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鉴北岩银行事件提高监管有效性
借鉴北岩银行事件 提高监管有效性
一、FSA的内部审计结论及其评价
FSA认为,北岩银行事件反映出监管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监管部门没有持续地识别和跟踪北岩银行的整体风险,尤其是未能根据市场变化对北岩银行经营模式的脆弱性做出有效的反应;二是对于北岩银行实施监管的质量、强度和严格程度等缺乏充分监督和评估;三是对北岩银行直接监管的资源投入不足;四是没有将获取的风险信息整合运用并据此采取监管行动。审计报告提供的一些监管细节更能反映FSA监管北岩银行存在的问题,如审计发现,监管部门的监管计划安排将与北岩银行进行5次监管会谈(Close and Continuous meeting),但是仅有1次监管会谈的记录;监管部门认为北岩银行存在内部人控制以及风险管理过于依赖专家判断等问题,但是监管评估并未反映相关监管信息,也未列入监管策略和计划;2006年以来北岩银行的贷款迅速增长并出现一些经营风险,但是FSA的内部信息系统(Interim Risk Manager)没有记录这些风险,监管部门也没有采取监管措施(Risk Mitigation Programme)。内审报告还特别提到岗位轮换的问题,认为频繁的岗位轮换使得监管人员缺乏对北岩银行的深入了解、无法形成对整体风险的判断,这是导致北岩银行事件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审计报告认为,内部审计发现的、监管北岩银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FSA对其他银行的监管工作中同样存在,对北岩银行的监管呈现了这些问题的最坏组合,是一个极端例子。在对外公告中,FSA重申了被监管机构董事会和管理层对维护财务稳健性负首要责任的原则,并强调指出,即使FSA采取的监管措施得当,也改变不了北岩银行目前的结局。
我们认为,北岩银行挤兑事件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岩银行的经营模式存在较大缺陷,无法有效应对市场流动性状况的变化。但是,从专业监管者的角度看,北岩银行事件反映的FSA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不可容忍的。如果FSA能够针对北岩银行激进的经营策略及早发布风险化解计划(Risk Mitigation Programme),并要求北岩银行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北岩银行的问题并非不可避免。整个事件的过程显而易见地反映出,FSA对市场的敏感度不足,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对单个银行的监管策略,这是监管无效的重要原因。
当然,FSA并不是应当承担北岩银行事件责任的唯一机构,英国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都值得检讨。首先,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缺陷,英格兰银行从拒绝救助到救助的反应,已经受到市场的严厉诟病。北岩银行事件反映出英国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机制缺乏有效的、明确的启动标准,同时英格兰银行对事件的严重性明显估计不足。其次,存款保险制度成为问题的催化剂。英国共同存款保险制度(co-insurance)和低存款保险限额对于稳定公众信心未能发挥有效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危机的催化剂。此外,在北岩银行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英格兰银行、FSA和英国财政部之间的协调不足,迟迟无法采取行动。这反映出英国缺少一套及时高效的市场退出机制,面对银行危机时束手无策,最终由政府出面对银行债务进行全额担保,最终对北岩银行实施国有化。
二、北岩银行事件的借鉴意义
北岩银行事件反映出来的相关问题在我国银行监管体系中也不同程度存在:
一是银行监管的持续性有待加强。银监会成立以来,银行监管的专业化程度和监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初步建立了以年度为周期的市场准入、非现场监测、现场检查、监管评价和预警、后续跟踪整改和风险处臵的持续监管机制。但是,在实际监管工作中,相关监管环节的连续性尚存不足,监管信息不能充分共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银行整体经营风险状况的评判以及对问题忽然风险的持续跟踪和督促整改。如,不少银监局反映,在市场准入、非现场和现场检查机构分设后,彼此之间的沟通协调不畅,监管信息处于分割状态,难以形成对银行风险和经营状况的整体把握和判断。
二是监管资源配臵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针对北岩银行事件,FSA提出要增加有重大影响机构的监管人员的数量,并设定资源配臵的最低标准,目的是针对系统性危机强化对重点机构的监管。银监会成立以来,尽管监管力量有了很大的加强,但是监管资源的配臵仍然缺乏统一的、明确的标准,实际中仍然是简单地依据机构的资产规模配臵监管资源,监管评级的结果没有充分与资源配臵相结合,在监管资源整体配臵中没有充分考虑系统性危机的因素。
三是风险评估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银监会成立以来,全面推行了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和管理状况进行评价,监管部门初步具备了对单家机构风险状况的评判能力。但是,当前我们对于被监管机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能力仍然缺乏持续、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监管人员对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管理、各治理主体履职等情况的评估技术手段和能力水平还有明显不足。
四是监管后评价机制不完善。银监会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三次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自我评估,对于促进银行业监管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于评估工作查找的差距和不足,相关改进不足和缩小差距的工作还没有做实、做到位。整体上我会仍然缺乏一套持续有效的监管后评价机制,不利于及时、全面、系统地发现监管框架中深层次的问题并能够实现良性地自我纠错。
五是没有建立有效的银行市场退出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建立有效的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往往是在金融机构严重资不抵债、实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才由央行提供再贷款资金赔付储蓄存款、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市场退出。市场退出机制的缺失,影响了监管措施的落实和监管权威的树立,导致一些银行对存在的重大问题和风险视而不见,迟迟不解决、不纠正,严重削弱监管有效性。
三、相关建议
第一,建立持续监管的框架。强化以监管评级为核心的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持续监管手段,非现场重点监测监管评级体系关注的各类风险和要素,持续跟踪和监测相关风险的变化,充分发挥预警作用;现场检查则是实地审查验证非现场监测到的风险信息,从而形成对被监管机构风险状况和变化趋势的准确判断。同时依据监管评级结果制定监管计划,指导下一监管周期的监管工作。此外,建议下功夫、花力气整合目前市场准入、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各类监管信息,建立健全强大的监管信息系统,保证顺畅的监管信息流,实现充分的监管信息交流与共享,便于提高对被监管机构风险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监管判断的全面和准确。
第二,加大对重点机构的监管资源配臵。借鉴FSA的做法,根据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状况、监管评级结果以及与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确定重点监管机构,并对重点监管机构配臵较多的监管资源,加大监测、检查和督导力度,对于高风险金融机构应实施更有针对性和更强有力的监管措施。
