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博物馆参观报告
参观报告
一、参观时间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二、参观地点
广东省博物馆
三、参观过程
8月1日,周五下午2点,我和另外一位同学从从各自的家出发,乘坐地铁前往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物馆)。经过大概1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成功到达省博物馆。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我们参观了广东历史文化陈列、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参观历代陶瓷展览、紫石凝英之旅。直到五点,省博物馆的闭馆时间到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再次搭乘地铁返回。
四、参观感想
我们快乐地追逐着,欢笑穿梭在众宝云集的博物馆中,尽情地让它漂白整个繁重的心绪。心绪飞扬,寻找着,终于在某个角落找到了归属。迈着坚强的脚步,欢笑欢笑着说:我们一起牵手,走览广东省博物馆。在这里,我们搜集历史的痕迹;在这里,我们寻觅专属的快乐。
广东省新博物馆是省“十项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它位于广州市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依托新城市中轴线,濒临珠江,总用地面积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亿元。
一.历史之旅——参观广东历史文化陈列:
进入展厅,一派壮丽之景。听介绍说“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面积4000多平方米,展厅共展出文物一千五百多件/套,照片三百多张。作为新馆三大基本陈列之一,该展通过文物、图片、油画、雕塑、模型、多媒体、复原场景等丰富的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广东从马坝人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变迁。其中长达四十米的猎德龙舟、迄今发现的国内唯一一套广州外销壁纸、雕工精湛的象牙雕镂空提盒、国内罕见的詹天佑亲笔签名的《京张路工摄影》相册等都是该展览的亮点。
我们依次参观了南粤源流、扬帆世界、继往开来和粤海烽火。而影响最深的是南粤追溯和继往开来两个部分。
我们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去感受了一个生动立体的南粤。南粤源流”追溯了广东人的来源、民族融合的过程以及广东三大主体民系的形成和民俗文化特色。栩栩如生的景致有马坝人头骨、双肩石器、南越王油画、广府茶楼、猎德龙舟、潮州大吴泥塑、客家围屋„„
“继往开来”中,“开风气之先”的广东名人共同演绎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近代风云。抗英图强的志士、洋务运动的倡导者、维新运动的领袖、辛亥革命的先驱、国共合作的元勋、民族工商业的开拓者„„无数仁人志士和栋梁之才化作点点繁星,在南粤大地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光辉已经成为过去,但是我们不忘历史,不忘追溯前进的脚步。
我们仿佛进入海上丝绸之路,体验广东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精彩历程。满载瓷器的广船,聚集奇异洋货的十三行,精美绝伦的广彩、广雕以及风靡一时的外销画,中西合璧的风格处处都在述说着广东的开放与兼容,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中国南粤以前的海上辉煌。
我们仿佛听到了广东军民血与火的抗日史诗。一幅幅黑白的历史图片,展示了南粤儿女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与序厅的广东海陆图相呼应,展览的结束部分展现的是一望无际的南海。海纳百川,奔流不息,承载了千年文明的广东人民满怀希望走向世界,拥抱未来!抗战时期的英勇,壮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鼓舞着我们努力建设祖国,报效民族的滋养。
一幕幕,历史的写照,印刻过去的辉煌。
恍然的,再一幕幕,等着我们去翱翔,去改变,去创造
二.精木之旅——参观潮州木雕艺术展览
吸引住我们眼球的是一派金碧辉煌。走进一看,才知道那个木雕,金光闪闪的艺术品宛若镀金般亮堂,即使视觉的盛宴,也是心灵的震撼。据说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主要流行于粤东的潮州、潮安、饶平、汕头、澄海、潮阳、揭阳、普宁、惠来等旧潮州府属地区。
它孕育和萌芽于唐代以前,起步于唐宋,成熟于明代晚期,清代达到鼎盛阶段,抗战时期陷入衰退。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木雕几经起伏,在传承与发扬中获得了新生,历史悠久的潮州木雕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2006年,潮州木雕被正式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看那潮州木雕饱满繁复、精巧细腻,左面一处玲珑剔透,右边一幅金碧辉煌。那美仑美奂、造型各异的器物品类,那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意蕴深厚的题材纹饰,那惟妙惟肖、纤毫毕现的雕刻工艺,那豪华富丽、流光溢彩的漆金技法,无不形象地展示着潮汕人的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
