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文艺表演团体和个人来祖国大陆从事营业性演出
台湾文艺表演团体和个人来祖国大陆从事营业性演出 来源: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
2005年06月22日
办理机构:
文化部
注:广东、福建、海南省邀约港、澳、台演艺人员在本省范围内举办的商演活动的审批与管理,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关于全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归口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办厅字[1993]30号)的规定执行。
申办程序:
港、澳、台演艺人员入境商演活动须由经文化部批准的具有涉外演出经营资格的演出经纪机构举办。
除中央部门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暂设一个具有涉外演出经营资格的演出经纪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报文化部审批,领取《演出经营许可证》。
申办港、澳、台演艺人员入境商演活动,中央部门所属演出经纪机构直接报文化部审批;地方所属演出经纪机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报文化部审批。
申办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演出地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
(三)《演出经营许可证》或其影印件;
(四)港、澳、台演艺人员经纪人的资格认定书;
(五)港、澳、台演艺人员经纪人和演出经纪机构签订的演出意向书。演出意向书应包括演出时间、地点、场次、费用预算、票价、收入分成及有关纳税条款等。
(六)主要参演人员名单;
(七)演出节目单,其中未公开出版的曲目应提供中文歌词;
(八)拟公开发布的广告稿。
第二篇: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来皖
1.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来皖 进行营业性演出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加强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来皖进行营业性演出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根据•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结合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来皖进行营业性演出审批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监管要求
(一)省文化厅负责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来皖进行营业性演出审批,建立专家委员会,为文化行政部门开展的内容审查、市场监管相关工作提供专业意见。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来皖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演出活动举办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实施处罚。
(二)省文化厅依托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按照市场主体登记的联络信息,告知其相关审批事项的法律依据和申办指引,指导办理审批事项并实施监督。
(三)审批决定作出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应将审批文件通过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公开,并将配套监管信息上传至市场主体登记及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
(四)加强对审批主体经营活动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巡查各项行政审批办理情况,并做好核查登记。对未办理行政审批的,应当及时查处,并在2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交换至市场主体登记及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以便其他相关监管部门跟进核查处臵。
二、监管任务
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来皖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监管应明确责任事项,将下列事项作为监管的重点:
(一)演出活动是否含有以下内容: 1.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3.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侵害民族风俗习惯,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违反宗教政策的;
4.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5.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6.宣扬淫秽、色情、邪教、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 7.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8.表演方式恐怖、残忍,摧残演员身心健康的;
9.利用人体缺陷或者以展示人体变异等方式招徕观众的; 10.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二)临时搭建舞台、看台的营业性演出时,还应当在演出1日前核验演出举办单位的依法验收后取得的演出场所合格证明。
(三)演出活动是否有以下行为:
1.演出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等字样。营业性演出广告内容不真实、合法,误导、欺骗公众的。
2.演出举办单位发现营业性演出有•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禁止情形的,未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同时向演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报告的。
3.参加营业性演出的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个人或者主要节目内容等发生变更的,演出举办单位未及时告知观众并说明理由的。
4.除因不可抗力不能演出的外,演出举办单位中止或者停止演出,演员退出演出的。
5.演员以假唱欺骗观众,演出举办单位组织演员假唱,为假唱提供条件的。
6.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经营行为。
(四)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个人经省厅批准后,举办单位是否到演出所在地县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
三、监管措施
(一)加强演出举办单位信用档案管理。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演出举办单位信用档案,记录备案登记、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适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演出举办单位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演出举办单位单位,通报相关部门。
(二)实施演出举办单位责任约谈。演出举办单位在演出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演出举办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纳入演出举办单位信用档案。
(三)畅通举报渠道。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接受演出举办单位活动咨询、投诉、举报。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受理并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职权范围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
(四)对演出举办单位违规经营进行处罚。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文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查处违法经营活动。演出举办单位违规经营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规定予以处罚。
四、协同监管
(一)落实信息公示责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时、准确、完整地公示演出举办单位演出活动审批、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县级以上文化、公安、工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个人演出活动日常监管信息。
(二)建立联动监管机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匹配要求,全面构建企业自律、行业自治、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联动监管体系。
加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查处过程中发现有超出监管权限的违法行为的,应做好登记备案,并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共享,方便相关部门跟进处理。
五、责任追究
对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个人演出活动审批权力运行中发生的违法违规情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追究相关机构、责任人相应责任。
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向本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个人演出活动监管制度,强化组织领导,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监管责任,严肃查处问题。对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个人演出活动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确保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个人演出活动监管工作高质、高效、持续推进。
(二)加强人员培训。省文化厅及各市、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涉外及涉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个人演出活动监管执法人员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执法能力的培训使其正确开展监管工作。2.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设立审批
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实施“先照后证”改革事项)
国务院决定将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设立审批由工商登记前臵审批改为后臵审批。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根据•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结合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设立审批由工商登记前臵审批改为后臵审批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监管要求
(一)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互联网文化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有权对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省文化厅主要行使市场执法监督指导、协调跨区执法和重大案件查处职责。
(二)省文化厅依托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及时提取和梳理工商登记相关信息,发现工商登记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属于相关许可目录范围的,应按照市场主体登记的联络信息,告知其相关许可事项的法律依据和申办指引,指导办理许可事项并实施监督。
