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在监狱行刑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19-05-15 01:1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在监狱行刑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在监狱行刑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篇: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在监狱行刑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在监狱行刑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罪犯 劳动改造的功利主义思想及我国监狱生产劳动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 我国目前监狱劳动改造功能严重错位应在监狱价值理念和监狱制度构建的角度 对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再定位。明确劳动改造功能再定位的目标是实现监狱“以 改造人为宗旨”的本质属性的回归,并提出了实现这个监狱劳动改造功能正确 定位的几点建议。

监狱行刑实质上是将抽象的刑法规定加以具体运用的动态过程o'当然,这

种二具体运用的动态过程”是包含在刑罚执行的范围之内的。广义上的刑罚执行, 是指有关的刑罚执行机关将人民法院己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和裁定付诸 实施的活动。它既包括对主刑的执行,也包括对附加刑的执行①。相比较而言, 监狱行刑可称为狭义的刑罚执行,它是特指监狱(包括未成年犯管教所)依照法 律规定的特定执行范围将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和裁定付诸实 施的活动。根据我国《监狱法》的规定,监狱虽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但 其执行范围却是特定的,即只对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无期徒刑、有期徒刊的罪 犯执行刑罚。监狱行刑功能,是指在监狱行刑的动态运作过程中对受刑人、对 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效能和影响。我国监狱对受刑人的功能表现为:一是惩罚 功能。监狱行刑本身就代表着惩罚,罪犯将被完全或部分剥夺人身自由,罪犯 会因失去人身自由在心灵上感受到的痛苦,这种痛苦可能会对罪犯的心理产生 威慑作用,使罪犯在服刑期间不能也不敢危害社会;二是改造功能,其中包括 了劳动改造功能和教育改造功能。劳动改造功能是通过劳动使罪犯改掉恶习, 学会一技之长,逐渐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教育改造功能是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使罪犯回顾过去,认识旧我,树立信心,重塑自

我。惩罚功能和改造功能既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又对立统一贯穿于监狱行刑始 终。惩罚功能离不开改造功能,否则监狱行刑就成了单纯的剥夺和威慑:改造 功能则必须以前者为基础,否则将无法和社会上的劳动和教育相区别。但是, 两者的立论根据、着眼点和价值追求是不同的。惩罚的正当根据是报应,它着 眼于过去的犯罪行为,追求的是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观念;而改造的根据 是预防,它着眼于未来,追求的是社会功利。监狱行刑的惩罚功能是显而易见 的,而改造功能在监狱行刑中的作用和正确定位,是监狱行刑活动中具有重要 理论价值和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本文即着重对我国监狱行刑中劳动改造功能 的再定位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章我国监狱的行刑功能

在以自由刑为核心的现代刑罚体系里,剥夺自由刑是刑罚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欲了解剥夺自由刑的本质,首先需要了解刑罚的本质④'。在我国刑法理论 中,认为“刑罚以其惩罚的严厉性为本质属性”,或者认为“刑罚的法律本质 是惩罚的严厉性”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刑罚的严厉 性对某些刑种来说并不具有,如罚金或管制,这些刑种与作为治安行政处罚措 施的劳动教养相比,都不如劳动教养严厉。按惩罚严厉性说,无法对此作出解 释。可见此说只能说明一部分刑种,而不能说明全部刑种,因而不宜将它解释 为刑罚本质。从我国国情出发,宜认为刑罚的本质是对犯罪的惩罚性,亦即刑

罚是对犯罪的惩罚李。在本质刑罚的基础上再来认识剥夺目由刑的本质。剥夺自 由刑的本质由两个内在属性构成:一是以剥夺人身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对罪犯行 为的惩罚性;二是在剥夺人身自由的基础上对罪犯的改造性二这两个内在属性 的辨证统一,就是剥夺自由刑的本质气剥夺自由刑的本质是监狱行刑功能的内 在根据,而监狱行刑功能则是剥夺自由刑本质的外化。

首先,监狱行刑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犯罪人的功能。剥夺自由刑的本质决定 了监狱行刑对受刑人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惩罚功能。监狱产生的最初 目的就是为了惩罚,惩罚是监狱行刑的固有属性。但是,我们并不能在监狱行 刑过程中单纯追求惩罚效果,更不能把惩罚作为监狱行刑的目的。过分强调监 狱行刑的惩罚功能必然导致为惩罚而惩罚的错误倾向。二是改造功能。“惩罚 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方针。我国监狱在执行刑 罚过程中,始终把改造罪犯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作为出发点,监狱各项工 作都围绕着这一轴心来运作。应该指出的是,惩罚是保证改造顺利进行的必要 条件之一,监狱行刑缺少了惩罚功能,对罪犯的改造就会落空;反之,改造本

身又是实施惩罚的目的所在。也就是说,监狱行刑的改造功能与惩罚功能是互 相依存、互相渗透的气监狱行刑的改造功能包括两方面:

1、劳动改造功能。犯罪分子大多因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追求享乐而走向犯罪。通过劳动,使犯 罪人逐步养成劳动的习惯,矫正其好逸恶劳的恶习,恢复普通人的本性。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第1条明确规定,“为了惩罚一切 反革命犯和其他刑事犯,并且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1994 年颁布的《监狱法》第69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可

见我国监狱行刑中对劳动改造的重视。

2、教育改造功能。教育可以使人增长知 识,改变观念,提高思想,学会技能,因此它也是改造罪犯不可或缺的方法。

《监狱法》设立了“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专章,详细规定了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对服刑罪犯的教育与社会上的教育不同,它是以刑罚的惩罚功能为基础的,为 改造罪犯成为新人服务的。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文化 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其中,政治思想教育是以转化罪犯思想、矫治恶习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包括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形势政策教 育等,是教育改造的核心内容。

其次监狱行刑对社会的功能。监狱行刑是对犯罪人适用的,但它同时也是 社会的防卫手段,因此监狱行刑不仅对犯罪人发生作用,而且对社会产生作用。监狱行刑对社会的功能主要有:

1、做诫功能,或称为威慑功能。监狱行刑以 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力使潜在犯罪人(即通常所称社会不稳定分子)产生畏 俱而不敢犯罪。刑事古典学派著名代表费尔巴哈就主张,应当使人们预先知道 因犯罪而会受到刑罚惩罚的痛苦大于因犯罪所得到的快乐,从而抑制其心理上 可能萌生的犯罪意念,防止犯罪。根据潜在犯罪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可以将 其分为两类,即潜在初犯人和潜在再犯人,前者是指未曾受过刑事处罚但具有 极大犯罪可能性的人:后者是指已经受过刑事处罚而者复归社会后又具有犯罪 可能性的人。监狱行刑对潜在初犯人而言,使其看到他人受刑之苦,从而在产 生犯罪意图时可能会因惧怕刑罚惩罚而悬崖勒马,不敢以身试法:对潜在再犯 人而启`,使其亲身体验刑罚之苦,从而在再次萌生犯意时可能会基于行刑体验 而产生自我抑制作用。

2、鼓励功能。通过对犯罪人科以刑罚,可以教育广大人 民群众使其了解犯罪行为的后果,自觉遵守法律,并积极参与同犯罪分子的斗 争。对自觉守法者来说,一方面是肯定了其守法价值;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其守 法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第三,对被害人的功能,或称安抚功能。此处的安抚功能是针对犯罪行为 的直接受害人及其亲友而言`的。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对象,受害人及其亲友承 受着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基于本能的复仇心理,他们在一定情况下会对 犯罪人及其亲友实施复仇行为,以此发泄对犯罪人的仇恨。一旦这种复仇心理 付诸实施,便又将构成一起罪案。司法机关将犯罪人绳之以法,使其经受铁窗 之苦,会对被害人及其亲友产生一定的安抚作用使其感受到法律为他们伸张了 正义,平息其愤怒和复仇情绪,使其被犯罪行为破坏的心理平衡重新恢复到正 常状态。

第二章从功利主义角度分析劳动改造功能

功利主义理论认为:行为和实践的正确性与错误性取决于这些行为和实

践对受其影响的全体当事人的普遍福利所产生结果;所谓行为的道德上的正确 或错误,是指该行为所产生的总体的善或恶而言,而不是指行为本身廷。古典学 派的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汾一书中明确地倡导功利主 义。他认为,“法律,毕竟是或者应当是自由人们的契约”厄。根据社会契约理 论,人们之所以通过订立社会契约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是为了“使大多 数人得到最大的幸福”。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割让出一部分自由而组合成 的刑罚权,在他看来,同样也是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李。根据社 会契约,“人们只是由于必要,才割让出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因此很显然,任 何人都希望把尽量少的-一等于使别人担负起保护他的义务所必须的那么多的 自由交给公共的托管机构。刑罚权是这些割让的极小的自由结合起来的,超过 这个限度,便是滥用刑罚权。”`贝卡利亚利用社会契约理论首次提出了“最大 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的术语。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律思想家杰里米·边沁将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由哲学领域注入刑事法领域, 他在《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一书中指出:“大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宰—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这两个主宰刁`能给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趋乐避苦是人类的天性。这种人性支配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应当根据

行为本身所引起的苦与乐的大小程度来衡量该行为的善与恶”⑤。边沁将功利主 义定义为“这样一种原则,即根据任何一种行为的本身是能够增加还是减少与 其利益相关的当事人的幸福这样一种趋向,来决定赞成还是反对这种行为”。还` 边沁认为犯罪者内心存在两种相互作用的动机,即驱使犯罪的动机和制止犯罪 的动机。如果制止动机小于驱使动机,就会诱使犯罪。虽然刑罚给犯罪者带来 一定的痛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恶,但是,按照功利原则,只要刑罚所排除 的恶大于惩罚本身的痛苦,刑罚就是善的。只有当刑罚是没有根据的、或者无 效的、或成本过高、或不必要的时候,刑罚才是真正的恶②。基于功利主义的刑 罚目的,边沁建立了包括死刑在内的十一种刑罚体系。其中,边沁尤为推崇监 禁刑,认为监禁刑有助于犯人的改造,他还亲自设计了一种“圆形监狱”。在 匠形监狱中,罪犯是“拘留、监禁、孤独、强迫劳动和命令”的对象,罪犯的 行为依赖于他人的意志。恰恰是由于意志的缺失,使他们成为罪犯。把圆形监 狱中的罪犯联合在一起的是管理人员的意图,他们让监视人员(监狱警卫、领 班、医生、教师)的意志取代罪犯的错误的或不可靠的意志。在圆形监狱中, 是监视人员的意志界定、指导和监控罪犯的行为。这种监狱还有个主要特征就 是合同管理,即承包人从犯人劳动中获取利润,犯人根据所尽的义务确定应得 的利益。边沁极力主张罪犯劳动,认为安排犯人进行劳动是排解其无聊状态的 唯一方法。对这种圆形监狱,边沁预期它能产生下列良好效果:“道德得到改 善,健康得到维护,劳动得到加强,教诲得到普及,公众负担得到减轻,经济 获得稳定。”“按照功利主义的刑罚观,对犯罪者的惩罚就是通过给犯罪人以痛 苦和祸害,使受刑之苦大于犯罪之乐,加强制止动机,弱化驱使动机,使制止 动机在行为人内心中占有优势,收到惩戒教育效果,以防止犯罪发生。惩罚犯 罪不再是单纯地惩罚罪犯,剥夺他的犯罪能力,还在于矫正罪犯使其不再犯罪 以及威慑他人不犯罪。现代的刑罚目的论基本上包含了这些,即刑罚有报应的 成分,又有威慑、剥夺犯罪能力以及矫正的成分。

