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法务的职能定位与律师顾问服务改进机制
企业法务的职能定位与律师顾问服务改进机制
(江苏东恒律师事务所
赵恒志)
【摘 要】企业法务专员的知识结构、企业招录法务专员的特性决定了企业法务不是处理法律问题或者法律风险的最合适人选;法务专员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参与人或者见证人,其在空间上、时间上拥有识别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的先天优势,因而,企业法务的职能旨在识别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术业有专攻,目前实践表明,处理法律风险则是专业化律师的专长。目前,法律顾问仍停留在碎片化、非系统、单向性的阶段,为了与企业法务对接,律所顾问服务应该定位于解决企业法务识别的法律风险、并适时协助企业法务管理与处理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关键词】 识别法律风险
处理法律风险
风险管理导向
分工与协作
现阶段,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业主角度,都比较重视企业法务工作,比如早在2007年7月11日建设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业企业法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倡导企业增强企业自身的法律事务处理能力和提高专业律师对企业的法律服务水平;再比如,中小企业主招聘企业法务的意愿比较强烈,至少聘请了外部法律顾问。不过,从整体上讲,企业法务的工作成效不明显,不少企业法务出于“虚化”“边缘”,并未得到企业经营管理层的认同。在国外比较成熟、知名的企业,不仅聘请专业律师做常年法律顾问,而且在企业内部还有健全的法务机构和法务人员,将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全过程。有鉴于目前国内企业法务现在,有必要剖析说理、追根溯源,认识法务的本来面目,发挥法务的应有作用。
一、目前,实践过程中,对法务职能定位模糊、过于笼统,理想与现实冲突。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一方面,小微企业需求迫切,企业业主包括管理层,通常对企业法务提出较高的要求,寄希望于法务是全才、能够独当一面,能够解决企业遇到的所有法律风险,不过局限于经济开支压力,导致根本请不起法务,即便聘请法务也其薪酬水平也难以聘用高水平的法务。事实上,现阶段如此要求企业法务的专业素养有些不切实际。
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企业法务配置基本到位,企业法务运行机制不畅,依靠的是宽泛的法治理念,对工作遇到的法律风险要么熟视无睹要么不知如何处理,公司内部利益复杂尤其是国有企业,久而久之,即便企业管理层想重视法务,客观上也很难实现,反倒是“领导不重视”是企业法务的真实写照。
二、企业管理的内在机理决定了企业法务旨在识别与解决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一)、现代市场经济语境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识别与解决风险。
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那样厌恶风险,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市场经济充满了各种不确定,作为企业管理者就要识别风险、认识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接受专业的控制建议,并建立自我纠错系统,重视“风险能够导致变革和机会”的客观规律。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早在19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派就提出了风险的概念,其核心要义有二,一是风险伴随着经营活动,如影随形,二是经营者的收入是其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报酬、对价,即没有风险则为报酬,风险是有价值的。随着全球贸易、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风险的概率越来越大,必须面对不能回避。起源于素来以抗风险能力较强著称的银行业的美国次贷危机,再一次表明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危害性。
(二)法律风险作为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之一,理应包含识别法律风险与解决法律风险两方面。
既然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识别经营风险与解决经营风险,法律风险作为经营风险之一也包括识别与解决两个维度,理论上理想状态是,企业法务既能否识别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又能解决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这通常也是企业管理层尤其是小微企业业主的要求与心声。
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层识别风险与解决风险是分内之事,紧密联系,互为关联,不应该再区分为识别风险与解决风险两个维度。事实上,除法律风险之外的其他风险,诸如存货积压风险、回款收不回风险等均是由企业管理层自行识别与解决,也许人们会有疑问,为什么单独法律风险要区分为识别法律风险与解决法律风险两个维度呢?
