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落实“三转”要求明确信访举报新定位的思考(刘成谦)
关于落实“三转”要求 明确信访举报新定位的思考
双城区纪委监察局信访室
2015年6月1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反腐败查处、曝光力度的加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热情空前,监督意识明显增强,这使得信访举报量明显增多,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反腐败工作,另一方面纪检监察业务范围外的信访问题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信访举报工作。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定位,谈一谈思考和体会。
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双城的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为双城乃至哈市反腐倡廉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还有与法治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体现为“四多”:
(一)“一事重访”现象多。重复访、多头访现象突出。信访人在向县纪委信访举报的同时还分别向上级部门投诉,认为多向几个机关举报,多找几位领导反映问题,总有一个地方能得到受理。据统计,2014年,中央巡视组交办的线索152件,其中重复件50件,占总数的32.9%。
(二)程序方式违规多。部分群众对基层政府缺乏信任,主观认为会“官官相护”,有事不找村居、乡镇,就直接反 映到县级,甚至更高层面。还有一些问题应经乡镇或相关部门先期处理,未经处理或还未作出处理就上访到县级纪委。这与信访条例第十六条,“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要求相悖。还有的群众把上级机关不予受理的决定当成推脱责任,情绪过激进行缠访、闹访。
(三)业务范围外问题多。从近年来纪委受理的信访件分析,许多涉法涉诉、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动争议、经济纠纷等本应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由相关部门解决的问题,或是可以通过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定渠道解决的问题,由于信访人法律知识缺乏,或由于对行政机关不信任,转而通过纪检信访渠道寻求解决。从近年来信访件看,这类问题比例很大,超过50%。
(四)追求个人目的多。从近两年目前受理和上级转办的信访件看,大部分上都与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甚至个别信访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捏造事实,试图通过“吵”、“闹”、“缠”等非正常的途径来实现其利益。如:村里换届,选上告没选上的,想选的告在任的,等等。
二、分析问题的原因
从调查情况来看,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2(一)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诸多特点,这一时期本身就是腐败和矛盾的高发期,再加上少数党员干部面对经济利益诱惑的官德失守、违法妄为,导致了群众信访量的急剧增加,同时也导致了越级访、缠访闹访等问题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十八大后中央反腐力度的持续加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方面的持续发力,许多群众反映的腐败分子“应声倒下”,人民群众对纪检监察机关寄予的希望更大、要求更多、期待更高,这也是近年来纪检机关受理的信访件急增的重要原因。
(二)与乡镇部门不依法行政密切相关。部分基层干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复杂社会矛盾能力不足,在执行政策、行使权力过程中,内容不公开、程序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带来了很多信访问题。比如征地补偿方面,标准弹性大,“多闹多得,不闹少得”,不仅有违公平正义,也助长了少数群众通过闹、访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非分之想。另外,一些村居干部、乡镇干部、部门干部家族利益、个人利益至上,违法违规现象比较突出。如近年来纪委根据信访举报就查处了一批乡村干部套取国家柴油补贴中饱私囊、私吞群众补偿款等案件。还有,在一些诸如教育、卫生、自来水、道路等民生问题上,在社区管理、物业服务等社会治理问题上,由 3 于相关管理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也引发了很多的信访问题。
(三)与群众法律知识缺乏密切相关。目前,虽然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有所提升,并且通过普法教育,法律素养也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群众对相关法律和信访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不够透、不够全面,还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不能适应建设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比如,有些群众明知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但对应向哪个部门反映,寻求何种救济渠道予以解决还不清晰,于是把一个原本简单的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向多个部门、领导反映,不仅不符合信访条例相关精神和要求,也牵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此外,由于部分群众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信“访”不信法,遇到问题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而是采取过激行为,这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与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密切相关。导向错误。由于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科学,甚至把信访稳定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出现问题不论青红皂白就追究乡镇部门领导人的责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少数群众有问题就往上跑,甚至以此要挟领导的现象。方式错误。很多信访问题在反映到领导案头后,往往又被批转到“涉事”的相关部门去调查处理,这样容易使一些问题得不到公正解决。此外,由于信访查处工作的透明度还不够高,群众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多群众 4 对自己反映的问题处理没有、进展如何、结果怎样一无所知,从而也导致了重复访、越级访的大量发生。
三、落实“三转”新要求,明确信纪检监察访举报新定位
为进一步适应反腐倡廉新形势,按照聚焦主业和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要求,明确信访举报工作职能定位,充分发挥信访举报工作职能,提高信访举报工作效能,科学开展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
