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总局关于深入推进“放管服”多措并举助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发布文号】工商个字〔2017〕70号 【发布日期】2017-05-08 【生效日期】2017-05-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工商总局关于深入推进“放管服”多措并举助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
工商个字〔2017〕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小型微型企业(以下简称“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小微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占各类市场主体比重稳步提高,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52号)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与小微企业联系紧密的职能优势,切实履行好“放管服”职能转变,增强小微企业获得感,做小微企业热情服务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小微企业增量提质。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为小微企业快速增长营造高效便利的准入环境。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为小微企业参与竞争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优化服务,提高效能,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为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基本思路。
整合职能、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工商职能整合优势,分类施策,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和服务,构建有利于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上下联动、务实推进。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指导,调动各地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合力,务求实效。
主动对接、热情服务。优化政务服务,找准小微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需求和难点,主动对接小微企业,为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二、重点工作
(一)落实商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营造小微企业便利化准入环境。
积极推进“多证合一”改革,优化市场主体准入、管理和退出机制。在深入推进企业“五证合一”、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开展“多证合一”改革,切实降低创业营商的制度性成本。深入推进简易注销改革,畅通退出渠道,对名存实亡的小微企业加速市场出清,提升“全流程便利化”服务水平。
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在保留原有纸质登记的基础上,实现网上登记注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一整套电子化登记和营业执照快递送达服务,实现登记“零见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电子营业执照,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环境的应用。
推进名称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开放名称库、建立完善名称查询比对系统,对查询申请的名称进行自动筛查服务。简化申请审核流程,申请人可以通过比对系统以“即查即得”的方式直接提交申请,探索建立快速处理机制,为申请名称和加强名称保护提供最大便利。
深入推进“先照后证”改革。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工作,理顺“证”、“照”关系,严格落实“双告知、一承诺”制度,推动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在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与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应用。
(二)强化小微企业名录功能,提升小微企业扶持政策落地的精准性。
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名录的社会知晓度,在各级登记窗口发放小微企业名录宣传页,张贴小微企业名录公众号二维码,做到应知尽知,充分运用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扩大宣传效果,提高名录系统的访问量。
主动开展横向合作,健全小微企业信息互联共享机制。鼓励充分利用小微企业名录数据资源,与金融、人社、教育、科技等部门合作,为落实各项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将小微企业名录打造为扶持小微企业的主要数据平台和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小微企业名录,参与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评估工作,加强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示范宣传。
深入开展对本地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拓展小微企业名录的分析和服务功能,形成小微企业相对统一完善的统计体系和相对准确的数据系统,及时了解小微企业生存状态,为推进大数据监测服务奠定基础。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健全市场监管规则,清除市场障碍,推动市场开放共享,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按照综合监管、简约监管原则,规范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的监管,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公平法治的环境。
加强竞争执法和竞争倡导,大力查处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案件,依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充分发挥我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和潜力,为小微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创造条件。
加强广告监管,加大广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小微企业发布诚信合法的广告,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力度,净化广告市场环境。
加强消费维权,鼓励支持小微企业维护商誉、诚信经营,畅通维权渠道,为诚信小微企业的发展腾出市场空间。
(四)鼓励小微企业运用商标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
立足职能引导小微企业增强商标品牌意识,发挥企业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培育小微企业自主商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商标品牌,鼓励小微企业通过商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服务质量和商业信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拓展商标申请渠道,优化商标注册申请和质权登记受理窗口服务,加快推进商标注册全程电子化进程,为小微企业申请商标提供便利。
提高小微企业的商标注册、运用、管理与保护能力。依法打击侵犯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和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切实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引导小微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指导小微企业利用注册商标质押融资,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5.支持小微企业较为集中区域的行业商(协)会或其他社会组织牵头打造区域品牌、申请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加强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运用和保护,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五)构建共治格局,把服务小微企业做“优”、做“实”、做“细”。
