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港谚语之“农耕万象”选纂

时间:2019-05-15 10:3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独山港谚语之“农耕万象”选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独山港谚语之“农耕万象”选纂》。

第一篇:独山港谚语之“农耕万象”选纂

独山港谚语之“农耕万象”选纂

1、蚕豆毛脚爪,乡伏人正勒喊苦恼。

蚕豆毛脚爪:秋粮已吃完,春粮(蚕豆、大小麦)还未成熟——青黄不接。乡伏人:乡下人,农民。正勒:正在;勒:在。

一年两熟成了一种死板机械的模式,遇上天灾就只得“喊苦烦”了。虽说现在物质丰富,不存在缺吃少穿的问题,所以农家也就不再有这种“苦烦”,但其它产业方面呢?特别是发展理念上的方面呢?

其它方面借鉴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地进行创新发展,是有可能取得预期目的的,这也是被无数实践所证明了的。而在农业自身方面,除了大棚生产外,一切露天生产都得遵循农时之自然规律,这自然规律就是“老天爷”定下的农耕规则,而一年两个大熟亘古如是,谁要违背,谁就得有接受“老天爷”惩罚的思想准备。但事情往往不是光有思想准备就可应对的,严重的是还得付出比违背成本高出无数倍的物质损失、时间损失,这在“拍脑门定决策”的时候尤为如此。在当代,违背农耕规则并被事实所证明了的大教训有两次:一是1958年秋后的吃“大锅饭”,二是1968年秋后的“大并队”。吃“大锅饭”的结果,是吃了酉粮无卯粮,最后甚至饿死了不少人;“大并队”的结果是,本来有一个队还比较好过,并队后被“拖下水”,最后大家都没得吃,于是便出现了“缺吃少穿”这样的字眼,饿坏、冻坏的还真不在少数。自大棚生产兴起后,也有人在大熟生产上动过脑筋,其本意是可贵的,但忘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古训,更没想到大棚生产在大熟生产面前只是微不足道的“毛毛雨”而已,最后是搞得连自己到底是哪的人都不是了。诚然,如上所述者还涉及到理念及其决策上的问题。因此,遵循农耕规则是成就农业生产必须的前提,任何的“脑子发热”都会使愿望走向事物本质的反面。

2、处水一个浪,乡伏人捉状。

处水一个浪:预示着将是个好年景;处水:处暑。

乡伏人捉状:形容丰收的农民忙得乐不可支;状:《考工记〃桌氏》:凡铸金之状(状,在独山港方言中,也可称“蹄膀”)。在这里可引申谓:风调雨顺,老天爷之奖赏。

“靠天吃饭”是农民的信条,但总诀是“靠天勿如靠自家(自家:自己)。所以说,在遵循农耕规则的前提下,还得在大熟生产之外积极地想方设法增加其它收成,这也是现在这个时代所给予的“天赐良机”(如,除大熟生产外,其余均可尝试大棚生产,拓展高效农业领域)。

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期(“大并队”又“拆队”后),这样的机会是没有的,农民只能在缺吃少穿的境况下含辛茹苦地捱日脚(日脚:一天天捱着过的日子,喻示生活之艰辛)。但“人总勿能让尿给憋死”,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有“例外”的。如独山港当年的建中生产大队第12生产小队,一个正劳力年均只配给四百五十斤稻谷不够吃,多养家畜家禽又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虽然当时的生产队长囿于政治形势心里很害怕,但“大并队”的创伤刺激着他要想办法改变大家缺吃少穿的问题,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就有很担当地在较为隐蔽的里圩(小地名)辟出几亩田,专门种植南瓜、生瓜、小瓜多种瓜蔬等,既能腌制当菜用,又能生吃填肚解馋,而且也不影响大熟总产量。同时,瓜蔬田里最好施禽粪,故队里还鼓励社员在农闲时“捉鸡屎”,一斤鸡粪值一个工分,又增加了社员的额外收入,因此颇受社员们的欢迎。

条件总是在一定的“气候”下转化的,关键是看抓得住、抓不住,如何抓,并使其价值最大化。期间,还有一个问题需考虑:什么时机抓,才可更大程度地提高其成功机率?当然,在现阶段可排除某些政治因素,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开拓,把梦想干成了现实,就是最大的政治。

