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赤城县人民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专题调研汇报白县
赤城县人民政府
关于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专题调研工作的汇
报 提 纲
(2012年2月2日)
尊敬的王司长,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赤城调研指导民生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将我县近年来民生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落实政策、强化保障、增加投入等多项措施,着力解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农业农村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县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1、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五年来,我县城镇新增就业686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98人,培训农民工1.6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426人,劳务输出达到6.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94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2%,全面完成省市目标任务。特别是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着眼进一步提高县域发展软实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县事业单位公开招录119名二本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聘用30名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驻企业监管员,安置村官115人、新农村工作者33人、大学生村医10人充实到
各乡镇,在有效解决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同时,县直各部门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利用国债资金390万元,县财政配套446万元,建成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座,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站4座。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障试点工作,农村参保人数达到15.6万人,参保率达98.9%;企业、机关养老保险人数分别达到9847人和2011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5万人和2.4万人,城镇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00人,失业保险月平均参保人数达9900人,各项工作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不断扩大城乡低保覆盖范围,去年以来,为城乡3.7万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4848万元,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建成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77所,着力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题。投资1600万元建成雕鹗、东万口、云州三所中心敬老院,五保供养标准达到了集中供养每人2800元/年,分散供养每人1900元/年,实现了五保供养对象“应保必保”和“按标施保”。
3、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不断完善、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在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及其他事业单位全部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同等职务人员基础绩效工资执行相同标准,按月发放;绩效工资由各单位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体现工作、量化实际原则进行发放。同时,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百日行动”,定期邀请职工代表对工资标准、分配形式、补贴办法等内容进行协调讨论,有效提高
了职工代表的业务素质、维权意识和各单位、企业民主管理水平,促进了职工工资的合理增长。
4、教育事业统筹发展。一是教育布局不断优化。五年来,投资9324.66万元,新、扩建县第一小学、田家窑小学、茨营子小学等学校36所,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投资720万元新建的赤城县第一幼儿园,达到市一流水平。目前,全县拥有正规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中小学校和教学点85处,基本形成了以县城初高中为示范、乡镇学校为骨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为补充的教育服务网络。二是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累计招聘特岗教师373名,专任教师124名,其中,一本以上全日制师范类高校毕业生17名,研究生2名,全县中小学教职工达到2514人。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考升学率稳步提高,2011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54%。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积极开设动漫设计、农业技术等社会紧缺专业,通过与北京、天津等地区联合办学、对口升学、安排就业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成才和就业提供保障。三是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全县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全部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不断加大农村贫困学生救助力度,去年以来,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154.8万元,受益学生达1790人;落实中小学蛋奶资金142.1万元,受益学生5966名。大力实施“双安工程”,为每所学校配齐了保安和监控设备,不断加强对校舍危房、校车运营、校园食品安全的改造和管理,营造了安宁有序的校园环境。
5、医药卫生事业扎实推进。总投资7308万元的县医院整体搬迁工程,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投资896万元,先后完成了县妇幼保健院、1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工程。目前,全县共有县级医疗机构2家,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机构各1家,中心卫生院7家,一般乡镇卫生院11家,村卫生室318个,个体诊所70个,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18所乡镇卫生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严格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12个百分点。诊疗费用平均降低50%左右。继续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将234个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全县参合农民达到23.3万人,参合率提高到95%。
6、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坚持把推进廉租房建设作为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9年起,累计投资6900多万元,落实农村危房改造3852户,实施了444套廉租房建设工程,其中,竣工400套,44套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去年以来,我县抢抓省委、省政府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机遇,以引进高端智力人才、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为目标,投资3.76亿元,在县城霞城大道东侧张家窑村北,启动实施了2000套以公共租赁房、人才家园为主体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公租房1800套,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廉租房72套,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20套,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66套,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基础工程已经完工,项目竣工后,可有效解决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当前,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为主体的保