第三,全面提升对被监管机构风险管理的深入分析评估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以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为切入点,研究建立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评估框架。目前非现场监管已经初步建立以风险为本的报表和指标体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监管人员对于报表和指标的分析使用,与“透过报表数据看风险和内控”的监管技能要求尚有差距,需要通过高质量的培训、非现场分析的实践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逐渐掌握分析风险的精髓。同时,建议我会强化现场检查工作中的“管风险”,提升检查人员对被监管机构风险管理框架、体系、政策、程序、制度和措施的现场评估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查错纠弊、机械地对照法规查违规。只有监管部门从上述两个方面共同提升“管风险”的技能和能力,才能全面促进被监管机构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四,建立一整套持续的监管后评价制度。一方面定期对监管框架和监管流程进行自我评估,或者通过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外部咨询机构等形式对现有监管流程进行外部评估并提出合理建议。另一方面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监管框架、完善监管治理、改进监管手段,解决监管实际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高监管有效性。
第五,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明确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的标准,提高前再贷款的使用效率。同时基于现有法律制度,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和撤销条例,对于符合标准的商业银行应尽早实施市场退出;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明确存款赔付标准,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建立专业化市场退出机制。
第二篇:北岩银行挤兑案例分析
北岩银行挤兑案例分析
一、案例内容
北岩银行是英国主要的住房按揭银行之一,其业务模式是向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贷款,这些贷款可以有抵押,也可以没有抵押。同时,银行通过吸引存款、同业拆借、抵押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融资,并投资于欧洲之外的债券市场,美国次级债也是其重要的投资方式之一。以住房按揭为主打业务的北岩银行,其按揭类型相当细化,住房抵押比例之高也可谓激进,利率优惠。以组合按揭为例,假设贷款人的房产价值为10万英镑,那么他可以得到最高9.5万英镑的按揭贷款,另外还可能得到最高3万英镑的不保障贷款,这3万英镑贷款视客户自身需求情况而定,相当于现金储备,利率统一。
北岩银行2006年末向消费者发放的贷款占比为85.498%,加上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全部非流动性资产占比高达85.867%,而流动性资产仅占总资产的14.137%,特别是其中安全性最高的现金及中央银行存款仅占0.946%。在负债方,北岩银行最主要的两个融资渠道为消费者账户以及发行债务工具,特别是债务工具的发行占比高达63.651%,而北岩银行的资金来源只有5%是存款。
北岩银行的贷款利率低于其他贷款机构的重要原因是北岩银行采取了完全依靠全球的金融批发市场以及流动性的战略,这在三四年前被普遍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是美国次级债事件发生后,没有银行愿意向北岩银行提供资金,北岩银行头寸不足,只能向英格兰银行求助,消息传出导致北岩银行的投资者与储户丧失信心,股价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下跌近80%,同时出现了英国140年来首次挤提。
二、案例分析——北岩银行发生挤兑的原因
1.资产流动性差:北岩银行非流动性资产比重过大,这种资产配置方式在市场环境稳定时可以为股东带来更高的盈利,但是一旦银行融资渠道发生问题,无法以合理价格获取资金,并且现有的流动性储备无法满足流动性需求时,银行很难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流动性,在资产方银行流动性不足。
一: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实际上就主要是经营管理流动性、经营管理现金流;三;每一家银行行长开门第一件要事就是到计划上了解“今天本行的头寸状况!”)
流动性永远是第一重要的,没有它,银行不能开门营业;而有了它,银行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其它问题。
流动性概念涵盖了三个方面的要素:资金数量、成本和时间。
2.过于依赖负债流动性管理:与资产流动性管理相比,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潜藏着更大的风险性。
一方面,由于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无常,信贷资金的未来变化多端,采取这种方式的银行往往面临借入资金成本不稳定,增加了影响银行净收益的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陷入财务困境的银行常常最需要借入流动性,但此时其他金融机构由于考虑到贷款风险,大多不愿向困境中的银行贷放流动资金。资产管理的失误往往只造成银行潜在收入的损失;负债管理策略使用不当,则会使它陷入破产的境地。正是由于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本身对银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并且受外界影响更大,因此一旦管理不当,银行就有陷入破产危机的可能。3.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货币市场是北岩银行最主要的融资渠道。由于市场批发资金成本低于通过吸收客户存款获取资金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在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意味着更低成本的获取资金,因此也就可以更低利率的发放抵押贷款,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但是这种过于依赖货币市场,缺少分散化的融资渠道的负债结构,一旦货币市场遭受如次级贷款危机这样的冲击,市场萎缩,市场流动性下降,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大幅减少,拆借利率随之上升,北岩银行面临资金短缺,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资金,再
加上储户挤兑,其他银行限制对北岩银行的贷款等因素,最终导致银行融资能力枯竭,完全丧失流动性。
4.对于核心存款的重视程度不够:
北岩银行的资金来源只有5%是存款,而其余的钱是靠公司债,由于没有充足的存款作为补充筹资渠道,银行也没有把同主要债权人的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导致一旦主要融资渠道无法获得资金,银行缺乏应急机制,迅速完全丧失流动性。
5.流动性管理期限错配:
北岩银行将短期借款放到长期的按揭贷款当中,这种“借短贷长”的经营方式导致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6.管理层过于乐观,对于流动性紧缩思想准备不足: 北岩银行前董事会主席里德利(MattRidley)曾经认为,公司此前已经充分预见到信贷市场的紧缩风险对公司业务模式的影响,但公司认为稳固的信贷平台将帮助公司应对这一局面。正是管理层的这种盲目乐观意识,使他们低估了流动性紧缩对银行融资能力以及资产变现能力的冲击,最终导致流动性危机。
