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护理人员静脉输液反应防范与观察抢救措施
基层护理人员静脉输液反应防范与观察抢救措施
为提高静脉治疗和护理,保证病人安全和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现和大家一起学习静脉输液反应防范与观察抢救措施
一、静脉输液反应的防范
(一)、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
1、药物的配置:配置环境符合要求,最好使用超净台或静脉配置中心完成配药工作。
2、采用密闭式输液,禁止开放式输液:所有的输液管必须配有终端过滤器。
3、规范输液配伍管理,同时添加几种药物时要先确认药物间有无配伍禁忌。
4、改进安瓿的切割与消毒:采用易折型安瓿,或控制安瓿锯痕为1/4周,开启安瓿前对折断的部位进行消毒。
5、加药时避免使用过粗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并严格执行一人一具,注射器不得重复使用。
6、建议使用无针系统。
(二)、提高输液速度的准确性
1、根据病人病情、年龄、治疗要求及药液性质等进行合理调节。
2、静脉输液速度一般以手动流速控制装置调节,若病人年龄、状况和治疗对输液速度要求较高时,应当用电子输液设备(包括调节器、输注泵和输液泵)。选择电子输液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安全性能并定期检测设备性能。
3、加强输液巡视及做好床边交接班,及时发现异常输液速度,确保输液安全。
二、输液反应的观察与抢救措施:
(一)、发热反应
1、原因: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而引起。
2、症状: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或1h,表现发冷、寒战或发热。轻者体温在38.0℃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重者初起寒战,继之体温可达40.0℃以上,伴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3、措施
(1)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等,防止致热原进入体内。
(2)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
(3)对症处理,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4)按医嘱给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5)保留余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
(二)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
1、原因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
2、症状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两肺可闻及湿罗音。
3、措施
(1)严格控制输液滴注速度和输液量,对心、肺疾患者以及老年、儿童尤应慎重。(2)发现肺水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紧急处理。为病人安置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肺负担。
(3)加压给氧,可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因乙醇能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减轻缺氧症状。
(4)按医嘱给用镇静剂、扩血管药物和强心剂入洋地黄等。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即用止血带或血压袖带作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流仍通畅。每隔5~10min轮流放松一侧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此外,对无贫血的病人可通过静脉放血200~300ml,以减少回心静脉血量。
(三)静脉炎
1、原因
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效,或静脉内长时间放置刺激性打的塑料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炎症反应;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导致局部静脉的感染。
2、症状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3)超短波理疗。
(4)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给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1、原因
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连续输液添加液体不及时,均有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至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因而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可引起严重缺氧,甚至立即死亡。
2、症状
病人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3、措施
(1)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空气,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输液或输血时应专人守护,以防止空气栓塞发生。
(2)病人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体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气泡则向上漂移到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口。由于心脏搏动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
(五)出现严重输液反应时,应按广东省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封存输液袋、输液器具和药品,用塑料袋密封,填写药物反应的报告单,报告有关领导,以备查验。
第二篇: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质量检查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的质量。
(2)合理用药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静脉输。
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计划配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4)环境适宜配药应在治疗室进行,减少人员流动。
(5)操作规范输液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输液操作规程。(6)遵医嘱或根据年龄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处理措施】发生输液反应后,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对症处理,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1)发热反应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1)减慢输液速度、保暖。