3、冬至月中,生菜油少收一盅;冬至月头,生菜油呒揩头;冬至月底,生菜油呒食际。呒揩头:没法派大用场;揩:擦、抹、拭,在独山港东部方言中与“头”连用,本意为“用处”、“油水”(即“好处”)。

食际:吃。

农耕规则中的核心是农时,因此农家对农时格外关注。秋收后,什么时候翻耕,什么时候种菜,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河泥,什么时候除草,都是步步紧扣,来不得半点懈怠。这是油菜顺利移栽、扎根、发棵和安全越冬并正常生长的保证。如果那时节还为了省力躺在灭螺滩上晒太阳,就会在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导致最后收成不理想。

常言道,误了农时是要遭报应的。意思就是劝导人们抓紧时间,适时适地做好时节上的每一环节,确保明年春花有个相对满意的收成。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尽管情况要比“靠天吃饭”的过去要好得多,但大熟生产要是在大的时节上错过茬口,那还是要遭到“老天爷”报复的,而且决不“爽约”。如1995年秋收时开始持续下雨,许多农户不把田间收成放在眼里,听天由命地在雨停时才去种菜,加上以后又不怎么管理,导致菜秧在开春后的持续雨天中烂根,或出现大量“红梗高脚菜”,就是到了收割时也将是颗粒无收,只好再翻耕后种上绿肥,白白浪费了一茬春花大熟收成。而那些没有其它“出路”或收入的农户,只指望田间收成,故冒雨抢种抢管,尽管最后亩产只有100多斤,但总比浪费一茬大熟收成要好得多。那一年,绝大多数村组的油菜亩产不足50斤,是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产。

土地是农家的命根子,只要善待土地,总会有所回报。尽管现在绝大多数农户并不指望靠田间收成过日子,但做事情的原理是一样的。如服装企业中的缝纫机,你只要在平时多加爱护,勤于维护保养,那么就会顺利运转;效率上去了,你的计件收入也就水涨船高了。

4、寒里河泥加条被,春里河泥骗骗伊。河泥加条被:起保暖作用,防止寒露寒气伤根。

骗骗伊:不起应有之效果;伊:第三人称,这里指大小麦和油菜等春花作物。农村集体化时,在冬季罱河泥施在田里,有让春花作物安全越冬和肥田固本及改善土壤之效,让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有了有效保障,还疏浚了河道;加上修整灭螺滩,改善了水质及其卫生状况,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对美化农村环境,也有着不小的作用。同时,良好的水质对所有农产品的质量,更多了一重保障。放眼现时,田间河道水质得不到根本改观,所谓“绿色食品”,也就成了“骗骗伊”的噱头。

施河泥是保障春花作物“安全越冬”的主要手段,主要作用是保护春花作物的根系不受冻伤的危害,促进其开春后更为发达,以保障其粗壮、健康生长,为丰收打下扎实基础。同时,河泥是有机肥,能保障作物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似化肥那样对作物的食用安全系数造成折扣。

5、若要花,梅里爬,菜秧大,省浇污。梅里:黄梅时节;梅:黄梅。爬:耙。

污:人畜之粪便,即肥料。

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农民的智慧在如何增加产量以增加收入这一根“总筋”方面,可谓是深挖潜力,动足了脑筋。但光是这样还不够,还得要在增加与农耕知识有关的各个方面下功夫,使这根“总筋”富有“弹性”,不至于遇上天灾或人祸就断。掌握气象时节和作物茬口衔接,是两大关键。知识面广了,也积累多了,对“靠天吃饭”就有了露天耕作以外的手段把握。如在黄梅时节,因多雨,土质松软,此时勤加耕作,效果要比平时好许多。因此,抓住有利时机苦干加巧干,智慧的运用更有收获。这也是“识天”带来的益处。

