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戴复古诗歌的创作特色 - 画家安君康的日志 - 网易博客(共)
论戴复古诗歌的创作特色网易博客
论戴复古诗歌的创作特色
戴复古出生于今温岭市新河镇屏上村,这里半面环山,山下有一小庙,原来叫戴公庙,后来经过几代人的修缮,改名为石屏庙,庙中塑有戴复古的像。外人前来观瞻,总笑说这里的人愚昧,怎可把戴复古当木偶供奉起来。其实,并不是如外人这般理解的,戴复古的像是手持书卷的,说到底他还是读书人。人们对他的崇拜,其实是出于对读书人的尊敬之情。这个村子里没有一户姓戴人家,但是村民却用自己最淳朴的方式纪念着他,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这里虽然说是戴复古的故乡,但是遗憾的是,几乎找不到一点他曾经留下的痕迹。只有龙山脚下的那块石屏,在风雨中诉说着寂寞。石屏高约5米,宽约2米,状如屏风,石头表面长满了藤蔓和苔藓。石头底下没有任何东西衬托,它就那样孤立着。原来旁边不远处还有几块石头,流传着一些传说,但是随着邻村公墓的开发,这里已经不成样子了。有着传说的石头已经被破坏了,后来差一点连最有标志性的石屏也有灭顶之灾,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石屏是得以保留,但是周围却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原来这里风景秀丽,到处一片山村和谐之气,可谓处处风景,赏心悦目。如今,在一片墓地中,突兀地留着一块石头,不伦不类。钱没有了可以再赚,物质的东西没有了可以再生产再消费,但是文物古迹没有了,就永远的消失了。物质上的贫乏没有关系,我们依然可以生活的开心快乐,但是精神上的匮乏,却是无法弥补的,这不得不让人悲哀。我们不应该被眼前的一点利益蒙蔽心灵。我们很幸运,可以生活在诗人的故乡,更应该珍惜这份感情。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笨拙的笔勾画一个粗线条的戴复古,使人能基本上认识这位诗人,从他的诗歌中走向他的内心世界。戴复古的诗歌写得比较多,在他的作品中有对山河破碎的忧心,民不聊生的痛心,壮志难酬的苦心,思乡恋家的愁心,呼朋唤友的真心以及对大好河山歌咏的那份赤心。他的诗歌内容分为:
(一)身在草茅忧社稷
戴复古空怀有一腔报国热忱,却被现实的黑暗淋个湿透。他一生未入仕,游历江湖,希望能得到解脱。然而他终归不能忘情山水,虽然位卑却未敢忘忧国,为百姓着急,为国家担忧。戴复古生活的南宋时期,正是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当时,异族入侵,淮河以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的统治之下,人民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痛苦不堪。中原大地满目疮痍,任何有良知的人面对这种情景,都会激发爱国热情。戴复古是主张抗战的,希望用战斗来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的统一。但是国家却缺少好的将才。《所闻》:“江上两都督,何人上将坛。”一支缺少主帅的队伍,在没有主心骨的情况下,怎么能够集聚凝聚力,又何来的战斗力,就如一盘散沙,不打自破。“风雨愁人夜,草茅忧国心,因思古豪杰,韩信在淮阴。”此时他想起了韩信,如果国家有像韩信这样的大将,那么面对异族的入侵就不会这么束手无策。其实一个国家这么大,人那么多,难道就找不出一个有用的人来吗?只是统治者昏聩无能,不思进取,遮目掩耳,蒙蔽自己,使有志之士怀才不遇,不被任用。《张端义谪曲江二首》中的其中一首写道“忧世心何切,谋身计甚疏。樽前话不尽,天下事何如。汉武求言诏,贾生流涕书。龙颜那可犯,谪向曲江居。”真正为国为民的,说实话的人,却触怒统治者,结果不是被贬就是不被任用。那么剩下的就是些阿谀奉承,拍马屁,说好听话之徒。外面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们却是关起门来粉饰太平,享受不尽,这使有志之士更加的悲哀。一个国家,武将不能上战场,文臣不可直谏,那么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前途和希望?可惜统治集团苟安偷乐,不图恢复,宁可向金国纳币称臣,图一时安逸。诗人希望朝廷能够公开公正的选拔人才,发表“世间公道要扶持”。然而他终究不是朝廷里的士大夫,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在朝廷上直言,只能以自己的身份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他也认识到,即使自己在统治者面前提出良策,也是无人问津。“朝廷为计保万全,往往忘却前朝耻。”诗人一针见血指出了统治集团的要害。