2)对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3)严重者,立即停止该药物的输入,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留输液器具和剩余药液备查。
4)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器具进行封存、双方签字并送检。7)及时报告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
(2)急性肺水肿 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
2)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3)高浓度吸入经过30%~50%乙醇湿化处理的氧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轻缺氧症状。4)遵医嘱给药。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应急处理程序】
(1)发热反应应急处理程序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必要时封存、送检—报告相关部门。
(2)急性肺水肿应急处理程序立即停止或减慢输液—协助患者取端坐位—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吸氧等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
第三篇:浅谈静脉输液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浅谈静脉输液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摘要:
对静脉输液患者进行观察病采取最佳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选取某医院院80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护理管理)各4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同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舒适度相比较,观察组更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键词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舒适度
引言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指利用大气压以及液体静压原理将无菌液体、电解质、药液经由患者静脉输注体内的一种治疗手段,为当前临床最常采用的治疗措施。但是在输液过程中容易受输液患者数量多、病种繁杂、流动量大、停留时间短、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容易诱发一系列不良反应,给治疗工作开展带来一定阻碍。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静脉输液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展开分析,现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80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4岁~68岁;病症类型:呼吸系统疾病19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心脑血管疾病6例;病程时间15d~5年。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25岁~68岁;病症类型:呼吸系统疾病20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心脑血管疾病5例;病程时间10d~5年。纳入标准:(1)静脉输液时间≥5d者;(2)无重大
传染性疾病者;(3)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者;(2)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者;(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或疾病者;(4)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进行分组比对。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及具体步骤如下:(1)输液前护理。在静脉输液前护理人员应将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并着重强调静脉输液对病症治疗的重要意义,如实告知静脉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内容以及如何配合。穿刺时选取弹性较好、管径粗且直、血液回流通畅、便于护理人员观察的部位作为穿刺点,视患者实际情况选取手背、肘关节至腕关节之间为首选穿刺部位。(2)输液过程中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要求执行输液工作,认真履行三查七对制度,仔细核实静脉输液患者诊断报告、输液记录、药物名称及用量等信息是否一致。(3)输液后护理。在静脉输液完毕后护理人员将穿刺针头拔出,随后将无菌棉签置于穿刺口并叮嘱患者或其家属适度用力按压约2min左右。
观察组接受护理管理,具体步骤如下:(1)积极构建输液安全机制。给予每个静脉输液患者一个单独的手腕带并将其系于腕处,其上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患者信息记录于此,包括患者姓名、年龄、病症类型等,以便于护理人员执行查对。在操作过程中由两名护理人员执行三查七对并相互检查以确保药液内容、输注剂量、输注方法正确,以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2)强化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士长或者是护师向低年资以及新近护士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内容包括穿刺操作技巧、药理知识、血管解剖特点等,促使护理人员能够掌握更为扎实的静脉输液知识。(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与静脉输液患者展开沟通交流工作,以温柔、体贴性语言宽慰患者,利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探寻其压力源之所在,继而予以个体化心理干预。(4)强化巡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静脉输液患者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不同颜色予以标示,提醒其他护理人员密切关注。例如:血管条件或者是身体条件较差的静脉输液患者容易发生静脉炎,护理人员采用红色予以标示,每隔0.5h~1h巡视一次,准确记录液体输注量,密切观察其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上报至主治医师处。对于中低风险的静脉输液患者可采用黄色和
绿色标示,护理人员视其实际情况每隔1h~2h巡视一次,检查静脉输液侧肢体温度、色泽、有无出血等。(5)穿刺点护理。在静脉输液完毕后护理人员亲身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按压方法,即:首先利用大拇指指腹横向按压于穿刺针眼的棉球部位,待穿刺针拔出之后迅速沿着与血管平行的方向以拇指按压穿刺口,同时上移拇指力争做到充分止血。如凝血功能较差者应叮嘱其适度延长按压时间,着重向其强调切忌揉搓穿刺部位,在拔针之后的0.5h~1h内禁止做提重物动作以避免诱发皮下淤血。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中选取不良反应发生率、舒适度作为观察指标,其中不良反应包括皮下淤血、渗液、静脉炎、空气栓塞;舒适度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进行测定,量表内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4个维度,每个维度7个问题,以Likert4级评分法予以评定,1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非常同意,每个维度总分7分~28分,得分越高表明舒适度越好。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同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