(三)、企业法务能够胜任识别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通常难以解决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从企业法务的人员选聘上看,企业法务通常是大专院校的法科毕业生担任。处理法律风险的隐含前提是具备处理问题能力,至少要具备系统、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暂且不管目前法科高等教育是否系统、完备,但从法律作为实践科学而言,未经过法律实务磨砺、锻造的毕业生根本难以胜任处理问题的职位。
从企业法务的工作特性上看,企业法务与企业日常经营接触较多,或多或少远离司法实践第一线,比较难把握司法实践规则,当遇到较为棘手的法律风险时,难以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此外,日常经营管理主公,企业管理层往往认为“凡是重要的都要法务参与“”凡是与规则有关的,都是法务的职责”,久而久之,导致企业法务工作“泛化”“繁杂化”,未能在法律专业上有所推进。
不过,企业法务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其还是具备基本甚至较高的法律素养的,既然如此,那么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参与者或者见证者,其完全可以利用该天然优势,识别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四)、外部法律顾问律师作为法律专家,其工作属性决定了其可能识别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共性风险,但难以识别作为特定企业的特定风险。
律所也在分化,律师服务专业化是时代趋势,也有不少律所早在了时代前沿,比如北京天同律所在高端商事诉讼、上海建纬律所在建筑工程领域、上海国浩律所在资本领域;术业有专攻,作为专业化的法律专家即律师,空间上、时间上也许可以通过学习认知某一行业或者区域企业的共性法律风险,但却难以深入到特定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进而识别相关的法律风险。
三、律师顾问服务机制改进与企业法务职能的呼应
目前,律师为企业提供的顾问服务是碎片化、不系统的,往往蜻蜓点水式的审核文件或者合同、充当救火队员去处理纠纷事宜,较少从企业持续经营、风险识别与防范视角去提供优质的、系统而全面的法律顾问服务,一方面是局限于律师个体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受困于目前的律所分配方式;暂且不管何种原因,律师顾问服务的碎片化、不系统的现状是共识,那么怎么有效解决呢?
(一)、律师顾问服务定位于协助企业法务识别法律风险,进而解决法律风险。
企业法务的首要职能是识别风险,如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层出不穷的商业模式创新增加了此领域的工作难度;一个成熟的企业法务应该理解企业的业务经营总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例如每个合同在理论上都存在违约赔偿的可能,而法律顾问需要做的是在帮助实现业绩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坚持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平衡业务结果与法律风险。
(二)、律师顾问服务着重企业经营管理的合规性,相应措施由企业法务负责监督执行。
国内监管制度越来越严,合规也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企业的合规在如今不仅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规则,还应涵盖符合企业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企业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等内容,否则违规的代价可能导致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同时承受重大财务损失及声誉损失。企业法律顾问需参与规章制度的制订,首先确保公司政策和流程本身合规有效,其次监督具体规则的执行适用。由于违规所可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公司多对该类行为采取零容忍制度。企业法律顾问往往全程配合具体部门管理人员对违规行为进行内部调查并予以相应的处分。
(三)、律师顾问服务水平提供与企业法务素养提升,齐头并进方可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法律顾问的职责不再是单纯基于法律条文,给出普遍性的分析,以供业务部门评估参考,要个案特别出来,从需要预见具体商业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角度出发,给出可行的业务实施建议。
与法律顾问相比,企业法务是交易的参与者或者至少为见证者,更为了解公司是如何运作的,交易是如何达成的以及可能的商业风险。有鉴于,民商事法律旨在鼓励交易、突出企业自主经营,对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务行为给予很大的自由协商空间,因而如何在合法的前提下作出合理的法律建议,要求每个企业法务在理解法律的同时成长为可信的业务咨询顾问。
寻求企业法律顾问与企业法务的有机结合,基于法律的可预见性、结合业务的具体特性,出于企业持续经营所要求的风险管理需要,提出切合实际的可行性意见是理想的状态。
结
语
现代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职能定位不应错位或者失位。基于现阶段现实考虑,将法律风险识别职能分配给企业法务,而解决法律风险则由企业法律顾问承担是较为稳妥的方式。企业管理层、企业法务也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对法律顾问的定位不应是简单的后端支持部门、财务报表中的开支列项,而应该意识到并支持法律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叶陈刚,郑君彦 等著.《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6-1
2、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主编.《企业风险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6-1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编.《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3月版
4、唐功远、王奕.《公司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法人 【J】 2014年第3期
5、周立涛 《企业法律顾问的两大发展趋势》,法人 【J】 2015年第1期
第二篇:服务企业的生产率与绩效改进探析
服务企业的生产率与绩效改进探析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对服务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合理的管理控制,从而提高服务企业的生产率和绩效。从影响服务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出发,分析员工、顾客和业务流程三个因素对服务企业绩效的影响,揭示服务企业绩效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服务;服务企业;生产率;绩效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l-0109-04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一个共同趋势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及服务业能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等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30年前就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尽管我国尚未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但我国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却有目共睹,表现为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服务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如工业,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其竞争力,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服务企业生产率与绩效的关系
