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

时间:2019-05-15 01:1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

第一篇: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

为加强安全风险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安全隐患及时治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风险识别

安全风险识别是指在安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确保及时发现并准确研判风险,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1、安全风险识别的种类

(1)部门、岗位的风险识别,即“层层识别”。“层层识别”从明确防范的事故对象开始,分专业逐层识别,通过“短板”分析的方法查找引起事故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应用安全原理确定事故防范的监控手段和风险控制的现场措施。

(2)设备、环境的风险识别,即“处处识别”。“处处识别”从生产作业场所、环境、设备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较为系统设备环境的识别工作。

2、研判危险源,确定安全风险点

根据生产实际,准确确定危险源,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危险点,制定相应防范风险控制措施。

3、抓好安全风险点与风险控制

依据确定的安全风险点,针对每个岗位有针对性的加以安全防范,事故总是在生产现场发生或引起的,因此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控制作业过程,是现场作业危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作业前,预先辨识风险,分析、描述“危害程度有多大”。通过措施的采取,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则针对危险因素,有效组织和实施控制措施,防范风险失控。为了促进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开展作业安全规范检查和反违章工作,实现闭环管理。

二、跟踪安全风险点,预先识别,建立隐患排查制度

通过识别、辨识发现的安全隐患,建立“隐患问题库”,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实时监管隐患的发现、发展、处理和评价,在现场作业前及时调阅隐患问题库,防止隐患暴露于人员活动范围而导致事故。对于重大隐患还要研究方案,尽力整改,以防重大事故发生。对于作业现场场所,要不断分析作业中的安全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安全隔离、防护、警示措施,改进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提高安全本质化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隐患排查内容:

1、工作区域生产设备是否完好;

2、作业场所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完好、可靠;

3、从业人员作业是否规范、按章操作,是否遵守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

4、从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进行作业;

5、个人不安全、不规范或异常举止行为;

6、其他各类不安全隐患问题。隐患处理要求:

1、对排查出的隐患应立即整改;

2、对排查出的隐患危险,不整改直接危害自身及他人的安全要求立即整改;

3、影响和危及他人安全的工作活动、不规范行为要求立即整改;

4、他人影响和危及本人安全的工作活动、不规范行为要求立即整改。

三、危险源控制

1、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本单位危险源的数量、分布和危害特性,必须熟知危险源的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排险救援预案。

2、危险源场地和处所按照技术规范要求配备相应安全设施、灭火器材等,并定期进行检验。

3、严格执行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控,消除危险源的安全隐患。

4、生产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坚决杜绝违章。

5、对危险源设施设备应设置安全标语和警示标志。

淄博和精细易化工有限公司

安 全 风 险 识 别 及 隐 患 排 查 制 度

第二篇:风险隐患排查制度

风险隐患排查制度

为尽快发现、整治风险隐患,将事故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村委会每月组织开展一次风险隐患的全面排查,重点时段要加强增加对重点部位的检查评率。

二、各社信息员每10天进行一次风险隐患排查。

三、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森林防火、农村大院、道路交通、地质灾害、工业企业及社会不稳定群体。

四、风险隐患排查必须分级分类,做好一对一的应急预案,并明确相应的责任领导,责任人限期整改化解。

五、对一时不能整改的要加强监测防控做好应对准备。

第三篇:安全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安全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1.目的

为了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保证 风险管理和隐患治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保证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2.使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风险管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3.职责

各部门及负责人严格履行《风险管理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责任制制度》的职责。4.术语和定义

4.1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 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风险管理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4.2 风险点

风险点亦称风险源,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备、设施、场所、区域等的物理实体、作业环境或空间。5.风险防控程序

5.1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企业风险防控与隐患治理的前提,也是安全管理的必 要手段,在现场的生产过程中,诱发安全事故的因素很多。企业各部门、车间、班组、岗位要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这几个方面开展风险辨识,在风险辨识过程中,要对风险点进行分析,确定其危害因素,并根据各区域、场所的风险点制定有效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防范措施,便于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5.2 形成风险点库