核心存款不一定为定期存款,它只是存款中保持稳定的部分。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份资产负债表中,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合计。长期借款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部分,也应转列为流动负债。
资产流动性是指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销售出去,即无损失状态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
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成本随时获得需要的资金,筹资能力越强,筹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
三、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1、增强防范意识,构建预警系统。对各种经营风险,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因为后期处置工作做的再好,也是补救性、被动性的工作,都会造成损失。为此,必须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收集各方面信息,识别、分析、评估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找出风险形成的原因,跟踪和预测风险演变趋势,并建立应对紧急预案,采取超前性控制对策,将潜在风险提前化解。
2、加强监控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防范银行风险,从内部讲关键是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和落实全过程的内控制度,环环相扣,科学合理,强化银行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3、加强存款管理,优化负债结构。以大量短期负债去支持长期贷款很可能由于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失衡而产生风险。中资银行应在优化负债结构的过程中,实现负债的期限结构合理化,既保持负债与资产的期限合理匹配,又尽可能降低筹资成本。
4、控制风险偏好,增强客户信任。次债危机和北岩银行挤兑危机都与风险过度使用密切相关,适度回避高风险区域,开拓低风险业务领域,加强风险管理是实现长期稳健增长的重要内容,也是赢得社会信任的基础和保障。
5、密切关注房贷市场的政策调控变化,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审查力度,控制信贷发放节奏,加大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创新力度。
第三篇: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北岩银行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北岩银行
[课程目标] 完成本课程后,你将能够:
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描述这场危机、公共干预措施和北岩银行的国有化 充分了解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吸取的教训
[预备知识] 为了从本课程中获得最大收益,你应该熟悉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下列课程涉及这些议题:
流动性风险—介绍 压力测试—流动性风险
第一节
学完本节后,你将能够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特别是,你会了解:
北岩银行的历史;
北岩银行的迅猛增长战略,该战略改变了该行的融资结构,并使该行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
北岩银行的流动性假设和风险管理怎样使它无法应对流动性危机。
北岩银行的历史和发展战略
北岩银行在1965年因合并而成立。它在1997年前是一家建房互 助协会,1997年进行股份化改制,成为一家银行。2006年底,它成为英国第五大按揭贷款银行,在过去十年中,年均增长20%。在此期间,其资产负债表增长了六倍多,达1010亿英镑。
该行的核心业务是在英国提供住房按揭贷款。这些资产起初占资产负债表的四分之三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行还开展了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便使利润最大化。2006年,该行风险最高的住房按揭贷款占新贷款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1997-2006年期间,违约和损失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形势相对良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该行利润增长,年资本回报率一直在20%左右。
为了继续取得成功,该战略要求在充裕而廉价的资金支持下,对贷款进行激进的定价并增加贷款数量。这种高增长战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它意味着该行不得不改变融资模式以促进迅速的增长。北岩银行的融资模式是如何改变的 1997年,北岩银行的融资结构是传统的吸收存款机构的融资结构。零售存款账户构成该行的大部分负债,但其增长率无法满足该行的融资需要。北岩银行随后开始更多地依赖批发融资,从其他银行大量借款,但这仍不能为该行的增长提供足够融资。1999年,该行开始通过设在泽西的一家名为Granite的特殊目的实体对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
2004年,北岩银行开始发行资产担保债券,这是一种有抵押担保的借款,北岩银行用一些最好的按揭贷款作为抵押品来筹集中长期 资金。
到2006年底,该行的融资模式已完全改变。该行近三分之二的负债通过批发融资提供,其中一半以上是通过证券化或发行资产担保债券(covered bond)提供。资金来源 2004年,该行从四个不同来源筹集资金,按产品、期限和地理区域进行多样化。这些融资来源有:
零星存款—除英国的存款外,北岩银行开始在爱尔兰吸收零售存款。
批发存款—北岩银行进入美国、欧洲、亚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市场。
证券化—在1999-2007年间,北岩银行完成了近30笔以住房按揭贷款和商业按揭贷款为支持的交易。
资产担保债券—2004年该行制定了一项100亿欧元的计划,2006年增加到200亿欧元。
因此,该行认为其融资已经更加多样化并且更加稳定。此外,对
证券化和资产担保债券的日益依赖,使该行中长期证券融资占其融资需要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尽管采取这些多样化措施,该行加大了对银行同业批发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流动性风险增加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贷款增长超过存款增长。结果,银行更加依赖市场融资并且更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同其他许多银行一样,北岩银行的增长日益依赖更多地筹集市场资金的能力,但它比大多数银行走得更远。零售存款占负债的比例从1997年底的63%下降到2006年底的不到25%。这与其他前建房互助协会相比非常低。例如,2006年零售存款占负债的比重在Alliance& Leicester为43%,在Bradford & Bingley为49%。这一比重与英国、欧洲和北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也很低。
还有一许多因素影响北岩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增加。
北岩银行的流动性假设
英镑存量流动性比率(Sterling stock liquidity ratio,SSRL)北岩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缺陷
1、北岩银行在充裕而廉价的资金支持下迅速增加按揭贷款,这一迅猛的增长战略带来哪些主要流动性风险?
该行无力发放大量的按揭贷款来进行证券化。
该行过度依赖从资本市场筹集短期资金,这会使它更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
该行按揭贷款的质量会下降,以致贷款定价不能够弥补损失。
2、下列哪些陈述最好地说明了为什么北岩银行的压力测试太过温和?
