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100问答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1:2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矫正100问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矫正100问答》。

第一篇:社区矫正100问答

1、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罚执行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有哪些?

依据新修订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和“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适用于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载定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具体包括哪几类?

(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矫正。通过思想教育、法律教育、时事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矫正不良行为和行为恶习,成为守法公民;二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依照相关法规建立社区矫正评估体系,根据不同犯罪类型和风险实行分类矫正,依法执行社区服刑人员报到、请假外出、迁居等管控措施,健全考核奖惩制度,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三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帮困扶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生活确有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谋生能力,解决就业、就学、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5、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有哪些?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6、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职责是什么?

社区矫正执法人员依法履行刑罚执行职责,承担矫正接收、事项审批、调查取证等执法工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教育矫正活动。

7、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的职责是什么?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的指导下,承担联系沟通社区服刑人员、开展谈话教育、心理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等专业化工作:社区志愿者与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一起,协助开展工作。

8、司法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后,什么时间举行社区矫正宣告? 司法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后,应当在三日内举行社区矫正宣告。宣告主持人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

9、社区矫正宣告应该通知哪些人员到场?

举行社区矫正宣告会通知社区服刑人员本人、家庭成员或亲属、监护人、保证人、居住地村(居)委员会成员、所在单位代表、矫正小组人员到场。

10、矫正小组由哪些人组成?

司法所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成员不少于三人,由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工作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以及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有关人员组成。社区服刑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成员。矫正小组应在入矫宣告前确定。

11、矫正小组的责任有哪些? 作为矫正小组成员主要承担以下责任:

(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按要求到司法所报到、报告、参加学习及社区服务,自觉遵守有关监督管理规定;

(二)协助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教育和帮助;

(三)及时向司法所反映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学习、生活、思想和工作情况;

(四)及时报告社区服刑人员违法违规及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五)根据需要,协助完成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其他社区矫正工作。

12、如何为社区服刑人员确定矫正方案? 司法所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方案。矫正小组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原因、犯罪类别、主观恶性、心理行为特点、悔罪表现、家庭状况、成长经历、个性特征、生活环境及社会关系等情况,综合分析其危险程度、利益需求、素质缺陷,确定矫正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拟定矫正方案,经司法所审核确定生实施。

13、矫正方案包含哪些内容? 矫正方案应包括:(1)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个人自然情况、刑罚种类、矫正期限、居住地址等);(2)对其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等的综合评估情况;(3)拟采用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等措施等;(4)如有禁止令,方案中应增加禁止令执行内容、监管责任人、监管措施等。矫正方案要因人定案,因人施矫,司法所应定期对矫正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适时进行调整。

14、社区矫正宣告的程序是什么?

(一)宣读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

(二)宣布社区矫正期限;

(三)宣告社区服刑人员必须遵守的规定、违反规定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以及其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

(四)宣布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

(五)社区服刑人员在宣告书上签字。

15、对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宣告是否公开?

对未成年及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宣告是不公开进行的。

16、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接受多长时间的入矫教育?

司法所组织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入矫教育。入矫宣告之日起第一个月为入矫教育期。

17、入矫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入矫教育内容包括:入矫宣告、服刑人员权利义务、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和执行的各种教育管理规定、认罪悔罪等。

18、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期间的教育学习内容有哪些?

社区服刑人员在教育学习,主要是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包括以下几点:

(一)公共道德教育,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素质。

(二)法律常识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学法、用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和悔罪意识,自觉接受改造。

(三)时事政策教育,根据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部署,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社区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帮肋社区服刑人员了解社会形势,知晓国家政策,合理谋求自我发展。

19、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应当参加多长时间的教育学习?

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8小时,确保学习效果。20、对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是否与成年人一起进行?

对未成年及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与成年人是分开进行的。

21、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措施采取怎样的原则? 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的监督管理措施。

22、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的目的是什么?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组织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不是惩罚,而是为了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修复社会关系,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谅解和接纳。

23、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应当参加多长时间的社区服务?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务刑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不得少于8小时。

24、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分级管理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入矫教育结束后,司法所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家庭背景、个性特点、案件情况、认罪悔罪态度、入矫教育阶段的表现以及矫正条件等因素,对服刑人员实施分级教育管理。

25、社区服刑人员的分级教育管理分为哪几个等级?

社区服刑人员的分级教育管理分为宽管、普管和严管三个等级。

26、社区服刑人员的分级管理是否一经确定就不再变动?

不是。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等级实行动态管理,每季度考核一次。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表现,管理等级会相应调整。

27、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评议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遵守哪些规定?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考核评议过程中,应当严肃认真、秉公执法,严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对徇私舞弊、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8、实施分级教育管理应坚持什么原则?

实施分级分类教育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日常管理和重点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日常考核与适时奖惩相结合的原则。

29、在什么情形下,对社区服刑人员适用宽管?

(一)入矫教育期间表现优秀;

(二)风险评估被评定为低度风险等级;

(三)人身危险性、再犯罪可能性较低,社会化程度较高。30、对于宽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告制度是怎样规定的? 宽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季度书面报告一次本人活动情况。

31、宽管的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集中学习多长时间? 宽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每月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32、宽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服务是怎样规定的?

有劳动能力的宽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每月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33、在什么情形下,对社区服刑人同适用普管?

(一)入矫教育期间表现良好;

(二)风险评估被评定为中度风险等级;

(三)有稳定住所和收入,再犯罪可能性较低。

34、对于普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告制度是怎样规定的? 每半月电话报告一次,每个月到司法所报到一次,每两个月书面报告一次本人的思想和活动情况。

35、普管的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集中学习多长时间? 每月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十小时。

36、普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服务是怎样规定的? 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十小时。

37、在什么情形下,对社区服刑人员适用严管?

(一)入矫教育期间表现较差;

(二)风险评估被评定为高风险等级;

(三)无稳定住所和收入,入矫教育期间情绪低落或有较严重抵触情绪,再犯罪可能性较大。

38、对于严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告制度是怎样规定的?