障性住房体系已基本建立,198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入住。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突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把项目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从群众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项目入手,整合资源,高位推进。五年来,共实施各类民生项目89个,总投资98.6亿元,占项目总数的49.7%。特别是,县医院搬迁改造、中央彩票公益金、农村安全饮水、中小学校舍改造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的深入推进,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二是把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推力。狠抓国家、省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惠民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加快民生改善步伐,不断调整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通过增加县财政投入,及时解决近年来由于企业改制造成的下岗职工、临时工等应保未保人员及断保人员的参保续保难题。同时,不断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标准由252元/月提高到280元,农村低保年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1500元。三是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属地管理”、“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县领导包乡镇、包尾矿库等多项制度,不断健全信访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通过深入开展“森林草原防火攻坚月”、“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天网工程”等专项行动,强化对矿山企业、道路交通、食品药品、森林防火、社会治安等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为人民群众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多方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
民生领域支出列为县财政支出的第一序列,全力打造公共财政,优化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确保民生投入与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同步增长。2011年,县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到5亿多元,其中,教育支出达2.3亿元,占到公共财政支出的17.02%。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达1.4亿元,占到公共财政支出的10.4%。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补助。积极整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资源,科学包装项目,主动申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资金支持。五年来,共争取上级各类民生项目补助资金7亿多元。三是鼓励支持社会投入。创新成立驻京流动党支部,发动赤城籍在外成功人士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目前,已有2000多人先后回乡创业,投资发展现代产业,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总投资1.5亿元的东卯农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为当地创造1000多个就业岗位,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四是引导农民自主投入。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广大群众出资出劳参与乡村道路、富民产业等民生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
3、完善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先后编制完成《赤城县城乡总体规划》、《赤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赤城县环京津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规划》,明确了今后民生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将民生工作与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统筹考虑,保证了民生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二是建立民生工程项目责任制。每年县委、政府都将当年实施的重点民生工作进行责任分解,明确牵头领导、完成目标、负责单位和责任人,向社会公开承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做到了领导到位、机制健全、保障有力。三是完善监管制度。坚持把民生工程建设质量放在首位,实行绩效审计和全程监督制度,落实“业主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层层落实责任,从源头上保证了民生工程质量。同时,由纪检监察和财政、审计部门对民生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管,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和重复投入等违法违规现象。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1、财政民生支出压力较大。自2006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累计用于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出近20亿元,切实解决了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但由于我县山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总量小、结构层次低,农业人口众多,仍有16.34万群众尚未脱贫,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委、省政府环首都扶贫开发示范县,面对保民生、保运转任务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和生活文化需求,县财政保障民生支出的压力较大。
2、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累计投资近80亿元,高标准实施了河道治理、道路交通、绿化亮化、新民居建设等一批城建工程,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与城镇居民收入、生活条件仍有较大差距。
3、重大民生项目土地指标短缺。近年来,我县先后启动实施了京北一级路、县一中搬迁、人才家园、白河、汤泉河综合治理等重大民生工程,总投资达72.67亿元。项目的实施,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健全县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增加就业,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当前国家、省市实行了更为严格的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和土地政策,受到土地指标制约,其中部分项目无法启动实施,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京北一级路项目,需用地4500亩;人才家园项目,需用地150亩;白河、汤泉河综合开发项目,需用地800亩等)。
4、教育、卫生服务能力与群众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虽然我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卫生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受到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条件制约,教育、卫生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基层卫生机构和中小学校建筑面积不足、房屋短缺、功能不完善、设备陈旧落后,教育和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群众仍存在“看病难”、“上学难”问题。
