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个体系各级人员根据验收标准应掌握内容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所有人员应了解掌握的知识点
请各部门负责人牵头,组织安全员、兼职安全员对所属部门人员进行全员培训,下面是应知应会内容。验收组现场询问项目:
之一: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各层级、各岗位人员是否掌握“两个体系”建设基本要求及应履行的主要职责。(否决项:未建立“两个体系”组织机构,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相关职责的,评定验收不通过。)
一、国家及省关于两个体系的要求 1.习总书记的批示 2016年初,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五条要求:
一是必须坚定不移保障安全发展,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要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四是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月中旬,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安全生产和汛期安全防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把重大风险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守土有责,敢于担当,完善体制,严格监管,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城市运行管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加强源头治理。要加强城乡安全风险辨识,全面开展城市风险点、危险源的普查,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的发生。
2.山东省率先开展双体系建设:
自2016年3月18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以来,省安委会、省安监局强力推行双体系建设工作。经过反复的交流、讨论,制定了两体系通则和各行业的细则。
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目的是实现事故的双重预防机制,是“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事故“纵深防御”和“关口前移”的有效手段。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安全生产职责要求之一。
总体目标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深入研究重特大事故的规律特点,认真分析安全风险大的行业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
二、鑫汇公司两个体系建设方案及机构设置、职责
山东黄金矿业(鑫汇)有限公司山东黄金矿业(鑫汇)有限公司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安全发展、国泰民安”理念,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根据集团《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及事业部相关方案要求,依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2016]36号)、《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鲁安办[2016]10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等各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提高建立双重预防机制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省政府在全省2016年全年开展的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的基础上,又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2016年山东省政府贯穿全年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充分认识建立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性,并加快推进。通过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安全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科学预防,由事故防范向风险预控转变,坚决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1.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举措和断然措施,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公司内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闭环管理;建设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公司两个体系运行情况实施动态、精准监管,提升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两个体系”运行目标 精准管控、消除隐患、本质安全 “两个体系”运行境界 全员参与、自觉行为、超前防范 “两个体系”工作保障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责任到位 “两个体系”推进手段 强化培训、严格考核、持续提升 2.任务目标
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力争用1-2年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有效运行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并实现信息化管控,认真组织开展风险辨识和评估,贯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将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公司、车间、班组、岗位无缝对接,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
2016年,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基本建成,2017年,继续全面推进、深化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建立功能齐全的安全生产监管综合信息平台,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机制、措施更加精准、有效,公司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并全面运行;从而实现公司真正的本质化安全。
三.活动时间
2016年4月20日至2017年12月20日 四.成立领导小组及专业小组 1.领导小组 组 长:王明勤 副组长:鲁洪军
成 员:王小军、殷 清、李发奎、王义春、陈安源、孙书平、任桂芝、任胜利、李守正、于向波、王京聪、张玉刚、耿爱鹏、韩路波、顾延君、林 海、于 波、崔学全、陶美霞、张 雷、徐尧辉、张德良、牟恩富、姚晓青、张志会、姜深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部,由李守正兼任办公室主任,组织协调两个体系建设有序开展。
2.职责分工
(一)组长工作职责:
(1)确保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资源。
