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料二车间职业卫生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原料二车间
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规定
为建立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保证各类职业病防护措施有效全面的实施,避免、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杜绝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莱芜分公司炼铁厂《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规定》,特制定本规定望各工区。班组认真执行。
一、成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职责:负责统筹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计划、实施和工作落实,负责指导和协调体系建设、实施的各项工作。
二、管理职责
(一)车间主任职责
1.车间主任是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主要负责人,对体系的有效性承担全面责任。2.确保可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改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所需的资源。3.组织制定车间班组、岗位安全职责,确保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4.负责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隐患进行督促整改。5.负责召开车间职业病危害相关会议,不断改进职业病危害排查治理工作。
(二)车间副主任职责:
1.协助主任,具体负责组织、检查、指导、考核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2.负责起草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文件,协调各班组开展工作。3.负责隐患排查的组织实施、指导、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的开展。4.负责并对隐患排查治理实施过程进行督查、考核。
(三)兼职安全员职责:
1.负责协助主任、副主任开展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相关工作。2.积极开展岗位职业病隐患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3.负责开展岗位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落实和相关培训工作。4.负责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制度文件的传达、落实工作。
(四)班组长职责:
1.班组长负责车间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落实和督促岗位实施。
2.班组长负责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报车间。3.班组长负责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监督监护职工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4.班组长负责对职业病隐患信息的上报和应急处置。
(五)岗位工职责:
1.岗位工人员应掌握本岗位涉及的风险分布情况、风险后果、可能存在的隐患及风险控制措施等相关知识。
2.熟悉本岗位作业有关职业病危害的检查控制内容,当班检查控制情况,杜绝弄虚作假现象。
3.发现隐患应立即上报,并协助整改,若不能及时整改,需采取临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4.对因本人在职业病危害检查、信息反馈、事故隐患整改、采取临时措施等方面延误或弄虚作假,造成职业病危害失控或由此而发生的事故承担责任。
三、隐患分级
隐患分级。职业病隐患分为一般职业病隐患和重大职业病隐患。一般职业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消除的隐患;重大职业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消除,或者因某种原因致使用人单位自身难以消除。
四、隐患分类
事故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现场管理类隐患。
(一)现场管理类隐患 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其维护;
——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及管理;
——急救援设施和用品及其维护包括以下内容:
——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
——现场其他方面。
(二)基础管理类隐患 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教育培训;
——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职业病危害申报;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
——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
——职业卫生投入;
——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 ——职业病危害告知;
——外委作业管理;
——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三)重大隐患判定。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和职业卫生管理实际情况,以下情形可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粉尘和化学物作业分级为重度危害作业岗位; ——噪声和高温作业分级为极度危害作业岗位; ——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10mSv且≦20 mSv时; ——事故通风、围堰等应急救援设施不符合或者无效; ——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不合理;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不符合或者无效;
——职业卫生教育培训、职业病危害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等基础管理类隐患。
五、隐患排查
(一)排查类型
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和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其管控要求,按照职业病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内容确定针对性的排查类型。
排查类型可包括: ——日常隐患排查; ——综合性隐患排查; ——专业性隐患排查; ——专项隐患排查; ——专家诊断性检查; ——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
(二)排查组织级别。包括车间和班组级。
1.日常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班组级、岗位级,与岗位量化检查相融合。2.综合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厂级、车间(科室)级。3.专业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厂级,按照专业类别划分。4.季节性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厂级、车间(科室)级。5.专家诊断性检查的组织级别为厂级。
6.事故类比排查组织级别为厂级、车间(科室)级、班组级。
(三)排查周期。应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确定日常、综合、专业或专项、季节、节假日等隐患排查类型的周期。具体包括:
1.岗位结合实际情况实时排查。
2.车间主任、分管主任、安全员等管理人员可结合现场专业检查,每月至少一次隐患排查。
3.根据季节性特征及生产实际,每季度开展一次季节性隐患排查。
4.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各车间应举一反三,结合实际及时进行事故类比隐患专项排查。
5.当发生以下情形之一,各单位应及时组织进行相关专项隐患排查:
——颁布实施有关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或原有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重新修订的; ——组织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调整的;
——装置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或操作参数发生重大改变的; ——外部职业病危害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发生事故、险肇或对事故、事件有新的认识; ——气候条件发生大的变化或预报可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
六、隐患治理
(一)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科室)治理、厂治理等。
(二)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责任到人、限期完成、治理有效。
(三)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四)治理措施顺序。工程技术措施的实施等级顺序是直接技术措施、间接技术措施、指示性技术措施等;根据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的具体原则应按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的等级顺序选择安全技术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并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和设计规范的规定。