四、下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1、培强产业,打造民生工作的强力支撑。一是强化现代农业在民生保障中的基础地位。围绕建设环首都农业示范园区,依托样田万亩供京蔬菜基地、东卯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北京二商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生猪养殖两大特色产业,在县城及样田、龙门所、东万口、东卯等乡镇,连片建设蔬菜基地,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提高到2.2万亩,发展订单蔬菜3万亩;在雕鹗、大海陀、后城等重点乡镇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新增存栏500
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小区10个,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小区达到58个,生猪养殖发展到20万头。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年后农业合作社力争达到15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带动农户3.3万户,户均增收5000元。二是提升生态旅游在民生保障中的带动能力。定位“国内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用于县内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金阁山、护国寺、冰山梁2A级景区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力争“温泉—县城—金阁山—护国寺—冰山梁”旅游线路初具雏形,以“线”带动“面”的上档升级。加快塘子庙温泉度假村建设,抓好总投资31亿元的丹霞山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推进总投资14.1亿元的后城飞行小镇和京北水城旅游度假村项目,围绕重点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和生态村,让农民从中受益。三是突出新型工业在民生保障中的保障作用。全面推进工业提升计划,实施11个铁矿企业技改扩模项目,铁精粉生产能力达到950万吨;加快矿产资源整合,逐步淘汰10万吨以下矿山、选场,推进规模开发;着力优化工业结构,完成国华大南山、摩天岭三期风电项目,年内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4.95万千瓦,启动白草风电和国华长沟门风电项目,打造风电集群,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强化生态保护,在炮梁、田家窑等重点乡镇,实施矿山、风电生态恢复治理,打造“绿色矿山”,实现生态建设与人民增收双赢。
2、突出重点,全力以赴抓好一批民生实事、好事。一是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
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推进县第一中学迁址新建工程,在县城新建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加快教育人才引进,提升教育教学软硬件水平。成立校舍安全管理办公室,全面加强对校园安全、校车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深入实施“蛋奶工程”,普惠27所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县医院搬迁改造,建成二级甲等医院;实行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药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吸引优秀医药人才充实到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决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就业渠道,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县域经济建设。继续推进医疗、养老、生育、失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惠政策,对参合人自筹部分年均补助10元。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城镇低保月保障标准由人均280元提高到320元,月人均补差由180元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由人均1500元提高到1900元,月人均补差由80元提高到100元。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人均每年2800元、1900元提高到3200元和2300元。增强住房保障能力,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比例由8%提高到12%,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570套,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
3、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紧紧抓住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和省委、省政府打造环首都扶贫开发示范区战略机遇,将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紧密结合,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一是不
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启动实施京北一级路建设项目,打通与京对接便捷通道,实施大海陀、冰山梁、金阁山、后城等旅游道路和与京对接县、乡道路的提升改造工程,构筑便捷交通网络,提升县、乡、村发展活力。同时,围绕解决农村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脏乱差等实际问题,加强水、房、电、气、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力争3年内行政村畅通率达98%。二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利用5年时间,启动实施252个村的扶贫攻坚,确保全部脱贫。2012年,将重点解决乡镇政府所在地、两路(国道112线、省道宝平线)、三河(红河、白河、黑河)沿线及产业基础、村容村貌相对较好,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群众热情高的100个村的脱贫任务,围绕强龙头、建基地、扶到户、促增收的思路,科学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庄布局规划,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规模养殖、林果经济和生态旅游四大产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村、产业片,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条件和生活水平。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县城为龙头、建制镇为节点,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城镇扩模增容,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塑造特色,提升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实施“幸福乡村”计划,完成后城镇后城村、东卯镇井儿沟村等新民居示范村扩模,建设样田、云州新民居示范村,鼓励山区、矿区农户移民搬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强化措施,提高财政资金在民生领域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在民生领域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不断完善税源管控体系,加强对矿产开发、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税源监控,努力打造一批优质财源隆起带和增长点。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压减“三公”经费,把更多资金向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倾斜,2012年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要比2011年增加35%以上。同时,加大向上沟通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的理解支持,对财税返还、税费减免、转移支付等方面予以倾斜照顾,缓解县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监督审计机制,加强对各项民生惠民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追踪问效,坚决遏制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建议:
一是取消或免除贫困县区在实施交通、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地方配套资金,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并且对贫困县区财政实行“少取多予”政策,加大县级财政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重和转移支付力度,并将资源税、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省市分成部分全部留县,用于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地方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放和审批力度,帮助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为提升我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我县谋划了总投资 70.78亿元的生态恢复治理、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县中医院搬迁等多个民生项目,建议国家、省市能对贫困县区的民生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并适当增加资金投入。
三是帮助协调北京各大部委加大对我县的帮助和扶持力度,加强与北京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帮助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引人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对外交流能力。
四是帮助协调相关部门适当增加贫困县区建设用地指标,对贫困县区与南部发达地区实行有区别的土地政策,降低项目引入门槛,加大土地保障力度,确保项目及时开工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五是帮助协调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平台作用,尽快落实1亿元融资资金,解决我县保障性住房后续建设资金问题。
六是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人才培育政策,建立农村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业等专业人才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待遇、解决编制、定向委培等方式把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基层教育、卫生、农业队伍中,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赤城县人民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专题调研汇报
赤城县人民政府
关于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专题调研工作的汇
报 提 纲
(2012年2月2日)
尊敬的王司长,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赤城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将我县近年来民生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落实政策、强化保障、增加投入等多项措施,着力解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农业农村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县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1、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五年来,我县城镇新增就业686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98人,培训农民工1.6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426人,劳务输出达到6.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94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2%,全面完成省市目标任务。特别是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着眼进一步提高县域发展软实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县事业单位公开招录119名二本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聘用30名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驻企业监管员,安置村官115人、新农村工作者33人、大学生村医10人充实到
各乡镇,在有效解决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同时,县直各部门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利用国债资金390万元,县财政配套446万元,建成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座,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站4座。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障试点工作,农村参保人数达到15.6万人,参保率达98.9%;企业、机关养老保险人数分别达到9847人和2011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5万人和2.4万人,城镇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00人,失业保险月平均参保人数达9900人,各项工作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不断扩大城乡低保覆盖范围,去年以来,为城乡3.7万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4848万元,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建成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77所,着力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题。投资1600万元建成雕鹗、东万口、云州三所中心敬老院,五保供养标准达到了集中供养每人2800元/年,分散供养每人1900元/年,实现了五保供养对象“应保必保”和“按标施保”。
3、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不断完善、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在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及其他事业单位全部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同等职务人员基础绩效工资执行相同标准,按月发放;绩效工资由各单位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体现工作、量化实际原则进行发放。同时,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百日行动”,定期邀请职工代表对工资标准、分配形式、补贴办法等内容进行协调讨论,有效提高
了职工代表的业务素质、维权意识和各单位、企业民主管理水平,促进了职工工资的合理增长。
4、教育事业统筹发展。一是教育布局不断优化。五年来,投资9324.66万元,新、扩建县第一小学、田家窑小学、茨营子小学等学校36所,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投资720万元新建的赤城县第一幼儿园,达到市一流水平。目前,全县拥有正规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中小学校和教学点85处,基本形成了以县城初高中为示范、乡镇学校为骨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为补充的教育服务网络。二是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累计招聘特岗教师373名,专任教师124名,其中,一本以上全日制师范类高校毕业生17名,研究生2名,全县中小学教职工达到2514人。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考升学率稳步提高,2011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54%。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积极开设动漫设计、农业技术等社会紧缺专业,通过与北京、天津等地区联合办学、对口升学、安排就业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成才和就业提供保障。三是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全县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全部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不断加大农村贫困学生救助力度,去年以来,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154.8万元,受益学生达1790人;落实中小学蛋奶资金142.1万元,受益学生5966名。大力实施“双安工程”,为每所学校配齐了保安和监控设备,不断加强对校舍危房、校车运营、校园食品安全的改造和管理,营造了安宁有序的校园环境。