而木雕实物有200多件(套),品类丰富,精品叠出,如场面宏阔、精细入微的描金漆画诗经意境图大寿屏,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圆雕蟹篓,还有造型独特、精雕细刻的神龛、神亭、神轿、薰炉罩、馔盒、糖果架、纸煤筒„„琳琅满目,多姿多彩。在高大宽敞的展厅空间中,有逼真的传统潮汕民居的厅堂、卧室、书房等场景,生动地再现了木雕制品在潮汕民间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陈设应用,让我们在浓郁的潮汕文化氛围中赏心悦目地观赏、流连,充分领略到潮州木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参观完潮汕木雕,不仅领略的先人高超的技艺,也更加珍惜流传至今的文物古迹。发挥创造精神让古物焕发生机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
三.陶艺之旅——参观历代陶瓷展览
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陶器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而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因此而拥有了“瓷之国度”的美称。
陶艺展馆以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为线索,以馆藏陶瓷文物为依托,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中国陶瓷从产生、发展、到兴盛的历史。我们应接不暇,满眼都是琳琅的陶器。馆藏中有精选的近三百件文物,从工艺的进步、器物的演变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面貌。
通过参观展览,我们认知到中国古代陶瓷史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陶瓷展厅共八百多平方米,展览共分四个部分。
1、“初见窑火——陶器的起源与瓷器的滥觞” 其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展现陶器和瓷器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的概况。
2、“瓷国崛起——陶瓷的发展期” 其展示了隋唐至宋辽金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陶瓷迅猛发展的面貌,全国各主要著名窑口,如长沙窑、巩县窑、钧窑、定窑、官窑、登封窑、景德镇窑等的器物,以及辽瓷、金代瓷器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3、“各领风骚——陶瓷的鼎盛期” 它反映了元、明、清时期中国古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的面貌。此部分除了展示全国各重要窑口如龙泉窑、德化窑、磁州窑、宜兴紫砂等器物外,着重展示了景德镇窑瓷器的辉煌——青花瓷、颜色釉瓷、釉里红、粉彩瓷等各领风骚,官窑与民窑制品争相辉映。
4、“南国明珠——广东陶瓷的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着重介绍广东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及其外销的状况。
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既展示了本地出土的历代陶瓷器精品,包括曾获评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誉为建国以来广东考古最重要发现的博罗横岭山东周墓地群出土的先秦陶器,也展示了梅县水车窑、广州西村窑、潮州窑等广东本地著名窑口的器物,以及蜚声海内外的石湾陶器和广彩瓷器等器物,力图全面反映广东古代陶瓷发展的历史和地位,以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
四.紫石凝英之旅――参观端砚艺术展览
笔墨纸砚成为文房四宝。进入此展馆,我们迫不及待想要一睹端砚故乡的风姿。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展示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展出馆藏端砚近200方,作为内容的延伸,展出其它品类材质的砚台、端石石材以及文房用具。展览围绕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三个主题,深入浅出,叙述通俗,使我们对端砚及砚文化产生了深刻浓厚的关注和兴趣。
砚林回溯,带给我们早期端砚美感。各种唐宋、明清至当代的端砚精品,砖砚、陶砚、瓷砚、铜砚、漆砂砚等其它非石质的砚台,叙说着他们的故事。1954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箕形端砚、1973年广东高要县出土的宋代抄手式端砚、1985年广东潮州刘景墓出土的宋代抄手式端砚、1964年广东佛山出土的宋代琴式端砚,都是难得一见的上品。
石质粹美。不虚名砚之首,是大自然赐予广东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宋坑,能够出产优质砚石的名坑就有十余个。砚石石质细腻温润,有些可以媲美小儿肌肤,并具有绚丽多姿的石品花纹,鱼脑冻、天晴、青花、蕉叶白,名目繁多,引人遐思,观赏性佳。由于矿石结构和成份的原因,端砚易发墨,不损毫,贮水不耗,书写的实用性为世人称道。
