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程仕波,《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综述》,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 第 4 期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课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少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比较 研究,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还有待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的研究关注较少。有鉴于此,今后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扩大学科视野,主动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转换研究范式,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立场,世界眼光,问题意识、学术思维,科际整合”基本特征的研究范式;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实证研究。学术界针对大学生社会卞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途径和对策等方而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较人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试着梳理现有研究的脉络并加以归纳总结,以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王 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理论导报,2008年08
一年多来,学术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多层面探讨的同时,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研究,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和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方面,主要从概念界定、必备要件、基本内涵和特征等方面展开探讨;在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吴 莉, 张 杰, 廖桂芳, 黄亚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研究文献综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2期
理论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领域的关注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涵义与特征、类型与机制、过程与规律、效果及其评价等方面。其实践内容主要从改革“两课”教学内容、团学主题实践活动、加强高校政工队伍建设和更新教育载体等角度展开研究。通过已有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从青年心理学,特别是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以及接受规律等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接受机制的理论研究缺乏。(2)缺乏目标明确、依据充分、效果明显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实践体系。(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研究实施策略和路径缺乏系统研究,学科化不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十分缺乏。(4)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探讨方面,未见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证研究。核心价值观接地气进家庭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分页下载分章下载整本下载在线阅读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
【作者】 田海舰;
【导师】 戴木才;
【作者基本信息】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2008,博士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根本着力点和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对于推进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实践运动、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社会主义价值观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存在着革命的逻辑、建设的逻辑与改革的逻辑之间的差异。对平等、博爱、和谐、幸福、劳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构成了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基本点;而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友爱互助、富裕和谐、自由则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前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既有理论贡献又有历史局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艰辛地探索,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多内容多层次的理论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其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共同富裕是经济的核心价值、人民民主是政治的核心价值、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社会和谐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的核心价值。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价值选择和价值理想。当前,从国内、国际形势、历史经验和党的建设来看,加快确立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从学理依据来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从现实基础来看,我国已经步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具备各种有利条件。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核心地位与兼收并蓄、广泛性与先进性、价值现实与价值理想相统一等方法论原则,处理好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非科学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人类文明普适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既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对人类的价值,又标示出社会主义价值的美好前景。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将把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使社会主义向更加健康方向发展的新经验、新范例和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同时,全球化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和复兴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景辉煌。更多还原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indispensable aspect of develop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 basic point of application and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pushing the socialism to the advanc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essence and the highest abstrac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building the...更多还原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Key words】 the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re Value System; the Core Values; Prosperity; Democracy; Civilization; Harmony; Human’s Fre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
摘要:研究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然后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于历史演进,最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总结。
Research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
(*****************************
Abstract: Researc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nee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ulture,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sour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summarized.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并系统阐释了这一概念的四项基本内容。随即学术理论界多角度、多层而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遂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党的十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学者们更是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多种提炼思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同时也带来了似乎更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问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和同质性。两者都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受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者是对同一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两种不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框架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四个基本内容,相互承递、有机统一,构成一套多层次、多角度的价值体系,分别从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和道德准则等不同层次上,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完整的价值参照系和建设标准。在这个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框架体系之中,既然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那么显然就应该存在把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联系、贯通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因为“从价值的本质、价值的作用到价值的创造、价值的认识、价值的实现,其中每一个部分都离不开价值观念和对一定价值观念的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包含丰富内容的价值体系,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根本的观点和最概括的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灵魂。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最高价值、核心价值、基本价值与具体价值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的价值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升,是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共同指向,没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失去共同的目标,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炼。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大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大厦的观念模型和崇高理念。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是一体两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先进人物或政党在白己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要凝练白己的核心价值观,并根据社会的具体状况,制定该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达到凝聚社会成员的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