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灭金。得到捷报的南宋小朝廷一片沸腾,大肆宣扬,歌功颂德,沉迷于虚浮的胜利之中。诗人面对这种情况,更为担忧,他在《闻时事》中写道:“昨报西师奏凯还,近闻北顾一时宽,淮西勋业归裴度,江左声名属谢安。夜雨忽晴看月好,春风渐老惜花残,事关气数君知否?麦到秋时天又寒。”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人站在一个平民的角度,看事情更加透彻,他清醒的认识到这种胜利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灾难。蒙古灭金后,势力将更加强大,它的魔爪定会伸向南宋。当初,连金国都无法抗衡,如今来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一旦蒙古进攻,南宋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任人宰割。但是这样的担忧并不为当时已经满心欢喜的统治者所接受,后来事实证明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如此远见卓识,带来的结果却是更多的悲哀和无奈。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人,都希望能收复失地,重振山河。戴复古对此热情是高涨的,《提刑彭仲节平叛卒》:“谁言江左无王谢,今喜军中有范韩。汉节梅花留不住,借君一剑斩楼兰。”诗人希望能够通过战争直捣黄龙,赢得胜利。而普通的下层百姓也同样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屠沽思报国,樵牧解谈王。”各行各业的下层人民如今都懂得谈论国事,如果统治集团能够振兴,万民齐心,国家何愁不兴。诗人怀着一股美好的希望,对未来抱有一丝期望,不至于人生满是失望。
在戴复古的诗歌中和别人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广州所见》与《泉、广载铜钱入外国》两首诗。“人皆贪舶货,我独惜青钱。”“珠珍犀象来无限,但恐青钱有尽时。”诗人以超前的眼光指出,大量货币外流,将会影响国内货币的流通。入侵者用货物换取南宋的货币,从而可以从经济上控制整个国家,给予一个致命打击。国民经济就像人的血脉,一旦出了状况,整个国家的运行将会瘫痪,那么国家将不战而败。我们不得不佩服,以当时这种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趋势,诗人竟然有这种超前意识,想人所不能想到之处。
书法 戴复古诗一首 安君康 书 释文:诗当得意处 酒到半酣时 蜂蝶来无数 无知当有知
(二)同情人民疾苦
诗人来自乡村,长久生活在下层人民当中,对民众的疾苦有着非常深的认识。诗人自己的生活已是非常艰难的,常常挨饿,更何况是普通的下层百姓。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诗,特别真实,感情最为质朴。
人民的灾难有来自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天灾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本来就难以活计,眼巴巴盼着能有好收成,生活能过得稍微好一点,结果却是灾害连连。《江涨见移居者》和《豫章巨浸呈陈提干》描写了水灾带来的狼藉。“夏潦连秋涨,人家水半门。都抛破茅屋,移住小山村。”大水淹到了半门,可见水势凶猛,出门都要划船,地势低的人家根本就无法居住,只能舍弃家园,往高处移居。本来就难以安身立命的破房子现在都无法保住,天下之大,哪里才是容身之处?水患连着旱灾,把百姓的活路都断了。在《己亥旱庚子麦熟六首》和《庚子荐饥六首》中描写了旱情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四野萧条甚,百年无此荒。”可见这次旱情的严重。“富室无储粟,农家已绝粮。”富有人家日子不好过,广大贫苦人民的处境就更加使人忧虑了。“老农如鬼瘦,不住作生涯。”这种状况还算好的,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饿者抛家舍,纵横死路歧,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茫茫大地,荒芜人烟,饿孚遍地,没有生命气息。天灾把人逼上了绝境。
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百姓还要饱受人祸带来的另一重煎熬。《戊戌冬》中写到“四海疮痍甚,三边战伐频。”战争时时都在身边爆发,“麦田今岁屯干戈”昔日的农田,如今已经变成了战场。农民失去了土地,等于失去了一切,还能靠什么依存?只能“依山结茅广,摘草当园蔬”,一个人食草生存,过得还是人的生活吗?如果说天灾带来的是肉体上的折磨,那么人祸则是精神上的毁灭。多少家庭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望花山张老家》:“老妪逢人哭,吾儿在谢陵。”儿子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留下老母亲承受着丧子之痛,孤独一生。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父母来说是最大的打击。然而面对这样不堪入目的江山,当朝者不仅没有一点警醒,还变本加厉增加苛捐杂税,剥削百姓。天灾兵祸,已经把百姓逼到了穷途末路,现在还来刮一层。《喜梅雨既晴》中诗人写道“老夫已作丰年想,鼓腹思为击壤吟”,希望天气好,百姓有个好收成。但是“污吏营私昼攫金”,即使盼到丰收,百姓也享受不到丰收之乐。织妇一年到头忙活,到头来依然是“织妇布衣仍布裳”。