3.1 护理管理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实施护理管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下对照组。由此结果可知,相较于常规输液护理,护理管理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取得的效果更佳,更能够满足当前静脉输液护理工作需求。分析其原因在于护理管理充分贯彻落实了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工作理念,具体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均围绕着静脉输液患者需求而开展,使得护理工作的指向性及针对性更加明确,例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患者姓名、年龄、病症类型、药
液内容、输注剂量、输注方法进行仔细核查,若发现药品过期、配伍禁忌、存在变质或浑浊等情形应及时处理,继而大幅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6]。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强化巡视力度,对于重点观察的患者提高巡视频率,准确记录与之相关的各项信息,对其静脉输液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评估有助于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输液安全机制的构建使得交接班护理人员均能够如实掌握患者实际情况,便于三查七对工作的开展,大幅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静脉输液患者需求,本次研究积极开展了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将穿刺操作技巧、药理知识、血管解剖特点等方面的知识顺利传递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后者的知识储备,使得护理人员从事静脉输液工作时更加从容和得心应手[7]。而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虽然同样涵盖了输液前、输液中及输液后三方面内容,但是护理人员仅仅是遵医嘱执行护理工作,将其视作为临床的一个片段,静脉输液患者享受到的服务质量明显处于偏低水平,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8]。
3.2 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舒适度
由此结果可知,观察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总结其原因在于观察组静脉输液前开展了心理干预工作,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且在护理工作执行过程中充分遵循患者主观诉求,通过积极询问静脉输液患者主观感受等方式促使其被尊重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巡视过程中通过风险识别的方法开展的个性化护理更是契合了静脉输液患者个性化护理需求,从而加深了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认可程度。随着心态的改善,其自身舒适度亦将会随之提高。而常规护理恰恰与之相反,执行时为充分考虑患者需求及主观感受,继而削弱了护理服务质量,因而在改善舒适度方面并未取得理想成效。4 结论
综上所述,强化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管理将有助于降低静脉输液患者输液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使得整个静脉输液安全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静脉输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静脉患者舒适度同样得到了有效提升,随着患者主观舒适度的提高,其对于护理人员的信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缓解当前紧张的护患对立形势、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所以护理管理值得在今后静脉输液患者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第四篇: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输液反应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质量检查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的质量
(2)合理用药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静脉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计划配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
(4)环境适宜配药应在治疗室进行,减少人员流动。
(5)操作规范输液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输液操作规程。
(6)遵医嘱或根据年龄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处理措施】发生输液反应后,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对症处理,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1)发热反应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1)减慢输液速度、保暖。
2)对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3)严重者,立即停止该药物的输入,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留输液器具和剩余药液备查。4)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器具进行封存、双方签字并送检。7)及时报告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2)急性肺水肿
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
2)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高浓度吸入经过30%~50%乙醇湿化处理的氧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轻缺氧症状。4)遵医嘱给药。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应急处理程序
(1)发热反应应急处理程序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必要时封存、送检—报告相关部门。
(2)急性肺水肿应急处理程序立即停止或减慢输液—协助患者取端坐位—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吸氧等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