与历史演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问题是一个理论热点,也是一个理论难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者较多,由于出发点和视角选择的不同而造成研究结果的差异。有学者认为中国儒家思想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提供了深层理论资源和方法论依据。罗文东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吴新文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获取思想灵感,必须从延续一百多年的世界和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吸收丰富营养,必须从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借鉴经验教训。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既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有学者把马克思
主义实践观点作为价值观问题的本体论立场和
方法论预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逻辑框架,并为我们批判性地认识和解构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探讨现实社会中合理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原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前提和基本方法。李英、盖伯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生产力论基础之上的。吴仲、刘新刚则从《资本论》文本的视角出发,认为马克思是“按照商品价值的辩证运动的顺序”即“商品一货币一资本”这一逻辑顺序完成了“对资本物象的解蔽,揭露和批判了蕴含在资本主义物象背后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消解资本主义社会,生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按照相反的方向展开分析,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人认为马克思只有关于经济学领域的价值的概念,不存在自己完整的价值学说体系。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有着自己的完整价值学说体系。例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亦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消除物役、消除人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人的真正自由的根本途径,也是把社会、公民凝聚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在。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围绕这一核心逐次展开。董德刚教授认为:“价值观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提出注重研究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研究比较薄弱,需要发掘有关思想资源;二是当代中国价值观问题十分突出,应当护以重视;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不少问题值得研究。”袁祖社教授对学界关于邓小平价值观理论进行了综述性研究,将邓小平价值观有关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点校和梳理,为我们认识和研究邓小平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较为全面的学术视角。李忠杰教授则认为邓小平的思维中渗透和包含着非常深刻的价值论思想;江泽民同志不仅对价值问题给护了越来越大的关注,而且赋予了价值问题更高的理论地位、思想地位乃至政治地位,并且,江泽民同志实际上越来越多地触及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表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问题紧密相连的是历史演进问题。在这方面,田海舰和邹卫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原始的丰富多样性到历史的具体性的展开,表现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存在着革命的逻辑、建设的逻辑与改革的逻辑之间的差异。进而他们从历时态角度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历史考察,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提炼与当代建构提供了学理支持和铺垫。学者李晓东从历史维度、社会现实维度、时代超越维度三个维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认为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其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从社会现实的维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其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从时代超越的维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其追求和谐的理性精神,从而得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性质与基本精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的自主创新”的结论。
由此可见,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和历史演进的研究有一定深度,并且都从各自研究的专长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因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出发,似乎都能找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来源,文化的相通性会让更多学者引入更多的看法和观点。但仅此是不够的。在笔者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两个基本的来源,一是理论来源,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史,二是实践来源,即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以及经验教训所提供的启示。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梳理、解读和审视从经典作家到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领导者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或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到胡锦涛的“一脉相承”中归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等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比较中,在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主义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分析中,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
内涵
通过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考察,依据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任务和价值理想,基于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超越,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概括如下: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随着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
(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根本在于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是否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
(三)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一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这就是我们的民主观。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是切实的、具体的,因而是真实的民主,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少数人垄断公权力、为少数人服务的民主,是形式和内容相分离、原则与实践相脱节的虚假民主。
(四)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公平正义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在以往一切剥削压迫制度下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道义废墟中孕育生长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占据着公平正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道义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五)团结和谐
团结和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加强全党的团结、党和人民的团结,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各政党、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及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局面;就是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下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是在人类共同命运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 谐,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团结、和谐,是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价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有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有力量,才能取得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党的团结统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鲜明地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团结和谐还意味着社会大局的稳定,而稳定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倒一切的核心利益。
(六)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继承优良传统,又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既虚心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发展进步。唯有开放,先进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得来;唯有包容,吸收借鉴优秀的文化,才能使自己充实和强大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
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
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4:18-24.[2]柯缇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红旗
文稿,2012,02:4-7.[3]徐艳玲.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述要[J].理论月刊,2012,07:5-10.[4]杜飞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哈尔滨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7-20+135.[5]禹国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8,02:71-74.[6]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
思主义研究,2010,12:127-135.[7]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
中央党校,2008.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三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三题
万资姿