(2)确定各系统、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与责任,授予权限以促进有效的风险管控管理。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形成安全生产责任制。
(3)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4)确保小组其他人员履行其职责。
(5)负责组织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6)负责组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对检查出的问题应当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当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和监控措施,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并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将治理方案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并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其治理情况进行督办,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
(7)确保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二)副组长职责
(1)协助组长全面部署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2)定期组织对活动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3)确保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全员培训。(4)组织制定符合“两个体系”建设标准要求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
(5)组织建立健全“两个体系”考核奖惩制度。(6)组织相关部门、班组、岗位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
(7)组织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建立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职业病隐患排查清单、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8)确保实现“两个体系”信息化管理。
(9)确保每年至少对“两个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
(三)公司分管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职责:
(1)按照各自分工,动员所属部门及部门所有力量参加风险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行动。
(2)组织所属部门人员解读政策、统一思想以及明确工作方法和步骤、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指导所有相关系统、各个岗位、各种作业活动进行严谨细致的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确保风险识别全面,定位准确,评价得当.(3)组织所属部门、班组、岗位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
(4)组织所属部门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建立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职业病隐患排查清单、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5)确保所属部门全员执行两个体系建设并运行。(6)确保每年至少组织所属部门对“两个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
(四)各岗位职责
(1)学习掌握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培训,熟练掌握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方式方法。
(2)参加风险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行动。(3)参加部门组织的对岗位各种作业活动进行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危险源辨识、分析。
(4)根据公司核定的本岗位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职业病隐患排查清单进行分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5)严格落实“人人都是自己的安全保姆,先是安全员,然后才是操作员”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切实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操作人员到了生产一线首先要查安全隐患,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首先是安全员的角色,其次才是操作员。任何工作人员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钉钉办公平台发送至上一级管理人员去解决,最终确保安全隐患得到解决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自觉行为、超前防范,实现精准管控、消除隐患、本质安全的目标。
之二:抽查、问询各层级、各岗位人员是否掌握“两个体系”建设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风险分级管控的内容与标准、工作程序、方法等,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与标准、工作程序、方法等。(否决项:抽查10%的相关岗位人员,5人及以上未掌握企业“两个体系”建设培训内容,验收评定不予通过。)
鑫汇公司建立作业指导书包含内容
1.风险分级管控相关术语和定义
(一)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注;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1)固有风险—设备、设施、场所等本身固有(赋存、带有)的能量(电能、势能、机械能、热能等等);危险物质(氢气、煤气、油品、液氨等)燃烧、爆炸等产生能量或有害物质。
(2)现实风险—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 因素及安全管理缺陷。
(3)潜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可能导致现实风险发生的各类因素;违背法规及标准规程,如各类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特种设备检测检验、职业健康安全与消防投入及验收等。
(二)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危险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源、状态或行为”处于正常状态,但是存在失控的潜在风险;二是“根源、状态或行为”处于缺陷状态,可能伴随着诱发事故的现实风险。“行为”包括常规非常规的作业、巡视、巡检以及管理行为等诸多方面。第一类危险源的类别
(1)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和设备。如变电所、锅炉等。
(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起重提升机械,登高作业等。(3)能量载体。
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吊起的重物、带电的导体等