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半月到司法所报到一次,每月书面报告一次本人的思想和活动情况。

39、严管的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集中学习多少时间? 每月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十二小时。

40、严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服务是怎么规定的? 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十二小时。

41、在什么情形下,社区服刑人员的等级由严管调为普管?

(一)连续严管六个月以上,期间日常行为表现良好,无任何违反监管规定行为的;

(二)严管期间连续获得两次表扬的;

(三)严管期间有提发、制止他人犯罪行为等立功表现。有上述情形之一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等级由严管降为普管。

42、在什么情形下,社区服刑人员的等级由普管调为宽管?

(一)连续普管六个月以上,期间日常行为表现良好的;

(二)普管期间连续获得两次表扬的;

(三)普管期间有揭发、制止他人犯罪行为等立功表现的。有上述情形之一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等级由普管降为宽管。

43、在什么情形下,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级别调升一级?

(一)有轻微违法行为,但尚未构成犯罪的;

(二)矫正期间连续两次出现消极对待、借故不接受矫正小组和司法所监督管理的;

(三)两次以上不按规定报告本人活动情况的;

(四)一次以上不按规定执行请销假制度的;

(五)连续两月集中学习和社区服务时间未达到要求的;

(六)受到警告处分的。

有上述情形之一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级别调升一级。

44、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从事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45、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的保证人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的保证人,应当监督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遵守法律和有关监督管理规定,发现其违反监管规定的,应当立即向司法行政机关报告;及时为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治疗、护理、复查以及正常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督促和帮助其按照规定到医院复查病情并向司法所报告有关情况;发现保外就医情形消失或者保外就医人员死亡的,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报告。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发现保证人不履行保证义务,应当给予训诫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保证人资格。

46、社区服刑人员可否请假外出? 社区服刑人员请假外出,根据其管理等级区别对待。宽管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以请假外出。普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是限制请假外出的。对于严管的社区服刑人员严格限制活动区域,不得请假外出。

47、社区服刑人员七日以内的请假外出应该怎么办?

社区服刑人员请假在七日以内的,报经司法所批准。批准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签发外出证明。

48、社区服刑人员超过七日的请假外出应该怎么办?

社区服刑人员请假超七日,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并填报《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审批表》

49、社区服刑人员请假外出不得超过多长时间? 社区服刑人员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一次请假不得超过一个月。50、社区服刑人员请假到期后仍有外出需求怎么办? 社区服刑人员请假到期仍有外出需求的,需重新办理审批手续。经批准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签发外出证明。

51、社区服刑人员请假外出回来后该怎么办?

社区服刑人员返回居住地时,应立即向司法所报告销假,奖外出证明交回司法所。

52、社区服刑人员的居住地如何确定?

《实施办法》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在居住地接受社区矫正,由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执行。

居住地一般是指社区服刑人员能够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所所在的县(市、区、旗)。居住地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社区服刑人员有固定居所,由基本人或者与亲友共有、承租、或者其他人、单位愿意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社区服刑人员能够连续在此居所居住6个月以上的。(2)社区服刑人员在居住地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或者有亲友、其他人、有关单位为其提供生活保障。不能够确定居住地的,在户籍所在地接受社区矫正。

53、社区服刑人员是否可以变更居住地?

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

54、需要变更居住地的社区服刑人员应该怎么办?

社区服刑人员因工作生活需要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审批表》,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县级司法行政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服刑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55、社区服刑人员变更居住地后多长时间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批准变更居住地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收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56、社区服刑人员接受采访、会见境外人士应该怎么办?

社区服刑人员接受新闻媒体、会见境外人士,应当事先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会见事由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57、司法行政机关对生活、就业方面出现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什么帮扶措施? 司法行政机关对在生活、就业方面出现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协调相关部门对其本人及家庭予以帮扶,解决临时性困难。

58、社区服刑人员有技能培训和就业的需求怎么办? 司法行政机关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实际需求,组织开展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59、社区服刑人员可以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吗?

司法行政机关鼓励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文化知识,协调有关部门为参加电大、函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员提供必要条件。

60、对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应该怎么办?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司法行政机关协调有关部门,并督促其法宝监护人帮助其完成国家法定的义务教育。

61、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有就业困难应该怎么办?

司法行政机关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提供帮助。62、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期间享有哪些权利?

(一)人格不受侮辱;

(二)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三)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限制的权利。63、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期间应履行哪些义务?

(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

(二)积极参加学习、教育和社区服务;

(三)定期向司法所报告思想、活动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应当及时报告;

(四)迁居或离开居住区域时必须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五)服从监督管理。

64、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是否可以行使言论、出版、集合、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合、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65、什么是禁止令?

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66、禁止令的期限是怎样规定的?

禁止令的期限,既可以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但判处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三个月,宣告缓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二个月。

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以致管制执行的期限少于三个月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最短期限的限制。67、禁止令执行期限从什么时候计算?

禁止令的执行期限,从管制、缓刑执行之日起计算。68、禁止令由谁负责执行?

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69、禁止令中确定需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定需进入的,怎么办?

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严格按条件审批,并告知人民检察院。70、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禁止令的后果是什么?

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禁止令且尚不属情节严重的,由负责执行禁止令的社区矫正机构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处罚。被宣告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71、在哪些情形下违反禁止令,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一)三次以上违反禁止令的;

(二)因违反禁止令被治安管理处罚后,再次违反禁止令的;

(三)违反禁止令,发生较为严重危害后果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72、被宣告禁止令的社区服刑人员被依法减刑时,禁止令的期限怎么调整? 被宣告禁止令的社区服刑人员被依法减刑时,禁止令的期限可以相应缩短,由人民法院在减刑裁定中确定新的禁止令期限。

73、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奖励包括哪些?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奖励包括表扬和提出减刑建议。

74、哪个机关可以作出对社区服刑人给予表扬或提出减刑建议? 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给予表扬或提出减刑建议。表扬决定由司法所做出。提出减刑建议,由司法所在征求相关单位和管理教育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初步建议,填报《减刑建议审批表》并附相关证据材料,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按规定程序审批。75、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多长时间可以给予表扬?有什么效果?