长期以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主流研究主要关注对制造业生产率和绩效的关系研究,但随着服务经济理论和服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价值的增加,对服务企业绩效和生产率关系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根据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特征差异,逐步扩充了服务生产率管理的理论研究框架。目前,对于服务企业生产率及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经济效率和服务管理效率两方面。对于服务经济效率的研究,仍沿用相对抽象的经济学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模型或较为宽泛的产业实证研究来说明服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问题。而对于服务管理效率,主要针对较为具体的服务运作层面,探讨如何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意义上对服务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合理的管理控制,从而实现较为理想的服务生产率。国内对于服务生产率和绩效的关系也有少量研究成果,但相比国外的研究并不明确和具体。刘丽文在《服务运营管理》一书中指出,要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即服务员工的工作绩效来讨论服务生产率的测定及其提高的问题。并提出不同的服务需要不同的绩效测量标准。
生产率是一个系统概念,生产率的本质是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服务生产率的改善与提高处于整个服务职能管理的核心,与服务绩效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它们都是服务运营与管理的最终目标。生产率的测定从理论上说可以是任何一个正值,如果不对这个正值进行比较和分析,那么,它就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而效率是比较和分析生产率的指标,即实际生产率与最优生产率之比。因此,从单个企业管理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生产率,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提高企业效率,也是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服务企业生产率研究和服务企业有效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对于改善服务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服务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服务业不同于制造业的特殊性,分析基于生产率的服务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服务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进而指导服务企业绩效管理实践,提高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二、传统的生产率测量方法应用于服务业的局限性
传统生产率概念建立在投入――产出比的基础上,是针对物质产品的制造商提出的,由于生产和消费彼此分离,对生产率的测量也在一个封闭系统之中,顾客感知质量仅仅依靠产出,通过管理生产率改进经济结果,提高企业绩效。与制造业相比,定义和测量服务业的投入和产出要困难很多,这是由于服务企业属于受外部因素影响的开放系统而不是封闭系统,服务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过程,许多服务企业的生产率部分依赖于顾客的知识、经验和动机。传统生产率定义没有涵盖影响服务生产率的全部因素,制造业生产率的改善完全不需要顾客的参与,而服务生产率的提高就不能不考虑服务过程中顾客和参与,顾客的满意度与服务生产率之间有重要的联系,顾客是服务过程的一项重要的投入要素,此项投入的质量必然会影响服务生产率。
顾客需求和顾客现场参与服务过程的不可预见性和多样性使得服务投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衡量服务企业生产率和效率,更加真实地评估服务企业绩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新生产率的挑战》中指出:“对大多数国家而言,最优先的经济课题必然是提高知识和服务工作的生产率。发达国家经理所面临的最伟大的挑战是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和服务人员的生产率。这一挑战将在未来数十年里占据经理们的时间表,最终还将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将决定每一个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
三、基于生产率的服务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由美国学者James L.Heskett等提出的服务利润链(SPC)分析了企业中一系列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利润、增长、顾客忠诚度、顾客满意度、提供给顾客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与员工的能力、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等因素与服务企业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直接而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利润的增长来自忠诚的顾客,顾客忠诚度的增长和顾客流失率的减少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忠诚的顾客又源于顾客满意,一流的服务组织往往都量化顾客满意度,并与企业的服务能力,如盈利能力等直接挂钩;而顾客满意受感知价值的影响,即顾客十分重视价值,他们寻求所获得的结果和服务过程的质量要远远超过服务的价格和获得成本;而服务价值是由满意的、投入的、生产率高的员工创造的,较高的员工生产率能够提供更高的服务价值水平,而员工内部工作环境质量的提高能够极大的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提供员工忠诚度和降低员工流失率,这能够使企业的成本降低从而利于提高员工的生产率水平,同时员工的满意产生于对信息技术和培训的投资及员工授权等政策。
服务利润链由内部工作环境开始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最终影响到服务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占有率与赢利能力,即影响到服务企业的绩效。它是一条循环作用的闭合链,其中每一个环节的实施质量都将直接影响其后的环节,最终目标是使企业盈利,提高企业绩效。全面的整合服务利润链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分析服务企业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服务企业通过测评不同经营单位之间服务利润链的关系,传达一种自我评价的结果,建立测评的指标并制定提高企业绩效的计划,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提高、流程的重新设计、新技术的开发或是新政策的实施等。根据服务利润链及其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员工、顾客和业务
流程是影响服务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
(一)员工是决定服务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
