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

时间:2019-05-15 00:1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

第一篇:浙江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

浙江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减少农业安全隐患,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农业强省建设,根据《农药管理条例》《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范围内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本办法规定。

本办法所称的农药废弃包装物,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因农业生产产生的、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农药包装物,包括用塑料、纸板、玻璃等材料制作的与农药直接接触的瓶、桶、罐、袋等器具。

装有报废农药的农药废弃包装物也适用本办法。农药废弃包装物属于危险废物的,应同时遵守有关危险废物的法律法规规定。

第三条

市场主体(包括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负有主体责任,在此基础上,政府给予市场主体适当扶持。

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为主要模式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引导,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落实相应保障措施,严格监督考核;协调落实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点。

第五条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归集和运输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服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处置的环境监管,并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县级以上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负责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与处置工作引导扶持资金落实,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第六条

加强宣传引导和普法教育,增强农药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的生态文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其自觉妥善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

第七条

农药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农药购销、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的台账,对产品信息、产品来源、销售信息(包括购买者姓名或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情况进行记录。农药购销台账与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台账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台账资料应当至少保存2年。

鼓励农药经营单位建立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系统,通过农资购销平台进行销售,使用信息监管编码对所销售的农药进行标记;尚不具备条件的,应当采取加贴标签等形式对其所销售农药进行标记。

第八条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废弃包装物,不得随意丢弃。农药使用者应当妥善保管农药废弃包装物,并及时送交相应的农药经营单位或指定回收点。

鼓励各地对农药使用者、指定回收单位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各地自行制定。

第九条

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农药经营许可条件的内部管理制度时,应当包括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制度。

第十条

按照“集中、方便、高效”的原则,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式委托1家以上农药批发经营单位负责本地区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归集和运输。

受委托单位应当及时归集各农药经营单位和指定回收点回收的农药废弃包装物,运送至具有法定资质的专业处置单位进行处置。

第十一条

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处置应当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专业处置单位参照危险废物处置的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无害化集中处置,禁止露天焚烧、擅自填埋。鼓励依法设立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参与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处置。

承担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处置的专业处置单位,由当地人民政府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式确定。处置费用按照设区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

设区市人民政府和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培育具备农药废弃包装物处置能力的专业处置单位,以适应本行政区域内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处置的需要。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应当将政府履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归集、运输和集中处置等相关职能所必需的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第十四条

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工作纳入生态省建设、平安浙江等考核内容。

第十五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收缴的假农药、劣质农药、禁用农药及其包装物的处置,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本办法有关规定执行,其处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实施细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7月17日印发

第二篇:关于xxx农药废弃包装物统一回收的通知

关于xxx农药废弃包装物统一回收的通知

各行政村:

按照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打造现代化乡镇,促进农业生态旅游,降低农药废弃包装物对土壤、水体污染风险,减少农药废弃包装物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进一步强化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现就构建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各行政村要在自己辖区范围内设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点,对范围内所有农药废弃包装物实行统一回收,回收后由农业局统一做无害化集中处置。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力争使全乡规模化种植户(合作社、种植大户)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到100%,散户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到70%,打造绿色安全和谐的清洁田园和环境整洁优美的新型农村,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清理范围

1、主次道路两侧。

2、大小河流及周边。

3、景区景点内及周边。

4、各村屯及农田道周边。

5、田间地头。

6、农田施药水源地。

三、回收及销毁

各行政村在清理后由乡镇政府安排专人对回收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做好登记和暂时储存工作。县农业局将按照标准0.1元/个回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工作要求

1、抓好部署落实。各行政村要采取村主任负责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部署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全面清理、不留死角,严格把控回收工作。

2、组织宣传发动。各行政村要通过广播、告示、横幅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药废弃包装物乱丢乱弃危害性和安全处理重要性的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乱扔农药废弃包装物对环境和人身安全的危害,积极参与到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工作中;同时增强对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者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农药废弃包装物处理的意识和水平。

3、严格考核验收。县工作组将在工作结束后,对我乡随机抽查2-3个村屯,对整体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工作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同时,各行政村要总结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中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改进措施推动以后该工作的开展。望各村组织好人员,认真落实此项工作。