(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油储罐等。
(5)一旦失控可能产生能量蓄积的装置、设备、场所。
如压力容器设备、易产生静电积聚的场所等。
(6)危险物质。
如可燃气体、液体、忌水性物质(高温物料)、混合性危险物质。
(7)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场所、装置或设备。
如燃料罐区、制氧车间等。
(8)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释放的物体。
如锐利的毛刺、棱角等,人体行动中与之碰擦人体的 动能意外释放,将使人体受到伤害。
第二类危险源的类别
(1)人的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状态
(3)管理的缺陷
(4)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根据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危险有害因素可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作业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其中,涉及人的因素具体表现共计23项;涉及物的因素具体表现共计87项;涉及作业环境的因素具体表现共计45项;涉及管理因素具体表现共计10项。
(三)风险点: 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注: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风险评价以及根据评价结果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如:液氨站、中央变电站、锅炉房、生产车间、采场、动火作业、爆破物品运输等;
(四)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注:危险源的“特性”是指危险源状态、分布情况以及可能诱发事故类型等特有性质。
(五)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注: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
(六)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注:根据有关文件及标准,风险定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最高,分别为重大、较大、一般、低,并依次对应一、二、三、四级。)。
(七)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风险分级的划分、管控单位、管控负责人分别遵循下列原则:
1级风险为重大风险,由公司负责管控,管控的负责人为公司总经理及分管领导,必须立即制定管控措施。
2级风险为较大风险,由公司负责管控,管控负责人为公司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3级风险为一般风险,由部室(车间、施工队)负责管控,管控负责人为部室(车间、施工队)主要负责人及其他负责人,风险需要控制。4级风险为低风险,由班组、岗位负责管控,管控负责人为班组长或岗位作业人员,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风险。
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应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八)风险控制措施:公司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应包括:⑴工程技术措施;⑵管理措施;⑶个体防护措施;⑷应急处置措施(5)安全培训等。
(九)工作程序和内容
风险分级管控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确定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开展风险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效果验证、实现持续改进、规范文件管理等八个关键控制环节。
2.隐患排查相关术语和定义
(1)隐患排查: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2)隐患治理: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3)隐患信息: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4)事故隐患治理流程: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5)隐患分级与分类: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以下情形为重大事故隐患:
--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 危害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认定的。
基础管理类隐患:
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应急管理;
--安全生产责任制;--职业卫生基础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相关方安全管理;--教育培训;--基础管理其他方面。--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6)工作程序和内容
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基本要求:应依据确定的各类风险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包含全部应该排查的项目清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7)组织实施
排查类型
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日常隐患排查。是指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以及基层单位领导和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性检查。
——综合性隐患排查。是指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目的,以安全责任制、各项专业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为重点,各有关专业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全面检查。——专业性隐患排查。是指对区域位置及总图布置、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储运、消防和公用工程等系统分别进行的专业检查。
——专项隐患排查。是指根据企业自身需要、上级政策要求以及事故发生后针对性开展的专项检查。排查要求
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
隐患治理要求
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
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当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对政府督办的重大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
之三: 询问岗位人员参与危险源辨识、分析情况。岗位人员是否了解本岗位存在的风险点、危险源及其危害后果(事故类型),是否了解其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损害。
(否决项:根据相关记录文件,抽查10%相关岗位人员进行询问,5人及以上未参与相关危险源辨识、分析的,评定验收不通过。)
请在最新风险管控清单中学习