(一)厘清职责定好位,全面规范基础工作。一是聚集业务内。针对目前信访举报数量持续攀升,信访工作任务加重这一实际,以转职能为核心,明确业务范围内受理范围,切实找准信访举报工作职责定位,发挥好问题线索“主渠道”、反腐民意“晴雨表”和领导决策“情报部”作用。特别是对实名举报,一律由区纪委信访室联系举报人到区纪委谈话室作进一步了解,并作谈话笔录,初步判断举报的真实性,引导举报人说出更加具体的违纪问题。二是分流业务外。按照“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要求,把不属信访举报业务范围的事项,交还给主责部门,同时做好宣传解释和说明工作,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对业务内外交织的信访问题,由相关单位党委牵头,组织纪委和有关科室联合处臵。三是依法依规处理。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对受理范围内的信访举报问题,报经纪委主要领导同意后,按照职责分工,及时移交委局内设室、派出驻机构或基层纪委 调查,信访室全面加强跟踪督促,并对实名举报人加以保护。今年以来,共督办57次,督办情况将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二)改进方式履好职,举报受理高效便捷。一是以高效便捷为导向,提升工作质量。以“畅通”为先,在畅通来信来访、举报电话等传统途径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依托,开通网上举报平台,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便利。以“快速”为要,围绕“不积压、不丢失、不泄露”要求,对受理的各类信访举报件严格办理时限,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要求立即办理的,7个工作日内就要报结果,到期未结的进行延期报告,实名举报的必须进行回访,确保快速解决问题。二是以诚挚感情为载体,赢取群众信任。对“一把椅子、一杯热茶、一张笑脸”的接访要求进行细化;对群众来信做到“四必”,即每一封信访举报件“必拆、必看、必记、必办”,分类登记、转交督办。三是以“案结事了”为目标,强化信访监督。以“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为目标,对信访举报工作中出现的到期不结、结果定性不准、调查事项不全等问题,进行责任倒查,不断提高信访举报件的办结率。2014年,信访举报件办结率达100%,上级交办件办结率100%。
(三)工作细致转作风,提供翔实信访分析。一是整合办信力量。根据新常态下反腐败工作需要,发挥6个派驻纪工委和246个行政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完善起覆盖区、片、乡、村(社区)四级联动的信访网络,使各类信访问题早发现、早办理。二是强化信访信息分析。定期对信访举报问 题分析研判,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和线索支持。去年,通过分析研判,发现举报村干部的信访件呈持续上升态势,大多都是村干部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一倾向,及时向主要领导汇报,开展《双城市村级“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职责分工、严格现金管理、严格支出管理、严格项目管理、严格债务管理、强化民主公开等内容,有效扭转了基层一线工作不规范的局面。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出台了《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办理办法(试行)》《领导领案、干部包案实施方案》和《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办理效能监督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信访举报案件的确认、自办、交办、督办、报结以及工作纪律。结合基层实际,编印《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法规、制度及公文格式汇编》指导性用书,促进全区信访举报工作程序规范化,以严密的制度坚决防止“灯下黑”。
第二篇:新落实“三转”要求
落实“三转”要求 聚焦主业主责
—— 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综述
2014年9月28日,金华下辖9个县(市、区)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纪委内设机构调整,加上之前已经完成的市纪委内设机构调整,标志着金华市、县两级纪委内设机构调整全部到位,得到省委领导和省纪委领导的批示肯定。
只有收回五指
才能捏成拳头
此次调整,市纪委认真落实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当前要以治标为主”、“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主责部门”等要求,在保持机构数、领导职数、人员编制总数“三不增”的前提下,通过盘活存量、深度整合,进一步向监督主责、执纪主业倾斜机构和职能配置,解决职能泛化、主责淡化和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
一是大幅度调整机构。整合4个内设机构:将党风廉政建设室、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室、执法监察室、效能监察室整合为党风政风监督室;增设纪检监察室,市纪委纪检监察室从2个增加到5个,县(市、区)纪委纪检监察室增加到3~5个;市纪委在干部室和宣教室的基础上分别成立组织部、宣传部,县(市、区)纪委相对应设立干部室、宣教室;新设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妥善安排使用现有事业编制,对效能投诉中心等事业编制人员,一般调整为作风建设投诉中心,个别有条件的,根据网络反腐的要求,设立网络信息中心。同时,注重上下衔接,县级纪委内设机构设置与市纪委监察局内设机构基本对应,县级纪委内设机构的名称和排序参照市纪委统一设置。
二是深层次转换职能。各纪检监察室除承担案件审查职责外,还赋予全面履行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的职能、综合指导纪检监察工作职能,以提高执纪效能、强化监督责任;案件监督管理室进一步明确受理、上报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报告等职责,落实查办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要求;组织部(干部室)的职能强调全面加强组织、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宣传部(宣教室)的职能突出对外宣传、廉政教育、舆情处置等职能;新设的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专司纪检监察干部监督,赋予其相应办案职能,切实加强内部监督。
三是全方位转变方式。推进履职方式向“再监督”、“再检查”转变,对纪委目前从事的工作进行清理,退出不该管的领域、回归监督本位,相应职能交还主体责任部门。
调整后,市纪委有内设机构14个,机关编制总数51个。其中,纪检监察室5个,占内设机构总数的36%,编制数21个,占机关编制总数的41%;执纪监督机构10个,占内设机构总数的72%,编制数36个,占机关编制总数的71%。9个县(市、区)纪委四项占比也分别达到34%、36%、72%、74%,市、县两级纪委监督执纪问责力量得到极大增强。同时,市、县两级纪委积极开展议事协调机构清理,议事协调机构分别从原先的138个、773个减少到现在的16个、153个,进一步突出主业主责。
打铁需自身硬 正人必先正己
“‘三转’能否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内设机构调整到位后,能否及时有效开展工作,关键取决于我们干部的作风和能力。”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夏建成强调。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机构改革,市纪委增设了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以加强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县级纪委也明确由干部室承担相应监督职能。谁来监督监督者,历来是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的成立是一个有力回应,令人们看到纪检监察机关惩腐肃贪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反腐没有禁区。“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成立以后,有关纪检干部的举报信明显增多,虽然很多都查无实据,但充分说明社会关注度之高。”市纪委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