第三篇: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环境保护技术规范(试行)

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 环境保护技术规范(试行)

范围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的规划、建设及运行的污染防 治和环境保护管理。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与本规范同效。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18484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30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12348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5085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术语

废弃机电产品:本规范中废弃机电产品指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废电机以及其他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建设基本原则

4.1 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以下简称“集中处置区”)的建设应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以充分回收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逐步推进。

4.2 集中处置区的建设应与当地的城市规划相结合,尽量利用现有工业区及各类开发区。

4.3 集中处置区的建设应与发挥当地的区域优势、提高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相结合。

4.4 集中处置区的建设应与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规划、设计及建设环境保护要求

5.1 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以废弃机电产品拆解利用企业为依托,建设以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电机等废弃机电产品的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污染物集中处置设施相配套的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

5.2 集中处置区选址时应选择运输便利的区域,尽量靠近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集中处置区的规划应符合国家和当地的工业区设置规划和要求,不得混杂在城市密集区;

集中处置区的规划应与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并注意相关条件的制 约。

5.3 集中处置区的建设规模应考虑其服务范围内的废弃机电产品收集量、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得重复建设; 集中处置区的建设应具有一定规模,面积一般不得低于80 公顷。

5.4 集中处置区应设置管理机构(以下称为“集中处置区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可以由当地政府组建,也可以由企业组建。管理机构应设环境管理部门,负责全区和区内企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管理。

5.5 集中处置区应鼓励下列类型企业入区:

(1)能够形成工业生态链的企业;

(2)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

(3)充分利用当地产业资源和优势能源、与当地产业结构充分结合的企业。

5.6 集中处置区环境管理机构应严格控制集中处置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超出当地的环境容量,确保环境安全。

5.7 建设集中处置区应按国家有关要求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并报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进区企业按照有关要求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并报当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5.8 集中处置区采取分区建设原则,分别集中建设管理区、生产加工区、污染处理区等不同的功能区。管理区是集中处置区管理机构对进、出集中处置区的原料、产品及废物进行审核、检验、称量、记录等管理,及管理机构和区内的企业进行办公作业和其他管理工作的场所;

生产加工区是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对废弃机电产品进行拆解、分类和加工生 产的场所; 污染处理区是对集中处置区内产生的污水和不能再利用的残余物进行收集、贮存和 集中处置的场所。

5.9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必须具备符合设计规范的厂房和生产设施,并将生产场地的地面硬化,无明显破损现象。

5.10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应建设具有防雨、防风、防渗等功能的专门贮存场地,禁止露天堆放废弃机电产品、拆解部件及残余物。

5.11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应选择对环境无污染的工艺加工废弃机电产品。禁止采用焚烧方式处理废电线电缆。

5.12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如有产生危险废物的拆解加工工艺,必须采用妥善、安全的工艺技术对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5.13 集中处置区内应建设统一的污水处理厂。

企业拆解加工场地收集的雨水、拆解加工和贮存场地地面的冲洗水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等要通过管道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妥善处理。企业拆解利用处置场地不得设 置雨水直接排放口。5.14 集中处置区内应建设专用的废物收集和贮存设施,并适时将产生的生活垃圾、一般废物和危险废物分别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送交有资质的专业集中处置设施进行处置。

5.15 集中处置区内企业需要进行供热和采暖,应建设集中供热采暖设施。

6.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运行环境保护要求

6.1 集中处置区管理机构对区内污染物的排放和污染控制进行统一管理。

6.2 集中处置区管理机构应制定详细的园区环境监测计划,在区内及周边设置环境监测点,对集中处置区及周边的土壤、空气、水质和噪声进行定期监测。每年应向当地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集中处置区及周边环境状况报告。

6.3 集中处置区管理机构应建立污染预防机制和处理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制度。

6.4 当地设区的市级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集中处置区和区内的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并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定期评估。

6.5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在拆解过程中禁止采用平地或简易炉、窑等焚烧方式加工废机电产品。

6.6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在拆解过程中应按照材料的特性对废弃机电产品进行拆解、分类、加工。

