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影响观察

时间:2019-05-15 01:3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影响观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影响观察》。

第一篇: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影响观察

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影响观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常规护理安全管理的急诊患者25例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的急诊患者2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率、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率、满意度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管理利于有效提高急诊科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率与患者满意度,维护诊疗安全性。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急诊科;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

【中图分类号】R8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护理安全标识包括患者身份识别标识、药物标识、导管标识、防压疮与防跌倒标识、医院感染标识5类,只有合理应用,方能发挥其固有价值[1]。由于急诊科患者具有病情危急、周转率快、留观时间长等特点,其对护理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更应规范、按需使用安全标识。相关研究指出,品管圈活动能够确保护理安全标识使用的有效性与规范性,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2]。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作用。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常规护理安全管理的急诊患者25例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的急诊患者25例为观察组,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14名,女11名;年龄19-70岁,平均(45.12±1.63)岁;安全标识类型:身份识别19次,药物标识11次,导管标识7次,防意外标识4次,医院感染2次,共计43次。观察组:男15名,女10名;年龄19-69岁,平均(45.08±1.59)岁;安全标识类型:身份识别20次,药物标识11次,导管标识6次,防意外标识5次,医院感染2次,共计44次。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安全管理,如腕带标识、床位标识、专人负责等。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主要内容如下:(1)成立品管小组:组员包括护士、护师、组长,确定品管活动主题为“促进急诊科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每周召开1次小组会议,分析影响护理安全标识不按需使用因素,设定管理目标。(2)制定品管圈管理对策:①增强其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意识,依据急诊科工作特点,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医护联系,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增强其应激能力;②制定安全标识手册,帮助护士规范使用,按五常法管理护理安全标识,完善抢救区护理安全标识管理流程;③组长负责跟踪反馈,将护理安全标识工作与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挂钩,注意奖惩分明,持续推进质量改进。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率、满意度。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Cronbach's α系数=0.86,包括安全标识管理、护理缺陷、安全感,总分100分,≥85分为很满意,61-84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率 观察组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率100.00%(44/44)高于对照组86.05%(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32)。

2.2 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护理安全管理是医疗结构减少护理安全事故发生、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护理安全标识作为医院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通过设置特殊图案、颜色、文字与腕带标记等予以警示[3]。这是医疗机构预防患者在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生理、心理、病理、环境、社会等多层面风险事件或不确定因素的特殊科学标记,对于减少护理缺陷十分必要。由于常规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方面还存在不足,未能完全满足急诊科患者实际需求,临床上对于新型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选择愈加重视。

品管圈活动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可促进急诊科护理安全标识使用规范化、提高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能力、提高护理安全质量[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率、满意度均低于观察组。由此可见,相较于常规护理,应用品管圈活动管理可在确保急诊科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提高患者护理安全满意度方面优势明显。分析其原因在于急诊患者存在病情复杂、疾病突发、病情变化难预测等特点,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急诊科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难度,造成未按需使用医院感染标识、防意外标识、药物标识等发生率偏高,而品管圈活动管理模式的应用可通过提高护士护理安全标识意识、合理分配医疗资料、提高护士工作技能、科学管理护理安全标识、跟踪反馈等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护理安全标识不规范使用的问题,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维护患者安全[5-6]。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管理可激发护士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及时纠正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予以针对性改善措施,利于有效提高急诊科护理安全标识按需使用率与患者满意度,维护诊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王琴.护理警示标识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26(14):2181-2182.洪小英,朱晓菁,张丹桃,等.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科未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实践[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08):62-65.王晓宇,陈翠柳.护理安全标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08):2179-2181.张毓,周艳,唐晶.品管圈模式在护理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05):527-528.昌子艳,刘红,符美芳,等.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2):65-67.张婧婧,俞萍,任国琴.标准化?贤?模式在急诊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7):3450-3453.

