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开发论文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院系:经法系
年级:12级会计4班 姓名:张媛媛 学号: 科目:旅游地理
浅论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严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少有的没有城墙的古城,被誉为传统民族建筑的精华和典范,同时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本文将从丽江古城发展的现状来着重探讨旅游文化保护问题。
关键词:丽江古城
开发
问题
保护方法
一丽江古城的概况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玉龙雪山下,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70%以上,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自丽江古城成功申遗之后。古城内的旅游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包括旅游、餐饮、住宿、商业、休闲娱乐、文化等各种业态。成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十个城市”之一。
二丽江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1)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著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化、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现在的纳西儿童都不学母语,开始学四川话和昆明话,他们认为纳西语是对智力的一种障碍。外来文化的糟粕对纳西社会文化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估量。(2)旅游开发与环境破坏的问题
自1997年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丽江旅游游客的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为丽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丽江的旅游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丽江古城作为丽江旅游的重要聚散地,大量游客和外来经商者的拥人,对古城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环境建设、改造和保护成本不断增加,古城这个国际旅游品牌与其品牌所体现的效益和价值不成正比,并出现巨大差距。(3)空间布局造成商业化过浓印象
造成商业化过浓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游客相对游览空间不足。丽江古城自古就没有城墙,作为国家 4A 级景区,丽江古城不售门票,游客在丽旅游期间可以反复多次进出古城;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研古城总面积虽然为3.8平方公里,但因旅游设施不健全、旅行社游览路线设定不科学、人为习惯等方面因素,游客主要集中在以四方街为中心不足0.3平方公里的空间,加之游客进入古城时间相对集中,且主要从北入口进入古城,直观上给游客造成了丽江古城游客拥挤及商业味过重的印象。二是商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丽江古城品牌效应和独特的文化包容性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客商,这些客商相对集中在游客较集中的核心区域,造成古城局部区域商业气氛过浓现象。
三: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1)、坚持法制建设,建立规范管理的法制体系,依法保护古城
逐步形成与完善古城保护管理的法制体系框架,为丽江古城实现依法和科学管理、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弘扬丽江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市、利用遗产资源造福人民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我们应建立规范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依法保护丽江。
(2)、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体系,构建和谐古城 在21世纪高度文明的今天,面对25000多古城居民和每年400多万深爱着丽江古城的游客,不仅要履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神圣职责,也要为丽江古城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旅游休闲环境,因此应开展以改善旅游、卫生、通讯、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古城环境整治保护工程,提升整个丽江的城市的品味。当然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旅游休闲环境的同时,也应积极组织实施惠民补助项目,扩大古城下岗失业、社会困难人员的就业机会,为古城居民的生活提供保障。保护“人文古城”的历史真实性。
(3)、坚持文化立市 , 建立民族文化原真性 保护体系 , 弘扬传统文化
应积极探索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的新路子,加强对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民间工艺、传统服饰、节庆习俗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可以实施文化名人回落古城项目,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示范窗口,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开展极具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合理安排古城游览线路,逐步实现古城讲解专业化、游客服务规范化,让游客尽可能多地了解丽江的民族文化。对于古城内的从业人员,应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古城内商户和从业人员进行丽江古城历史、民族文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淡化现代气息,保护古城传统商业文化的原真性,用不懈的努力来留住古城文化的人文根源。