接受社区矫正满三个月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以给予表扬。连续获得两次表扬可以降低管理等级。

76、在什么情形下,可以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表扬奖励?

(一)认罪服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主动服从教育管理,表现突出的;(二)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热心帮助他人,受到社区(乡、镇)群众普遍好评的;(三)服务社会,乐于肋人,事迹突出的;

(四)克服困难,自食其力,成为社区服刑人员榜样的。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可以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表扬奖励。77、社区服刑人员具备什么条件,应当提出减刑建议?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四)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建议减刑。78、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包括哪些?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包括: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撤销假释、撤销缓刑、收监执行。79、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警告,提请治安管理处罚,提出撤销假释、撤销缓刑、收监执行建议由谁作出?

根据监管情况,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对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警告,提请治安管理处罚,提出撤销假释、撤销缓刑、收监执行建议。

警告由司法所提出建议,填报《警告审批表》,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决定。

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等,由司法所在征求相关单位和管理教育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初步建议,填报《提请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审核表》并附相关证据材料,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按规定程序审批。80、社区服刑人员有哪些情形时,应当给予警告?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县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81、对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有哪几种?

(一)警告;

(二)罚款;

(三)行政拘留(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20日);

(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82、社区服刑人员若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应如何处理?

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请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公安机关在接到司法行政机关提请治安处罚建议书后,应登记回函,并在作出处理决定后二十四小时内通知司法行政机关。83、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有哪些情形时,应当建议撤销缓刑、假释?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建议撤销缓刑、假释。

84、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的,应依何种程序实施? 对社区服刑人员提出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处罚建议的,由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85、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有哪些情形时,应当建议收监建议收监执行?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区),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送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建议收监执行。

86、对社区服刑人员建议收监执行的,庆依何种程序实施? 司法行政机关认为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收监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87、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通过贿赂等非法手段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在监外执行的期间是否计入执行刑期? 不计入执行刑期。88、社区服刑人员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脱逃的,脱逃期间是否计入执行刑期? 不计入执行刑期。

89、被宣告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怎么处理?

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刑法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刑法69条:判决宣传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衙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邢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90、被宣告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监管规定情节严重的,有什么后果?

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91、被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有什么后果应当撤销假释,实行数罪并罚。

92、被假释以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监管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有什么后果?

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93、社区矫正终止的情形有哪些?

(一)社区矫正期满的;

(二)被决定收监执行的;

(三)被判处监禁刑罚的;

(四)死亡的。

有上述情形之一的,社区矫正终止。94、暂予出外执行或者假释被收监、重新违法犯罪或者发现余漏罪被羁押的,什么时候才算社区矫正终止?

暂予监外执行或者假释被收监、重新违法犯罪或者发现余漏罪被羁押的,自司法行政机关接收到收监执行决定书呀羁押能知书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95、解矫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社区矫正期满前,司法所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解矫教育。96、解矫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解矫教育内容包括形势、政策、前途、遵纪守法教育。97、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满前应当作出个总结;司法所根据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奖惩事项、心理测验等情况,对其矫正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作出书面鉴定,填报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98、解矫宣告由谁主持?

社区服刑人员的解矫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 99、解矫宣告是否公开进行?

社区服刑人员的解矫宣告原则上公开进行的。但对未成年及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县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服刑人员的解矫宣告不公开进行。100、社区服刑人员解矫宣告的程序是什么?

(一)宣读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书;

(二)社区服刑人员在解除矫正宣告书上签字;

(三)发放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签发的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四)社区服刑工作人员告知安置帮教有关规定。

第二篇:社区矫正知识问答

1、什么是社区矫正?

答:社区矫正是一种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它起源于19世纪中期英美等国家,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实行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在我国,社区矫正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里和行为恶习,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法执行活动。

2、社区矫正人员主要有哪些?

答:下列罪犯适用社区矫正:(1)被判处管制的;(2)被宣告缓刑的;(3)被裁定假释的;

(4)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包括: 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③生活不能自理,使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3、社区矫正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1)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确保刑罚能够有效实施;

(2)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使其认罪服法,悔过自新、弃恶扬善,人格重新社会化,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

(3)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在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法律、心里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4、如何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基本属性?

答:全面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必须把握其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1)要牢牢把握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2)要牢牢把握社区矫正的非监禁特征。

5、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是怎样构成的?

答: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由司法个机关执法工作者,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组成,以司法行政机关执法工作者为主体,社会工作者为辅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

6、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答: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根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授权,对拟适用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调查评估;(1)根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指派,接收社区矫正人员;(2)组织社区较真宣告和解除社区矫正宣告;(3)确定矫正小组,指定矫正方案(4)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5)监督社区矫正人员定期报告(6)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

(7)定期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走访(8)组织日常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心理辅导活动(9)按时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考核并实施分类管理(10)提出社区矫正人员的奖惩建议

(11)负责社区矫正人员外出的审批或者审核(12)组织动员基层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13)按时作出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书面鉴定

(14)办理解除矫正手续,提出安置帮教建议,做好与安置帮教工作衔接(15)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7、什么是社区矫正衔接工作?

答:社区矫正衔接是指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在特定的时限内接收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机关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或决定等法律文书、接受社区矫正人员,并履行相关法律手续的过程。

8、什么是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审前调查评估?调查的内容和程序如何?

答:①社区矫正适用于前调查评估是指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接受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的委托,对可能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等非监禁刑的被告人,罪犯对所居住社区影响进行调查评估,向委托机关出具调查评估意见书的活动;

②调查评估的内容包括:被告人、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

③调查的程序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制定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司法所进行调查;

④司法所指派二名以上人员走访被告人,罪犯家庭、工作单位(就读学校)、同事(同学)、案件被害人及家属、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等单位和个人、形成调查笔录;

⑤司法所围绕被告人、罪犯是否具有再犯罪危险性、是否可以实现有效监管、是否可以使用社区矫正这一核心,全面分析掌握的调查资料。复习人民法院拟适用禁止令的,司法所根据被告人,罪犯相关情况,针对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研期间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待定得人等禁止内容调查。司法所对被告人,罪犯使用社区矫正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鉴别归类,通过集体讨论,作出能否对其适用社区矫正措施及禁止令的建议,并形成调查评估意见提交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调查评估审核把关,按时调查评估意见提交委托机关,并抄送同级人民法院。

9、社区矫正宣告的内容是什么?

