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油公司模式下班组成本效益管理模式探索
油公司模式下班组成本效益管理模式探索
[摘 要]自油公司体制机制改革以来,基层班组在成本与效益管理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全员成本目标节点管理、单井效益管理、经济活动分析等方面着手,对新常态油公司模式下班组成本效益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成本 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087-01
0 引言
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企业发展进入“寒冬”。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滨南采油厂进行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由原有的厂、矿、队三级职能转换成采油厂、管理区两级职能,管理区下设基层班组。基层班组作为采油厂的经营核算基础单元,是整个经营管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如何以小的、合理的投入获取大的收益,成为基层班组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班组成本效益管理现状分析
1.1 班组员工成本效益管理意识需要增强
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指标,涉及到各方面的管理,同时也涉及到各层次的人员。而班组员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怎样提升经济效益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效益意识淡漠。
1.2 班组成本效益管理水平需要提升
由于班组处在采油厂整体管理体系中的“末端”地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人员基数较少,在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下,基层成本管理陈旧松散,凭“经验”和上级要求做事,成本压力不大。
1.3 成本效益管理机制需要完善
基层班组所涉及到的成本费用,其特点、数量以及发生频率,都决定了班组在成本效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将各项管理制度化,日常工作程序化,成本压力逐级传递,让每个岗位员工都有控本增效意识,人人肩负控本增效责任,才能切实营造全员成本效益管理氛围。新形势下提升班组成本效益管理水平的举措
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原油产量势必不断减少,追求产量的同时,成本随之增加,如何以小的、合理的投入获取大的收益,应该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降低成本和获取效益的潜力。成本的管理方式上,要从单一的成本节约向成本效益化组合变革,做到成本和效益相统一。
2.1 树立成本效益意?R,营造全员参与的文化氛围
开展专题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文化氛围。将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纳入班组文化建设,贯彻到日常的培训和教育之中,提高干部员工控本增效意识,努力培养提高干部员工主动参与成本控制和效益管理的水平和热情;加强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理念建设,加强各岗位的融合,发挥全员参与精神,形成“大成本”的概念,破除旧的成本思维定势,树立“所有成本可控、能控”、“成本一体化”等先进理念。
2.2 深化精细管理理念,探索全员成本目标节点管理模式
把基层班组作为成本发生最直接最前沿的管理控制单元,进一步细化班组的成本管理,把成本发生的每一个环节看成一个“节点”,把每一个节点作为一个成本控制目标,将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内容落实到最基层,找准成本管理控制的每个节点。在生产运行方面,将单井、单台设备、单条管线都按照节点分别落实责任到人;在成本费用管理方面,维修费、电费、材料费等各项费用分别进行,承包到人,确保每个节点费用有人负责。
2.3 增强单井效益管理,实现油藏开发单元效益提升
以单井核算、单井承包为基础,以提升单井综合效益为目标,通过量化目标、明确责任、创优排名、激励考核,促进单井效益管理不断增强,实现油藏开发单元效益提升。
(1)单井效益阶段评价指标的建立
单井效益阶段评价是以阶段成本比值为依据,对单井阶段效益作出有效和无效的评价,建立了包括成本、产量和生产时间3个变量在内的数学模型,判断单井的阶段效益。
相应地,建立以下3个数学模型:
?? 理论成本(P理)的数学模型
P理=MQ*P区=T/24*Q日*P区
?? 实际成本(P实)的数学模型
P实=C电+C维护+C材+C人+C处+C输+C修+C其他
?? 阶段成本比(MP)的数学模型
MP=P实/P理
根据核算单井的阶段成本比大于1还是小于1,判断出单井是否经济运行,以评价表为依据,每月对所有的油井进行单井阶段经济效益评价。
(2)单井效益评价图版的建立
建立横坐标(x)累计产量、纵坐标(y)指示费用为控制区域,以全区单井计划平均月度产量和单井计划平均月度总费用为分区指示线,销售收入线为基础指示线,依据各单井月度累计产量和总成本实际发生情况,在图版上生成指示点位,可以标定月度单井效益区间。
(3)单井效益分析评价
本次单井效益评价是以XX年度评价结果为依托,通过对管理区东片90口油井统计结果来看,低效区油井共 22口,中效区油井共49口,高效区油井共14口,无效区油井共5口(如图1)。
2.4 开展班组经济分析,关注成本节点变化
每月开展经济分析活动,形成计量站月度分析报告,把当月发生的各项成本分类分因素进行汇总分析,与去年同期对比找到管理漏项,采取措施进行弥补;与其他班组同项费用的单耗对比,找出管理上的短板,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和扎实的工作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减少成本费用的发生;与上月对比,找出在生产运行、生产管理上的缺陷,就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下步工作重点,明确具体目标,落实责任人。
2.5 精细成本效益目标考核,确保执行落实到位
确定成本控制节点,把全站所有节点归集到单井、单人、单台设备,形成区到站、站到岗、岗到人的层层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制定考核办法,对成本节余的进行重奖,对成本超支的进行重罚。提升班组成本效益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
3.1 提升了队伍整体素质能力
深入开展成本效益管理,不仅促进了班组生产经营任务和各系统指标、目标的完成,还使基层班组掌握了更加切合实际的管理指导思想和方法,对整体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3.2 提升了队伍向心力、凝聚力