企业完成风险辨识工作后,将识别出的风险点纳入系统,形成企 业自己的风险点源库。风险点库主要包括:风险点名称、危害因素、防控要求。

5.3 制定风险清单

企业建立风险点源库后,需要根据风险点源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 况制定厂矿、车间(部门)、班组、岗位的风险清单。每一层级的清单中的风险点、检查周期、检查频次均需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5.4 风险信息更新

要对风险防控进行跟踪验证,定期进行风险辨识,涉取新的风险 信息,对产生新的风险危害进行补充评价,对原有风险评价中的措施进行修订、更新。6.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程序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法定义务,也是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充分应用,针对每个危险源应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排查,才能真正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系统化、规范化,隐患排查治理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6.1 实施隐患排查及公示

各层级要对照制定的风险防控清单进行隐患排查,按风险点及时 将隐患信息上报到安全管理小组。公司应将排查出的主要事故隐患进行公示,并形成《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检查项目公示牌》。

6.2 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通知与整改复查

每次隐患排查工作结束后,对存在问题的检查信息需要进行隐患 整改操作,并登记隐患的整改情况。安全管理部门要尽快下发风险控制和隐患排查治理通知单,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根据隐患整改记录单进行隐患整改,隐患整改完成后,需要对隐患的整改情况进行填报,安全管理部门对整改结果复查,并登记隐患的复查信息。

6.3 隐患消除与隐患归档

对检查合格的隐患管理人员经确认后进行归档处理,对整改符合 要求的事故隐患,系统将自动归档,整改不符合要求的事故隐患需要 进行再次整改,知道确认隐患消除为止。7.隐患排查内容和要求

对于一般性事故隐患,安全管理部门应要求有关部门期限排除。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管理部门应联系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做出暂时局部、全部停车或停止使用的强制措施决定,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限期彻底整改。

(一)事故隐患的范围(1)危及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或重大险情。

(2)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 缺陷等。

(3)建设、施工、检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能量伤害。(4)停工、生产、开工阶段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5)可能造成职业病职业危害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6)在敏感地区进行作业活动可能导致的重大污染。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理活动(包括停用报废装置设备的拆 除,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理等)。

(8)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9)以往生产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二)对所排查的安全隐患,由安全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 整改措施,并下发《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由各车间、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整改。

(三)对难以立即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制定整改方案,方案 需包括: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四)在隐患治理过程中,负责整改的部门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 护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在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止使用或停产,对难以停止使用或停产的相关生产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五)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各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向公司安全管理 部门、公司及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报告包括: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隐患的治理方案。

(六)事故隐患坚持“谁存在事故隐患,谁负责监控整改”的原 则,由存在事故隐患的车间、部门组织整改,整改责任人为各车间、部门主要负责人。

(七)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查出的隐患都要逐项分析研究,并 提出整改措施。定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完成期限,凡当班组能整改的不准推向车间、凡车间能整改的不准推向公司主管部门的原则按期完成整改任务。

(八)整改责任单位要按照《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要求,对事 故隐患认真整改,并于规定的时限内,向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整改情况。整改期限内,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专人监控,明确责任,坚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九)整改工作结束后,整改部门要按要求写出隐患整改回复报 告,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检查验收。

(十)对整改措施不到位,检查验收不合格,事故隐患未消除的 应停止其相关设施、设备的运转和操作使用,直到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复运行。8.处罚

按照公司《安全处罚管理制度》进行考核、处罚。

第四篇:环境风险排查及隐患整改制度

环境风险排查及隐患整改制度

环境风险排查及隐患整改制度1

1.目的

为了落实环保各项规章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减少突发性事件造成环境风险,防范各类环境事故的发生,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与本公司形成劳动关系的人员及进入公司所属生产区域的临时用工、施工、实习人员、技术服务人员等。

3.相关文件及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4.内容及相关要求

第一条环境风险是指人们在建设、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遭遇的突发性事故(一般不包括自然灾害和不测事件)对环境(或健康乃至经济)的危害程度。环境的隐患,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环境管理上的缺陷等。