鼓励各地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立足职能、开拓创新,探索开展“最多跑一次”、“银企对接”等改革举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企业政务服务。
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协调各级职能部门协同开展小微企业帮扶工作,开展促进小微企业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升级工作。做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有关工作。运用市场化手段,扶持培育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器,帮助小微企业提质发展。
指导各级个私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发挥作用,大力培育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建立主要面向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法律支援等全方位服务,完善小微企业生命全周期服务链。
(六)加强培训工作,营造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大培训力度,推动将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相关课程纳入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干部培训和选学内容。
指导各地增强小微企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帮助小微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优化发展理念,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服务小微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系统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制定完善政策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七)加强小微企业党组织建设,激发小微企业发展新活力。
适应小微企业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指导小微企业党组织建设,加强教育,创新载体,引导企业党员围绕生产经营积极创先争优,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工商、市场监管部门要把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业务条线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间综合协调,形成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各地工商、市场监管部门要重视舆论宣传,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通过政策宣讲、专题课程培训等方式,使小微企业全面了解各项政策和服务。组织主要新闻媒体开展系列相关报道、专题报道和典型报道,增强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各方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监督检查。
各地工商、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工作实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分解目标任务,压实责任,推动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督查内容。强化对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的跟踪和绩效评价。总局适时对各地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各地“放管服”改革成效的评价体系。
工商总局
2017年5月8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北海持续推进放管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北海市持续推进“放管服”助力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
北海市编办
近年来,广西北海市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推动出台了一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成果,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北海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工作。2014年1月22日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方案的通知》(北政发„2014‟4号),成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由市编办(审改办)牵头,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法制办、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该市以“简化前置审批、精简申报材料、消减审批环节、压缩承诺时限”四个环节为抓手,达到了审批项目精简一半、审批时间压缩七成的目标。全市34个部门共325项行政许可事项,所有审批项目平均法定办结时限24.2天,经过此次调整后平均办结时限压缩到6.7天,提速率达72.3%,其中5个工作日以内完成审批的项目达到158项,占比48.6%;优化审批流程,推动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全市82项行政许可项目列入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
2016年,该市共开展两次中介服务事项清理,公布92项中介服务事项不再作为行政许可的受理条件,涉及17个政府部门的60项行政许可事项,逐步规范了中介服务事项的管理。同时,为破除“红顶中介”垄断,该市积极开展了中介服务去行政化工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营造更开放、更公平、更便捷的营商环境。
(二)创新开展商事制度改革
该市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优化申请人办事流程,大幅简化市场主体准入登记流程,使后续经营活动更为便利,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激发了市场主体创业活力。
2015年3月18日,该市颁发了第一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2015年9月1日颁发了第一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实行电子营业执照及登记全程电子化,发出广西首张电子营业执照。在广西全区率先实现市、县(区)“三证合一”全覆盖,真正实现了“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窗发证”的便捷登记流程,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后续经营活动提供了方便。
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部署,该市正式启动“六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在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和企业印章准刻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实现“六证合一、一照一码”。2016年9月12日,该市发出全区首张“六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并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局窗口举办“六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发放仪式,成为广西全区第一个推进这项改革的设区市。截至2017年3月,全市实有企业26802户,同比增长19%,注册资金1321亿元,同比增长21%;新登记企业1128户,同比增长20%,注册资金51亿元,同比增长55%。
(三)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