通过成本效益管理向基层班组的传递,明确了管理重点和方向,减少了无效、低效工作量,增强了工作吸引力和干部员工的认同感、成就感,队伍的工作热情和个人智慧得到了有力调动和充分发挥。
3.3 提升班组精细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把管理精细化的理念,渗透到班组、岗位,把成本指标、责任、奖惩措施落实到员工,实现了成本管理全员参与、全程优化、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油藏经营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高艳.班组核算:实现成本控制的动态管理――以大庆油田采油厂班组核算模式为例,财会通讯.2010(9)
[2] 赵永瑞.油田企业单井成本管理之改进,财会月刊,2012(5)
第二篇: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成本管理粗放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的重要问题,非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不健全的责任管理及其激励机制、人工化的支持手段等是阻碍解决上述问题的症结。从责任成本的角度探讨了实现企业集约化管理的途径: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加强成本与责任之间、责任与作业单元之间关系的管理与控制,从而支持动态成本控制,实现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化。提出了成本责任流及其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作为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并重的集成动态管理手段,是解决企业成本管理粗放问题的有效手段。
1引言
传统的责任成本管理,以责任会计学为方法基础,通过划分责任中心,制定并分解成本预算,把成本计划与责任中心联结起来,通过内部结算、责任转账和责任仲裁等形式,完成责任成本的管理,形成责任成本控制体系。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使全体员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己任,积极、主动地为完成企业经营目标而工作。它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是一种强化人员管理的手段。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对责任成本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先进制造理念不仅注重从技术到技术的实施方法,而且重视组织、管理和人员的作用,成本管理模式必须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在现代制造技术环境下,网络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为传统责任成本控制机制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信息支持系统可以把各种成本信息、制造信息高度集成,为责任成本控制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它提供了把静态的成本动态地管起来的物质条件,突破了手工管理的瓶颈制约,使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的实施成为可能。近年来在管理会计领域对作业成本法、成本企画(又译目标成本规划)的深入研究,也为责任成本控制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本文作者期望在传统的物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管理模式基础上,针对制造企业的特点,探讨成本责任流管理的机理及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实施。
2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概念及定义
2.1理论来源
动态管理思想体现在许多先进管理模式(如CIMS、MBpII、ERp)中,它把一个个孤立的、静止的活动按照事物运动规律和其自身发展逻辑联结起来,把事物间的联系作为事物运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了组织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许多先进管理模式所采用。
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和责任成本制在企业应用较多。标准成本是在提高效益和消灭浪费下的预计成本,也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条件下争取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是把成本目标从企业目标体系中抽取和突出出来,并围绕它开展各项成本管理和其它管理活动,以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发生和费用支出。成本企画和作业成本法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画本质上是一种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需要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形式上采用“倒推”确定目标成本,主要着力点是帮助企业开发设计新产品,或者对原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有市场竞争力;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作业量代替生产工时作为成本分摊的依据,是适应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环境的成本控制方法。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与责任成本制存在着某种共同联系,而成本企画为责任成本管理中责任成本的确定和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业成本法为分摊成本和划分责任中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责任成本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吸收成本企画、作业成本法等最新研究成果,创立适合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成本责任流理论对责任成本控制理论进行了拓展,它以动态管理的思想,结合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先进制造技术,力求建立基于信息系统支持的成本控制体系,以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从强化人员责任管理人手,以信息技术支持为依托,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为目标,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2.2作业单元