答:(1)宣读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

(2)宣布社区矫正期限;(3)宣告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

(4)宣告社区矫正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驶的权利(5)宣布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

10、社区矫正人员每月接受教育学习和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答:社区矫正人员每月接受教育时间不少于8小时。适用严管的社区无矫正人员没有接受教育时间不少于6小时;适用普管的社区矫正人员没有接受集中教育不少于4小时;适用宽管的社区矫正人员每月接受集中教育时间不少于2小时,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8小时,适用严管的社区矫正人员可以适当增加社区服务时间。

11、如何认定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

答:被告人、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且在当地有生活来源的,可以认定为居住地;

(1)在当地购有(自有)房产,并能出具产权证或者其他具有法律效力房产所有权、使用权证明的;

(2)在当地租用房子,已连续居住六个月以上的,并能出具与产权人签订继续租赁一年以上合同的;在当地借用房子,已连续居住六个月以上的,并能出具与产权人签订继续借用一年以上合同的;

(3)在当地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居住场所已连续居中六个月以上,并且企、事业单位意愿为其提供可以继续居住一年以上担保的;

(4)近亲属或者监护人、保证人具有以上第一、二、三项情形,愿意予以收留、接纳,履行协助监管义务,并为其提供可以居住一年以上担保的。

12、社区矫正成员包括哪些人?应当履行 哪些责任和义务?

答:(1)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任组长,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组成。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2)矫正小组成员应当履行以下责任和义务:协助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和教育帮助;督促社区矫正人员按要求向司法所报告有关情况,参加学习及社区服务,自觉遵守有关监督管理规定;定期向司法所反映社区矫正人员遵纪守法,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情况;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违法犯罪或者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及时向司法所报告;根据司法所需要,协助完成对社区矫正人员其他社区矫正工作。

13、矫正方案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答:(1)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

(2)对社区矫正人员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等的综合评估情况;

(3)对社区矫正人员拟采用的监督管理、教育学习、帮困扶助的措施;(4)对适用禁止令的社区矫正人员,明确禁止令执行内容、监管责任人、监管措施;

(5)矫正方案的评估及调整。

14、社区矫正解人员期满后解除的程序是什么? 答:

(1)宣布宣告纪律;

(2)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鉴定意见;

(3)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4)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5)告知安置帮教有关规定。

15、社区矫正人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离开所居住的市区、县城?

答: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确定离开所居住地的市区、县城、可以申请外出;

(1)当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认为确需居住地以外医疗机构就医并出具转院治疗建议书的,(2)直系亲属死亡或患有严重疾病的;

(3)父母、子女或者本人婚姻关系发生重大变故的;(4)办理本人就业、就学手续需要外出的;

(5)其他原因确需外出的。

第三篇:社区矫正

我国社区矫正的行政主导型模式探析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实践和理念,引起了实际工作者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适用的方法体系。文章分析了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在社区矫正实践中形成的行政主导型模式特点。

关键词:社区矫正 行政主导型 模式

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50年代中期起,我国建立了青少年矫正制度,通过建立少年犯管教所、工读学校等机构以及假释制度,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教育违法或有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改过自新。这是我国社区矫正的雏形。1979年颁布的《刑法》确定了社区矫正的范围、对象、内容与执行机关。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逐渐发展,相关的法规逐渐完善。为了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要求,2003年我国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刑罚执行制度改革。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1]。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2]。矫正的目的一是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的社会化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二是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对矫正对象的矫正功能主要有惩罚、教育、塑造、感化、治疗和控制功能。

一、行政主导型-我国社区矫正模式的选择

目前,国外社区矫正根据其适用特点,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模式,一是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公众保护模式”;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刑罚模式”;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更生保护模式”。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自试点以来,也涌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地方模式,如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浙江模式深圳模式等;同时也有社区矫正“1+X”这样包含社区矫正机构、社区矫正人员组成、社区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立法、社区矫正经费来源等五个子模式特点的特色模式。

一般而言,社区矫正制度的路径选择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是以国家机关主导的行刑空间转换模式, 二是以社区自治主导的社会改造模式。以国家机关主导的行刑空间转换模式的理监狱制度的对行为人造成监狱化的消极结果。国家机关就应当突破监狱的封闭环境, 将行刑空间拓展到社区之中, 以较好地实现行为人再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实现防止再犯可能的目的[3]

。以社区自治主导的社会改造模式的理论基础, 主要是恢复性司法的理念, 认为犯罪首先侵害的是被害人的权利,其次是社区的权利,最后才是国家的法律秩序。

根据《试点通知》的规定,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律定义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由此可见, 我国的社区矫正主要是转换行刑空间的国家机关行政主导模式,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处于从属的地位。

二、行政主导模式下执行主体之规范缺陷

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选择了国家机关主导的模式,尤其是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但是,受制于国家机关权限范围,又因为部门规章在一定程度上有忽视上位法律的倾向,加上规范的确定性之不足,关于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的法律规范, 多有冲突, 造成法制不统一的现象,因而带来适用上的困难。(一)上下位法律的冲突

在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上,《刑法》、《刑事诉讼法》与《试点通知》《暂行办法》的规定不一致[5]。对被管制、假释、暂于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均规定公安机关是执行主体;但在缓刑方面,两者规定却不一致, 《刑法》 别挂靠于司法局、团市委和上海市戒毒办公室将专业社工纳入到规章制度的建设中来。

[7]

。通过这种挂靠的方式,充分地(3)公安部门应将执法权交给司法所,避免执法权与执法主体分离和相互扯皮,以免造成人力资源和行政资源的浪费。

(4)社区矫正机构应重新设置,对不同的矫正对象采取的方式过于笼统,而专业社工则能通过专业理论上的一些“矫正模式”,如人本模式、任务中心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更具针对性地对不同矫正对象实施有效的差异化矫正。