“一方面强化办案力量,有利于通过查办更多大案要案来遏制当前腐败高发蔓延的态势;另一方面强化内部监督,确保‘打铁自身硬’。”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内设机构调整的两
大趋势,为纪检监察机关切实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能提供了坚实的力量保障。今年以来,市纪委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全面梳理权力清单,切实规范信访举报处置权、案件检查权、定性量纪权、执纪监督权、干部任用否决权,严防“灯下黑”,从制度的高度着力加强内部监督。
如果说科学的机构设置是坚实的刀把,那么具有过硬政治和业务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就是闪光的刀锋。唯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锻造出反腐“利剑”。今年以来,市纪委从深化纪检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监督能力和执纪水平为出发点,积极提升干部履职能力,开展岗位轮训、专题培训、挂职锻炼、干部交流等活动,从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检察院等单位挑选19名干部组成办案人才库,从县级纪委选调10名办案干部到市纪委挂职锻炼,着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案件查办工作能力和水平。
“现在终于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了,不仅能组织力量对问题线索进行排查,深查背后的腐败案件,还能主动出击,今年案件查办的力度明显增强。”一位县级纪委领导对此感受颇深。
用对钥匙锁自开 找准路子事竟成
去年以来,全市纪检系统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党政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据统计,2014年全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部门受理信访举报6266件(次),排查梳理线索1747条。立案1489件,同比上升55.8%,党政纪处分1456人,移送司法机关110人。其中,涉及县处级领导干部11人,同比上升37.5%;乡科级干部84人,同比上升50%。严肃查处了于高飞、朱志龙、谭爱平、傅强等一批大案要案,取得良好的政治和法纪效果。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185件206人,全市法院系统审结一审贪污受贿案件98件108人。同时,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为368名干部澄清问题,保护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去年以来,市纪委坚决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坚持不懈查纠“四风”问题。2014年,市、县两级纪委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749次,发现问题1841个,处理人员1145人,公开通报368起。严肃查处基层干部“四风”突出问题,对两名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予以免职处理、4名干部予以诫勉谈话。
“内设机构改革,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契机、推动工作的一次重要机遇。”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说,“但它只是一个开始,其最终效果要体现在‘三转’上,以机构改革强化主业主责,推进工作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促进作风转变,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贯彻落实“三转”要求 聚焦纪检监察主业
——监督执纪问责常用条规解读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申明一下,今天不是讲课,而是一次学习汇报。去年以来,王岐山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指出,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党章的要求,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全面提高履职能力。王岐山提出,要从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形势判断、工作要求出发,深化“三转”,解决以往工作发散有余、聚集不足问题,实现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克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在不增加机构、编制、人员的条件下,把更多的力量压到主业上。
根据我个人的学习理解,当前贯彻落实王岐山同志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纪委的“三转”要求,突出主业,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来说,关键要抓住三点。
一是要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分散的“软指头”聚拢成“铁拳头”。要破解困扰纪检监察机关多年的职能泛化、力量分散、四面出击、吃力不讨好等老大难问题;克服“包打天下、越位错位”现象,更加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业,更加突出执纪监督主责;抓好对主抓者、主责者、监督者的监督,树立勇于担责的意识。
二是要强化“拳头”作用,把案件查办工作放在主要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进一步明确了纪检机关的职责定位。纪委的主责是监督和惩处,主业是要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查办案件过程中,落实“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机制,坚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工作思路,以对腐败现象零容忍态度,成“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强大惩治力量。
三是要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纪检干部队伍。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完成党的事业最终要靠人。落实“三转” 要求,必须加强对纪检干部的教育与培训,锤炼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品格,提高纪检干部的素质能力。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以铁的纪律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干部队伍。
作为我们纪检干部来说,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王岐山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原原本本学、系统全面学、联系实际学,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任务部署上来。要按照《党章》和《行政监察法》的相关规定,突出纪检监察机关主业主责,真正工作的发力点聚焦到监督执纪问责上。
根据委领导的安排,下面我对监督执纪问责过程中常用的党政纪条规进行解读。
一、监督检查
(一)监督检查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 《中国共产党党章》
第四十四条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行政监察法》
第十八条
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履行下列职责:
(一)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从以上《党章》和《行政监察法》的具体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三项主要任务之一,监察机关负有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的职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是保证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重大政策、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认真贯彻和执行的重要举措,确保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及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廉洁勤政、依法行政的有效手段。所以,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是《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
(二)监督检查对象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第三条 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
监督检查实行分级办理、各负其责的工作制度。作为市一级纪检监察机关,我们监督检查的对象是全市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党员干部。重点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三)监督检查内容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第四条 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是:
(一)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的情况;
(二)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法执政的情况;
(三)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
(四)保障党员权利的情况;
(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
(六)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
(七)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
第三篇:对派出纪工委如何落实“三转”要求的思考
对派出纪工委如何落实“三转”要求的思考
对派出纪工委如何落实“三转”要求的思考楼主:天国的女儿AQ 时间:2014-04-23 21:44:58 点击:1389 回复:0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就是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对纪检监察机关建设提出的重要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作为派出纪工委也是纪检监察机关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来说,也有转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问题。下面,我就作为派出机构的纪工委如何落实“三转”的要求,谈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落实“三转”要求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思路和举措。中央纪委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强化纪律约束,强化执纪监督,强化查办腐败案件,突出反腐败主业。这是依据党章要求对纪检监察职能作用的重新定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工作的方向、原则和基本遵循。
转职能是根本。纪检监察机关的主业就是党章规定的三项主要任务、五项经常性工作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五项职责,只有认真围绕职责开展工作,才能实现从监督事向监督人的转变。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聚焦中心任务,不突出执纪监督和查办案件这一主业,转方式和转作风就没有任何意义。
转方式是关键。纪检监察机关要想立足本职,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好“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作用,就要把过去监督检查大包大揽式的方式转变过来,从原有的组织牵头调整到监督推动。如果没有方式的转变,执纪效能会大打折扣,离开了方式转变这个关键,转变作风就会失去方向。
转作风是保障。如果没有作风的转变,纪检监察干部纪律松弛,缺乏自我约束,自身不过硬,我们的执纪监督的主业就会流于形式,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没有作风的转变,我们的纪检监察干部就放不下干部的架子,就不可能变换工作思路,转方式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在推进“三转”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从工作推动上来看,我们的不少工作都逾越了纪检监察机关职责的边界,主业被湮没,存在着职能泛化和职能异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责不清,什么都管,一些不属于纪检监察机关主要业务范畴的工作,也是由纪检监察机关来“牵头”,甚至主办。更多时候,纪检监察机关参与陌生领域的工作,如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很多时候是起“摆设”、“保护伞”甚至“挡箭牌”的作用。
要去除这种职能“泛化”和“异化”行为,就务必要按照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明确职能定位,厘清思路,突出主业,强化监督检查,解决“纪委无所不在、无所不能”问题。在推进“三转”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争取重视支持,创造良好“外转”环境。离开市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三转”将会是“空转”,因些,在落实“三转”要求中,要积极争取市委、政府重视、理解和支持,创造良好“外转”环境。同时,也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搞好工作对接,确保退出的牵头和参与事项有人接,有人管,有人抓,为纪委“三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除后顾之忧,夯实工作之基。
2、聚焦主业主责,牢牢把握“内转”要求。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以落实查办案件以上级纪委为主,以及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两报告”为契机,进一步聚焦主业主责,加强对派出纪工委查办案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破解案源拓展的线索瓶颈、案件突破的能力瓶颈、人员不足的人才瓶颈,提升查办案件工作的整体合力。在狠打“老虎”、勤拍“苍蝇”的同时,抓住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发挥再监督的作用。
3、着眼长远抓长效,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一方面,要着眼长运促规范。正确处理好中心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要聚焦主业,干好本职;有所不为,就是要坚决退还别人的“责任田”,把自己从诸多兼职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要夯实基础强保障。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坚决防止“灯下黑”,使纪检监察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