用药错误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妥善保管药物药物的放置符合药物储存要求,专柜(专屉)、分类、原包装存放(在使用前不能去掉包装和标签);高危药物宜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留存基数的品种和数量宜少不宜多。
(2)杜绝过期药物坚持“先进先出”、“需多少领多少”的原则,定期清理,及时更换过期药物,报废过期药物。
(3)杜绝不规范处方与口授处方(非紧急情况下)及时识别和纠正问题的医嘱,从源头杜绝或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
(4)正确执行医嘱做到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患者、正确的剂量、正确的途径和正确的方式给药,认真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5)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坚持“三查八对”,严格检查药品质量。(6)用药前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及药物,询问患者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倾听患者主诉,如有疑问,停止用药,再次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7)加强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和更新临床药学知识,提高用药水平。【处理措施】
(1)发现药物错误或用药对象错误后,立即停止药物的使用,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2)发现输液瓶内有异物、絮状物,疑为真菌或其他污染物时,立即停止液体输入,更换输液器,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患者血样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抗真菌、抗感染治疗等。
(3)保存剩余药物备查。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完善各种记录。采取补救措施过程中,尽量不惊动患者,避免正面冲突影响补救措施的实施。
(5)妥当处理后选择时机与患者和/或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取得理解和配合。(6)如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在医患双方在场时封存剩余液体,及时送检。(7)当事人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及时讨论、分析,针对事件引发原因进行整改,根据情节和对患者的影响提出处理意见。护士长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护理部等职能部门。
【应急处理程序】
用药错误—停止用药—报告医师、护士长—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封存药物送检—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报告。
导管脱落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所有管道必须妥善固定,由置管者做好标记,详细记录管道名称、留置时间、部位、长度,观察和记录引流管引流液的性质、量,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加强对高危患者(如意识障碍、躁动、有拔管史、依从性差的患者)的观察,作为重点交接班内容详细交接。
(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提高其防范意识及管道自护能力。
(4)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治疗、护理中动作轻柔,注意保护导管,防止导管脱落。(5)加强培训,提高护士防导管脱出移位的风险管理。如PICC置管,穿刺时尽量避开肘窝,以透明敷料固定体外导管,也可使用固定翼加强导管固定;更换敷料时,避免将导管带出体外。
【防范措施】根据脱落导管的类别采取相应的措施,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和交接班,防止再次脱落。
(1)伤口引流管脱落,立即报告医师将脱落发热引流管交医师看是否完整,如有管道断裂在体内,须进一步处理;观察伤口渗出情况,需要再次置管者,协助医师做好相关准备。
(2)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引流管与引流瓶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害,立即夹闭引流管并更换引流装置;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3)“T”管脱落立即报告医师,密切观察腹痛情况,告知患者暂禁食禁饮,必要时协助医师重新插管。
(4)胃管脱落观察患者有无窒息表现,是否腹胀;如病情需要,遵医嘱重新置管。(5)导尿管脱落观察患者有无尿道损伤征象,是否存在尿急、尿痛、血尿等现象;评估患者膀胱充盈度、是否自行排尿,必要时遵医嘱重新置管。
(6)支气管脱落对气管切开患者立即用止血钳撑开切开处,确保呼吸道通畅,同时报告医师,给予紧急处理。
(7)PICC置管/深静脉置管脱落
1)导管部分脱落:观察导管脱出的长度,用无菌注射器抽回血如无回血,报告医师,遵医嘱用肝素钠液或尿激酶通管,如导管不通畅则拔管;如有回血,用生理盐水冲管保持通畅,重新固定,严禁将脱出的导管回送。
2)导管完全脱落:测量导管长度,观察导管有无损伤或断裂;评估穿刺部位是否有血肿及渗血,用无菌棉签压迫穿刺部位,直到完全止血;消毒穿刺点,用无菌敷料覆盖;评估渗出液性状、量;根据需要重新置管。
3)导管断裂:如为体位部分断裂,可修复导管或拔管。如为体内部分断裂,立即报告医师并用止血带扎于上臂;如导管尖端漂移至心室,应制动患者,协助医师在X线透视下确定导管位置,以介入手术取出导管。
(8)自控镇痛泵(PCA)导管脱落:立即检查导管末端是否完整,报告医师及麻醉师进行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处理应急程序】
发生脱落—应急处理报告医师—协助医师处理,必要时重新置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及交接班—防止再次脱落。
第五篇:门诊工作制度和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及输液反应的处理
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1、立即停用有关致敏药物。
2、平卧、吸氧、就地抢救,分秒必争。
3、肾上腺素0.5-1mg作皮下注射,必要时20-30分钟后再皮下或静脉注射1次。
4、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00-200mg加入10%葡萄糖中静滴。
5、针刺人中,十宣穴,足三里,曲池等穴。
6、异丙嗪注射液25-50mg或苯海拉明注射液40mg,肌注。
7、血压不回升时给阿拉明注射液18.9mg或多巴胺注射液20mg加入5-10%葡萄糖中静滴。
8、呼吸受抑制时可用可拉明注射液0.375或洛贝林注射液3-6mg,肌注或静注。
9、如发生急性喉头水肿窒息时,立即咽后壁注射地塞米松2mg,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10、如系链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应静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
输液反应的处理
一、发热反应
1、轻者,减慢滴速,注意保暖
2、重者立即停止输液
3、高热者给物理降温,必要时给抗过敏药物或激素药,吸氧。
二、循环过度负荷反应(输液速度过快)
1、立即停止输液
2、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心脏负担
3、高流量吸氧,减轻缺氧状态
4、静脉注射强力速效利尿剂(速尿20-40mg/次)
5、根据情况注射平喘药和强心剂