功利主义影响下,西方在的罪犯劳动改造的问题经历过两个时期,即报应

刑时期和目的刑时期。由于刑事古典学派大多是报应兼一般预防论者,所以在 报应刑时期刑罚的目的主要在惩罚,威吓社会。不只要控制因违法被判刑后正 在服刑的人的行为,而且要控制一旦违法便应受到惩罚的人的行为。因此,·在 监狱行刑上以使罪犯感觉痛苦为目的,责令其从事各种劳役,施与凌虐和惩罚。强制犯人劳动的目的在于使其终日劳累,从而维持监狱纪律和减轻监狱经费开 支的困难。19世纪初期,在当时的英国监狱中,甚至实行单纯以折磨罪犯身体 为目的的罪犯无效劳动,如踏车、摇曲柄、投掷等,直到1898年这种无效劳动 刁'被禁止,而代之以有效劳动。19世纪末期随着近代学派的兴起,目的刑、教育刑思想和个别预防开始抬头,罪犯的劳动改造在监狱行刑中的地位日益提 高

现代的刑罚目的应该是多元化的整合,而不是孤立的单个。通过劳动惩罚 罪犯的功能应该退居次要位置,而主要目的是改造人。虽然在思想观念上,无 论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都有力地支持劳动改造的存在和实施,但是劳动改造自 身的优点刁`是支持其自身合理性的根本所在。劳动改造成为行刑的基本内容, 这不仅因为一般社会的人们都是以劳动为其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因为只有劳

动刁`能最能够将有关行刑的法律主义、科学主义、人间主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换句话说,行刑所具有的五个方面或五种关系都要求以劳动作为行刑的基本内 容:从拘禁关系上讲,受刑人负有接受刑罚的义务,这一事实不能成为妨碍受 刑人和一般人一样以劳动作为基本生活内容的根据:从处遇上关系上讲,劳动 对于受刑人维持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有益:从秩序关系来讲, 有意义的劳动是维持监狱秩序的最佳手段;从人间关系来讲,劳动是受刑人体 会或体验人间交往的重要过程:从社会关系来讲,劳动是维持受刑人与一般人 的同质性,保持监狱与社会的一体性的重要方法“。

功利主义从所谓普遍有利的结果的角度对人类行为、政治与社会政策作出 一般估价,它解释结果的特殊方式是设定社会大多有一种“功利功能”,这种 功能是可观察、可测量的,是由个人功利功能的总和构成的。尽管功利主义预 设了个人主义的前提,但是,它还是导致了把社会作为整体的集体主义价值判 断。因为它从功利的产出角度只关心结果,而忽视平等、正义和权利净。比如罪 犯在监狱服刑时被强制从事超时间、超体力、超强度劳动,民众应该对这样的 为人权公约所禁止的行为给予宽肴吗?我国有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在人类 社会之公共理性基础上的普遍理论,它是最基本最起码的人类的基本道德问题 或日常生活世界的淑世伦理问题,以此对功利主义的效用观构成了一种强有力 的钳制,在刑罚问题上储怀值教授也认为奉行一种报应主义制约的功利主义, 大而化之就是公正与功利互为底线,谁也不能突破①。1955年联合国预防犯罪 与犯罪处遇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将监狱劳动列为专门议题之一,通过了《囚 犯待遇最低限度规则》,对罪犯的劳动改造提出了各国应遵守的基本要求。我 国1994年颁布的《监狱法》也对罪犯劳动的时间、报酬等作出了规定。这些都 是对功利主义的一个价值约束。

第三章我国监狱劳动改造功能严重错位

首先从理论上看,长期以来我国监狱学界有一种过分推崇劳动改造的观点, 把本来属于改造手段之一的劳动改造凌驾于其他改造手段之上,甚至称之为“惟 一手段”,认为只有劳动改造手段刁'能使罪犯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其他改造手 段只能起辅助作用李。由于理论上的片面性,加之监狱作为国家暴力机器的物质 附属,在国家积极行政、统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强调单向的“命令一服从”关 系,依靠权力来维持组织结构的运行;同时,监狱权力行使缺乏制约,法外用 刑现象严重。在这一体制下,狱政政策或法律政策被视为国家对罪犯的强制, 严格限制罪犯的权利,重视罪犯义务的遵守,把罪犯对权力的屈从视为一种美 德3。

其次,从体制上看,监企合一体制下监狱生产和监狱经费之间的密切联系

使得监狱在追求罪犯改造质量这一目标的同时,还要为追求监狱企业的经济效 益疲于奔命。鉴于改造工作成果的长远性及其与物质利益的相对脱钩,远不如 “监狱经济”利益明显,导致监狱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监狱经济”所要求的 生产上。监狱生产在监狱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已超过了改造,监狱行刑的改造功 能只停留在对罪犯的一般关押与简单说教的层面。“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 针在实践中沉沦为“生产第一,改造第二”。改革开放,体制变革以来,大部分 监狱企业生产下滑陷入了令人堪忧的困境,为了尽力加大生产、增加效益,罪 犯劳动被严重异化,监狱行刑中的劳动改造功能作用被严重夸大,教育改造功 能则弱化甚至流于形式。进而恶性循环直接威胁到了监狱的理性价值、甚至是 工具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监狱劳动改造功能进行反思和重新评 价。

第一节我国罪犯劳动的历史回顾

罪犯劳动是监狱组织罪犯从事实践活动的总称,以生产性劳动为主,也包

括辅助性劳动和习艺性劳动等非生产性劳动。罪犯的生产性劳动,开创了监狱 这一特殊部门的生产领域一监狱生产①。回顾50多年来监狱生产的建立和发 展,始终是与同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监狱经费保障制度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白勺:

一、“三个为了”引发全国监狱大生产

建国初期,监狱押犯剧增,关押场所爆满,给新生政权造成巨大压力。1951 年5月毛泽东同志指出:“大批应判徒刑的犯人,是一个很大的劳动力,为了改 造他们,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必 须立即着手组织劳动改造工作。”据此,第三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 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确定了组织全国犯人劳动的 生产项目,即:“从事大规模的水利、筑路、垦荒、开矿和造屋等生产建设事业”。这些生产建设项目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对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场 地集中、便于管理,比较适合作为大规模组织犯人劳动的生产项目。一年后, 参加劳动的犯人达到了62%。接下来,又大力兴建农场,组织更多的犯人参加 农业劳动。至1952年底,全国己有73.%7的犯人参加劳动。到1954年,这个 比例进一步扩展到85.67%。②监狱生产创建并逐步发展起来,不仅解决了关押 场所紧张和罪犯坐吃闲饭的问题,也解决了监狱狱政设施经费和罪犯改造经费 不足的困难,而且为监狱和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监狱生产的收入被

1954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规定为劳动改造机关的经 费来源之一拼。监狱生产成为监狱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监狱生产得到充分发展

监狱企业的生产在国民经济计划体系内运行,监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 全由国家计划调节,监狱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盈利全额上缴,亏损国 家补贴,监狱没有也不需要自主经营的职能。监狱企业只负责组织、管理罪犯 的生产活动,监狱成为自给自足的“单位”,扮演着行刑者、企业经营者和社会 管理者三重角色,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受国家计划 体系的保障,监狱企业在稳步发展的经营活动中,走出.了一条稳步发展,“自己 养活自己”的道路。监狱企业组织罪犯生产劳动,既实现着改造功能,又创造 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监狱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三、改革开放以后,监狱生产陷入困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的形势下,监狱生产的固有劣势:技术简单、产品档次低,劳动力素质差、地 理环境恶劣、历史欠帐多等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随着这些负效应的逐渐释放, 监狱生产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从卯年代出现亏损至今,监狱系统经营亏 损挂帐已达十几亿元,生产连年不景气,全行业大面积亏损,使监狱系统在1992 年前后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拖欠干警工资、罪犯生活费等问题①。1995 年、1996年、1997年全国监狱系统每年的亏损额都在10亿元上下,亏损企业 数占监狱企业数的43.既、39.&40、36.7%。、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3年国务院 第17次总理办公会议纪要和1995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 动教养工作的通知》(国发〔1995」4号)从干警经费、罪犯生活费、狱政建 设投资、基建投资等方面确定了监狱财政保障体制和投资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 和原则框架。1994年12月颁布实施的《监狱法》第8条规定:“国家保障监 狱改造罪犯所需要的经费。监狱人民警察经费、罪犯改造经费、罪犯生活费、狱政设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列入国家预算。”国发〔1995〕4号文件也规定:“将 监狱、劳动教养经费和狱(所)政建设投资分别列入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 市政府公共预算或计划。”但是多年来由于国家总体建设的需要和国家财力的 限制,监狱经费一直未能足额到位。国家对监狱的财政保障经费1999年己达 68%,到2000年全国累计拖欠在职千警、职工工资15.8亿元。这样,监狱经费 的30%要由监狱生产经营收入来补充,对干警、职工所欠的工资除一部分仍拖 欠外,大部分也要由监狱生产经营收入来弥补①。为了弥补监狱经费的巨大缺口, 监狱不得不牺牲自己刑罚执行机关的职能,在越陷越深的市场经济大海中挣扎, 犯人的劳动时间强度加大,生活和劳动条件趋于恶化,监狱的执法和改造工作 受到极大干扰,监管安全形势严峻②。