作业是指作业单元根据责任而从事的生产或业务活动。从成本意义上讲,作业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换句话说,它是耗用资源的活动。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是一种可以量化的计算成本的客观基准。作业单元是指企业内部的部门或个人,它与企业的组织机构相适应,是承担企业活动的组织或岗位,它有自身可以控制的成本发生,能够清楚地承担成本责任。任何一个作业单元中责权利都能够紧密结合。作业单元是从事作业的活动主体,它对应于企业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层次,根据职能可以分为管理作业单元和生产作业单元。管理作业单元控制本单元费用的支出,同时其作业对生产作业单元的成本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设计部门是一个作业单元,它除了控制设计费用的支出之外,它的设计结果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
作业单元概念有别于责任中心的概念,它不一定必须可以独立核算。比如,采购环节购进了劣质材料,其价格和采购成本符合采购作业单元的责任成本要求,但是在后续生产环节,由于材料质量问题出现了成本损失,那么,从采购这一作业单元,直至发生质量事故的单元,其间各个作业单元的成本损失都是由采购作业单元累积成本责任的偏差造成的,即采购作业单元的成本责任并没有在采购环节完结,它随着物流和工作流而向下游传递。而这种累积责任造成的损失一旦发生,有时采购作业单元是负担不起的,也就是无法进行经济核算,只能以其它形式追究其责任,这是作业单元与责任中心的本质区别之一。作业单元是责任成本管理中责任中心概念的拓展,是动态管理理念的体现,成本责任在各个作业单元间的传递形成成本责任流。
2.3成本责任
广义的成本责任是指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作业单元,根据其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所应承担的一定的经济责任,这种经济责任是与企业的费用、支出、利润相关的。狭义的成本责任是指对作业单元承担活动后,结果偏离正确性的一种过失性成本度量。成本责任是与作业单元相联系的,它是分析、评价与考核成本的一组可度量、可评价的指标集,是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是作业单元为履行责任而进行作业的结果的正确性标准。例如企业的采购成本总预算是企业活动的目标,材料采购运输成本预算就是一种成本责任。
根据以上的定义,成本责任可以用函数的形式简单描述为:
CR=f(A.,AC,CRB)其中,CR(costresponsibility)表示成本责任,A(activity,)表示作业,AC(activitycell)表示作业单元,CRB(costresponsibilitybenchmark)表示成本责任指标集。
没有保证成本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需要由企业整体来承担,最终要落实到个人。只有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来努力完成好自己的责任,避免损失的发生,企业才会有竞争力,这就是企业.的成本责任。成本责任清晰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正确甄别和确定成本责任是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关键之一,科学的成本责任管理体系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可操作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4成本责任元和成本责任流
成本责任流是指由不同成本责任元根据上下游关系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传递成本责任的成本管理活动过程。成本责任元对应于作业单元,是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构成单位。
对一个产品或生产项目而言,成本责任是伴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而发生发展的,随着产品生产过程的变化,成本责任也会发生转移。作为一个完整的事物运动过程,成本责任需要进行分析、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奖惩,以体现责任的约束作用。因此,我们把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内成本责任的产生、分解、转移、分析、考核以及与之相关的奖罚等处理过程称为成本责任流。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通常强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这三种流在本质上强调的是其流动的正确性,如物流强调物料流动过程的正确性。责任流是在上述诸流的集成和流动的运动过程中,对其正确性实现的保证。成本责任流是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工作流中成本要素流动正确性的保证,它是将上述诸流中成本要素的正确性与对企业组织及人员的管理集成于一体而形成的,它是集成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工作流之中的一种特殊的流,伴随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流动而流动。
CIMS体现了一种动态管理的思想。就责任成本来讲,以动态管理的观点来看,某一个作业单元的责任成本不仅存在于本单元,而且以累积成本的形式存在于其下游各作业单元,即责任成本存在传递和流动的现象。通过上下游作业单元间成本责任的传递机制,成本责任随着业务流程而流动起来,各作业单元之间由此联结成一个整体。
2.5成本责任流的构成要素
成本责任流由成本责任元、定位和结构三要素构成。成本责任管理要求责任元清晰,定位准确,结构合理。成本责任元由责任承诺、责任活动、责任评价结果组成,它本质上是责任成本分解、作业、责任约束及奖惩等活动的最小结构单位。定位是对成本责任根据作业单元进行分解的活动,也是成本责任被分解后所处的不同层次。它为实现对成本责任的考核提供条件,是成本责任流实现正确流动的前提,是使成本责任在不同的作业单元层次上与相应的作业单元实现准确对应的活动。如果立足于整个系统并且从经营期的起始点长期地看,则所有成本项目都应该是可控的。所以可以从企业整体出发,在不同层次上把企业总的成本责任分解成不同作业单元的成本责任,从而实现成本责任的定位。