(2)群体层面的直接介入路径。群体层面的介入主要是矫正工作者针对矫正对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或需要,把他们组织起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矫正对象的共同需要或问题做出回应、辅导,虽然在目前的“司法模式”中也有所体现,但在运用上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多数的矫正者还是运用传统的公益劳动安排或“上大课”的方式[9],很难体现互动性和自助性。而专业社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从中引起生活目标的建立,然后帮助矫正对象分析要达到这些目标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让矫正对象认识其自我价值,为避免二次犯罪打下了牢固基础。

(3)社区层面的间接介入路径。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介入可以帮助矫正对象建立和改善社区关系,使矫正对象每月上交的思想汇报不再放任自流,而且还可以动员社区各类资源,并充分发挥专业社工在资源调配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上的专业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9.[2]张绍彦.社区矫正在中国――基础分析、前景与困境[J].环球法律评论,2006,(3).[3]查尔斯·丁·林德纳.在失败中渡过百年的美国缓刑制度[J].犯罪研究,2000,(1).[4]司法部社区矫正制度研究课题组.改革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之研究(下)[J].中国司法,2003,(6).[5][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52-53.[6]王青山.社区工作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50.

[7]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8]Epstein,L..Helping people:The task-centeredapproach.St.Louis:Mosby,1980:25.

[9]马良.青少年社区矫治的本土模式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第四篇:社区矫正

康平县社区矫正 工作实施方案

2010年12月,康平开始进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按照康平城市人口中进行社区矫正的比例比农村相对较多的特点,设立了康平镇和东关屯镇两个乡镇进行试点矫正。试点地区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并认真落实上级会议的指示精神,较好的完成了社区矫正工作。至2011年9月,康平镇共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41人:其中缓刑 38人,剥夺政治权利2人,保外就医1人;东关屯镇共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9人,其中缓刑8人,剥夺政治权利1人;为其他乡镇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鉴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收效良好,2011年10月份,依据上级文件的指示精神,要求在全县范围内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招录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2011年12月,社区矫正助理员招录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共招聘16名大专以上学历工作人员,并分配到各个司法所。下一步我们将对这16名社区矫正助理员进行培训,重点是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与公安部门的档案交接工作、共同执行矫正工作,与检察院的信息接洽工作,社区矫正信息监管平台的具体操作工

回其户籍地或长期居住地,到司法所报到。司法所要及时对刑释解教人员落实接续帮教措施,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其解决生活、就业等实际困难。对于个别未能按期报到的刑释解教人员,司法所要上门办理登记手续,并对流动和人户分离的刑释解教人员建立动态信息登记制度,落实“双列管”和异地帮教措施。

(三)切实加强督查和责任追究

要切实加强对衔接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查处失职单位和人员。各司法所每月30日前将本月释解人员衔接情况统计表报县社区矫正办公室,社区矫正办公室每季度将存在的问题通报有关单位。对严重违反规定的司法所要给予批评警告,并限期整改。

三、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工作。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社区矫正主要适用于以下五种犯罪:

1.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管制的罪犯; 2.被人民法院宣告缓刑的罪犯; 3.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假释的罪犯;

4.被人民法院或监狱管理机关批转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基本法律常识、刑事常用法律条文和社区矫正相关规定的学习,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加强对市区矫正人员的心理治疗,增强他们感恩心理。

通过心理治疗,加上教育过程中主打“亲情”牌,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改变以前错误想法,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感恩家庭、感恩社会;珍惜在社会服刑的机会,以良好的表现回报父母、家庭和社会。

(五)增强社区服刑人员勤劳致富观念。

引导社区服刑人员树立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克服不劳而获或一夜暴富的思想。着重加强对犯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的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清醒认识到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四、做好后期档案建立工作。

前期接档过程中五种监管对象及档案进行交接,做到人档合一、不错不漏。中期的档案跟进工作,制定与社区矫正工作相适应的档案制度,做好档案细化分类,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资料由司法所负责收集、归档、立卷和保管,在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后,移交县司法局集中统一管理。实行一人一档,按照先矫正工作类后法律文书类的顺序立卷,保管期限均为“长期”。采用单位名称、矫正类型和入矫时间相结合

第五篇: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放在社区,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决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是当今行刑发展的趋势。今年政法工作的三项重点工作是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社区服刑人员,而社区服刑人员和归正人员,是“特殊人群”的组成部分,加强对这些特殊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要求,也是当前司法行政系统落实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点任务,这对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融入“平安、法治”建设工作,以及做好世博会期间“护城河”工程安保工作,最在限度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具有积极意义。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通过我们对矫正工作的认识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措施手段等创新,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监管水平,是摆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需要加以思考和探索问题。我区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坚持依法、实效、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全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进展顺利,已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实施,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司法所为工作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至2010年8月底,全区共累计接受531名社区矫正对象,按期解除矫正280名,无一人再犯新罪。社区矫正工作总体效果明显。但在工作的实践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和经验做法、各项制度的完善,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本文就如何完善监管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谈点肤浅认识和体会。

