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与治理探析
土地管理学
论文
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与治理探析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民纷纷涌入非农产业,并异地居住,许多农村宅基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解决农宅闲置问题,已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短板。造成农村宅基地闲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制度性缺陷是重要因素,应尽快明确宅基地产权,加快宅基地立法和规划,积极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建立规范的农村宅基地市场,鼓励使用权流转,引导农民合理建房,全面提升土地执法管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闲置使用权流转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农民建房需求猛增,农村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建房热,各地“新村”林立。但由于许多地区在建房中缺乏整体规划,无序建房现象突出,超面积建房较为普遍,部分农户在建房后仍保留原宅基地,“一户多宅”情况严重。以重庆市西部某区为例,农村居民点面积为92989.1亩,农村人口数为46.33万人,人均用地133.8平方 米,按照人均100平方米居住标准建设新农村,超出33.8平方米。于是,新住宅不断向村外发展,村庄内农村宅基地闲置现象非常普遍,出现了大量几乎无人居住的“老村”,形成了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据有关专家对我国农村宅基地闲置情况统计,闲置量在10%-15%之间,相当于整个城镇用地一半以上 的 规 模 闲 置。这一情况的出现,对我国稀缺的土地资源是极大的浪费,给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和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一、农村宅基地闲置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传统的建房观念及生活状态的变化,是形成闲置的重要原因,农民建房的传统习惯和对农村宅基地的基本看法,决定着他们对农村宅基地使用的态度。
1.农村居民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宅基地私有的观念是农居点管理困难的重要原因。虽然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民集体所有,但在实际生活中农村居民对农村宅基地普遍存在着私有的观念,认为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是一种私有财产。这就使农村居民有更多占有宅基地的内部驱动力,造成了农村中宅基地使用率低下,闲置地难以盘活的状况。
2.农民建房习惯的变迁。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农民的建房布点习惯发生了根本改变,从传统的沿河建房转为沿路建房。重新房建设、轻老宅改造,使宅基地占地量大,农村居民点规模偏小,土地利用率低。据重庆土地整理中心对合川、万州等地的典型调查分析,农村居民点以20-50户为一个自然村居多,约 占20-50%,6-9户的占10-40%,2户 以 下 的 占15-20%,区户均宅基地占地536.19平方米,人均宅基地用地156.29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195平方米。
(二)农村居民宅基地使用者的状况,是形成闲置的内在推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村住宅建设增加是很正常的事。但城乡一体化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部分农民或定居在城市工作或转为城市居民,直接放大了农村宅基地的闲置量,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1.人口的农转非。这些人在城镇有自己的住宅,但同时仍保留着农村宅基地,其宅基地长
土地管理学
论文
年处于闲置。但其在农村的闲置宅基地是通过合法途径得到的,村集体组织无权收回,难以复耕。
2.进城打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城务工或转变成城市居民的人数日益增多,其包括两类,其一为季节性打工者,平时这些人租住在城市的出租房或单位宿舍中,在农忙、过年过节时返回农村居住,形成了宅基地季节性闲置。其二为准城镇化人口,虽然户口在农村,但在城镇里拥有住房,长年居住在城镇,其农村宅基地便长期处于闲置之中。3.农民土地法制观念淡薄,节约用地意识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应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农民建房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许可。但很多地方由于宣传贯彻不到位,一些人土地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土地是集体的,能占,就占千方百计多占宅基地,甚至有人将承包地当成私有土地,未经许可随意侵占或调换建房。
4.农民间的邻里纠纷。左邻右舍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部分家庭为此人际关系僵化,难以相处,为求解脱,一些家庭弃旧图新,在村外找处新宅基地建房,不愿改建旧房,大量的空老旧房沉积,既影响了村容,又闲置了土地资源。
5.由于自然死亡、婚姻嫁娶等变化。前者产权人已经消失,在其继承人不愿入住的情况下,其宅基地便处于闲置状态;后者则属于人口的迁 移,由于其宅基地不允许流转,导致其中一方的宅基地处于闲置之中。
(三)宅基地管理落后、制度缺失严重,是形成闲置的根源
农村住宅用地之所以出现大量闲置,其根本原因是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在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政策等配套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农村宅基地无法合理流动。1.村镇规划管理滞后。我国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村镇缺乏
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或村镇规划不完善、不科学,造成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布局散乱。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住房建房时间较早,房屋建筑老化,农村居民宅基地用地结构不合理,房型基本相似,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自古以来农村宅基地除具有生活生产兼用性特点,如储存农具、农副产品及饲养牲畜等,有主房与辅房之分。但主房占地比例较小,辅房与晒场、庭院、家庭作坊等附地占地比例较大,据浙江 省嘉善县农村居民点调查,主房与辅房附地之比平均为l:4.6,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土地浪费严重,生产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居住环境较差,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快。
2.当前的农地制度,从供需两方面推动着农村宅基地闲置的产生。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村集体所有,而土地使用按人口在村集体内平均分配。宅基地管理采用政府土管部门审批与农村集体内部划拨分配相结合的体制,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一体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促成了农村宅基地闲置。在宅基地供应上,土地制度名为集体所有,实际上它掌握在少数村主要领导干部手中。农民要获得宅基地,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所以划批宅基地成为有些地方乡村筹集经费的主要渠道。在宅基地需求上,农民普遍认为宅基地是私有财产,在土地还不能自由买卖条件下,抢占宅基地成为他们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
3.农村宅基地产权不明晰。农村宅基地为集体所有,个人只拥有其使用权。然而,个人虽不拥有宅基地的所有权,却拥有房屋的所有权。而一旦个人离开该集体,本应由集体收回的宅基地却因为房屋的存在无法收回。另外,一些农转非人口在城市占用住宅后,又不能退出农村宅基地,将其流转给别人。其后果是本应可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城镇化最终导致城镇用地增加,而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少,非但没有促进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反倒浪费了土地资源。4.农村宅基地制度缺失,流转难。农民在宅基地上建的房屋属私人财产,土地为集体所有,房屋所有人对宅基地拥有使用权。但现行政策规定,城市房产及其占用的土地使用权可以 自