6.7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对废弃机电产品进行拆解时必须采 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加工方式,可以使用人工或机械拆解、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鼓励采用资源回收利用率更高、固体废物产生量更少的机械拆解方式。

6.8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应将废弃机电产品和拆解部件、各种材料、产生的废物根据类别分别收集,设立明显的区分标识,分区存放。

6.9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应将在拆解过程产生的废油等液态废物应通过有效的设施进行单独收集,并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7.污染控制要求

7.1 申请进入集中处置区的企业应采用节能、节水的技术和措施,提高能源和废水的循环使用率;高能耗、高耗水企业一般不允许进入集中处置区。

7.2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应在入区后两年内申请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7.3 集中处置区的污水排放应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新建单位的一级排放标准执行。经处理后排入城市管网的水质必须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中污水排放的三级标准。

7.4 集中处置区的空气质量应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的二级标准执行;采用焚烧方式加工处理废机电产品的设施废气排放应按照《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 准》(GB18484)中危险废物焚烧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集中处置区内企业的其他废气排放应按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中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二级标准执行。

7.5 集中处置区厂界恶臭污染物浓度应按照《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中新、改、扩建企业的二级标准执行。

7.5 集中处置区的噪声应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中二类标准执行,集中处置区内企业的噪声应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中二类标准执行。

集中处置区内各类地点的噪声控制宜采取以隔音为主的噪声治理措施。

7.7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对废弃机电产品进行拆解、加工后,不得将不可再利用的废物自行运出、丢弃或在区内随意存放,应堆存在集中处置区的废物收集和贮存设施内。7

7.8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应将在拆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根据性质分类,在固定地点存放。

7.9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应将在拆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进行特性鉴别。经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不属于危险废物的,按照一般废物进行处置。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产生的生活垃圾和一般废物应集中委托送交当地环境卫生机构进行统一处理。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应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安全处置或者集中委托送交有资质的企业进行统一处置。

8.进口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的要求

8.1 进口废弃机电产品加工企业必须以材料回收为目的对废弃机电产品进行彻底拆解。

8.2 集中处置区在选址时应距离进口口岸较近,以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

8.3 集中处置区应是一个独立性、封闭性较强的区域。一般要求园区仅设一个进口,一 个出口。

8.4 集中处置区环境管理机构应在集中处置区的进、出口处分别设立专门进出通道、电子地磅系统、电子车牌识别系统、集装箱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通道式放射性探测系统,并配备其它查验辅助机械设备。

8.5 集中处置区的进、出口均由集中处置区环境管理机构严格监控。防止以下废物入区: 没有利用价值的废物;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废物;危险废物;其他禁止进口的废物。出区物质的形态只能为原料状态和无法利用的废物。

8.6 集中处置区环境管理机构必须对进入集中处置区的废弃机电产品进行检查,以防在运输过程中对其进行拆解、处理。

8.7 集中处置区应建立统一的原料、产品和废物进、出集中处置区的登记和核销制度,采取入区物质集中登记,拆解后 分类统计,出区销售核销的办法进行管理。

集中处置区环境管理机构应记录进出集中处置区的原料、产品和废物的名称、数量、时间、去向等; 集中处置区内的企业必须建立统一的日常管理台帐,记录每批次进出区的货物的种类、数量、来源、加工拆解后的成分、去向与结存情况,及不可利用的残余物的处置方法和去向等。

集中处置区环境管理机构及区内企业随时接受当地环保部门的现场检查,并如实提供台账。

8.8 集中处置区应在进口处设置专用监管区,内有查验区域、检验检疫区域、消毒区域、具有防雨、防风、防渗等功能的不合格物品堆存区域。

9.规范监督实施

本技术规范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第四篇:佛山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佛山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

集中采购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行为,根据《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供应链改革方案的通知》(佛府办函〔2017〕84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保障流程透明、操作规范。

第三条 市人社局负责制定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相关政策,并会同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资管办)负责对市社保局(医保中心)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条 市社保局(医保中心)负责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组织工作;负责搭建佛山市药品和医用耗材阳光集中采购管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阳光管理平台),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服务单位。