这还算好的,害怕的是“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无论收成怎样,生活都是一样的。官府虽然实行赈灾,不过是虚幌,只是做做样子,“不过是文移”。此时,反正没有活路,盗寇四起,普通人“避军兼避寇”,社会更加不稳定。人祸把人逼上了绝路。国家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家散了,那里还有国?统治者不管国,那里还会想到百姓的家。他们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照样“朱门粲灯火,歌舞临酒池”,一派纸醉金迷。诗人只能用自己的笔书写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咏怀诗
戴复古一生不得志,半世浪迹江湖,因此关于身世,思乡方面的诗也是比较多的。咏怀诗中主要也是这两个方面。他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平生错做了功名梦,空有一腔热情,却四处碰壁“因思屈贾伤今古,国有忠臣无用时”。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锦囊佳句无人问,自别君来白尽头”。其实只要诗人低头,还是有机会入仕途的,但是他却不肯同流合污,表明自己的态度“菊花香到死,不肯就飘零”。他的态度是很难在官场立足的,同时他也看明白了,决定“功名付烟艇”,同时自嘲“儒衣成底事,所得是虚名”。其实诗人是很矛盾的,“山林与朝市,何处着吾身”。到底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又在哪里?“未了一生事,难禁两鬓霜”,随着年纪的增长,诗人感慨万千,终于选择了归隐“贤愚不同道,用舍要知机”。该放下的时候,就应该放下。
诗人在外游历的时间很长,一个人在异乡,难免会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特别是在外面遭受失望后,思家更加强烈“异乡欲作登楼赋,心逐归鸿到海边”。何况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对亲人难免更加牵挂。“乡书三两纸,一读一咨嗟。”诗人不忍读家书,怕更加归乡心切。但是这样的社会环境,家书很难收到“家书忽在眼,一纸直千金”。可见家书很少能够到达。陆游曾有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表达的情感也是相似的。而特别是到节日,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本是万家团聚的时候,却只能听大雁鸣叫,内心满是凄凉。“客中无此醉,何以敌凄凉”,诗人想一醉解千愁,结果醒来后却是愁上加愁。思乡的诗往往写得比较直白,然而句句真切,读来很能引起共鸣。
(四)描写景物
诗人在外面游历的时间很长,足迹也很广,自然留有写景咏物的诗。但是纯粹写景的诗很少,《初夏游张园》是难得的纯写景诗。“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刚孵出不久的小鸭颜色深浅不一,可爱致极。梅雨天阴晴不定,这种天气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枇杷挂满枝头,流光异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首诗没有明写,却是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景物,描写了江南的味道。
写景的诗往往寄寓着诗人的家国之思,借景抒情。描写田园风光,山村平静生活的,如“野老横竿拦鸭过,牧儿携笛倚牛吹。”“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松边一石平如榻,坐听风蝉送夕阳。”选取最普通的场景,构画出一幅平和图。诗人希望国泰民安,战争平息,百姓安居乐业。《东轩》中的景物描写是寄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一点归心动,夜来闻子规”。《庐山四首》中表明自己的志向,不愿为官,甘作布衣“老夫甘作无名者,不逐纷纷举子忙”。《南岳》:“五岳今惟见南岳,北望乾坤双泪落。”诗人写景不是为图一饱眼福,而是寄托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当时淮河以北被异族入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登高远眺不忍望北,自己有心无力,壮志难酬,不禁泪湿衣襟。
咏物诗中,诗人写得最多的是梅花。诗人爱梅,因“百花惟有此花强”。《次韵梅花》:“百花看遍莫如梅,更向群芳缺际开。”梅花在别的花儿都凋敝的时候,独自迎寒开放且开得灿烂。梅花清香扑鼻,给人一种浑身舒畅的感觉。诗人爱梅,咏梅,因为梅花的品质高洁。写梅就是写自己,希望自己如梅花一般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向现实残酷低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人生遭受什么样的变故,都能笑傲风雪。《诘燕》中诗人对燕子是照顾有加“啄腥抛秽不汝厌,生长群雏我护惜”,也不思回报“不望汝如灵蛇衔宝珠,雀献金环来报德”,得到的结果却是“一贪帘幕画堂间,便视吾庐为弃物”。诗人写燕子,暗指那些见利忘义之人,这种人不是真正的朋友,并不值得去结交。