(三)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应将行政许可文件通过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抄送工商登记机关,并将配套监管信息上传至市场主体登记及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
(四)加强对获证市场主体的证后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巡查各项行政审批办理情况,并做好核查登记。对未办理行政审批、有效期届满或已被撤销、吊销、注销的,应当及时查处,并在2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交换至市场主体登记及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以便其他相关监管部门跟进核查处臵。
二、监管任务
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监管应明确责任事项,将下列事项作为监管的重点:
(一)互联网文化单位是否提供载有以下内容的文化产品:1.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5.宣扬邪教、迷信的;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7.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9.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10.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二)互联网文化单位是否在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臵标明文化行政部门颁发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标明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经营许可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
(三)互联网文化单位是否建立自审制度。
(四)互联网文化单位是否记录备份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内容及其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
(五)是否擅自从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
(六)经营进口互联网文化产品是否经文化部批准;经营国产互联网文化产品是否经文化部备案。
三、监管措施
(一)加强网络文化经营活动信用档案管理。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网络文化经营活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适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通报相关部门。
(二)开展网络文化经营活动网上巡查。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网络文化经营活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网上巡查,并依据有关规定公布巡查结果,不得免检。
(三)实施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责任约谈。网络文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网络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4对网络文化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纳入网络文化经营安全信用档案。
(四)畅通无证无照经营举报渠道。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接受网络文化经营咨询、投诉、举报。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受理并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职权范围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
(五)对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规经营进行处罚。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依照文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查处无证经营行为。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规经营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予以处罚。
四、协同监管
(一)实行证照审批信息共享。对已领取营业执照并需取得许可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证照联动审批监管平台”及时认领工商部门推送的信息,并督促网络文化经营单位申办许可,并将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信息推送给工商部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确不具备许可条件不能颁发许可的,应当告知工商部门;同时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要求其到工商部门依法办理注销或经营范围变更登记。
(二)落实信息公示责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时、准确、完整地公示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的行政许可、资质资格、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县级以上文化、公安、通信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网络文化经营安全日常监管信息。
(三)建立联动监管机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匹配要求,全面构建企业自律、行业自治、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联动监管体系。
加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公安、工商和通信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查处过程中发现有超出监管权限的违法行为的,应做好登记备案,并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共享,方便相关部门跟进处理。
五、责任追究
对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设立审批权力运行中发生的违法违规情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追究相关机构、责任人相应责任。
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向本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实施“先照后证”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完善配套措施,落实监管责任。对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设立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确保网络文化经营活动监管工作高质、高效、持续推进。
(二)加强人员培训。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文化监管执法人员网络文化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专业知识、执法能力的培训、考核。无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网络文化经营活动监管工作。
3.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审批
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实施“先照后证”改革事项)
国务院决定将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审批由工商登记前臵审批改为后臵审批。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根据•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结合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审批下放至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监管要求
(一)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责,有权对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省文化厅主要行使市场执法监督指导、协调跨区执法和重大案件查处职责。
(二)市级文化行政部门依托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及时提取和梳理工商登记相关信息,发现工商登记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属于相关许可目录范围的,应按照市场主体登记的联络信息,告知其相关许可事项的法律依据和申办指引,指导办理许可事项并实施监督。
(三)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应将行政许可文件通过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抄送工商登记机关,并将配套监管信息上传至市场主体登记及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
(四)加强对获证市场主体的证后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巡查各项行政审批办理情况,并做好核查登记。对未办理行政审批、有效期届满或已被撤销、吊销、注销的,应当及时查 处,并在2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交换至市场主体登记及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以便其他相关监管部门跟进核查处臵。
二、监管任务
对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监管,明确责任事项,将下列事项作为监管的重点:
(一)举办的演出活动是否含有以下内容: 1.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3.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侵害民族风俗习惯,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违反宗教政策的;
4.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5.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6.宣扬淫秽、色情、邪教、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 7.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8.表演方式恐怖、残忍,摧残演员身心健康的;
9.利用人体缺陷或者以展示人体变异等方式招徕观众的; 10.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二)是否存在超范围从事营业性演出经营活动。
(三)是否存在变更营业性演出经营项目未向原发证机关 申请换发营业性许可证。
(四)是否存在未经批准举办营业性演出。
(五)是否存在伪造、变造、出租、出借、买卖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批准文件,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批准文件。
(六)是否存在发现营业性演出有•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禁止情形未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七)是否在募捐义演中获取经济利益。
(八)举办营业性演出,是否履行下列义务: 1.办理演出申报手续; 2.安排演出节目内容; 3.安排演出场地并负责演出现场管理;
4.确定演出票价并负责演出活动的收支结算; 5.依法缴纳或者代扣代缴有关税费;
三、监管措施
(一)加强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信用档案管理。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适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场所经营单位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通报相关部门。
(二)实施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责任约谈。在演出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纳入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信用档案。