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和员工敬业度直接影响员工生产率即绩效水平。满意的员工他们会努力的工作,进而增加企业绩效。员工满意度影响员工忠诚度,员工满意度越高,员工忠诚度越高。而为获取员工的忠诚,企业必须先令员工感到满意。满意度高的员工更倾向于长期留在企业并保持高绩效。在成功的服务企业中,低员工流失率和高顾客满意度是密切相关的。员工流失率和生产率是服务价值的决定因素。在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员工敬业度的高低同样对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它是测量员工行为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当一个服务企业具有较高的员工满意度、敬业度和忠诚度时,对企业的生产率和绩效会产生一定的系统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二)有效的顾客参与和投入可提高服务企业绩效
有效的顾客参与和投入能够降低服务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从而提高服务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能够表达顾客服务产出的要素主要有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由于服务产出的质量应由带有不同主观感受的顾客来体现,因而可用顾客满意的数量与忠诚顾客的数量来表示服务产出的质量。而这种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对服务产出的间接影响,还可反映顾客赢利能力的大小,一个企业拥有满意与忠诚顾客的多少代表它的盈利能力,从而表明顾客对服务企业绩效的影响。
(三)高效的业务流程是提高服务企业绩效的保障
由于服务的开放性、顾客参与服务过程、服务的异质性等特点,服务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服务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物质和信息等各种资源,是服务企业获得绩效的前提和基础,但这并不等于服务企业一定能获得较高的绩效。服务企业能否保持较高的绩效,关键在于服务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能否形成有效的投入产出转化机制,即高效的业务流程结构。只有当流程有效率时,企业才是有效率的,即使是才能和工作热情兼备的员工也只能在业务流程允许的范围内提高服务企业的绩效。建立高效的服务流程体系和完善的信息系统有利于服务企业生产率和绩效的提高。
四、服务企业绩效改进策略
服务企业绩效的提高从根本上要依靠服务生产率的提高,根据服务企业的特点,可从员工、顾客和业务流程等角度改进和提高服务企业绩效。
(一)员工层面的绩效改进
服务企业绩效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得以提高。这包括将有实力的员工置于适当的环境,以支持他们实现工作目标。如果将工作能力强,且经过良好培训的人员安排到有明确预期、任务支持、注重激励,并且授权适当的企业环境里,他们自然就会有良好的意愿、驱动力、态度和士气。其中,适当的员工授权有利于员工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其绩效水平的提高与改进。鼓励决策权的下放、授权员工控制自己的工作流程,采取更广泛的员工参与不仅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还能提高生产率,从而改善企业绩效。此外,对有关服务传递和表现的服务企业员工,需要拥有满足顾客需求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自由度,特别是要使之善于与顾客相处。如果员工的服务技能低,服务过程产出的技术质量就会随之降低,导致顾客满意度下降。同时,缺乏技巧、移情态度及活动的重复也将影响服务生产率。采取兼顾产出与利益分享相关的生产率保证方案,可作为奖励提高生产率的方法。企业可用激励方式使员工工作得更加努力,在态度、技术和技巧上更为完善。
(二)顾客层面的绩效改进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超过竞争对手的价值。其中,价值就是顾客愿意为其支付费用的效用,较高的价值源于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同等的利益,或是提供远远超出较高价格的利益。因此,服务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较高的顾客满意度、优秀的服务质量、卓越的核心能力及持续改善的服务生产率。顾客层次的绩效主要体现为顾客的赢利能力,顾客的赢利能力主要包括顾客购买价值、顾客口碑价值、顾客信息价值、顾客知识价值和顾客交易价值等五个方面。在管理过程中,服务企业可通过向顾客提供便捷的、高质量的、有价格竞争性的服务来增加顾客购买价值;努力提升顾客的口碑价值,使顾客愿意为企业宣传,这除了提供使顾客满意的服务外,服务企业还要加强围绕品牌形象塑造而进行的营销工作。
(三)业务流程层面的绩效改进
业务流程是指一系列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步骤。流程层面的绩效改进能够使高效的流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竞争优势,有利于服务企业的发展。每个流程都可被视为一条价值链,通过生产并交付产品或服务,流程中的每一步会增加先前步骤的价值。实际上,很多服务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规范的流程,工作以何种形式为流程并不明晰。服务企业应经常评估组织自身是否设计了最有效率的流程以实现各项流程目标。一些服务企业已尝试通过业务流程的改进和提高,用更少的资源来做更多的工作,用以提高服务绩效。这包括减少服务环节,重新设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等。如,在管理应收账款流程时,通常只有大型企业能够支付企业内部通过技术来提高服务绩效水平的成本,另外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将企业的相关运作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专业服务企业或银行。实现流程改进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但通过流程改进可大大节约企业服务运营的成本,带来全新层次的服务成本绩效。
总之,目前我国服务企业的绩效缺乏稳固的竞争力支撑,众多宏观和微观的因素导致了我国服务业生产率低下,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和产品供给充裕、质量品种合乎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状况相比,很多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大量由服务质量引起的投诉和纠纷也说明了我国服务企业的管理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服务企业应先从微观管理水平人手,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效率。只有高效率的支撑,企业的高绩效才能稳定可靠。
第三篇: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思考
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思考
一、当前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纳税服务工作中,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服务需求、服务满意度不能通过有效途径了解掌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服务评价无法直接反馈税务机关,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在于未建立起一种能客观反映服务质量的评价机制。传统的纳税服务评价考核制度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长期以来,评价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好与坏,主要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和省、市国税局组织的创建规范化办税服务厅、评选服务标兵等活动,获取评价依据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开座谈会、走访、打电话、问卷调查等,评价的主体、内容、对象、方法不够统一,评价工作开展不够规范,对各渠道反馈的信息只是进行简单地收集和堆砌,评价结果无法进行统一的比较。