第二篇:周芹-品管圈护理对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自我效能及预后的影响

品管圈护理对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自我效能及预后的影响 周芹张芬兰马红波

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628000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护理在心肌梗死恢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品管圈护理为分界点,将60例心肌梗死恢复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面对疾病的自我效能感、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在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合理饮食、按时复查等方面的健康知识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护理能够提高心肌梗死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关键词:品管圈护理;心肌梗死;恢复期;自我效能;预后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on self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overy patients Zhou Qin Zhang Fenlan Ma Hongbo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Guangyuan City Hospital of Sichuan 628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nursing effect of QCC nursing recovery period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Methods 60 cas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over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y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as the cut-off poi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QCC nursing,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health knowledge situation, self-efficacy of facing disease, prognosis and life quality.Results health knowledge of disease knowledge, medication knowledge, reasonable diet, timely review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nse of self-efficacy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rat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alignant arrhythm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fe qual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QCC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the disease, the prognosis and life qualit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Key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are;myocardial infarction;recovery;self efficacy;prognosis 心肌梗死是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冠心病死亡的重要原因。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目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有效的药物治疗后病情处于稳定阶段,此时间段内患者处理病情、情绪方面的能力,对于预防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活动,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持续不断地提高工作质量的工作方法。近年来,品管圈被引入医院护理管理中,致力于护理质量的改善[1]。为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我院在护理工作中实施品管圈活动,现以30例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为例,将实施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处于恢复期的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⑴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患者有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心肌酶谱改变及cTnT阳性;⑵患者及其家属均履行知情同意手续;⑶75岁以下;⑷经药物治疗病情处于稳定期;⑸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正常,可配合护理,并完成相关调查。排除肺标准:⑴动脉栓塞、脑卒中、感染性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药物过敏史等患者;⑵肝、肾功能受损;⑶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结缔组织疾病;⑷急性期发作的患者;⑸精神障碍或合并有心理疾病。将该组患者以品管圈护理为分界点,分为观察组(品管圈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67岁,平均52.3±12.5岁。梗死部位:高侧壁11例,前间壁及广泛前壁10例,下后壁9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0岁,平均53.2±14.2岁。梗死部位:高侧壁13例,前间壁及广泛前壁8例,下后壁9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 品管圈护理

1.2.1 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

我科室10名护士组成品管圈,所有组员均自愿参加,由护士长担任圈长,1名主管护师任辅导员。剩余8名护士在圈长的组织下开展品管圈的活动。确定圈名为质升圈,主题经圈员讨论确定为:“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在每周二开一次会,每次1~2h,活动时间为2014年1月-3月。

1.2.2 科内现状及原因分析

采用心内科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调查,并结合临床护理经验、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循证,发现主要的问题为护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患者的病人角色突出、自我护理能力差、心理负担较重。1.2.3 制定护理措施

⑴成立由护士长、圈长和责任护士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检查和完善制度、流程及管理等内容,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指引,建立护理质量评价标准[2],制定了各级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将科室护理工作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人。提高护士工作的责任心。⑵制定综合性的护理措施:①病情管理指导: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致病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常用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尿激酶等)的安全用药(尤其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服药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以及自我治疗和护理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重点强调遵医嘱服药(避免漏服和改变药物剂量,帮助患者制定手机闹钟按时服药)和按时复查的重要性(可采用短信、微信或电话等形式提醒患者按时复查)[2]。②日常生活护理指导:教会患者定时进行血压、体重、腿围的测量,讲解紧急情况下的救治措施,对患者的活动、休息、睡眠等生活起居进行管理,嘱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备用。同时注意预防感染、压疮等护理事故及感冒、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嘱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多做腹部顺时针按摩,防止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肌耗氧量[3]。③饮食及运动指导:有目的的控制水和盐,增加食品种类及多样性,多食瘦肉、蛋类及豆制品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嘱患者戒烟,少量饮葡萄酒、黄酒等酒精度数低的酒料以促进血液流动,但忌饮烈酒。根据患者生活习惯及病情状况制定不同的锻炼计划,如活动能力较差的患者可选择室内走动或以呼吸锻炼为主,有较强活动能力的患者可选择有氧运动。④情绪管理: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调节,教会患者一些心理护理的方法(如:宣泄、倾诉、自我暗示等)[4],转移不良心境。鼓励患者的家属多关心患者,定期组织病友联谊会和座谈会,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分享抗病心得,减轻心理压力。1.2.4 完善阶段

在召开圈会时由圈内人员汇报品管圈的开展情况,并共同讨论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商议解决的办法。同时在科室内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整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新的措施能够顺利推广和实行。1.3 观察指标

⑴心肌梗死健康知识: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心肌梗死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疾病知识(包括心肌梗死的定义、诱发因素、危害、常见治疗及预防方法等)、合理饮食、用药知识(包括遵医嘱服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运动、按时复查、不适随访六个方面,若患者或家属能对以上知识的>90%的内容能够进行复述,则视为达标;若只能复述上≤90%的内容,则视为不达标。⑵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评价,该量表共10个项目,设计个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的自信心。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评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⑶预后:采用心血管不良事件来评价,患者出院后随访90d,记录此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症状性心衰。⑷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生活质量量表,该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周围环境、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等6个领域,满分60分,较好为41~50分,良好的为51~60分。较好和良好记为改善。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s)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及自我效能感比较

