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毕业论文-浅析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现代音乐创作技法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 目名 称:浅析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
协奏曲》中现代音乐创作技法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2 一: 结构的安排(列举结构图示).....................................................................2
1.不可分割的三个阶段....................................................................................2 2.高潮部分的后置..............................................................................................3 二.配器的处理........................................................................................................4
1.节奏量化........................................................................................................4 2.演奏技法........................................................................................................8 三.和声构造.............................................................................................................9
1.音块.................................................................................................................9 2.音流...............................................................................................................11 结 语..........................................................................................................................12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现代
音乐创作技法
摘要:音乐史上的二十世纪,是一个大破大立、探索创新的世纪,也是一个离经叛道、五彩纷呈的世纪。其中,代表着二十世纪各时期专业音乐发展前沿的先锋队,也就是被泛称作“现代派”(the Modemism)或“先锋派”(the AVant Garde)的作曲家们,以及他们所创作的现代音乐(the Modemmusc)或新音乐(New mll—sic)作品,还有他们所发明的和新音乐创作密切相关的新兴作曲技术,更是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遗痕,给人们提出了众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卢托斯拉夫斯基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二十世纪末的作品,也正好是先锋派音乐进入高潮的时候。所以也是先锋音乐的典型作品,在作品中卢托斯拉夫斯基运用了新的曲式结构,节奏量化,以及更为广阔的开拓了大提琴的演奏技法,还提出了“音色讯号”的新理念。
关键词:节奏量化,大提琴演奏技法,音色讯号
Abstract: Music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a big break Dali, to explore new and innovative century, is a deviant, colorful scene of the century.Which represents the perio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cutting-edge professional music vanguard, that is, by the Pan-called “modernist”(the Modemism)or “avant-garde”(the AVant Garde)of the composer, as well as their creation modern music(the Modemmusc)or new music(New mll-sic)work, as well as their inventions and new music composi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emerging technologies, it is left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the traces of deep and give it to many to be thinking and problem.Lutoslawski created his “Cello Concerto” is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ks, but also avant-garde music is precisely a time when access to a climax.So music is a typical pioneer works in the works Lutoslawskihis use of a new structure of the music, rhythm quantization, as well as develop broader skills playing the cello, but also put forward a “sound signals” a new concept of.Key words: rhythm quantization, cello playing techniques, sound signals.前言