土地管理学
论文
由买卖,而农民住宅的转让受到限制,不允许流转,农宅只能任其闲置。
5.农村土地管理规定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目前虽然已有了“一户一宅”的规定,但对空置住房缺乏相应政策。由于管理不严,执法力度不大,对一些违法用地问题处理不规范,存在以罚代拆、一罚了之的现象,给制止违法占地带来了不利影响。对超占的面积按照法律规定超多少拆多少,现实中很难执行,使执法陷入两难困难。
二、依法解决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的路径
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浪费了土地资源,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应以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依法整治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村容村貌的建设,而且事关新农村建设水平。1.加快宅基地立法,提高依法管理水平。目前宅基地管理立法滞后,现行相关法规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缺乏规范的可操作审批办法。须加强宅基地立法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及《土地登记条例》等,明晰宅基地产权,明确宅基地流转、宅基地登记发证、违规批地建房的处理等具体规定,指导土地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杜绝土地浪费现象的发生。
2.明确宅基地产权,规范产权人行为。完善农宅产权流转制度,建立以永续使用权为核心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明晰宅基地的产权,为农宅的顺利流转提供制度保障。在法律上对实际上存在的“ 永续使用权”给予明确规定和保护;产权完整和清晰是农村宅基地实现正常流转、减少交易成本的前提。应当弱化土地所有权,强化土地使用权,让拥有宅基地使用权的村民可以享受除所有权外的其他所有权利,如占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分权等。住宅产权同宅基地使用权应统一,须严格界定,并予保护。允许将属于本集体的宅基地流转给其他非本集体组织的公民或者法人经营,鼓励宅基地使用者将其宅基地租赁给其他村民转变用途进行农业生产或其他生产,村集体与其他管理部门不应干涉其收益,也不应将其收益截留。同时应当出台一系列限制产权人闲置宅基地等的措施,促进宅基地资源的合理配置。3.建立规范的农村宅基地市场,鼓励合理流转。建立政府管理下的农村宅基地市场,允许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农村宅基地流转体现了合理利用土地的要求,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须制定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允许农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逐步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自由流转。坚持用途管制原则,可以将宅基地连同上建筑物优先转让给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农民,也可以转让给其他农民。为鼓励合理流转民,流转收益则主要归原使用者所有,而对农民宅基地实际使用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部分,在土地流转后应将超出部分按规定比例上交,以切实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土地权益。农民转让了宅基地使用权的,不得再申请新的宅基地。禁止买受人擅自将宅基地改变为商业用地,谨防商业投机活动。
4.积极调整村庄结构,合理规划建设农村社区。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散、居民点规模小、生活基础设施缺乏,且农村各村庄拥有的资源量很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为改变这种不平衡状况,创造和谐的农村发展环境,须尽快调整村庄结构。亟需对农村宅基地进行规划、集中安排,加快中心村镇建设力度,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将那些零碎布局的居民点迁移入中心村,同时,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实行农村小区化管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这样可以对腾出的宅基地进行复耕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5.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合理建房。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宅基地集约化使用的意义,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建房观,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宅基地集约化工作中来。严格控制人均用地,清理超标占地建房,要控制土地增量,一旦人均用地达到临界值,该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须从存量土地中挖潜,以盘活存
土地管理学
论文
量。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检查审批后的农户建房情况,特别是要调查农民新建住房后旧房的拆除情况,防止出现新闲置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
参考文献:
[1]王鹏翔:对城郊农民宅基地管理的政策建议,《中国土地》,2006年9月,第16—17页。[2]刘俊:《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324页。
第二篇:闲置农村宅基地退出调研材料
闲置农村宅基地退出调研材料
农村宅基地的退出与利用
浮山县国土资源局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各类非农建设都需要占地,耕地面积急骤减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的土地管理政策越来越严格,使土地供需矛盾持续突出。与此同时,大量农民从农村转入城市,从交通困难的区域涌向公路沿线,造成农村宅基地闲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居民一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同时也对新审批的农村居民宅基地面积标准予以了界定。
面对国家对各类非农建设占地指标的严密控制,看看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清闲”,是那么的不合节拍。如何使农村闲置宅基地得到合理利用,已成为一个提上议事日程的问题,现就以浮山县农村宅基地利用状况为基础作一肤浅思考,供领导及同行业人士参正。
一、宅基地现状
浮山县地处临汾盆地东沿的山区,全县人口13万,据土地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农村居民住宅用地面积56206.94亩,人均占地0.51亩,是国家规定村镇标准的2倍多。
(一)闲置宅基地不断增多
由于传统习惯,农村许多旧宅基地的面积普遍较大。过去每家每户普遍有车马禽畜、缸罐农具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这种情况已成为历史,大宅基地已然是一种奢侈。除此之外,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农村宅基地闲置,亦或形成新的土地资源浪费。
1、扶贫移民搬迁。国家连续几年实施扶贫移民搬迁政策,解决贫困山区村民吃水难、走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实际生活困难,有计划地农民居住地进行搬迁,形成整村宅基地闲置。目前浮山县已全部搬迁的涉及6个乡(镇)15个行政村,闲置居民点面积902.9亩;部分搬迁的涉及9个乡镇42个行政村,闲置居民点面积2202.6亩;预搬迁的涉及13个行政村,与正在实施搬迁的加起来,搬迁后可形成闲置居民点面积1926.5亩。
2、地质灾害避险。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采矿业在县内掘起,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支柱,但同时也导致地质灾害隐患的形成。因地质灾害避灾避险,需当地居民搬迁的涉及4个乡镇6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原居民点占地面积453亩。目前有的村庄已搬迁,有的正在搬迁。