第二条通过环境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全面、正确掌握风险隐患存在情况,推进风险隐患登记和现状评估,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逐步建立风险隐患排查监管长效机制,清除各种环境隐患,保障环境安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第三条全面排查治理环境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环境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公司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环境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第四条排查检查内容: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记录、查隐患、查环保设施设备。

第五条排查检查形式:

a、联合排查检查。由安全监察部牵头,各单位、部室协助配合,组织进行的环境风险排查检查。

b、在重大节假日、国家重要活动前夕,由公司领导带队组织进行的环保大检查、环境风险排查。

c、季节性排查检查。针对雨季易发事故进行的环境风险排查检查。

d、专业性排查检查。对环保设施设备进行的技术性排查检查。

e、日常排查检查。由各生产单位、部室组织的排查检查。

f、自检。班前班中班后进行的自我环境风险排查检查。

g、互检。员工之间相互进行的环境风险排查检查。

h、交接检查。交接班时进行的环境风险排查检查。

第六条排查检查方式:采取季(月)现场排查检查与不定期巡回排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生产单位、部室进行全面的环境风险排查检查。

第七条建立、完善环保监督检查、环境风险排查及环境隐患整改制度、机制,保证环保检查、环境风险排查常态化、机制化,做到班前、班中、班后互检互查、自查自纠。

第八条对排查检查出的环境风险或事故隐患由安全监察部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并按“三定、四不推”原则积极进行整改,确保把环境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暂时不能整改的重大隐患,要制定出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设立醒目标志,并按第九条规定执行。

第九条带有环境风险重大危险源、重大环境事故隐患的管理:

1.强化对重大环境事故隐患和带有环境风险重大危险源的采场、排土场、尾矿坝等的监控力度,立足于事先预测和防范,并加强评估、普查和建档工作。

2.带有环境风险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和设施必须做到:

a、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

b、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保证一定的应急救援器材、物资,定期开展重大危险源监测和评估。

c、对处于重大危险源作业场所的作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

d、现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悬挂或立于醒目位置。

e、定期组织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重大危险源专项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f、制定、完善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演练。

g、重大危险源档案、评估报告、应急救援预案要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集团公司备案。

h、对存在环境事故隐患和缺陷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必要时停止作业或使用。

第十条针对一时不能整改的环境事故隐患,必须建立详细的隐患档案(包括分布图、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采取的整改和监控措施等)。发现重大环境事故隐患时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集团公司,同时成立由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的隐患整改小组,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并积极开展演练,有针对性地开展救援知识培训,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设施、器材并保证完好有效。

第十一条完成重大环境事故隐患整改的场所和设施,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集团公司申请审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集团公司备案。

第十二条本制度自颁发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属公司安全监察部。

环境风险排查及隐患整改制度2

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本厂的环境风险管理,严格落实本厂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有效预防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1、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厂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实行定期(专项、季节、节假日等隐患检查)或不定期(日常的隐患排查)的隐患排查,及时根据隐患产生的原因,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和防范措施。

3、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环境风险排查:

(1) 设备、设施是否处于安全的运行状态。

(2) 有毒、有害等危险作业场所的安全状况。

(3)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否正确佩带劳动防护用品

(4) 现场生产管理或指挥人员有无违章指挥

(5) 危险源的检测监控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

4、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整改,整改责任单位,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整改,不得互相推诿、扯皮、拖期、延期。

5、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活动,落实隐患整改措施和责任。

6、其他各部门及人员对发现的环境风险隐患,应及时报告,重大隐患可直接上报领导主要领导,以保证尽快解决。

7、职工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8、本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谁排查,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逐级管理。

环境风险排查及隐患整改制度3

为切实加强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各类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 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为安全生产、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依据有关法 律法规及标准,特制定隐患排查、整改、登记消除报告、隐患排查责任、事故隐患奖惩五项制度。