1.消除: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化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2.预防: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害的发生; 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消声装置等;
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防护屏、隔离操作室、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护服、各类防毒面具)等;
5.联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七、奖惩与考核
对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者或者未按规定进行检查及整改不及时等,按照《原料二车间经济责任制》进行奖励和考核。
原料二车间 2017-11-20
第二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加油站“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
为全面辨识、管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部门、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公司要求并结合加油站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各安全员是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
(一)成立“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
组 长: 陈金森 常务副组长:段仕龙 副 组 长:曾图
成 员: 梁建忠,卢彬,柳细茹,张德敏,匡翠,段学敏 领导组职责
1、组长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负责。
2、常务副组长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的监督、管理、考核。
3、副组长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成员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1、辨识评估
每年由组长亲自组织,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方案,抽调各系统技术人员和专家,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结合加油站生产系统、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对辨识出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受威胁人数、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2、月度辨识评估
每月由各安全员牵头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一次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及隐患排查,并于当日下午召开本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会,结合本系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以及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进行一次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3、周辨识评估
副组长负责人每周组织加油站人员,对作业区域开展全面的安全风险,由安全员根据辨识情况编写作业区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报告,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4、日辨识评估
加油员每班交接班前对重点工序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严格按照《安全管控现场点检表》现场监管,全面掌控作业现场班组、岗位人员的风险辨识情况;岗位员工上岗前严格按照风险分级管控对上岗区域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劳动防护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发现安全风险后及时向当班班组长汇报,若发现存在不符合项应立即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汇报本班班组长,安全员,站长,逐级上报。
(二)专项辨识程序
1、全国其他其他发生重特大事故后或加油站发生涉险事故、出现重大非伤亡事故隐患,由站长组织各安全员,工作人员,从汲取事故教训和消除事故隐患的角度,开展一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识别之前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
2、新工艺、新设备安装使用前,由安全员、技术员,重点对地质条件和隐蔽致灾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三)风险辨识评估方法
1、安全风险等级标准
由组长牵头组织,在“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辨识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规范以及公司规章制度确定的重大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标准,结合加油站实际,制定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标准,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其中:
重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较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一般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低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2、安全风险评估
(1)每次风险辨识结束后,分别由组长、副组长,安全员组织,针对各系统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按照加油站制定的安全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整套安全风险数据库、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汇总造册。要完善本系统安全风险档案,明确级别、管理状况、责任人、管控能力等基本情况,实行“一风险一档案”,并按照风险等级,用红、橙、黄、蓝等色彩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对现场辨识出现的不同类别安全风险,必须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区域作业或停止设备运行,撤出危险区域人员,督促责任单位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重新进行评估并进行实时监控。
(2)每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定级结束后,要组织编写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1、由组长亲自组织实施,针对重大、较大安全风险,采取设计、替代、转移、隔离等技术、工程、管理手段,制定管控措施和工作方案,人员、资金要有保障,并在划定的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区域设定作业人数上限。
2、由组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月对评估出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检查分析,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季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下一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
3、由安全员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周各专业系统针对本系统存在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制度、管理、措施、装备、应急、责任、考核等方面逐一落实管控措施,组织对月度安全风险重点管控区域措施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落实管控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不断完善改进管控措施。
5、实时动态调整,高度关注生产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实时分析风险的管控能力变化,准确掌握实际存在的风险状况等级,并随着风险变化而随时升降等级,防止出现评级“终身制”,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五、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及培训
1、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加油站要在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各安全员负责做好日常监督检查。