1.梳理公布市-县-乡-村四级权责清单。围绕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该市积极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各县区、乡镇均比自治区要求的时间节点提前1个月完成工作任务。2016年1月29日,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社会公布市本级45个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将行政权力事项从5929项精简到3436项,精简率为42%;细化明确具体工作事项2399项,明确部门间职责边界事项138项;建立起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体系;率先出台《北海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办法》(北政发„2016‟40号),进一步加强对权责清单的动态管理。
同时,该市自选动作,按“谁行使、谁编制”原则,根据公布的权力清单,开展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的工作,全市45个部门共编制公布1088份权力运行流程图,方便企业群众“按图索骥”。在此基础上,将探索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下沉基层村委,通过制定出台各村级权力清单,进一步厘清村级职权、固化办事流程、规范运行程序,全面厘清了农村14个方面68项权力内容,并制定权力运行流程图予以明确,确保了村级权力来源合法、执行规范、运作透明。
2.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该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要求,对市本级所属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及社会中介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对涉及企业的收费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全部取消;完成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的编制工作,并在网站予以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2014年起,该市市本级财政共计取消18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9项涉企收费标准,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约7000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负担过重、行政审批成本过高的问题。
2015年以来,该市对执行自治区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规范,共清理收费部门40个,收费单位237个,清理审核收费大项47项,政府性基金1项,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收费项目3项,保留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收费项目18项。及时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取消9项经营服务性收费。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了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及收费年审制度,及时收回市物价局原核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208套、《经营服务性收费许可证》115套、《收费员证》1200套。3.开展职业资格清理整顿。该市开展全市职业资格清理整顿专项督查活动,将国务院已取消的职业资格认定印发给有关单位,并在相应的网站公布,让社会公众知晓已清理取消的职业资格名称目录。同时,要求有职业资格认定的单位,认真开展自查工作,梳理本系统内职业资格的考试、发证项目,统计历年来考试发证数量;知晓对照已取消的项目名称,确保在国务院取消相应项目的职业资格认定后,不再进行相应项目的资格认定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取消职业资格认定后的数据管理和后续档案管理,确保历史资料不丢失,数据随时可查;对于依据国家规定保留的项目(或目前尚未取消的项目),认真自查有无违规培训、违规收费、违规发证现象,有没有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认定程序,使资格认定符合国家规定,维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四)全域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015年11月,该市出台了《北海市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北政办„2015‟165号),要求各部门将推动政府管理工作重心进一步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释放更多制度改革红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自治区改革办2016年第16期简报上刊发了《北海市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经验介绍。该市市本级分类制定了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327项,积极构建行政监管、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机制;注重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创新行政监管方式,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完善社会监管机制;在市场监管方面,通过开展“分片包干”的办法,建立随机抽查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重点防止宰客失信事件发生;在综合执法方面,以整合执法力量、推进执法权限下放为重点,加快推进部门内部综合执法和跨领域综合执法,着力破解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弊端。
(五)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全方位服务企业群众办事。该市主动顺应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的大趋势,积极探索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综合平台,通过服务集成、业务联动,为办事群众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尽量做到让办事企业和群众“少跑门、少费时、少交材料、少求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重大项目招投标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打造阳光透明的服务平台。2016年,该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自治区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平台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113941件,全部事项100%按时办结,群众满意率99.92%。
目前,该市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单位和部门50个,设置服务窗口175个,窗口工作人员354名;其中,44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市直部门全部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业务,审批部门进驻率100%。全市各县区30个乡镇(街道)、427个行政村(社区)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并正常开展业务,分别占全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总数的100%,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任务。2.取消不必要的证明和手续。2016年8月8日,该市印发了《北海市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工作方案》(北政办发„2016‟114号),部署开展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工作,全面梳理公共服务事项,清理年检和指定培训事项,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务求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改革。根据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的批复在北部湾经济区启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2017年2月,自治区编办印发《关于设立北海市行政审批局等事项的批复》(桂编„2017‟43号),选定该市作为相对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该市已拟定出试点方案,计划将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等30个单位的245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划转到市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局的成立,将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将一些审批事项由多部门审批变为一个部门审批,将审批过程由外部循环转为内部循坏,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从而令审批相对人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审管分离,监管服务更加充分。