3、新农村建设。有一些村庄,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重新规划新村址,建设新农村,逐步撤离旧村庄,形成一个个“空心村”、沿路“线状村”,使旧村居民点渐渐闲置。
4、其它原因形成。有的农民因孩子上学、进城务工等原因,长期不回村居住,少数留守孤寡占居大片居民区,形成宅基地面积浪费。有的农民另辟新居,连农田都转包于他人,对村内住宅放弃管理,宅基闲置。对于有的山区村民,有住宅无院墙,虽不能算作超占,但已是事实上的占用,是另一种浪费现象。
(二)违法建房难制止
由于宅基审批日益规范,国家计划占地指标紧缺,一些农民等不得审批手续办下来,为了抢占地理位置,就想方设法搞违法建筑,与国土、住建等部门玩猫腻,尽管各职能部门执法人员疲于奔命,但常常也是望房兴叹。尤其是稍偏僻的地域,等巡查人员发现,违章建筑已悄然矗立。有的村庄,违法建房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卫片执法检查,对于实际的工作,也限于事后检查,难以从源头遏制。由于是违法建设,大都没经过合理的规划,只顾先占先得,结果前扭后错,形成土地面积的浪费。
二、闲置宅基地整治历程
过去,主要从政策法规的宣传方面抓起,加强基层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培训,不断唤起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坚持土地执法巡查,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开展违法违规建设建筑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土地违法案件,逐步规范居民宅基地占地行为。
如今,在农村居民宅基地过程中,我县对申请宅基地的条件进行严格审查,对原住宅面积已超过新批宅基地面积标准的一倍以上的,对于卖出或出租住宅后申请新批宅基地的,坚决不予办理新宅基地占用手续。对于确需办理宅基地审批手续的,首先告知并由申请人做出建设新宅基地后,及时退出原宅基地的承诺。
为限制新批办宅基地批非占耕、批甲占乙、批少占多等行为发生,浮山县实行宅基地审批“三到场”,即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批前到场审查,批后到场放线,建后到场验收。对新批建宅基地形成强大制约力,减少了占地浪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去年以来,我县从实际出发,对全县闲置居民点进行调查,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经县政府同意,编制完成了浮山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方案,且通过省政府批准。目前已完成增减挂钩项目区实施方案与复垦设计,通过市、省专家评审。根据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了天坛、响水河、北王、槐埝、东张5个乡镇的7个行政村的折旧区;结合地质灾害搬迁、扶贫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发展,经过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进行论证、听证,确定了安置建新区和城镇/项目建新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县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为确保县重点工程落地、促进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村民退出宅基地后,宅基地虽然是集体所有,但住房却是属于村民私有财产,房产不作处置,宅基地重新利用就有一定的困难。
2、村民宅基地退出后,要想重新利用,就需要整治,整治离不开投资,投资什么时候到位是摆在闲置宅基地恢复利用面前的现实问题。
3、农村宅基地的退出,一般不是统一性的,而是分村、分组、分户零星分散的退出,时间与位置不确定和不统一,使得农村闲置宅基地重新利用不容易。
四、农村宅基地退出设想
1、由专业部门根据农村山水林田路等具体地形地貌特点制定农村发展长远规划,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宗旨,明确分区(农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统筹安排用地。居住区集中连片,为统一供水、供电、采暖、就学、就医等创造条件。
2、闲置宅基地的利用,由政府牵头,个人筹资(或以工代款),政府补贴,企业赞助,部门监督,统一建设。根据现实需要,因地制宜,分村制定建迁计划,逐步安排迁入新居,有序安排退出旧宅。村集体经济组织聘请资质单位对旧宅基地上的私有房产等附着物评估算价,合理补偿。旧宅由村集体统一复垦整治、管理使用。
3、征求并听取村民意见。不要求时间进度,只要求统一管理。进入新宅基由村集体设置统一条件,有序安排。
2012年9月29日
第三篇:对农村闲置宅基地如何处理综述(写写帮推荐)
对农村闲置宅基地如何处理(探讨课题)
摘要: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村建设用地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相当一部分空置宅基地,这些宅基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关系到国家节约用地目标的实现和农村治安状况的改善。在分析现有农村空置宅基地实况及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对农村空置宅基地管理法律制度作出几点思考:一是对农村“空置宅基地”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确立空置权;二是完善农村空置宅基地国家法律制度;三是制定合理的农村空置宅基地配套法律制度措施;四是完善农村空置宅基地的收回的执法与监督制度。
关键词:农村空置宅基地;空置权;法律制度思考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村”和“一户多宅”的现象,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针对这一情况,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用地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要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因此对农村空置宅基地进行有效的法律规范显得迫在眉睫。
一、农村空置宅基地现状及引发的问题
(一)农村空置宅基地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空心村、超标准占地现象较为普遍。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在全国0.16亿公顷村庄建设用地中大约有10%一15%的土地被闲置¨。农村大量宅基地被空置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如村民外出务工、农转非、子女求学定居城市。据统计,从农村到城镇因人口迁移而增加的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增长量的3O%以上;第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村民纷纷从原住房搬到交通便利的地方选址建房,形成“空心村”现象;第三,相关配套措施改革滞后,大量农村空置宅基地得不到有效处理,例如土地置换、腾退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空置宅基地的特点是:一是出现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致富之路,大量人员长久外出务工,致使大量房屋长期空置;二是分布散乱,荒置宅基地杂乱无章散布于村庄各处;三是空置宅基地与宅基地需求激增矛盾突出。按照现行法律,只要有新的农户产生,该户人家就有权得到一块宅基地。但法律没有规定子女继承房产后不得另占有宅基地,继承后的空置宅基地大量涌现;四是不可流转性,农村宅基地的福利性质决定了它的不可交易性。
(二)农村空置宅基地引发的社会问题
首先,一方面大量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存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极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废弃宅基地——荒草连片、残垣废墟、鼠蛇猖獗破坏了农庄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其次,空置宅基地杂乱无章的局面引发一系列农村治安问题。杂乱荒废的宅基地无人居住,一方面使很多邻近的住户失去安全防护网的保护,盗窃、抢劫等侵犯财产罪多发。据人民网报道,2008年1月~9月,全国农村共发生盗窃粮食、牲畜、生产资料等侵财案件88万起,占总数的3l%;另一方面宅基地需求紧张与大量闲置是导致农村宅基地纠纷案件数量不断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最后,废弃宅基地打乱了村庄规划,致使村基础设施如村道、农村电网和水利设施项目改造建设步履维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以落实。
二、当前涉及农村空置宅基地的法律制度的缺陷
(一)法律没有对空置宅基地作出准确的定义