一、隐患排查制度

1、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实行隐患分级、分类排查制度,逐环节、逐部位排查,掌握隐患的存在,分布情况,分析产生隐患的原因,制定整改和防范措施,公司级排查频率:综合每月一次,日常每天巡检排查;车间级排查频率:综合每月一次,日常每天巡检排查;班组级排查频率:每班巡检排查。

3、排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落实到人头,安全生产规 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设备、设施是否处于正常的安全运行状态;有毒、有害等危险作业场所安全生产状况;从业人员是否经过三级培训教育,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放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从业人员是否正确佩带;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有无违章指挥,强令从业人员冒险作业行为;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对从业人员的违

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

4、对排查出的隐患,按照规定限期内整改的规定执行。

5、设立公开举报电话,畅通隐患举报渠道,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和监督隐患

排查治理工作,并对及时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进行举报,按照《20xx年安全环保考核办法》有关标准兑现奖励。 6、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活动,落实隐患整改措施和责任。

二、安全隐患整改制度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人的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和 管理上的缺陷。只有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才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制定本制度:

1、隐患整改的基本原则是:“六定、五不准”。六定:定安全隐患项目、定隐患整改措施、定隐患整改责任人、定隐患整改时间、定隐患整改质量要 求、定整改验收部门。五不准:凡个人能整改的不准推到班组;凡本班能整 改的不准推到下班;凡班组能整改的不准推到车间(或部门) ;凡车间(部门)能整改的不准推到公司;凡立即能整改的不准延迟时间。

2、各级各部门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重大隐患可直接上报公司主要领导,以保证尽快解决。

3、职工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4、对严重威胁安全生产的隐患,基层有条件整改的项目,要立即下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并立即整改到位;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可靠的防 范措施,如实告知现场工作人员存在的危险因素;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无法保 证安全的,要立即停产整改。

5、建立隐患整改督办验收制度。安全员要对发现的安全隐患下达整改通知书,由检查人员、被检查单位负责人共同签字,并督促责任单位按时整 改到位后,由安全员负责组织验收,并签署验收意见。

6、对车间能立即整改的安全隐患,车间应立即组织整改,不得拖延。

7、凡本部门无力制定整改措施计划的,应报安环课,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整改措施。

8、整改责任单位,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整改,不得互相推诿、扯皮,拖期、延期。

9、各专业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验收人对安全隐患的整除结果承担验收责任。

10、由于资金或技术问题暂时不具备整改条件的,有关部门要写出书面说明,经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可列入下步整改计划。

11、物控部应对安全隐患整改所需的物资、器材的.及时供应和产品质量负责,严禁购进假冒伪劣产品或“三无产品” 。

、隐患整改通知书、验收意见书等书面资料,要认真填写,并经有关人员签字后存档。

13、对未按期、按要求整改隐患的,视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给于经济处罚,由此引起重大伤亡事故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4、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上级有关部门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要按指令要求和时限整改到位,由公司安环课组织协调整改到位后,书面申请下达整改指令的部门组织验收。

三、隐患排查登记和消除制度

1、设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明确专人负责填写、上报和存档备案工作。

2、对排查出的隐患, 按照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明确人员,制定措施,落实整改资金,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3、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及时向主管负责人报告,主管负责人接报告后应根据隐患等级作出立即整改决定或报告请示主要负责人。

4、一般隐患整改完毕并验收合格后,在隐患治理台帐上记录“已整改”,重大隐患整改完毕后,申请主管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验收签字。

5、对上级有关部门排查的隐患,予以公示告知,限期治理,治理工作结束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向负责验收的单位提出书面复查申请,经审查合格后,方可记录消除隐患。

、书面复查申请的主要内容包括,隐患类别,隐患部位,整改措施,投入整改资金,整改到位情况以及整改责任人。

7 、对排查出的隐患以及隐患整改消除情况定期向上级主管单位汇总报告,接受上级单位的指导和监督。

四、隐患排查责任制度

1、隐患排查责任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状重要内容,单位内部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逐级分解落实任务目标。