2、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训科每半年至少组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人员进行辨识评估专项培训;每年对加油站所有人员进行以、综合、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为主的教育培训,确保每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防范、应急措施。
3、各业务部门要探索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的记录、跟踪、统计、监测和预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
第三篇:原料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规定
原料二车间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分析、排查、辨识、评估安全生产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降低安全生产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事故隐患,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制定车间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规定。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
第二条
成立组织机构
(一)成立车间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计划制定、工作落实等事项,负责指导和协调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实施的各项工作。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二)车间各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区、班组、岗位职工要全面参与风险分级管控活动,确保活动涵盖车间各区域、场所、岗位、各项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使风险得到全面有效控制。
第三条人员职责
(一)主任
1、负责车间风险分级管控全面工作。
2、负责车间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实施、协调等工作。
3、负责车间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4、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车间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
5、确定各专业管理、工区、班组、岗位职责与责任,保证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书记
1、协助主任组织、检查、指导、考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
2、参与分析、研究、解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参与其它风险管控方面的工作。
(三)分管安全生产主任
1、协助主任具体负责组织、检查、指导、考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向主任汇报。
3、组织开展其它方面的风险管控工作。
(四)兼职安全员
1、负责起草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
2、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工区、班组、岗位开展情况。
3、负责组织对车间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等工作。
(五)各专业口管理人员
1、设备点检员、生产技术人员、工会主席等专业人员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
2、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监督管理。
3、各专业组协作共同开展活动时,由活动牵头或组织专业口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管控工作。
(六)工区长、班长
1、负责本工区、班组岗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组织、协调。
2、对管辖区域内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3、负责督导本区域班组岗位职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等工作。
(七)岗位员工
1、负责本岗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实施。
2、对本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第三章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及管控
第四条 风险点确定
(一)风险点划分原则
1、对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的风险点的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2、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3、对于系统或大型机组开、停机,检维修、动火、有限空间等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第五条 风险点排查
(一)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
(二)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1、按作业流程划分作业区域:原料卸车、配料、烧结、整粒、输送等。
2、在作业区域的基础上,按照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进行风险点的排查。
3、公辅系统按照日常操作、异常情况处理、开停机、作业活动等方面进行风险点的排查。第六条 危险源辨识
(一)辨识方法
1、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
2、设备设施等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二)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三)危险源辨识
1、车间对全体职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2、辨识时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同时充分考虑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编写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
3、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在作业活动划分时,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对独立,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
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
4.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应将设备设施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
第七条 风险评价
(一)风险评价方法 运用检查表分析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程度分析法(MES)、风险矩阵分析法(LS)、直判法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评价级别。
(二)风险评价准则
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的取值标准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投诉。
(三)风险评价与分级
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
——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3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厂级、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1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级、厂级、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第八条 确定重大风险
(一)以下情形确定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公司管控的重点危险源主要设备及区域确定为一级风险。具体包括煤气主管网、高炉等。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运用“直判法”的确定重大风险(一、二级风险),其风险点、危险源不需新增控制措施。
(二)以下情形确定为较大风险:
公司管控的一级风险以外的煤气、熔融金属相关重要设施,以及各单位重点管控的主要风险确定为二级风险,如铁水罐、烟气炉、喷吹煤制粉系统、皮带机等。
(三)一般风险级别确定:
车间级管控的重点危险源原则上定为三级风险。第九条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第十条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一)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要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五方面进行。