(三)畅通举报渠道。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接受对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咨询、投诉、举报。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受理并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职权范围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
(四)对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违规经营进行处罚。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文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查处违法经营活动。违规经营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规定予以处罚。
四、协同监管
(一)实行证照审批信息共享。对已领取营业执照并需取得许可的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 出场所经营单位,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证照联动审批监管平台”及时认领工商部门推送的信息,并督促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申办许可,并将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信息推送给工商部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确不具备许可条件不能颁发许可的,应当告知工商部门;同时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要求其到工商部门依法办理注销或经营范围变更登记。
(二)落实信息公示责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时、准确、完整地公示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的行政许可、资质资格、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县级以上文化、公安、工商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日常监管信息。
(三)建立联动监管机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匹配要求,全面构建企业自律、行业自治、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联动监管体系。
加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查处过程中发现有超出监管权限的违法行为的,应做好登记备案,并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共享,方便相关部门跟进处理。
五、责任追究
对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设立审批权力运行中发生的违法违规情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追究相关机构、责任人相应责任。
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向本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实施“先照后证”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完善配套措 施,落实监管责任。对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设立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确保港、澳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监管工作高质、高效、持续推进。
(二)加强人员培训。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演出市场执法人员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专业知识、执法能力的培训、考核。无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演出市场监管工作。
4.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 演出经纪机构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实施“先照后证”改革事项)
国务院决定将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审批由工商登记前臵审批改为后臵审批。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根据•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结合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审批由工商登记前臵审批改为后臵审批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监管要求
(一)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有权对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进行监督检查。省文化厅主要行使市场执法监督指导、协调跨区执法和重大案件查处职责。
(二)省文化厅依托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及时提取和梳理工商登记相关信息,发现工商登记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属于相关许可目录范围的,应按照市场主体登记的联络信息,告知其相关许可事项的法律依据和申办指引,指导办理许可事项并实施监督。
(三)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应将行政许可文件通过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抄送工商登记机关,并将配套监管信息上传至市场主体登记及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
(四)加强对获证市场主体的证后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巡查各项行政审批办理情况,并做好核查登记。对未办理行政审批、有效期届满或已被撤销、吊销、注销的,应当及时查处,并在2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交换至市场主体登记及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以便其他相关监管部门跟进核查处臵。
二、监管任务
对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的监管,明确责任事项,将下列事项作为监管的重点:
(一)举办的演出活动是否含有以下内容: 1.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3.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侵害民族风俗习惯,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违反宗教政策的;
4.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5.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6.宣扬淫秽、色情、邪教、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 7.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8.表演方式恐怖、残忍,摧残演员身心健康的;
9.利用人体缺陷或者以展示人体变异等方式招徕观众的; 10.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二)是否存在超范围从事营业性演出经营活动。
(三)是否存在变更营业性演出经营项目未向原发证机申 请换发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四)是否存在未经批准举办营业性演出。
(五)是否存在伪造、变造、出租、出借、买卖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批准文件,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批准文件。
(六)是否存在发现营业性演出有•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禁止情形未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七)是否在募捐义演中获取经济利益。
(八)举办营业性演出,是否履行下列义务: 1.办理演出申报手续; 2.安排演出节目内容;
3.安排演出场地并负责演出现场管理;
4.确定演出票价并负责演出活动的收支结算; 5.依法缴纳或者代扣代缴有关税费;
三、监管措施
(一)加强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信用档案管理。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适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通报相关部门。
(二)实施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责任约谈。在演出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演出举办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纳入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信用档案。
(三)畅通举报渠道。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接受对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活动咨询、投诉、举报。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受理并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职权范围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
(四)对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违规经营进行处罚。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文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查处违法经营活动。违规经营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规定予以处罚。
四、协同监管
(一)实行证照审批信息共享。对已领取营业执照并需取得许可的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证照联动审批监管平台”及时认领工商部门推送的信息,并督促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申办许可,并 将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信息推送给工商部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确不具备许可条件不能颁发许可的,应当告知工商部门;同时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要求其到工商部门依法办理注销或经营范围变更登记。
(二)落实信息公示责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时、准确、完整地公示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的行政许可、资质资格、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县级以上文化、公安、工商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日常监管信息。
(三)建立联动监管机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匹配要求,全面构建企业自律、行业自治、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联动监管体系。
加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查处过程中发现有超出监管权限的违法行为的,应做好登记备案,并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共享,方便相关部门跟进处理。
五、责任追究
对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设立审批权力运行中发生的违法违规情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追究相关机构、责任人相应责任。