(4)、坚持事实求事,完善古城管理,建立 古城科学管理体系 我们应结合古城周边的环境整治,不断恢复历史风貌,加强缓冲区改造,打通古城南北、东西通道,有效分流游客,降低单位游览人数,合理规划古城游览路线,挖掘人文景点,充分利用古城可游览空间。
对于商业结构的布局,应限定商业经营类别、品种、规模,杜绝乱修乱建行为,保持传统的民居建筑风貌,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合理布局古城商业网点,特别是对古城的三个通道,将进一步限定,逐步做到归行划市。同时应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检查,落实好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对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严格户内外电气线路管理及古城用火管理;加强对专职消防队的管理和培训,最大限度消除消防隐患。
四:结束语 面对丽江古城,我们不能沉默
丽江古城申遗成功10多年来,丽江古城如何保护和保护什么,成为了全社会共同的话题。丽江古城作为仍是一个人们生活的载体,活着的集市,必将以和人类发展进程保持动态发展的形态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珍视前人留下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总结和探索新路,面对全世界面临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共同难题,我们不能沉默,我们要对古城实施更好、更有效的保护。
第二篇: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开发论文
摘要: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所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本文着重探讨丽江的保护方法。针对现状,对保护方法进行评析且得出结论。
关键词:丽江古城
古城印象
保护方法
一、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 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二、古城印象
在古城,所有的想象都是幸福,同时又是多余。因为,古城来自于你的想象。走进古城会意外的发现古城的房子并不华丽,不像江南的古城,艳于雕琢,而是很朴素,很随意,甚至趋于简陋。像纳西人的心一样,只是用心去品味生活,而非刻意渲染。就是这样的平静,却让人们无端的感动。
古城没有城墙。在丽江人们不禁会问浅浅流水有多远,也有人会执着青石板路的尽头在哪儿。因为,当你第一步踏入古城,你会带着无数的问题,急切的想追寻答案。古城的一切总是能轻而易举的勾起你的好奇。悠悠的脚步,和善的面孔,唯美的古城,让人忘记了昨天,甚至忘记了自己,却又不愿醒来,只愿长久的沉醉。在古城,一次次的失去自己,却又一次次的找回自我。如此新鲜,带着浪漫。没有城墙的古城,却没人相信自己的心灵会迷路。
三、保护方法
关于如何保护与开发丽江古城,人们一直不停的在探讨。当地政府如何在经济和文化之间权衡。不管是外来的游客、学者或当地居民,都在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前景高都关切和隐约有一些担忧。下面是丽江古城的一些保护方法:
1、拆除新建的不协调民居
前些年,古城内一些机构和人家盖新房时,选择了高大的钢筋水泥房,它们在成鱼鳞状分布的传统民居中,极不协调。在政府的倡导下,丽江古城先后拆迁3万平方米不协调的民居。
2、根据相关规定对房屋进行修缮 丽江古城内有40多个宅院被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民居,严禁破坏、拆迁。对于大量普通民居,以古城管委会制定的《丽江纳西民居修缮指导手册》为修复标准,工匠基本上是擅长建造土木结构传统民居的当地纳西族或白族艺人,丽江古城民居得以保存自己独特的风格。
3、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丽江古城建造于八百年前,城市基础设施已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近十年来,丽江先后大量资金,改善古城供排水、消防、通讯、垃圾处理系统,排污管安装到了每一个院落、商铺。古城大街小巷,一直流水潺潺。
4、禁止汽车入城。
5、取缔与古城风格大相径庭的商铺。
6、古城城内办公机构另辟新区,迁出古城。
7、禁止在丽江古城内安装太阳能、遮光棚、遮雨棚等影响丽江古城整体风貌的设施。
四、保护效果
在人们不断的努力的情况下,丽江古城的整体风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但这其间出现的问题也是多了又多。
1、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古城越趋于商业化。
2、当地民族民风的体现越来越少,越来越单一。
3、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一次建好则已,何必整天四处开挖。
其实关于丽江古城的保护人们的意见和各种条例都是对古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我们的问题是出在了什么地方?毫无疑问——我们的决策者。在金钱的面前往往与最基本的道德观背道而驰,哪怕是一点蝇头小利。
最近古城狮子山附近新建了一座旅馆,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和古城真的是大相径庭,极不协调。这样的建筑难道政府也能审批,即使没有通过审批,这样明显的一座建筑竟然也能存在?人们不禁有了各种疑问。矛头全都指向了决策者。
五、小结
对于丽江古城的保护如果我们沉默了。也许未来某年的某一 天,将不再有“丽江古城”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过的慢生活,这个地方能偶遇的浪漫,这个地方可以制造的放肆,都没有了!如果我们沉默了,如果中国人自己都不保护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么,是不是要等到将来,他国人出来批判和谴责我们?