四、监狱生产改革试点工作

2002年,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司法部

党组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提出“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 运行”的改革方针和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指导意见并决定在 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监狱管理体制改革的十六字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 监狱生产改革发展的方向“二2004年底,司法部对黑龙江、江西、上海等六省 市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检查,综合检查情况看改革成效 明显。一是监狱经费财政全额保障体制初步建立。按照财政部、司法部共同制 定的《监狱基本支出经费标准》的规定,试点两年期间,中央财政共向除上海 以外的5省(市)累计转移支付10.88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1.8亿元,并且已 经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上海市财政共拿出1.5亿元支持改革,并纳入财 政预算。二是监企分开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监狱和监狱企业相对独立、密切 联系、分开运行的工作机制。六省市已经将监狱管理局和监狱中负责生产经营 管理工作的内设机构分离出来,组建了监狱国有独资公司及其子公司或分公司, 基本实现了监狱与监狱企业在机构、职能、人员、资产上实行分开,初步形成 了监管改造、生产经营两套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收支分 开基本实现,运转正常。六省市在财务管理上划分了监狱和监狱企业两个主体, 明确了各自的经济责任,实行分开建帐、分开核算、分开管理,互不隶属。四 是规范运行正逐步探索完善。监企分开后,监狱与监狱企业分别制定、修改了 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界定了有关各方面关系,明确了个自职责。特别是在规 范监企关系方面,重庆、湖北、江西等基层监狱都采用制度规范、。合同约束、联席协调多种方式,建立了监狱长与总经理、劳动改造科与生产经营部、监区 长与分场长的三级协调机制,较好地推动了监狱与监狱企业的规范运行①。第二节对我国罪犯劳动的总体评述

一、罪犯劳动的组织实施始终是与同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监狱经费保障制度 的发展密切联系

监狱生产是在国家积极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起步的。新中国诞生之初,国民 经济己经到了崩溃的边缘。“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 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 不及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面对罪犯一下 由6万余人猛增到80余万人,而接收的旧监狱设施破旧不堪,难以解决监狱在 押犯人激增的问题。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国家财政极其困难的条 件下,让判处徒刑的罪犯,这“一个很大的劳动力”由国家养起,“坐吃闲饭”, 既不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劳动改造罪犯的理论,也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和国情。因此1951年中央确定劳动改造罪犯的政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从此, 逐步产生了监狱经费对罪犯生产的高度依赖性。国家对监狱经费的保障只是部 分保障,而不是全额保障。由于是部分保障,所以国家财政拨款只是监狱经费 来源的一部分,所缺部分则由监狱生产收入解决。监狱生产的收入被《中华人 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列为监狱的经费来源。该条例第74条规定:“劳动改 造机关的经费来源:

1、国家预算内拨款;

2、劳动改造机关的生产收入。”且在 计划经济时代,依靠国家统筹规划,监狱生产收入成为监狱经费的主要来源, 监狱成为自给自足的“单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后,罪犯生产 在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情况下,尚有发展的空隙和余地,罪犯劳动达到顶峰。从 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之后至今的十余年时间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 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监狱经淤七现了严重的市场不适应症。尽管 国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的扶持,但监狱经济逐步陷入困境①。1994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颁布实施,《监狱法》提出了“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 工作方针,并将劳动生产纳入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体系,初步明确了“监企分开” 的体制。

二、罪犯劳动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1996年的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监狱省直属的独立工业有353个,其中有 在押犯企业为331个。按主导产业分类,监狱企业分布在煤炭采选业、非金属 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 备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等26个大类行业、32个中类行业与170个小类行 业:主要产品有822个久。截至1999年全国监狱系统共有184个农业企业,占 地68.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4万公顷。在全国监狱农场中,在押犯在5000 人以上的大型农场有28个,在押犯1500至5000人的中型农场81个,在押犯 在1500下的小型农场有72个气根据有关统计:1951年监狱的总产值是1862.04 万元,1958年监狱的总产值是137755.55万元,1970年监狱的总产值是

244327.80万元,1982年监狱的总产值是323823.33万元。1989年监狱的总产 值是911596.36万元厂。监狱经济的发展为监狱改造罪犯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国 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罪犯劳动是在监企合一条件下开展的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第74条规定,劳动改造

机关的经费筹集方式是国家预算拨款和劳动改造机关的生产收入。这在我国监 狱职能和干警中形成了“创造积极效益,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的法定职能和 政治职责。在相当程度上,这样的职能与职责也是衡量监狱机关对国家财政贡 献大小的尺度,无形之中导致中国监狱的运作经费和干警的物质性待遇,必然 的、历史性的与“监狱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①。监狱既是刑罚执行机关,也是 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监狱领导既是监狱长又是监狱企业的厂长、经理。监狱 警察既是刑罚的执行者,又是监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长期以来,对监狱财政 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监狱经费与监狱生产收入直接挂钩,监狱把罪犯生产劳动 作为维持监狱运转的重要手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商品生产一直处于短 缺状态。监狱所进行的生产项目,不存在市场饱和的问题,尤其是监狱生产中 的一些原料产品、初级产品都属于社会上的严重短缺的产品。监狱生产的一些 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能自我积累进行发展李。在这一时期“监企合一”体 制下的监狱企业不仅得到了发展,解决监狱经费,还能给国家上缴可观的利润。好景不长,当我国国民经济由时常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后,监狱生产因其先天的 劣势,无法与其他企业竞争,很快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困境。监狱长们更是疲于 奔命,到处找饭吃,由于长期“断奶”,监狱改造工作难以进入良性循环③。第三节对我国罪犯劳动的反思

一、罪犯劳动是以改造人理论为指导,实践中常常背离这个理论

我国监狱生产是改造罪犯的重要载体。我国监狱的罪犯改造工作以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劳动这一人们使用生产资 料,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给予了及高的评价,认 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 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 一切活动的东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劳动的上述观点成为我国监狱 把劳动改造确立为改造罪犯基本手段的指导思想。劳动这一改造罪犯手段的运 用是在其载体一监狱生产中进行的。监狱通过组织罪犯参加劳动对罪犯进行改 造,罪犯在参加劳动过程中改造犯罪思想、矫正犯罪恶习、学习劳动技能、成 为守法公民。这一改造罪犯的过程都是以监狱生产为载体进行的,或者说如果 没有监狱生产的存在,劳动改造这一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就难以充分运用①。但 是,从开始开展监狱生产时起,罪犯劳动就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摇摆,改造与

生产之间始终表现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情况使上至毛泽东、刘少奇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下到监狱工作的实际工作者,都对监狱生产有所意见。1955年中央决定从劳改队调3万和1万4千多罪犯分别参加福建鹰夏铁路和湖 北四湖排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抢工程进度和营养不够、甚至吃水都困 难等原因,发生了成百上千罪犯死亡的现象。这对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造成了 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向中央汇报此事时,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齐 对此都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毛泽东指出:“要人道主义和阶级斗争相结合。”刘 少齐指出:“劳改工作的方针是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李公安部对四湖排水工程 指挥部《劳改犯人病亡情况报告》批示时明确指出:“今后务必纠正片面追求生 产任务而忽视和违反我们改造犯人的政治目的的一切做法各种不合理的管理制 度,应立即彻底废除。”气956年12月,罗瑞卿部长在第八次全国公安工作会 议总结讲话中指出:“劳动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把犯罪分子教育成成为善良 的劳动者。因此,既要生产,又要进行必要的充分的思想教育工作。生产也是 为了改造上的目的,但不能妨碍改造。我们在这个工作中所追求的目的,主要 是政治上的目的,而不是经济上目的。”后来到1962年,毛泽东在听取公安部 负责人汇报时强调:“劳动改造罪犯,生产是手段,主要目的是改造,不要在经 济上作许多文章。”

二、罪犯劳动被严重异化

〔一)监狱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监狱行刑目的的矛盾

对监狱行刑目的,我国监狱法学界进行专门阐述的不多,但都有一个基本 的共同点,即我国行刑的目的不是(或不单纯是)使犯罪分子受到一定的痛苦 和损失,而是进行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我国《监狱法》对监狱行刑目 的没有明确表述,但该法第1条、第3条分别规定了:制定本法目的是“预防 和减少犯罪”和“监狱„„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可见,将监狱行刑目的 表述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既能成为我国监狱法学界普遍接受,又具有一定 法律依据`。监狱组织罪犯劳动就是为了实现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目的进行的刑 罚执行活动:而监狱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按市场机制运作的法人主体,追求经 济效益最大化是其根本职能和本质任务。纵观行刑发展过程中,只要监狱经费 与罪犯生产劳动有关系,监狱追求经济效益并非是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服刑 罪犯这样的廉价劳动力谋取利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 因证明监狱的产品事实上是盈利的,立法者很快确信监狱工业是一个有效的经 营,希望监狱自给自足。于是,监狱工业的成功发展逐渐成为了监狱长最关心 的问题„„逐渐地,生产变为至高无上的目的,当时的一个报告中写到:“没 有一个州的监狱能证实改造是监狱行刑的最高目的,都尽可能充分利用罪犯这 样的廉价劳动力。”组织罪犯劳动会创造利润,当过分追求利润时,必然导致

其改造工作的削弱②。特别是我国在监企合一的情况下,监狱生产的经济意义被 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而监狱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基本职能却被架空,由 于我国的监狱生产管理人员与刑罚执行夕、员队伍没有分离,人员配置互为消长, 按照强调“生产第一”的管理思路,大部分的警力被用于监狱生产的管理,教 育改造工作由于警力不足难免流于形式,使改造质量受到极大影响。据统计, 全国监狱干警与押犯总数的比例,按1951年“八劳”会议确定的标准执行, 工业单位20%,农业单位16%,综合性单位18%的比例配。随着市场竞争的 加剧,各监狱都不得不把越来越多的警力,用于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售后服 务、催款要帐等生产经营业务。农业单位还要动用大量警力办学校、医院等, 使得在一线实际管理、教育罪犯的千警与在押犯的比例,一般在8%以下,有 的甚至在6%以下。而且,为了鼓励发展生产,许多监狱干警的经济待遇与犯 人生产劳动的效益挂钩,甚至直接由各级干警承包犯人生产,由作为国家公务 员的监狱干警对自己管理的犯人的生产经营自负盈亏。为了追求监狱生产利润 的最大化,一些监狱往往置罪犯的合法权益不顾,通过延长犯人的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等方式提高监狱生产的收入和利润。有的成年犯监狱,罪犯劳动 超过8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以上;有的监狱组织罪犯外役劳动,罪犯劳动时间 超过法律规定的要求;个别女犯监狱安排女犯从事某些不适合妇女身体条件的 劳动项目,等等①。这些做法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利于罪犯改造的副作用,使罪犯 产生厌倦、抵触劳动的情绪。同时也削减了教育改造的时间,使教育改造功能 严重弱化。,(二)“监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影响监狱公正执法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社会公众对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公正执法。