成本责任是企业活动(作业)和企业组织(作业单元)的函数,是企业对组织和人员实施的一种约束。责任依附于企业活动而产生,并建立于企业组织基础上,企业活动以及企业组织都具有层次结构,因此责任也具有层次结构。对外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承担企业责任;对内部,企业责任由企业内部的各组织单元来承担,这种组织单元可以是对应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单位或部门,也可以是根据企业成本责任定位要求重新划分的作业单元,即承担成本责任的组织单元不仅要适应于企业的组织机构,还要满足能够划清成本责任、能使责权利紧密结合等成本定位要求。无论是班组还是个人,只要能满足建立作业单元的成本定位要求,也可以成为一个作业单元。所以,可以形成两种模式的成本责任结构,即把企业各组织单位承担的责任称为部门责任,部门责任落实到不同岗位的人员,形成企业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的层次结构;再一种就是企业责任―各层次作业单元责任的层次结构。
3成本责任流的流动机理
成本责任流的流动机理包括动因、传导机制、保障机制。
动因。动因由结构性责任动因和执行性责任动因组成。责任是与组织结构相对应的,组织结构中的不同管理层次的不同部门(作业单元),对应于自身责任具有不同的权力与权限,这是成本责任产生流动的结构性动因。责任总是与一定的活动相联系,活动的正确性由于责权利挂钩机制而对从事活动的人产生作用。伴随着产品生产制造过程,它的成本责任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到达正确的作业单元,所以责任具有相对时间性,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责任时间性和责权利挂钩机制,是成本责任产生流动的执行性动因。
传导机制。随着完成由原材料到最终产品这样一个完整的制造过程,成本也逐渐由原材料开始累积转移到产品当中,成本责任随之顺次转移到不同的作业单元,即作业单元对应于企业活动顺序而具有责任传导顺序。如果某作业单元将工作转交给下个单元继续进行,说明该单元的责任已经完成,后序作业单元则要对前序的成本责任进行核实,并开始新成本责任的实施。以动态管理思想,对责任转移要区分独立责任和累积责任。独立责任是指本岗位工作引发的成本责任,而累积责任是指融入前序成本责任在内的一种累积责任。责任传导机制就是要建立独立责任与累积责任的区分和计量机制,明确各作业单元的责任以及上下游作业单元间成本责任的交接关系。传导机制是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保障。
保障机制包括约束机制、责权利挂钩机制和监督仲裁机制。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思想之一,是将企业的成本责任分解为能够相互约束、相互制约的多个作业单元的成本责任,由相关作业单元来实现自我约束。例如,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责任可分解为采购员的订单管理和价控员的订单审批,二者之间就有一种责任约束关系。建立好责任约束机制,是成功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重要保证。责权利关系是成本责任流的重要要素,在建立责任约束的过程中,要明确责任,依据责任确定权力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利益,利用激励机制引导作业单元实现责任,避免恶性制约,促进良性制约。建立起责任约束机制后,必然产生一些制约因素,要鼓励对企业有利的制约,克服不利制约,当出现不利制约后,要有一种机制去解决它,这就是监督仲裁机制。监督仲裁机构的特点是:一要独立于责任或利益双方,二要能从企业全局出发进行仲裁。
4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
成本责任流管理就是将成本责任通过一种机制或模式分解落实到作业单元,并加以考核。它通过对成本责任的产生、分解、转移、分析和考核进行计划与控制,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它是把成本管理与强化人员管理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是落实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的手段之一。
第三篇:浅析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管理模式 评定机制
论文摘要: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高校实施了全面的教学改革。本文依据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倡构建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品德教育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创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英语能力评定机制。
一、导言
国家教育部在20世纪末就提出了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进行改革,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下功夫。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和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笔者总结了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在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教改与实践。
二、实施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特点,导致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劣局面,而且由于缺乏学生实践的过程,它不仅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精选教授内容,挖掘重点、难点,突出要点,让精讲成为教学的点睛之笔,把教师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
1、精讲——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旨在摈除传统的填鸭式的授课格局,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特点,创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恰好体现语言习得的规律,并使得学习过程轻松、快捷,使学生的多项技能得到全面地发展。
例如:在讲授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时,让学生上黑板造句,通过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时态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后,再进行点拨,以比较的方式总结出二者的区别,同时辅以典型的练习,达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例句:谁(已)打开了窗户?谁打开过窗户?
造句:Whohasalreadyopened
thewindow?Whoopenedthewindowbefore?