我们有像日本古川町这样的优秀保护案例可以借鉴,我们有 足够的经济能力,我们不缺古城保护的经验。为什么别人能做我们就不能做呢?我们应该反思。要不然丽江一切什么的都是浮云。
第三篇: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摘要:认识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确保护丽江古城的意义,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试探讨 古城的保护方法,和对丽江古城发展的几个想法。关键词: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 保护方法 丽江古城的价值
说到丽江古城的价值,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完整性。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丽江古城的完整性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经过岁月的冲刷所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一间房子,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整个城镇,让人震撼,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整体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名城。古城的总体布局、民居建筑、院落装饰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特点,又保持着纳西族的特质,反映了世代居住在丽江的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
丽江古城开放、和谐、注重历史的文化价值观和地域群体的文化凝聚力,是它作为世界遗产为人类所贡献的突出普遍价值所在。古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做出了典范,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是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2 丽江古城现状分析
1990年以前甚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丽江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木材砍伐和农业,属比较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1994年以后,丽江地区经济依靠旅游业得到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丽江的经济支柱;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收入分别从1994年的9万人次和700万元,增加到2011年时至9月的13863.5万人次和893.1亿元。
现在的丽江古镇内,没有任何的工农业生产活动,自从旅游发展以后,原古镇居民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据调查,1996年以前约有3万居民居住在古镇内,现在已不足6000人,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为老年人,有30%的仍然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居民的大量外迁主要是由于旅游发展以后古镇内生活成本增加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内地价和房屋出租价格暴涨,物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居民在高消费的压力下迁离古镇,并且把房屋出租给别人赚取租金。房屋的承租者绝大部分为外地人,他们到丽江古镇来主要是为了经商,经营项目基本集中旅游产品销售、餐饮业和客栈服务,这也就是为什么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丽江古城中的纪念品也和其他旅游景点一样丝毫没有自己的特色。有数据显示,现在古镇的商铺
[2]
[1]多达1306家,商人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缺乏保护古镇水资源的意识,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丽江旅游业的过度商业化和纳西文化的衰落。3 丽江古城的保护
丽江古城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建房布街的不拘一格、建筑结构的灵动活泼和文化风貌的独树一帜。因此我认为古城的保护应该包括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文化。
有形的建筑从狭义上去理解即是对传统建筑的街区进行复原和修复以及对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保护,而从广义上去理解则是对旧建筑和历史风貌地段更新改造以及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协调方法。无形的文化方面则主要是对于民俗文化和语言的保护。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古城的街巷格局的保护
古城街道、小巷现有的历史风貌,如保持古城那种“曲径通幽,不求平直”的自然风貌,不应在古城再建“东大街”那样一马平川,直来直去有违古城传统格局和审美趣味的新路。如何在古城建设“城市广场”,也应在突出当地特色和与古城传统整体格局相吻合的前提下思考,避免如一些大中小城市现在流行的那种“城市广场”的模式。如果要开辟城市广场,最好在古城之外。3.2 古城风貌和格局保护
要保持古城民居的现有格局和风貌,古城内的房屋修建装修,应接受统一的古城城建和历史文化专家组的审核认可。要保证培植一片速生林或者保留一片天然森林,用来专门供应古城的民居建房用料,当然内部的一些装饰可以采用仿木料的现代建筑材料。内部装饰要做到与传统审美观相适合但又有现代的舒适感。
3.3 历史文化旧址、建筑和遗物的保护
丽江古城有不少历史文化旧址和建筑,应该加强保护。丽江古城有不少古老的深宅大院,有些是“茶马古道”上著名藏客的住宅,有些是过去一些家族的祠堂等。在这些祠堂和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湖南凤凰古城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当地有不少古老的当地家族祠堂、名人古居保护得很好,保留了原来的风貌,有些修旧如旧地修复了,比如大作家沈从文故居等。这些古宅大院配上详细的图文解说,吸引了大批的游人,从参观这些宅院中看到了本地的独特建筑文化和人文景观。我认为,每一座古城镇里的历史遗产景观,已经有着一种历史和具体的人事相融而成的人文价值和精神魅力,不应随意地改建甚至拆迁,应该遵循“修旧如旧,整旧如初”的原则。3.4 古城周围环境的保护