(二)缺少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纳税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主要停留在办税环境、语言、态度、效率等表面层次,基本未涉及对规范化、个性化服务的评价,对征管质量和执法行为更缺乏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且不能对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统计和量化分析,纳税服务评价具有表面性。
(三)缺乏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制约。对纳税服务的监督较为单一,基本停留在对纳税人的举报税务机关不查处和税务人员的不廉洁行为方面。对税务人员的征管不作为、程序不到位、时限不合法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主动的服务监督评价办法。
(四)缺少专门的考核评价组织机构。纳税服务考评工作没有专门的评价组织机构,也未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考评机构工作职责。评价主体多数是由税务部门本单位人员组成,评价方式以临时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会为主,考评工作的组织开展缺少阶段性、全局性、系统性,对评价结果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建立和运用新型纳税服务评价机制
(一)创立纳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在设计指标时,应以《纳税服务工作规范》为主线,结合新时期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新要求,覆盖机关、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对纳税服务工作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对每一项考核评价进行配分量化,使考核结果能以分值形式直观体现。形成三类评价指标:即纳税人评价指标、内部评价指标和第三方评价指标。指标设计既要直观简洁,方便评价人较快作出评价结果;又要系统全面,涵盖纳税服务工作各环节。每项指标量化其分值,并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不能直接量化的定性指标,进行科学地转化。内部评价指标,主要提取CTIAS软件和税收执法管理系统的数据,一般按指标量值评分;对于不能量化的外部评价指标,先将指标的量值恰当地划分为区间,每个区间对应量值进行赋值配分,实现指标的转化。外部评价指标,采用5级量表的方法量化,即:采用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和不满意5级,相应赋值配分。指标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开放式的指标体系,使评价指标具有时代性,满足不同时期对纳税服务工作的不同要求。评价指标的设置和权重随着形势、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变化以及纳税人需求的日益提高,及时进行调整、修正、补充和完善。
(二)创新纳税服务评价方法 在纳税服务评价方法上,突出被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评价主体地位,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纳税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即纳税人评价、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纳税人评价是指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绩效的评价,通过定期测评与即时测评、接收投诉相结合的方式,其信息主要是通过对纳税人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接收投诉等方式获得,占纳税服务评价分值的40%;内部评价是指税务机关自身开展的评价,其评价信息的获得来自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记录,涵盖了税收征管工作流程中的大部分涉税事项办理的时限、质量等情况,占纳税服务评价分值的40%;第三方评价是指通过委托独立于征纳之外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工作进行评价,受托方的调查测评工具、方法、流程以及抽取样本的数量、范围等,由其按需求独立确定,税务部门按需要提供必要的协助。调查测评报告由受托方出具,供税务部门借鉴利用,占纳税服务评价总分值的20%,三个方面评价的综合结果作为对一个单位(部门)和职工纳税服务质量评价的最终结果,纳入对单位(部门)的目标考核和对职工的年终考核。
(三)完善纳税服务评价管理 一是成立评价工作委员会。评价工作委员会统一进行制度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修正、资料收集、意见反馈等工作,并督促评价结果的应用。纳税服务评价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征管股(科),负责处理评价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纳税人评价每季度进行一次统计计分,内部评价每月进行一次统计计分,第三方评价半年进行一次。以上三类评价结果每半年进行一次综合计分。二是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委员会办公室将纳税人评价、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的半年计分结果先分类归集得出分值,然后对应所在岗位和个人,按照40%、40%和20%的比例计入个人的纳税服务总分值中。部门得分根据各部门的个人平均得分情况确定。评分统计完成后,将部门和个人的纳税服务得分结果进行公示,将评价结果纳入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和公务员的考核,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并根据得分值由高到低评选一定数量的税收服务标兵能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四篇:律师服务与现代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研究
律师服务与现代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 当今企业竞争已经呈现国际化、立体化、垄断化、两极化的趋势。面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常使企业家们忐忑不安,束手无策。那么企业对知识产权风险如何进行有效防范呢?律师在风险防范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拟把律师服务与现代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进行挂钩,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在改革律师服务的传统模式,拓展服务空间的基础上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问题。
关键词 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意识律师服务