神工鬼斧从工艺流程、雕刻技法、砚形砚式、装饰题材、因材施艺五个方面对端砚的工艺加以展示介绍。端砚形制非常丰富,从唐宋时期的“端方是尚,朴雅为经”,到明清时期的“标新树异,象物赋形”,它的演变经历了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端砚的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内容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的倍受喜爱,历代沿袭,成为经典砚式。在雕刻技艺方面,因材施艺、巧用俏色是端砚制作中的重要法则,端砚十分强调顺乎自然,巧施雕琢,达到掩暇显瑜、锦上添花甚至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镌诗题铭以50余件明清时期镌有铭文的端砚,展示更加深沉的砚文化内涵。砚为古时书写良友,历代文人以端砚为载体,镌诗题铭,咏物言志。有些文人嗜砚若癖,惟砚是求,甚至亲自刻砚、作铭。这些砚铭言辞精练,简洁清隽;书体正草隶篆,各具风致;印款题拔,相映成趣,体现出文人的审美情趣、境界追求和艺术造诣。展览中将展出朱彝尊、黄任、林佶、阮元等名家手泽的端砚精品,具有传奇色彩的清末端砚“三大名砚”之“千金猴王砚”、“ 嵒华四象砚”也将一展芳容。历经一千三百余年的发展,端砚不仅是文房用具,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遗产。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其文化价值愈发为世人瞩目。此次端砚展向我们展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的端砚艺术,唤起我们对保护端石资源,继承制砚技艺的热情,将博大精深的中华砚文化发扬光大。
五、结语: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充斥于天地,历史滔滔不绝,文化延绵不断,传统历久弥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感到无限的骄傲。
通过“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厅的参观,我们不仅看到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也看到了广东省古今变化的历史文明。南粤源流、扬帆世界、继往开来和粤海烽火,这四个部分的美景让我们尽情徜徉于历史之河。
饱览了潮州木雕的艺术秀色,即看到了潮州木雕的繁复和精巧,也见识了美仑美奂、造型各异的器物品类,那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意蕴深厚的题材纹饰,那惟妙惟肖、纤毫毕现的雕刻工艺,那豪华富丽、流光溢彩的漆金技法,都让我们打开了眼界,感慨制作技术之高也引发我们对于历史文物保护的思考。
观赏陶瓷展厅,从 “初见窑火——陶器的起源与瓷器的滥觞”到 “瓷国崛起——陶瓷的发展期”再到“各领风骚——陶瓷的鼎盛期”最后到“南国明珠——广东陶瓷的发展历程”,我们进行了一次奇幻的旅程,艺术陶冶着心志,参观完一个部分都是心灵的净化。而每一个瓷器充满着灵性,让我们小心翼翼的观赏着,即可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通过观看端砚艺术,让我们领略了不同品类材质的砚台、端石石材以及文房用具。而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内涵这三个主题,让我们感悟到笔墨纸砚带来的精神震撼,使我们
参观广东省博物馆,不仅让我们增长了见识,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我们从馆里出来,不仅深深地感叹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这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的先进与一流水平,感受到广东省、广州市的文化形象、文化氛围、文化品位,也深刻地感悟到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重温南粤历史风华,领略岭南艺术魅力。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参观之旅,更是学习之旅和思考之旅。附上参观图片:
第二篇:广东省博物馆参观报告
参观报告
一、参观时间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二、参观地点
广东省博物馆
三、参观过程
10月18日,周五下午2点,我和另外一位同学从学校出发,乘坐地铁前往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物馆)。经过大概1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成功到达省博物馆。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我们参观了“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毛利碧石”——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以及“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其中我们参观的重点是“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直到五点,省博物馆的闭馆时间到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再次搭乘地铁返回学校。
四、参观感想
我们这次参观的是省博物馆的新馆,坐落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其设计运用“宝盒”的理念,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载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体系。由于展馆是由巨型钢桁架悬吊出来的,中间没有一根结构柱,为陈列展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省博物馆,从馆外看,方方正正的,的确像一个“宝盒”,再走近看,就感觉一个“宝盒”迎面而来,壮观而宏伟。灰色与红色的色调让省博物馆充满了历史的气息,神秘的气氛。