其实,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具体的建筑物和城市格局、民众生活、社会历史文化氛围也应该是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比如距离丽江古城20多公里的玉龙雪山,以及作为古城水源地的黑龙潭及其周围山水,与古城历史文化、古城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城市建筑美学和丽江的传统城乡格局的角度看,古城周围应该留下比较多的田园和原野,各种建筑物也要尽量与古城的风格相协调。在进行新城建设和周围的环境建设时,我认为也要尽量突出当地特色,避免雷同于昆明、大理、迪庆等周边地区。因此,在建设居民小区的城市规划上,应该突出地方特色,从民居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装修上、街道格局乃至街道的取名等,都应该突出地方特色,使古城周围的居民社区也成为丽江古城区、坝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3.5 “原住民”的保护
[3] 据“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丽江县、宁蒗县纳西族、摩梭人和彝族文化多样性及其现状评估”课题组的调查, 1986年底,丽江古城有居民4269户15279人。到1999年底,已有1527 户5001 人迁出古城。即13 年间, 已有35.77%的居民户、32.73%的人口数迁离古城。1987至1999年间,每年平均有117.5户385人迁离古城。而1990年最高达293户1165人,最低的1999年也有68 户193 人。每年平均有103.8户311人迁入古城。13年间,丽江古城的居民净减了113户802人。照此推算,再过26年时间,丽江古城中的居民将全部迁离古城,古城中将无人居住而成为一个“空城”、“死城”。大批纳西族的聚居使古城成了纳西族传统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汇聚与集中点,而随着自发、分散和缓慢地外迁,文化大量的失落,消亡。即便孤立、零星的存在部分,也迅速地被现代外来文化所同化和淹没。古城本地居民迁走后,房屋依然存在,但房屋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却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居民把房屋的所有权转让出去,即出售;另一部分居民则转让了房屋的使用权,即出租;也有少数房屋是闲置或无人居住的。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古城居住的结果,使古城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大量地被“外来文化”所置换。而这种“外来文化”与古城的传统风格、历史风貌格格不入,反差极大,逐步使古城丧失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要采取措施留住古城的居民,我认为关键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古城居民从旅游中获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产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居民的自豪感,心甘情愿地居住在古城中。目前丽江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力图把更多的“原住民”留在古城,以后可想更多的方法实现留住更多的“原住民”的目标。3.6 民俗文化和语言的保护
古城的核心魅力在于那鲜活地延续至今的多元文化,纳西民俗和完全不失历史传统,依山就水的城市空间布局和民宅结构。假如丽江古城没有了那些白发的纳西老乐手,那众多身着本族服装的纳西妇女,那古城人纵情谈笑时使用的纳西语和一年四季令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以及充满古城多元文化特点的社区民俗活动,即使古城内有很多数百年的古老建筑物,活水滔滔长流,那也不是世界所瞩目的“活着的古城”,丽江古城的灵魂是古城的民众生活和独特的地方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在呼吁保护有形的古建筑的同时,不要忘记更多地珍视和保护那些虽还存活在民间但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日益衰落的无形的文化,应采取更多的方式,在学校传授乡土知识和纳西语课程,在电视台、电台开设纳西语节目频道等方式来保护住上述民俗文化。应鼓励、保持和恢复古城的各种民俗节庆活动,鼓励各种民间的文学艺术组织展开活动。如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剧烈变迁,很多少数民族已经面临着母语逐渐消失的危险。如果纳西语断了传承,纳西人千百年热烈生动的人生和朴实深邃的智慧,将会因为母语的失传而无法薪火相传。母语既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灵魂,母语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化没有了自己的灵魂,而一种没有了灵魂的文化是不会生动而充满活力的,它总归要逐渐消逝,比如很难想象没有了汉语的汉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因此,保护和传承母语,是丽江古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4 丽江古城发展的想法
当今世界,在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当代社会也在发生重大的文化变迁,特别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变迁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当中国还有可能成为绚丽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大国,我们应该做的事就应该是去极力地促成、保住而不是等到必须拿着放大镜去在一个单一文化模式中去寻觅民族文化残留物而得出一个“民族文化尚存在”的“科学结论”的那一天。当代的文化趋同,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和融合等,如果是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不是靠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而发展的省份,可能其负面影响还不大,但对西部省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有区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的区域来说,保护正在趋向衰落的民族文化资源,就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性要务。