卢托斯拉夫斯基,波兰作曲家,1913年1月25日生于波兰华沙。少年时代开始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932-1937年间,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并随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学生马利舍夫斯基学习作曲。音乐学院毕业以后至50年代,他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活动在波兰音乐界。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为演奏者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在前苏联的冷战时期的政治迫害遭遇而创作的。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1927年3月27日生于苏联的阿塞拜疆,美国大提琴家、指挥家,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之一。他7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大提琴,多次获奖,1964年被授予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74年,他离开俄罗斯前往美国定居。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过几乎所有著名的大提琴乐曲,许多著名作曲家都曾为他作曲。他作为指挥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先后为美国和欧洲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担任指挥,受到世界各国听众的热烈欢迎。师从柯索尔波夫学大提琴,师从肖斯塔科维奇学作曲,毕业后留校任教。罗斯特罗波维奇是20世纪最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和布里顿都有作品题献给他。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常为他的夫人、著名女高音韦西妮芙斯卡雅的演唱会作伴奏。在前苏联,他还指挥过莫斯科大剧院的演出。
一: 结构的安排(列举结构图示)
1.不可分割的三个阶段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一个单乐章音乐作品。是20世纪后的作品,所以作品受波兰学派简约主义的影响,整首曲子一气呵成。尽管如此,作品内部的结构隐隐约约还可以看出三个阶段。(如图1):
Ⅰ
Ⅱ
Ⅲ
A +B +C
D + 连接部
B’’+假再现+A A’+B’ +C’
这里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指三个乐章,图中的第一大段又是可以说是
一个传统的小曲式结构。它主要是以大提琴,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和弦乐构成的,A代表大提琴的独奏,而B代表是铜管和木管的组合,C代表是弦乐。第二大段主要以弦乐为主的,第三大段里面带有全曲的高潮。从图中可以看出来,作品其实是有规律的,从A片段也就是大提琴solo的那一段开始,到结尾还是A片段,这就说明大提琴在整首作品的结构上有了一个双重的功能。这一点与一些古典音乐的结构相同。第二大段的连接部也是一个弦乐转向管乐的一个小过程。第三大段中的那个假再现只是对作品第一大段中的C片段进行的。
2.高潮部分的后置
这个作品高潮的演奏主要是体现在铜管乐器上,古典音乐的高潮一般都在作品的中部或者是0.618的地方,但是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的高潮时在全曲的第三大段,(如图2):
与以往的古典音乐相比,高潮放在了作品的后部,这也应该是先锋音乐作品的一个特点吧!这个乐段听起来十分亢奋。这也正是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思,从作品的一百零五次的合奏那个地方直到作品快结束的地
方,也就是作品的第三大段,结尾的地方当然是弦乐了,因为主题是以弦乐为主。从乐谱上可以看出,最后一大段铜管乐器演奏的音符越来越少,一直到没有,这应该就是风雨过后肯定有彩虹的表达。铜管乐器无非就是冷战时所谓的“黑暗”吧。
二.配器的处理
1.节奏量化
首先,我将说到作品主题的一个音乐形象。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是由两个结构不相同的动机组成一个主题既异质主题。在作品的的开头一直是大提琴一个单音缓缓的进行着,持续了20秒,作曲家很明显的就透露出了作品的核心动机,也就是特征一,缓缓的进行20秒之后便连续出现了很快很不协和的三是二分音符,反复的跳跃,而且跳跃的时间越来越长,很明显这是作品的另一个特征,之后就是那两个特征的交替进行,听上去给人一种回旋曲的感觉。再把范围扩大看,很显然特征二是特征一的一个“破”。也就是特征二也是由特征一变化过来的,只不过特征二是特征一复杂化得一个形象。演奏一段时间后,作曲家开始对特征一加以变奏,直到铜管乐器的插入作品的开始和现在才出现非常鲜明的对比。
作曲家在作品的开头就对整个作品的两个主题进行了四次节奏的量化处理。作品一开始以大提琴Solo为主旋律,作品的开头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很显然这是作品的主题一,随后出现的便是快而短的音符,很清晰,这就是作品的第二个主题。(如图3):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主题一是单一的,主题二是复杂的,接下来作曲家主要就从这两个特征上做诠释了。对主题一的第一次节奏处理是是对主主加上了延留音,对主题二是进行的是抖弓的演奏技法。这样使得大提