(二)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三)设备设施类危险源采用以下控制措施:安全屏护、报警、联锁、限位、安全泄放等工艺设备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维保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四)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通常从以下方面考虑: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技术能力等方面。
(五)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六)风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十一条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一)风险分级管控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要重点进行管控。
(二)根据风险管控资源需求不同,确定不同的管控层级。一级风险公司管控,二级风险厂级管控,三级风险车间管控,四级风险班组管控,上级管控的下级必须管控。
第十二条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第十三条 风险告知
(一)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二)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及工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培训方式告知各岗位人员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规避风险的措施并落实到位。
第四章 文件管理
第十四条
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统计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第五章 持续更新
第十五条
评审。车间每年9月份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和公布。
第十六条 更新。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更新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以及其他变更情况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第十七条
培训。车间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安全培训计划,组织职工进行培训,落实公司、厂、车间、班组四级教育培训,使其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形成规范的教育培训资料并留档。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11月16日起实施。
第四篇:原料二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运行考核办法
原料二车间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
考核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确保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实,确保风险受控和安全生产的稳定顺行,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 体系的建立与考核
第二条 工区、班组、岗位员工未能按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要求落实工作的,考核50-100元。
第三条 车间双体系组织机构成员未有效履行职责的的,考核50-100元。
第四条 对安全风险告知牌、岗位告知卡内容不熟知、不掌握,管控措施不履行的,考核50-100元。
第五条 损坏岗位风险告知牌、岗位告知卡内容的,考核50-100元。
第三章 培训教育与考核
第六条 每年班长必须组织开展双体系教育培训,形成规范的教育培训资料并留档。未能落实两个体系教育培训的,考核50-100元。
第七条 上级各部门及厂级检查岗位人员不掌握的,按100元/人次进行考核。
第四章 风险分级管控与考核
第八条 工区、班组、岗位员工未按照要求开展、落实风险分级管控梳理优化工作的。考核责任人考核50-100元。
第九条 风险点存在明显问题的,未能按要求整改的,考核50-100元。第十条 职工未能充分参与、危险源辨识不到位的,未能按要求整改的,考核50-100元。
第五章 隐患排查治理与考核
第十一条 岗位未进行隐患排查,存在明显隐患问题的,考核责任人50元。
第十二条 隐患排查出的问题,岗位(班组、工区)能整改而未实施整改的,或整改完毕未记录、未按时反馈等,考核责任人50元。
第十三条 各工区、班组、岗位隐患排查治理存在明显缺陷的,考核责任责任人50元,并连带考核工区、班组负责人30元。
第十四条 厂、车间排查出的隐患,未按要求落实整改的,考核责任人50元/项,并责令继续进行整改。
第十五条 重大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落实整改的,考核责任人100元/项,连带考核工区、班长各50元。
第十六条
隐患排查出的职工不安全行为,按照厂《职工不安全行为积分考核制度》和《安全红线制度》进行考核。
第六章 持续改进与考核
第十七条 各工区、班组每年至少对所属区域和岗位风险分级管控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保存评审记录,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和公布。未开展评审的考核100元。
第十八条 各工区、班组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每年不少于一次的评审。未按要求实施的,对单位给予100元的考核。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7年11月16日起执行。
第五篇:《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准确辨识安全风险,评价其风险程度,并进行风险分级,从而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事前预防、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第二条
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价分级和控制管理。安全生产双体系/双重预防机制全套的资料,需要的话求球:324319245。
第三条
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13号)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2006
年6月1日)
《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
《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
《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鲁安办发〔2016〕10号)
第四条
术语和定义
1)危险源(风险点):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2)风险辨识:识别风险点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风险评价分级: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第五条
公司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建设负全面领导职责。
组
长:李佩法
副组长:汪树岐
成员:张文天
袁立伟
负责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 理作业指导书,全面推行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工作并指导、审查、批准;负责审查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
安全科负责组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各单位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的审查。
其他科室确保本单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本科室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编制本科室的危害/风险记录,开展隐患治理工作。
第二章
安全风险的辨识
第六条
风险点的分类
根据公司生产的特点及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将公司范围内的风险点分成以下两大类:
1.生产现场及其他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
2.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第七条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第八条
风险点辨识的方法
1.静态分析:以安全检查表法(SCL)对生产现场及其他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识别。
1)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
①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②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③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④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⑤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2)安全检查表分析步骤
①按专业列出《设备设施清单》(参照表1-1)。
表1-1
设备设施清单
专业:
NO:
序号
设备名称
所在部位
备注
②确定编制人员。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如专工、值长、班长、值班员、检修员、安全员等。
