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从拆平重建转向共同参与(5篇)

时间:2019-05-15 01:3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中村改造从拆平重建转向共同参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中村改造从拆平重建转向共同参与》。

第一篇:城中村改造从拆平重建转向共同参与

城中村改造:从“拆平重建”转向共同参与

朱晓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12-7-11 17:09: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54期

近日,“中国城市的自主改造与治理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举行。本次会议采取解剖个案的方式进行讨论与交流。

昆明与深圳经验:拆平重建改造模式难以为继

云南大学陆德泉博士、向荣教授和笔者以昆明王家桥和宏仁村为例,作了题为“超级城市与城市贫民对策:第二次大转变下的案例”和“在冲突和相互妥协中建成城乡人民的家园”的报告。陆德泉和向荣的报告将最近一些年的城市改造称为“动员式发展主义下的超级城市改造运动”,并指出,这种城市改造运动中受到冲击和损害最严重的是流动人口。笔者的报告强调,拆平重建模式的城中村改造面临着诸多问题,已经陷入困境。深圳是较早启动“城中村改造”的地区,2004年前后深圳市政府计划在5年内将境内的城中村(除个别特例)纳入改造范围。改造的基本模式是拆平重建。7年以后,深圳的大部分城中村仍然没有被拆。不仅如此,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城中村也没有被拆。中国人民大学陶然教授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罗赤教授指出,在广东,只有珠海的城中村实现了整体改造。深圳市近年来对待城中村的政策已经调整为三种方式:拆迁;综合治理;维持现状,使之优化。深圳等地对城中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从将之称为“血栓”,并以拆平和消灭对待,到承认其有社会—经济功能和文化价值,并向“维持现状,使之优化”的态度转变,反映了利益相关方对城中村作为“真正城市”的承认和价值的认可;也反映了以大拆大建为核心的城市化模式显示出难以为继和峰回路转的趋向。

上海财经大学严俊分析了深圳有名的大芬油画村的前世今生。该村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逐渐形成油画仿制行业,到2000年前后此地的油画生产具有相当规模。2004年,深圳市进行大规模城中村改造,政府意识到大芬村的特殊文化价值,将之以特例对待。大芬村目前的问题是:大芬村真正的居民是租房进行油画生产和销售的人,原住民仅仅是房屋出租者。随着大芬村成为深圳的“名片”,房租渐涨后,从事仿制品生产与原创的画者都渐渐外移,社区有空心化的迹象。

北京经验:改造后社会问题外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冯晓英研究员对北京市的城中村政策和实践进行了回顾和述评。她指出,北京市最初启动城中村改造的基本目的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提高城乡结合部一体化水平。2009年,以海淀区的北坞村和朝阳区的大望京村为示范点,进行城中村拆迁改造。北京市在总结借鉴这两个村拆迁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10年开始对50个重点村实施改造,其中将以居住4万余“蚁族”而著称的唐家岭村也纳入其中。原计划50个重点村改造之后,再对其余200多个城中村进行改造。从结果来看,两个示范村的拆迁已经完成,50个村的改造则滞后于计划。唐家岭被拆平后,外来打工者纷纷移居到附近,又形成了唐家岭式的城中村,更多的近远郊村庄的村民在示范效应影响下纷纷对现有住房加层或翻建,以接纳更多外来打工者。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北京市其余200多个城中村改造至今没有进程表。

北京市的政策值得反思:第一,北京的城中村与国外“贫民窟”不是一个概念,认识不清会导致决策失误。第二,城中村改造资金巨大,仅2011年50个重点村改造,政府就需要投资1000亿元,长此以往,难以为继。