一、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围绕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问题和标准的国际纠纷接连不断。从海信商标被抢注、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到震惊业界的思科起诉华为案,再到被寄予厚望的贵州微硬盘遭到日立起诉,跨国巨头们设下的种种知识产权陷阱让中国企业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并且已经敲响了未来中国经济安全的警钟[1]。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在应对外企提起的知识产权诉讼中最后胜诉的屈指可数。知识产权诉讼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软肋”。知识产权是企业竞争力的发动机,也因此极易成为企业利益冲突的焦点和纠纷的导火线。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保证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这一武器参与市场竞争,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同时又不侵犯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已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无法回避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企业学习和掌握知识产权知识已迫在眉睫。若想在国际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品牌、专利技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竞争对手及其所在国同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法律法规,掌握国外知识产权专利诉讼的游戏规则。知己知彼,方能在诉讼中游刃有余。
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的现状
对中国企业而言,无论是已经跨出国门的百强企业还是规模有限的中小企业,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无论是公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离不开法律规则限制这个基本底线,因为任何一个企业总是处在一个既定的法律环境中,当然也就离不开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2]。相对于法律风险,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对商业风险比较敏感,对企业法律风险及其防范还不够了解。2005年我国出口企业遭遇的技术壁垒达到50%以上[3],2006年我国审结涉外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比上年增长52.16%。中国加入WTO以来,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件每年都在迅速增长,中国企业为此支付的赔偿金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有些纠纷对有关产业甚至形成毁灭性打击
[4]。国内企业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也逐年增加,2005年,中国各级法院一审审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2万余件,较2004年同比增长45.5%[5]。目前,国内80%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受害者是国内企业。通过以上的数据材料可知,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风险控制上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有:
1.由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落后,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强,自己不具备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也不寻求律师帮助。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企业法律风险分析和防范的重要性。大部分 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内部制度建设、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未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有关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对发明人的激励机制等都无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纠纷和挫伤积极性[6]。在生产经营中遇到法律风险时经常不知所措“,病急乱投医”,最后致使法律风险加大、损失扩大。
2.由于广大法律服务人员未很好地系统研究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服务的项目少,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大多数律师仅仅为企业提供事后救济服务,成为专业“讼师”,不具备专业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没有专业人士对企业进行很好的知识产权风险教育与引导,企业因此就不会
认识到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严重性;企业缺少强有力的对知识产权风险研究专业的法务人员。虽然在几年前已经开始建设企业法务制度,尤其是首先在中央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法务制度。但企业法务还仅仅是企业的一个很弱的部门,远远不如国外企业实施的“首席法务官”制度[7]。
3.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足。国务院国资委2006年6月6日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导中央企业结合国内外风险管理经验和央企管理实践,强化风险管控工作[8]。针对民营企业集团高速发展管控中出现的突出问题,2007年全国工商联也发布《关于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用以指导民营企业增强危机意识,开展和加强危机管理工作,建立防范风险的危机预警机制和用于解决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危机防范与危机化解的能力和水平[9]。但整体观之,各级领导特别是经济主管部门对企业各类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比较重视,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关注很少,各类文件对如何支持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工作提及不多,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全社会重视、支持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氛围、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三、律师在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再仅仅是适应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是各类企业、组织都必须学习,必须熟知的一门课程。那么如何完成这样一项重要工作,如何结束这门课程呢?本文认为,在这之中必须重视发挥企业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要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要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各部门、各岗位在法律风险防范中的职责,共同对法律风险实行全程监控和管理。通过识别和评估法律风险,来确定对法律风险的应对措施并组织实施[10]。从宏观层面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远未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观念亦尚未普遍形成;从微观层面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很薄弱,从观念、制度、人员到基础设施都亟待加强。那么律师在这一观念与制度改革过程中,具体应该承担哪些职责呢?
