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筹城乡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统筹城乡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王常青
2010年04月22日08:42 来源:《广西日报》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既着眼于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更着眼于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提升农村科学发展整体实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有相应的收入水平作支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以工业化的思维和理念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统筹发展城乡工业。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市”战略作为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的主导和核心战略。调整县区工业发展定位,正确处理好市与县区产业定位的关系,实现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充分利用城乡资源,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带动城乡共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链。各县区要走错位发展道路,对重点发展的产业、产品进行细分,通过合理选择,避免无序竞争。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发挥农村中小企业在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持扶力度,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城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口帮扶,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落到实处。二是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充分发挥城市大中专农业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的优势,推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之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形成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引导城市大型商贸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到农村发展,推进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引进一批超市、连锁店进驻农村市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统筹城乡规划一体化
形成以城带乡发展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一是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立足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对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相一致的原则,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等,努力使城市和农村规划无缝对接、互相促进。二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供水、供电、供汽、污水处理等工程的配套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向农村延伸辐射,切实加强农村道路、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居民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服务,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全面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城乡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要按照有利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力推进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使广大农民与城镇居民共享更多的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城乡帮持机制,提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农村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着力构建优质、均衡、和谐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二是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加大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布局合理及功能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三是加强城乡文体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加快形成满足农民文体需求的覆盖市、县、乡的三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体系。
统筹城乡保障体系建设
筑牢城乡保障基础
真正使广大农民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一是推进农民养老保障。根据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新要求,增加政府投入,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农民养老新机制,提高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逐步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衔接。二是推进农民医疗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力度,完善补助政策,提升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缓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实现“病有所医”。三是推进农民住房保障。通过加快城乡环境改造步伐,加大对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四是落实农民困难救助,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南宁市委政策研究室)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
第三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二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四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五是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六是统筹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具体内容就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今年明确提出了“三个高于”的原则:“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这无疑是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动作”,也是一个重要转向,表明党和政府已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在“三个高于”原则要求下,公共财政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对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农村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在以往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主要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办,与城
镇差距很大。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2005年的“1号文件”中,对此再次作了明确规定。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国务院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将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要把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确立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使这一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一同实施,形成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有效结合的浓厚氛围。
要建立城乡良性互动预警机制。运用城乡良性互动理论建立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状况新的指标体系。除借鉴国际上的计算方法外,应充分考虑我国城乡之间的购买力分布、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市场需求平衡以及二元结构的动态发展等,引入新的修正系数,以建立和确定城乡良性互动的预警指标,分季度或由权威部门发布,以及时把握城乡关系现状和走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要制定有利于加速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确保财政支农力度刚性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产业政策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
经济,特别是着力扶持建筑业和制造业;在体制改革上,要积极推进税制和户籍、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
要大力扶持农村各类市场、社会主体发展壮大。应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充满内在活力。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决防止在统筹城乡中忽视“三农”的倾向显现抬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9%的人口在农村,如果农村农民富裕不起来,就不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我国社会已从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将“统筹城乡发展” 放在首位。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的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为什么会产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显示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96%,增加了2531元。
2.人口流动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一亿增加至2008年的1点4亿,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3.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到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亿元,占31.7%但这一比例与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来比,相差甚远。)虽然近年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多的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建立,但由于农村卫生投资比重不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部分农民得不到有效地健康保证,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末,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仅有20%的医疗资源;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城镇是5.41元,而农村仅2.21元。
4.农村金融普惠率低,农民享受金融资源不充分。根据中国银监会提高的数据,全国2009年6月末还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金融机构营业点,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目前,“三农”贷款门槛过高,农民贷款问题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5.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滞后,农民公共保障水平低。当前,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总体上难以满足整个农村社会的需要。如养老保险,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高达410亿元,但真正落实到农村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农民根本享受不到。
三、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
1.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共同发展也不是同步发展。城市和乡村有许多不同之处,并且有本质的区别。实行城乡一体
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城乡一样化。城市与乡村各有特点,优势,地位,功能,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城市和乡村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不只是修几条马路,盖几幢房屋,必须注重制度保障工程,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农村文化体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农村居民的就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这个庞大的“软件”建设也要跟上。
2.新农村建设可以替代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我国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实施的重点战略,他是解决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解决的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问题,采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措施,根本的目的是为城乡提供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使城市和乡村,市民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城乡一体化包括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的基本途径。
四、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支持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4.统筹城乡收入分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5.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办法。第一,要夯实土地流转的基础,即对农村土地、农村房屋全面确权颁证,做到产权明晰,归宿清楚。第二,要坚持“两个不改变” 的前提条件,即农村土地流转“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民耕地承包权”,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权益,防止农民永久失地。第三,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一是明确流转方式,二是建立流转平台,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四是探索土地流转市场定价办法。
6.逐步放宽城市户籍管制。建议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逐步剥离附属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渐进式放宽城市户籍管制。第一,以在当地有合法住所(包括租房)为条件合法“居住证”,准许常住登记。持证者享有同等的就业权、选举权、初级卫生保健,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实业保险等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第二,根据社保参保年限或缴税年限,确定能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救济资格。第三,根据学籍年限和监护人参保年限,确定能否享受高考、特殊行业注入等于户籍严格挂钩的资格。
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积极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三是探索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融资。四是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
务普惠率。
8.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投入。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让农民“老有所养”;设立农村儿童住院互助金,提高新农合补贴标准,扩大补贴面,让农民“病有所医”;适当提高农村最低生活补贴标准,让农民“住有所居”。实行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教师补贴,扩大“两免一补”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9.完善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现行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已经成为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建议对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第一是修改完善《土地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为农村土地、房屋等流转提供法律支持。第三是修订《服务管理条例》,为破除二元化户籍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提供法律依据。第四是建议制定《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和《投资社区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五、重要论述
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的。要有敢于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勇气和智慧。这里的关键是要有统筹的思维和协调的举措。不要把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和鼓励城市快速发展对立起来,而应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如何带动农村发展的问题,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对城市繁荣的支持和服务,谋求共赢,实现共荣。
统筹的思路,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对已经习惯了城乡二元治理方式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深入领会统筹的丰富内涵,把统筹的精神实质,形成新的工作方法和政策措施,是对执政者执政智慧和能力的全面考验。
没有广大农民的普遍小康,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就会不稳,实现全面小康和高水平小康的战略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大局,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只算GDP贡献率一本帐,更要算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这本大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