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处理
我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处理
【摘要】 通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推动和医院认识的提高,很多医院都建立了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但制度执行的效果却参差不齐。患者医疗不良事件制度是否能够取得明显成效,除了加强领导重视,健全健全组织,加强宣传发动,最重要的是医院对职工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是否认真对待,是否及时有效地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
【关键词】 病人安全;不良事件;处理
Medical adverse event report handling 【Abstract】By th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ospital, many hospitals have set up medical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but the system implementation effect is uneven.Patients with adverse medical events whether the system can obtain apparent effect, 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 leadership, perfect perfect organization, strengthen conduct propaganda to star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hospital for medical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whether seriously, whether timely and effectively to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deal with.【Key words】patient’s safey;adverse events;handle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对医疗不良事件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介绍和推广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通过推行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对影响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的不良事件,及时、及早地进行介入处理,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防范事态的扩大、恶化,最大限度维护患者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医疗不良事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医疗过程中未被阻止的差错或设备故障造成的伤害;另一类是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正确的医疗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伤害。
2.医疗不良事件的分级 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SH9
分类法将医疗不良事件分成Ⅰ—Ⅳ四个级别:Ⅰ级医疗不良事件指有过错事实并且造成后果的事件:如果两者有因果关系,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构成“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Ⅱ级医疗不良事件是指无过错事实但造成后果的事件:医疗行为无过错,主要由药物、医疗器械、植入物等造成的医疗意外,或不可避免的医疗并发症和疾病的自然转归,其后果可能比较严重,但一般不构成“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Ⅲ级医疗不良事件是指有过错事实但未造成后果的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指错误的行为已实施在患者身上),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医疗不良事件是指无过错事实也未造成后果的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医疗行为的过错事实,其级别最低。Ⅰ—Ⅳ级其后果严重程度逐步递减。[1]
3.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指全院医务人员,尤其是事件当事人发现或发生医疗不良事件时,有义务和责任向医院医疗服务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医务部)主动地、及时地、详细地,不加隐瞒地报告。根据医疗不良事件的分级,后果程度越高的,应越及时地报告。报告方式多样,可以是当面交谈、电话报告、书面报告及通过医院内网及医院设立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邮箱报告。同时,医务人员视医疗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主动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报告,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医疗隐患并尽可能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事态扩大恶化,避免医疗纠纷发生,把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我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具有非惩罚性、鼓励性、保密性、处理的及时性、奖励性等特点。
4.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处理 4.1 建立和完善管理组织
我院把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相关工作由医疗服务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服务安全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医疗相关的主要职能科室负责人、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组成。医疗服务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医务部),医务部指定一名副主任及一名干事负责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相关工作。
4.2 报告的处理步骤
4.2.1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接收和整理
医务部指定的一名副主任及一名干事负责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相关工作。为了及时接收职工报送的医疗不良事件,每天早晨上班,固定查看医院内网及外网设立的专用报告邮箱,同时注意在日常工作中,接收职工通过其他途径报送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对接收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人员姓名、报告时间、报告内容、报告性质等,进行分级分类登记整理。
4.2.2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责任划分和落实
医务部专职副主任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根据内容和涉及的责任科室/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划分,并制作《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协办单》,协办单内容主要包括:报告责任科室或责任人,协办单送出时间,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主要内容,医疗服务安全管理委员会初步处理意见,责任科室或责任人调查处理意见,医疗服务安全管理委员会最终处理意见。协办单要求责任科室或责任人在5个工作日反馈协办情况,并将协办单送回医务部。针对收回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协办单》了解医疗不良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如需要进一步调查协办的,进行进一步调查协办,直至报告得到比较肯定的处理结果。对于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内容涉及多个科室的,由专职副主任及干事到相关科室进行调查处理,必要时请示医疗服务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牵头各相关科室集中讨论处理。对于处理难度很大或者无法处理的问题,也及时医疗服务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并做好登记工作。
4.2.3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追踪和后续处理
对于医疗不良事件的处理情况,医务部专职副主任要负责追踪,发现落实不到位的,要进一步督促,直至问题得到肯定的处理。我院对于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情况,每个月通过《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简讯》进行通报;每个季度/年度医务部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汇总,装订成册;在每半年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分析会上,对每件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反馈;同时,报告的处理情况,及时回复报告人;对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者兑现奖金,奖励金额由医务部专职副主任针对报告内容的实效性和重要性进行确定。
5.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处理中的需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5.1 对报告的处理要保持足够的耐性和毅力。很多报告内容的处理难度比较大,或者比较复杂,无法通过转发一次《医疗不良事件协办单》就可以解决。需要保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对报告的处理进行连续跟踪,与院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保持沟通,取得支持,努力解决问题。
5.2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处理情况要及时回复报告者。很多报告者很在乎他的报告是否得到回应。不管报告者它报告内容是否符合实际,能否处理,医院应及时反馈,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尽量给予充分理由。
5.3定期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进行总结分析,努力从中找出规律性或共通性的东西,从制度上给予完善,同时发现处理过程中的不足,吸取教训。
5.4报告奖励金额的确定。针对报告内容的价值进行确定奖励金额,但报告的价值很难确定,难以制定出统一的标准或具体的细则。
参考文献
[1]魏斌.医疗不良事件SH9分类法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医院,2011;1(15):44—45.3
第二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处理措施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处理措施
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总则 ①首先要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锐器,同时要禁止双手回套针帽。②护士静脉穿刺、输血、采血时应戴手套。③建立医院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对使用锐器物的目的、种类有详细记录。