城中村改造须听取居民意见

清华大学沈原教授认为: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要与空间研究和空间性实践相结合。当前城市化存在“要地不要人”的弊病,社会科学必须参与解决这种问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张天新副教授提出,如果将一个城市比作一套功能齐全的房子,城中村就像是房子的厨房和锅台,是充满了人情和生活味道的场所,有着无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其自发的空间组织也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生存智慧。对城中村的改造应当遵循其生活特性和空间机理,保留其中不规范但有意思的空间,并通过技术改进和管理保障其安全。通过这样的设计,貌似杂乱的城中村大有变得“绚烂”之希望。北京大学刘能副教授指出,城市改造中无论对于主张拆迁的政府和开发商而言,还是对于主张保留现状、局部调整的一方来说,“美学”是一个经常在场的话题,关于“城中村的美”或有关城中村设计,需要听一听居住者的意见。中央民族大学徐中起教授指出,城中村改造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延续下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关系,解决此问题须在法律上对农村土地的处置权和转让权有突破。罗赤通过桂林鲁家村规划方案,展示了参与式规划的自主改造路径,参与式的空间规划设计是一种社区再组织、加强社区认同的重要媒介。北京大学卢晖临副教授认为,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城中村已经成为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居住的地方,承担着为农民工提供事实上的廉租房的社会功能,任何针对城中村的改造,都不能无视城中村这一功能,否则,我们可能解决了城中村的所谓“脏乱差”问题,却转移并制造出更大的社会问题。城中村的自主改造,一方面需要规划师更多地采用参与式规划,在规划设计中尊重当事人的利益、需求和社区历史,另一方面需要大家一齐努力,推进基层社会的发育和生长,增强包括城中村在内的基层社区的自主性。

笔者认为,此次会议共识有:第一,拆平城中村重建的模式不是唯一出路;第二,中国最近十年来将城中村拆平,建设CBD商业区和高档住宅区的城市建设方式已难以为继,已经到了以保留城中村来拯救中国城市的阶段。就此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1.允许买卖城中村房屋的长期使用权。这种使用权是准产权,可以进行流转。此举与北京通州宋庄的艺术家购买农民住房类似。

2.未来在进行房产税试点时,将城中村房屋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可使一些房子较多、不愿承担过重赋税的房主将房屋的使用权转让。

期待通过以上政策,使实际的住户有机会购买自己租住的房屋。

第二篇: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及征地拆迁安的指导意见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及征地拆迁安的指导意见

驻政〔2009〕124号

驿城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集聚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保障我市中心城区征地拆迁安置及城中村改造依法、和谐、有序进行,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和原则

(一)改造目标。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采取多元化融资和多种开发模式并举的措施,对中心城区的城中村实施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的新城区。

(二)改造原则。城中村改造,坚持政府指导、区级负责;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坚持先安置、后拆迁;坚持多方共赢,和谐改造。

二、城中村的界定

(三)本意见所称城中村,是指在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仍在使用集体土地或原有集体建设用地已变性为国有土地,并以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原村(居)民聚居村落。

(四)本意见所称村(组),是指改造区域内的行政村、享有对集体资产处置权的村民组(自然村);本意见所称村民,是指在册的原农业人口,即一直隶属于村(组)的原村民,不包括在城中村购置住宅的外来居民。

(五)本意见所指的城中村改造范围,应以城中村中现有村(居)民依法获得的住宅用地为改造区域。村组自行进行城中村改造的,不得将相邻空闲土地(包括土地使用率低于90%的村内集体建设用地)的开发变通享受城中村改造的优惠政策。

三、规划管理

(六)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辖区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听取村(居)民意见,做好居住安置区的规划选址,组织编制城中村改造区、拆迁安置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市政府规划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

(七)在规模较大的城中村改造区域内,要合理规划和配套建设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

(八)辖区政府、辖区管委会加大对城中村和规划控制区域内违法建设的查处拆除力度,保证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城市整体规划的实施。

(九)凡被列入城中村改造范围的土地,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开发改造的,按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处理。

四、土地管理与拆迁补偿

(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城中村或城市建成区外全部村民经市、区人民政府批转为城镇居民的村庄,村(居)民使用的原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农用地,由市政府办理土地变性或转用征收手续,依法征收为国有。

(十一)由辖区政府就地集中建设的安置小区用地和配套建设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参照经济适用住房用地管理,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优惠政策。

(十二)鼓励建设小高层或高层安置住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禁止建设“庭院式”安置住房小区。

(十三)在城市规划区内,停止办理个人住宅用地(包括村民宅基地)和个人住宅连片开发的规划、土地审批。

(十四)土地使用权的收回与补偿。城中村改造项目区内的原土地使用权依法收回后,可区别下列情况落实补偿,土地收回补偿费用计入拆迁补偿安置成本:

1、原村民宅基地,无论其持有的土地使用证是集体建设用地或国有划拨土地,统一享受城中村改造的村民安置政策,不再给予土地补偿。

2、非本村村民使用的个人住宅用地,参照旧城改造政策进行居住安置,但不享受城中村改造的村民安置政策。

3、单位或个人合法使用的非个人住宅用地,依法收回并按规定补偿,不予安置。

4、涉及到原集体土地所有权征收的,按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和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用。

(十五)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拆迁补偿。对被拆迁户合法建筑物、附着物的拆迁补偿,按照法定程序和现行政策规定的标准执行。

(十六)对于违法用地和突击建房、私搭乱建等行为造成的违法违规建筑,一律不予补偿和安置。

五、改造开发模式

(十七)政府主导模式。辖区政府(管委会)负责落实拆迁补偿和集中建设安置小区,对腾出的土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开发,实行“净地”出让。

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净地”出让时,出让起始价以宗地的市场评估地价为基础,但不低于宗地内的土地与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拆迁补偿、居民安置等各项成本费用和税费之和。

(十八)市场运作模式。由辖区政府(管委会)协调意向开发商共同核算拆迁补偿安置成本,双方以成本价为基础,结合市场评估地价,签订投资合作开发协议,然后依照有关政策规定对拆迁户进行拆迁补偿,并与村(居)民协商安置;对改造区域的土地,完成拆迁平整后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进行“净地”出让。

意向开发商未竞得土地使用权的,按协议约定从土地出让金中支付其前期投入,并拨付其应得的溢价分成。(十九)其它开发模式。鼓励辖区政府(管委会)积极探索其它改造开发模式,但其拆迁补偿和安置的标准不得超过本意见的有关规定,并与同区位其它开发模式的标准相平衡。

六、拆迁安置

(二十)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可以采取货币安置,也可以产权置换安置。采取产权置换安置的,可以就地安

置,也可以异地安置。临时安置的过渡期,原则上不超过18个月,并按规定标准支付被拆迁户的过渡安置费用。(二十一)安置标准。城中村改造项目区内,涉及到原村民拆迁安置的,要采取多种安置形式,努力解决好村民的居住和生活保障问题;涉及到非本村村民居住户的拆迁,只解决其居住安置,不享受村民的生活保障安置待遇,其居住安置标准按现行的旧城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执行。

城中村改造无论采取哪一种开发模式,都必须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统一进行高标准安置小区的规划和建设,避免出现“二次拆迁改造”。拆迁补偿和安置的标准都要基本平衡,具体的安置标准由辖区政府(管委会)确定,但不得低于法定标准。

(二十二)城中村和城市建成区外的村组,经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全体村民身份转变为城镇居民的,统一由辖区政府依法依规为村民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符合城镇居民生活“低保”条件的,申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享受免费就业培训,以及城市居民有关的优抚、复原退伍军人安置和社会救助等政策。

七、优惠政策

(二十三)对于城中村改造或征地涉及到的村庄拆迁安置建设项目,除法定税费外,在市政府规定权限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按现行优惠政策执行,各种经营服务性收费减半征收。

(二十四)城中村改造宗地的出让收益,扣除有关政策规定应当计提的费用及市政府计提出让成交价款8%的城建统筹基金后,全额拨付给辖区政府(管委会),用于安置补贴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八、运作机制

(二十五)责任机制。在城中村改造中,市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指导协调;辖区政府(管委会)是城中村改造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的组织实施;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中村改造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各辖区政府(管委会)要成立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化解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的矛盾纠纷,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有序进行。

(二十六)督办机制。各辖区政府(管委会)要根据市政府对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各区的城中村改造五年计划和改造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市政府旧城改造指挥部组织监察、财政、建设、规划、国土、房管等部门,每季度对各辖区的城中村改造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一次督察,每半年召开一次讲评会议,年终进行总评和考核。

(二十七)奖惩机制。市政府根据年终总评和考核情况,每年对各辖区在城中村改造和村庄拆迁安置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九、立项审批程序