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第二条规定闲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1993年6月《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根据村庄、集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批准”。现行《土地管理法》三十七条规定“连续二年未使用的建设用地者使用权可以无偿收回”。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赋予空置宅基地一个确切的概念。
(二)空置宅基地权属规定存在法律缺陷
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的1995年《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四十八条的规定“非农业户口居民(含华侨)原在农村的宅基地,房屋产权没有变化的,可依法确定其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原在农村居住,后转为城市户口,其原在农村的空房房屋产权没有发生变化”。
农村宅基地是对农民的福利措施,既然是非农村户口无论何种情况都必须收回宅基地使用权。其地上构筑物的权属可以不变,但不能在永久性享有建筑物所有权的同时占用农村宅基地。城镇户口人员已经享有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就不能再无限期享有农民的福利待遇。另外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仅为73%,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率更是只有5l%,因此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滞后,也是解决空置宅基地的土地产权问题的一个重大障碍。
(三)空置宅基地收回程序效率不高
《土地管理法》三十七条规定“连续二年未使用的建设用地,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空闲或房屋坍塌、拆除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的宅基地,不确定土地使用权。已经确定使用权的,由集体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注销其土地登记,土地由集体收回”。相对于农村空置宅基的收回县级、乡级、村级三级步骤过于复杂。大多数农民怠于做这种对自己不利又费时费力的事。
(四)空置宅基地执法与督察难以到位
涉及到司法机关,国家法律指导地方制定、实施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法规,然而地方法院在判案时不愿适用地方性法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工作中不能依地方性法规而行政的现象时有发生;涉及地方土地执法人员,由于没有强制执行权,加之受自身素质和基层工作条件低的限制,执法、督察只是浮于形式;涉及到村民,由于“宅基地属私有财产”的思想根深蒂固,收回空置宅基地是不可理解的事,容易遭到他们顽强的抵制。这些原因使得国家建立的土地调查制度、土地统计制度、全国土地管理信息制度大多流于形式。
三、农村空置宅基地管理的法律制度思考
(一)对空置宅基地的严格定义
法律必须对那些属于农村空置宅基地作出全面的规定,为空置宅基地的收回及确权发证做好铺垫。笔者认为空置宅基地应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村庄规划前后未开发利用的宅基地;二拆旧建新后的废弃宅基地;三继承未充分利用的闲置宅基地;四农民农转非后和长期外出务工产生的闲置宅基地。法律推出这一规定后可以进一步作出司法解释,对村庄规划前未开发利用的宅基地,统一划归空置宅基地,村庄规划后未利用超过两年即为空置宅基地;对拆旧建新,只要另择址建房,旧宅基地划归空置宅基地;继承人不符合申请宅基地的条件,继承的宅基地即为空置宅基地;对农转非人员或长期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测查.如果经济状况达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其宅基地闲置连续超过5~10年,即列为空置宅基地。这一规定明确赋予村民两年、五年至十年的宅基地空置权,充分保证了村民的居住权,但期间过后使用权人的空置权利自然消失。对于宅基地上房屋限期做出处理决定,或放弃房屋所有权或折价处理。这样既充分保证了宅基地使用权人的权利,也保证了其他宅基地使用权申请人的权利。
(二)简化农村宅基地收回程序
收回农村空置宅基地,必须针对各种具体情况,简化宅基地收回程序。法律可规定对于连续两年未利用的空置宅基地,满两年期限自动收回集体所有,由村委会上报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注销登记;对于其上有闲置可利用房屋的宅基地,过了规定的5~l0年空置期间,使用权人拒不处理其房屋的,宅基地使用权自动收归集体,村委会报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注销登记。
(三)制定统一、全面、权威的农村空置宅基地法律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第十条规定的内容,对空置宅基地的处理规定比较全面,但是这一《意见》毕竟只是准法规。本人认为,我国应制定统一的农村空置宅基地收回法,把《意见》第十条的措施收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或者单独做出详细的国家司法解释。这就解决了法院在判案时不愿适用地方性法规、政府及其部门在工作中不能依地方性法规而行政的问题。
四、建立促进农村空置宅基地充分利用的配套法律措施
1.建立严格的农村宅基地使用登记制度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严格按照《土地登记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要将村内所有的闲置宅基地以及空闲地逐个摸底排查,登记造册,经查确属长期闲置的,要依法收回其使用权,重新利用;对于被登记在册的闲置宅基地以及空闲地,村委会规划土地时,应将其列为首选对象,优先考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建立农村闲置房屋的评估制度《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征求意见稿),对于闲置的破损房屋拆除后,宅基地由村集体收回,重新分配产权,统一调配使用,做到闲置房屋从拥有者到需要者的产权转移。笔者认为对地上建筑物保存完好或较好,且有经济价值者,其所有人迁入城镇居住,只要其超过了宅基地5—1O年的空置期限就要进行合理估价,然后进人“宅基地储备中心进行住房交易”。对农村房屋的估价方法、程序、估价人员资质可以按照1992年《城市房地产市场估价管理暂行办法》。买卖双方协商一致,农民也可以自己估价。
3.创新农村空置宅基地腾退机制首先,农村空置宅基地到收回期限而拒不交回的,经乡镇级人民政府批准,备案于市级政府部门后,由村民委员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宅基地评估的优劣等级收取租金,用这种不利性措施促使村民尽快交回空置宅基地。其次,根据经济水平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一部分宾馆式经济适用房,给予在法定期限内交回空置宅基地使用权的农转非、长期务工在外人员等在其回乡探亲过节时免费或只收取少量费用居住的优惠条件。另外本村村民退出闲置宅基地后可以享有随时另行申请宅基地的权利。村民房屋进入宅基地储备中心进行交易房屋以后,如果返还村中居住可以优先优惠购回其未进行交易的房屋。
4.完善农村空置宅基地的收回执法与监督制度法律必须是可以落实执行的条文,如果起不到应有的法律约束作用等于一纸空文。鉴于地方政府怠于执行农村空置宅基地的收回工作,首先加大对基层土地执法督察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落实责任;加大村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力度,法律可规定空置宅基地10处以上的追究其监管责任。其次,建立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队伍,协管队伍可由大学生村官组成,他们初入社会,具有良好知识素养和环境资源保护观念,作风勤勉严谨。最后,为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督察人员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解决其下乡难的问题。
第四篇:XX乡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方案
XX乡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方案
为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工作,支持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现就我乡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以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为前提,以创新宅基地制度体系为核心,以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强化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示范带动,稳妥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促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优化、集体经济壮大、城乡融合发展等联动推进,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守底线,突破创新。
