按时按量喂奶,选择合适奶嘴。出生后遵医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水,无特殊后逐渐加,质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
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头偏一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 /3,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
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挡口鼻。
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
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目标十一: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摔倒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4.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束带。5.操作时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目标十二: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1、建立积极倡导医护人员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非处罚性)与措施
2、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卫生部医政司主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报告活动
3、进行“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活动
4、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目标
十三、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措施:
1、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2、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或有创性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
3、教育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4、公开本院接待患者投诉的主管部门、投诉的方式及途径。
第五篇: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
新生儿科医疗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邓志艳
成员:范秀花 蒋会丽 黄莉惠 席娟
一:科室安全管理小组参成员负责科室的医疗安全管理实施全面管理
二:科室安全管理小组熟悉并能处理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全面了解突发应急预案流程
三:科室安全管理小组至少每月召开两次会议,遇到特殊情况随时召开,讨论并总结本科室发生医疗护理安全的潜在危险,认真分析总结缺陷,做好预防。
四:针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认真讨论,提出整改意见,以做好医疗安全的持续质量改进
五:全科人员要加强学习,强化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思。从思想上提高警惕
六:坚持以“患儿安全”为第一位,全体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熟知影响护理安全管理的各项内容。
七:加强医护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