时态: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
构成:have/has+Ved(过去分词)Ved(过去式)
比较:窗户现在还开着窗户过去被开过
点拨:可与just,yet,already,since,for等词连用只与过去时间状语连用
重点:对现在产生影响只表示过去的一个动作
总结:现在完成时的动作现在可能已完成,也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
一般过去时的动作只发生在过去,一般现在不再做。
练习:(1)我已入团三年了/三年前我入团了。
(2)自从我来到包头就一直住在这里/我以前住过这里。
(3)她刚刚洗完衣服/她早就洗完衣服了。
通过分析、总结后,把时态重点体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使讲授的知识有授必果。
2、多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单元特点,认真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训练计划,确保每次有一个主题,通过相关词汇、句型、语言点的整合,使学生自然记忆、轻松吸收、快捷掌握,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1)练习活动:通过课上学生之间(同桌、小组)及师生之间互动交际,提供足够的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练中习得语言能力。
(2)练习内容:练习的内容要在讲解的基础上扩大、延伸。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使学生不仅掌握授课的内容,也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一般将来时时,不仅训练学生will/shall与begoingto的用法,而且扩展了趋向动词come、leave等词+ing后表示将来的语法现象,还让学生领会beto/beaboutto等短语的应用区别。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运用相关知识的技能。
3、广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检测的内容全面化——超越出讲、练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检测的形式多样化——与讲、练的内容、形式等相互呼应,使学生在题型方面见多识广,以便能从容应对以后的各种测试。
(3)检测的结果促进化——多方面、多角度地反馈信息,可检测教师教学中的不足,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发挥教与学的反拨作用。
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灵活多样的小测试活动,在自愿组成的小组之间进行,如:听力测试、语法专项测试、英语对话、问题抢答等,目的是使学生们在听(听力测试)、说(演讲比赛、对话)、读(朗读比赛)、写(作文比赛)、译(上黑板翻译语法句子、问题抢答)各方面都得到实践体验。
例如:测试冠词时,让各组代表上黑板翻译句子,经过三轮比拼后,全班给各组打分,最后对优胜小组通过展板给予表扬。
这种随时进行、了解学生掌握专项知识的检测,不但不会对学生造成心里压力,相反会使学生获得很强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学生的优秀成绩可给予记载,作为期末总评的有利条件。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抢答、踊跃表现。学生认为:通过打破由一卷定成绩的僵化、不合理的评定机制,建立起富有弹性的学期成绩评定机制,更能公平、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个人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
三、建立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和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应按新世纪教育的要求教书育人。在教师施教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行为、品德问题的矫正、生活经验的获得、做人准则的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个性的形成更是依靠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以及依靠对教师的品格、风范、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模仿学习来获得。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如何就成了育人成败的关键。
1、注重学生思想教育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笔者始终怀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来对待学生,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而又理智地要求学生,对每个学生都真诚地爱护,热情地关切,深切地同情、友善地对待,平等地尊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精神高雅、品德高尚、遵纪守法,讲社会公德、具有良好个人修养的国家栋梁之才。
(1)在奥运火炬手到达本市期间,通过组织学生到市府广场列队欢迎,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奥运会举办成功的良好祝愿;在玉树地震后在班里号召学生捐款表示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倡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醒学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饭;笔者在课后关掉一些教室的长明灯、拧紧长流水的水龙头都设法为学生起着表率作用。
(2)安排学生结成对子(对助人者总评可加分),互帮互学;组织各小组用英文进行演讲、书法、歌曲、单词接龙等竞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明显,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更体现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除了严格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复习、练习外,还要竭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使用几种常用的英语字典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收听BBC、VOA英语广播等内容,通过让学生用英文进行自我介绍、写求职信、网上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精神。