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在符合国家宅基地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传统村落保护等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积极探索创新,破解盘活利用障碍。(二)问题导向,精准施策。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聚焦退出不彻底、监管不到位、集体行使宅基地所有权难、有偿使用费收取难、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零星分散、外部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和挑战,精准发力,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实际进展和制度创新成效。(三)统筹谋划,分类指导。
客观认识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动态性,充分考虑各地乡位条件、资源优势、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系统谋划相关顶层制度和政策设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推进,构建以点带面、稳步推开、风险可控的推进机制。(四)农民主体,共享共赢。
坚持政府引导和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的方式,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发挥村民事务理事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统筹处理集体、农户、投资主体的权益关系,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构建共建共赢的盘活利用格局,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五)多方联动,协同推进。
将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乡建设等工作紧密衔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建设行动、产权制度改革、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金融政策创新等工作,增强协调推进合力。三、总体目标
按照“一年启动试点、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推广扩面、五年总结提升”的要求,通过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实现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深化、闲置资源充分利用、农民和集体持续增收、乡村治理有效优化、乡村建设显著提升和城乡融合深度发展的多元目标,为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在全市率先打造成为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创新样板。
四、重点任务
(一)明晰盘活利用范围
1.明晰盘活利用主要范围。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范围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讨论同意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愿、目前处于闲置状态、使用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宅基地和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农房,包括住房、附属用房和庭院等。
2.明晰盘活利用基本条件。宅基地及农房产权合法清晰,无权属争议;农房就地盘活利用的应使用安全,经评估无结构、地质、防洪、消防等各类隐患;宅基地及农房符合政府相关布点规划且近期未列入征迁计划;农房经改造具有完备的卫生设施、无环保问题;农房符合民俗保护要求,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应按
3.明晰盘活利用重点产业。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主要鼓励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传统手工业、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商物流、健康养老、众创空间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规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为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用地保障。
(二)健全盘活利用机制
1.健全“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体系。2021年12月底前,各村(组)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要求,开展2021年试点乡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预留发展用地,统筹考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安排宅基地布局。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严格按照经批准的村庄规划进行建设。
2.健全宅基地资格权认定机制。2021年12月底前,各村(组)要建立健全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发证管理机制,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管理具体办法,全面完成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工作;对有退出意向但又不想彻底失去宅基地资格权的农户,可探索采取“留权不留地”等方式保留资格权;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宅基地资格权台账,开展宅基地资格权证发放试点。
3.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分配、收回、储备管理机制。2021年12月底前,乡级层面要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行使宅基地分配、收回、管理等所有权指导意见,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收储管理办法,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宅基地管理章程或管理办法,明确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行使宅基地分配、收回、收储等具体规定。
4.健全宅基地无偿退出、自愿有偿退出机制。2021年12月底前,乡级层面要制定宅基地无偿退出、自愿有偿退出指导意见,明确宅基地暂时退出、永久退出等多种方式的实施办法;制定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暂时退出、永久退出货币补偿、社保补偿、住房置换补偿、集体股份补偿以及进城购买商品房补贴等符合市场规律的多元化补偿激励机制,引导农户依法依规、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收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根据规划统一安排使用;制定宅基地退出补偿资金筹措机制。
5.完善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流转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区农粮局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线上线下平台,为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流转供求双方提供政策宣传、信息发布、流转交易、交易鉴证等服务。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闲置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须进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流转交易,引导支持农户闲置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自愿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流转交易。