北岩银行认为该行进行融资的某个市场上发生崩溃是几乎不可能。
北岩银行没有认识到它日益依赖市场融资。
北岩银行认为在其几个融资市场上同时发生长期崩溃完全不可能。
小结
北岩银行的迅猛增长战略意味着它过度依赖市场融资并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北岩银行认为,其资产质量很高,市场崩溃对其影响很小。北岩银行还认为市场崩溃是非常不可能的。北岩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政策限于确保它能够渡过短期的流动性危机。因此:
其流动性储备有很大一部分是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压力测试太过温和;
一旦该行不能将其按揭贷款证券化,该行没有真正的应急计划。因此,该行没有做好准备应对几天以上的危机。
第二节
学完本节后,你能够介绍这场危机、公共干预措施和北岩银行的国有化。
特别是,你会了解:
银行危机逼近的警告信号 对北岩银行的挤提 对挤提的控制
北岩银行监管方面的缺陷
警告信号
北岩银行危机不是没有警告信号。由于其业务模式,北岩银行的脆弱性提高并且这种脆弱性对市场参与者来说变得日益明显。
2007年初:有三个不同的警告信号表明北岩银行越来越容易受 5 到一些问题的影响:
美国次债市场情况恶化并且有信号表明英国住房市场达到顶峰 北岩银行在批发资金市场上开始遭遇融资困难 2007年前6个月,北岩银行股价下跌了30% 这些情况表明,市场开始意识到该行业务模式的一些问题。鉴于该行大力发展按揭贷款,与其竞争对手相比,该行更容易受到英国房地产市场下跌的影响。此外,过度依赖廉价的批发市场资金意味着北岩银行比其他机构更容易受到资金成本上升和市场信心丧失的影响。
2007年6月27日:批发市场上流动性变得更加紧张,融资成本上升。结果,6月27日,北岩银行公开表示对其利润前景担忧,宣布:
2007年下半年资产负债表增长率大幅下降
该行打算出售商业房地产贷款、无担保贷款和购入并用于出租的(buy and let)商业贷款业务
将加大地理区域和产品方面多样化
然而,这些变化来得太迟,无法对该行的融资风险带来重大影响。2007年7-8月:由于下述情况,2007年市场变得更加动荡:
美国次债越来越多地出现问题 数千种相关证券评级下降
一些金融机构宣布受次债影响出现亏损
此外,主要评级机构宣布调整证券评级方法,并大幅提高房地产贷款违约和亏损的假设。结果,市场参与者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大量评级会进一步下调,他们对房地产方面似乎过度风险暴露的金融机构担忧加剧。英格兰银行的支持
英格兰银行起初倾向于采取秘密的资金支持计划,不立即向市场披露准备提供的应急资金。然而,这一建议被北岩银行否决,因为根据法律要求该行必须披露政府的支持。律法意见也表明,《欧盟市场不当行为指令》第6(2)条禁止向面临困境的银行提供秘密的资金支持。虽然该《指令》的措辞可能含糊不清,但北岩银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鉴于支持计划的规模、复杂程度和涉及的人数,无法保持其隐蔽性。宣布支持计划 2007年9月11日,本应宣布支持计划的决定。北岩银行希望在9月17日(周一)宣布这项支持计划,以便使该行有时间对客户的反应做好准备。然而,9月13日(周四)下午,市场开始出现传闻,迫使三家主要监管机构提前到9月14日(周五)早上7点宣布。应急支持计划的主要特征 支持计划的特点属于英格兰银行临时贷款的特点。这些特点使银行可以按比英格兰银行主要政策利率高1%的惩罚性利率不受上限约束地借款,英格兰银行只接受少量英国和外国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品。这一贷款的目的是使北岩银行可以在动荡时期筹集业务所需资金,并给北岩银行时间解决其流动性问题。控制挤提 9月17日,财长宣布财政部会对北岩银行现有的零售存款提供担保。这一担保阻止了对北岩银行分行的挤提,并防止挤提蔓延到其 他银行。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这项担保没有使该行的财务状况稳定下来:
北岩银行对来自英格兰银行的资金依赖性增强。批发资金市场对北岩银行关闭,因此,到期的批发贷款无法展期。与此同时,零售活期存款和批发活期存款被提取。
英格兰银行支持的贷款需要合格资产作为抵押品,北岩银行符合条件的这类资产将在10月初用完。
英格兰银行的贷款利率高于北岩银行按揭贷款平均利率,因此,该行出现亏损,不出多久,资本会受到侵蚀。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出台其他措施。扩大财政部担保
9月20日,财政部将担保范围扩大到涵盖现有的和延期的批发
活期存款和无担保的批发借款。10月9日,又将担保范围扩大到涵盖新的零售存款。
结果,所有零售存款和批发存款都受到财政部保护。
扩大流动性支持
设计良好的存款保护计划一般会使银行挤提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存款保护计划的缺陷
然而,在英国,存款保护计划存在两个主要缺陷: 存款的联合保险(co-insurance)
损失的风险由金融服务补偿计划和存款人共担。一旦银行倒闭,金融服务补偿计划会弥补每位客户头2000英镑的存款,并弥补随后33000英镑的90%。缺乏可向存款人提供的资金
相对于其他债权人来说,没有给倒闭银行的存款人优先权。因此,在对倒闭银行的处理过程结束之前,存款人拿不到钱。这一过程可能 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
当时,英国存款人不了解其存款受到有限的保护。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了这些缺陷,加上北岩银行即将倒闭的印象削弱了客户的信心并加剧了对银行的挤提。
你可以学习《存款保险--介绍》这一课程,了解关于存款保护的更多情况。
北岩银行危机:疑问与责任
北岩银行危机引发了公众的疑问,为此议院财政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北岩银行挤提》于2008年1月公布。尽管该行倒闭的主要责任在其管理层,但该报告对银行监管进行了批评,还列出三家主要监管机构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缺陷。
3、为什么放弃了秘密向北岩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想法?