观察组在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合理饮食、按时复查等方面的健康知识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及自我效能感比较 指标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t/χ

2P

健康知识达标率(%)

疾病知识

27(90.0)

20(66.7)4.81

<0.05

用药知识

28(93.3)

21(70.0)5.45

<0.05

合理饮食

25(83.3)

18(60.0)4.02

<0.05

合理运动

21(70.0)

13(43.3)4.34

<0.05

按时复查

28(93.3)

11(36.7)21.71

<0.05

不适随访

24(80.0)

12(40.0)

10.00

<0.05

自我效能感

29.9±71.36

20.75±2.12

10.92

<0.05

2.2 两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比较 指标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χ2 P

预后(%)

症状性心衰

3(10.0)

7(23.3)7.20

<0.05

恶性心律失常

0

2(6.7)

心肌梗死

0

2(6.7)

心脏性猝死

0

1(3.3)

生活质量(%)改善

27(90.0)

17(56.7)8.52

<0.05

未改善

3(10.0)

13(43.3)讨论

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心肌坏死,临床常表现为心功能衰竭、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失常等,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已经引起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自身的高度重视。正确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方案虽然在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要合理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病情的稳定,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患者的预后也起着积极作用。当心肌梗死的患者病情步入稳定期后,部分患者会由于过于乐观而不知控制自己的情绪,加之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监督和约束力有所放松,患者的遵医行为下降,往往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与技能,使患者能够过上独立的生活,已经成为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护理目标。品管圈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护理管理方法,是指相同的工作单位或工作内容相关的人员,自动自觉自发地组合起来,利用集体智慧来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集思广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管理方法,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积极意义。自上世纪90年代品管圈被推广到医院的管理方面,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医院中开展广泛,效果肯定。品管圈活动通过找出和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6]。申玉琴等人在普外科中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发现,该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控制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且能够提高圈员的护理素质[7]。陈鹏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品管圈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有效提高了癌症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护理的满意度[8]。李希玲采用品管圈控制冠脉介入治疗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取得了较为满意度的效果[9],李栎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发现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0]。我科室成立心内科质升圈,把握心内科护理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影响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的原因,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发挥患者在自身疾病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善自护能力和预后为最终目标,建立护士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由责任护士一对一的采用综合性的护理。结果显示,品管圈护理实施后,心肌梗死稳定期的患者健康知识、自我效能明显提高,预后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护理过程健全了护理三级质控体系对心内科护理工作实施质量监控,逐步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人人参与质控的理念,有利于及时发现护理问题。综合护理的应用从认知、心理、护理技能等方面全面提高患者对病情的管理能力,有效改善了预后。综上所述,品管圈护理能够提高心肌梗死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践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23 [2]杨伯泉,朱慧民,王灵红,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11,10(1):54-47.[3]叶小红,陈伟琼,欧红梅.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的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2):167-168.[4]林腾凤.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稳定期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22):2092-2093.[5]冯群,连续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23(14):146-148.[6]卢红梅,刘桂秀.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门诊输液室患者满意度[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3,10(10):97-99.[7]申玉琴,梁怡虹,宋百灵.品管圈活动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4):38-39.[8]陈鹏,安志洁.“品管圈”活动提高癌症疼痛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满意度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6):714-715.[9]李希玲.QCC模式在控制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2,23(22):144-146.

第三篇:精细化管理应用于精神科对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影响观察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精神科对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影响观察

[摘要] 目的 探究精细化管理应用于精神科护理对患者家属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影响,并为本科室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实践性指导。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38例精神科患者,设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41例精神科患者,设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模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行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研究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细化管理能为精神科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家属满意度,增进护患关系,减少精神科医疗纠纷。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精神科;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c)-0121-03

Effect of refined management applied to the psychiatric ward on family satisfaction and nursing quality

YUAN Jie LIU Min-yun ZHENG Li-song CHEN Rui-lian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the Third Veterans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Boluo 51615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ine management applied to the psychiatric ward on family satisfaction and nursing quality,and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linical nursing.Methods 3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1 to September 2012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4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group.The conventional psychiatric nursing mode was provided to control group,while fine management nursing was provided to research group.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of families was recorded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of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The family satisfaction of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fine management nursing for psychiatric patients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but also improve the family satisfaction,reduce the medical dispute in psychiatric department.[Key words] Fine management;Department of psychiatry;Family satisfaction;Nursing quality