2、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谁排查,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逐级管理。

3、从业人员负责本岗位的隐患排查工作,做好记录及时上报。

4、专(兼)职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采取安全措施,一般隐患当场整改到位,重大隐患立即上报主管负责人。

5、主要负责人负责定期组织专(兼)职安全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隐患,落实整改资金,复查隐患整改情况,兑现奖惩,对定期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的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签字把关,并负责组织人员对上级有关部门排查出的隐患进行整改,负责分解落实整改责任, 按要求和期限整改到位。

7、对因排查隐患不深入、不细致或对排查出的隐患整改措施不到位,责任制不落实致隐患长期得不到整改的,依据本单位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五、事故隐患奖惩制度 在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按其情节、程度,分别给予相应的奖惩:

1、认真检查,及时发现重大事故隐患、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抢险救灾,避免重大火灾、爆炸、人身伤亡、装置停产、主要设备损坏以及有其它显著成绩者,每次奖励200-800元/人。

2、为保证安全生产,积极提出安全、环保、节能降耗等方面合理化建议或发现消除事故隐患被公司采纳的或有一定价值的一次可视情节奖200-1000元/人。

3、未及时处理设备管道“跑、冒、滴、漏”现象,造成污染的,扣罚100元/次。

4、因操作或设备、管道破裂造成大量污染物突发性泄漏,应迅速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大,并及时上报安环课,以便协调处理,违反者扣罚200元/次。

5、不积极主动配合公司开展的各种安全、环保检查、教育培训和宣传等工作的,扣罚100元/次。

环境风险排查及隐患整改制度4

环境风险排查及隐患整改制度为了落实环保各项规章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减少突发性事件造成环境风险,防范各类环境事故的发生,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环境风险是指人们在建设、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遭遇的突发性事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环境的`隐患,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环境管理上的缺陷等。

第二条通过环境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全面、正确掌握风险隐患存在情况,推进风险隐患现状评估,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逐步建立风险隐患排查监管长效机制,清除各种环境隐患,保障环境安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第三条全面排查治理环境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和遏制环境事故发生,促进公司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第四条排查检查内容: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记录、查隐患、查环保设施设备。

第五条排查检查形式:

a、联合排查检查。由公司法人带队、各相关人员参加进行环境风险排查检查;趴在重大节假日、国家重要活动前夕,由公司领导带队进行联合排查:

c、季节性排查检查。针对雨季易发事故进行的环境风险排查检查:

d、专业性排查检查。对环保设施设备进行的技术性排查检查:

e、日常排查检查。由环保专管员、班组长进行日常排查检查。

第六条对排查检查出的环境风险或事故隐患由公司制定整改方案,及时准行整改。需要外协解决的立即联系有关外协部门。对存在环境事故隐患和缺陷不能立即整改的,停止作业或使用。

第七条发现重大环境事故隐患时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第八条本制度自颁发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属公司。

环境风险排查及隐患整改制度5

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本公司的环境风险管理,严格落实本公司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有效预防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1、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公司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实行定期(专项、季节、节假日等隐患检查)或不定期(日常的隐患排查)的隐患排查,及时根据隐患产生的原因,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和防范措施。

3、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环境风险排查:

(1) 设备、设施是否处于正常的安全运行状态;

(2)有毒、有害等危险作业场所的安全状况;

(3)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否正确佩带劳动防护用品;

(4)现场生产管理或指挥人员有无违章指挥;

(5)危险源的检测监控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

4、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整改,整改责任单位,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整改,不得互相推诿、扯皮,拖期、延期。

5、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活动,落实隐患整改措施和责任。

6、其他各部门及人员对发现的环境风险隐患,应及时报告,重大隐患可直接上报公司主要领导,以保证尽快解决。

7、职工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8、对于由于资金或技术问题等暂时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问题,必须采取可靠的防 范措施,如实告知现场工作人员存在的危险因素;对于重大安全隐患无法保证安全的,要立即停产整改。