四、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英语能力评定机制
科学的教学检测和评定为教学提供了科学的反馈,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方向。笔者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新的英语能力评定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英语能力评定过程中,笔者将各种评定方法进行量化,改变了仅以试卷来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或能力的做法,建立起富有弹性的成绩评定机制:学期总评成绩100%=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期中卷面+测试+作业+学习态度各10%,学习态度:刻苦学习、主动提问、踊跃发言、帮助同学、协助老师、积极建议、参加竞赛活动、出勤等)。由此,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例如:某学生的期末卷面70分,期中卷面为75分;他参加了听力测试、演讲、朗读、抢答、翻译等活动;作业全面、但出错;学习态度:刻苦学习、帮助同学、协助老师,但有缺勤;那么其学期总评成绩为:期末成绩42(60%x70),期中卷面8(10%x75)、测试10(10%)、作业8(10%)、学习态度8(10%),总计:42+8+10+8+8=76。
这种评定机制切实作到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监测,使科学的素质教育方法与科学的评定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五、结语
教学过程应以学习为主、以学生为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评定机制应监测全部教学过程。经过从教学、教学管理模式的尝试到英语能力评定机制的改进,笔者期望英语教学能最终实现全面的变革,切实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高秀丽.大学专科英语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38.[2]刘春林.高职教育中教师的自我更新与完善[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6-278.[3]刘靖.新形式下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6,12(下).□
第四篇:油田电网适应油公司发展模式的科学探索(终稿)
油田电网适应油公司发展模式的科学探索
2012年9月,油田供电管理中心在分公司范围内率先完成了基层队站四定工作,至今已有近一年时间。一年以来,油田电网又新增了变电站2座,输电线路200公里;工作内容又增加网电钻机供电、注氮设备供电等。虽然电网规模和工作任务有了新的增加,但是各类用工总量未增加一人。两座发电厂的运行,3259公里输电线路的运维管理,16座变电站、131个双电源用户的巡视操作,以及新建输电线路的验收投产等等,这样的规模和工作量如果放到东部油田,用工配臵标准至少需要500人,但我们现有的各类用工总量仅有278人。
无论电网规模怎么扩张,用工总量却没有增长;无论服务保障内容如何延伸,队伍机构框架却能维持不变;无论电网运维难度怎么加大,供电服务质量却能保持不降低。供电管理中心依靠什么实现创新驱动、价值优化的科学化管理,如何走出了一条适应油公司理念模式,高效、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工作制度的调整是优化用工的前提
面对油田快速发展的实际,只有对现有不适应发展要求、不符合管理现场实际情况的工作制度进行调整,才能实现优化用工,保证工作效率。
对发电厂运行值班方式的调整。2006年以来,发电运行一 直实行六班三运转,三班两倒,12小时值班的工作模式,人员配臵至少24人。2011年,中心对发电运行工作模式进行了调整,通过报表自动记录和视频监控主动报警技术代替值班员夜间坐班值守,值班员夜间12点后即可正常休息。这样,值班员休息得到保障,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由此将发电运行班由六个压缩为四个,在保证运行质量的同时,减少用工8人,实现了劳动用工与工作效率的最优。
针对输电线路运维模式的优化。按照国网公司的管理规范,每年春秋两季对所有输电线路进行轮停检修,“线线停,杆杆爬,全网转”,无效工作量大,由此还造成检修成本居高不下,用工数量连年攀升。针对此问题我们通过对新建线路严把质量关,对老线路进行“单变双,长变短,重变轻”(重要用户单电源改为双电源,长线路改为短线路,重负荷调整为轻负荷)的调整改造,建立线路分片承包管理制度,加强线路的日常巡视管理,使线路运行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每年底由外线班组对所辖线路进行状态分析评价,仅对部分存在缺陷的线路提出检修意见,从而实现了线路的“状态检修”,并于2012年最终实现了10kV线路全年免检修。由此,全年节约线路检修成本200余万,减少检修用工1000余人次,还避免了因停电检修给油气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此项成果由于突出的经济管理效益,荣获集团公司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没有工作制度的颠覆性重塑,就不可能踏上可持续发展的正 确轨道。近几年中心围绕工作制度方面的流程再造并不局限于对发电运行和输电线路,类似的工作制度优化已经覆盖了中心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针对输变电设备,建立完善了“设备主人”制度,所有设备的管理责任到人,使设备完全处于可控、在控状态;对因油田发展,提高采收率需要而进入电网的移动式注水设备、注氮设备(现有6台),以及新接入电网的网电钻机(现有3台)等,我们都建立了标准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及时高效地为采油服务。
充分运用信息化、高科技技术是优化用工的主要手段 2006年9月,“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实现了所有变电站无人值守功能。截止目前共有16座变电站,节约用工120余人,每年仅人工成本一项就节约1000余万元。并且今后无论增加多少变电站,也不需增加一个人。
2012年开始,中心又陆续对131个双电源用户安装了“双电源用户信息采集系统”。以前每月仅巡视、测温工作就需耗费50%以上的工作时间,现在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对所有双电源用户站内的电压、电流、频率、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倒闸操作人员也由天天跑路的“蓝领”变成了坐办公室的“白领”。