③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
④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⑤判别危害因素。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⑥列出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表。针对危险因素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本单位的检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要点和内容,填入《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参照表1-2)相应内容。
表1-2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
区域/工艺过程:
装置/设备/设施:
NO:
序号
检查项目
标准
产生偏差的主要后果
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可能性(L)
严重程度(S)
风险度
(R)
风险等级
建议改正/控制措施
备注
分析人员:
分析日期:
2.动态分析:以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并按照作业步骤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
1)作业活动的划分
按作业区域和作业类别(检维修类、生产操作类)进行划分。
2)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
①划分并确定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参照表2-1)。
表2-1
作业活动清单
NO:
序号
作业区域
作业活动
作业类别
备注
②将每项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应按实际作业划分,要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时如何进行的,对作业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块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③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参照表2-2)。
表2-2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
作业区域:
作业活动:
NO:
序号
工作步骤
危害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
主要后果
现有控制措施
可能性(L)
严重程度(S)
风险度
(R)
风险等级
建议改正/控制措施
分析人:
分析日期:
④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分析。按照第六条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进行分析。
第三章
安全风险的评价分级
第九条
风险度(危险性)
危害因素辨识出后需要将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即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
第十条
风险评价分级方法
采用风险矩阵法(L·S)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
第十一条
风险矩阵法(L·S)
本方法的风险度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即:
R=L×S
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S代表事件后果严重性
R代表风险值
本风险矩阵法把风险等级分为4级,分别是:1级(很高)、2级(高)、3级(中)、4级(低)。
第十二条
风险矩阵法(L·S)判断准则
表3-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准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表3-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工
企业形象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
套)或设备
重大国际影响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地区影响
不符合企业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完全符合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表3-3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1级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2级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3级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年内治理
≤
4级
可接受、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或无需采用控制措施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或需保存记录
表3-4
风险矩阵表
后
果
等
级
(S)
低
中
高
很高
很高
低
低
中
高
很高
低
低
中
中
高
低
低
低
低
中
低
低
低
低
低
事
故
可
能
性(L)
第四章
安全风险的控制
第十三条
风险管控要求
风险管控原则如下:
4级: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科室应引起关注,负责4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班组具体落实;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3级: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公司、科室应引起关注,负责3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2级: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具体由安全科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1级: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以下情形应直接确定为2级风险:
(1)开停车作业、非正常工况的操作。
(2)同一爆炸危险区域内,现场作业人员10人以上的。
(3)10人以上的检维修作业及特殊作业。
第十四条
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落实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等;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5)应急处置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
第十五条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可行性和可靠性;
(2)先进性和安全性;
(3)经济合理性及经营运行情况;
(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第十六条
风险控制措施评审
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3)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
(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5)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第五章
风险管控执行程序
第十七条
安全科每年定期组织制定“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经分管领导批准后下发执行。公司、部门风险评估小组,对“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进行分解落实,直至班组、岗位,作为开展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的依据。
第十八条
依据辨识评价方法对本单位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后,填写相应的“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经本级风险评估小组进行汇总、评审后,逐级上报。
第十九条
公司风险评估小组组织审核、修订后,将审核、修订意见反馈各下级单位执行。
第二十条
风险培训
各级单位应制定风险评估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对本单位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
第二十一条
风险信息更新
各级单位要依据辨识评价结果,建立本单位的《风险管控登记台账》(参照表4),台账应结合实际定期更新(每年至少一次)。
表4
风险管控登记台帐
填表单位:
NO:
序号
识别时间
审定时间
单位或活动
数目
合计
备注
4级
3级
2级
1级
(注:单位或活动-危害因素所存在的单位或暂时的某项活动。)
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应及时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
(1)新的法律法规发布或者法律法规发生变更;
(2)操作工艺发生变化;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事故事件发生后;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管理办法由安全科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管理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