琴的演奏技法加以发挥。第二次对主题一的节奏处理是运用了泛音的演奏技法,但主音的时间变长了,从原来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了八分音符。主题二大部分被量化为三十二分音符。第三次对主题一进行处理时不在是那样慢而是相当快,主题二全部为三十二分音符,用到了连弓断奏的演奏技法。第四次处理主题一时,仿佛跟作品一开始演奏的一样,只是特征二被作曲家简化了。我把这四次对主题的处理可以看作为一个小的变奏曲。
管乐在整个作品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它象征着政治的专制,很丑恶的一个音乐形象,所以每次在铜管乐器出来的时候,一般常人是感觉非常难听的,但是在这个作品中我认为管乐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管乐第一次插如的是后是在主题缓缓的进行是出现的,它的节奏形态很单一,就是一个十六分音符,非常的简短。这我要说到作曲家提出的“音色讯号”。在作品演奏时,突然一种新音色的插入,而且音符相当短小,随后便形成以这种新音色为主的另外一个音乐形象。这样说来那刚开始出现的那个短小的插入就是个音色讯号。这种音色在第二次插入的是后还是一个音,但这个音演奏的次数多了,只有在第七次插入时,这个形象才真正的形成。(如图4):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没个管乐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节奏,只是重复自己的乐段而已。三种同样的乐器挤在一块而且跨度不是很大很明显的就行成了一个音块。在作品的第三十八次合奏时管乐再次出现,但这一次出现时的节奏与开始不相同了,(如图5):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与第一次出现的完全不相同了,第一次出现完全以是十六分音符为主,而现在是以八分音符为主了,而且它们演奏的节奏形态不一样了,一个单独的管乐都有他自己的节奏形态,这一次的演奏是重复同一种节奏型两遍之后又换另一种节奏型演奏一遍,然后又回到演奏两遍的节奏型。在作品的六十一次合奏的时候,管乐又以一次不相同的节奏形态出现了,(如图6):
很显然它们的节奏形态完全脱离了回旋式演奏的状态了,作曲家合理的运用了节奏量化,在作品中管乐的形象被作曲家刻画得淋漓尽致。
每次管乐的出现都给人一种很烦很不安的感觉,听起来十分刺耳,从和声效果来看它们是单一的,每个管乐的和声互不相依靠的。如果从古典音乐的角度来听的话那就是不和谐,也就是增减音程太多,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的话那就是一种效果,一种独特的表现力。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去听所谓的现代音乐呢?因为他并没听出其中的乐趣来,反而感觉很嘈杂很烦,在这个作品中让听着有这种感觉的应该就是管乐的出现吧!管乐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以一个单音出现的。试想一下,作品从开始出来的时候始终保持着轻快的演奏,直到管乐的出现,打破了很平淡 的生活,这说明卢托斯拉夫斯基在策划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被迫害是的前景。所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铜管乐器在作品中是一个相当丑恶的音乐形象。而这种音乐形象更加刻画出苏联冷战时期黑暗的政治统治,而铜管乐器就是所谓的腐败的政治者。
2.演奏技法
我主要对大提琴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大提琴是弦乐器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声音浓郁、浑厚、宽广,颇具歌唱性,它的感染力能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记忆。大提琴的演奏艺术也同其它演奏艺术一样,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在大提琴开始solo的那一段就运用了几种演奏技法,在一开始进入主题的时候,作曲家就一下弓的演奏技法来演奏,随后便是上弓和下弓交错的演奏技法来表现作品特征的不一。在演奏一段后卢托斯拉夫斯基为了让作品更为新颖更为动听在第二次量化主题的时候运用了泛音的演奏技法,这是大提琴在整个作品中唯一出现的一次连续泛音的演奏,因为泛音的演奏一般在合奏的时候比较少用,一般在独奏的时候较为广泛。随后的写作当中卢托斯拉夫斯基又运用了滑音的演奏技法。(如图7):
像这种演奏效果光从听上面来看的话就是半音阶的走动,但速度比较快,从高音往低音走的话一般试用于作品的呼吸或者是休息的时候,感觉整首曲子在出现这种演奏技法之后肯定会有一个吐气,也就是华彩乐句部分。卢托斯拉夫斯基在第四次量化主题的时候运用了连弓断奏的演奏技法,在连弓断奏的演奏技法同时又运用了下弓的演奏技法。连弓断奏演奏的效果听上去感觉很像光碟卡碟的那种效果,还有点点拖泥带水的味道。(如图8):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这个作品里用的这种作曲技法比较频繁。在作品十七次合奏的地方,作曲家是大量运用了拨奏的演奏技法,使得全曲进入短暂的睡眠阶段。(如 图9):
整首作品的拨奏部分主要都聚集在材料二,因为材料二主要都是以弦乐为主的,弦乐齐拨奏的时候,音响效果有点像竖琴所演奏出来的声音,一般的大提琴独奏曲很少有大篇幅的拨奏阶段。本来大提琴拨奏的时候声音就很暗淡,独奏听的就是过瘾,如果大提琴在单独演奏的时候出现长篇幅拨奏,那换作是我在听那我也应该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三.和声构造 1.音块
在说到音块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现代主义先锋派,什么是古典音乐派,那么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的主要不同的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区别应该是它们的和声效果,以及和弦的运用大不相同,古典音乐大多数讲究的是,悦耳动听,华丽的和声效果,比较通俗易懂的表现手法。而先锋音乐演奏出来的和声效果大多数都是比较“不规范”,这里的“不规范”是只没有按照传统的和声手法来写。这个作品为甚么属于先锋音乐,就是因为它的和声效果肯定与以往古典派浪漫派的肯定大不相同,举个列子,我听过很多古典音乐家的一些作品,也听过一些先锋派音乐,不说其它的,光是这两种音乐派的作品结尾的时候就是完全不相同的,古典音乐派在作品结尾的时候始终都是从属七和弦到主和弦,而现代主义先锋派在结束前的时候基本上都不是从属到主的,有的几乎