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向本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实施“先照后证”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完善配套措施,落实监管责任。对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设立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确保台湾投资者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监管工作高质、高效、持续推进。
(二)加强人员培训。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演出市场执法人员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专业知识、执法能力的培训、考核。无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演出市场监管工作。
5.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审批
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加强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根据•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结合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审批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监管要求
(一)省文化厅负责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审批,建立专家委员会,为文化行政部门开展的内容审查、市场监管相关工作提供专业意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艺术品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从事艺术品经营活动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实施处罚。
(二)省文化厅依托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按照市场主体登记的联络信息,告知其相关审批事项的法律依据和申办指引,指导办理审批事项并实施监督。
(三)审批决定作出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应将审批文件通过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公开,并将配套监管信息上传至市场主体登记及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
(四)加强对审批主体经营活动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巡查各项行政审批办理情况,并做好核查登记。对未办理行政审批的,应当及时查处,并在2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信息交换至市场主体登记及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以便其他相关监管部门跟进核查处臵。
二、监管任务
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监管应明确责任事项,将下列事项作为监管的重点:
(一)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是否含有以下内容的文化产品:1.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 领土完整的;3.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迷信的;6.宣扬恐怖活动,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7.宣扬淫秽、色情、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9.违背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10.蓄意篡改历史、严重歪曲历史的;11.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二)艺术品进出口是否含有以下艺术品:1.走私、盗窃等来源不合法的艺术品;2.伪造、变造或者冒充他人名义的艺术品;3.除有合法手续、准许经营的以外,法律、法规禁止交易的动物、植物、矿物、金属、化石等为材质的艺术品;4.国家规定禁止交易的其他艺术品。
(三)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是否有以下行为:1.向消费者隐瞒艺术品来源,或者在艺术品说明中隐瞒重要事项,误导消费者的;2伪造、变造艺术品来源证明、艺术品鉴定评估文 件以及其他交易凭证的;3.以非法集资为目的或者以非法传销为手段进行经营的;4.未经批准,将艺术品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以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的;5.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经营行为。
(四)进出口经营单位营业执照、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是否齐全;进出口艺术品的来源、目的地,艺术品图录是否清晰。
三、监管措施
(一)加强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信用档案管理。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建立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信用档案,记录备案登记、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适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艺术品进出口经营单位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艺术品进出口经营单位,通报相关部门。
(二)实施艺术品进出口经营单位责任约谈。艺术品进出口经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艺术品进出口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 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纳入艺术品进出口信用档案。
(三)畅通举报渠道。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接受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咨询、投诉、举报。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受理并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职权范围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
(四)对艺术品进出口经营单位违规经营进行处罚。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文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查处违法经营活动。艺术品进出口经营单位违规经营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等规定予以处罚。
四、协同监管
(一)落实信息公示责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时、准确、完整地公示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审批、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县级以上文化、海关、商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日常监管信息。
(二)建立联动监管机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匹配要求,全面构建企业自律、行业自治、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联动监管体系。
加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海关、商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查处过程中发现有超出监管权限的违法行为的,应做好登记备案,并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共享,方便相关部门跟进处理。
五、责任追究
对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审批权力运行中发生的违法违规情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追究相关机构、责任人相应责任。
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向本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 21 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监管制度,强化组织领导,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监管责任,严肃查处问题。对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确保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监管工作高质、高效、持续推进。
(二)加强人员培训。省文化厅及各市、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监管执法人员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执法能力的培训使其正确开展监管工作。
6.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审批
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审批工作实际,制定本监管细则。
一、监管任务
(一)审批流程监管。在办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审批时,受理部门及受理人员是否执行一次性告知,是否存在违法收费行为,是否依法依规做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审批工作是否按行政审批流程办理,是否超时限办结。
(二)申报材料审核。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文物部门申请书,文物修缮方案,修缮方案设计单位资质、修缮实施计划等。修缮方案的变更是否依法依规审批,方案审批后的执行情况,资料齐全的,经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交由省文物局专家组织审核。需要补充材料的,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补交材料。
(三)行政权力行使人的监管。行政权力行使人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审批过程中,是否出现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利用职权向申请人索取利益、帮助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伪造申报材料或提交虚假材料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施工过程监管。省文物局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文物修缮工程的招标、施工、工程进度、经费使用、施工单位资质、工程安全措施等进行监管。包括:工程项目是否按照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施工单位是否具备二级以上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修缮工程是否按照批复的方 23 案及时施工,是否存在擅自改变方案施工情形,监理单位是否尽责到位,是否存在未按财务制度使用经费的现象。
二、监管措施
(一)规范审批流程。包括:申请单位或个人向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省文化厅窗口提交申请;材料齐全的,由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提交省文物局。需要补充材料的,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补充。审批决定作出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应将审批文件通过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公开。不予许可的,出具书面文件。