实施起来过于复杂
该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它们无法秘密采取这一措施 欧盟法规禁止秘密性的干预
北岩银行国有化
2007年10月,财政部倾向采取的方案仍是为整个北岩银行寻找私人买家。该行管理层确定了出售程序,但只有三项投标符合财政部的意向。关于寻找买家的新闻报道导致11月份再次发生对北岩银行零售存款的挤提。
12月初,零售存款减少到108亿英镑,市场形势进一步恶化。剩下的两家投标方考虑退出投标程序。为了维护其利益,2008年1月21日,三家主监管机构宣布了有助于降低买家资金成本的融资结构。
然而,财政部决定不接受最后两家投标方的报价,并宣布北岩银 9 行于2月17日 “进入暂时国有化时期”。国有化的决定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私人部门在投标中提出的额外注资相对较低
私人部门投标要求在5年内政府提供财务支持,而财政部设想它仅需提供3.5年的担保
财政部在该公司随后的出售利润中所占份额很低
小结
尽管有些预警信号,但北岩银行没料到出现危机,为避免倒闭,需要公共部门提供流动性支持。采取秘密措施的想法被放弃。除了法律障碍,该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它们无法使支持措施保密。
在官方公布之前,英国广播公司披露了支持计划的主要特征。信息泄露引发了对该行零售存款的挤提。由于支持计划的泄露使该计划看来像是一个恐慌性措施,挤提加剧。英国存款保护计划的缺陷和一些客户在取钱时遇到的拖延加剧了挤提。
财政部对存款的担保使挤提没有蔓延到其他银行,但由于资金持续流出,在年底前担保不得不几次延期。尽管努力为该行寻找私人买家,但北岩银行在2008年初进入暂时国有化。
虽然该行倒闭的主要责任在其管理层,但下议院财政委员会发表一份报告,列举了在北岩银行监管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对北岩银行流动性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缺陷。
第三节
完成本节的学习后,你将能够确定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从北岩银行和其他银行的经历中吸取的教训。
北岩银行流动性风险危机为监管界提出了“警醒”信号。
特别是,你会了解: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吸取的教训
巴塞尔委员会2008年9月公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 监测流动性风险的国际标准和工具
流动性风险—吸取的教训和采取的行动
在2007年年中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已开始着手完善流动性风险指引。北岩银行和其他银行的流动性问题突出了完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2008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题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挑战》的文件。该文件描述了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从这场危机中吸取的8个教训,包括:
压力测试通常过于温和,没有侧重于整个市场范围的事件 应急融资计划往往假设市场上有持续的流动性并往往被证明是不充分的
这份文件颁布后,国际监管组织采取了两项措施:
1、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200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这份文件详细阐述了适用于银行和监管当局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来自2000年2月发表的较早的一份文件《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稳健做法》,并对该文件加以扩充。
2、制定流动性风险监管国际标准。2009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题为《关于流动性风险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的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概述了两项监管标准,旨在为国际活跃银行确立流动性的最低规模。我们逐一分析一下这些措施。
1、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
许多金融机构没有预料到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特别是要指 出,许多机构低估了流动性风险,并低估了出现如此严重的市场崩溃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中提出了17条原则。
2、制定流动性风险国际标准
银行监管当局通过下述工作来促进各国采取共同做法,从而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
制定流动性风险标准(比率)制定监测工具 制定监管当局应用指引
为在国际上建立共同的关于流动性规模的最低标准,2009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的两项流动性风险标准是什么?
结构性融资标准,限制银行用短期负债为长期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提供融资的能力
短期流动性覆盖率,确保银行保持足够的流动资产,以便在面临困境时能够弥补至少30天的现金净外流
结构性融资标准,限制银行在保留大部分风险的同时,通过将风险暴露证券化来筹集资金的能力
从流动性风险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监管当局对银行无变现障碍的资产进行监测十分重要?
无变现障碍的资产表明银行在交易活动中提供抵押品的能力 这种监测能确保在银行倒闭时有足够的无负担资产来保护客户存款
无变现障碍的资产是衡量银行是否有能力从二级市场或从中央银行筹措有担保的资金的一个指标
小结
国际监管组织对北岩银行和全球其他银行流动性问题做出的反应,就是强化大型国际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监管。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旨在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做法。监管当局应通过定期和全面地评估银行流动性风险框架和流动性风险头寸来督促银行遵循这些原则。
通过制定国际流动性比率、开发监测工具和对大型国际银行集团的流动性风险进行跨境监管,流动性风险监管也将得到加强。
第四节 总结
北岩银行的增长战略是什么?
北岩公司在1997年成为一家银行并实施高增长战略。为配合这一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融资模式发生变化。北岩银行冒险进入高风险贷款领域并日益依赖批发资金和市场资金。到2006年,其负债三分之二是市场资金。该行以为其融资是多样化的、稳定的,但实际上其融资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北岩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政策是什么?
北岩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政策基于下述假设:只要该行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抵押品,总是可以得到有担保的融资。其政策局限于确保该行可以渡过短期的流动性危机。其流动性储备包括大量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压力测试太过温和。一旦该行不能对其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该行没有真正的应急计划。
2007年年中金融危机爆发后发生了什么?
北岩银行没有预料到金融危机。2007年9月10日,为防止该行倒闭,公共部门必须提供流动性支持。由于法律障碍,也由于该行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都认为它们无法使支持计划保密,采取秘密支持(不立即披露流动性支持)的想法被放弃。
对北岩银行的挤提是怎样出现的?