第五条 阳光管理平台是我市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监管服务平台,对接第三方交易平台、医院HIS系统、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集中我市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需求和监管采购交易及使用,并向有关单位及社会公开采购

信息。

第六条 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必须通过阳光管理平台操作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行为全过程,各医疗机构采购药品最终在第三方药品交易平台上完成交易,议价产品由市社保局(医保中心)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议价谈判;采购医用耗材最终在佛山市医用耗材及检验试剂集中交易平台完成交易。

第七条 规范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目录管理。(一)市人社局会同市卫生计生局牵头组织《佛山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目录》(以下简称《药品采购目录》)的编制工作,《药品采购目录》最终由佛山市医学会等医药学社会组织评审确定,且每年调整一次。《药品采购目录》应结合我市临床用药实际,覆盖全市公立医院常用低价药、妇儿专科药、急救抢救药、市场短缺药品等,并明确每一种药品的通用名、剂型、规格。暂未纳入《药品采购目录》的药品,由公立医疗机构自行组织采购,采购总量不能超过上本院实际用药总金额的10%,并在阳光管理平台上备案。

(二)市人社局会同市资管办牵头组织《佛山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目录》(以下简称《耗材采购目录》)的编制工作,《耗材采购目录》最终由佛山市医学会等医药学社会组织评审确定。暂未纳入《耗材采购目录》的医用耗材,由公立医疗机构自主采购。

第八条 公立医疗机构、供应商、配送商应严格遵照交

易平台规则签订网上购销合同,认真履行相应法律责任和义务。

第九条 市社保局(医保中心)对医疗机构、配送商、供应商的履约行为进行记录、整合、统计,形成集中采购信用信息,作为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领域的信用记录。信用记录定期向社会公布,并向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推送。建立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领域信用红黑名单制度,以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领域的信用记录为依据,褒扬诚信交易行为、惩戒失信交易行为。

第十条 公立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通报批评、警告,并与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挂钩;情节特别严重的,列入佛山市医疗机构违规采购黑名单。涉嫌犯罪的有关人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经审批私自线下采购药品和医用耗材;

(二)恶意拖欠货款或虚假订购,不遵照合同执行的;

(三)通过二次议价或其他方式牟取不正当利益;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行为。第十一条 供应商和配送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挂网警告,列入佛山市药品和医用耗材供配黑名单;情节严重者取消其供应和配送资格。涉嫌犯罪的有关人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在交易活动中存在商业贿赂行为;

(二)不供货、不足量供货或不及时供货等不履行合同行为;

(三)供应产品与成交信息不一致或质量不合格,且拒绝退换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行为。第十二条 为加快结算,保障支付,推动交易平台探索开展统一结算试点。通过引入银行合作方式,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完成货款结算。

第十三条 公立医疗机构、供货商和配送商可通过阳光平台对交易各方的违约行为进行投诉,并以书面形式递交相关材料(包括投诉方身份证明、有效证据材料等)。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8年7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1年6月30日。

第五篇:关于规范已出让未建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的处置办法(试行)

关于规范已出让未建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 的处置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严格加强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管理,依法解决相关历史用地问题,盘活存量土地,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城市规划实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科学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已出让未建用地在本办法实施前经已生效法定图则变更用途或者调整容积率的处置。

已出让未建用地在本办法实施前申请调整容积率获得批准且已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的,不适用本办法。

已出让未建用地申请按照本办法处置的,需不属于闲置土地或者虽属闲置土地但依法可以由土地使用权人继续开发建设。

法律、法规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明确规定变更土地用途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的,不得申请变更土地用途。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已出让未建用地,是指已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但尚未动工开发建设的项目用地。

本办法所称变更土地用途是指《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规定的大类用地之间的用途变更。

第四条 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的处置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坚持产业导向和公共利益导向原则,优先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科学发展。

已出让未建用地变更为居住用地,或者原居住用地用途未作变更但容积率指标调整的,应当首先保障中小学、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需要。此类用地鼓励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对处置方式和地价政策有优惠政策或者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五条 已出让未建用地生效法定图则确定的用途较之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用途发生部分或者全部变更的,除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另有规定外,原土地使用权人可以选择以下途径申请对原土地使用权处置:

(一)申请按照生效法定图则确定的用途自行建设。原土地使用权人按照生效法定图则确定的用途开发建设的建筑面积按照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建筑面积核定(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未约定建筑面积的,工业、物流仓储用地容积率按照1.0核定,居住用地容积率按照1.8核定,其他用途用地容积率按照2.0核定),用地面积按照生效法定图则确定的容积率和前述核定的建筑面积在原宗地内进行折算后核定;原宗地内剩余用地无偿收回。收回的用地规模不足2000平方米,且政府收回后无法进行开发利用的,可以由原土地使用权人继续开发建设。

(二)根据原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按照生效法定图则确定的规划指标转让土地使用权。通过政府指定的公开交易平台,以挂牌方式公开转让上述土地使用权。以生效法定图则确定的规划指标的市场评估价作为底价;底价中,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剩余年期的市场评估价归原土地使用权人所有,剩余部分纳入市国土基金。如成交价高于底价,溢价部分50%纳入市国土基金,其余50%归原土地使用权人。土地使用权交易所需缴纳的税费按照国家相关税费政策执行。

(三)申请土地收购。主管部门收购原宗地全部土地使用权,以原土地用途剩余期限市场评估价上浮不超过20%给予补偿。

(四)申请土地置换。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定按照与原宗地等价值原则另行安排国有建设用地。

第六条 已出让未建用地由其他用途部分或者全部变更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且可以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可以由原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按照第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继续开发建设。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原土地使用权人不申请处置,或者土地用途变更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且不可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由主管部门根据建设时序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并给予货币补偿。

第七条 已出让未建用地生效法定图则确定的用途与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用途一致,但容积率指标有所调整的,按照以下规定依次处理:

(一)交回部分土地使用权。原土地使用权人向主管部门无偿交回不低于原宗地15%(含15%,不含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且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用地面积,原宗地内剩余用地根据生效法定图则容积率指标上限确定总建筑面积。

(二)提供部分物业。原土地使用权人无法满足第(一)项规定情形,因容积率调整而增加建筑面积的,应当向政府无偿提供一定比例的建筑面积。如容积率增幅在原约定容积率的1倍及以下的,应当向政府无偿提供不低于增加建筑面积15%的物业(含15%,不含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如容积率增幅超过原约定容积率1倍的,应当向政府无偿提供不低于增加建筑面积20%的物业(含20%,不含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无偿提供的物业可以由原土地使用权人优先租用。无偿提供的物业作为安居型商品房、创新型产业用房的,根据相关规定管理、处置。

已出让未建用地生效法定图则确定的主导用途与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用途一致但部分用途变更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且容积率指标有所调整的,参照前款规定处理。变更部分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与上述处理一并完成;变更部分的面积不计入交回用地的面积。

第八条 土地用途变更后的土地使用权使用期限按照法律规定的最高年期确定。土地用途变更后的土地使用权使用期限的起始年期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起算。

容积率调整但不涉及土地用途变更的,土地使用权使用期限和起始年期维持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不变。

第九条 土地用途变更和调整容积率调整应当依法完善相关处置手续并缴纳地价。

按照第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处置后由土地使用权人继续开发建设的,以继续开发建设部分市场评估价与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土地用途剩余年期价值的差值补缴地价,差值为负的,主管部门不予退还。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剩余年期价值,以现行基准地价为基础结合地价减免等因素确定。

本办法对应缴地价未作具体规定的,按照我市宗地地价测算规则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外,主管部门在批准已出让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的处置方案时,应当依法进行公示。

第十一条 主管部门应当健全监督检查制度,落实监管措施,加强对土地用途变更以及容积率调整处置的批后监管,建立台帐,定期向市政府及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报告。

第十二条 本办法实施后,在法定图则编制和调整过程中,对土地用途变更或者容积率调整应当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土地权属、规划实施成本及土地整备等因素,依法从严控制。

第十三条 因城市更新、土地置换和土地整备等原因变更土地用途、调整容积率的,适用我市相关规定。

前海合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区涉及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不适用本规定。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试行期两年。

下载浙江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