今年,中心开始在10kV线路安装“线路故障定点监测仪”,以往线路发生故障需要全队出动,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进行故障查找,费时费力,还耽误恢复送电时间,现在仅需几分钟就 可确定发生故障的准确位臵,节约恢复送电时间80%以上。
目前的“余热锅炉利用”项目正在建设,我们与设计院积极沟通,注重提升系统运行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把余热锅炉的运行系统集成到发电运行控制平台上。这样,现有的16名发电运行人员就可以同时承担余热锅炉的运行监控(只将电机、水泵等部分设备通过外包进行检维修),从而取消原设计中需配臵的33名运行人员,年节约运行成本300余万元。
信息化、自动化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中心的每一个专业,而作为保障可靠供电最重要、最复杂的输变电设备,除了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24小时在线监测外,还通过色谱分析、局部放电试验、超声波检测技术、红外线成像技术等高科技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变压器、开关、电缆等重要设备运行全过程、全周期的质量监控,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减小了工作量,减少了劳动用工,节约了运行成本。
有效的岗位责任制考评是保证工作质量不降低的关键
无论是工作制度的优化,还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优化用工同时,还必须建立一套明确岗位责任、严格绩效考核、强化责任追究的制度,否则再好的工作制度和信息化技术也无法保证工作质量不降低。
位臵决定责任,岗位级别越高,承担责任越大。领导带班制,专人负责制。无论是工程验收还是现场操作,上至中心领导,下 到普通员工,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责任规定。比如全网失电,就要追究中心领导的责任;机组非计划停机,就要追究发电厂厂长的责任;继电保护定值错误导致保护拒动,就是技术科的责任;在线路验收过程中,规定10kV线路验收报告必须由供电队队长签字,35kV线路的验收报告必须由技术科科长签字,110kV线路验收报告则必须由中心主管领导签字。由主要领导承担责任,而不是对普通员工进行严格考核,“压力向下传递,责任向上追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质量不降低,才能保证电网的长周期安稳运行。
落实岗位责任,关键要明确岗位职责。在班组,明确了“班长、技术员、班组安全员”的管理职责和范围,建立了任何时候任何工作必须有以上三种人之一到现在履行安全措施的管理制度。针对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和输电线路,建立了以《三大技术管理体系》为核心的“设备主人”制度,实行设备承包、责任承包。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在供电队外线、检修、变电运行三个专业设臵技术专责岗位,就是要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要让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人,要让每一次责任事故都有人承担责任。对不按照岗位责任履职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撤换。
有效的考核很关键。有明确的岗位责任,还必须进行有效的考核。我们建立了KPI+MBO(关键考核指标与目标管理评估)全员岗位责任制考评模式。将过程管理与结果考核有机结合,制定了能反映岗位责任履职情况的工作质量考核指标,考核权利下放 到基层单位和班组,用切实可信的数据对比来反映工作质量的好坏。这样,无论是绩效工资分配还是年终评选先进,都可以做到用数据说话,再也没有“人情味儿”了。
2012年,全年共有7名员工因岗位关键指标目标计划未完成被扣发月度绩效工资,其中4人因当事人责任或连带责任考核取消评先资格;5个基层班组取消红旗班组参评资格;
责任明确了,考核也就有针对性了;考核严格了,岗位履职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保证工作质量不降低也就不是一句空话。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发电运行、线路巡视、倒闸操作等社会化通用工作,通过劳务工、代运行队伍即可完成,而要保障电网安稳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让“自己人”掌握核心技术,比如继电保护整定、重要设备检维修、变电站验收等技术。
中心成立之初,面对800多公里输电线路,连一张“单线图”都没有。职工队伍90%以上都是采油、物探、钻井等转岗人员,更不用说专业技术队伍。
围绕技能水平的提升,我们针对新分大学生的训练从爬电线杆、钻电缆沟等“童子功“开始,技术人员从CAD制图开始。绘制第一张单线图,第一次开展电气设备检修试验,第一次编制设备改造技术方案,第一次设计单井输电线路,所有的活都靠自己干。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一支掌握核心技术的自有人才队伍基 本建立起来。
依靠这支队伍,目前所有技术工作自己都可以独立完成,改变了过去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辖区内所有线路保护定值全由自己计算;所有新建变电站完全由自己独立验收;独立完成了与阿克苏、巴州电网的联网工作;2008年开始,索拉机组8000小时定检工作完全由“自己人”独立完成,而以往每次检修支付给索拉公司的费用就达60万元。
只有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才能严把验收关、严把进网设备的质量关。2012年在110kV八区变电站升压改造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及时发现了27台关键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通过长期严正交涉,迫使供货商对设备进行了全部更换,避免了劣质产品进网运行。2008年成立的润滑油检测站通过科学分析及时预警了采油厂压缩机、膨胀机、变压器等3起故障,累计为分公司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依靠这支掌握核心技术的队伍,在解决自身生产问题的同时,还为兄弟单位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服务,帮助采油厂规范了单井低压设备管理,编制了电潜泵、电加热、注水、注氮等设备的验收、维护技术规范,提供技术培训达20余次。在自治区举办职工技能大赛中,连续两届包揽前五名,为分公司争得了荣誉。
“制度更优、管理更细,人员更精,效益更高”。油田供电管理中心正是通过不断优化工作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从“白手起家”到拥有一支掌握核心技术的 专业化队伍,实现了电网的长周期安稳运行,探索出了一条适应油公司发展模式的道路。中心还将继续按照分公司的发展要求,继续做好“打造坚强电网,争创一流服务”的各项工作,为 “建设千万吨级大油气田”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马炳亮、赵雄)