水墨兰草 陕西 安君康 作
(五)吟唱友情
诗人漂泊江湖,交了很多的朋友,这部分的诗作也就特别多,没有新意。然而离别诗特别能催人泪下。《仪卿友山与权酌别》:“今日楼头一杯酒,明朝行客在谁乡。”诗人行迹不定,有些朋友可能离别后,此生就不会再相见。只能以薄酒一杯,聊表心意,依依惜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心中满是无奈与不舍。“又听秋鸿叫断肠”大雁声声催人别,断肠人在天涯。
对于朋友,无论贫富贵贱,诗人都能平等对待,真心结交。这样的朋友,才是君子之交。《诸葛丞极贫》:“俗辈众多吾辈少,素交零落利交兴。权门炙手炎如火,诗社投身冷似冰。”很多人结交朋友,都是看你的家世背景才曲意迎合。如果因为某人位高权重,富贵逼人就去结交,那是巴结,得到的也是别人的鄙视与不屑。真正的朋友应该以心换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不离不弃。正因为诗人以赤诚之心待人,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真朋友。
戴复古的诗内容十分丰富,上述几点是总结起来数量比较多的。当然他的诗歌内容也不是全部积极向上的,他生活在宋儒理学时期,难免会有时代的烙印,也会发表一些迂腐的言论。同时,由于人生遭受太多的挫折,也会有消极思想“赫赫几时还寂寂,闲闲到底胜劳劳”。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一直的打击之下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总得来说,戴复古的诗还是积极的。
戴复古的诗歌内容多种多样,其艺术特色也是丰富多彩的。他的诗喜欢用白描手法,很少用典,简洁明了。《宿农家》:“门巷规模古,田园气味长。小桃红破萼,大麦绿衔芒。稚犬迎来客,归牛带夕阳。儒衣愧漂泊,相就说农桑。”门巷款式旧,这是山村很平常的,也说明岁月的长久。桃红、麦绿、犬迎、牛归。这里有声有色,动静相宜,把农家的宁静安详展露出来,就如一幅山水画,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语言朴素,不加修饰,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湖景》:“亭亭绿荷叶,密密罩清波。为见湖光少,却嫌荷叶多。”这首诗写得直白,就是写荷叶多,一看就明白,朴实无华。用字精审妥贴。他在《论诗十绝》中讲到“句要丰腴字要安”。他的诗中往往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多姿多彩来。“紫云萦碧落,白鹭点青苗。”十个字,描绘了一副美丽的图画。一个天上光彩夺目,一个地下动静相宜。四种物体,具有四种颜色,且搭配协调给人美感,心生舒适惬意。看似不经意平常之处,却最是得意之处。擅用对比,感情强烈。《元宵雨》:“穷人不谋欢,元夜如常时。晴雨均寂寞,蚤与一睡期。”对普通百姓来说,国难当头,日子能撑下去就已经很不易了,谁还会去奢求什么。那些富贵人家就不一样了“朱门粲灯火,歌舞临酒池。酒阑欢不足,九街恣游嬉,前呵惊市人,箫鼓逐后随。”对他们来说国家是否危难,与其无关。无论外面发生怎样的变故,他们照样过自己的潇洒日子。《读三学上书论事二首》:“黄屋见闻远,朱门富贵忙。屠沽思报国,樵牧解谈王。”统治者居深宫,纸醉金迷,根本就无暇顾及下层百姓。富贵者忙着钻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他们抬高物价,给百姓带来更深的灾难。与此相反的是,下层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却为国担忧,也懂得谈论国事。两者相比较,高低立刻见分晓。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不是纯粹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可见的景物表达出来,使人能够感受得到。“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原来是桃红柳绿,小桥、流水、人家,富有生命气息,一派融融氛围。但是战争把一切都毁灭了,留下的是那断垣残井,使人更加悲伤。
托物言志。诗人写得最多的是梅花,梅花与别的花儿区别之处就是在冬天开放,这个时间正是万物凋敝的时候,同时梅花又清香无比。咏梅就是抒发自己的志向,诗人诗工命穷,原来他也可以依附富贵,但是他却选择“自甘寂寞坐诗穷”。统治者可以不顾百姓的死活,但是诗人却不能无视人民的痛苦,却又无能为力,这使他更加的痛苦。其次写得是菊花,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的秉性与其有着一脉相承之处,两者融为一体。诗人写菊花,也有这个意思。在《夏日从子渊侄借茉莉一盆》:“举眼惊如许,衰怀强自安。爱凉临水坐,遣病借花看。物物同天地,人人各肺肝。从来泾与渭,混作一流难。”茉莉花对中国人来说,最为熟悉,其花虽小,却是洁白无暇,清香无比。有一首歌叫《茉莉花》,称其极具民族特色,东方韵味浓厚。我们都知道,泾水清澈渭水浑浊,两股水十分分明,难以混为一谈。诗人写水,意图却是写人,无论遭受什么样的坎坷,都不会丧失自己的本性,与人合污。诗人选择的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清香,这大概是诗人所追求的,希望品格如花般清新。