精神科疾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行为及心理活动紊乱[1]。精神科患者情绪、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增加了精神科护理的难度[2]。因此把控好精神科护理的各个环节,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促进患者预后康复,成为精神科护理的关键[3]。精细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新理念,强调社会分工精细化与服务质量精细化,进一步深化传统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4]。笔者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发现精细化管理应用于精神科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5],故设计本研究,旨在研究精细化管理与常规管理应用于精神科的效果差异。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38例精神科患者,设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41例精神科患者,设为研究组。所有患者住院当天均经精神科常见量表测评,再辅助多种常规检查,确诊为相应精神科病种,诊断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精神病学》教材中关于疾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其他严重心、肝、肾等重大脏器疾病;均接受精神科相应病种常规治疗;家属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家属知晓本研究全部内容并签署同意书。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种及家属文化层次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精神科护理模式,包括环境护理、饮食护理及对症护理等内容,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以“精、细、严、准”为原则的精细化管理该模式强调医护、护护间协调合作,有利于提升护士职业素质;而量化管理本着公平、公正、标准的原则,有利于明确护理目标,规范护理行为。精细化管理的量化考核可科学评价护士的专业素养及沟通能力,让护士重新审视自身护理水平,激发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在以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有所侧重,转劣势为优势。“精、细、严、准”是精细化管理的四大特点,不完全等于广义上的精细化管理。这四大特点应用于精神科精细化管理有其特定的意义,“精”即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与完美,实行科学管理,为精神科患者提供优质、完善、细致的护理服务;“细”即细化护理服务内容、管理层次及执行操作规范;“严”即把关护理流程,严格控制护理服务错误与误差,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标准及医院制度;“准”即准确无纰漏,护士行医嘱用药,注意药剂用量。

1.2.2 完善精神科各项制度及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是精细化护理的关键,制度化与流程化是其重要管理方法。护理管理者应重新审视现有护理管理体制,并不断修正、改变不合理规定,制订科学、与时俱进的护理体制。细化护理流程及操作规范,使精神科管理工作有理论依托。实施“三全”管理方法,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医护人员、机器设备及相关技师。构建行之有效的护理风险预警系统,细分护理工作中患者存在的潜在性危险,采取及时监测与控制疾病措施,要明确规范危重症患者的救护方法及操作流程。精神科的医护人员需具有细节意识,增强护理工作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做到责任明确到个人,以此激发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第四篇: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精选)

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有4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均接受透析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护理安全管理,对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导管感染率、透析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导管感染率与透析中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安全管理能有效提高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 前言

血液透析室简称血透室,是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一个临床科室。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液透析。血液透析疗法能最快速度地消除炎性介质与部分细胞因子,较早并及时地终止炎症级联反应,改善免疫排异性、微循环,有效缓解患者病症,减少痛苦[1]。血液透析室作为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工作任务重、应急情况多、专科性强、护理风险高的部门,若管理不当,不仅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为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护理风险,我院特对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80例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6.71±3.04岁;学历:文盲4例,小学30例,中学4例,中专1例,大专1例,本科0例。观察组男、女各20例;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年龄为82岁,平均年龄为46.58±3.45岁;文盲5例,小学26例,中学6例,中专2例,大专1例,本科0例。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

分别给予对照组、观察组透析常规护理,观察组加以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如下: 1.2.1护理不安全因素

找出透析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透析过程出血、导管感染、护理人员能力不足等。针对透析过程出血的现象,对穿刺部位、透析过程观察、下机压迫止血制定明确要求;制定详细的导管护理流程与规范,便于护理人员操作规范,加强培训患者导管的自我管理;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法律意识及服务意识。1.2.2完善护理规章制度 制定应急方案,不断强化演练,保证护理人员能有效应对突发紧急情况;定期检查维护机器,做好消毒卫生工作,保证透析机器性能良好;定期维护水处理系统,保证透析用水安全;完善记录规范,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详细记录;严格执行班次内容,质控组长严格监管、按制度办事。1.2.3对患者的安全管理

严格要求透析患者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首次透析的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甲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的检测,对HBV阳性患者设立专机专区透析;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建议其到指定医院治疗。对维持性透析的患者,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甲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抗体等检查;及时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缓解其压力;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若发现危险因素,应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