一、突出重点,完善监管措施,预防和减少矫正对象再犯新罪

对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的监管教育方法很多,除了执行每月报到汇报制度,各司法所还要组织集中法制教育和公益劳动外,围绕提高社区矫正对象法制意识,增强悔罪和服管意识,还要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对象动态管理新思路新方法,尝试包括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在内的适用不同矫正对象情况的新举措,逐步形成门类齐全、手段多样、实用性强的管理方法体系。严格执行各项监管制度,注意查找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对本地矫正对象的动态情况定期进行分析,高度重视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矫治工作,将个别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提高矫正效果,如新矸司法所组织的集中法制教育,邀请区远洋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就有关刑法内容上课,区“矫正办”组织重点对象到宁波望春监狱开展的警示教育,通过参观监狱改造环境、犯人现身说法、监狱警察训诫等形式,内外对比,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灵产生很大的震撼,效果非常明显。一是狠抓重点对象分类、分级处遇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分门别类,因人施矫、区别对待。将暴力犯罪、盗窃等财产性罪犯、假释犯、监外执行犯以及请假外出对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强化监管措施,定期不定期开展走访,防止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二是注重审前调查环节,把好“入口关”。对法院拟判缓刑的矫正对象,审前调查启动的时间、被告人类型、调查方法、判决后的监管帮教、措施落实等方面进行积极进行调查核实,严防出具人情证明材料,确保经评估进入社区矫正的对象不发生或少发生再犯新罪现象。三是对新进入社区服刑的对象要把好“入矫关”。对法院新判决和监狱释放的矫正对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和假释),司法所要做到“四个一”:即发一本社区服刑人员须知、进行一次训诫谈话、走访一次家庭、制定一份切合其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个性矫正方案。四是强化矫正对象外出请销假管理。各镇(街道)司法所要严格执行矫正对象请销假管理规定,对重点对象要控制其外出的时间和范围,可以尝试矫正对象提供必要的担保(包括试行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对再犯罪风险较大、又未落实好监督措施的矫正对象,不予批假。监外执行(保外就医)对象除请假外出看病一般不予准假外出。对不请假外出的应责令其补办手续,并在月度考核和季度考评中予以扣分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必要的行政惩处。各司法所必须督促外出矫正对象自觉履行请销假手续,对擅自批假造成矫正对象外出期间脱管或重新犯罪的,将按有关规定追究必要的行政责任。五是要形成规范的考核评议机制。各镇乡(街道)司法所要总结经验,继续积极探索合理有效考核评议方法和程序,既要做好集中对象的考核更要抓好分散对象(特别是外出对象)的考核评议工作,形成正常考核评议机制,促进考核奖惩结果真正起到激励矫正对象积极改造的作用。

二、舍得投入,运用高科技手段,着力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新模式。

针对社区服刑人员行踪掌握难、实时监管难等问题,借助社市、区两级矫正信息化管理平台,按照“目视跟踪、有线查控、无线遥控”的三控要求,紧密结合社区矫正安全监管的实际,立足现有的政策法规,把社区矫正脱漏管、重新违法犯罪作为推动社区矫正安全监管重要指标的抓手,实现安全监管与推动工作相互促进,使监管工作收到理想效果。积极探索建立对社区矫正重点对象实施手机定位信息管理方法,与当地中国移动公司,开展技术合作,投入资金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支付重点对象定位费用,制定社区矫正对象定位手机管理规定,对必须定位的矫正对象、对定位手机的配置要求及费用支付、定位手机的使用及奖惩等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运用信息管理平台,规范和完善社区服刑人员的区域监管、信息交互、越界警告、考核管理、档案管理等服务功能,使社区监管实现“人防”向“技防”转变。通过调查摸底,对重点对象实施手机定位,同时设定电子围墙的范围,达到对社区服刑人员中的重点人员实施随时随地跟踪监管帮教,对外出管理环节实现了防范关口前移,变事后掌握为事前事中管理,动动电脑鼠标,就可以掌握重点人员的行踪和活动轨迹,对违反规定的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控,提高监控的效能,对发现社区矫正对象越界,及时给予短信提醒和警告,通知相关工作人员查明情况等方法止于未萌、禁于未发,有效地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行踪。

三、重在帮教,完善“五大基地”建设,促进矫正对象尽快回归社会

在落实日常监管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关注和开展一系列的帮困难活动亦是提高矫正人员矫正积极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是完善现有公益劳动、警示教育、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 “五大基地”建设和功能作用的发挥。特别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和过渡性就业基地建设力度,过渡性就业基地建设可与安置帮教就业基地有机结合。二是拓展心理矫正的途径。要积极在未成年矫正对象和少数重点对象中积极开展心理矫治辅导,通过定期走访、心理辅导、开设讲座等方法进行疏导帮教。区矫正办与区心理健康平台建立挂钩联系,邀请心理专家对司法所长进行心理矫正培训,提高矫正质量和社会效果。三是多途径促进就业。与区劳动保障局等单位开展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劳动技能培和教育。农村矫正对象责任田落实要达到99%以上;推荐有专业技能或一技之长的矫正对象就业;鼓励、帮助、扶持矫正对象自主创业;定期开展对服刑人员走访活动,了解思想状况和家庭生活实际困难,帮助部分“三无”特困对象落实低保或给予其他救助。

四、理顺关系,强化制度执行力度,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社区矫正工作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每季例会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切实处理好执法主体和工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矫正对象回访制度。区矫正办与区法院、检察院定期或不定期联合开展 2-3次矫正对象回访活动,掌握矫正对象思想、工作、生活动态情况,了解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和监督人的工作开展情况,引导和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开展。三是督查制度。区矫正办将建立“不定期督查制度”,督查内容包括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矫正监管措施落实、工作纪律执行等。四是请示报告制度。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逐级、及时、如实上报,特别是矫正对象重新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受到治安处罚、收监执行、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以及需要与周边地区协调或不能准确把握的事项等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上报。遇有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上报。五是定期排查制度。镇(街道)矫正机构要有计划地对所辖区域内矫正对象报到情况、人数、动态、监管措施的落实以及矫正效果等进行定期排查。对表现不好、再犯罪风险较高的对象、脱管漏管对象要严格监管,并及时将名单通报检察和公安机关,确保矫正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六是矫正期满提示制度。对即将期满的社区矫正对象由区司法局矫正办通过期满提示函的形式提前一个月通知所在司法所,切实做好解矫准备,防止超期解矫现象发生。七是进一步完善档案台帐管理制度。街道镇乡矫正办的工作台帐要确保规范、资料齐全、查找方便。按照矫正对象一人一档的要求,对矫正对象档案资料认真细致地整理、归档,并妥善保存。要确保矫正对象档案卷宗资料真实有效,坚决杜绝工作台帐特别是矫正对象日常监管表现记录资料弄虚作假的现象。要加强矫正工作资料的保密性,对矫正对象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的评估以及相关分析资料,必须妥善保管,不得随意泄露。