监狱管理者手中掌握着对罪犯的管理、调配、处遇、奖惩甚至减刑、保外就医、假释等权力。如果监狱干警既是执法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他们的执法意 识和等价交换意识必然发生冲突③。由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监 狱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的产、供、销要全部走向市场。又由于监狱企业的产品 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监狱在寻找市场的过程中, 利用押犯中的经济犯、职务犯、关系犯,在产品销售、优惠贷款取得、减免税 费、动力供应等方面为监狱企业谋取利益。监狱对这些“社会资源”的偿付, 就是“妥协执法”,表现为对做出“贡献”的犯人,“破格”给予各种行政奖励`, “妥协执法”的范围和程度在有些监狱甚至发展到了减刑、假释、监外执行等 刑罚执行变更环节。以执法权利换取监狱利益的“妥协执法”现象,严重损害 了监狱执法的公正性和执法的正常秩序,也埋下了监狱警察执法腐败的隐忧遏。(三)监狱企业与社会企业之间不平等竞争的矛盾

监狱利用罪犯作为主要劳动力组织生产的企业与社会上按照公司法组成的

企业之间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平等竞争。尽管监狱企业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产品 结构单一等问题,但监狱企业享受贴息贷款、税收返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 时分利用罪犯这样的廉价劳动力使得生产成本低。因此监狱产品在市场流通, 是一种不平等竞争。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在过剩经济的情况下市场份额是有限 的,监狱生产靠各种优惠政策取得竞争优势,监狱企业搞得规模越大,占市场 份额越多,挤占社会企业的市场份额也越大,进而造成社会上的就业岗位减少, 社会上失业人员增多,也同样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影响社会稳定。(四)罪犯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关于强制劳动问题:监狱生产是在强制罪犯劳动的条件下开展的。强制罪

犯劳动的理论基础是劳动改造理论。早在建国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纲领》中就明文规定对罪犯“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曾经在新中国监狱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也 明确规定“为了惩罚一切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刑事犯,并且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 造自己,成为新人。”同年的《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贯彻对罪犯的劳动改造政 策》的“社论”再次强调了“强迫劳动”。直到现在,大家形成的共识是“罪犯 劳动具有强制性”。不过,具有权威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学习手册》 在解释第69条“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时,没有用强制性一词, 而是用了一个中性的法律语言“凡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这是罪犯 的一项重要义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2年发布的《中国改造罪犯的状况》(白皮)用了较为缓和的语气“罪犯刚入狱时,有的没有劳动习惯,有的鄙视 劳动,因此参加劳动多少都带有被强迫的性质。”罪犯劳动有着坚强的理论支撑 ,。

监狱组织劳动的强制手段也很明显,完整的警戒设施、严密的监管制度、严 格的监规纪律构筑了威严的管理氛围。一方面,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 动,无所选择,而且劳动的场所、时间、任务、程序都必须服从安排,不得任 行其事;另一方面,抗拒劳动、消极怠工的罪犯将受到监狱的警告、记过、禁

闭等行政处罚李。我国罪犯劳动制度具有强制性、惩罚性等特点与联合国罪犯劳 动制度的非强制性、非惩罚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 公约》第8条第3款规定“任何人不得被要求从事强迫或强制劳动”;《联合国 罪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71条第3款规定,监狱当局“在正常工作日, 应交给足够的有用工作,使罪犯积极去做”同时规定:“监狱劳动不得具有折 磨性质”,劳动目的是“足以保持或增进罪犯出狱后诚实谋生的能力。„„利益 不得屈居于监所工业营利的目的之下”;《欧洲人权公约》第4条规定“任何 人不得使其从事强制或强迫劳动。”圭亚那、巴基斯坦和前南斯拉夫等国宪法均 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和强迫劳动。由此可见,在许多国家参加劳动是罪犯的一 项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保障。但在我国罪犯参加劳动是改造的重要手段,具 有强制性特点,表现为一种义务,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参加。

关于劳动报酬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罪犯劳动报酬目前为两大类型: 一类采权利主义,以德国、意大利、法国为楷模:一类采恩惠主义(奖金制), 以日本为典型,其他国家则较少运用。在我国历史上,自清末小河滋次郎主持 起草《大清监狱律草案》起,直至新中国成立止,监狱制度都深受日本影响, 关于罪犯劳动报酬也比照日本采用恩惠主义。这样罪犯作业被视为义务,罪犯 无权请求监狱给付报酬,监狱对罪犯作业是否要给付奖金,也便具有随意性, 因此,不符合尊重、保障罪犯人权之国际潮流'。我国1994年的《监狱法》对 罪犯劳动报酬采用权利主义,《监狱法》第72条规定: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对罪犯的劳动报酬问题做出 明确规定,是对罪犯劳动权的充分肯定。但其条文极其简单,缺乏可操作性, 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条款。在当时监狱的财政拨款不能足额保障,还要靠监狱生 产弥补监狱经费的缺口,而监狱生产举步为艰,连干警工资都出现拖欠,给罪 犯发放劳动报酬无异于天方夜谭。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观,2003年4月福 建省监狱管理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并实施《福建省监狱系统罪犯劳动报酬管理 试行办法》,给参加劳动的罪犯发放劳动报酬。参加劳动的罪犯每月可领取10 余元至300元不等的“工资”以及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和津贴。《办法》规定, 罪犯劳动报酬的考核发放实行按日考核、按月兑现,考核与狱政管理、教育改 造达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罪犯如积极改造,可多领“薪水”,获评先进、劳 动能手、积极分子,可多拿“奖金”。同时,结合平时表现,可优先上报减刑、假释等。罪犯劳动报酬制度实行8个月来,福建省各监狱先后收到罪犯家属赞 扬这一人性化监管改造新举措的来信2000多封,各监狱的监管改造工作也较以 往更为稳定。与2003年3月相比,该省各监狱2003年11月的罪犯违规率下降 了36%,罪犯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学技术、多挣钱、早出狱”成 为他们的现实追求“。但就全国监狱系统而言,罪犯劳动报酬制度还不规范,总 体上尚未开始起步,只有少数监狱对罪犯劳动工资制作了一些探索,对此尚需 要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予以落实。

关于劳动休息权问题:按照《监狱法》第71条规定“监狱对罪犯的劳动时 间,参照国家有关劳动工时的规定执行”,“在季节性生产等特殊情况下,可以 调整劳动时间。罪犯有在法定节日和休息日休息的权利”。显然,只有“在季节 性生产等特殊情况下”超时劳动才是合法的。1995年6月14日司法部印发了 《关于罪犯劳动工时的规定》的通知,第3条明确规定:“罪犯每周劳动(包括 集中学习时间)6天,每天劳动8小时,平均每周劳动不超过48小时”,“未成 年犯每天劳动4小时,平均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24小时”,“生产任务不饱满的 监狱,可以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局批准,实行每周劳动5天,集中 学习l天的制度”。但是,由于监狱管理体制、财政保障体制以及监狱生产的利 益驱动等因素,罪犯劳动日益呈现出现超时间、超体力、超强度现象。这必然 挤占掉必要的教育改造活动,罪犯的休息、娱乐权利也自然受到损害。第四章监狱劳动改造功能的再定位思考 第一节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定位的思路与基点

监狱是依附于国家的一个“特殊标志物”:它既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病态物”, 同时又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文明物”。在专制社会,监狱是张扬暴力的机器;在 文明社会,监狱成为治理社会的工具。监狱文听进程的脚步,无不折射了社会 文明、进步的曙光。在当代,监狱“其实是一个国家真正实现高度文明的特殊而 重要的标志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说:“对罪犯的待遇也是衡 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监狱存在的价值决定监狱的具体 结构,并且结构为功能服务。监狱不是单纯惩罚犯罪的国家暴力工具,监狱的 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基础,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综合体。从监狱的行刑观 念到行刑实践,从监狱制度的合理安排到监狱具体设施的配备,都必须有某种 目的性的追求,蕴涵着某种价值理念的实现。过去,我们长期奉行阶级斗争的 哲学,强调对阶级敌人无情打击、严酷斗争。这些思想观念也深深影响到我们 的行刑理念,认为监狱是“专政机器”、“刀把子”,对罪犯就是要“惩罚”、“剥 夺”。现代监狱的理念是什么呢?当然是法治社会的普追价值追求。法治社会所 追求的人道、人权、公正、民主、自由、平等、效率等等都是构成监狱价值理 念体系的基础或主体。这些监狱理念的构建既是法治社会运行规则对监狱行刑 的支配与制约,也是监狱存在的合理根据。第二节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定位的目标与路径

一、目标是监狱本质属性的回归

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监狱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副 所长郭建安研究员指出:新中国劳动改造制度创立以来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 以及我国现行立法都已经作出了答复,那就是“以改造人为宗旨”。监狱如何 实现改造人的宗旨,我认为主要应当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改造意识或我们习惯所称的思想;二是矫正习惯;三是培养刑满释放后谋生的手段。劳动在这三 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不同层面对改造、矫正和培养发挥功效。但 是,劳动不能代替教育和管理等其他手段,更不能成为唯一的手段。从一定意 义上讲,教育手段在改造意识和培养谋生手段方面的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 能比劳动更为重要。

二、监狱行刑功能再定位的路径

(一)行刑理念上突破“劳动改造”一统天下

劳动改造之所以至高无上,来源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句话, 即生产劳动是罪犯改过自新的“惟一手段”。其实,马克思的那段话是在论述旧 监狱改造手段的匾乏,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思想(为了“维护”工人利益主张 取消监狱劳动),而绝不是在论述社会主义监狱的工作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监 狱学界和监狱实践工作中“惟上”、“惟书”,把本来仅属于改造手段之一的劳动 改造凌驾于其他改造手段之上(甚至称之为“唯一的手段”),认为只有劳动改 造才能使罪犯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其他改造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更有甚者, 把监狱这一名称也改称为“劳改队”,把监狱人民警察改称为“劳改干部”,仿 佛手段同时就是目的。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认识上的混乱和工作上的“重劳 轻教”和“重生产轻改造”①。这种以罪犯劳动为主体的劳动改造理论左右了我 国半个世纪,当前在新形势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寻求新的思

维和变革,突破“劳动改造”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研究我国监狱问题的理论 立场应该是:“首先,研究21世纪中国监狱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中国监狱的走向。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 识,跨世纪不等于跨阶段。任何超越时代、超越阶段的讨论都无助于中国监狱 工作在21世纪中的健康发展。第二,研究21世纪中国监狱定位问题必须坚持 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解决好借鉴与继承的关系。改革不能拘泥于马列经典著 作中关于监狱工作的论述,又不能拘泥于别国的监狱模式,也不能拘泥于我国 监狱工作的历史经验。第三,研究21世纪中国监狱定位的问题必须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服务。„„要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监狱 制度为落脚点,改革不适应中国监狱向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发展的旧体制, 建立适应监狱贯彻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新体制。”“ 第一、从罪犯劳动演变规律看,在国家困难时期,不少国家也把罪犯劳动 作为创造财富的手段,但当国家具备一定财力后,罪犯劳动一定是回归到改造 罪犯的意义上,尽管罪犯劳动要有效益,甚至有规范、有规模的劳动,但那绝 不是由罪犯劳动给监狱提供经费保障,为工作人员购服装、发工资、发奖金, 而是体现劳动除挣钱以外的其它更重要的目的蛋。