5、医药卫生事业扎实推进。总投资7308万元的县医院整体搬迁工程,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投资896万元,先后完成了县妇幼保健院、1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工程。目前,全县共有县级医疗机构2家,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机构各1家,中心卫生院7家,一般乡镇卫生院11家,村卫生室318个,个体诊所70个,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18所乡镇卫生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严格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12个百分点。诊疗费用平均降低50%左右。继续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将234个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全县参合农民达到23.3万人,参合率提高到95%。
6、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坚持把推进廉租房建设作为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9年起,累计投资6900多万元,落实农村危房改造3852户,实施了444套廉租房建设工程,其中,竣工400套,44套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去年以来,我县抢抓省委、省政府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机遇,以引进高端智力人才、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为目标,投资3.76亿元,在县城霞城大道东侧张家窑村北,启动实施了2000套以公共租赁房、人才家园为主体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公租房1800套,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廉租房72套,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20套,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66套,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基础工程已经完工,项目竣工后,可有效解决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当前,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为主体的保
障性住房体系已基本建立,198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入住。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突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把项目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从群众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项目入手,整合资源,高位推进。五年来,共实施各类民生项目89个,总投资98.6亿元,占项目总数的49.7%。特别是,县医院搬迁改造、中央彩票公益金、农村安全饮水、中小学校舍改造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的深入推进,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二是把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推力。狠抓国家、省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惠民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加快民生改善步伐,不断调整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通过增加县财政投入,及时解决近年来由于企业改制造成的下岗职工、临时工等应保未保人员及断保人员的参保续保难题。同时,不断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标准由252元/月提高到280元,农村低保年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1500元。三是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属地管理”、“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县领导包乡镇、包尾矿库等多项制度,不断健全信访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通过深入开展“森林草原防火攻坚月”、“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天网工程”等专项行动,强化对矿山企业、道路交通、食品药品、森林防火、社会治安等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为人民群众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多方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
民生领域支出列为县财政支出的第一序列,全力打造公共财政,优化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确保民生投入与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同步增长。2011年,县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到5亿多元,其中,教育支出达2.3亿元,占到公共财政支出的17.02%。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达1.4亿元,占到公共财政支出的10.4%。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补助。积极整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资源,科学包装项目,主动申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资金支持。五年来,共争取上级各类民生项目补助资金7亿多元。三是鼓励支持社会投入。创新成立驻京流动党支部,发动赤城籍在外成功人士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目前,已有2000多人先后回乡创业,投资发展现代产业,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总投资1.5亿元的东卯农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为当地创造1000多个就业岗位,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四是引导农民自主投入。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广大群众出资出劳参与乡村道路、富民产业等民生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
3、完善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先后编制完成《赤城县城乡总体规划》、《赤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赤城县环京津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规划》,明确了今后民生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将民生工作与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统筹考虑,保证了民生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二是建立民生工程项目责任制。每年县委、政府都将当年实施的重点民生工作进行责任分解,明确牵头领导、完成目标、负责单位和责任人,向社会公开承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做到了领导到位、机制健全、保障有力。三是完善监管制度。坚持把民生工程建设质量放在首位,实行绩效审计和全程监督制度,落实“业主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层层落实责任,从源头上保证了民生工程质量。同时,由纪检监察和财政、审计部门对民生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管,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和重复投入等违法违规现象。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1、财政民生支出压力较大。自2006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累计用于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出近20亿元,切实解决了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但由于我县山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总量小、结构层次低,农业人口众多,仍有16.34万群众尚未脱贫,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委、省政府环首都扶贫开发示范县,面对保民生、保运转任务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和生活文化需求,县财政保障民生支出的压力较大。