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丽江古城的各种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包括纳西语的传承,充满本地民俗情趣和民族文化个性的各种礼仪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因为这是丽江古城长久保持它的吸引力的重要文化依托。
参考文献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 徐阳.丽江古城现状与发展研究.[3] 吴晓敏,车震宇.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2013(11)
第四篇:寻求丽江古城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点
寻求丽江古城保护模式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点
摘 要: 丽江古城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便从中国西南一个不知名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而这其中被忽视被掩藏的问题在它的发展中渐渐显露出来:文化留存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求在古城保护模式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关键词: 丽江;古城保护;旅游开发;平衡
1997年12月4日,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的评价是: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
正是这样的丽江古城,以其惊人的速度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奇迹”:十年内,它从中国西南一个不知名的边陲小镇, 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截至目前, 丽江古城每年的游客已由10年前的不到60万人次增加到500多万人次, 每年直接和间接收入由当年的2000多万元增加到近30 亿元, 当地居民年均收入也由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4万多元[1]。
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给这座古老迷人的城镇带来了繁华欣荣,同时也代表着一串串悬而待决的问题在这追求速度的开发中被忽视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矛盾逐渐激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深层次矛盾已无法回避,直接威胁着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1.旅游业过度商业化所带来的危机
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也曾是滇西北的政治、经济重镇。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而现在,它再次从不知名的边陲小镇一跃而为我国西南一颗耀眼的明珠,其中商业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说,一座城镇如果没有了商业, 就会缺乏活力。然而, 一个古城如果过度商业化, 那么迎接它的将是庸俗。
据丽江市旅游局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古城原来居住着6000多户纳西族居民,自从旅游业的发展,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家户主纷纷开起了店铺和客栈。政府部门统计,其中有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拿旅游开发范围最广的新义街为例,1986年底新义街居委会有578 户居民,至2003年10月原有居民已经不足100户[1]。2007年在这个面积仅仅为3.8km2的古城里,就已经挤满了2000多家合法与不合法的商户;也就是说, 古城里每2m2左右就有一个商户, 在已经开发的核心区内, 几乎可以说所有的街道、巷道两边都已经是店铺, 属于过度商业化[2]。
在古城的商业开发利用中,文化遗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过度商业化导致古城原有居民急速下降,纳西族所特有的文化生活气质也逐渐减淡。淳朴的纳西族生活方式渐渐消失,已无法再见到柳树下妇女洗衣、淘米的祥和图景。取而代之的是喧闹的街市上重复单调的店铺:工艺品店、服装店、餐馆、客栈以及酒吧。店里卖的工艺品、服装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皆可找到;而餐馆、客栈主题千篇一律;酒吧一条街从晚吵到早,多种音乐重叠在一起让你分不清是噪音还是魔音。丽江的国外游客,45%目的是文化旅游;32%是单纯观光。然而,你在这除了街市还是街市的地方你能实现多少文化旅游的目的呢?这里更适合作为女性逛街的天堂。而你随便走进一家店铺,明明卖的是滇西北传统的玩意儿,迎接你的却65%是江浙人的口音,而非滇西北人所持有的淳朴热忱。这样,你是否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失落?
二、古城历经沧桑的建筑遗产也在商业化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侵害。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保护丽江古城的规定和法规,但政府并没考虑到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外来经营者有着他们自己的利益需求,他们需要改变房屋的某些部分以实现最大利益化,他们,片面强调利用和开发,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给古镇的保护增加了难度[3]。故而大批大批的人无视相关法规,对房屋进行各式各样的改造。当地居民的房屋建设,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开始向“时尚”靠近,而那些急需保护、岁月悠久、独特而迷人的传统也似乎变得“过时”了。最后总的影响,便是当地建筑越来越趋向“现代化”而远离当地传统。
三、古城的环境污染在慢慢扩延。首当其冲的,便是古城的水系。古城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是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巧思。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而从2010年1月至6月,经该市环境监测站对依法确定的9个水环境月监测点监测状况表显示,上半年,除泸沽湖、黑龙潭两个监测点持续为优以外,其中7个监测点中,程海、北郊(丽江城区)两个点水环境略有波动,其余位于丽江城区和城郊附近的5个监测点水环境存在不同程度污染[4]。“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的传统能维持多久?或者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当然,以水洗街还是可以的。