油田供电管理中心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走班教学模式下的学校新德育管理模式探索
“走班”教学模式下的学校德育新管理模式探索
泰来县第三中学 王英华
随着2017年新一轮的课改,要求高中学校实行“走班”教学,它彻底打破了传统 “班级” 的概念,这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更是学校教学管理和德育管理模式的变革。那么,实行“走班”教学后,学校到底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德育管理模式呢?下面,本人对此作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管理理论的探讨
只要我们认真地加以思考和分析,就不难发现,作为管理,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管理权限与管辖范围相对应。
即管理者的权限要受管辖范围(包括时间、空间和人员)限制,超出管辖范围的问题,管理者将无权处理,因此,超出管辖范围的问题,也就可能无法得到及时处理。“走班”教学突破了原有的行政班级,学生的学习活动,从空间上看,不仅仅局限于“本班”教室了,而会涉及到整个年级甚至全校各个教室;从人员关系来看,学生的行为会大量频繁地与其它班级学生发生接触,并产生问题,这些问题在“走班”前,只是偶然发生的事件,“走班”后,可能就转变成为常态事件了,并且这些常态事件都超出了班主任的处理权限,因为这些事件都牵涉到别班的人和物,所以它它会给政教处带来许多问题。很多学生都面临同科不同班的问题,所以,只有政教处才方便处理矛盾。
2、思想管理(或意识控制或情感影响)可以超越时空。前面所说管理者的权限要受地域限制,主要指的是对已发生的行为的处理,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思想管理、意识控制或情感影响并不受此限制。在这一点上,班主任的管理权限并未受“走班”影响,换句话说,对于人的思想管理、意识控制、情感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3、管理规模(空间、人员等)的扩大,需要以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为前提。
管理空间范围扩大了,管理者获取信息的难度将随之增大,若要保证管理效果不受影响,就需要寻求新的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弥补——这时,电脑网络也许就是唯一的的选择。
二、对策思考与实践探索
高中学校实行“走班”教学后,在班主任管辖范围不可能随之扩大的情况下,应首先想到的是“补救”:一是加强临时班级座位的安排,要求学生对号入座;二是在管理上,对课任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上课前要加强考勤,课堂上强化纪律管理;三是选好学生负责人,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但由于师生的观念难改、习惯难变、责任难落实、管理权限交叉等原因,这一做法最终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
因此,只好另辟溪径,开始重新疏理学校德育工作,对德育目标和任务再次进行分类,提出了“德育三维立体目标”:即德育目标是以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情绪情感三个要素为坐标而建立起来的三维立体目标,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又相对独立可操作。有了“德育三维立体目标”后,我们就依据它对管理责任进行了重新分工,进而重新构建了一套新的行之有效的“全员德育模式”。
三、重构新的德育管理模式
1、重新分工,调整职责
为了适应“走班”教学模式的管理,依据上述“德育三维立体目标”,我们对全校德育工作管理职责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工:在校长室的统一领导下,政教处在全面掌管全校的德育工作的同时,还要具体负责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管理;班主任主要侧重负责本班学生的思想观念管理和情绪情感管理;其它人员负责检查及信息反馈。重新分工后,把行为习惯管控这一职责从班主任处划分给了政教处,对其他人员也提出了“信息反馈”这一具体职责要求。以上这两点是这次调整中最明显的变化,也是最关键的变化(概括来说,政教处与班主任之间的分工,由原来的按层级分工调整为按功能模块分工)。
2、建立配套的制度
(1)《实名制考核》。为了配合政教处对学生加强行为习惯管理,学校制定了《泰来县第三中学实名制考核》,这一制度的主要思想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考核,采用实名登记,直接报政教处建档,并由政教处直接对违规学生进行培训、教育和处理。改变了以往个别“只考核违纪学生的班级,然后由班主任去教育和处理学生”的做法。当然,这一制度,会大大地增加政教处的工作量。为了适当分担政教 3 处的工作负担,学校在各年级段选配了分管政教工作的副段长(也可叫做学年组长),作为政教处的延伸(代理)。
(2)实施“情感教育”。为了使班主任落实好思想观念管理和情绪情感管理,学校提出并实施了“情感教育”制度。一方面通过解脱班主任“行为规范”管理的拖累(交由政教处管),使班主任能集中精力实行“情感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培训、研讨交流来改变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方法和水平,积累“情感教育”的经验和方法,提高“情感教育”的水平。从而真正做到通过思想和情感去遥控“远方”的学生。
3、实行德育网络化管理
政教处如何及时快速地获取违纪学生的信息呢?我想利用电脑实现网络化管理是最好的选择。
为此,学校应该专门请人开发了一个德育网络化管理软件,它包括学生请假管理、实名制考核管理、节假日学生留离校管理和班级寝室评比管理等四个方面,利用网络给每位教职员工各开了一个帐户,包括值班教师和专门管理人员检查到学生违规行为在内,只要发现学生的违规行为,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账户直接输入电脑,这样政教处人员通过网络很快地就能掌握全校学生的请假情况、违规情况、节假日学生留离校情况等。由此可见,德育网络化管理为政教处对全校学生实施行为规范管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保障。
总而言之,《实名制考核》、“情感教育”和德育网络化管理就像三根大柱,强有力地支撑起 “走班”教学后的德育管理工作,保证了学校课程改革的平稳过渡和顺利进行。与“走班”前相比,德育管理的手段更齐全、更完备了,思想观念教育和情绪情感管理这两种德育管理手段的地位也更加突出了,在这方面,学校对班主任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并且把思想观念教育和情绪情感管理确定为班主任的主要管理职责;与“走班”前相比,德育管理方法也更先进了,把电脑网络引进到德育管理中,大大地提高了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