第二、从理性认识行刑效能的角度看,行刑作为一项执法活动,其目标并 非培养一个道德完美、情操高尚的人,这样的目标尽管十分理想,却是不现实 的。我国应当继续坚持对罪犯的改造,但改造的重心应该放在矫治不良心理、戒除恶习上,而不是放在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化上来。当然,并不否认行刑机 关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工作,对罪犯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起一定的潜移默 化的作用,但这不应是行刑机关所特有的中心任务,更不应作为衡量行刑效能 高低的主要标准。理性认识行刑的功能及效果是极其必要的。一方面行刑的功 能是多方面的,除了改造功能以外,还有剥夺、威慑、鉴别、安抚等功能,不 能因为改造成效不够理想,就断定整个行刑工作一定是低效的、失败的,甚至 否认行刑机构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行刑功能是存在局限性的,行刑的效能, 尤其是改造的效能,受到主客观多中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立法质量、量刑水 准、干警素质、国家投入、社会配合和社会风气等等,因此不能对行刑机关改 造罪犯的功能和效果期望值过高①。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监狱工作改造人类、改造社会事业,是光荣的、伟大的、崇高的,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是功在当前、利及后人的神圣事业。往往过高的估价监狱惩罚和改造罪犯的价值,以为,重 新犯罪率低就表明监狱工作“威力无比”,而重新犯罪到底和哪些因素相关, 相关到何种程度?尚无准确模型。上海监狱局1992年的定量分析证明,有12 种因素与从新犯罪关系密切:家庭关系、安置情况、帮教情况、婚姻状况、判 刑次数、改造表现、经济状况、出狱年龄、犯罪种类、刑前职业、刑期和户籍 地。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导致重新犯罪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呈现出复 杂的结构图式。监狱工作的教育、改造乃至矫正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更不 能人为地无限放大。也就是说,监狱机关、监狱警察只对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 犯罪承担有限责任。监狱职能的有限性丝毫不意味着贬低监狱工作的伟大价值。监狱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将社会建设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将破坏力 量转化为建设力量。这是监狱事业对社会的贡献,也是监狱工作在社会工作中 的定位。拔高、虚夸监狱工作的价值是与事无补的。相反,认识和承认改造工 作的有限性,刁`能恢复了监狱工作的真正价值,使我们、也使全社会认识监狱 工作的真正价值。

(二)法治层面上全面推进行刑法治化

监狱行刑法治化并非单纯指监狱严格依法办事,而是指监狱、监狱人民警 察和其他行刑参与人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行为,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 违反法律规定。行刑参与人是指除了作为行刑活动主体的监狱、监狱人民警察 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行刑活动的其他机关和个人。直接参与人是指监狱管理 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直接决定或影响监狱行刑活动的机关和个人。间接参与人是指对监狱行刑活动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有关机关、部门及其工作 人员,如人事、财政、公安等部门。监狱的行刑行为是一种国家行为,而不是 部门行为,实现监狱行刑的全面法治化,也决非监狱自身可以完成的,它需要

这个社会的共同推动乏。在正确发挥监狱劳动改造功能,推进依法治监上应注意 以下问题: 一是加强干警法治观念。有的监狱干警存在着“以言代法”、“重权轻法” 的潜意识,把执法活动当成是行使自己的行政权力,为所欲为,习惯依靠行政 命令办事,凡事靠发号施令来进行,而不是从法律依据出发、按照法定程序开 展,依法办事的意识淡薄。对许多监狱干警来说把罪犯劳动放到依法治监的概 念里去思考,是匪夷所思的事。其实,《监狱法》借鉴他国对监狱罪犯劳动的有 关规定和第一届联合国预防犯罪与犯罪待遇大会通过的《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 准规则》及其附件《罪犯劳动》的有关精神,对罪犯劳动进了较全面的、人道 的、文明的、科学的规定,总的原则上规定罪犯劳动时间和休息权利、参加劳 动的罪犯的报酬、监狱执行劳动保护、在劳动中致伤致残或者死亡的罪犯处理 等内容。在其他许多监狱管理制度中也有关罪犯劳动的规定,内容具体,覆盖 面广,要求高c。但这些制度和要求在现实中很难落实,因此,曲面推进行刑法 治化首先要提高监狱干警的法治意识很有必要。

二是完善监狱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监首先要有法可依,完备监狱的法律 法规体系是依法治监的前提。目前,在监狱法律法规上已初步形成了以《监狱 法》以及相关法律为核心的监狱法律法规体系,但目前,这个体系还不尽完善。现行《监狱法》虽然规定了罪犯劳动时间和休息权利、参加劳动的罪犯的报酬、监狱执行劳动保护、在劳动中致伤致残或者死亡的罪犯处理等内容,但这些规 定很抽象,可操作性差;《监狱法》实施已10年,但相配套的实施条例至今还 未出台,执法上缺乏统一、规范,各地监狱各行其是,影响了监狱执法的严肃 性。在执法中,虽然反复强调要维护罪犯的合法权益,但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 保护罪犯法定权利的保障体系。罪犯的法定权利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执法随 意性大。如罪犯有休假、学习的权利,但却没有一个具体的保障制度,对罪犯 劳动虽然做作出了大量规定但是弹性过大,所以,尽管上级三令五申禁止超时 加班加点,但罪犯的超时劳动仍普遍存在二因此必须完善罪犯劳动法律制度。一是在立法中,应根据监狱企业的性质和任务,对监狱生产的管理方式、组织 机构、人员管理、投资渠道、收入分配、产品销售方向、财务和资产管理等方 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二是在立法中,还应对罪犯劳动生产改造的全过程予 以规范。如对罪犯的劳动管理、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劳动时间、劳动培训、劳动保险以及考核奖罚等内容。监狱生产是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实现 的重要手段,规范监狱生产必须在人文化与法治化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 监狱生产与劳动必须遵循基本的底线,应有利于罪犯的改造与罪犯基本权益之 维护。联合国《罪犯处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对罪犯劳动作了专门规定:监狱 劳动不得具有折磨性质;罪犯必须参加劳动,但以医官断定其身心俱宜为限;罪犯的劳动,应尽可能有利于增进出狱后谋生的能力;监狱应提供有用行业的 职业训练;在允许的范围内,罪犯可以选择所愿从事的劳动种类;监狱内的劳 动组织与管理方法也尽量与社会的作法相似;罪犯及其职业训练上的利益高于 监狱盈利的目的:监狱要有劳动保护,罪犯劳动每周一日,并保证享有教育和 其它活动时间;监狱应有公平的劳动报酬制度。在监狱生产的立法中,我们可 以参照这些加以规定,以维持人文化与法治化的底线工。

三是加强监督。监狱要实现法治化离不开监督,监督的不力,就会使监狱

执法权失控。完整意义上的监狱法治,就包括了执法监督。目前我国绝大多数 监狱的执法监督既不健全又不完善,甚至流于形式。在新形势下,应当大力加 强对监狱执法的监督。首先是狱务公开,将罪犯从入监到出监,从劳动、学习到接受管理,从减刑、假释到处分、加刑等有关权利、义务等和监狱工作有关 内容、流程、期限、幅度向社会公布提高了执法透明度;二是建立全方位的法 律监督体系,将整个监狱执法工作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确保执法活动公正、公平、合法进行。从监督形式上看,应包括权力机关监督、党的监督、群众监 督、舆论监督;从过程上看,应包括事先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从监督 内容上看,应包括执法监督、管理监督等。

(三)体制上建立监狱经费全面保障体制,实现监狱职能一体化

一是落实监狱经费保障机制。全额保障是纯化监狱职能实现监狱劳动改造 功能正确定位的前提。如果监狱经费不能得到财政全额保障,监狱就会想方设 法通过罪犯生产劳动进行创收。现行的监狱经费供应体制与1994年颁布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也相矛盾,《监狱法》规定:国家保障监狱改造罪犯所需 经费。监狱的警察经费、罪犯的改造、生活、狱政设施等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 列入国家预算。但是在实际上,各地落实监狱经费保障的具体情况差别较大, 普遍存在不到位、标准低、缺口大的问题。当前各地监狱的所需经费实行财政 拨款与监狱企业自身生产双重支持的方针,由于财政拨款所占的比例有限,监 狱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盈利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那里的监管和被监管人员的 生存状态,这样也就造成了各地监狱贫富不均,差异巨大的现象。有关政府部 门应尽快联合制定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实行收支分开,将监狱经费按支出标准 纳入财政预算,由国家财政全额保障。监狱组织罪犯劳动生产所得收入,应单 独核算并上缴财政。收支分开,将有助于监狱彻底放弃对罪犯劳动的经济利益 的依赖和追求工。二是纯化监狱职能,彻底实现监企分离。监企分离不是简单的 分家,而是将监狱原有的刑罚执行职能和生产经营管理职能的彻底分离。监狱 里凡是从事生产经营等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应当从监狱警察中分离出去,真正 实现监狱管理人员警察化、公务员化。为了纯化监狱职能,从体制上、制度上 保证监狱刑罚执行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实现“监狱企业分离”。另一方面,为 了有效地经营管理犯人的劳动生产,也必须纯化企业的职能,企业单独运行。彻底实现“监企分离”,必须有组织保障,在全国和各省分别成立专门机构,组 织实施罪犯的劳动生产活动,并通过经济运作和有效的经营活动,为罪犯劳动

持续提供设施和条件的保障孟。在监狱与监狱企业的管理模式上各国都有不同的 方式。加拿大监狱局成立了监狱劳动服务公司(简称COCRAN公司)来管理监狱 劳动。一该公司是监狱局的下属机构,但它基本采取市场模式运作,与联邦监狱 之间没有从属关系。CORCAN公司具有更透明的社会成本、更具商业化的财务管 理,更易于与私人企业建立关系,对市场的反映能力更强能以更接近私人企业 的标准来培养罪犯的职业技能。公司不交税,生产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或支持