(二十八)制定改造方案。具备拆迁改造条件的村(组),由辖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对村(组)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拟定城中村改造方案。

(二十九)方案公示和表决。拟定的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必须经村(居)民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和广泛征询意见,并在村(组)予以公示,形成决议。

(三十)方案审核和批准。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经公示和村民表决后,由辖区政府(管委会)按照项目审批程序负责审核,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十、征地涉及拆迁安置问题

(三十一)鉴于中心城区正在进行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修编,自本意见执行之日起,停止对失地农民“留地安置”的审批。今后,城市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征收土地时,涉及到村庄搬迁的,按本意见中城中村改造的拆迁补偿和村民安置政策执行。

涉及到多个村庄需要拆迁时,应当集中规划建设安置小区和相应的社区商贸及生活、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三十二)已经市政府批准供地的村民居住和生活安置用地,自批准供地之日起,满1年未开工建设的,按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开工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纳入政府土地储备。

(三十三)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印发的相关文件,凡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一律按本意见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十日

第三篇:昆明市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重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精)

昆明市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重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

昆明市主城建成区(249平方公里范围)内现有336个“城中村”(不含呈贡新城)。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些“城中村”普遍存在建筑抗震安全未设防和火险隐患突出、环境脏乱差、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等问题,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改善“城中村”区域居民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把着力推进“城中村”改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最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高标准启动,强势推进,全面提速。通过“城中村”改造,使广大“城中村”居民共享城市改革和发展成果,促进城市土地科学合理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

二、工作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把握“城中村”改造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激发好、保护好广大“城中村”居民参与改造的热情,通过政策、规划、计划的适时调控,保证“城中村”改造符合公共利益,维护改造过程中的社会公平

和稳定,努力使改造工程惠及所有“城中村”和最广大居民。同时,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努力提高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尽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改造,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好目标。

市区联动、以区为主。要按照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思路,构建市、区(县)联动的工作机制。区(县)是改造项目的具体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主体,市要在制定工作规划、分解平衡指标计划、完善配套政策、合理配置资金等方面,为区(县)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激发好、保护好区(县)的工作积极性。

统一规划、突出特色。要结合各“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在全市及区域统一规划的指导下,“一村一策”科学确定改造思路和定位,设计要体现各自特色,避免趋同死板。同时,要注重整合,以社区(村委会)为单位,对同处一个区域内的“城中村”改造鼓励实行土地连片整合和统一规划,努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统筹布局、优化空间。要将“城中村”改造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调整等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完善其所处分区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之统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规划建设,优化城市土地开发的空间格局。

营造景观、完善功能。要在“城中村”改造中着重抓好城市设计和市政综合配套工作,通过“城中村”改造,提升片区的城市功能和品位以及综合承载力。全面推进、改善民生。既要推动“城中村”空间形态改造,又要

注重积极开展体制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经济、技术等各种资源和手段开展综合改造,推进“城中村”社会和经济形态的再造,实现“城中村”与城市的全面融合,“城中村”居民群众与全市人民享有同等的权益和待遇。

三、奋斗目标。

从2008年起至2012年,用五年时间改造提升完成主城建成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并逐步推进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其他“城中村”的改造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杜绝新的“城中村”的产生,努力向实现滇池流域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具体分解为以下主要任务:“城中村” 改造区域按城市规划确定的用途依法实施供地。“城 中村”改造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态绿地按照规划建设完成,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各项服务功能配套落实到位。部分建设项目完成建设或启动建设,“城中村”改造区域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中村”改造区域内农(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就业率大幅提高,社会保障全面落实。

四、组织领导。

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政委和组长的昆明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部署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审议决定“城中村”改造的重大方针政策措施;解决“城中村”改造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研究审批“城中村”改造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批准“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督促检查四区一县(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区和呈贡县)政府及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研究决定其他相关重大事项;

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办公室主要职能:负责组织编制“城中村”改造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批准;制定四区一县“城中村”改造工作计划,确保积极稳步推进,研究制订“城中村”改造政策措施、法规制度;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展情况,负责“城中村”改造的宣传教育、调查研究;管理全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督促协调市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指导督查考核四区一县“城中村”改造工作,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区一县按照“以区为主”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以完成本区(县)“城中村”改造任务为目的,自行决定本级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成立区(县)“城中村”改造建设指挥部,抽调专人长期负责。