走进馆内,入眼便是宽阔的大堂,四周挂着红灯笼,满满的中国传统气氛;抬头望去,每一层均呈四方环形,既整齐又别致。除了一个个展览厅外,馆内还设有纪念品区、用餐区、咖啡厅以及几家小商铺,果真是设想周到,参观、休闲、购物皆不误。
根据我们事先的了解,知道目前有一个关于服饰的展览备受关注,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往该展厅走去。雍容华贵的旗袍、威武气派的马褂、别致美观的旗鞋,这些只在古装戏里看到的华美服饰,我们均在“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中一一亲眼目睹。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突变。无论款式品种、衣着特点都直接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清初,满族统治者为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三令五申,强制广大汉族军民“剃发易服”。满族长期骑射生活所形成的旗袍、马褂、箭袖、旗鞋、剃发垂辫来取代汉族自古形成的宽袍、大袖、蓄发、绾髻的传统装束,尽管在清代服饰的演变和发展中,也吸收了汉族服饰的某些特点,但在清代整个服饰的发展当中,仍没有离开过满式衣冠的结构和风格,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服饰,对我国服饰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八旗甲胄到各式佩饰,从异彩缤纷的民服到品秩有序的官服,我们看到了满族服饰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在我看来,服饰是会对人们产生影响的,这是一种文化软力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慢慢地改变着人们。比如,在清初,满族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强制要求剃发易服,甚至采用了如“留发不留头”等铁血手段,可见其重要性。就是因为汉族文人知道改变服饰、剃发等会让他们忘记国仇家恨、数典忘祖,所以才宁死不屈;就是因为满族统治者知道通过服饰的改变能同化汉人为其所用,所以才坚决实施“剃发易服”。而服饰的变化,也正正体现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女子中也渐渐出现“三寸金莲”,宽大直筒的旗装慢慢变得纤细显腰身;满族男子也开始喜欢手持折扇,好一副文人雅士的样子。而旗装服饰中的花样、饰品工艺,也在不断地体现着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场景、美好祝福。如女子衣衫上多绣有彩蝶、花草、石榴瓜果等,寓意多子多福、幸福安康;男子服饰上多绣有竹、松、鹤、鹭、虎等,寓意勇猛果敢、长寿多福。而官服,则更能体现出服饰的妙处了。在清代,文武官员朝服和常服的样式、色彩、质料、纹样等均有具体规定,甚至在穿着方法上也有法定形式。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文官一品饰仙鹤,二品饰锦鸡,三品饰孔雀,四品饰云雁,五品饰白鹇,六品饰鹭鸶,七品饰鸂鶒,八品饰鹌鹑,九品饰练雀;武官一品饰麒麟,二品饰狮子,三品饰豹,四品饰虎,五品饰熊,六品饰彪,七品八品饰犀牛,九品饰海马。根据官员的不同服饰,我们可以判断出他的官职属性和官位高低。服饰总有着它独特的一面,展览中的每一件旗装都透露出历史的文明,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清代曾经的繁华,更能看见中国清代文化的蕴含。
离开“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的展厅后,我们又参观了“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毛利碧石”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以及“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在参观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平时不太了解注的事物,看到了许多历史悠久、价值匪浅的珍品,更了解了许多不同于、不局限于课本的历史知识。
第三篇:参观广东省博物馆
参观宝盒——广东省博物馆
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地方我认为体现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的衣食住行上,另外就是这个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中。
在郑州,去过多次河南博物院。无论藏品、展馆设计、人性化体验我认为河南省博物院都在全国前列。这次在广州要上四年大学,我会将看博物馆这一爱好进行下去,去年十一的时候我们去了广州市博物馆,位于越秀公园镇海楼。对于这个博物馆参观后很是失望,藏品少,价值低,所以这次选择去新建的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珠江新城,从地铁到地面,广东省博物馆西面是广州歌剧院和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北与广州图书馆新馆相邻,南濒秀丽的珠江,隔江与海心沙旅游公园相望。环境优美,交通可达性好。