6.健全宅基地和农房价值评估机制。2021年12月底前,根据不同类别的宅基地基准地价、农房指导价、农房价值评估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需要开展价值评估的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开展价值评估。
7.健全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使用经营权流转机制。乡制定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办法和统一的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明确流转范围、流转对象、流转期限、流转用途、流转程序、流转年限等。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合同由乡宅基地审批管理机构审核、鉴证。
8.健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收益分配机制。2021年12月底前,根据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规范有偿使用费、服务费和盘活利用收益分配使用,纳入XX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户利益,在保障农民受益、尊重农民意愿、民主商议的原则下,依法依规分配使用管理有偿使用费、服务费和盘活利用收益。
(三)突破盘活利用瓶颈
1.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荣誉成员及宅基地特别资格权认定。2022年3月底前,根据集体经济组织荣誉成员及其宅基地特别资格权认定管理指导意见,指导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民主讨论制定荣誉成员及其宅基地特别资格权认定管理办法。对户籍不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但对本集体经济组织有重大贡献的乡贤等,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讨论同意,可以成为集体经济组织荣誉成员,发放集体经济组织荣誉成员及宅基地特别资格权证,赋予一定的宅基地特别资格权和使用权。
2.探索跨乡域的宅基地审批及农房转让。积极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开展跨乡域宅基地审批及农房转让探索,制定具有宅基地资格权且无住房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跨集体经济组织的宅基地申请审批和转让管理办法。在宅基地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经宅基地所属集体经济组织民主讨论同意,采用择位竞价、有偿使用等方式,利用闲置宅基地审批异地建房申请,允许村民将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在XX乡范围内跨集体经济组织转让给其他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3.探索分散退出宅基地的集中利用。2022年5月底前,利用乡级层面制定分散退出宅基地集中利用办法,对分散退出且难以就地利用的宅基地进行复垦,可按照“总量不变”的原则,在村庄规划中将适宜复垦地块规划为农用地,并按复垦面积预留建设用地规模,允许因分散退出规模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对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进行适度动态调整。
4.探索闲置农房流转使用权的登记机制。在全面完成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基础上,在2022年6月底前,XX乡根据闲置农房流转使用权登记管理办法,探索闲置农房流转使用权登记机制。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与合作方可持签订的规范合同到乡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登记。
(四)培育盘活利用主体
1.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村(组)要结合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根据规定程序和要求,在2021年12月底前,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管理和运行。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盘活利用中统一运营和利益整合的主体作用,以集体经济组织为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收储盘活主体,实施统一收储、统一运营、统一盘活。
2.培育一批农房专业合作社。各村(组)要在2022年6月底前,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入股,引导有盘活利用条件和意愿的农户加入,注册登记成立一批农房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民出地出房、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农房合作社经营”盘活利用模式,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农房合作社+农户”的盘活利用利益联结机制。
3.鼓励农户、返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参与盘活利用。在2022年6月底前,鼓励农户、返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主体参与盘活利用的支持政策、扶持办法,鼓励返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主体与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建立合作机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支持返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住宅发展适合的乡村产业项目;引导有实力、有意愿、有责任的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盘活利用工作。
4.允许城市居民、公职人员参与盘活利用。在农民自愿、所有权不变并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允许城市居民、公职人员到农村以租赁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合同约定的前提下,依法依规修缮、改建或重建农房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享受一定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使用权。
(五)创新盘活利用模式
1.自营模式。引导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产业等优势,原址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自主创业、创新发展,依法办理证照,通过自主发展民宿、餐饮、电商等获得经营收入。
2.出租模式。宅基地资格权人在满足“住有所居”的前提下,以出租人身份将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双方在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的基础上签订租赁合同。租赁期限不超过20年,合同期满续签租赁合同的期限仍不超过20年。
3.委托模式。农户可将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委托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签订委托协议,明确有关事项,房屋所有人按协议获取收益。
4.合作模式。在不改变所有权、使用权权属的前提下,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使用权人可与合作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5.入股模式。宅基地资格权人在满足“住有所居”的前提下,自愿以一定年限的闲置宅基地使用权、闲置农房使用权作价入股,采取市场化方式与其他市场主体组建盘活利用主体。引导入股双方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通过规范的入股协议及交易鉴证等方式明晰双方权利义务。闲置宅基地使用权、闲置农房使用权作价入股期限不超过40年。
6.回收模式。农户有其他合法稳定住所,且自愿退出闲置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及闲置农房所有权、使用权的,房屋所有权人可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并签订自愿有偿退出协议,由集体经济组织给予适当补偿后回收。回收的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租赁或经营。