4.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2016年11月23日,中央编办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了全国“依托互联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会上,该市代表广西14个设区市介绍了“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力打通行政审批最后一公里”的经验做法。例如:逐步搭建网上审批平台,加快破除信息壁垒,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将行政审批真正延伸到村,实施“政务服务村村通”,打通行政审批的最后一公里;将行政审批窗口真正延伸到村,让基层组织真正“有权力有能力”为广大基层农村群众服务,让广大基层农村群众真正在家门口就能办事,让过去的群众跑腿、干部跑腿变成数据跑路,让广大的基层农村群众真正享受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红利。
5.权力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自由裁量权。该市按照国务院审改办、国家标准委制定的标准,建立全市行政审批操作规范、办事指南、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数据库,形成统一的办事标准,实行编码管理,实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同一流程”,确保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结“零超时”,为审批事项相对集中创造了条件。
二、亮点及主要成效
(一)改变传统审批方式,创新开展“告知承诺制” 为全力优化审批流程,更好地服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的落户与推进,突破审批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人身安全和国家严格控制的项目外,属于该市有关行政审批机关审批权限的、涉及企业设立或开业前置审批和企业、法人、公民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实施项目建设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部门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自愿承诺,即可对所申请事项表示同意或认可,并按规定核发许可证件。全市共222项行政许可项目列入告知承诺制,占比68.3%,通过实行告知承诺制,改变了传统行政审批的单向权力支配关系,将行政审批部门和申请人的关系调整为合作和互动关系,审批部门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同项目申请人一样,成为平等的民事责任主体,这对政府转变职能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同时,告知承诺制注重事前告知与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行政机关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申请人不履诺记入诚信档案,改变了重审批、轻监管的审批模式。
(二)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强力推行并联审批
针对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效率低,审批时限长的问题,通过采取“整合流程、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改革方式,建立完善并联审批机制,全市共82项行政许可项目列入并联审批,分项目立项(市发展改革委牵头,6个工作日)、用地审批(市国土资源局牵头,8个工作日)、规划报建(市规划局牵头,11个工作日)、施工许可(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5个工作日)、竣工验收(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7个工作日)五个阶段,建立并联审批链条,申请人按不同阶段向综合窗口提交申报材料,综合窗口采集项目信息,相关部门实行一次性查验、审核,共同出具审批意见。同时,开展施工图联审,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套图纸送审、成果统一口径反馈,将提高该市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效率。
(三)抓住改革关键节点,推进“农事网通”改革 作为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政务服务“互联网+”的基层实践工程,把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该市运用互联网技术,全面研发面向基层,连通市、县、乡、村四级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平台,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务和便民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同时开发政策发布、民意反映、精准扶贫等功能板块,让四级网络系统成为连接党委政府与百姓群众的桥梁纽带。加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强化政府权力监督,将群众与政府的关系由过去的“求助式服务”转变为“互动式共建”,实现群众和政府“双赢”;实现“信息跑腿”代替人工跑路,农事办理更快捷;实现“扫描识别”代替携证审批,验证工作更精准;实现“电子监察”贯穿于办事流程始终,监管实施更全面。
(四)瞄准基层改革堵点,开发建设“阳光红页” 该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唱戏”的模式,依托中央编办域名管理中心,为全市427个村委(社区)全部注册中文域名,将村委建在网上,为每一个村建一个网站——“阳光红页”,相当于为每一个村委(社区)在网上建一栋“红色办公楼”,同步建立手机客户端。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延伸了服务基层的端口,拓展了精准扶贫的手段,重点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减弱,村务公开公信力不足,干部群众沟通不顺畅,农村电商发展门槛高等问题。解决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通过阳光红页平台,实现了中文域名、红页系统向广大基层村委延伸并实现全覆盖。二是通过阳光红页,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村村通,这对推进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农民都通过阳光红页来实现“我要查”“我要说”“我要办”“我要看”“我要卖”,搭建一个政府与群众双向无障碍交流的“高速路”。三是通过阳光红页,拓展了面向广大村干部和广大群众随时畅通的教育和宣传渠道。四是通过阳光红页的农村市场信息发布平台,结合“农事网通”中三级三网九中心的“物流中心”,打造一个信息量巨大高度活跃的电商平台。五是通过阳光红页打造全新政务公开平台。被群众誉为“风吹不走、雨淋不掉、随看随有、永不消逝”的公告栏。
(五)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启动应用“掌上政务通” 该市根据群众需求,建成了广西全区首个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掌上政务通”微信公众号。微信平台的上线,不仅可以将行政审批业务办理端口前移,缩短群众前期材料准备时间,还可以缓解窗口咨询压力,提高业务一次性办结率,提升群众满意度,打造“装在口袋里的政务大厅”。
目前,该市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的40个部门和单位、325项行政审批项目已全部纳入查询系统平台,只要是智能手机用户,均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直接在公众号里搜索“掌上政务通”就可以关注。与电脑网络平台相比,该市打造的“移动版”政务服务查询系统在方便随时查询、降低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打造信息惠民等方面发挥了“轻骑兵”作用。
第三篇:解读《云南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10条措施的意见》
www.xiexiebang.com
解读《云南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10条措施的意见》