6、如无禁忌症,可立即慢静脉注射酚妥拉明注射液5mg或阿托品注射液或山莨菪碱注射液等。
7、肺水肿急剧加重者,其他治疗无效者,如无贫血,可静脉放血300-500ml。
三、静脉炎:局部热敷,抬高患肢,注意休息,必要时给地塞米松,抗生素等药。
门诊工作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卫生法律法规,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依法执业。
2.严格遵守医疗护理各项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医疗事故发生。3.将本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本悬挂于醒目位臵,执业地点、执业范围、负责人等登记项目发生变化,提前申请变更。
4.按照核准的诊疗项目执业,完成卫生行政部门指令性工作任务,主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
5.认真、规范、准确地书写门诊病历,填写门诊日志。6.对病员认真检查,合理治疗,科学用药。对疑难病人2次门诊不能确诊者,及时转上级医院。对急、危重病员,给予优先接诊,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7.认真开展诊所内部设备、设施消毒工作,依法处臵医疗废物、废水,保证医疗安全。
8.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认真诊治每一位患者,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医务人员工作时衣帽穿戴整洁,佩戴胸卡。保持诊所环境清洁。
9.依据国家有关价格政策,制定合理的各项业务收费标准并公示,收款后出具正规合法的票据。
10.开展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病历书写制度
1.对就诊病人书写门诊病历,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病历书写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纠错规范。
2.病历书写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以蓝黑墨水、碳素墨水或黑色签字笔签写。
3.病历由亲自参与诊断、治疗的具有合法资质的医务人员签名。无资质人员不得签名。
4.门诊手册封面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或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5.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等检查资料应及时归入门诊病历。
6.对按照有关规定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依法签署知情同意书。
7.急诊病人经过紧急检查处理稳定后即刻书写病历,急诊病历书写就诊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8.急诊留观患者应记录留观记录,重点记录观察期间病情变化和诊疗措施,记录简明扼要,并注明患者去向。
9.抢救危重患者时,应当书写抢救记录。
处方书写制度
1.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经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在诊所开具的处方,应当经所在执业地点执业医师签名或加盖签章后方有效。
2.使用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处方格式。
3.医师开具药品(含中药、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等)必须书写处方。一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4.处方应使用蓝黑或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字迹清晰,不得涂改。如有涂改,医生必须在涂改处签字,并注明修改日期。
5.处方取药内容应包括: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及数量,用药方法等。药品及制剂名称、使用剂量应以中国药典及卫生部(省卫生厅)颁发的药品标准为准。没有规定的药品可用通用名,药品数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填写,用量单位以克(g)毫克(mg)毫升(ml)国际单位(iu)计算。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并注明含量。片、丸、胶囊等剂型以片、丸、粒为单位。中医处方按有关规定书写。
6.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7.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除特殊情况外,应当注明临床诊断。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8.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开具的药品不得超过5种。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9.医师按照卫生部制定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10.一般处方保存一年,到期登记后,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批准销毁并登记备案。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医疗用毒性药品处方的保存期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药品管理工作制度
1.药品实行专人管理。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采购药品。药品采购有计划,按正规渠道购药,保证质量、价格合理。严禁购进、使用和销售假药、劣药和过期药品。
2.药品排放有序,做到离地离墙存放,保持室内整齐,室内禁止吸烟。
3.调剂处方必须做到四查十对。药剂管理人员发现不合理用药或用药错误时,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
4.配方时应细心、准确、按照调配技术规程进行调配。中药应按《中国药典》规定和《中药炮制规范》要求调配,称量要准确,严禁估计抓药,毒性药材要逐剂称量。
5.发药时将病人姓名、药品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详细写在药袋或瓶签上,并耐心向病人交待清楚。
6.处方调配后应经严格核对方可发出,调配人和检查人应在处方上签名。
7.药品应定期检查,妥善保管。对有效期的药品应建立登记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8.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医疗用毒性药品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护理工作制度
1.护理工作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并经注册的护士开展。
2.执行医嘱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
3.经常观察候诊病人和注射病人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臵。对治疗观察患者应建立护理记录,并归入门诊病历。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和医院感染。
5.认真学习护理操作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消毒隔离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有关消毒隔离制度和规定。