(二)委托第三方审核。省文物局成立文物专家委员会,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核,专家提出初步评估意见,报省文物局。省文物局根据专家意见,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三)审批过程监管。严格执行由政务大厅统一受理、接办分离、网上报批、联网审查、结果公开制度。省文物局成立专家委员会,省文物局从文物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对申请的方案进行审核,提出初步建议提交省文物局,省文物局根据专家意见,作出准予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申请人凭身份证和受理通知书省文化厅窗口领取办事结果。
(四)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审批主体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巡查各项行政审批办理情况,并做好核查登记。对未办理行政审批的,应当及时查处。建立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审批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监督,对审批的各个环节是否严格行政审批相关规定,是否落实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各项制度,进行跟踪问效。
(五)加强事后监管。建立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调度督查机制,由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定期汇报修缮工程进展情况,不定期对省级文物保护工程开展监督检查。
(六)强化信用约束。将评审专家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方案的评审信用纳入专家信用档案。对失信的专家在承担文物修缮业务承担上予以限制。
(七)加强协同监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市、县级文化文物部门共同做好文物单位修缮监管的工作。
三、责任追究
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审批和管理过程中,相关责任人存在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保障措施
严格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职能要求,强化领导,完善监管办法,落实监管责任,畅通举报渠道,严肃查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公开透明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省级文物保护修缮审批监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7.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加强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根据相关法律和•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管管理办法‣,结合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审批工作实际,制定本监管细则。
一、监管任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安徽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实行分级审批,省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工程设计和施工二、三、暂定级资质,设计乙、丙、暂定级资质的审批管理工作。
(一)审查申请单位是否符合法定条件。主要包括:
1、是否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2.是否具备与资质要求相符的专业技术人员;3.是否具备与资质要求相符的以往业绩;4.是否具备与资质相符的技术装备;5.是否具备健全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二)指导县级以上文物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的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1.在文物保护工程中未按批复的方案进行施工,或者擅自修改方案进行施工;2.无相应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文物保护工程;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文物保护工程项目;4.伪造、变造、买卖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
(三)对省文物局发证的文物工程资质单位发生违规行为依法给予降低资质等级和吊销资质证书的处罚。
二、监管对象
省文物局发证的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施工二、三、暂定级单位,监理乙、丙、暂定级单位,从事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资质审批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三、监管措施
(一)材料审查。主要包括:资质申请表;单位法人资格证书文件、设立单位的批准文件;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或者有关部门登记的证明文件;法定代表人和技术负责人简历以及任命、聘用文凭;资质申请表中所列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毕业证书、身份证;承担文物保护工程的主要业绩以及有关证明文件;技术设备清单。
(二)规范程序。针对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审批,制定规范审批流程,包括:1.申报材料行政窗口统一受理;2.省文物局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进行审查;3.专家审查意见报省文物局专题会议研究;4.会议研究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5.公示无异议经局主要领导签批形式正式审批结果,下达行政许可,发放资质证书。
(三)公开公示。所有审批环节公开透明,专家审查意见直接提交局专题会议;审批结果向社会公示,公示期内接受申诉举报;全程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等。
(四)现场检查。
1、听取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汇报;
2、查看项目承接单位是否按规定办理了项目和资质备案手续;
3、项目承接单位是否按国家规定和批复的方案进行施工;
4、项目承担单位是否发生违反•文物保护法‣、•安徽省文物保护工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的行为。
(五)协同监管。对国家文物局及外省(市、区)文物主管部门发证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在我省承担文物保护工程时发生违反•文物保护法‣、•安徽省文物保护工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的,及时向发证单位通报,及时依法予以处罚。
(六)资质年检。对省文物局发证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进行年检。对资质单位的实施文物保护工程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七)对行政权力行使人的监管。制定规范的权力运行流程图、行政审批程序规范,所有权力行使必须严格依照规定执行,省文化厅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发现违规行为,及时依法予以纠正查处。
四、事后处理
(一)单位和个人发现文物保护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文物主管部门举报,县级以上文物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人。
(二)资质单位以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申报材料等不正当手段申请资质的,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已经取得资质证书的,审批机关应当依法撤销资质证书。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省文物局在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管理工作中作出的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五、责任追究
县级以上文物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审批和管理过程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审批监管制度,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审批程序,推进公开透明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监管责任,严肃查处问题,确保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审批监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加强宣传培训。省文物局应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审批监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使其正确的开展审批监管工作。
8.文物商店设立及销售文物、文物拍卖审核
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加强文物商店设立及销售文物、文物拍卖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根据相关法律和•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管管理办法‣,结合文物商店设立及销售文物、文物拍卖审批工作实际,制定本监管细则。
一、监管任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商店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设立,文物商店销售文物,销售前应当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拍卖企业拍卖文物应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文物部门监管任务主要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文物商店设立及销售文物、加强对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的审核,规范文物经营活动,纠正和查处违法行为,保证文物流通的合法。
二、监管措施
(一)过程监管。严格执行由政务大厅统一受理、接办分离、网上报批、联网审查、结果公开制度。对以下内容进行监管:1.是否公示设立文物商店及销售文物、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应当依法提交的材料清单,是否一次性告知补充材料,是否依法受理或不予受理。2.是否按规定时限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提出审查意见。3.是否按照规定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决定,进行法定告知。
(二)监督检查。建立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审批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监督,对审批的各个环节是否严格按照行政审批相关规定,是否落实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各项制度,进行跟踪问效。下达行政许可证后,对文物商店或文物拍卖企业是否按照相关规定提交销售拍卖文物清单,文物商店是否存在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是否设立经营文物拍卖 29 的拍卖企业、文物拍卖企业是否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是否设立文物商店等进行跟踪检查。
(三)社会监督。省文物局监督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等,接受文物商店设立及销售文物、拍卖文物审核等咨询、投诉、举报。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有权处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扯皮。
三、责任追究