“识天”是农民期盼获得好收成的必备条件,否则付出同样的劳力、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与实际收成也很难形成正比。说到这一点,就得探讨一下独山港沿海地区特殊的小气候。年轻人总是抱怨本邑乃至本省的气象预报“不准”,其实这是不了解本地区特殊的小气候情况所致。独山港得天独厚,一座孤峰支撑起了独山港与众不同的地区小气候,使祖祖辈辈在这物华天宝的沃土上“靠天吃饭”的农民受益匪浅。从地理上说,从独山向东到大小金山间的这一方土地,自有其小气候特征,有经验的老农只要关注一下独山上的气象变化之征候,就能准确预测明天甚至近期的天气状况;从区位传统文化之传承上看,在本地区的从众心理上,“申区气象”要比“越区气象”更让人信服而容易接受,这也是本地区的农户为何喜欢收听收看上海方面的天气预报,而不大愿意收听收看本邑及本省天气预报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独山周边环境条件的明显变化,对本地区的小气候征候也造成了不少影响,甚至冲击到了老农们对天气状况的准确把握。因此,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应注意环境保护,这不但关系到作物正常生长及其产量,更重要的是保障其质量及其食用安全。同时,对天时地利应需善加应用,特别是要注重观察天气状况。

《芦浦竹枝词》中也有描述到独山港地理地势与特殊小气候的,现摘录两首:

一、“黄姑塘北尽良田,秋到家家采木棉。归去一肩堆白雪,独山山上暮凝烟。”(木棉:即现在的棉花。独山山上暮凝烟:独山顶上在黄昏时辰有雾气,是为明天及近期天气的某种征候。)

二、“塘下人家海作田,港湾摊晒闹如廛。夹灰晌里东风急,又恐明朝是雨天。”(夹灰:晒盐中的一道工序,一般都是一天中固定的某个时段;“夹灰晌里”,即在“夹灰”时段间。晌:时、时间,时段。)

6、养兹三年蚀本猪,田里兴来勿得知。兹:语气助词。

兴:农作物茂盛,借以说明有机肥对农作物的作用。

一只猪养了三年,表面上看确实有点得不偿失。但细想想,这只猪在这三年里产生了多少有机肥,又将多少生活垃圾转化为有机肥,而这些有机肥对农作物又意味着什么?在这里,重要的不是明面上所反映的数字,而是一种理念、一种决策、一种做法。

当然,养猪要注意环境保护。现在不比过去,所有生活垃圾都可在猪棚里得到有效消化,所有猪棚里的“垃圾”也可以在田里得到有效的净化使用,根本无法产生污染或是成为污染源。如果现在因为猪粪不还田了,就放任其自流,那将容易污染环境,特别是水源和空气。所以养猪也要讲法、守法。养猪户要有三格式化粪池,最好还要配置沼气池,让所有因养猪而产生的垃圾都及时得到净化消化,并通过沼气净化善加利用变废为宝。水质好了,空气质量好了,环境也就好了。重要的是,在整洁环境下养成的猪,其肉质也好了(当然,如果坚持用天然植物做猪饲料,那肉质就更好,食用安全系数也更高了),这不仅是养猪户的心愿,也是全社会的期盼。

7、雨打正月中,一场勿好看。

雨打正月中:预示着出现俗称的“烂春花”、“烂黄梅”。一场勿好看:春花作物将没有好收成。

有道是“农民勿识天,哪能好吃饭”,说明了“天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力。“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生产让农民意识到,气象知识对农业生产有着如同性命一般的重要性,由此也产生了不少“气象土专家”,在地方小气候研究方面,他们对天气的认识及预测,要比专业的气象预报还要精准,因为这是他们的“饭篮根本”,他们根本“玩”不起。识破了“天机”,就能及早准备应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或使收成更大化。

