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隐患排查通则(征求意见稿)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通则
(草案)
2016年9月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引
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外隐患排查治理相关标准、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和来自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成功经验,融合企业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等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山东省安全生产实际编制而成。
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检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持续有效性进行排查确认的重要方法。
本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山东省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行为,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降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
目 录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 事故隐患 3.2隐患排查 3.3隐患分级 3.4隐患分类 3.5隐患治理 3.6隐患信息
4总则
4.1标准体系 4.2 原则要求
5程序与内容
5.1 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5.2 确定排查项目 5.3组织实施
5.4 隐患治理 5.5隐患治理情况验收 5.6隐患排查周期 6成果和应用
6.1 文件
6.2 效果
7持续改进
7.1评审 7.2更新 7.3沟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通则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内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适用于指导各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细则、实施指南的编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 第16号)
《山东省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98号)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通知》(安委办〔2012〕1号)术语和定义
3.1 事故隐患
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 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3.2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计划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隐患排查也称安全检查。3.3隐患分级
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一般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应包括以下情形:
1.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 2.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3.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长期滞留人员在10人以上的; 4.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5.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 6.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认定的。3.4隐患分类
为方便事故隐患管理,本标准将事故隐患划分为两大类: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
基础管理类隐患是企业基础管理方面存在的隐患。基础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管理档案、安全生产投入、应急救援、特种设备基础管理、职业卫生基础管理、外来人员安全管理以及其他基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生产现场类隐患主要是针对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消防安全、电气安全、职业卫生现场安全、有限空间现场安全、辅助动力系统、现场作业、其他现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3.5隐患治理
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3.6隐患信息
包括隐患名称、位臵、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 的总称。企业对事故隐患信息应建档管理。总则
4.1标准体系
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体系包括通则、细则和实施指南三个层级。4.1.1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通则
规定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的原则要求、任务目标和基本程序,是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标准。4.1.2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细则
规范各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的具体任务目标和工作程序,明确隐患排查组织方式、排查内容与标准、隐患治理原则和要求
4.1.3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
依托各行业领域同类型企业中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标杆企业,制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的工作方法、实施步骤,确定同类型企业常用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明确组织实施、隐患治理和验收的具体要求,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等,指导同类型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4.2 原则要求
4.2.1隐患排查治理应遵循全员参与、分级负责、重在落实的原则。从企业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都应当参与隐患排查治理;企业应当根据隐患级别,确定相应的治理责任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应当以确保隐患得到治理为工作目标。4.2.2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应与企业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紧密结 合。企业应在安全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隐患排查治理贯彻于生产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4.2.3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鲜明导向。企业应明确每一个岗位都有排查隐患、落实治理措施的责任,同时应配套制定奖惩制度。
4.2.4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应当有可靠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应该根据实际建立由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能够保障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
5程序与内容
5.1 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企业应依据确定的各类风险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包含全部应该排查的项目清单。
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5.1.1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
以各类风险点(包括装臵、设备、设施或车间、班组、岗位)为基本单元,依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各风险点的控制措施和标准、规程要求,编制该排查单元的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与风险点对应的设备设施和作业名称、排查内容、排查 标准、排查方法等信息。5.1.2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依据基础管理相关内容要求,逐项编制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名称、排查内容、排查标准、排查方法等信息。5.2确定排查项目
实施隐患排查前,应根据排查类型、人员数量、时间安排和季节特点,在排查项目清单中选择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排查项目,作为此次隐患排查的内容。隐患排查可分为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或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两类隐患排查可同时进行。5.3组织实施 5.3.1排查类型
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
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5.3.2 组织级别
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
5.3.3 治理建议 按照隐患排查治理要求,各相关层级的部门和单位对照隐患排查清单进行隐患排查,填写隐患排查记录。
根据排查出的隐患类别,提出治理建议,一般应包含: 1.针对排查出的每项隐患,明确治理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
2.经排查评估后,提出初步整改或处臵建议; 3.依据隐患治理难易程度或严重程度,确定隐患治理期限。
5.4 隐患治理 5.4.1 隐患治理原则
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
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责任到人、限期完成。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5.4.2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在每次隐患排查结束后,将隐患名称、存在位臵、不符合状况、隐患等级、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从业人员进行通报。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制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应对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措施建议、完成期限等提出要求。隐 患存在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可靠的治理措施。隐患整改通知制发部门应当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验收。5.4.3 一般隐患治理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公司、车间、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能够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确定责任人组织立即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对于难以立即排除的一般事故隐患,企业应当及时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方案并限期整改。5.4.4 重大隐患治理
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企业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3.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5.5隐患治理验收
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当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对政府督办的重大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5.6 隐患排查周期
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确定综合、专业、专项、季节、日常等隐患排查类型的周期。
6成果和应用