(一)省文化厅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问责。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省文化厅加强对审批人员的监督问责。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省文化厅在文物商店设立及销售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审批工作中作出的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文物主管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文物商店及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审批监管制度,完善审批程序,推进公开透明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监管责任,严肃查处问题,确保审批监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鼓励社会监督。完善相关监督平台,鼓励社会对文物商店、文物拍卖企业违反相关规定从事文物交易活动进行监督举报,省文物局对举报内容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9.境外组织或个人在省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活动许可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境外组织或个人在省内开展非遗调查活动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规范行政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结合非遗调查实际,制定本监管细则。
一、监管要求
省文化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通过对境外组织或个人在省内开展非遗调查活动采取资格审查、监督检查、稽查执法等事中事后监管措施,规范调查活动,纠正和查处违法行为,确保非遗调查活动依法开展。
二、事中监管
(一)加强资格审查
在网站上公示依法应当提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申请书;2.相关身份证明;3.与境内研究组织合作合同书。在资格审查的过程中,要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作出依法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应当告知理由。
(二)明确检查程序。
1.制定监督检查方案。根据非遗调查的主题及调查内容,制定检查方案。检查方案应包括日程安排、检查标准和检查内容、检查组成员及分工等。
2.实施监督检查。检查人员应不少于2人,检查前应出示证明文件,通过审看调查资料、询问传承人等等方式,对境外组织或个人是否依法开展非遗调查实施检查。
3.发现违法行为后依法处臵。对有证据证明在非遗调查过程中有破坏当地风俗习惯,未征得被调查对象的同意,损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将依法采取责令整改、给与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及调查中取得的实物、资料,情节严重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一下的罚款。
4.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公布监管信息。
(三)建立监管档案。
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境外组织或个人在省内开展非遗调查活动监管档案。监管档案主要内容包括:1.申请书、相关身份证明复印件;2.与境内研究组织合作合同书复印件;3.调查单位调查报告;4.征集实物、资料情况备案材料。5.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记录。6.其他应列入调查活动监督档案的资料。
(四)实施协同监管。
按照权责匹配、权责一致的原则,加强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省公安厅、省文物局等省直单位以及各市、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行业主管与后续监管协调一致的非遗调查活动监管机制。
三、事后监管
(一)个人和组织发现境外组织或个人在省内开展非遗调查活动有违法行为的,有权向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举报,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二)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问题,及时依法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对立案查处案件严格履行调查取证程序、作出决定。对于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要严格执行。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境外组织或个人在省内开展非遗调查监督管理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四、责任追溯
(一)加强层级监督。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全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否履行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依法处理,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进行监督问责。
(二)加强人员监督。对符合条件的境外组织或个人在省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活动批准的申请不予受理、许可的;对不符合条件的境外组织或个人在省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活动批准的申请予以受理、许可的; 应当履行告知义务未予以告知的;超过法定期限或违反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在境外组织或个人在省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活动批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的;收受贿赂、获取其他利益,或者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方便的;在境外组织或个人在省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活动批准中不履行监管责任的;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的行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加强监督。
(三)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监管责任追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根据过错责任的大小实施相应的追究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停职、给予行政处分、没收和追缴违法违纪所得;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员培训。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非遗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培训,并适时组织考核。不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不得从事非遗保护监管工作。
(二)加强普法宣传。运用多种方式宣传非遗保护法律法规,提升管理相对人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10.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设立审批
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加强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的管理,维护考生利益,促进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的规范化,保障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的质量,推动社会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31号),制定本细则。
一、监管要求
(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艺术考级的政策、法规,监督检查艺术考级活动。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办艺术考级活动的艺术考级机构;申请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办艺术考级活动的,报文化部审批。
(三)省文化厅依托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按照市场主体登记的联络信息,告知其相关审批事项的法律依据和申办指引,指导办理审批事项并实施监督。
(三)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书面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审批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单位。批准的,核发•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资格证书‣;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四)审批机关作出决定之前,应当将申请单位的申请材料提交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进行论证。论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期限内,但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单位。
二、监管任务
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设立的监管,应明确责任事项,将下列事项作为监管的重点:
(一)艺术考级机构是否按规定取得开办艺术考级活动资格的艺术学校、专业艺术团体、专业协会和艺术事业单位。
(二)申请开办艺术考级活动的单位,是否具备下列条件:
1、独立的法人资格;
2、主要业务与申请开办的艺术考级专业相关,并具有良好的艺术、学术水准和社会信誉;
3、自编并正式出版发行的艺术考级教材;
4、申请开办的艺术考级专业必须有本单位的相应专业的考官,并且本单位的考官应当占考官总数的2/3以上;
5、适应艺术考级需要的场所和设施;
6、专门负责艺术考级的工作机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三)艺术考级机构委托相关单位承办艺术考级活动,承办单位是否具备下列条件:
1、独立的法人资格;
2、从事艺术教育、艺术表演、艺术培训、艺术研究等与艺术考级专业相关的业务;
3、开展艺术考级活动必要的物质条件;
4、良好的社会信誉。
三、监管措施
(一)加强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信用档案管理。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适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通报相关部门。
(二)实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责任人约谈。在考级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演出举办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
责任约谈。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纳入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信用档案。
(三)畅通举报渠道。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接受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活动咨询、投诉、举报。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受理并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职权范围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
(四)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违规经营进行处罚。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文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查处违法经营活动。违规经营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据•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予以处罚。
四、协同监管