四座文化设施并列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与中央林荫大道、滨江绿化带共同形成广州文化艺术广场,构成了广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广东省博物馆的馆体本身很有特色,查资料后得知它运用“宝盒”的设计理念,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载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体系。新馆的巨型屋面钢桁架整体滑移总重量达8700吨,是目前世界重量最大的钢结构高空滑移工程。由于展馆是由巨型钢桁架悬吊出来的,中间没有一根结构柱,为陈列展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给展示藏品提供了便利。方便内部空间的任意组合,对展示空间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二楼凭学生证换票后我们进入了展馆,跟平常古色古香的博物馆不一样,现代化展馆气息迎面而来。包括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广东自然资源陈列、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等几大基本陈列,全面反映广东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民俗、自然变迁与发展等方向的情况。
在博物馆中,我注意到温度基本没有变化,除了从门口进来时候的温度变化较大外,整个参观过程下来感觉不到忽冷忽热的温度变化。这种温度变化对于博物馆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博物馆中的藏品比如古画、陶瓷器彩绘,这些对于温度湿度都有很强的要求,忽高忽低的温度会造成色彩变化甚至消失。例如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当坑道挖开时,所有兵马俑都是彩色的,带有彩绘,但温度湿度的急速变化造成大批兵马俑色彩消逝,这是考古界、艺术届的巨大损失。我了解到广东博物馆这方面做得很好,为完整地保护好文物,广东省博物馆新馆智能化系统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实行建筑智能化管理和文物库房恒温恒湿运行。其智能化系统监控到馆内的动力、电源、照明、通信、停车、出入等方方面面,无论馆外的天气如何风雨变幻,馆内的人流怎样流动频繁,博物馆内将始终是一个几乎恒温恒湿的环境。在馆内搭建出个性化的智能化系统,保持博物馆内始终为一个几乎恒温恒湿的环境,对文物的保护至关重要。一方面,建筑智能化系统加强了环境控制能力,克服了能源设计的过度冗余,实现了人工管理无法达到的控制精度;另一方面,克服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时调整设备运行状态,减少了“空转”浪费;而且,智能化系统通过集中监控管理,全馆的设备物业采取值班总调度方式,能极大地减少了日常机房巡视的维护工作量,减少了每班工作人员,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节约。这也是我越来越喜欢广东博物馆的理由之一了。同时我注意到展馆中的灯光也设计的很有味道。白天的展馆外墙没有灯光,但是夜幕降临,整个展馆就像周星驰拍的大话西游中的那方宝盒,渐渐打开,光芒四射,营造出神秘又庄重的广东省博物馆。展厅内部的灯光是根据功能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品种、颜色、亮度。博物馆的目的是把丰富的资料、珍贵的文物、实物、模型或复制品等收集起来,加以观赏和保管,它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在博物馆的内部,有门厅、文物展厅、文物库房、准备室、会议室、研究室、图书室等各种房间,因为使用功能不同,所以它们对照明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应从展示和保管的角度考虑照明要求。其中展厅是主要部分,它的照明技术有其自己的特点,需要从技术和观光、观赏人的心理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以观赏为目的时,要求观察对象的亮度对比和色彩能尽量理想的表现出来。当以调查研究为观察目的时,就需要把观察对象的形状、色彩、质感等正确的表现出来。另外,为了使陈列品避免因可见光、紫外线和湿气而受到热的和化学的损伤,需要同陈列品的防护以及参观者的安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求出适宜的照度值。据悉,部分展厅内一些展品比较特殊,对保存环境要求比较高,特别是纸质、丝绸类的文物,展厅中灯光设施也要求严格。在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中,为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拍摄一律禁止使用闪光灯。如果对着文物展品拍照时使用闪光灯,容易对展品产生损害,尤其是一些历史画作和丝绸展品会造成褪色的损害。
进入展示专业后,再次参观博物馆我有了不同的认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展馆,同时也能自己设计展馆。
第四篇:参观广东省博物馆新馆
参观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市越秀区云山小学
班别: 四年4班
姓名: 余阳林
指导老师:邓雪玲
历史的痕迹,大自然的作品,人们的巧夺天工······都记录在坐落于广州市花城广场东侧的广东省博物馆里。今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走进了博物馆的大门,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当我排完长长的队伍,来到博物馆门口前,发现博物馆一座是具有三维立体感的建筑物,而且颜色主要以黑色为主,有不少的红窗点缀。它在海心沙广场上并那么明显、突出。但你可别小看它:表面上看上去简洁大方,里面可是一个知识的宝库!
