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0:1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第一篇: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中医 风湿论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 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具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临床经过和预后不尽相同的一组疾病,占泌尿系统疾患的21.63%。本病病情逐渐 发展,大部分患者最终进入肾功能衰竭期,是引起终末期慢性肾衰的首位病因(达64.1%)。因发病率高、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慢性肾小球肾炎已对患者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疾病。中医药 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优势[1]。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肾虚”、“血瘀”、“湿热”、“风湿”关系密切,尤其对于其风湿症候的研究已渐成为热点。现将近几年慢性肾小球肾炎从风、湿、风湿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中医 风湿论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 研究进展

从风论治

《素问·风论》谓“风者善行而数变”,指出风之出入隐现,浮幻无常,其致病症状错综复杂,故以风冠“六淫”之首,视为百病之长。一方面因其开泄作用损伤肌表,为其他病邪侵入打开大门,引起风寒、风热、风湿等病;另一方面由于其善行数变可导致许多疾病且见证多端。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因风邪导致肾病的论述:(1)风水病—《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腑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2)肾风病—《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歧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2];《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3]。现代 不少医家也试从风论治角度试图阐述肾病的病因病机,如叶传蕙[4]认为肾风的发病尤以内外合风、邪风鼓荡、风邪入络以及肝风内动为病机核心;王暴魁[5]认为风邪贯穿及慢性肾病的始末;王昕[6]认为风邪不仅是慢性肾炎起病的一个重要的诱因,而且是慢性肾炎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是慢性肾炎复发加重的主要因素;李靖[7]则认为肾病的病因是由于肾元亏虚,又有风邪携带他邪侵袭,常表现为风寒挟湿或风热挟湿的特点。

慢性肾炎中风邪的辩证可观察到以下特征:(1)面肿即风:“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外感风邪引发水肿时总是面部浮肿在先,即使外感症状不明显,若有面肿,即应在治疗时不忘祛风,可以提高疗效;(2)外感肺经症状:肺主皮毛,风性开泄,卫表不固,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肃,即显鼻塞、咽痛、咳嗽、流涕等肺经症状;(3)尿泡沫多:肾炎蛋白尿的病人常见到泡沫尿,一部分病人的病情随蛋白尿轻重而变化,因为风性开泄,精微外泄时兼风邪为患者,尿中泡沫就多,故泡沫尿应视为有风邪开泄鼓动尿液的一个指征;(4)伴风湿症状:慢性肾炎患者伴有腰膝酸痛等症状时,中医辨证常结合痹证认识,其病机由“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所以治疗时祛风是一个不应忽视的原则;(5)肝风之状:慢性肾炎若发生高血压时,症状可见眩晕、目赤、头痛等,中医认为系肝风所致,但不应忽视内风扰肾;(6)发于冬春:《素问·金匮真言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东风生于春,病在肝”,虽然冬春之说有些绝对,但事实上往往冬春之际肾炎发病率高,症状加重多,冬季寒风凛冽,肾阳被遏,春季肝木偏旺,风邪易袭,故病发于冬春是受风感病的一个特征[8]。

从湿论治

肾为水脏,主五液。肾水自身有调治功能,即《素问·逆调论篇》“肾者水脏,主津液”;《医宗必读·水肿胀满》“水虽制于脾,实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证治准绳》“诸水溢之病,未有不因肾虚得之”。以上论述,形象地描述了肾主水的生理功能及肾失制水而导致的体内水邪潴留为患的病机特点。慢性肾病表现为水肿、疲乏、腹胀、便溏,病情时轻时重,缠绵反复,仔细分析其发病发展的各个环节,湿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趋下,肾为阴中之少阴,位居下焦,亦是湿邪易犯之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说明湿邪也是肾病的重要病因。湿邪为患,脏腑机能失调,肺脾肾三脏为之所困,湿浊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杜雨茂认为慢性肾病其本为肾虚,其标为水湿、湿热、热毒、瘀血,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9]。郭耳耳耳涛[10]认为从慢性肾炎病机的角度看,水湿作为外感邪气时只是一种诱发因素或加重病情的因素,而水湿作为病理产物,则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所致,是慢性肾炎的根本原因,脏腑功能失调以肺、脾、肾三脏为主。黄文政[11]也提出湿自始至终贯穿于慢性肾炎发展过程中,是慢性肾炎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