我们都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人品可以通过他的作品间接展现出来。不用掩饰,不必伪装,便看得真切。
戴复古活了八十多岁,经历了四次换代,一个人面对如此频繁的君主更换,心中定会觉得这个社会飘摇不定,人生沉浮无定,充满着不安。宋金战争不断,人的生命犹如游丝飘忽。当金的势力渐趋衰微,无力南侵时,南宋小朝廷则习于偏安,已经失去抗金雪耻,恢复中原的勇气和信心了。外乱时起,内政亦败坏不堪,民生凋敝。诗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沉闷的时代。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写得诗定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而在文学领域里,则遵循诗歌的发展方向。宋诗是在唐诗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却又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宋初西昆体注重修辞,讲究藻饰,重格律,却缺乏真情实感。到北宋中叶,被欧阳修提倡的诗文革新运动所取代,产生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后来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兴起,又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风格,在当时风靡一时。南宋中期,涌现出“中兴四大诗人”,作的诗意境开阔。然而随着政局动荡,统治黑暗,国势愈加衰败,文学的发展也每况愈下。到了南宋后期,那种开阔境界已消逝,随之崛起的是“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他们以唐诗为号召,其实学的是晚唐贾岛、姚合的道路,诗风清苦冷僻、内容野逸清瘦。戴复古就生活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他的诗风自然也跳不出这个框架。只是目睹国家危难,生灵涂炭,文人的悲愤之意交错于胸中,兴怀忠烈之情,发为诗文,气壮山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黄岩南唐(今温岭市新河镇屏上村)人。他的父亲,不肯应试,以作诗自娱,至死不悔。他在临终前感叹自己的诗没有传人。戴复古稍长,听说父亲的遗言,立志学诗,这大概是他学诗的初衷和动力吧!现在的人赞扬戴复古,往往是说他一生未入仕,甘作一介布衣,认为这才是其高尚之处。我却并不怎么认为。中国的儒家入世思想根深蒂固,忠君报国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族来说,最大的荣耀莫过于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十年寒窗苦读,为得就是这一刻。古时,人生三大得意之事,排在首位的便是得到功名。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戴复古难道就能免俗?如果真得如此,他就不是一个凡人了,至少不是一个普通人。陶渊明当初也不是一开始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也是积极入世的,只是现实社会使他太失望,他才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在他的诗中也可以看出他是希望考取功名,夸耀于乡里的。特别是能够衣锦还乡。《客游》:“倒餐甘蔗入佳境,昼着锦衣归故乡。”虽然他未入科场,但是并不说明他不想考取功名。他本来就来自山村,本可以在此安老一生,为何要车马劳顿,游食江湖,请人提携呢? 诗人自小丧父,痛感自己受的教育少,为了学诗有长进,青少年的时候就去拜访名师,请他们指教,讨论诗法。在娶妻生子后,他也觉得自己的诗有了长足进步,应该出去闯一闯了,便满怀信心出游。他满腔热情来到京城,投亲靠友,希望能有所收获。可是当时,像他这样的人太多了,何况他一个乡下穷小子,无钱无势无名气,谁会理睬。他在这里就如一个睁眼瞎子,摸不着方向,能有什么作为,因此屡屡碰壁。在这十年中,诗人看到了世态炎凉,人情的冷暖。这是他初次离家,在不如意的时候,倍感凄凉,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作了不少思乡的诗。在这一路上,诗人看到了国家危难,边疆萧条,民不聊生。亲身感受到这种沉重的悲凉。在他看到官场的腐败后,希望从军入幕找出路,做一个有用的人,然而结果仍然是“空言水一杯”。时光匆匆流逝,在这几年中,在他生命的痕迹里留下的只有失望和叹息。梦已经破碎,此时他才认识到“平生错做功名梦”,渐渐地冷淡了追求功名的念头。“京华作梦十年余”在这十年,就是做了一场白日梦,梦醒了,一切也就结束了。他只好失望而归。