9、对需要整改的'环境隐患问题,要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验收意见书等书面资料,要认真填写,并经有关人员签字后存档。

10、对未按期、按要求整改隐患的,视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 给于经济处罚,由此引起重大伤亡事故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1、对所排查的隐患问题,要有隐患排查记录台帐和隐患治理台帐,要存档备案。(备注: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本公司的环境隐患排查排查记录台账和隐患治理台账、下达的隐患整改通知书、验收意见书等并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记录台账和隐患治理台账、下达的隐患整改通知书、验收意见书,一并管理。)

12、对上级有关部门挂牌督办的隐患,予以公示告知,限期治理,治理工作结束后,要向负责督办的单位提出书面复查申请。

13、对已整改或未整改的隐患问题都要做为下次排查的重点。

14、本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谁排查,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逐级管理。

15、对因排查隐患不深入、不细致或对排查出的隐患整改措施不到位,责任制不落实致隐患长期得不到整改的,依据本公司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其责任,情节严重者,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

16、对在本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者,给予奖励。

第五篇: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度

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1.1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落实环保各项规章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减少突发性事件造成环境风险,防范各类环境事故的发生,结合项目实际,制定本制度。

1.2 通过环境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全面、正确掌握风险隐患存在情况,推进风险隐患登记和现状评估,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逐步建立风险隐患排查监管长效机制,清除各种环境安全隐患,保障环境安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1.3 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项目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环境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1.4 环境风险是指人们在建设、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遭遇的突发性事故(一般不包括自然灾害和不测事件)对环境(或健康乃至经济)的危害程度。环境的隐患,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管理上的缺陷等。

第二章 管理机构

2.1 为加强环境管理工作,从源头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确保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到位,公司成立环境隐患排查领导小组。2.2 领导小组人员由项目安全环保管理委员会人员及专兼职安全员、环保管理员、技术员组成。

第三章 排查检查范围、内容、形式、方式

3.1 排查检查范围。公司各车间、各部门的各个工段等。3.4 排查检查方式。采取公司月检查、车间周检查,现场排查检查与不定期的巡回排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部门、各车间进行全面的环境安全排查检查。

第四章 环境风险排查检查及隐患整改管理

4.1 建立、完善完善环保监督检查、环境风险排查、环境安全大检查及环境事故隐患整改制度、机制,保证车间、部室环保检查、环境风险排查常态化、机制化,做到班前、班中、班后自检自查。

4.2 在重大节假日、国家重要活动前夕,由公司领导带队组织进行的环保大检查、环境风险排查。

4.3 对排查检查出的环境风险隐患或事故隐患由安环科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并按 “三定、四不推”(即:定时间、定措施、定负责人员,个人不推给班组、班组不推给工段、工段不推给车间、车间不推给公司)的原则积极进行整改,确保把环境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暂时不能整改的重大隐患,要制定出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设立醒目标志,并按规定把环境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下载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风险隐患排查制度

    公司风险隐患排查制度 1目的和内容 为了建立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

    安全检查制度及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检查制度及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检查制度及隐患排查制度1 一、各级职责及负责人本公司主管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对本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各项目部应成立由分管安......

    安全检查制度及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检查制度 一、总则 建立健全项目安全检查制度,是识别和预防事故发生的一种重要保证手段,安全检查可以及时了解施工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制定安全措施进行预防,从而改善生......

    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 1.目的和范围 1.1为了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源和安全隐患,并及时、有效地排查治理生产安全事故隐患,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制......

    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

    青田鹤城路道路改造及管线地埋工程 (鸣山路-马鞍山路) 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 工程名称:青田鹤城路道路改造及管线地埋工程(鸣山路-马鞍山路) 编制单位:浙江丽水天豪园林有限公司......

    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 1、安全检查方法及要求 1.1、公司对项目施工现场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检查评分,掌握各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情况,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

    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 1、项目部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进行检查,按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的规定进行评比; 2、项目部应采取经常性的......

    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

    2.6 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制度 2.6.1总则 1 为加强安全管理,通过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整改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保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