(一)实行证照审批信息共享。对已领取资格证书并需取得许可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证照联动审批监管平台”及时认领相关部门推送的信息,并督促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申办许可,并将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信息推送给相关部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不具备许可条件不能颁发许可的,应当告知相关部门;同时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要求其到相关部门依法办理注销或经营范围变更登记。
(二)落实信息公示责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单位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时、准确、完整地公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机构的行政许可、资质资格、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机构日常监管信息。
(三)建立联动监管机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匹配要求,全面构建单位自律、行业自治、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联动监管体系。加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查处过程中发现有超出监管权限的违法行为的,应做好登记备案,并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共享,方便相关部门跟进处理。
五、责任追究
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设立审批权力运行中发生的违法违规情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追究相关机构、责任人相应责任。
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作出的具体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向本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6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完善配套措施,落实监管责任。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设立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确保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监管工作高质、高效、持续推进。
(二)加强人员培训。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执法人员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专业知识、执法能力的培训、考核。无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监管工作。
11.境外机构或团体拍摄考古发掘现场审批
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加强境外机构或团体拍摄考古发掘现场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根据相关法律和•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管管理办法‣,结合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监管细则。
一、监管任务
依据•文物拍摄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境外机构和团体需要拍摄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需征求主持发掘单位的意见,经发掘地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管理。省级文物部门监管任务主要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境外机构和团体需要拍摄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的审核,纠正擅自接待越权审批或超范围提供拍摄行为,确保文物安全。
二、监管措施
(一)规范审批流程。包括:1.申请单位统一向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省文化厅窗口提交申请;2.省文化厅对申请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予以批准;3.申请人凭身份证和受理通知书省文化厅窗口领取办事结果。
(二)加强过程监管。严格执行由政务大厅统一受理、接办分离、网上报批、联网审查、结果公开制度,包括:
1.是否公示境外机构和团体需要拍摄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应当依法提交的材料清单,是否在一次性告知补充材料,是否依法受理或不予受理。
2.是否按规定时限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提出审查意见。3.是否按照规定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决定,进行法定告知。
(三)监督检查。建立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审批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监督,对审批的各个环节是否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是否落实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承诺
等各项制度,进行跟踪问效。颁发许可证证后,对境外机构和团体需要拍摄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是否按照相关规定提交申请书;是否提交主持发掘单位的同意函;是否提交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称、级别、所在地及拍摄范围,文物的名称、等级及收藏单位的相关材料;是否提交故事性、专题性音像片有关文物拍摄部分的分镜头剧本;
(四)社会监督。省文物局监督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等,接受境外机构和团体需要拍摄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审核的咨询、投诉、举报。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有权处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扯皮。
三、责任追究
(一)省文化厅应当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问责。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省文化厅应加强对审批人员的监督问责。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现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对未按审批程序,擅自接待、越权审批或超范围提供拍摄的文物管理单位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处分。对文物摄制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本办法或相关操作规程造成文物损坏的,由直接责任者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对造成文物损坏严重甚至损毁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四、保障措施
(一)鼓励社会监督。完善相关监督平台,鼓励社会对境外机构或团体擅自拍摄考古发掘现场和相关考古发掘主持单位或文物所在地相关部门擅自接纳、允许境外机构或个人拍摄发
掘现场进行监督举报,省文物局对举报内容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二)现场监督。(1)省级文物部门指导考古发掘主持单位或现场对境外机构或团体拍摄考古发掘现场行为进行监督;(2)考古发掘所在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现场对境外机构或团体拍摄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全程监督。
五、事后处理
(一)单位和个人发现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存在擅自允许境外机构和团体进行拍摄的违规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文物主管部门举报,县级以上文物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人。
(二)申请单位以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申报材料等不正当手段申请的,审批机关不予批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12.外国公民、组织和国际组织参观未开放的文物点和考古发掘现场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加强外国公民、组织和国际组织参观未开放的文物点和考古发掘现场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根据相关法律和•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管管理办法‣,结合文物工作实际,制定本监管细则。
一、监管任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27号),外国公民、组织和国际组织参观未开放的文物点和考古发掘现场,需经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文物管理部门审核。省级文物部门监管任务主要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国公民、组织和国际组织参观未开放的文物点和考古发掘现场审核,纠正擅自接待越权审批或超范围向外国公民、组织和国际组织提供参观的行为。
二、监管措施
(一)规范审批流程。包括:1.申请单位或个人向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省文化厅窗口提交申请;2.省文化厅对申请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予以批准; 3.申请人凭身份证和受理通知书到省文化厅窗口领取办事结果。
(二)加强过程监管。严格执行由政务大厅统一受理、接办分离、网上报批、联网审查、结果公开制度,包括:
1.是否公示外国公民、组织和国际组织参观未开放的文物点和考古发掘现场应当依法提交的材料清单,是否在一次性告知补充材料,是否依法受理或不予受理。
2.是否按规定时限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提出审查意见。3.是否按照规定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决定,进行法定告知。
(三)监督检查。建立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审批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监督,对审批的各个环节是否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是否落实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各项制度,进行跟踪问效。下达行政许可证后,对外国公民、组织和国际组织参观未开放的文物点和考古发掘现场是否按照相关规定提交申请书;是否提前一个月向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参观未开放的文物点和考古发掘现场是否取得接待单位的同意;是否提供了具体参观计划及保证文物安全的防护措施。
(四)社会监督。省文物局监督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等,接受境外机构和团体需要拍摄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审核的咨询、投诉、举报。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有权处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扯皮。
三、责任追究
(一)省文化厅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问责。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省文化厅应对审批人员的监督问责。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现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对未按审批程序,擅自接待、越权审批或超范围提供外国公民、外国组织和国际组织参观未开放考古发掘现场的,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处分;在参观过程中擅自参观未经允许参观的文物点或者擅自收集文物、自然标本、进行考古记录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停止其参观,没收其收集的文物、自然标本和考古记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四、保障措施