1.2.4环境的安全管理

血透室严格按《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中规定的分区布局,合理布局清洁区、污染区及其通道。各治疗间应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的Ⅲ类环境,并保持安静,光线充足。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两次,每月做空气细菌学检测一次。接班之间做好清场处理。并定期做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细菌学及内毒素检测。为低龄、老年、危重等患者加床护栏;患者入室前更换指定病服、鞋子;严格控制观看人员与家属的出入。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制定的一百分制护理质量考核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若患者的导管穿刺部位附近2厘米有化脓、红肿、硬结等现象视为导管出口感染;导管血、导管节段及外周血培养同种细菌,视为导管感染。透析中出血包括透析进行中管道外出血、透析结束后压迫不当造成皮下出血。1.4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本研究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以x检验计数资料,若结果显示P<0.05,则视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评分(82.50±3.20分)明显低于观察组的评分(96.72±4.46分),导管感染率与透析中出血发生率较观察组高,组间比较,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所示。

表1 两组的观察指标比较(n/%)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x值

22例数 40 40

导管感染 6(15.00)0(0.00)6.49

透析中出血

12(30.00)

2(5.00)8.66

P值 P<0.05 P<0.05 3.讨论

护理安全指护理人员严格遵循护理制度、操作流程进行护理工作,保证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身心安全。近年来,随着肾病患者数量增加,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透析服务要求也有所提高[3]。加强血透室护理安全管理,可以提高血液透析工作的效率。防范于未然,不断创新改善管理方案,加强透析管理制度,合理科学分配护理人员,使工作规范化;发现并处理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意识,保证患者在医疗护理过程的安全。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质,能积极主动完成透析护理工作,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建立乐观心态,给予患者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在保证患者透析质量与生存质量的同时,提高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工作的有序性[4-5]。

由以上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质量更佳,其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导管感染率、透析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护理安全管理能大大减少血液透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其护理质量,可大力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孙莉.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安全管理及对策[J].临床医学,2013,33(07):126-127.[2]沈映彤.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9):235.[3]郑玉英.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04):21-22.[4]鹿香花.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05):174-176.[5]唐群芳.加强血透室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J].黑龙江医学,2015,26(05):574-576.

第五篇:护理干预对腹腔引流管安全管理的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对腹腔引流管安全管理的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腹腔引流管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 318例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8例)和观察组(1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腹腔引流管脱出率、胶布过敏率、患者对引流管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腹腔引流管脱出率、胶布过敏率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9%、1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护理干预;腹腔引流管;安全管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3.087

Observation of effect by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safety management of peritoneal cavity drainage tube ZHANG Li-ping.Nansh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Nanyang 47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by effect by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safety management of peritoneal cavity drainage tube.Methods A total of 318 patients with peritoneal cavity drainage tub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158 cases)and observation group(16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Comparison was made on detach rate of peritoneal cavity drainage tube,plaster allergy rate,and satisfaction degree of drainage tube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detach rate of peritoneal cavity drainage tube and plaster allergy rate both as 0,which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7.59% and 11.39%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腹部术后常规护理,包括:①妥善固定;②有效引流;③管道标识管理;④基础护理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①改进引流管固定方法:避开手术切口,运用高举平抬的固定方法,于腹腔引流管外露部分5~10 cm处将长6 cm、宽4 cm的3M弹力胶布环形缠绕引流管1圈后对粘牢固,将胶布分开的两端贴于清洁、干燥的皮肤上,不可拉长,达到弹力胶布与皮肤粘贴处粘贴紧密。在接近管口处的引流管上用记号笔画线做标记,便于观察引流管是否脱出。②学习并实践先进经验,制作改良腹带:在普通腹带边缘缝制1~2个固定环,术后将引流管用系带固定在改良腹带的固定环上;将病服裤进行改装,分别在左右裤腿里边缝制长19 cm、宽18 cm 的裤兜,裤兜开口处距裤腰15 cm左右。便于患者下床活动时将引流袋放在病服裤内侧的裤兜内。③强化心理护理:给予心理干预,减轻患者恐惧、焦虑情绪,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每天早上由责任护士在交接班时查看引流管固定情况,检查腹腔引流管外露部分的长度并测量,若脱出>3 cm则为脱出。检查引流管固定部位皮肤是否对胶布过敏(弹力胶布粘贴部位皮肤是否发红,有无斑丘疹、水泡甚至破溃),直到拔管为止。每天统计检查结果,最后进行汇总。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调查患者对引流管安全管理的满意度,包括引流管的安全固定、弹力胶布应用效果、患者的舒适度及隐私保护等。满意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出院当天由责任护士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下载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影响观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按需使用护理安全标识的影响观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