6.1 文件
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台账、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成果;涉及不能立即整改的一般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其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6.2 效果
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1.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2.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3.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4.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5.各级隐患排查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7持续改进
7.1 评审
企业应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对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评审每年应不少于一次,当发生更新时应及时组织评审。应保存评审记录。7.2 更新
企业应主动应对以下情况变化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影响,并针对变化情况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隐患等级和类别、隐患信息等内容。
1.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的; 2.政府规范性文件提出新要求的;
3.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的; 4.企业自身提出更高要求的;
5.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 6.其它情形出现应当进行评审的。7.3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隐患信息,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企业应主动识别内部各级人员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培训 10 需求,并纳入企业培训计划,组织相关培训。企业应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熟悉掌握隐患排查的方法,消除各类隐患,有效控制岗位风险,保障企业安全。
第二篇:征求意见稿。镇江市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监管实施办法
镇江市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监管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化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16号令)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市本级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事故隐患,并及时通过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系统(以下称自查自报系统)上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第四条 辖市区安委办、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指导督促相关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要求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履行
以下职责:
(一)按照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建立并落实逐级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明确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填报工作人员,并配备电脑等必要的办公设施。
(二)每月通过自查自报系统向相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上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三)对上报出的事故隐患做到“计划、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防止事故发生。
(四)积极配合监管部门依法履行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职责,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六条 市直行业主管部门是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管主体,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督促检查本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
(二)按规定落实检查计划,每月通过自查自报系统向市安委办上报检查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三)及时分析、汇总对本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有重点的开展检查、督查。
(四)对本行业(领域)内隐患排查治理不报或经常零申报的生产经营单位开展有针对性地专项检查。
(五)对隐患自查自报工作开展不力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实施约谈。
(六)采取座谈、现场观摩等方式,定期组织本行业(领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系统运行管理方面的交流学习活动。
第七条 辖市区安委办负责本级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的组织协调,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协调、指导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
(二)每季度汇总、分析行业主管部门抽查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及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情况,并通过自查自报系统上报市安委办。
(三)对辖区内隐患排查治理集中或危险性较大的领域、或隐患排查治理不报或连续三次“零”申报的生产经营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
(四)对隐患自查自报工作开展不力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实施约谈。
(五)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对一般隐患进行整改。对三级重大隐患进行确认、挂牌;对一、二级重大隐患进行上报。
(六)指导、监督、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相关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的组织工作。
第八条 市安委办负责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研发自查自报系统,做好日常维护、运行管理工
作。
(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查自报系统的操作培训。
(三)定期对各地、各部门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汇总、分析、通报。
(四)督促各地、各部门对排查出的三级重大隐患进行整改。
(五)挂牌督办二级重大隐患,并建立排查治理“一患一档”;及时向省安委办上报一级重大隐患。
第三章 工作要求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每月28日前通过自查自报系统对当月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网上填报;重大事故隐患随时填报;无隐患进行“零”申报。
第十条 辖市区安委办、市直行业主管部门每月30日前通过自查自报系统对当月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上报;督办三级重大隐患;上报一、二级重大隐患。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排查出的一般隐患已经通过自查自报系统上报的,不需要另建隐患排查治理“一患一档”。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在自查自报系统填报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十三条 辖市区安委办、市直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安全检查(包括专家检查)发现的问题,由检查人员或生产经营单位在自查自报系统中填报,并按照规定切实落实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完成整改后即时办理网上办结手续。
第十四条 辖市区安委办、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所辖区域或行业内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的核查,加大对连续两个月“零”申报或不填报企业的核查频次。第十五条 辖市区安委办、市直行业主管部门核查内容应包括:
(一)生产经营单位是否按照本实施办法要求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
(二)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存在隐患虚报、漏报、重报、瞒报现象;
(三)生产经营单位填报的隐患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
第四章 奖惩规定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未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给予处罚。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隐患治理成效显著,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作为安全生产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八条 市安委办设立自查自报工作专项基金,对自查自报工作开展扎实、效果显著的单位给予一定奖励。
第十九条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列入辖市区、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季度、安全生产考核内容,实行季通报、年考核,考核结果记入综合考核成绩。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连续3个月“零”申报或不填报的,列为重点督查对象,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辖市区安委办、市直行业主管部门未履行本实施办法规定职责,或组织开展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不力,取消年终安全生产评先评优资格,并通报批评。
第二十一条 隐患排查治理的要求及一般隐患、重大隐患的分级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篇:隐患排查
事故隐患定义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一类是“违反”型隐患,所有违法、违标、违规 等行为和状态均视为事故隐患,另一类是由于某些因素而引起的三种现实表现: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级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厂(公司)级隐患中的某些隐患如果属于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企业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应当列为重大事故隐患。班组级、车间级隐患一般情况下属于一般事故隐患。隐患排查定义
隐患排査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行为。
方法是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和鼓励、发动职工发现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人的不安全行为
1.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作业人员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可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如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使用无安全装置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未佩帶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
结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违反劳动纪律、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的做法。2.为什么有人在工作中会受伤?