1999年“6.30”洪水期间,平湖不少地方遭到水淹,农业生产受损严重。但在独山港沿海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加上地方小气候不同于平湖其他地区,故并没出现水灾。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沿海地区像其他地区一样,把抗洪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于是便出现了一切为了抗洪和一切围绕抗洪展开工作等等举措,该做的没空也没法做,不该做的拼命做,令老农们都无所适从。翌日,即7月1日党的生日,某村支部按例邀集全村党员开会,会议还未宣布开始,所有老党员就向支委会开了火,呵斥他们不看天之“讪势”,瞎指挥,其中就有人用到了上述那句“农民勿识天,哪能好吃饭”的话。事实上,该村不但没有发生水灾,反而是因忙于应付“抗洪”而错过了最佳的抗旱时机,全村秧苗均已被烈日灼伤而发焦,如再不及时处置,眼看着一年中最关乎于生活的大熟就将颗粒无收,春耕生产也就血本无归。但支委们能说什么呢?抗洪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中心中的中心工作——但就是这样,其主观能动性还是要有的。即使上级领导本着“全局一盘棋”的统筹考量下了某种“死命令”,也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以便于领导分别不同情况,妥善地做出正确判断,并及时调整相关工作部署,使“命令”都能切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因为该村一向是先进单位,“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一边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的指示”,哪怕指示错了,也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这是“党性原则”;一边是“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凭良心做事。所以,争论极为激烈,连午饭都不吃,一直争论、讨论到晚饭时才达成一致:连夜到平湖去买水泵,再连夜赶回来给秧田灌水;对上口径要一致,即买水泵来是为了抗洪(还是不敢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所以,有时候天灾并不那么可怕,最让人无语的是不辩证地看(对)待问题、不实事求是地采取对策、不因地制宜地展开工作。关键点:上下没有及时、平等、真诚的沟通。

8、正月半对伊看,尼月半阴佬探,四月半吃蚕像只木罗汉。尼:二。

阴佬探:窥探、偷窥;佬:语气助词。四月半吃蚕:指到四月半时吃成熟后的蚕豆。

木罗汉:本地寺庙中供奉的多为木雕罗汉坐像,一般为髡首,高额圆脸,著右衽僧衣,内服长裙,下摆露出裙褶;跣足,右足翘搭于左腿,左手扶住右足,右手支撑于座后;身首向右侧,坐于须弥山座;双目凝视,若有所思,是为本地信徒喜欢的造型。把蚕豆比作木罗汉,既说明到四月半蚕豆才长得饱满,食之更为实用,又充分表明了对罗汉的崇尚。

我国最早发现的木雕罗汉,为1963年10月发现于广州韶关曲江南华寺大雄宝殿大佛脏内用整块木材雕造的罗汉,座前留出一方平面,上刻“连州弟子吴世质,为男盘会保平安,丁亥。”之铭文。“丁亥”为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连州”即今广东省连县。此像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宋代佛教造像汉化的典型作品。

万物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到时候就伸手,只能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蠢举(多年来,我们让子孙“埋单”的蠢事干得太多了——这也是“不听过程,只要结果”的结果);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会有应有的良好的结局——过程,其实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感悟,也是一种成熟之享受。

9、正月白,尼月白,三月兴来呒设法。白:田里一片白地,看不到任何作物。尼:数词,即“二”。

兴:多,热闹。这里指农作物生长茂盛。呒:无,没。

这里说的是春花大熟之中的麦。在麦的生产过程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即敲麦泥。敲麦泥,也是麦在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凡在二月间,一般农户都要用一根竹竿底部锲钉着一块约半尺宽、尺把长木板的农具,在麦田里边行进边将整畦麦苗均匀地一下下击拍,迫使浮长在畦面上的麦根深入土间,就是看不到一丝麦苗,似一片白地也不要紧,到了三月份,麦苗自会生长茂盛得令人呒设法——“呒手揿”。“呒手揿”的愿意是:没办法应对。这里是表示乐不可支,高兴得忘了该说什么、该干什么好了。也就是说,一两月里“白”(看不到什么)不要紧,只要敲麦泥这道工序做到位了,三月里(麦苗)自然会粗壮地生长出来。

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技巧,敲麦泥其实也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技术活,使力不当,也会生产遗憾。这句话里有两个重要的节点:一是技巧,二是勤快。大凡农耕生产在劳作过程中,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两大节点;而反映在其本质上,也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效率,二是效果。不少人对农业生产技术不曾了了,更不曾用心重视,认为只不过是那么“几把式”,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耕生产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生存要素,就真的那么不堪?说到底,还是农业这一个“行业”的地位“不怎么样”——与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之要素不相匹配。农业要现代化,就不能把所有不堪都归结于“小农经济”、“小农意识”、“小农素质”。如果说“中国梦”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核心诉求,那么对于亿万农民而言,就是一种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尊严。

家 木纂

下载独山港谚语之“农耕万象”选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独山港谚语之“农耕万象”选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