在支持计划即将公布的前一天,英国广播公司披露了支持计划的主要内容,引发了对北岩银行的挤提。英国存款保护计划的缺陷也被广泛宣传。挤提持续了4天,其间北岩银行约20%的零售存款被提取。由于消息泄露使支持计划看来像是一个恐慌性措施,并且一些客户在取钱时遇到拖延,挤提加剧。结果,9月17日财政部不得不对现有零售存款提供担保。在年底前,财政部的担保不得不延期。北岩银行是否渡过危机?
虽然努力将该行出售给私人买家,但到2008年2月只收到两个最终提议。两项提议都要求提供大量公共补贴,并意味着纳税人面临高风险和低回报。结果,北岩银行于2008年2月21日进入暂时国有化时期。
谁对北岩银行的流动性危机负责?
倒闭的主要责任在北岩银行当时的管理层。但是,下议院财政委员会的报告和金融服务局的内部审计列举了2007年8月前该行监管方面的缺陷和三家主要监管机构在管理北岩银行流动性危机方面的缺陷。
监管界对北岩银行流动性危机做出什么反应?
国际监管界对北岩银行和其他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做出的反应是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并确立大型银行流动性监管的国际框架。如何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巴塞尔委员会文件《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试图通过下述内容来强化风险管理:
管理层和董事会应根据银行的经营战略确定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并确定相应的融资战略、政策和做法
银行应建立发现、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综合系统 银行应定期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以此来确定流动性
风险容忍度、流动性储备规模和应急融资计划的内容 此外,监管者应:
定期对银行流动性风险总体框架和流动性头寸进行全面评估 采用多种监测工具对这些评估加以补充 与其他监管当局和公共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
如何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
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包括:
制定国际流动性标准,包括最低短期比率和最低结构性融资比率 采用有关监测工具,反映银行现金流不匹配情况、资金集中度、通过抵押资产筹集资金的能力以及某些市场指标 注重实施问题以及各国间信息共享
第四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孟北小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气氛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活动的机会多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多了,评价方式也多元化了,看起来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这“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只是那些成绩优异者的声音,而那些待进生依然成为被遗忘的对象。这时,教师往往容易被这个“热闹”的假象所蒙骗,结果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低效,甚至是无效。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呢?下面谈一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合理设置学习目标,提高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合理设置学习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学生既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的三维目标,确保学习目标的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为新知识的传授提供真实的依据。例如:在学习同类项的定义时,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为整式的加减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判断同类项”作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把“通过观察、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探索出同类项的标准”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而把“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含义”作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次,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富有个性化的方式造就个性化的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同类项一课的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体会同类项的分类标准,特别是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更要让他清楚这样分类的理由,然后按照标准判断并找出同类项,达到本节课的最低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基本运算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尽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鉴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其教学环节应按: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程序进行,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发挥每个环节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重视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有效教学 在教学中,新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对于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重视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科学组织、合理导入,实现知识的迁移,使新知通过同化或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或以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帮助学生感性认识数学知识,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也可以采取趣味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案例1: 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做了这样的导入。
小明捡到一个里面有人民币35元的钱包,交给了班主任杨老师,杨老师叫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以便失主认领,同学们,如果请你帮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你准备怎么写呢?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这好办,可以这样写:今拾到一个钱包,内有人民币35元,请失主速来认领。”有的说:“不行,有人冒领了怎么办?”有的说:“我有办法,写成:今拾到钱包一只,内有人民币a元。”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添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不再感到枯糙无味,提高了教学效率。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做法。《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真实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普遍缺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只是一个知识接受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案例2:同类项
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一个生活问题,让学生利用简单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桌面上摆放着以下几样东西,请你对它们进行分类,并说说你分类的标准:①香蕉
②小白菜
③胡萝卜 ④鱼
⑤苹果
⑥梨子
⑦虾。
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凭借生活经验,马上就能对以上七种东西进行分类,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多项式3x +2x-5+4 x-2 x +3是几次几项式?
生:五次六项式,分别是3x、2x、-
5、4 x、-2 x、3。师问:那这个五次六项式应该怎样分类呢?标准是什么?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大致分为四种不同的情况:(1)含字母的一类,不含字母的为另一类。(2)系数为正的一类,系数为负的为另一类。(3)按项的次数进行分类。(4)含相同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为同类。
在分类讨论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的探究结果时,教师对学生的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的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2、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因此,教师要经常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利用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带动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本领。案例3: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我从生活背景出发,创设如下的问题背景(1)阿姨家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两块,要你帮忙到店里去配一块一样的,阿姨叫你把两块玻璃都带去,你觉得有必要?(2)如果只带一块,应带哪一块?