市、区(县)“城中村”改造领导和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城中村”改造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但并不取代市、区(县)各相关部门对“城中村”的管理职能。各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内“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实施。市政府建设、城管、规划、国土、房管、环保、公安、民政、社保等部门负责依法办理“城中村”改造项目涉及的行政许可,并加强对“城中村”的日常管理和改造工作的相关业务指导。

五、政策支持。

坚持城市规划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指导。要按照城市总体

规划和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要求,抓紧编制从全市层面进行规划管理的技术规范和相关政策文件。“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前,应完成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在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提前介入,积极服务,明确涉及改造地块的规划控制条件和技术指标,形成大多数(90%以上)被拆迁户认可的拆迁安置方案,作为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合理设定供地方式,精简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确保改造工作有章可循,形成积极的整体效益。各区(县)要按照科学布局、有利改造的原则,组织编制涉及区域的专项规划,重点研究各“城中村”的主要特征、改造模式、改造策略及改造影响,确定各村改造的工作目标、功能定位,制定土地利用、建设强度、绿地系统、道路交通、公共与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规划控制要求,以之指导和衔接各“城中村”改造方案的研究制定,作为具体改造项目的强制性依据,以保证改造项目符合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分类指导,注重资源整合。根据各“城中村”现状条件、主要问题、市场潜力及城市规划,将“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城市重要景观节点的营造以及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改善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业态升级,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从具体情况出发,“城中村”改造分为综合整治和全面改造两种基本类型。“综合整治”是指基本不涉及房屋拆建的环境净化美化、公共设施配套项目,此类项目不需列入市级改造计划,由区(县)政府编制工作方案,报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即可组织实施。“全面改造”包括整体

拆建和局部拆建,全面改造的项目应编制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具体改造方案,并申报改造项目计划,报经市领导小组批准,下达改造计划后组织实施。各区(县)提出的“城中村”改造范围原则上以原行政村(社区)或村社集体经济组织为单元,以市国土部门划定的集体土地范围为基础,结合其所在地块的特点和周边路网结构,充分整合周边土地资源,保持街区规划的完整性合理划定,鼓励对相邻的“城中村”进行整合,实行更大范围的连片整体改造。“城中村”集体土地按照“改制先行、改建跟进”的原则,将农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农村集体经济转为城市混合经济或股份制经济后,依法转为国有土地。除城市规划涉及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市级以上(含市级)重大公益建设项目外,建成区内“城中村”的现有集体土地以及周边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不再审批与“城中村”改造无关的项目,全部用于“城中村”的改造。在市政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开发建设中涉及村庄拆迁的,必须进行整体改造,杜绝出现新的“城中

村”。“城中村”改造区域不再配给集体自留用地和审批新增宅基地。积极做好与省国土管理部门的衔接,及时报征“城中村”改造区域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可以根据“城中村”改造的需要,由市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委托区(县)政府依法收购或置换,用于“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用地纳入用地计划,但不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中村”改造。各区(县)应对参加“城中村”改造开发的机构规定严格而又切实可行 的准入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准入制度,在进行项目前期研究准备过程中,区(县)政府应公开、择优选择企业作为意向投资人参与。积极探索引进资金进行一级土地整理统征储备及土地开发一、二级市场连动运作的可行模式,采取以“毛地公开交易”为主,“净地公开交易”、“城中村”改制后的经济实体自行实施改造等为补充的合法规、便实施、宜操作、形式多样的土地供应开发建设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积极参与“城中村”改造,强势推进。

加强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计划管理。要按照统筹安排、积极推进、确保成功的原则,根据城市重大建设、解决“城中村”的实际问题以及妥善处理好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与促进城市经济有序运行和维护社会安定关系的要求,实行“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改造一个、成功一个”的动态管理。未经审核通过专项规划和列入实施计划的改造项目,不得擅自启动拆迁建设,以保障社区安定和谐,改造工作有序开展。