人的不安全行为人是安全生产最关键的因素。员工素质直接影响安全管理效果,关注人的行为安全是生产现场管理的重要环节。3.不安全行为可分为:
(1)有意识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识、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其特点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科学,不重视安全。
(2)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是一种非故意的行为,行为人沒有意识到其行为是不安全行为。在其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感知的错误、判断失误和信息传递误差造成的。4.人的不安全行为一般有五种表现形式:
(1)在没有排除故障的情况下操作,没有做好防护或提出警告;(2)在不安全的速度下操作;
(3)使用不安全的设备或不安全地使用设备;(4)处于不安全的位置或不安全的操作姿势;(5)工作在运行中或有危险的设备上。5.隐患排査治理内容——现场管理类
现场管理类隐患主要是针对特种设备现场管理、生产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消防安全、用电安全、职业卫生现场安全、有限空间现场安全、辅助动力系统、相关方现场管理、其他现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1)特种设备现场管理类隐患
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这类设备自身及其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属于特种设备现场管理类隐患。
2)生产设备设施及工艺类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设备设施及工艺方面存在的缺陷,称为生产设备设施及工艺类隐患。此处的生产设备设施不包括特种设备、电力设备设施、消防设备设施、应急救援设施装备以及辅助动力系统涉及到的设备设施。
3)场所环境类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场所环境类隐患主要包括厂内环境、车间作业、仓库作业、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4)从业人员操作行为类隐患
从业人员“三违”主要包括:从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进行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进行作业、负责人违反操作规程指挥从业人员进行作业。从业人员操作行为类隐患包括“三违”行为和个人防护用品佩戴两方面。5)消防安全类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消防方面存在的缺陷,称为消防安全类隐患,主要包括应急照明、消防设施与器材等内容。
6)用电安全类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涉及用电安全方面的问题和缺陷,称为用电安全类隐患,主要包括配电室、配电箱、柜,电气线路敷设 ,固定用电设备,插座,临时用电,潮湿作业场所用电,安全电压使用等。7)安全生产管理档案类隐患
职业卫生专项管理中,涉及生产经营单位在职业卫生现场安全方面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均归于职业卫生现场安全类隐患。这类隐患主要包括禁止超标作业,检、维修要求,防护设施,公告栏,警示标识,生产布局,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8)有限空间现场安全类隐患
有限空间现场安全类隐患主要包括: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危害告知、先检测后作业、危害评估、现场监督管理、通风、防护设备、呼吸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备、临时作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題和缺陷。
9)辅助动力系统类隐患
辅助系统主要包括压缩空气站、乙炔站、煤气站、天然气配气站、氧气站等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动力或其他辅助生产经营活动的系统。其中涉及特种设备的部分归于特种设备现场管理类隐患。10)相关方现场管理类除患
涉及相关方现场管理方面的缺陷和问題,属于相关方现场管理类隐患。11)其他现场管理类隐患
不属于上述十种隐患分类的安全生产现场管理类的不符合项,属于其他现场管理类隐患。管理上存在的缺陷
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管理上的主要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忽视消防设计和防雷避雷设计。
(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未经工种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3)劳动组织不合理;比如劳动时间、排班等。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査或指挥错误;检查和排查不够,盲目发指令。
(5)没有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达到一岗一设备有安全操作规程。
(6)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措施、安全信号、安全标志、安全用具缺少或有缺陷。(7)个人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8)生产场所、施工现场环境不良。
(9)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10)其他安全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释义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物的主要直接原因。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1)无防护(2)防护不当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1)设计不当,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2)设备、设施、工具强度不够;(3)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4)设备维修、调整不良。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1)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2)所用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1)照明光线不良;(2)通风不良;(3)作业场所狭窄;(4)作业场地杂乱;
(5)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6)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7)地面光滑;
(8)物品储存方法不安全;(9)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1、无防护
(1)传动部位无防护装置(2)无安全保护装置(3)无报警装置(4)无安全标志
(5)无护栏或护栏损坏
(6)(电气)设备未接地接零、漏电(7)绝缘不良
(8)局通无消音系统、噪声大(9)在危房内作业(10)其他
2、防护不当
(1)防护罩不全或未在适当位置(2)防护装置未调整不当(3)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4)其他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1)设计不当,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2)通道门遮挡视线(3)制动装置有缺陷(4)安全间距不够
(5)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6)设施上有锋利倒棱