矫正项目。CORCAN公司有一个由商界人士、工人代表和市民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在CORCAX内部为了方便不同产品和服务种类的管理,设有农业、建筑业、制造 业、纺织品和劳务等5个管理处,现有工作人员300多名,除少数合同工外, 都具有公务员身份,工资由政府支付,与公司盈亏无关。新加坡根据《矫正更 生公司法》组建了新加坡复员技训集团(简称SCORE公司),其职责是:经营全 国监狱生产,负责各监狱的生产项目、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和技术管理;负 责对罪犯的培训;为刑满释放人员介绍职业:协调私人企业在监狱内设工厂, 安排罪犯劳动。可见这些国家的监狱生产模式是设立专门的公司负责监狱生产 的规划和管理,人员与资金都独立于监狱。我国实施监企分离的过程中,可以 参照国外的做法,成立专门的生产部门,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并结合监 狱的特点,制订监狱企业的生产计划,包括生产任务、原料供应计划,产品的 销售计划。各监狱按照任务组织罪犯进行生产,不负责原材料采购,也不负责 产品的销售及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国家通过在政府采购中划定一部分公用 物品指定由监狱进行生产,为监狱生产提供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对监狱生产 进行扶持。政府采购是国家机关、实行国家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 用国家财政性资金,为实现政府职能和社会公共利益,以购买等形式获得商品.、工程、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国家调节经济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监 狱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通过招标、投标方式而获得政府采购的订单。一 般是国家在政府采购中划定一部分公用物品指定由监狱组织罪犯生产,以此对 监狱生产进行扶持,这是国际上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通行做法:我国已经开始 在全国逐步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应当在政府采购中划定一部分公用物品由监狱 组织罪犯生产,由政府定购,以此解决监狱组织罪犯劳动问题注。(四)行刑社会化

监禁刑的基本属性是将罪犯隔离于正常社会之外,而追求的目标却是罪犯

复归社会,这就使监狱行刑的手段和目标、过程与效果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所谓行刑社会化,是指为了避免和克服监禁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刑事执行服务 于罪犯社会化的目标,而应该慎用监禁刑,尽可能对犯罪人适用非监禁刑,使 其在社会上得到教育改造;同时对于罪行较重有必要监禁的罪犯,应使其尽可 能多地接触社会,并使社会最大限度参与罪犯矫正事业,从而使刑事执行与社 会发展保持同步,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李。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来看,监狱行刑的社会化集中表现为在罪犯改造中充分融入社会思想,使罪犯 服刑中可能产生的“监狱人格”最小化。社会学的理论认为,罪犯犯罪是因为 其社会化不完全,即社会化缺陷的结果,他们在监狱服刑就是强制再社会化, 其目的是使罪犯重返社会。刑罚学上的社会化概念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二战 后影响了整个世界。这一思想深刻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脚步。行刑社会 化是在监禁刑替代了生命刑、肉刑之后的人类更加文明的刑罚方式,是当下发 达国家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1、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建国初期新中国的监狱布局基本上借鉴了当时苏联 的模式。由于国家财政极度困难,国家经济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政权,防止 罪犯坐吃闲饭,绝大多数监狱建立在偏远的山区湖边,一些原有的城市监狱也 纷纷搬迁到偏远之地。改革开放以后,部分省市开始进行监狱布局调整,把一 些偏远监狱搬迁到城市附近和交通沿线。但就全国而言,监狱布局不合理的矛 盾仍然十分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监狱分布失衡,疏密不均。人口较 少、经济不发达的西北省区监狱过剩,押犯日趋减少,许多监狱今后将失去存 在的合理性。如青海省,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为了收押大量的内地调犯., 陆续建造了许多监狱,其中有一些关押能力很大。据了解,青海全省曾有过押 犯13万余的历史高峰。然而,近年来已基本停止了从内地向边疆地区大规模的 调犯活动,一些监狱在押犯陆续刑满释放,又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新调押的罪犯。这样,逐步形成了某些监狱押犯持续减少甚至没有押犯的局面主。然而,人口密 集、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区却监狱不足,押犯快速增加,不得不屡屡增设新 监,扩大规模,甚至外调罪犯。如广东省,全省监狱系统设计关押能力为5.5 万人,而到1996年底该省实际关押罪犯数已超过11万人,超押5.5万人,超 押率为100%2。二是地域配置不合理。除大中城市监狱外,各省都有相当数量 的监狱设置在边远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区。如新疆,特别是南疆许 多监狱,位于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戈壁中,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最近的也 有400多公里,其中于田监狱距乌鲁木齐2200公里g。封闭落后的环境不利于 罪犯的教育改造;较差的经济环境使罪犯劳动改造的实现日趋艰难;监狱形成 “大而全”、“小而全”的小社会,社会服务系统成为监狱背不起、甩不掉的沉 重包袱;造成干警队伍流动困难,近亲繁殖,整体素质降低等等子。

受原有的布局模式的性消极影响,我国监狱仍未彻底摒弃旧监狱阴森恐怖、与世隔绝等现象的侄桔。监狱布局不合理固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在指导思想上, 片面追求监狱劳动改造功能,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同时认 为监狱设在偏远地区,犯人不容易脱逃,监管安全度高等思想也是造成我国监 狱布局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其实,监狱的设置应与现代行刑要求与发展趋势相 一致,并符合人道、人权和民主、法律、科学与效率等精神,以监狱布局反映 国家行刑观念。美国矫正协会和矫正鉴定委员会制定的《成人矫正机构标准》(1990年第3版)明确规定:“矫正机构应当位于至少一万人口的居民中心50 英里以内的地方,或者距离一所医院、消防站和公共交通中心一小时汽车路程 的范围内。”在解释这一规定的理由时,他们指出,是为了使矫正机构能够利用 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机会;为了招聘到更多的工作人员,并且使矫正工作人员 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培训;为了便利安排探监人员的食宿:为了为外出学习和 工作的犯人提供学习和就业的机会①。由此可见,为了有利于罪犯改造和回归社 会,保证监狱安全,我国调整监狱布局己经势在必行。

2、处遇制度上,实行罪犯处遇的开放化。开放式处遇是相对封闭式处遇而 言,它的特征是打破传统监狱的高墙,将物理的拘束力大幅度减少,增大对服 刑人员的信任。西方开放式处遇制度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的非暴力犯,其具体 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劳动释放制。接受这种处遇的犯人,白天到监狱外面 的劳动场所与社会上一般工人共同劳动,除了雇主以外无人知道其是犯人,晚 上下班后回监狱报到。②学习释放制,这是一种让犯人到监狱外学习的制 度,接受这种处遇的犯人,白天去监狱外面的学校读书,晚上回到监狱。③归 假制,这是一种给予正在服刑的犯人一定的假期,让其回家度假的制度。④ 周末拘禁制,这是一种让犯人周末(包括周六和周日)在监狱服刑的制度。主 要做法是,对那些犯罪性质和情节轻微,所判刑期很短,且无再犯之虞的犯人, 只要求周末到监狱服刑,其他时间仍留在家庭和社会上过正常的生活。我国对罪犯外出与归假的制度与立法尚不完备,《监狱法》第57条规定: “„„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在服刑期间一贯表现好,离开监狱不致再 危害社会的,监狱可以根据情况准其离监探亲。”虽然创设了离监探亲制度, 但对其适用的标准、条件、期限、审批程序和离监期间的行为规则等,都没有 作出具体的规定,从而影响了这一制度的适用;同时,类似于国外的工作外出.、就学外出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 国国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外出与归假制度,使之法定化、制度化、具体化及 多样化,以发挥其在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②。

3、在监狱结构上,设置开放式监狱。当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

开放式监狱,使其成为监狱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在海牙举行的联合 国第一届防止犯罪及罪犯处遇会议曾在其所决议的有关开放式处遇会议曾在其 所决议的有关开放式刑事执行机构设置问题的建议案上指出,“开放式刑事执 行机构之特征,乃物质上或实力上防脱逃之设施,如围墙、栓锁、铁栏、武装 或其他特别戒护人员等。”①根1993年1月1日的统计,美国最低警戒度监狱 关押着8万余名罪犯;在丹麦,全国15个监狱中除6个是封闭式监狱外,其余 均为开放设施,在开放监狱服刑的犯人数量超过封闭监狱:在瑞典共有72所监 狱,其中43个为开放式监狱。各国的开放式监狱都实行以罪犯自觉自律为基础 的教育管理制度,没有物质和人员方面的强制,狱内生活条件同正常社会接近, 大大降低了监禁状态对罪犯身心健康的伤害,有利于受刑人重新适应社会:同 时,由于开放式监狱最大限度地降低约束程度,减少了监狱管理人员的数量和 工作量,节省了用于设置某些控制性物质设施的费用,因而有助于降低行刑成 本、提高行刑效益一气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类似国外那样的 开放式监狱。结合我国监狱行刑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在我 国建立一定数量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监狱,将那些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 罪犯和即将释放的罪犯收容其中。获得开放性处遇的罪犯虽然没有获得完全自 由,但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基本可以全方位接收社会发展信息,同时可以掌

握更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虽然监狱企业为罪犯学习劳动技能提供了一 定条件,但限于监狱企业生产专业范围和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罪犯所学知识 和技能的水平仍然有限。如果罪犯直接服务于技术更新相对较快、更符合社会 现实需要的企业,就可以促进罪犯掌握更先进、更实用的技能,这样可以缩短 罪犯社会化的时间,拉近他们与社会的距离,促进罪犯尽早适应社会生活。这 样更有利于监狱行刑的劳动改造功能和教育改造功能的实现。

4、在刑罚变更上提高假释的适用率。假释是一种重要的非监禁措施,它为 受刑人设置了一个过渡和考察期,避免其出狱后徒然面对困境的处遇。随着追 求行刑合理性和合目的性的行刑改革运动,假释制度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广泛 适用,并取得了相当的效果。在国外假释被广泛适用。据统计,1993年1月1 日美国联邦和州矫正机构的罪犯总数为913739人,假释的成年罪犯有658601, 假释率为72%;加拿大1992年一1993年度联邦矫正机构罪犯的假释率为36.%2。瑞典1993一1994年度假释罪犯为4726人,监狱服刑的罪犯为14321人,假释率 达33%①。但从我国司法实践的状况来看,假释的适用率低,根据2000年中期 假释使用情况:香港(40.%4);澳大利亚(39.7%);新西兰(39.%4);中国

大陆(2.3%)在13个国家和地区中倒数第三,仅比印尼(l.9%)斯里兰卡(0.6%)略高②。我国假释率同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适用假释相比显得过于可怜。我 国应当顺应当今世界行刑思潮的主流,本着现代刑事政策重视行刑、注重刑罚 效益、刑罚经济和罪犯回归社会的精神,从总体上逐步扩大假释制度的适用比 例,全面适用假释制度。