在这个问题中,我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思想碰撞,想法一:根据全等的条件需要三角与三边对应相等,因此应把两块玻璃都带去。想法二:利用作图法,发现只带①实际上就是已知一角,然而不一定能等到全等三角形。想法三:如果只带②则已知二角一夹边,而这种做法将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结论。此时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法三的做法,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六个减少为三个。通过合作学习,不仅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在学习中与人合作的重要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在处理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时多想一想“我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重视方式,讲究效果;重视设计,讲究效率;重视内容,讲究效益。恰当利用现代科学教育手段,采取各种教学策略,设计符合自己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
第五篇:浅谈提高反洗钱监管有效性的创新安排
浅谈提高反洗钱监管有效性的创新安排
自 2001年“9·11”恐怖活动后,反洗钱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围的高度重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估计,全球非法洗钱 的数额相当于全球贸易总额的 8%,国内总产值的 2%至 5%,且每年以 1000亿美元的速度在增长(梁剑,2003)。我国于 2004年以来,建立一系列反洗钱的法规及检查体系,但各种原 因制约着现行监管机制的效力难以发挥。为什么我国的反洗 钱监管难以充分发挥效力呢?笔者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对制约有效监管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求我国反洗钱有效监管途径。
一、中国反洗钱监管出现无效性
2003年 1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 《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一规两办法”),并自 3月 l日起实施。“一规两办法”确立了合法审慎、保密和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全面合作的金融机构反洗钱 下作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制定反洗钱内部控制和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了解客户、大额交易报告、可以交易报告和保存记录的金融机构反洗钱四项主要制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反洗钱监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国反洗钱监管的无效性依旧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反洗钱监管带有盲目性。具体表现在:(1)商业银行不能有效识别客户。金融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识别客户.一是靠审查客户的身份信息,二是掌握客户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经营特点及资金流量流向规律,在实际工作中,身份证明品种多达五种,基层金融机构人员很难确保其真实、合法性,而客户认为所要了解的内容是商业机密,也不配合+现实是,柜面业务的审查询问了解,没有专门的反洗钱人员和部门指导.部分金融机构为自身的短期利益.而放弃履行有关核对客户真实身份和报告的义务。2007年的反洗钱报告中,全年发现 14399起未按规定审核客户身份证件的情况,33468起未按规定登记客户基本信息或留存客户身份资料的情况,并有 744个匿名账户。(2)商业银行不能有效识别可疑支付交易。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反洗钱手段缺乏,仅把反洗钱重心放在基层金融机构大额支付交易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上,由于“两个办法”中较原则,没有细则,现实中可操作性不强,大多数金融机构也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业务特点和情况制定本系统有针对性的可疑交易识别标准或实施细则,临柜人员很难 及时准确、综合掌握特定客户在结算、清算外汇等方面的资金运作信息.对反洗钱的监测停留在逐笔监测、逐笔报告阶段。2007年全面共检查金融交 易3-36亿笔,从中发现未报告的可疑交易共计 52.7l万笔。
(二)信息失真。这反映在两个方面,(1)洗钱者与洗钱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职能是根据已被发现 的洗钱行为确定反洗钱政策,而洗钱者却可根据公开的反洗钱措施做出不同行为选择。这对商业银行来说,很难判断资金来源与去向。(2)反洗钱系统内部信息不对称,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均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反洗钱监管未形成监管合力。首先是人民内部横向各具体职能部门与监管部门之间几乎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交换网络,反洗钱监管部门、公安部门、银监、工商管理部门及人民银行 与金融机构之间均缺乏成熟的、必需的信息共享机制,往往多部门对同一目标重复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而对如何形成合力。提高监管效果考虑较少。
(三)洗钱数量仍很高,反洗钱社会成本高。尽管反洗钱监管工作有了较大的成绩,加强了与各部门的合作协调,建章建制,在甄别分析大额可疑交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洗钱数量仍逐年增加根据 中国反洗钱监测中心分析的大额可疑交易数量由 2005年的1.27亿 笔上升到2007年的2.1亿笔.移交执法部门的案件从 2005年的 41份.金额259.59亿元上升为 2007年的328起 537.2亿元。反洗钱 的最 高 目标是通过信息、情报工作发现所有的洗钱线索,并给所有的洗钱犯 罪及其上游犯罪应有的惩罚。但在现实中很难发现所有的线索,我们只有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发现最多和最有价值的线索。按现行两条渠道逐级上报模式,商业银行各个营业网点和人民银行的基层行都必须配备两名以上专职反洗钱人员,才能满足反洗钱工作的需要,全围金融机构十多万,加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甄别分析信息、上报可疑交易等均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相背离.难以调动商业银行反洗钱的工作积极性。
二、反洗钱监管有效性制约因素的分析
反洗钱监管的有效性是基于全社会、个人、工商企业和银行诚实信用度良好.信息真实基础上,目的是通过对个人、工商企业和银行的有效监管,防止和控制非法所得收入的合法化.稳定金融安全性,坚定社会信用.防止社会财富大量流失。在现实世界中,目标的制定与监管实际效果是两个概念。随着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人民币资本项 目的逐步开放,跨国洗钱及国内洗钱活动也更加猖獗.反洗钱监管 当局也采取了多项举措.将监管向科学化、定量化方向尝试.但反洗钱监管本身是防范和控制洗钱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实务处理中.反洗钱监管的有效性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一)没有独立的、权威的反洗钱专门机构,反洗钱监管效率很难有效发挥。反洗钱防范、监控工作涉及到诸多部门和行业,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不仅涉及到金融业,也需要反洗钱相关部门和行业如公安、税务、工商、海关、财政等执法部门和证券、保险甚至零售、珠宝等行业的共同协作和参与,单靠人民银行下设的反洗钱处来监管,力量单薄,主要局限在金融机构内.很难分析研究出洗钱的本来面目;2007年期间,715家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4533家金融机构(含其分支机构数)进行反洗钱现场检查.其中350家金融机构受到处罚。而银行就占了341家,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加大了反洗钱的检查,但金融机构达十几万家,在检查中也只能进行抽检,不可能全检,加上金融机构对 反洗钱检查力度认识不够,对于一些大额可疑交易并不放在心上,对《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一规两办法”虽然赋予了人民银行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职责.但一方面人民银行所制定的“一规两办法”只是属于部门规章,法律层次低,使反洗钱工作受到了局限,实践中对洗钱活动的打击很难形成合力,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负责汇总分析研究金融机构报送的本币、外币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会人为割断洗钱活动的本来联系,即增加信息流动成本,也降低信息利用的效率,越来越不适应跨币种洗钱犯罪的形势,也与国际上反洗钱本外币统一监管的趋势相违。