2、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累计投资近80亿元,高标准实施了河道治理、道路交通、绿化亮化、新民居建设等一批城建工程,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城
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与城镇居民收入、生活条件仍有较大差距。
3、重大民生项目土地指标短缺。近年来,我县先后启动实施了京北一级路、县一中搬迁、人才家园、白河、汤泉河综合治理等重大民生工程,总投资达72.67亿元。项目的实施,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健全县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增加就业,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当前国家、省市实行了更为严格的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和土地政策,受到土地指标制约,其中部分项目无法启动实施,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京北一级路项目,需用地4500亩;人才家园项目,需用地150亩;白河、汤泉河综合开发项目,需用地800亩等)。
4、教育、卫生服务能力与群众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虽然我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卫生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受到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条件制约,教育、卫生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基层卫生机构和中小学校建筑面积不足、房屋短缺、功能不完善、设备陈旧落后,教育和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群众仍存在“看病难”、“上学难”问题。
四、下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1、培强产业,打造民生工作的强力支撑。一是强化现代农业在民生保障中的基础地位。围绕建设环首都农业示范园区,依托样田万亩供京蔬菜基地、东卯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北京二商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生猪养殖两大特色产业,在县城及样田、龙门所、东万口、东卯等乡镇,连片建设蔬菜基
地,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提高到2.2万亩,发展订单蔬菜3万亩;在雕鹗、大海陀、后城等重点乡镇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新增存栏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小区10个,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小区达到58个,生猪养殖发展到20万头。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年后农业合作社力争达到15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带动农户3.3万户,户均增收5000元。二是提升生态旅游在民生保障中的带动能力。定位“国内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用于县内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金阁山、护国寺、冰山梁2A级景区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力争“温泉—县城—金阁山—护国寺—冰山梁”旅游线路初具雏形,以“线”带动“面”的上档升级。加快塘子庙温泉度假村建设,抓好总投资31亿元的丹霞山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推进总投资14.1亿元的后城飞行小镇和京北水城旅游度假村项目,围绕重点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和生态村,让农民从中受益。三是突出新型工业在民生保障中的保障作用。全面推进工业提升计划,实施11个铁矿企业技改扩模项目,铁精粉生产能力达到950万吨;加快矿产资源整合,逐步淘汰10万吨以下矿山、选场,推进规模开发;着力优化工业结构,完成国华大南山、摩天岭三期风电项目,年内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4.95万千瓦,启动白草风电和国华长沟门风电项目,打造风电集群,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强化生态保护,在炮梁、田家窑等重点乡镇,实施矿山、风电生态恢复治理,打造“绿色矿山”,实现生态建设与人民增收双赢。
2、突出重点,全力以赴抓好一批民生实事、好事。一是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推进县第一中学迁址新建工程,在县城新建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加快教育人才引进,提升教育教学软硬件水平。成立校舍安全管理办公室,全面加强对校园安全、校车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深入实施“蛋奶工程”,普惠27所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县医院搬迁改造,建成二级甲等医院;实行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药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吸引优秀医药人才充实到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决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就业渠道,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县域经济建设。继续推进医疗、养老、生育、失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惠政策,对参合人自筹部分年均补助10元。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城镇低保月保障标准由人均280元提高到320元,月人均补差由180元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由人均1500元提高到1900元,月人均补差由80元提高到100元。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人均每年2800元、1900元提高到3200元和2300元。增强住房保障能力,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比例由8%提高到12%,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570套,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
3、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紧紧抓住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和省委、省政府打造环首都扶贫开发示范区战