5、在教育改造上扩大监狱行刑的社会参与。我国监狱管教人员结构单

一、素质参差不齐,管教人员仅限于看守型和管理型,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 精通心理学、神经病学、社会学等专业的人才,从而影响了监狱改造质量。监 狱行刑改造罪犯力量单靠监狱管教人员是不够的,应当充分依托社会机关、企 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一切社会力量来为改造教育服务,从而使改造主体多元 化,监狱行刑社会化在犯罪人的入监教育、中期教育、出监教育和回归社会的 每个环节,都要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与支持,都要有社会规范的不断融入与 滋润,从而使服刑人员改造的全过程都能得到社会的配合和帮助③。社会志愿 者的规范参与,一是监狱工作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发达国家,社会志愿者已遍 及社会服务的每一个角落。在监狱,社会志愿者为罪犯服务的时间、内容、方 法、要求已较规范。在意大利,社会志愿者的人数达到4000人,相当于监狱专 职娇正工作人员的人数。日本设立了志愿会面委员会,由热心的活动家相助, 参与罪犯的入监教育、学科教育、俱乐部活动等。1983年,志愿会面委员会的 人员达到1103人。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行刑过程中引入民间力量,可以 减轻受刑人对国家强制权利所抱有的本能的敌意,促其同社会的亲和倾向;同 时,各类专家参与行刑,还可以弥补监狱干警专业背景单一的缺陷,提高矫正 的专业化程度 结束语

对我国监狱劳动改造功能的定位是一个敏感的重大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试

图放在监狱价值理念和监狱制度构建的角度做一个探讨。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 的基础上,“三个为了”引发全国监狱大生产,罪犯劳动改造功能得以充分体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改造功能发生错位和异化,出现过惨痛的教训。当前, 在监企合一的体制下监狱的刑罚权和企业的经营权相结合,加之财政保障不到 位,使监狱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罪犯超体力、超时间、超强度劳动现象较 为普遍,劳动改造成为监狱追利润的幌子,监狱行刑功能中的劳动改造功能作 用被严重夸大,教育改造功能弱化甚至流于形式。因此很有必要对劳动改造功 能进行重新定位。笔者认为,首先从功利主义角度看,功利主义都有力地支持 劳动改造的存在和实施,但是从功利的产出角度只关心结果而忽视平等、正义 和权利,所以需要对功利主义的效用观设一种强有力的钳制。在劳动改造功能 定位上法治社会所追求的人道、人权、公正、民主、自由、平等、效率等等构 成监狱价值理念体系的基础都是对功利主义强有力的钳制。首先要明确劳动改 造功能再定位的目标是实现监狱“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本质属性的回归,在实 现路径上有五个方面:一是行刑理念上要突破“劳动改造”一统天下的局面;二是法治层面上要全面推进行刑法治化,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使劳动始终遵 循改造的原则;三是体制上要建立监狱经费全面保障体制,实现监狱职能一体 化,避免监狱为追求经济利益,使劳动改造功能异化:五是积极推进行刑社会 化,建立有利于罪犯改造和回归社会创造的良好环境。

第二篇: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精)

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日出

摘要:本文首先简述了有关劳动改造的哲学思想和法律依据,简要论述了劳动改造是监狱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是教育

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罪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具有不 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之后,按照科学发展的观点对劳动改造的 刑罚执行作用、心理矫治作用、职业技能培训作用、情绪稳定 与自我实现作用、服务社会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讨 论了在监狱体制改革的框架下,在确保正确执行刑罚的前提 下,应当更加注重罪犯的改造和社会化需要。此外,还讨论了 劳动改造应注意避免的“误区”,以确保监狱执行刑罚和罪犯 社会化过程顺利完成。

一、有关劳动改造制度的理论简述

1、哲学依据

大量的考古学发现证明首先有了劳动活动,才出现了人类。有了劳动,人类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必须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生活所需的一切。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论点,即“劳动”是人类的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本条件”,在马

克思主义者看来,劳动本身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和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罪犯实施劳动改造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贯思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明“生产劳动是罪犯改过自新的唯一手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能够改造世界、改造人类,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病毒的消毒剂。

2、法律依据

《刑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监狱法》第四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罪犯参加劳动,不是“自愿”,而是必须。既是罪犯的法定义务,又是对罪犯的惩罚,体现了监狱执行刑罚的固有属性。

《监狱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我国的监狱不仅是罪犯刑罚的执行机关,也是罪犯改造机关,“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既定方针。劳动改造是对罪犯进行惩罚和改造的重要手段。

二、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从古代肉刑、苦役到现在的劳动改

造,刑罚的惩罚功能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淡化。现代行刑文明化、科学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是,监狱行刑不单纯追求惩罚效果的价值取向,而更注重于罪犯的恶习得以矫正和改造,从而最终实现再社会化。我国监狱以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也将监狱行刑定位于“改造人”的最终目的,惩罚和改造是实现刑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在监狱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劳动改造仍将是重要的刑罚手段之一,但是更大程度上将成为教育矫治罪犯的重要手段。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劳动改造是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

按照刑法和监狱法规定,组织罪犯劳动是监狱惩罚与改造罪犯的法定手段。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社会病毒的消毒剂”。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监管改造并列为三大改造手段。较多犯罪,尤其是物欲型罪犯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追求生活享乐、物质欲望强烈、缺乏遵纪守法意识、浪荡散漫、不守法纪、不愿受严格的纪律和制度约束,责任感淡薄。在他们非法侵吞财物(如抢劫、诈骗、盗窃、贪污受贿等非法所得财物时,决不会想到这些金钱物品乃是他人辛苦劳动的汗水结晶。因而而对这类罪犯改造时,首先要强制他们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一定的痛苦,感受到刑罚的威慑、报应,从而产生悔罪意识,矫正犯罪心理。

通过劳动改造,不仅可以对罪犯进行惩罚,还可以磨练罪犯的意志,培养成熟稳定的社会化人格,弥补人格缺陷,强化再社会化能力的养成,使罪犯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落实“首要标准”要求。在新形势下,劳动改造的地位势必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实施监狱体制改革后,对监狱劳动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了。但是,劳动改造的刑罚执行功能,永远不会消失。

2、劳动改造是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

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在执行刑罚过程中,我们要把罪犯当作国家公民的一个组成部分,努力转变罪犯的扭曲的心理,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使之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只有在教育引导罪犯在劳动中逐步养成自觉劳动习惯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实践证明,在单纯依靠其他改造手段或单纯依靠强制劳动的手段,很难实现劳动教育人、改造人、完善人的作用。因此,劳动改造是教育改造罪犯必不可少的方法。

3、劳动改造是培训罪犯职业技能增强谋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监管改造工作“首要标准”要求有效降低重新犯罪率。据有关调查显示,较大比例的重新犯罪分子谋生就业能力较差。事实上,多数刑释人员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谋生就业问

题,他们由于缺乏劳动技能而形成新的社会负担,甚至诱发重新犯罪。监狱工作实践表明,罪犯能否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除了犯罪恶习得以矫正外,还与是否具有赖以谋生的劳动技能有很大关系。劳动技能的形成主要是从劳动实践中获得的,通过劳动实践,罪犯能够学到生产劳动知识和职业技能。事实证明,具有较高劳动技能刑释人员易于获得就业机会,重新犯罪的可能性相应较小。创新发展劳动改造工作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监管改造首要标准”的必然选择。劳动改造是培养罪犯劳动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罪犯谋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劳动改造在监狱工作中的主要作用

按照“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改造人”是监狱行刑的最终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监狱行刑方式与国际正在逐步接轨,劳动改造在继续发挥刑罚执行作用的同时,必将越来越突出其教育功能、矫治功能与职业培训功能。劳动改造主要作用应包括执行刑罚、矫正罪犯不良思想、获得职业技能、稳定情绪与自我实现、服务社会等。

1、劳动改造具有执行刑罚的重要作用

劳动改造是刑罚执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刑法、刑诉法、监狱法明确规定,罪犯劳动改造具有强制性、惩罚性,凡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服从分配参加劳动的法律

规定,决定了罪犯参加劳动是一种法定义务。即使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监狱管理更加科学文明规范,劳动改造的强制性、惩罚性也不会消除。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执行刑罚对罪犯进行惩罚的同时,应当重罪犯劳动权益,引导激励罪犯自觉参加劳动,努力使监狱生产劳动更加接近社会生产劳动条件,为罪犯最终实现社会化创造条件。但是,必须坚持的前提是,确保刑罚执行的规范执行。

2、劳动改造的思想矫治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监狱体制改革,劳动改造对罪犯的矫治功能和作用将更加突出。矫治罪犯恶习和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系统

性的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和监管改造实践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劳动改造的矫治思想又有了新的内涵。监狱要积极创新劳动改造方式,丰富劳动改造内容,充分调动罪犯参加劳动改造的积极性,使罪犯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转变犯罪思想,矫正犯罪恶习。要让罪犯理解政府投入巨资创造的生产劳动系统,是罪犯养成良好劳动谋生能力的宝贵条件。对罪犯的生产劳动应实行行政刑事奖励制度和逐步推行薪酬经济补偿制度,使罪犯在培养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改造成果。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劳动改造管理模式和考核奖惩制度,并配套形成完善的劳动改造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罪犯

劳动积极性的措施,使劳动改造发挥更大的思想矫治作用。

3、劳动改造稳定罪犯情绪和自我实现作用

组织劳动改造可以转移罪犯的注意力,使其释放抑郁与烦躁,克服冲动与悲观,改善情绪,调整不良的心态,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与人合作、取得成绩,逐步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情感,引导其积极健康的思维,达到思想稳定与平衡,消除不安定因素。

通过参加劳动,可以使罪犯认识到自己在从事一件有价值的活动,且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另外,参加劳动客观上为罪犯提供了挖掘个人潜能,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使具有某种特长和能力的罪犯有可能做出突出的成就。事实上,有一些重要的发明创造、科学研究成果、优秀的文艺作品就是在狱中诞生或在狱中完成构思的。这样,就使有害社会的罪犯转化为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新人。

4、劳动改造的职业技能培训作用

司法部印发的《教育改造罪犯纲要》要求,要根据罪犯在狱内劳动岗位技能要求和刑满释放后就业的需要,组织罪犯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罪犯刑满释放前,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应当逐步达到应参加培训人数的90%以上。通过监狱的宣传教育,绝大多数罪犯都能认识到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劳动过程中自己学会与社会就业需求

接轨的一技之长,回归社会后才有可能立足于和生存于社会。罪犯会从最初的被迫劳动转变为自觉参加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主动去学习劳动技能、创新劳动方法,从而在劳动过程中受到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术和能力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劳动改造与职业技术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岗培训和出监培训相结合,监狱自主培训和借助社会力量培训相结合,在对罪犯进行监内生产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借助社会资源组织罪犯学习掌握多种劳动技能。对于确有悔改表现,余刑不长的罪犯,可以在监狱设立的半开放式劳动场所与社会上工人共同工作,享受与社会工人相当的劳动待遇,对罪犯提前进行复归社会的适应性训练,使罪犯出监后迅速融入社会,顺利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新人。