之四:企业主要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岗位人员是否掌握企业重大风险相关内容。相关岗位人员是否熟知风险评价规则并进行正确的评价。(否决项:应判定为重大风险而未判定为重大风险,存在三项的,评定验收不通过。)请在作业指导书寻找相关内容并组织学习
之五:核查岗位人员是否掌握自身岗位相关控制措施。(否决项:根据相关记录文件,核查控制措施,30%及以上控制措施与实际不相符或不具有可操作性,或未有效落实,评定验收不通过。)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本内容
之六:企业主要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岗位人员是否清楚应管控的风险及相关控制措施。(否决项:根据相关记录文件,抽查10%相关岗位人员,5人及以上未掌握本岗位应管控风险及相关控制措施的,验收评定不予通过)请在最新风险管控清单中学习
第二篇:造价、咨询、审计人员应掌握的工程全过程审计内容
造价、咨询、审计人员应掌握的工程全过程审计内容
(一)建设前期阶段审计
1、建设程序上的审查(1)收集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建立情况。根据工程管理的具体情况,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有无明显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之处。(2)收集与本工程相关的前期资料:设计概算、国有土地使用证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图纸设计审查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批复、环境影响报告的批复、交通影响评价、人防工程相关批复、节能审查意见书、消防审查通知书、地质灾害报告等查看上述资料是否齐全。
2、概(预)算的审查检查概(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合理;检查工程量有无重大偏差;检查人、材、机单价是否严重偏离当地市场价格及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工程造价信息。
3、招投标程序上的审核重点审查工程项目招标方式是否按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招标方案核准意见书的核准意见进行了招标,招标文件、招标控制价编制是否完整、合规。(1)招标文件的审查1)收集工程项目招标文件;2)审查招标方式是否与是否按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招标方案核准意见书的核准意见一致;检查招标(或资格预审)文件及相关答疑文件内容的完整性,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要求,是否准确地表述招标项目的实际情况、要求,相关标准是否公正、公平,是否含有歧视性条款。审查招标投标程序规定、评标方法及标准的合理性、合法性;审查施工招标文件的计价要求、合同主要条款是否与相关法律法规相一致。(2)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的审核1)审查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编制原则、范围是否与招标文件相一致,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及规范的要求;2)审查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资料的完整性;3)审查清单项目中的人、材、机单价是否严重偏离当地市场价格及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工程造价信息;4)审查综合单价中管理费费率和利润率是否符合北京造价管理机构颁布的费用定额标准。(3)现场参与项目开标、评标工作,监督开、评标程序履行情况。(4)收集与项目相关招投标阶段相关资料 :招投标登记备案表、招标公告、中标公示、中标通知书、合同签订目录、合同备案登记表等查看上述资料是否齐全。
4、合同管理审核合同审核重点为: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投标文件的约定,审核合同商务条款、专用条款,不得违背其中约定的建设规模、范围、内容、标准和计价原则等。(1)合同的内容及所确定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有无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2)审查承包范围是否与招标范围一致,工程变更条款内容是否清晰、完整,程序是否合理,确定材料价格的条款内容是否表述清楚,定价原则是否合理;(3)审查工程进度款支付条款是否完整,付款办法及支付时间是否合理;(4)审查索赔条款内容是否完整,索赔时间及程序是否与有关规定相符;(5)工程结算方式是否与招标文件所确定的方式是否一致;(6)审查合同价与中标价是否一致,招标人与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7)质量保证期是否符合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规定;(8)收集、整理建设项目所签订的合同,汇总、编制合同台账,在审计过程中不断完善,补充合同台账内容,要求尽可能多的反映实际及进展情况。
(二)建设期阶段审计
1、工程管理审计工程管理审计关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重点对工程付款(预付款、进度款)方面内容进行审计。(1)巡视工程现场,了解工程现场建设情况;(2)参加参建单位进场会、监理例会等主要会议,及时掌握了解现场管理情况;(3)参加施工图纸会审与交底会,及时了解掌握施工图交底、施工图会审的情况以及施工图会审后的修改情况。(4)关注重点部位隐蔽工程验收,抽查隐蔽工程验收手续(签字或盖章)、资料是否完整;(5)检查被审计单位报送的工程变更、洽商、现场签证审批程序手续是否齐全;检查书面材料中是否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代表签字(盖章),相关人员是否取得签字权限;检查设计变更手续是否合理合规,是否符合甲乙双方的事前约定;及时做好文字记录,作为造价控制的依据。(6)收集与项目相关工程实施阶段相关资料:监理日志、开工报告、材料报验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日志、洽商变更单、主材认价单、工程验收记录等查看上述资料是否齐全。
2、主要设备、材料管理审计(1)抽查主要材料(钢筋、混凝土、电缆等)进场检验资料,检查材料进场检验是否按规定进行,相关检验结果是否合格。(2)检查被审计单位报送的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暂估材料、设备,符合招标要求的是否按招标的方式确定。(3)检查被审计单位报送的相关资料,检查甲方购买的设备、材料是否签署交接手续等相关资料,是否对交接的设备、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日期、相关人员签署,并注明丢失、损坏浪费的处理方法等内容进行明确。(4)注意签证的时间: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信息是时时刻刻变化的,掌握价格变动规律,审核中关注签证材料的购买时间,是一个很重要又容易忽视的问题。
3、关注工程进度关注工程进度,如果发现进度控制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监理例会建议相关单位采取整改措施。
4、工程变更、洽商、现场签证审计(1)审核变更、洽商签证的有关的确认手续是否齐全,涉及经济的变更洽商要经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四方签字确认;(2)审核变更洽商文件及相关的资料是否完整,记录的内容是否能作为判断增减账的依据,是否能满足增减账计算的要求,重点关注记录中是否明确了变更洽商的原因和理由,费用的承担人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3)审核变更、洽商的预算是否合理;(4)审核变更洽商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5)审核清单/定额计价子目执行情况、补充子目组价是否合理,重点关注合同清单中没有的单价项目是否有报价和审定的组价明细;(6)注意变更减账是否扣除;(7)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下的工程变更:1)工程规模扩大的工程变更;2)单价偏高的工程细目其工程量会增大的工程变更;3)单价偏低(亏损价)的工程细目其工程量会减小的工程变更。(8)在变更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除应加强变更工程的定价及单价合理性分析外,还应注意由此引起的其它索赔和反索赔的可能性,以保证工程造价审计的公平性和合理性;(9)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工程变更、洽商、现场签证,审计组要参加并进行到场查看核实;(10)审计组应建立设计变更、洽商审计台帐,并及时动态调整;