2013-2-23 6:38:42来源: 《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3日 11 版)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实践需要并孕育伟大的价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精神是什么?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辉煌走向辉煌的伟大价值又是什么呢?对此,党的十八大给予了十分明确和响亮的回答,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国家理念,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国社会精神,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公民品德。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培育与践行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从“体系”转向“观”
我们都知道,自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被提出以来,理论界给予了持续关注和热烈讨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研究论文和著作纷纷问世。然而,随着这项研究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刻地认识到,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求实现从宏观层面的价值“体系”建构走向更为微观层面的价值“观”凝练。
诚如许多学者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是从总体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框架,因此,为了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和方向,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凝练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有必要而且很迫切,但概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易事。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十八大报告积极回应了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诉求和难题,用“倡导”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即明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际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勇于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理论勇气和理论自信,而且明确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和新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三个倡导”为依托
我们知道,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就是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首次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和凝练,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凝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内容方面来看,“三个倡导”最大限度地涵盖了现阶段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诉求,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期待。但在价值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社会各界在价值观方面的确众口难调,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很难做到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的认同,但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各方共同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三个倡导”为进一步提炼出更为精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应有的余地。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而且也可以在“三个倡导”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概括和凝练。
从性质方面来看,“三个倡导”集中提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社会主义”,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尽管“三个倡导”并未提及共同富裕这样的价值字眼,但是这样的价值理念却已隐含在富强、公正等价值表述之中。因此,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表述,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譬如说,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重要价值追求;再譬如说,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公正,正是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主导价值理念。
从方向上来讲,我们所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突出中国特色,同时又要借鉴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彰显人类意义。实际上,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如和谐、诚信、友善,又有对人类共有共享的价值的吸收与借鉴,如自由、公正、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行”
毋庸置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比,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简洁、精练,易于理解、传播和践行,一句话,经过浓缩、凝练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大众化了。诚如有人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词都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了。
价值观是要拿来“用”的。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时,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培育和践行紧密相连,意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会议
上、报刊上的宣传教育,关键是要能够在生活中践行,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们的自觉行动中。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呢?一个总的原则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培育中践行,在践行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过程,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凝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内化于心的自觉追求达到外化于行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践行。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行”。换言之,既要使其内化于心,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追求,更要使其外化于行,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心理层面体察他们的真正价值诉求,注重培育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追求和认同。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朝着内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外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企业作为社会组成的主要单元,应深刻把握企业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企业发展与富强国家建设、企业监管与营造公正平等的市场环境、企业诚信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都有着本质联系。因此,企业应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引导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建设企业文化。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企业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引导企业员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不断增强对国家、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同时又是社会责任的承载者,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企业理念等,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律,又要体现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根据自身企业资源要素、企业目标、国内外市场环境等实际情况长期培育、打造的,能影响全体员工行为的思想理念,是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开展理论研究,形成理论体系。企业文化体系是一个自觉建设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遵循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整体谋划、系统设计、不断完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文化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既要有利于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环境和机制,又要有利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与规范员工行为结合起来,强化员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与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目的;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高诚信度、美誉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要更加自觉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增强奋发进取意识为目的,培育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理念、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观念,为广大员工发展,依靠广大员工发展,发展成果由广大员工共享,有效凝聚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和谐,力求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上都能够不断有新的突破。
企业文化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固有的规章制度不同的是,企业文化是一种强调自律的约束,其与规章制度相比,更具有持久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企业通过向社会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通过自己企业文化被社会的认可,使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在建设企业文化时,首先要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确立应立足于企业的现状,着眼于未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具有企业的特点、行业的特点、主业的特点,并且浅显易懂,能为广大员工和社会接受。其次,要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正确、鲜明,体现行业特点,符合企业战略和发展方向。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经济利益只是目标之一,而不是全部。第三,要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结合起来,录用与本企业文化契合程度较高的人员;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彻于员工培训之中,营造一种强大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行为;将企业文化与沟通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达到上下理解一致,从而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并用企业文化来指导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与完善。
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一盏明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中国文化发展前进的明灯,只有在其指引下,我们才能安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