在企业风险投资过程中,律师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提出法律意见;起草或者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规章制度;管理、审核企业的各类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参与企业分立、合并、破产、解散、投融资、担保、租赁、产权转让、招投标及改制、重组、上市等重大经济活动;了解核心技术成果的权属关系是否清晰;技术转移法律手续是否完备,企业过去的融资、债务和资信状况,拥有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情况和保护范围,以及过去的案件诉讼情况等,以尽可能发现投资对象潜在的法律风险。以优质的服务推动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当发现目标企业存在重大法律风险时,律师所承担的任务就是如何找到方便有效的解决措施。一个好的律师不仅要能够发现风险,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找到消除风险的办法。一个好的律师善用谋略,是企业家的参谋、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军师、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保健大夫”。由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伴随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需要在风险产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多管齐下,全面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并且事前和事中的防范控制比事后的救济更为重要。这好比上医医无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道理,一流律师作军师(事前预警),二流律师作良师(事中防范),三流律师作讼师(事后维权)。企业
在出现重大法律风险时聘请律师无疑是患者请扁鹊疗病,但企业更需要好的律师作为法律顾问为自己的企业时常体检,防微杜渐,化风险于无形[11]。
除了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外,公司律师和总法律顾问还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做好有关法律风险的防范,填补经营管理中的漏洞,防止和减少企业法律诉讼纠纷,从而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12]。正是由于律师在防范企业知识产权风险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现代
企业理应以推行企业律师与法律顾问制度为契机,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减少投资风险,降低损耗,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的措施
事后救济不如事中救济,事中救济不如事前防范。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法务部门始终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外,以事后的法律诉讼服务为主。这种被动的、局部的、事后的救济服务是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的下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予以革新。笔者主张对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将风险控制前移,使得企业法律工作从以事后救济为主向以事先防范为主转移;使得企业法律工作贯穿到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以及不同业务流程中,真正做到未雨绸缪,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实现自身价值以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笔者认为律师在这一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律师可以通过开展培训,举办讲座等形式培养、提高企业领导层的法律思维和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和建立依法经营的企业文化,以便更好地帮助整 个企业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因为风险的防范及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才能充分有效发挥知识产权风险的防范及管理体系的作用。
2.律师要协助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企业内部比如制定保密制度、与技术人员签订保密协议、知识产权协议、采取保密措施等。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符合公司章程。这要求律师应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根据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对涉及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重要事项,以企业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作出明确规定,保证企业重要事项有章可循,杜绝因规章制度不健全引发法律风险。另外,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中国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发生,从而避免相应的法律风险,同时企业也应对来自外部的侵权行为积极应对,可以通过向有关行政机关举报非法行为,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3.律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进行诊断和评估。企业在不停地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故而不能期望于一劳永逸,仅仅进行一次评估和治理就能解决问题[13]。一个负责任的顾问律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全部或者某一领域的业务进行审查,预测潜在的法律风险,提出排除风险的方案,从而提高企业内部运营效率,减少企业违规操作和诉讼案件的发生。对于在诊断中发现的重大潜在损失,非要经过诉讼或仲裁才能够救济的,要及时立案,把企业损失降到最低。适时进行法律诊断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有效手段。
4.律师应协助企业收集、研究法律风险案例。企业应当多方面收集国内外企业案例。从有效识别、评估、防范法律风险且取得重大效益的案例中学习经验;从忽视法律风险管理并遭受重大损失的案例中汲取教训。
参考文献:
[1]吴红.知识产权诉讼———中国企业的“软肋”[J].企业活力,2006,(4):34.[2]郭平珍,张继昕.律师事务所应该成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专业机构
[EB]..2007-08-02.[3]2006年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EB].http://.2007-03-02.[4]知识产权诉讼:中国企业昂贵的一课
[EB].http://.cn/2008/04/***7.shtml 2008-4-15.[9]全国工商联办公厅.关于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N].http:///govmach/xgsl/atts/2333-7571.doc2007-02-24
[10]黄淑和.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在中央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工作会议暨总法律顾问培训班上的讲话(摘要)[J].上海企业,2006,(8):58.[11]蒙茂国.顾问律师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军师[EB].http://.2008-10-26.[12]第七届中国律师论坛分会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暨2007(第二届)公司律师与企业法律顾问峰会
[EB].http:///html/2007-6-26/2007626162428.htm.2
007-06-26.