2017年8月1日召开的十届省委常委会第42次会议和7月17日召开的省人民政府第1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云南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10条措施的意见》(云政发〔2017〕48号,以下简称《10条措施》)。为便于各地、各部门及社会公众更好的理解《10条措施》的相关内容,切实抓好落实工作,提升改革社会群众参与度,全面深化全省“放管服”改革,现作如下解读:
一、出台背景
201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的“五个为”的改革目标。根据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坚持法治化、公开化、透明化原则,着力构建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时间最短、监管依法强化、服务热情周到的营商和办事环境,做大做强做优市场主体、方便群众办事生活的“放管服”改革要求。
制定出台《10条措施》,主要是为有效解决我省企业、群众办事存在的审批环节过多,层层审批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各类规划冲突,调规现象较多;群众办事创业各类证明过多;政府政策公开透明程度不高;事中事后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从根子上解决政府职能职责交叉、重叠,政事、政企、政介、政社不分等制约“放管服”改革的问题。营造良好营商和发展环境,大幅提升我省竞争力。
二、主要内容
10条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最大限度放权市场。重点是制定发布全省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实行行政许可事项省级统一管理。出台权责清单管理办法,建立和规范权力调整机制。全面开展部门职能职责大清理、大盘点,实现教育统一归口,国企统一归口,金融监管审批统一归口,政企、政事、政社全脱钩,从根子上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
二是全面加快审批速度,大幅提升审批效率。重点是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权向一个部门集中,加快推进“一颗印章管审批”。实施行政审批“四个一批”制度(下放一批、简化一批、直接受理一批、审批改备案一批)。加快完成常用行政许可事项《业务手册》《办事指南》编写,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
www.xiexiebang.com
三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企业“证照同办”“一照走天下”。重点是将大部分市场准入类行政许可按法定程序交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集中实施,实行“证照同办”。原审批部门制定审批标准,监督指导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审批情况,并制定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按国务院部署,全面清理和大幅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
四是加强规划统筹,精简投资报建评价评估。重点是持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四规合一”。以各类开发区、开放开发试验区、园区为重点,限期解决各类规划冲突问题,集中进行各项评估论证,并对外公布。
五是打破中介垄断,规范涉企收费。重点是制定全省统一的保留中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全面完成中介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制定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收费和各类涉企保证金清单。
六是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提升政务服务水平。重点是实现所有行政审批网上运行,“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制定非现场审批事项目录。在省级成立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和实体性质的在线审批平台。完善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探索“5A政务服务模式”(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实现全体服务对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获取各项服务。
七是优化重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重点是严格执行国务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除政府投资项目外,对重点部门审批顺序、审批方式进行明确和重组,推行一套材料通办。
八是提高政策透明度,营造公平营商办事环境。重点是制定公布政府限制类或区域限制类投资项目清单。制定公布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目录清单。巩固“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成果。公布保留证明材料清单。以居民身份证、社会保障卡为基础,逐步实现办理个人事项“一证走天下”。明确昆明市、曲靖市在改革上率先创新,出经验出成效。
九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实监管责任。重点是明确市场主体行为边界特别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推进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厘清各级监管职责,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和环境、资源保护外,省级不再行使省、州(市)、县(市、区)均可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统一由州(市)或县(市、区)行使。实现“双随机”监管全覆盖。制定全省统一的行业检查标准和分级分类监管标准。对“双随机”监管事项进行合并,推行“一次检查、全面体检”。
www.xiexiebang.com
十是加强监督检查和宣传力度,提高改革的公众参与度。重点是建立全省统一的“12310”放管服改革监督举报和投诉受理平台。建立全省“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制度。将“放管服”改革列入各级公务员培训内容。研究制定我省“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加强“放管服”改革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和群众对“放管服”改革相关措施的知晓度、参与度。
三、主要特点
《10条措施》的制定,坚持法治化,做到依法行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即禁止”;实现清单化,做到统一目录、统一管理,划清界限、公开透明;体现具体化,对10条措施作了细化分解,明确牵头配合部门和完成时限,实行目标任务倒逼制,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并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编制全省行政许可通用目录,实行行政许可事项省级统一赋码、统一集中管理,严格把好行政许可准入关,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相同行政层级间行政许可事项数量相当,同一行政许可事项名称统一、审批权限明确。
二是通过将大部分市场准入类行政许可事项按法定程序交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集中实施,实行“证照同办”,进入市场的总钥匙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一家掌握,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准入与准营分离的问题。
三是在学习借鉴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办事可以不见面”经验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制定“立等可取”和“非现场审批”事项清单。探索“5A政务服务模式”(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实现全体服务对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获取各项服务。
四是全面完成全省范围内各类证明材料的集中清理,对各类证明材料的清理审核工作思路是从省级各行业部门一直纵向到底,涵盖了省、州、县、乡、村委会(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全面清理、全覆盖,一次性全面公布,较北京、成都清理一批公布一批的做法,清理证明材料更为彻底,覆盖面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