博物馆共有共有五层楼,每一层楼还有夹层。我们一反常态,先去参观四楼夹层的展厅,因为展厅的主题是“广东历史文化” 我最近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我们进了第一个展厅——广府文化展厅。在展厅里,我跟着一位讲解员姐姐,她正在介绍广东的传统文化:广州人的龙舟,雷州人的陶画,潮汕人的功夫茶,客家人的围屋„„使我听得津津有味,姐姐讲到哪,我的脑袋里就好像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出了广府文化展厅,穿过长长的天桥,我们来到了历史展厅。历史展厅里挂着许许多多历史英雄的画像:林则徐、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陈列着一幅幅历史画面: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下《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是孙中山带领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是毛主席等革命前辈经过浴血奋战、千难万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州大地经历了多少惊险故事啊······”听着妈妈娓娓动听的讲解,一个个历史人物在我脑海里闪过,一件件历史事件在我脑海里浮现。
走出历史展厅,我们下到博物馆的三楼,三楼的主题是“广东自然资源”。首先,我们来到了矿石、宝石馆。只见这里面的矿石琳琅满目,宝石也闪闪发光。我看到了锑矿、钛矿、托帕石、透辉石、琥珀„„以前,我只知道有金、水晶、翡翠这几种宝石,所以这些新颖的矿石、宝石让我大开眼界。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另一个展厅,那是“野生动物展厅。”这里的布置和像真的动物园一样。我先是看到许多陆地上的动物,例如:丛林里的狗熊、枝头上的喜鹊、溪边的鸳鸯、麦田里的大雁和草原上的山羊,还有下山的猛虎、树上的蟒蛇等。这使我特别兴奋,因为我长大就想去这些密密丛林里探索和发现,虽然这只是一些动物标本和模型而已。
我们还来到了古生物厅。我看到了许多用绳子吊起来的海洋生物,有多姿多彩的鱼类,有体型庞大的鲸、鲨鱼等海洋生物。虽然这些海洋生物是假的,但是我仿佛闻到一股鱼腥味。让人触目惊心的是高达几层楼高的巨型恐龙骨架,那伸长的脖子、锋利的牙齿,让我仿佛看到侏罗纪公园的血腥画面,听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
我们还参观了二楼的民族风展厅,有书画、端砚,还有潮州木雕等主题的展厅。
当我依依不舍地离开时,还不时回头看看身后的这个建筑物——广东博物馆,一座广东人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第五篇:参观广东省博物馆有感
参观广东省博物馆有感
17是周展示设计实训周,我们在单文革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广东博物馆。当我一看到省博物馆的整体外观时,我就觉得它的样子,大气磅薄、别具一格。走近一看,外观墙壁上凹凸有致的浮雕艺术,就更加展现出了它的与众不同。再进入大厅,就像走进一座华丽的金色皇宫,别出心裁的设计真让人眼前一亮啊!大家都有一种被震撼到的感觉。我们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想要到每一个展厅进行参观,好好的去瞧一瞧,看一看,究竟有什么宝贝在博物馆里面。下面就是此次之行的所见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