五、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切实在社区服刑人员中开展心理矫正工作

在坚持对社区服刑人员严格监管教育的同时,为提高矫正质量,探索心理矫治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就开展心理矫正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工作职责任务、运作方式、工作要求都作明确的要求。一是制定心理矫正实施意见,明确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根本,以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为特征,积极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其悔罪自新,顺利融入社会,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再犯新罪。二是建立心理矫正工作队伍。搭建工作平台,建立区心理矫正咨询指导小组,聘请三位专家为指导小组成员,为各镇乡、街道开展心理矫正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并对患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治疗。挖掘社会资源,依托区志愿者协会、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平台,建立一支有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20多名志愿者参与心理矫正工作的队伍,与专家配合一起开展心理矫正工作。三是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助活动。针对大多数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存有共性的特点,适时将具有相同心理困扰问题的矫正对象集中起来进行团体心理咨询,既有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咨询效果。四是通过心理测评量表评估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需求的进行个案心理咨询,对患有严重心理疾病或有心理危机的进行心理治疗。对于服刑人员转变对立情绪、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逐步改变不良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 促进了教育矫正效果的提高。

六、建立和培养高素质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是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前提。

做好工作,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根据专业矫正力量与社会矫正力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社区矫正专业工作队伍。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包括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从矫正工作者情况看,目前我区司法所工作人员数量明显不足,有些同志还身兼数职。随着矫正对象数量的逐渐增加,司法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和责任也越来越大,而且,部分司法所人员变动较为频繁,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同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业务生疏,责任心不强,制度不落实等问题,矫正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志愿者具有高素质的人士不多,人员结构相对单一,影响效果的发挥。社会矫正力量主要是社会志愿者,包括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社区居委会成员、老师、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人员等。其次,社区矫正是一项专业性、法律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对矫正工作者的能力、素质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组建矫正工作者专业队伍,必须重视选拔工作,把那些热爱社区矫正工作的热心人士吸收过来。在区级层面,由政法委、共青团牵头组建社区矫正志愿者大队,在街道、镇乡组建志愿者中队,区局派一名指导员负责工作的协调培训等工作。对志愿者招聘、使用、培训、待遇、人身伤害保险等政策作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志愿者的工作,提高志愿者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再次,要做到责权利明确、管理科学,强化监督机制,加大执法保障力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和矫正工作者的待遇。最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业务培训,可选择定期和短期的矫正业务培训班,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创建政治坚定、业务素质高的专业化的社区矫正队伍,为顺利启动和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坚持建设与落实并重,逐步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首要的任务是如何依法落实和规范的问题。各地要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教育矫正和工作管理制度,形成环环相扣、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权责明确,严密高效的管理格局,做到社区矫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确保社区矫正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各项工作都能规范有序的运行。进一步完善教育矫正措施,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一是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要对矫正对象做到“摸得准、管得住”,切实加强控管措施,防止脱管失控现象发生。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管理与教育相结合,惩罚与帮助相结合,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确保矫正效果。二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完善教育矫正方法,保证矫正工作质量。要对社区矫正对象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犯罪类型、人身危险性、回归社区趋向程度、接受矫正的阶段性心理特征等不同角度,探索分类矫正、分级别矫正、分阶段矫正、个案矫正、心理矫正等矫正措施,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同特征,积极探索社区矫正的不同工作方法,努力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在我国,社区矫正就是指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罪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四类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司法所),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在2003年开始试点,2009年时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迅速发展,覆盖面逐年扩大。并且在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把社区矫正写入了想《刑法》,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同时也预示着现价段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将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将进一步向着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发展和完善。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也更多的暴露了出来,比如说矫正人员外出打工脱离管理现象不断增多,还有就是随着社区矫正法规、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司法所面临的工作任务愈发繁重而相应人员、装备、经费却不能配套。这些问题和矛盾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该如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解决好这些困难、问题和矛盾,在今年4月,笔者结合梁河县司法局河西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和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一些想法。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现阶段社区矫正人员的各项情况

河西司法所自2009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48人次,累计为期满社区矫正人员解除矫正18人次,现在册管理的社区矫正人数为30人。在这30名社区矫正人员中,男性有26人、女性4人;未满18周岁的2人、18至45周岁的21人、46至60周岁的5人、61周岁以上的2人;高中文化的1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的29人;被宣告缓刑的26人、被裁定假释的2人、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2人;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6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11人、侵犯财产罪的6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7人。30名社区矫正人员分别居住在河西乡8个行政村的94个村民小组中。

通过对这些在册社区矫正人员的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30名社区矫正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大概在87%)的人员正处在中年、壮年时期,而且男性居多,他们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或重要成员,承担着家庭里很大一部分的经济负担,而同时他们本身却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他们在犯罪过程中多数人是属于故意犯罪。

(二)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些主要工作机制

一是对所有在册的社区矫正人员建立档案包括执刑档案(主要包括法院、监狱的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和工作档案(主要包括社区矫正宣告书、社区矫正责任书、社区矫正人员基本信息表、矫正方案、通话记录、走访记录、谈话记录等),做到一人一档、一事一表,及时登记、及时记录、及时总结。

二是在接收社区矫正人员时,为其制定对应的矫正方案,成立一对一进行帮教的矫正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一般包括司法所工作人员、矫正人员所居住的村委会干部、矫正人员所居住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干部、矫正人员的近亲属)。明确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明确矫正监督人、明确矫正志愿者,并与之签订相关协议,明确责任,加强沟通联系,协同管理,各司其职。

三是严格落实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做到周闻其声,月见其人,司法所要求矫正对象每个星期给我们至少打一次电话,汇报工作生活情况。同时,每个月至少到司法所来一次进行思想汇报,并接受月度考核。同时严格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外出或变更居住地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管理,请假外出在七天以内的由司法所登记和审批,并报县司法局备案;请假外出超过七天的司法所登记、签署意见后报县司法局进行审批。针对部分未办理请假手续擅自外出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先向矫正人员进行告知(包括电话联系矫正人员进行告知和向矫正人员亲属发送告知书)要求其限期(一般为两周)返家,如若逾期未归的,司法所将向县司法局提请给予矫正人员警告。

四是积极走访,掌握动态。我们充分发挥矫正小组的力量,定期不定期地于小组成员进行走访沟通,从侧面及时了解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