(7)设备带病运转,有异常声音,有裂缝、沙眼,安全附件失灵、失效。(8)其他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用具、听力用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缺陷
(1)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2)所用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比如绝缘鞋、绝缘手套损坏、潮湿,防毒口罩失效等。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1)照明光线不良、照度不足
(2)通风不良或无通风,通风系统效率低(3)物品堆放凌乱、堆放不整齐、堆放不稳
5、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地杂乱 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
6、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地面滑等(1)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2)冰雪覆盖
(3)地面有其他润滑物
(4)贮存方法不安全,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例:消防通道堵塞、车间道路堵塞、车间有其他易燃物、防爆区使用非防爆电器,安全设 备设施不完善或损坏。反应釜升温过快、压力容器或非压力容器超压、液体危化品流速太快、原料纯度不够、作业及控制条件失控。危化品跑冒滴漏。仓库混装危化品、可燃物、氧化物等物品。隐患整改
对排査结果进行分级处理,本着“三定四不推”(三定为定责任人和部门,定时间,定措施。四不推为班组能解决的不推车间,车间能解决的不推厂,厂能解决的不推上级部门)的原则进行整改和治理。整改和治理根据不同等级分别规定期限,也可用《隐患整改指令书》的形式。对整改和治理结果应由监督部门进行确认。现场立即整改
有些隐患如明显的违反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的行为,比如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品,这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式的一般隐患,排査人员一旦发现,应当要求立即整改,并如实记录。有些设备设施方面的简单的不安全状态如安全装置没有启用、现场混乱等物的不安全状态等一般隐患,也可以要求现场立即整改。限期整改
有些隐患难以做到立即整改的,但也属于一般隐患,则应限期整改。限期整改通常由排査人员或排査主管部门对隐患所属单位发出“隐患整改通知”,内容中需要明确列出如隐患情况的排査发现时间和地点、隐患情况的详细描述、隐患发生原因的分析、隐患整改责任的认定、隐患整改负责人、隐患整改的方法和要求、隐患整改完毕的时间要求等。
第四篇:隐患排查
尼尔基直属库及辖区千吨囤罩棚仓
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汇报
北方公司:
为贯彻落实国粮局《关于加强千吨囤等出粮作业安全生产的通知》(国粮办储{2017} 59号)文件精神,我直属库组织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研究工作,制定隐患排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对直属库,甘河分库,宝山分库及辖区七个承储库点进行了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我库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按照《钢结构千吨囤使用操作指导意见》加强千吨囤日常管理,本次排查千吨囤囤体结构牢固,地面平整,囤体焊接口,入粮口,安全爬梯,囤体无变形,爆胀,倾斜等情况,钢结构无严重锈蚀,无连接点断开等安全隐患,千吨囤,罩棚仓防火、防水、防风保护良好,囤外和仓外配备安全消防设备齐全,消防通道畅通,安全出口没有堆放物品或障碍物。
为了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直属库的整体防控能力,直属库对下设分库、承储库点进行了全面排查,确保隐患排查,做到全员、全过程、全覆盖,隐患不漏查,不留死角,通过全面深入的隐患排查治理活动,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更加明确,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一如既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更好地把握隐患治理,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
中储粮北方公司尼尔基直属库
二〇一七年四月十九日
第五篇: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
第一条 公司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
第二条 公司任何部门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公司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安监部
门报告。
各级领导或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并组织整改。
第三条 公司主要负责人以及财务部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将事故隐患排
查治理资金列入安全投入费用。
第四条 公司主要负责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
查活动,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五落实”的要求和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第五条 公司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
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公司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六条 公司应当每季度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将上季度安全生产
隐患排查治理有关表格和文字说明材料整理成书面隐患排查治理自查报告给上级有关部门报送。报告应当由公司主要负责人签字。
第七条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按照重大事故隐患报告规定的内
容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第八条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公司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第九条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公司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并报县
安监局备案。
第十条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
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一条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
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二条公司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的要求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向各部门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人员和公司财产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撤离人员、停止营运、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制定之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