当他背起行囊,打道回府,寻求避风港的时候,才知道在他出游的时候,结发妻子已因病身亡了,只留下了一双小儿。“归来却抱双雏哭,碑刻虽深恨更深。”失意之时又逢丧妻之痛,诗人遭受着双重打击,悲惨之情在这一刻爆发。为了追求名利,诗人在外十年,留下妻子独自抚养两个小孩。生活该是多么的艰难,本就有负于妻,如今却是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诗人内心充满了深深悔恨。
这次变故使诗人在家呆了一段时间。但是他终因耐不住寂寞和伤感,选择了出游。有了上次的教训,诗人这次选择向地方官请求帮助。古时,有一种途径,那就是献诗当道,以求提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对此颇有微词。说戴复古的《岁暮呈真翰林》的尾句止于诉穷乞怜而已。后来索性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说“求尺书,干钱物,谒客声气,江湖间人皆学此等哀意思,令人厌之。”后面更是说“盖江湖游士,多以星命相卜,挟中朝尺书,弃走阃台郡县糊口耳……相率成风,至不务举子业,干求一二要路之书为介,谓之阔扁,副以诗篇,动获数千缗以至万缗……”江湖派诗人大多数人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他们没有殷实的家境为后盾,生活其实和普通百姓一样,是比较艰难的。很多人以卖诗为生,大部分的人则是依附富贵人家。像方回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如宋谦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谒贾似道,获得二十万纸,盖起了华丽的房子。他们是以干谒诗为乞求手段的文乞。江湖派人数众多,不能要求人人品格都高尚,他们的诗歌也是良莠不齐的,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现象,就否定了全部的人乃至他们的作品,这个说法是不公平的,也是有失偏颇的。这种干谒在当时也是一种风气,戴复古也希望汲引,干谒请托并不奇怪,但是他终究没有做那种要挟别人的卑鄙事情,何况我们也在他的诗歌中感受到了他在进仕的过程中确实是有用世的热情的。然而换了一个方向,结果还是一样的,留给他的还是失望。这使他感到很矛盾“行藏两无策,究竟果何如”。只有入仕,才有能力报国,真正为百姓做好事,可是现实却不允许。如果放手不管,隐居山林,对于堂堂男儿来说又不甘心。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来。在这段时间里,称戴复古到武宁的时候,有一个富翁欣赏他的才华,招他为婿。金家富有,居住这里定是衣食无忧,何况他的妻子金伯华还是一个才女,俩人算是志同道合,这段婚姻应该是美满幸福的。但是戴复古却并不满足于这样安逸的生活,或许说他的天性就是自由自在,无所拘束的,而如今只能困于这一方天地中,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养家,可是现在他却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日子过得一定不舒坦。他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有一番作为,而不是依靠丈人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古代对家族血统看得是很重的,一旦招赘,那么你的姓氏便被隐没,这相当于一个人活着没有尊严这是很严重的事情。宋代的思想是比较禁锢的,远没有唐代的开放与大气。同时,他大概也放心不下家里的儿子,因此有了强烈的归家心态。当金伯华追问原因的时候,他告诉她,自己曾娶妻,还有孩子。金家人听了都非常生气。但是金伯华却是一位通情达理的女子,她非常能体会到丈夫独在异乡的心情,何况她爱他,更理解他,于是决定放手。临别前,她知道此次回去山高水远,丈夫身上又无积蓄,于是把自己的奁具送给他。这样细心、体贴、明理的女子,亦是决绝的、刚烈的。在戴复古走后,她毅然投河而死。对于这件事情,后人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这是戴复古人品恶劣的一面。而赞扬戴复古的一派人则否认这件事情。无论事情是否真实,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我个人还是希望它存在的。人无完人,如果一个人太完美就不真实了,我们不是在塑造文学人物,戴复古是历史上实实在在的人。如诸葛亮,真是少见的完人,但是鲁迅称其近妖。一个人一生中难免会犯错误,有点瑕疵也是正常,只要这个缺点不要过大。
其实这件事情,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动乃至遗憾。如果在一开始,戴复古就如实以告,那么以后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在封建社会,三妻四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何况戴复古的妻子已亡,就没有什么妻妾之分了。可是金伯华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大概她以为戴复古再也不会回来了,自己一个人无法承受。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她自问自己做得还可以,但是戴复古却没有和她坦白。