1、医护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提高防护意识,如果医务人员意外接触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或在诊疗时意外刺伤皮肤或黏膜后,应立即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和血清转氨酶等,并在3~6个月复查。如该医务人员过去曾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过乙肝疫苗,但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阴性,或者不清楚,则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 IU,同时在另一部位接种1针20ug乙肝疫苗,并于其后1个月时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次和第3次各20ug乙肝疫苗。因此,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安全处理针头,用过的针头及时浸泡消毒,统一销毁。一旦针头刺伤,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的血液,并用2%的碘酒、75%的酒精消毒,包扎伤口。
2、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士经常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及放射线等接触,因此,工作中应注意自我防护。尤其要加强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规范操作,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具。手术中传递锐器,要严格规范动作,避免传递过程中误伤医生或自己。凡上台参加手术,均应采取皮肤黏膜的自我保护措施。必要时穿防水手术衣,使用x光机时穿铅衣。在进行穿刺、介入性操作时,为每个病人操作完都要更换手套,在为特殊感染者实施手术操作时,必须戴防护眼罩,处理此类器械应穿防护衣。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在进行血管穿刺或介入性操作时应戴手套,而且接触每一个患者均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毕脱掉手套后均应洗手。②进行特殊感染患者手术操作时,必须戴防护眼罩,处理此类器械时应穿防护服。③被血液或血性液体污染的废料及其他物品,应放在无泄露、无遗失的清洁袋内密闭,运送至洗衣房消毒或清洗处理。④锐利器具和针头、刀片等用后置于防水耐刺的容器内,再安全运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⑤环氧乙烷灭菌时,应严格控制空气中环氧乙烷气体的浓度,以防引起中毒。
3、窥镜室医护人员的防护: 任何一种消毒剂对人体都有一定影响和危害。工作人员在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具,如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操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戴双层手套。盛放戊二醛的水槽要加盖,房间要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工作人员应戴防护眼镜。被血液或血性液体污染的废料及一次性材料,应放在无泄露、无遗失的清洁袋内密闭,运送到定点处处理。
4、其他类防护措施 ①麻醉废气的管理包括加强麻醉废气排污设备及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降低麻醉废气污染。如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进行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漏气;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特别是孕期和哺乳期妇女。②噪声预防对科室使用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如对器械台、麻醉机、推车等活动部件上润滑剂,减少异常噪声。
第三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说明、处理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说明、处理流程
1、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科室通过信息平台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具体见附件),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48h内报告,每季度总结、评价、分析资料存档。
2、各职能部门确定负责人每天早8:00-9:00登陆信息平台认领核实处理相应不良事件,将整改信息反馈到科室。二甲办负责人每天9:00-10:00登陆信息平台查看各职能部门认领处理情况,如未认领电话督促相应职能部门进行处理。
3、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或电话上报告职能部门,由其核实结果处理后再上报分管院领导及院领导。
4、职能科室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尽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5、涉及药物不良反应、院内感染、输血反应的实行双重填报。
6、以上处理结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每月汇总分析评价后上报至二甲办备案,二甲办每季度汇总、分析、提交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7、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半年评估总结,提出改进意见,防范措施反馈到各职能科室,各职能科室将结果反馈到科室。
第四篇: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发生在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医疗差错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医源性损害,包括医疗意外、并发症等。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虽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医务人员个人的疏忽或技术缺陷,但更多的原因的来自长期潜在于整个业务管理中的疏漏。增进患者安全,关键是能够捕获关于医疗不良事件和高危隐患的综合信息,通过深入剖析,将其中的教训深刻汲取,为预防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奠定基础。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有利于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缺陷的发生及处理情况形成深入的认识,便于分析发生原因及处理的合理性,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为牢固树立患者安全意识,强化安全保证措施,有效防范医疗缺陷,切实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工作提供实质性支持。根据“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实施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成立组织:
成立医疗不良事件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报告项目:
手术病人及部位错误、病人识别错误、用药错误、输血意外、重大并发症、医院感染。
三、报告方式: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已采取的医疗措施及效果;当事医务人员的姓名、专业、科室、职务或职称。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形式:科室或个人以书面方式为主,应以实名,报告的内容必须真实。
四、报告处理:
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将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
五、督查考核:
医务科将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主动报告不予处罚,对隐瞒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医院
2010年3月18日
第五篇: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麦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鼓励全中心职工及时、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通过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特制定我中心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
(一)、可能损害患者健康或延长患者治疗时间的事件;
(二)、可能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的事件;
(三)、不符合临床诊疗规范的操作;
(四)、可能引起患者额外经济损失的事件;
(五)、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人身损害或经济损失的事件;
(六)、各类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的事件;
(七)、其他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或隐患。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一)、I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二)、II级事件(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三)、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四)、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遵照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原则,鼓励报告。
四、报告流程
(一)、报告形式
1、书面报告
发生安全(不良)事件后48h内,当事人或其他发现人员按照要求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表》,报至办公室。
2、紧急电话报告
仅限于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紧急情况使用,并随后履行书面补报。夜间及节假日统一上报中心总值班人员。
(二)、发生或者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当班医师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立即向所在科室主任报告,同时采取适宜的形式报办公室。
(三)、办公室对报告的不良事件及时调查核实,并上报分管院领导
五、监管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实行院、科两级参与的管理体系。
(二)、各科室应积极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特别是Ⅲ、Ⅳ级事件。对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科室应及时总结,提出科室质量与安全改进措施。
(三)、办公室对科室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应及时调查核实,给出处理意见,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表》,反馈科室并督导科室整改、落实,消除隐患。办公室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定期进行汇总、评价,并提交中心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六、奖惩
(一)、医院鼓励职工主动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个人,给予每例20 元奖励。
(二)、当事人或者科室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未及时上报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的,虽未对患者造成人身损害,但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或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根据事件严重程度,视情况给予处罚。
(三)、已构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照我中心《管理规定》执行。
(四)、对于主动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医疗缺陷,医院将根据情况酌情减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