7.抱团模式。打破行政乡划限制,鼓励地理位置比邻、产业基础相似或发展定位互补的乡村组之间,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抱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构建更大空间、更大范围的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资源优化配置盘活利用模式。
8.入市模式。XX乡利用乡出台宅基地收回村集体后的整理、复垦、复绿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和异地调整入市等利用机制,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及收益分配管理办法,为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要素保障,促进农民和集体增收。
(六)完善盘活利用政策
1.强化财政投资撬动。利用财政资金保障,切实保障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经费落实到位;设立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奖补专项资金,制定奖补办法,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成效显著的乡村两级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条件成熟时,研究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项目。
2.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建立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整合乡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治理优化及农业农村改革等项目资金,优先在试点乡村加强道路、供水、供电、排水、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并切块支持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收储机制、拆旧复垦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兜底收储机制,促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开发针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民宿贷”“农宅贷”等金融产品。探索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功能,在2022年3月底前,健全农民住房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办法、贷款风险缓释机制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抵押登记、价值评估、抵押物处置、风险补偿、抵押物处置后农民住房保障等配套支持政策,稳妥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房抵押贷款试点。
4.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大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力度,激活主体、要素、市场,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投资、乡贤能人回乡投资,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参与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对利用闲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优先保障其设施农业用地。
五、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1年11月)。
制定出台《XX乡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试点安排、重点工作、推进措施,召开动员会议,开展业务培训,深入宣传发动。(二)调查摸底阶段(2021年11月~2021年12月)。
2021年12月底前,完成2021年试点村宅基地和农房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信息及农户盘活利用意愿等,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台账,在2022年1月底前,通过媒体及区农粮局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向社会发布。(三)先行试点阶段(2021年1月~2022年12月)。
各试点村(组)要根据乡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制定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计划,进村入户宣传,扎扎实实推进。(四)推广扩面阶段(2023年1月~2025年8月)。
在2021年和2022年先行试点、开展盘活利用探索实践及经验模式总结基础上,逐步推广先行试点经验,持续扩大盘活利用覆盖面,力争到2025年8月底前实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全覆盖。(五)总结提升阶段(2025年9月~2025年12月)。
各村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完善盘活利用机制,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再优化、再提升,形成完整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总结报告、经验模式、典型案例等材料,为全乡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提供经验和样本。第五篇:农村土壤污染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农村土壤污染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于污水、废气、垃圾等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污染,而对于具有隐蔽性的土壤污染却很难察觉。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将长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本文分析了农村土壤污染产生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村土壤污染
污染源
措施
一、土壤污染概述及现状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而农村土壤污染则指农村区域内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受到污染。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到2013年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到严重污染。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土壤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二、土壤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大气污染土壤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由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和生活取暖排出的有毒气体,它的污染面大、覆盖范围广,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废气污染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大气和水滴中转化为硫酸、硝酸等随雨雪落地,形成酸雨。酸雨不仅直接腐蚀农作物,而且降低土壤缓冲能力;二是固体颗粒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二)废水污染土壤
使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灌溉农田是导致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尤其农业灌溉用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N、P、K等成分的肥效使农作物增产,因此大量农村农田灌溉用水来自于污水。但是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酚、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的物质,它们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中形成污染带。