(二)反洗钱监管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对反洗钱工作的科学评价.金融机构反洗钱行为力度和效率受经济利益驱动。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是每个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基本义务,虽然法律规定了金融机构反洗钱 的义务与责任,但是对于金融机 构而言,反洗钱必须付出成本的直接负担和收益的间接享有的矛盾,其具有消极反洗钱的动机增加反洗钱的处罚成本,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反洗钱的积极性,但是一味强调消极法律后果.由于反洗钱监管机构未有一套考核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评价机制,重处罚轻激励;对反洗钱工作积极配合、努力尽职的机构或个人缺乏激励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有的金融机构为完成任务
抱着觉得是大额或可疑交易有就上报,是不是洗钱南反洗钱监管部门监测的思想和工作态度,加上实务人员的反洗 钱意识及 技术都不充分,对大额或可疑交易之间的内在关联认识和分析不够,这无形中加大了反洗钱监管的实务处理难度 和反洗钱成本,从而影响了反洗钱监管的信息准确性。
(三)基层人民银行监管工具不足.技术分析水平不高,监管手段落后.不适应现代金融的业务发展。限制了反洗钱监管有效性的发挥。有效监管的决定因素在于监管人员,但对于基层央行来说,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 人民银行,十多年没有进新人,人员老化,根本不具备承担反洗钱监管工作的能力.知识急需更新。这一方面表现在因专业知识缺乏,在监管中仅能根据上级要求进行一般的计算、汇总工作,不能透过对非现场监管数据指标的分析反映出深层次的问题,提出有预见、起指导作用的反洗钱监管意见。另一方面基层反洗钱监管手段难适应金融机构日益发展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发展,面对金融机构数据的高度集中,反洗钱的数据处理技术手段落后,尚未与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及商业银行电子汇划系统对接,反洗钱部分工作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工作量大、效率低、差错多,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绩效。
三、反洗钱有效监管的创新安排: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对策
针对当前反洗钱监管所承受的约束,要建立有效的反洗钱监管机制,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良好的信息分析渠道,完善科学的防范手段。笔者认为采取如下对策能提高反洗钱监管的质量和效果:
(一)建立有效的反洗钱组织架构.实行垂直领导.建立健全反洗钱监管运行体系。针对目前反洗钱监管机构人数与金融机构数量的不匹配,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到位现象.设想建立独立的反洗钱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提出反洗钱立法和司法建议,向政府提出反洗钱斗争的方针、政策建议,部署和协调处理全局性的反洗钱工作,建立反洗钱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检查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执法情况。
在反洗钱机构下,设立反洗钱情报数据中心,主要负责收集、汇总、分析和甄别金融信息,监督金融机构和有关人员守法经营.向执法部门报告可疑支付,向反洗钱机构提对策建议,协调反洗钱的政策实施,并对外交流。针对金融机构监管反洗钱工作实行专职人员派驻制.由情报数据中心外派专员到下级中心及金融机构相应的反洗钱机构进行指导.外派专员由情报数据中心实行垂直领导,统一调度。外派专员的职责一面是指导下级中心和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数据收集、整理、甄别.提高收集数据的有效,直接对总中心负责,使其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监督金融机构严格内部控制,合法合规经营。如图:
(二)建立科学的高度集中的电子化数据筛选机制及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针对现有反洗钱数据信息缺乏情况反馈机制的状况,一方面,通过逐级建立反洗钱情报数据库,选择一些综合性强、敏感性高、具有甄别力度的反洗钱预警指标,设置信息保送、记录查询等网络模块,通过信息平台搭建对金融机构上报的信息进行统计,建立纵向的与金融机构现金管理系统、账务管理系统连接的数据筛选模块,横向的公安、税务、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间的网络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在现在“总对总”上报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反洗钱数据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在金融机构安装监测筛选平台,由派驻专员与金融机构反洗钱机构共同展开反洗钱的信息收集、报送和甄别,每天定时逐级打包上报总中心,由商业银行总中心报送
洗钱数据情报中心,及早发现洗钱嫌疑,全面实现反洗钱监管数据处理的电子化、规范化高效监管,一旦发现问题,由派驻专员协调各部门,开展非现场检查,确实有问题的报送公安部门进一步立案。
(三)建立客户账户洗钱风险管理等级评定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先进的、有效的反洗钱监管新策略应该是:以预防为核心.全面采用现代监测技术和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加强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网络建设,从金融机构源头就对洗钱进行控制。通过行业风险分级等方式辨别高风险类客户.按不同风险级别建立客户信息库,对其交易进行合并和分析,降低无法识别分散账户洗钱和通过关联交易洗钱的风险,从而进行有效的反洗钱控制。在掌握有效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现场检查并对上报的报表通过风险评估,全面细化评估 的基础上,根据监管机构的综合风险水平,预测监管重点,制定下一步的监管计划,提高反洗钱监管的预见性 和有效性。
(四)建立健全反洗钱工作的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及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公告制度,加强社会力量的监督。监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是新时期反洗钱监管的客观要求,应在现有法规上建立《反洗钱工作评价和激励办法》.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要达到的标准和奖惩条件,对那些违法乱纪的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层次在不同的范围进行公告:建立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通报制度,对金融机构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其惩处结果.应在全金融系统进行通报,放大监管效能,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及其他方式加强反洗钱宣传力度。提高公众防范意识.通过举报电话或义务监督员等多种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社会监督。
(五)强化对监管者及被监管者的反洗钱理念和技术培训,坚持以“人本”监管为重点,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提高监管的效能。在监管与被监管相互作用过程中,一头是绩效之源,另一头是风险之源.而其间人是决定因素。首先补充一批学历较高.有创新精神的新人.抽取一些现有人员中素质相对较高的监管员进行再学习,加大培训力度和强度.从法律法规、金融机构业务理论到实务、创新产品、电子化系统运行等方面进行人员再造:其次.强化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与绩效考核管理中关于反洗钱工作的评价指标,就是要把金融机构的业务合规性监管、经营风险性监管、内部控制监管和反洗钱监管全部 纳入人的控制中,并从经营风险情况、机构管理、依法经营、内部控制建设和反洗钱落实情况几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充分使用各种监管工具,以达到提高反洗钱监管有效性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