第五篇:律师担任房地产开发企业法律顾问服务模式与方法探析
律师担任房地产开发企业法律顾问服务模式与方法探析
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除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还应遵守我国各项法律法规。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及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律师的工作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房地产领域也不例外。专业化的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预防法律风险、规范内部管理、提高运作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西部律师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现状
在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以及中西部省份的一些省会及经济较发达城市,律师正不断拓展参与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四川泰和泰律师事务所,近年来就专注于房地产领域的法律服务。该所全程参与了成都市多个楼盘的开发建设,目前该所已发展成为在成都地区房地产法律服务领域颇有影响的律师事务所。
但在西部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律师在房地产法律服务领域的作为仍然十分有限,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并不重视律师在房产开发中的作用。某些二、三线城市的楼盘销售,普遍缺乏律师参与。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所开发楼盘的宣传力度很大,竭力提高项目的知名度,但却不太注重律师在项目开发中的风险防范作用。许多开发企业重销售业绩,而无视开发企业在商品房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大量瑕疵。这此企业往往是在纠纷发生之后,才委托律师亡羊补牢,而事后预防
不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有时甚至会对企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重视律师的作用,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主缺乏依法经营的意识。经济基础落后地区,法制建设上或许会相对滞后。相对于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开发建设而言,一些企业主更愿意按照其惯常思维,通过法律之外的各类手法和途径解决问题和纠纷。如果不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就能解决问题,这些企业主自然没有意愿在聘请律师方面支出成本。二是当地某些规模不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基于第一个方面的原因,如果这些企业没有打造品质楼盘、创立百年老店、不断做大做强的战略规划,那么他们开发某个楼盘,也许仅以短期盈利为目的,不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到依法运作之上。三是西部地区许多律师事务所自身的缺陷。在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许多作坊式的律师事务所,规模小、人员散、管理水平低、综合能力弱,缺乏为房地产开发建设提供全程法律服务的实力,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对这种律师事务所缺乏信任。上述因素的存在,导致西部律师整体上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业务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律师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全程法律服务的目标和内容尽管西部律师在房地产法律服务领域的参与度不尽如人意,但就房地产法律服务市场而言,律师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西部地区的律师可充分借鉴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房地产律师的成功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的执业素质,拓展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的业务。笔者所在的四
川广聚律师事务所,长期以来就致力于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在攀枝花市房地产法律服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我们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目标
我所开展房地产法律服务的目标是:通过组建所内房地产律师团,为开发商提供优质、全程的专业服务;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原则,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避免或减少项目开发中可能出现的疏漏,对已发生的法律纠纷采取法律救济措施,减少或避免可能造成的损失;通过我所良好的党政界、司法界、新闻界人脉、信息等资源优势,为项目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律师专业服务提升楼盘品牌效益,通过降低项目风险来提高项目的赢利能力。
(二)我们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主要内容
1、我们在房地产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设计阶段,可参与项目市政配套合同的洽谈;协助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证照;审查、起草建设工程勘察合同;通过合同管理和审查的方式使项目完成工程开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2、在楼盘施工建设及竣工验收阶段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有:协调在招标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协调处理因项目停建、缓建,施工方逾期竣工、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减等发生的纠纷。
3、在商品房销售阶段提供的服务内容:参与购房谈判,协助签订售房合同和补充协议;在前期物业管理阶段起草、审核业主临时公约、前期物业管理协议等相关法律文件。
4、在交付验房、物业管理阶段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协助调
处交房时与业主产生的有关争议,代理开发商参与仲裁或诉讼活动,协助开发商办理商品房的产权过户手续等。
三、律师担任房地产开发企业法律顾问服务模式
(一)以团队模式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笔者在攀枝花市与某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负责人交流时,一些负责人提到他们聘请的法律顾问在为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因此在相应的顾问合同到期后,企业常常会更换法律顾问。但即使如此,法律顾问缺位现象仍然难以避免。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所在的四川广聚律师事务所创建出团队服务的模式:即由所主任指派本所房地产专业律师组成项目律师团,全程负责处理项目服务范围内的各项法律事务。在日常法律服务过程中,由一名律师主抓某一单位的法律顾问工作,其他律师予以协助。如负主责的律师因客观原因不在,则由团队其他律师履行法律顾问职责。该模式的成功运作,避免了法律顾问工作中律师缺位的现象,得到了各服务单位的广泛认同。
(二)在房地产开发不同阶段为企业提供专项法律服务
房地产开发的各个阶段,企业需要律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常年法律顾问合同约定的律师服务,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法律咨询、合同审查、法制宣传之类的日常项目,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针对不同的阶段签订相应的专项法律服务合同。以楼盘销售为例,律师就可与开发商签订楼盘销售阶段的专项法律服务合同。
(三)担任房地产开发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方法及内容
对简单的法律事务及咨询,由承办律师口头解答。对项目开发提
供建设性意见或改进性措施的,由承办律师出具书面的《法律意见书》或《法律建议书》。受开发商委托,参与项目开发的商务谈判。对待售商品房项目是否具备预售、销售条件出具法律意见书,相应法律意见书可在销售场所公示。开展法律培训,向房屋销售人员讲解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防范知识。为签约提供律师见证服务。如果购房者不履行相应的商品买卖协议,制作并发送律师函进行催告。代表企业协调处理在合同履行中产生的各类纠纷。代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律师办理的其他法律事务。
四、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深入的法律服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律师的社会价值。
许多实力雄厚的律师事务所,在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法律顾问服务过程中,通过优质的服务,在得到企业高度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但对西部地区一些实力相对薄弱的律师事务所来说,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法律顾问服务、全程参与房地产开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而又充满挑战的业务。作为西部律师的一员,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内强素质,大胆尝试,勇敢地投身到房地产专项服务的广阔天地里,更多地参与房地产法律服务,我们就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笔者就律师担任房地产开发企业法律顾问服务模式与方法的一点思考。文中不成熟的想法,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笔者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能与广大同仁共同探索律师开拓房地产
领域法律服务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