(三)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污染土壤
化肥及农药的使用能大大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但是氮、磷等化学肥料的长期大量使用却能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致使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四)生物残体和牲畜排泄物对土壤的污染
1、我国农村有大量的散养或小规模集中养殖牲畜的现实状况,由于相当部分的农村畜禽养殖场存在设施简陋、管理不善的情况,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染问题。畜牧场对土壤的污染源主要粪便,一是通过污染水源流经土壤造成水源污染型土壤污染,二是空气中的恶臭气体降落到地面,造成大气污染型土壤污染。
2、利用禽畜饲养场的粪便和屠宰场的废物作农业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导致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五)固体污染物的污染
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农用地膜和工业、生活固体废弃物。
1、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会造成农田“白色污染”。这样的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壤的污染物。土壤内非降解残留膜数量超过土壤自净容量时,会影响农田机械耕作,破坏土壤结构。
2、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如果不经有效处理,随意丢弃或简单深埋处理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其产生的有毒物质还将严重污染土壤。在我国,有大量的城市垃圾都是采取深埋(或者露天处理)的方式简单处理,而垃圾填埋场大部分选择城市郊区。而且,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虽然垃圾数量相对较少,但有效处理率极低,垃圾基本是露天堆放。
(六)放射性物质
它们主要来自核爆炸的大气散落物,工业、科研和医疗机构产生的液体或固体放射性废弃物,它们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进入土壤,能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潜在而严重的威胁。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
由于土壤污染的污染源较多,危害较大,且治理难度很大,成本很高,长期影响着国民经济增加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应实行“预防为主,长期治理”的方针。
(一)土壤污染的预防
1、经济结构转型,减少工业排污
土壤污染绝大部分来自于工业“三废”的排放,因此治理土壤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当下和较长一段时期内,应该继续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数量和产品数量,提高技术降低排放量,提高转化率。同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处理,达到标准后排放。应当指出的是,目前许多城市治理企业污染的措施,大部分是将企业由城市迁移到城郊结合处,这加重了农村的污染,对于农村土壤有害无益。
2、废水处理再利用
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进行混合后,经过化学反应就变成了有毒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前首先要清楚污水的来源,再对污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废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
3、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适当使用 由于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对于不同的农田应采取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适用范围和用量。多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同时,有机肥还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流动条件,加速生物的降解过程。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土壤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一定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适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施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生产与开发。
4、法律保障
(1)完善法律。农村土壤污染的防治亟须制定一部专门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随着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农村土壤污染的加剧,现有的土壤污染立法已经不能应对我国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也不符合专门、综合控制土壤污染的趋势和客观要求。
(2)加强执法。农村土壤污染防治有法可依仅仅是基础。还应该加强我国农村土壤环境执法与监督检查。只有有权的政府部门介入,才能遏制一些土壤污染事件的产
(3)司法支持。对因遭受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提起环境诉讼的农民,建立有效的制度减轻农民的环境诉讼负担,进一步扩大司法救助的范围,实行农村环境案件缓、减、免交诉讼费的制度。
(二)土壤污染的治理
1、施用土壤改良剂
在污染土壤中施用抑制剂,将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如在受污染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或碱性炉灰等,可以使活性镉转化为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等难溶物,改良效果明显。重金属大部分为亲硫元素,在水田中施用绿肥、稻草等,在旱地上施用适量的硫化钠、石硫合剂等相对活性盐类,有利于重金属生成难溶的硫化物。另外,可以种植抗性作物或对某些重金属元素有富集能力的低等作物,用于小面积受污染土壤的净化
2、土壤翻新
对于严重污染的土地可以采用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以彻底解决污染。当然这种方法只限定于小范围的土地,且要慎重处理好污染表土,不能传播污染。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可以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3、引入市场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将市场引入土壤污染的治理,让资本和企业在土壤污染治理中起到应有作用。众所周知,土地是一个很重要的生产要素,我们要让企业看到土地污染治理的好处,比如污染治理补贴,减免税收,甚至我们可以将污染土地优惠甚至无偿让治理企业使用一定年限。形成“谁治理、谁受益;谁污染、谁受罚”,合理引导企业、资本、人才向土壤治理领域流动。
结束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因此,我们要本着“预防为主,长期治理”的方针,把控制消除土壤污染源作为防治农村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中国梦在中国农村开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任兴超 浅议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新农村
2013 【2】黄莎 我国农村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董铁有 王莉莉 孙云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土壤环境现状及对策【J】 河南科技大学 2012 【4】宋晨 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建议【J】甘肃农业 2008 【5】张慧琴 土壤环境污染与农产品质量【J】中国农业小康科技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