他瞒着她,就说明两人之间还有间隙,她无法忍受幸福的爱情有这样一点裂痕。至于戴复古当初为何选择隐瞒,我们已不得而知,只能为这段爱情叹息。戴复古对于爱着他的两个妻子都是有愧的,可以说她们都是为他而死,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该批评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他。在平时的生活中,他经常是处于“野夫饥欲死,谁与办晨炊”的境地,呆在金家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状况,但是他毅然选择了离开,甘愿清贫,漂流,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戴复古半生浪迹江湖,什么酸甜苦辣都尝过,人间的悲欢离合也经历过,他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第三次出游的时候,主要是和朋友叙旧,结交新的朋友,他行迹广,交的朋友也多,因此写给朋友的诗歌是很多的。直到70岁左右,随着年事已高,他终于厌倦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才辞别故人,归家隐居。儿子为其筑了小楼,他很满足,渐渐平静下来。
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后兴起的一个诗派。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登显禄者极少。由于功名上不得意,他们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来维持生活,或游走干谒于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之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所幸的是江湖派的代表人物刘克庄和戴复古等都不拘泥于束缚当中,他们的诗范围要广得多。南宋社稷动摇,处于这种环境中,对于有志之士来说,爱国主义是他们作品的主调。他们都是江湖派中成就最大的,两人虽然属于同一派别,但是由于身份、经历、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不同,差别还是很大的。刘克庄的成就主要在词,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辛派词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及其豪放的风格,伤时忧乱,极见雄肆,处处流露出黍离哀痛的沧桑感。他的诗虽然也很出色,但终不及词。戴复古的成就则主要在诗,他的诗数量多,题材广,思想深刻。刘克庄虽然仕途沉浮,但是毕竟是做官的,得意的时候,也曾显达。他早期的诗刻琢精丽,风格清轻简淡。这一部分的诗占了很大一部分。后期则诗风一转,悲愤慷慨,把对人民的同情和国家的残破的悲愤结合起来。他是士大夫,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是以这样的身份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位置来抒写对国家的热爱。戴复古是一个清贫的专业诗人,以布衣终身。虽然伤时忧国,毕竟无权参与朝政和军事,他的爱国诗是以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一个布衣的身份抒发对国家的感慨,对妥协投降的主和派表示谴责,对正直的官员表示赞扬并寄予厚望。他提不出什么宏图大略,也少有豪言壮志语,只能奉上一颗赤诚之心。刘克庄身在庙堂,对问题的提出也不可能太过于尖锐,对于百姓,也是站在远处看到其生活艰难而发表感慨,可以说是用眼睛看得,毕竟隔了一层。戴复古在野,少了很多顾虑,他的讽喻诗直指当朝最高统治者。政治上没有地位,生活上亦是窘迫的。诗人从小生长在农村一个已趋衰落的家庭,虽然是文人,其实和下层百姓没有什么区别。长期生活在下层人民当中,深切体会到人民的悲苦生活,有着较多的共同语言。正因为这切身之痛,他的忧民诗才更加的饱满感情,读来更加贴近生活本身,更能体会到人民的悲凉处境。刘克庄的晚年屡被闲废又饱受疾病折磨,加上亲人的离世,孤独而无限悲凉。他的咏怀诗常于沉郁低回中含一种悲凉疏放的落寞情调。戴复古的晚年生活是隐居式的,儿子盖了小楼让他居住,在这与世无争的小山村里,他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大概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他晚年的咏怀诗比较闲适。
从心性上来说,戴复古既不是隐逸诗人,也不是江湖诗人,他的心中燃烧着入世的激情。江湖仅仅是他的行迹而已,他的愿望始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他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爱国诗人。
(网络文章)
陕西书画家安君康近期活动掠影
陕西书画家安君康2010年书画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