五是加强对拟假释罪犯和可能被判处缓刑罪犯的社会调查评估。评估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征求罪犯家人、罪犯居住地村民小组、村委会的村民、干部的意见;其次要对罪犯以往的社会经历和一贯表现进行认真了解;最后征求所在地派出所得意见。

二、当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要求外出打工的社区矫正人员增多

近年以来,随着正处在中年、壮年时期,主要承担家庭经济重任的社矫人员不断增多,导致越来越多的矫正人员的家庭和矫正人员本人都希望外出到发达的省份进行打工赚钱。而他们外出的想法和理由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认为当前的环境不好(如毒品比较泛滥、周边朋友亲戚吸毒的较多、没有固定工作的机会),到新的环境去,能够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避免和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接触,可能更容易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赌博、好吃懒做、酗酒);第二能通过赚钱偿还一些债务(比如一些因故意伤害而获刑的矫正人员,他们在被刑事处罚的同时很多也都承担了较高的民事赔偿,往往他们的民事赔偿责任都会把家里的经济掏空有的甚至因此背上债务);第三家庭主要成员(如妻子、孩子)都在外面打工,整个家庭可以说都已在打工地,自己外出打工就能和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

然而,按照目前的管理规定矫正人员请假外出最多就是一个月,而且也不可能给予矫正人员连续请假。而希望通过变更居住地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矫正人员,又要面临着比较严格复杂的程序和原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变更地司法行政机关的态度(是否批准、是否接受)等问题,所以往往很多矫正人员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去办理相关手续,擅自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增多。

(二)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各机关之间缺乏联系沟通

社区矫正工作虽然是由司法行政机关主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与多个部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如果各部门之间联系不够,不能各自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往往就会影响到矫正工作的质量,列如,一名矫正人员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导致可能重新犯罪被公安机关进行刑事拘留或者逮捕,如果公安机关没有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通报,司法行政机关在联系不到矫正人员的情况下就会动用大量的行政资源进行查找,这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还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而且有可能让矫正人员逃避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给予的相应处罚。

(三)日益加重的工作任务和与之相配套工作人员、装备、经费存在矛盾

当前这一矛盾在基层司法所表现最为突出。司法所承接着社区矫正的所有日常工作,但是现司法所工作人员较少,工作装备也比较滞后,其它各项工作任务又比较繁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质量。以河西司法所为例,河西乡国土面积为102平方公里,司法所共有两名工作人员,有摩托车一张,而现管理的30名社区矫正人员又分别居住在不同的村民小组内。以致于每月的走访都要耗尽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司法所还管理着47名刑释解教人员,还要开展司法所其它业务工作如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以及乡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中心工作。可想而知工作人员在分身无术的情况下,在对工作的深入推进过程中就会打折扣,就会影响到工作质量。

(四)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社区矫正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社会对其的认知程度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参与社区矫正管理的积极性,相对的也就加重了该项工作对行政资源的依赖、加重了主管机关的工作负担。如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比较滞后,缺乏一直拥有专业专业素质(熟悉我国法律、拥有专业心理辅导能力)的志愿者队伍,民众缺乏义务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性。三、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的立法,规范全国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当前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虽然已对社区矫正有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出台《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但是笔者认为还不够,还需进一步让全国的社矫工作规范和同步起来。因为由于各省的情况不同,各省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遇到一些需要跨省份处理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如社矫人员要求跨省份变更居住地的情况时,就会有因为依据不同,口径不一等问题实质上影响到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让一些确实符合变更居住地的社矫人员在实际办理中遇到困难导致擅自外出现象增加。

(二)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社区矫正的宣传和帮扶

由于社区矫正是一个新的事物,很多人都对其缺乏认识,在寻求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时候就会产生困难,就会加重对行政资源的依赖。如果能够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帮扶,让社区矫正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知,提高影响力。可能就会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向这里倾斜,这样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存在困难如经费、人员等问题就会得到缓解。

(三)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

首先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对待社区矫正工作,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其次各部门之间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如每月或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各自通报工作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

(四)强化对拟判处缓刑和拟假释罪犯的社会调查评估报告的参考

笔者认为社区矫正人员,在整个矫正期间,是要完全依赖于矫正地的各项资源来对其进行帮扶和教育的。而这些资源的优与劣则是体现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上。如果超出了当地本身的承载能力,势必就会影响到该项工作的开展。如果能在对拟判处缓刑和拟假释罪犯,判处缓刑和裁定假释前,在适用法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罪犯的社会调查评估报(告包括矫正地的各项情况、罪犯的家庭情况等),我想这样可以给好的发挥社区矫正的职能,真正让罪犯早日回归社会。

下载社区矫正100问答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矫正100问答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 一、名词解释: 1、深度访问法: 又称临床式访问,它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窃、吸毒、自杀)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问。最初常用于个案工作的调查、囚犯的......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工作获得成效:(第二组) 1、全市社区矫正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3月5日,为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安全管理,市矫正办制定并下发了《社区服刑人员动态分析工作暂行规定》,《规定》明......

    社区矫正

    二○一一年度达坂城镇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 责任状 达坂城镇司法所 为进一步做好达坂城镇“五种罪犯”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加强......

    社区矫正

    浅谈我国社区矫正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障碍 小组成员:李磊黎明武鹏蒋杭翔牛龙田志祥 社区矫正就是指通过各种非监禁刑罚使罪犯得以留在社区中接受教育、改造,以免监禁刑可能带来......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调查报告【摘要】:作为我国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社区矫正所体现出来的发动社会力量来矫正改造罪犯......

    社区矫正

    1.社区矫正定义: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人员置于社区矫正机构,有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裁判,裁定和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

    社区矫正人员日常注意事项问答[5篇模版]

    社区矫正人员日常注意事项问答 01、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生活出行受到哪些限制?答:根据刑法、刑诉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社区矫正人员未经司法行政......

    社区问答

    社区预防问答:1、从管理的理论和原理方面简述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作用。① 预测和计划 ② 组织和指挥③监督和控制 ④ 挖潜和创新2、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目的:①构建城市卫生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