5、工程索赔审计在收到索赔申请报告后,及时根据承发包合同约定予以审核,或要求申请人进一步补充索赔理由和证据。处理工程索赔价款的计算应遵循下列方法处理:(1)合同中已有适用的价格,按合同中已有价格确定;(2)合同中有类似的价格,参照类似的价格确定;(3)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的价格,由承包人提出价格,经发包人确认后执行。
6、工程预付款、进度款审计(1)收集合同文件,查阅、熟悉预付款、进度款相关约定。(2)工程预付款、进度款审计1)审核进度款支付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工程形象进度是否与实际相符,计量计价是否正确。查阅合同相关支付条款,检查是否达到合同(协议)约定的付款条件,支付证书等资料是否齐全、签字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无合同付款现象,是否存在违反合同关键条款及超付、超前支付或拖期支付进度款现象。审查付款的审批程序是否合理;支付方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2)审查支付资料中相关款项的计算是否准确,是否与实际完成情况和现场确认的工程量一致,是否符合施工合同和招投标文件的规定,金额是否准确,手续是否齐全等。3)审核当期应付款时,应针对不同承包商计算应扣除的预付备料款、甲供材料及设备款、相应比例的工程预留尾款及其它应扣款项,形成实际应付款的金额数据。4)对以合同约定按施工进度来计算付款金额的,重点核对实际完成工程的进度形象,同时核对其计算比例和口径的准确性;对以按实际完成施工形象进度和合同约定的计价依据计算付款金额的项目,要按施工设计图纸和监理签认并经核实的资料进行计算,按合同约定的计价依据进行核价。
7、财务管理审计(1)收集合同,审核付款情况,具体审核内容包括:付款人与合同人是否一致,是否按合同相关条款进行付款,是否按合同要求预留了质保金;收集建设单位付款程序文件和原始凭证,审核是否按建设单位付款程序文件进行付款。(2)收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检查财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凭证、账簿和报表勾稽关系是否正确,会计科目是否按规定设置并使用。(3)通过以上收集资料,检查建设单位管理费是否控制在立项批复金额内,所列支内容是否与北京市基本建设管理规定的建管费列支范围一致。(4)检查各项税费缴纳的真实、合法性。
(三)竣工结算审计
1、竣工验收情况审计(1)验收情况审计是指对工程的验收情况进行审计。(2)审计文件包括:工程开竣工资料等相关工程文件。(3)审计人员采用现场勘查、查阅相关文件记录的方式进行检查。(4)主要关注内容:工程质量、工程现场设备维护保养情况、工程现场清理情况等。
2、工程结算的审计(1)工程量清单审核1)进行现场踏勘,了解现场情况,依据竣工图纸全面计算、复核报审的竣工工程量;2)对于按竣工图纸计算的工程量,依据合同约定,调整结算工程量和结算造价。(2)清单单价、暂估价及主要材料价格审核1)对于原清单报价合同中已有适用的综合单价,按合同中已有的最低综合单价确定;2)合同中有类似的综合单价,参照类似的综合单价确定;3)对于清单中的暂估价,按施工合同及主要材料价格确认单调整工程造价;4)对于涉及的主要材料价格在清单报价中未报,但在工程中实际应用的材料价格,依据合同约定确定材料价格,如合同中无约定,按工程造价信息或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确定主要材料价格后计算工程造价;(3)措施费的审核1)依据投标报价及合同约定调整计算措施费用;2)依据投标报价、合同约定及分包工程实际结算调整计算总包服务费;(4)设计变更、现场洽商的审核1)严格审查工程变更、签证及索赔手续的合规性、完整性;2)依据已确认的设计变更、现场洽商通知单计算工程量;3)依据合同约定,审核设计变更、现场洽商中的清单报价。(5)核对、沟通、汇总1)与被审计单位核对工程量,达成一致意见后报审计组长同意后,出具工程造价审核报告;2)审计人员对审核成果资料认真进行分析、汇总、整理,形成审计工作底稿;(6)报告编制与审核1)项目负责人汇总各专业审核人员的数据资料,并编制出审核报告初稿;2)在核实确认实施方案中的审计事项已经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已经审理完成,落实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已经如实反映、问题的定性、处理意见和审计评价是否恰当等工作后,就编制的审核报告初稿与审计组长充分沟通。(素材来自中建智库研究院)
第三篇:“二甲复审” 中科室人员应掌握的内容及工作重点
“二甲复审” 中科室人员应掌握的内容及工作重点
(医院感染管理)
一、全体医务人员
1、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应知应会内容(见院办发的应知应会小册子)。
2、本科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见新医院感染管理实用手册)。
3、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职责(见新医院感染管理实用手册P14页)。
4、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制度及手卫生规范(见新医院感染管理实用手册P77~79页)。
5、手卫生正确率达到100%,执行率≥95%。
6、医疗废物分类正确(见新医院感染管理实用手册P82页)
7、诊疗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见新医院感染管理实用手册P73页)
8、多重耐药菌病例的医院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见新医院感染管理实用手册P125页)。
二、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及住院总
1、院感资料的准备、完善,体现质量持续改进。
2、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见新医院感染管理实用手册)。
3、手卫生调查表:每周调查,每月及每季度有分析并形成趋势图,提出改进措施。(以科室为单位统计)。
4、督导科室人员各项院感制度措施的落实。
5、每月根据科室院感质量考核标准进行检查,有改进措施及落实情况,体现院感质量持续改进。
6、护士长加强保洁人员的培训,掌握六步洗手法、消毒液配制方法、日常的清洁消毒方法及终末消毒质量的管理。
7、完成每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记录本(医疗、护理)的记录。科主任、护士长每周督导检查。
8、陪同专家现场评审。
三、重点科室:手术室、ICU、神经外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产房、新生儿病房、感染科、急诊科、内镜室、门诊手术室、介入室、检验科、口腔科技术室。
1、根据医院评审实施细则要求,准备相关资料。
2、加大手卫生培训督导力度,确保手卫生正确率达到100%,执行率≥95%.3、督导科室人员各项院感制度措施的落实。
4、每月根据科室院感质量考核标准进行检查,有改进措施及落实情况,体现院感质量持续改进。
5、ICU、神经外科配合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的实行,科室人员掌握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并进行落实,掌握监测数据。
6、完善环境卫生学监测。
备注:
1、主任、护士长应将掌握的内容及工作重点传达至每一位医务人员。
2、感染办从10月份开始到科室督导,发现问题与科室质量挂钩。
感染办
二〇一二年十月
日(全体护士长会议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