2.制定控制感染方案,配备必要的消毒措施,并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消毒隔离工作。
3.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掌握消毒隔离知识,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工作人员开展诊疗工作,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保持整洁,如有污染要及时更换,工作人员不得穿工作服进入生活区和其他公共场所。
5.进行各种手术、穿刺等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各种注射一律实行“一人一管一用一灭菌”,加强一次性注射用具的使用管理,并做好用后的毁形消毒处理。
6.发现传染病人,应采取合理处臵措施,并按规定上报病情。要指导病人就医,防止病人到处走动引起交叉感染。
7.对诊所内的环境,用物及疑被污染的物品,要及时进行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的垃圾应送到固定地点进行消毒处理;便器、痰盂、脸盆等应定期消毒。
8.建立诊所消毒工作记录,对机构内部每一次消毒工作进行记录。定期开展消毒效果检测。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
1.诊所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2.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应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法定传染病的网上直报。严禁缓报、瞒报、漏报、谎报传染病疫情。
3.建立传染病登记报告记录,详细记录每一位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基本情况。
4.严格遵守传染病管理工作纪律,保护患者隐私,严禁私自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
5.按照诊疗科目要求开展传染病诊疗工作。发生传染病流行或爆发时,诊所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服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调遣和安排。
6.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使用过的器物应按照国家规定及时进行消毒或处理。医疗废物处臵工作制度
1.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理医疗废物。2.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和处臵工作。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贮存和处臵工作的人员需配备必要的职业防护设施。
3.配臵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包装物和容器,对本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和容器,并定期进行消毒。
4.医疗废物实行集中处臵。未实现医疗废物集中处臵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医疗废物采取消毒、毁形、焚烧、填埋等措施。
5.建立医疗废物登记制度,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或处臵时间、处臵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内容。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6.严禁转让、买卖、丢弃医疗废物,严禁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防止医疗废物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监督制度
1.设立监督电话或意见箱,由专人负责管理,做好登记。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应及时回复或改正。
2.诊所标牌含有诊所核准名称、联系电话和诊疗范围。
4.门诊工作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和卫生部、省卫生厅制定的医德医风规范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5.上岗人员必须佩戴附有本人照片、姓名、科室、职称或职务等内容的胸卡。
6.公布主要检查、治疗、手术的收费项目、标准以及常用药品价格。
7.患者诊疗完毕后,应出具正规的费用结算凭证。
负责人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全面负责本医疗机构的各项工作。
2.制定各项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3.负责搞好法律、业务学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依法执业水平。
4.加强诊疗各项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5.负责本医疗机构的财务、药品、物品的管理。6.负责本医疗机构的转诊、疫情报告、危重病人抢救及医疗差错事故的上报等工作。
医师岗位职责
1.严格按照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技术操作规范开展执业活动。
2.遵守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
3.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须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
4.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械和医疗器械。
5.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学习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6.执业助理医师要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按照执业类别执业。
护士岗位职责
1.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
2.协助医师做好诊疗接待工作,认真执行医嘱,做好护理工作记录。
3.经常观察候诊患者和输液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臵。
4.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消毒工作记录,防止交叉感染。
5.认真学习护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药剂人员岗位职责
1.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医疗用毒性药品,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2.做好药品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药品(材)预算、采购保管、请领、分发、中药材加工炮制、登记、处方调配等工作。
3.严格按照医嘱调配和发药,认真执行药品价格收费标准。
4.做好药物盘点和业务统计报表工作。
医技人员岗位职责
1.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2.掌握各种仪器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及特殊描记技术,定期校正仪器,负责维护、保养工作,做好日常工作记录
3.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