2.重新梳理古城旅游业发展方针
丽江古城所面临的种种危机,正在指出目前其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不合理,需要重新调整,做出新的规划。2.1增强古城居民的文化认同
古城历史源远流长,由各个民族融汇而成的文化底蕴深厚。居民是这古城文化的传承者,要使古城文化留传下来,就需要古城居民的积极参与。因此,增强古城居民对古城文化的认同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对原居民还是外来人口而言。对原居民:加深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文化自豪感,扫除各种认为古城文化“老旧”、“过时”的错误观念,防止他们被外来文化逐渐同化;对外来人口:增强他们对古城文化认同的同时,要加强其对古城文化保护的观念,从而约束其行为。
2.2限制游客数量
每个旅游景点都应该有其合理的游客承载量。而中国现状是各大热门景点每天接待的游客人数都远远超出其合理值。为了解决这一严峻形势,我们有必要限制每个月甚至每天的游客数量。这个方法是意大利早就实施了的——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以其 “斜而不倒”闻名于世,每年到比萨一睹斜塔风采的游客成千上万。为了保护斜塔,经过修复重新开放后的比萨斜塔开始控制参观人数。以前斜塔对外开放时,只要买了门票就可以排队登塔。但现在则不同,登塔人数和登塔停留时间都有限制。这一规定很好的保护了比萨斜塔,使其魅力长存。对于丽江古城而言,限制每天的游客量目前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从季度或者月度开始限制游客量,并根据季节计算出最科学的方案。这样既能避免过大游客量对古城建筑造成不可修复的损毁,又能减少对古城环境的伤害,还可以让古城从喧闹中抽身,恢复一些宁静祥和。2.3古城商业传统化、多样化
应该改变目前古城里商品不具地方特色、千篇一律的状况。首先,在丽江旅游商品的开发上, 不断地从丽江实际出发, 积极研究、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族商品, 使之成为丽江旅游商品的主要内容[5]。通过这些商品来体现古城的又一个侧面,从而让游客在消费中体验更为真实的古城风貌。另外,也应该大范围扩展商品种类,避免大片的同质化竞争。
总而言之,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之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让旅游开发更好地实现古城保护,同时也让古城保护支持更长久的旅游开发——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徐江, 彭雪妮.丽江古城民居改造的原真性保护研究
[ J].城市发展研究,2010(8):8-10 [2] 佚名.丽江古城民宅大量让位商铺古风越来越淡 [ N].都市时报, 2007-07-19 [3] 黄妍.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平衡视角中的古镇旅游开发 [ J].北方经济,2010(9):66-68 [4] 佚名.云南:丽江古城水系大多已被污染
[ J].水工业市场,2010(9):77 [5] 王华, 王荣红, 韩斌, 董少杰.丽江古城真实性与商业化辨析 [ 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7):96-98,107
第五篇: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
① 旅游业对环境影响
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热点后,每年进入古城的游客量超过了古城的承载力。古民居、石板路、河道桥梁、水系、景观受到损毁和污染。特别是因为丽江城市化进程加快并对水环境保护不力,导致作为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地质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量衰减、生态景观用水不足和景观水质下降。而且作为当地特色景观的三眼井也因水资源污染而开始减少。
Ps:丽江三眼井是利用地下喷涌出的泉水源,依照地势高差修建成三级水潭。并对3个水潭的功能与用途进行严格区分,并约定俗成,形成古风民俗。
② 旅游业对人口结构与空间的影响
利益驱动下有些古城居民迁出古城,把原住房改为商店、饭馆、客栈或出租给外地商人或自己经营。传统真实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文化逐渐被商业活动和旅游文化所取代。古城的实际居民大量迁出,腾出房屋被大量外地人居住、经商。“居民的古城”渐变为“游客的古城”。③ 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在旅游业的冲击下,古城居民的行为开始变异。如纳西族的传统服装作为民族标记现在只能在中老年妇女身上看到;古城中大量外地商人制作、出售印有东巴字画的旅游商品,但他们对东巴文化并不了解,以至于甚至当地人都看不懂上边的东巴字;技艺精湛的纳西族传统手工艺品被粗造滥制的模具廉价品取代(如铜器),当地人逐渐退出工艺品制作,出租店面,使工艺品丧失其原有价值。
Ps: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④ 丽江旅游开发采取的措施
1:当地政府针对古城破损建筑进行多次系统、分阶段的修复,使古城的文化品质和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2: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城周围兴建的大量高层建筑严重破坏古城及周边的自然风貌。后来在古城周边拆迁了40多万平方米的高层建筑,改善了古城周边的交通环境,为古城营造了更舒适的外部环境。
3:政府为保护古城环境,游古城保护开发投资公司负责实施一系列建设及改造工程。主要内容为:
一、实现所有网线(包括电话线、电缆、宽带等)入地,使整个古城没有一根电线杆。
二、接通每户排污管,实现城内所有污水集中排放、统一处理。
三、安装了上百个监控摄像头,实现对古城所有区域火灾隐患和治安事件的全天候监控。
4:实施古城水资源保护工程。
一、对水源地周围生态环境实施保护。
二、新建三条从水源地入城的水渠。
三、集中处理居民污水并给周边农民合理的农田灌溉损失的补偿。
5:实施古城美化工程。
一、对古城内日用百货店铺进行搬迁,只保留销售地方特色产品的商店。
二、对古城主街道实施灯光亮化工程。
三、对古城移植了大量成树。
6:实施古城民风民俗保护工程。
一、为古城原住民制定各类优惠政策。
二、修复名人故居及重要历史建筑。
三、鼓励和奖励当地居民穿着本民族服饰和从事文化类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