5、劳动改造的服务社会作用

监狱的服刑罪犯是全体公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监狱教育、改造、管理罪犯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新认识劳动改造在新时期的社会功能。劳动改造的直接作用对象是服刑人员,改革和发展劳动改造工作直接的受益者是罪犯及他们数以万计的亲属,涉及到如此巨大的直接间接受益群体的执法工作,其社会作用十分重要。劳动改造的直接社会效果,是每年有数十万具有实用技能的罪犯刑满释放回归社会。这样大量的不断融入社会生活的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及生活状

况,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本人及家庭,而且必将对社会将产生极大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重新犯罪问题。因此,劳动改造绝不是可有可无,或者无足轻重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工作,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充分发挥劳动改造作用前提下还要注意保护罪犯合法权益

监狱法第七条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剥夺活着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罪犯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监规纪律,服从管理,接受教育,参加劳动。”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狱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要求,“监狱应当实行生产项目准入管理制度,选择适合

罪犯教育改造需要、有安全保障的生产项目,禁止引进新建煤矿、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生产劳动项目。”“监狱应当坚持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教育、1天休息。罪犯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8个小时,安排罪犯加班必须经监狱长批准。罪犯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40小时,严禁超时超体力劳动。法定节假日应当安排罪犯休息。”这些法律和规定既包含了对罪犯权益保护的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监狱组织罪犯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应是按照“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原则规范执行刑罚,通过劳动改造对罪犯进

行教育、矫治、引导,实现“改造人”的目的。在组织罪犯进行劳动改造过程中,应当在体现劳动改造的惩罚、教育矫治和职业技能培训作用的同时,执法干警要做到依法规范管理,有效保护罪犯的合法权益,保障罪犯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执法干警的规范执法行为将是罪犯最好的楷模,将有助于罪犯养成遵规守法良好行为习惯。在劳动改造过程中保护罪犯合法权益具有强烈的示范功能,具有引导罪犯养成遵规守法习惯的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在监狱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按照刑法、监狱法等法律的规定,劳动改造仍然是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在监狱刑罚执行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指导下,劳动改造应当更加注重罪犯的改造和发展需求,更加注重对罪犯劳动权益的保护,更加注重从强制劳动向引导罪犯自觉劳动的方向转化,使劳动改造成为促进罪犯思想改造,矫治扭曲心理、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消除罪犯监禁人格,培养罪犯积极社会角色意识。在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下,我们必须不断深化监狱体制改革,创新劳动改造行刑理念,充分发挥劳动改造的功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监狱企业应尽可能为罪犯劳动改造提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场所和岗位,按照市场化要求对罪犯进行技能培训,为罪犯再社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要避免“监狱企业完全市场

化”“绝对单一生产模式”“监企绝对分开”“监狱经费依、、、赖监狱企业发展”等认识误区,以确保监狱生产的刑罚执行 作用,并通过劳动改造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矫治、职 业技能培训,使罪犯在服刑期间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有效 降低重新犯罪率,切实贯彻落实监管改造“首要标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②《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③吴爱英.在全国监狱劳教教育改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 国监狱》2010(5)第 12 页。④张成书 金保国 邹孝武.以人为本视角下劳动改造功能探讨 〖J〗 《监狱工作研究》2009(6)第 37 页。⑤谢西良 寇新功.经费保障 劳动改造 人力资源〖J〗 《监狱工 作研究》2010(4)第 22 页。⑥王林.新时期劳动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前瞻〖J〗 《监狱理论研究》 2006(2)第 40 页。⑦高建刚.监狱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监狱生产职能定位探析〖J〗 《监狱工作研究》2010(4)第 7 页。11

第三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发言稿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美良中心校龙田小学 王达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朗读是什么?很多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不全对,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所以我根据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谈一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朗读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朗读习惯。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性、“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概括中心思想”等重点训练项目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抓住课文的题材、人物或事件;概括中心思想,就是要掌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就是透过词、句、段,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是要知道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它们相联系的一面。但它们之间又不能等同,因为“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要求的,是要能够动心动情,与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它要求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摆进去,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并与有感情地朗读结合起来。因此,它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一个新境界,是比“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更深入一步的理解能力,也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经常进行朗读训练,能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当然,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无法用条条框框来列举全的,但是,要想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要靠日积月累,要勤读、多思、不断地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能力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

四、诵读是词串识字教学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教师总习惯采用挂图或卡片等辅助教具来进行识字教学。通过卡片的反复运用,加深学生的记忆,达到识字的目的。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静态的,不具有生动性的传统教法显得单调和枯燥无味,没有生趣。学生的注意力不易被吸引过来,经常是事倍功半,达不到识字最佳效果。而词串识字则摒弃了这种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形式,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结合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还能很快领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进行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去诵读这合辙押韵的词串、大胆的表述词串描写的景色、愉快书写需要识记的生字,发挥了识字教学的认识功能、铺垫功能和审美功能。充分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原则。

五、从诵读中体会韵律。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古诗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谈诵读的重要性》中说道:“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我们现在倡导的儿童智慧开发就是诵读,诵读的作用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还会让头脑更细腻、更精祥!”可见,诵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语感的领悟。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一般的‘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切入点。

第四篇:浅谈音标教学在初中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浅谈音标教学在初中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摘要:英语学习在中国越来越热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学习英语的总人数比以英语为母语的总人数还多,可见中国人对于英语学习以及对于同世界交流的欲望有多么强烈。但是中国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中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考试的目的,对于英语的学习更多的只停留在语法的学习上,而对于口语以及英语综合英语能力的学习还是比较薄弱。本文就从多个方面来阐述音标教学在英语教学以及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会给出相应的提高音标教学的方法,希望通过音标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音标学习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提高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音标教学 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以及这个政策在中国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同时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建立,中国人民对于英语学习的欲望越来越浓、越来越迫切。据统计,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只有2亿,可是中国却有3亿人在学英语。但是尽管如此,中国英语学习现状并不乐观,当然我国的教育政策以及教育体制对这个现状有一定的关联和影响,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的英语教学没有做到位,尤其是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的音标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没有认识到音标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本文就从多个方面来阐述音标教学在英语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重要性和地位;同时也会给出相应的提高音标教学的方法,希望通过音标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音标学习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提高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谈到音标教学,那么什么是音标呢?音标,是一套用来标音的系统,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由国际语音学学会设计来作为口语声音的标准化标示方法。音标的分类也比较多,但是国际以及中国采用的最多的还是国际音标,所以本文所阐述的音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主要是国际音标对于英语学习尤其是对于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音标对于中国中学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帮助中国的教师更好的指导学生更好的记忆和背诵单词,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其实英语是比中文还要简单的一门语言,只不过它是我们的非母语所以我们觉得难,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第一个难点就是对于单词的记忆和背诵,很多学生是靠死记硬背来记忆单词的,这样的背诵方法既让学生很累,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好音标根据音标规律以及单词的读音来记忆单。那么音标是怎么来帮助我们记忆单词的呢?在这里要谈到一个叫做表音密码的概念。表音密码,简单的说就是26个英文字母在百万单词中的发音规律,是对国际音标的重大突破。我们之所以能记得那么多中文字的原因是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在说着和用着这些汉字,但是对于英语单词我们除了在英语课以及写作业的时候能用到基本上好似没有机会去接触和使用这些单词,纵使再简单的单词也会由于长期不用而被遗忘。由于词汇量的缺失,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越来越害怕,甚至那些刚开始还对英语比较感兴趣的学生也渐渐的失去的原有的兴趣,从而开始放弃这门语言的学习,而音标的学习就能帮我们解决单词记忆困难的问题。单词会背了,英语学习的基石打好了,那么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高。

音标教学对于初中英语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还体现在学好音标能提高中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中学生已经是对于学习知识有了一定能力的学生,无论是对于语言还是数学逻辑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他们都开始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学习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从这个阶段开始,教师更加注重的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对于英语而言,学好了音标,学生就可以在没有老师的知道下自己根据所学的音标知识来掌握新单词的发音,并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了解单词的词义;这样,学生就在没有老师是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的学习英语。扎实的音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读出新单词的读音,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记忆新单词,这对于他们以后接触更高阶段的英语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也为教师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那么教师怎么更好的在自己的课堂中提高音标教学的效率呢?首先要重视音标教学,重视他的地位和作用,在你的第一堂课就开始音标教学。有的老师因为怕浪费时间,所以直接把音标的学习省略了,在教学生读单词的时候就直接教单词的读音,也不教学生单词的读音是怎么来的,这就导致学生记忆单词出现困难的问题。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在自己的第一堂英语课时就应该开始音标的教学。

其次,初中音标教学不易过难。虽然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能力毕竟不是很高,过于难以及过于复杂的音标教学不但不会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反而会让学生因为繁琐以及晦涩的音标知识和概念从而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初中音标教学不应过多涉及太多太繁琐甚至晦涩的学生无法理解的音标知识和概念,应该以简单易懂为原则。使音标教学更更好的服务于教师的英语教学。

最后,音标教学应该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或许有的老师刚开始对于音标教学还是很重视的,但是随着英语教学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提高就渐渐的放弃了音标教学。其实音标教学应该持之以恒,不管到了那个阶段都应该重视和加强。英语教师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教音标,但是要把音标教学悄无声息的融入到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始终重视到音标教学的重要性和地位,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进行音标教学。

总之,音标教学不仅在能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中学生更好的记忆和背诵英语单词;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最终提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五篇: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production safety in

enterprises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is?

摘要

安全生产责任制主要指企业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在一定岗位上的劳动者个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应负责任的一种制度,也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但是在现实的企业中,有一些还是不够重视这项制度,导致了事故频发。本文认为企业只有认真的履行责任制中的规定的每项责任,以安全为中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安全生产责任制 地位 作用

Keywords: production safety responsibility systemstatusrole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地位

1.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最基本的安全制度,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系和重要保证,是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

2.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中心环节。

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建市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去保证其它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3.安全生产责任制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根本。

它可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保证安全生产方针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

4.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促进安全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安全就是生命,就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要达到安全生产,促进生产和保护劳动者利益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作用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各级领导和各类群体中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责任,它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中整个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是一个中心环节。

制定和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了企业和各级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有关部门直至岗位生产工人的安全生产职责范围,以便各负其责,从而保证在搞好生产的同时保证职工的安全与健康的一致性。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制订安全措施计划。在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的同时,把安全工作列为重要内容进行布置、检查、总结、评比。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必须体现安全与全生产的统一性,彻底解决安全与生产两张皮的现象,保证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得到切实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质就是人人管生产、人人管安全。

下载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在监狱行刑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监狱劳动改造功能在监狱行刑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