市、区(县)各职能部门要按照一切有利于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原则,分别就“城中村”改造涉及的拆迁安置、工程建设、社会保障等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安置村民的住宅建设项目,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免缴市及市级以下各类行政事业性规费。被改造村办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及土地的转用、出让等手续,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免缴市及市级以下各类行政事业性规费。对“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涉及综合管网、市政道路并网或新增开口的,相关费用予以减免。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开发强度进行综合协调和平衡,在不与城市规划强制性控制条件相冲突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改造项目的容积率;建立 “城

中村”改造涉及的发展改革、规划、国土、建设、环保、公安消防等相关手续办理的“直通车”或“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切实做好“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工作,确保区域内农民和居民利益。在“城中村”改造中,应当按照优先建设安置住宅的原则进行,确保被拆迁户及早入住。实施整体拆建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旧村未拆除的,其他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对“城中村”区域农村集体土地上合法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房屋,由区(县)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核定拆迁补偿户数,制定拆迁补偿标准。对于“城中村”改造区域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按照《云南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予以拆迁安置。

“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土地增值收益和建设项目的同级税收留成部分,扣除应提取相关基金后按1:9的比例,建立市、区两级“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城中村”改造。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全市“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和其他调查、研究的费用;建立全市“城中村”改造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城中村”改造中由市政府投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奖励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支付相关的宣传费用等。区(县)“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区(县)“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和其他调查、研究的费用;建设“城中村”改造中由区(县)政府投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奖励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支付相关的宣传费用等。

高度重视、着力加快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城中村”的改造。针对实际问题,分别采取全面改造或综合整治措施,全面消除潜在的公共安全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安全。加快清拆“城中村”位于危险边坡地等存在严重灾害隐患地区的建筑,尽快改善存在严重消防安全隐患的“城中村”的消防设施、装备和服务网络,努力保障基本消防安全。开展“城中村”建筑抗震整治工作,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保留建筑,要积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抗震加固;新建建筑必须按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设计和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积极探索新型投融资模式,大力推动“城中村”市政公用设施的更新改造。努力改善“城中村”的道路交通设施,采取修整路面、打通微循环、增辟道路等多种手段,提高道路系统建设水平;抓紧制定昆明市公交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增辟公交线路、增设公交站点,改善“城中村”居民出行条件。加快“城中村”地区供水设备和管网以及电力、通讯网络的改造,逐步改善“城中村”的燃气供应体系。“城中村”改造区域红线范围内的道路由区(县)政府负责实施,同步配套水、电、气、排污、环卫、通讯等设施,纳入改造成本。“城中村”改造区域红线范围外的城市骨干道路优先纳入城市建设维护计划,由市级出资优先安排实施。建成区内“城中村”重建改造后的市政公用设施、环卫、绿化等管理工作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按现行城市管理体制和标准,落实工作任务、经费和队伍。加强对“城中村”的公共建筑、路面、广场、绿地、照明、庭院小品、市政构筑物及灯光照明等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整治美化,建设环境优美、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社区环境和文明、美观的形象景观,并处理

好村内公共空间、景观面貌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塑建统一、协调的城市形象。

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结合“城中村”改造,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布点,扩大优质资源,鼓励社会办学,努力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社区医疗机构建设步伐,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医疗保健服务机构,加强对

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努力营造安全方便的医疗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城中村”的文化体育服务设施;逐步改善“城中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通过“城中村”改造,使社区成员都能享受到“同城同等”的公共服务。

加强对“城中村”改造的产业引导,按照城市产业统一布局和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所在地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深入挖掘产业资源,引导“城中村”通过各种改造方式为周边的重要城市功能区提供配套服务,丰富“城中村”的产业构成,保障“城中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其与城市产业体系的彻底融合。

深化“城中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在逐渐剥离其管理社会事务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集体经济组织向独立自主运营的现代企业方向转变,经营结构从单一的物业出租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城中村改造项目 编号:055

城中村改造项目 编号:056

城中村改造项目 编号:057

城中村改造项目 编号:058

城中村改造项目 编号:059

城中村改造项目 编号:060

棚户区改造项目 编号:061

下载城中村改造从拆平重建转向共同参与(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中村改造从拆平重建转向共同参与(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