并不在一个调上。结尾的时候都有一种离调感。这就是古典音乐和先锋音乐一个最直接的区别,而且古典音乐的单旋律在走动的时候,大多数会保持在一个调上,偶尔转一到两个调。而先锋派音乐在单旋律走动的时候,基本上是不能以调的形式来看,因为它们行走的音几乎让你看不懂,相当自由,从来都不会被局限在某个调内。
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从和声效果以及结构形式来看可以说是先锋派的典型作品,我仅仅对其中的一些典型的和声方法、和声技巧进行浅析。先来说说管乐的和声形式和效果吧!第一次出现带有和声色彩的地方,也就是铜管乐器第七次插入得那个地方,是先锋音乐派就典型的作曲技法,(如图10):
也许会有人说这根本不是什么和声,对,用现代的音乐理念来说它的话那就是音块,音块是指把很多不相同的音又不能组成简单和弦的音,在同一个时间一起演奏出来。它是一个纵向的形式。图中的三条旋律是三个相邻的小二度,先看第一条单旋律,是以A音开始的,第二条是以降A音开始的,第三条旋律是以G音开始的,在古典音乐是看到这种音型的。这像是和弦吗?不像,结合听音响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极不和谐的三个音,在一起演奏的效果是相当不和谐的,非常嘈杂和不安,但是先锋派的主要和声来源也就跟这种效果差不多,也许这就是先锋作曲家与古典作曲家不像同的地方吧!这是整首作品中运用到的一个新型的和声技法。在看看作品的第六十二次合奏的地方,这个地方与上面说到得这个地方,其实说白了,和声效果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但是一个音的不相同就可以改变整个和声效果,(如图11):
旋律一是以G音开始,旋律二是以升F音开始,光看这两种旋律,发现它们的音程性质是个小二度,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个音看作为经过音,再看第三条旋律,是以C音开始的,第四条旋律是以降D音开始的,那我们从低音往高音一次排开的话这可以看出来就是两个小二度和一个增四度,我们可以把它们看做为E、F、B、C的组合,这种和声效果跟刚刚说的那一种和声效果是有区别的,音变了都有区别,何况音程性质变了,这里出现了以个增四减五度,有一种属七和弦的感觉,这种和声效果听上去带点属七和弦的色彩,这无非就是音快。
2.音流
音流是几种乐器同时演奏时,方向几乎一致,跨度不是相当大的情况下称为音律流进行,音流是作品横向的进行方式。音流进行是整个作品通篇都有的作曲技法,有的似乎把一些旋律之间的音程关系升高几度,有时候降低几度,但是它们的音程性质始终是没有改变的,因为现代主义先锋派的特点就是在这些地方表现出来的,下面我再来说说弦乐部分的和声特点和效果。
在作品的第七十次合奏的地方,也就是作品的第二大段,整个作品的这个阶段比较抒情,流畅,在流畅中又带点凄凉的感觉,而且在主旋律进行时,你却不知道它演奏的一些规律是什么,而且调性很复杂,用现代的说法来看那就是音流。你只知道音流进行时变化音相当的多,和弦也比较复杂,演奏的方向也几乎相同,但是你很难分辨出它们的调性转换,但一点我可以肯定它们在演奏各自的旋律时都是非常的自由,非常的开阔,不受任何调式的拘谨,也没有一定局限性,(如图12):
无论从旋律上来看还是从节奏上来看都相当的自由,而且很难分出作曲家所用到得和弦。从低音往上看,别的没什么不相同,但是出现的音程性质有大二度、小二度、增四减五度、以及小六度,这些音程关系放在一起便够成和谐中穿插不和谐,使得旋律相当的优美而悲伤,这可能是作曲家刻画受害着被迫害是的心情吧!从音响效果上来听的话,是与古典音乐的效果不相同的,至少从首调来看你不知道它们走的是一些什么音,走的是一些什么调。整个作品的弦乐部分都是由这种和声形式来表现出来的,在古典音乐作品里,有些可能出现过这样的手法,但在古典作曲家的眼里,有以点点这样的手法就够了,但是在先锋作曲家的眼里,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在作品的第八十二次合奏的地方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和弦,也可以说那不算和弦,只能说是音流进行。演奏这些和弦的时候,也就是作品快到高潮的时候出现的,我从最低的音往上说,有E、G、B、D、降G、降D、F、降A、C、降E,我们看到这有十个不相同的音,它们组在一起,而且是一个很强的演奏力度,这就说明作曲家就是要突出这个和弦的重要性。光看下面四个音可以一目了然,是个小七和弦,也就是大调的三极七和弦,但是接着往上看的话,便可以把你弄糊涂,最下面作曲家用小七和弦就是要让听者知道这是和弦,并不是什么乱演奏的几个音,但是光一个简单的七和弦不能达到作曲家想要的效果,所以作曲
家在高声部加入了一些所谓的和弦外音。在作品的最后一段里,作曲家始终把这个和弦当做换气的地方,一直延续到快结束。
结 语
本人通过对这首大提琴协奏曲的浅析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上,节奏上,还是从和声的处理上面都学到了很多,而且更加深了我对写作的兴趣以及一些写作的作曲技法。而且我还了解到先锋音乐和古典音乐的一些结构上和效果上的区别。在写作的日子里,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认认真真上的一堂大课。每当我在听这个作品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卢托斯拉夫斯基在写这部作品时的心情,因为这个作品的每个亮点都代表着作曲家写到那个地方时的心情,所以我听是体会,看是学,写就是把自己所学到得知识表现出来。在浅析的作品当中我曾多次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几乎把整个网络翻了过来,才找到有关这个作品的一些资料,在论文写作的过程当中还多次找到指导老师让他给我指点和教导。
完成论文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脑海里又多了一些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我将永远的存储在脑海里,每当自己在写作品的时候,我都会尽量的用到其中一些作曲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