(一)鼓励社会监督。完善相关监督平台,鼓励社会对考古发掘主持单位或文物所在地相关部门擅自接纳、允许外国公民、组织和国际组织参观未开放的文物点和考古发掘现场进行监督举报,省文物局对举报内容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二)现场监督。(1)省级文物部门指导考古发掘主持单位或现场对外国公民、组织和国际组织参观未开放的文物点和考古发掘现场行为进行监督;(2)考古发掘所在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现场对外国公民、组织和国际组织参观未开放的文物点和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全程监督。
五、事后处理
(一)单位和个人发现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存在文物或其他擅自允许外国公民、组织和国际组织参观未开放的文物点和考古发掘现场的违规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文物主管部门举报,县级以上文物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人。
(二)申请单位以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申报材料等不正当手段申请的,审批机关不予批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13.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
事中事后监管细则
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加强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根据相关法律和•安徽省政府权力运行监管管理办法‣,结合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工作实际,制定本监管细则。
一、监管任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审批工作的通知‣、•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省文物局负责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的审批管理工作。
(一)审查申请单位是否符合法定条件。主要包括:1.拍卖企业设立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拍卖行业管理部门的审核许可文件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2.注册资本的验资证明;3.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的资格证明材料。
(二)指导县级以上文物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的文物拍卖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1.无文物拍卖证书擅自进行文物拍卖2.文物拍卖标的未经省级文物部门审核,擅自进行拍卖;3.伪造、变造、买卖文物拍卖证书。
(三)对省文物局发证的文物拍卖企业发生违规行为依法给予吊销资质证书的处罚。
二、监管措施
(一)过程监管。严格执行由政务大厅统一受理、接办分离、网上报批、联网审查、结果公开制度。对以下内容进行监管:1.是否公示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应当依法提交的材料清单,是否一次性告知补充材料,是否依法受理或不予受理。2.是否按规定时限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提出审查意见。3.是否按照规定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决定,进行法定告知。
(二)监督检查。建立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审批过程
和结果可查询、可监督,对审批的各个环节是否严格按照行政审批相关规定,是否落实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各项制度,进行跟踪问效。下达行政许可证后,对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是否按照相关规定等进行跟踪检查。
(三)社会监督。省文物局监督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等,接受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的咨询、投诉、举报。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属于职权范围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举报人。有权处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扯皮。
三、责任追究
(一)省文化厅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问责。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损害申请人合法权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省文化厅加强对审批人员的监督问责。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省文化厅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工作中作出的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文物主管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6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审批监管制度,完善审批程序,推进公开透明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监管责任,严肃查处问题,确保审批监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鼓励社会监督。完善相关监督平台,鼓励社会对拍卖企业违反相关规定从事文物交易活动进行监督举报,省文物局对举报内容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4.举办营业性涉外或者涉港澳台演隐瞒近2 年内违反《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规定的记录,提交虚假书面声明的处罚裁量基准
本基准对应•省文化厅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第12项,项目名称为“举办营业性涉外或者涉港澳台演出,隐瞒近2年内违反•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规定的记录,提交虚假书面声明的处罚”的裁量基准。
•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文化部令2009年第47号)第四十七条:举办营业性涉外或者涉港澳台演出,隐瞒近2年内违反•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规定的记录,提交虚假书面声明的,由负责审批的文化主管部门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根据上述规定,对举办营业性涉外或者涉港澳台演出,隐瞒近2年内违反•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规定的记录,提交虚假书面声明的裁量基准为:
(一)第一次被查处,主动改正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二)第二次被查处的,处2万元以下罚款
(三)三次以上(含第三次)被查处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
15.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安徽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规定,提供条例所禁止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处罚裁量基准
13项,项目名称为“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违反•安徽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规定,提供条例所禁止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处罚”的裁量基准。
•安徽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1号)第十七条:禁止从事含有下列内容的文化经营活动:
(一)危害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社会稳定的;
(三)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
(四)泄露国家秘密的;
(五)宣扬淫秽、色情、赌博或者渲染暴力的;
(六)诽谤、侮辱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七)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八)宣扬邪教、迷信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内容。
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应当对互联网文化产品进行审查,保障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合法性。对含有本条例第十七条所列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应当停止提供,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省文化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提供含有本条例第十七条所禁止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由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责令停止提供,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的,处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根据上述规定,经营性网文化单位违反•安徽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规定,提供条例所禁止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处罚裁量基准为: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提供含有本条例第十七条所禁止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责令停止提供,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
(二)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的,处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
(四)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16.文物商店擅自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情况
严重的处罚裁量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的文物。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书: 1.文物商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 2.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的;3.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未经审核的;4.文物收藏单位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的。
根据上述规定,文物商店擅自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情况严重的处罚裁量基准为:
(一)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的文物。由工商行政部门并处违法经营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由工商行政部门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情节严重的,由省级文物部门吊销其许可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