略机遇,将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紧密结合,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一是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启动实施京北一级路建设项目,打通与京对接便捷通道,实施大海陀、冰山梁、金阁山、后城等旅游道路和与京对接县、乡道路的提升改造工程,构筑便捷交通网络,提升县、乡、村发展活力。同时,围绕解决农村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脏乱差等实际问题,加强水、房、电、气、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力争3年内行政村畅通率达98%。二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利用5年时间,启动实施252个村的扶贫攻坚,确保全部脱贫。2012年,将重点解决乡镇政府所在地、两路(国道112线、省道宝平线)、三河(红河、白河、黑河)沿线及产业基础、村容村貌相对较好,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群众热情高的100个村的脱贫任务,围绕强龙头、建基地、扶到户、促增收的思路,科学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庄布局规划,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规模养殖、林果经济和生态旅游四大产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村、产业片,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条件和生活水平。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县城为龙头、建制镇为节点,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城镇扩模增容,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塑造特色,提升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实施“幸福乡村”计划,完成后城镇后城村、东卯镇井儿沟村等新民居示范村扩模,建设样田、云州新民居示范村,鼓励山区、矿区农户移民搬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强化措施,提高财政资金在民生领域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在民生领域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不断完善税
源管控体系,加强对矿产开发、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税源监控,努力打造一批优质财源隆起带和增长点。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压减“三公”经费,把更多资金向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倾斜,2012年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要比2011年增加35%以上。同时,加大向上沟通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的理解支持,对财税返还、税费减免、转移支付等方面予以倾斜照顾,缓解县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监督审计机制,加强对各项民生惠民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追踪问效,坚决遏制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建议:
一是取消或免除贫困县区在实施交通、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地方配套资金,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并且对贫困县区财政实行“少取多予”政策,加大县级财政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重和转移支付力度,并将资源税、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省市分成部分全部留县,用于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地方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放和审批力度,帮助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为提升我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我县谋划了总投资 70.78亿元的生态恢复治理、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县中医院搬迁等多个民生项目,建议国家、省市能对贫困县区的民生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并适当增加资金投入。
三是帮助协调北京各大部委加大对我县的帮助和扶持力度,加强与北京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帮助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引人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对外交流能力。
四是帮助协调相关部门适当增加贫困县区建设用地指标,对贫困县区与南部发达地区实行有区别的土地政策,降低项目引入门槛,加大土地保障力度,确保项目及时开工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五是帮助协调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平台作用,尽快落实1亿元融资资金,解决我县保障性住房后续建设资金问题。
六是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人才培育政策,建立农村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业等专业人才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待遇、解决编制、定向委培等方式把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基层教育、卫生、农业队伍中,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保障和改善民生调研报告
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
调研报告
多年来,我乡积极相应上级政府的号召,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经过我们的努力,劳动保障和民政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某些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加强、完善和提高。一.基本情况
尖字沽乡位于丰南区南部,南邻沿海开发区,交通条件良好,全乡九个村,有良好的农业和养殖业基础,截止到今年初,我乡九个村都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目前我乡应参保人数8017人,已缴款人数7591人,达到了94.69%的参保率。
我乡低保户177户,313人,其中:农保户有175户,311人,城镇低保2户,2人,城镇低保金每月310元。享受40%救济人员2人。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农保标准提高到1740元,主要分四个档次840元,1040元,1240元,1740元,按低保户的家庭收入实行差额补贴; 优抚对象80人,其中三属6人,伤残军人6人,现役军人22人,复员军人12人,带病退伍军人、参战军人34人,每季度都分别享受着抚恤金;五保老人25人。在敬老院有22人,散居3人,其中在截瘫疗养院居住的1人,未入院的三无老人34人。残疾人423人;60周岁以上老人2324人,占总人口的13%。二.加强敬老院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集中供养:
目前我乡在敬老院有22人,散居3人,其中在截瘫疗养院居住的1人,未入院的三无老人34,目前我乡敬老院,条件简陋,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农村敬老院建设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
三.关于巩固殡葬改革成果,从而实现绿色殡葬的目标:近几年的努力,我乡的乱葬乱埋问题得到了有效清理和整顿,殡改工作有很大改善,完成了殡葬改革的第一步目标。然而,殡葬改革不仅仅是解决遗体火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骨灰安葬,解决乱埋乱葬问题,以达到节约土地、节约资金、净化环境、文明丧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做好我乡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总体测算,把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好,并作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项硬件措施来抓,全面禁止骨灰乱埋乱葬和二次入棺土葬,促进农村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四.加大扶贫力度:
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使贫困人口和特殊群体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助学水平,加大助残力度。推进困有所助。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第四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
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