湿邪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所以其辨治 自然 离不开湿。一是湿从三焦论治。湿在上焦者,常为初感湿邪,蕴于肌肤,阻遏卫表,肺失宣肃,治疗多选用越婢加术汤、三仁汤等,邪在上,主要选用清轻宣散之剂,从上而解,则疗效较速,但在慢性肾病的进展过程中有时因复感外邪,也表现为湿郁上焦的征象,也应从此法而治;湿阻中焦,脾胃为之所困,枢机不利,升降失和,当健运脾气,疏利气机,助湿而化,或者用辛开苦降,醒脾燥湿之法,方选参苓白术散、黄连温胆汤等加减;湿邪阻于下焦,或由于肾阳衰惫,或由于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肾阳衰微者当振奋真阳,祛除阴寒湿邪凝滞,振奋真阳则用真武汤等;湿热下注者当清热利湿,淡渗利湿,分清泌浊,清利湿热则多用八正散、萆薢分清饮等。二是湿从脏腑论治。体内水湿之邪的产生,总归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从脏腑论治湿邪,主要从肺脾肾着手,肺为水之上源,《素问》早指出:“开鬼门,洁净府”宣肺而利湿,水邪从上而解,是所谓的“提壶揭盖”法。《素问》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湿困,失其健运,而成水肿,历代医家治湿从脾论者最多,也可健脾与燥湿同治,方选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五皮饮或实脾饮等。然而肾对水液代谢有主宰和调节作用,水肿之发病,“其本在肾”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治当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减治疗[12]。章念伟提出了治湿三法[13]:一是疏利三焦湿之为病,弥漫三焦为多,祛湿之法必先调畅气机,疏利三焦使各自的功能得以发挥,疏利三焦,常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二是苦温燥湿水湿运行不畅,湿郁则热生,湿热裹结,缠绵难愈,治疗当先化其湿,湿郁开则热易外透;三是健脾祛风胜湿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停滞而为湿,在健脾基础上祛风,健脾可取其胜湿升清阳之功,以利脾之运化,脾运健则湿邪除而精微固[14]。

第二篇:周平安教授治疗从心论治失眠经验

周平安教授治疗从心论治失眠经验--跟师学习笔记

发表者:杨效华(访问人次:79)

周平安教授治疗从心论治失眠经验

失眠为临床常见顽固又难治病症,很多患者的病程长达10年以上,周平安教授认为,此类失眠虽的烦热躁动的临床表现,但多伴有倦怠乏力,舌淡脉细等候,实为虚火之象,属于虚证。因其可由血虚、气虚、阴虚而致心神失养、相火上扰,但总是本虚标实;其主要病机为心脾气血两虚、心肾不交、心肝血虚或阴虚为火旺。如《景岳全书》所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周平安教授常以张仲景酸枣仁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此类失眠。《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主治心脾气血两虚,心神失养的失眠,方中主药酸枣仁养心安神;茯苓健脾渗湿,针对由于脾虚不运而生的痰、湿、浊,使脾运健则心神得安:知母一可清心除烦,二可滋养阴液,阴液充足则虚火有所包含而不上扰心神,三可泄相火,安君火,使心神安而入眠;川芎养血活血,疏通血脉,解除由于血虚引起的血行不畅,脉络瘀滞。合方补养心脾气血,化痰浊、清虚火、通血脉,标本兼顾,补而不

滞,是治疗虚烦不眠的良方。

周平安教授临床应用时多佐用五味子,以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使阳交于阴,阴自动而静,达到调摄阴阳之目的;加交泰丸引火归源,使阴阳调和、水火既济;心悸易惊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等镇惊安神、潜阳敛阴;面色晦暗无光、心悸不安者加丹参、赤芍、川芎、郁金;虚热明显者加白芍、当归、生地、鸡血藤、大枣或阿胶以补血养血;阴虚明显者加百合、女贞子、旱莲草或天麦冬以滋补肝肾之阴;阳虚或久治不效者加桂枝、鹿角胶、仙灵脾、仙茅;还常用夜交藤30克以养血通络安神。夜交藤系何首乌藤蔓,因其藤入夜则交合而名,其性味甘平,入心、肝二经,有补养阴血、荣养络脉,兼有协调阴阳的作用,可交通心肾而

安神。

例:患者,女,70岁,2004年2月5日初诊。失眠多年,夜寐多梦,3个月前因精神刺激致失眠加重,难以入睡,睡眠轻浅易惊醒,心悸,心烦不安,手足心热,纳呆,舌红苔白,脉沉细。辨证心血不足、虚火上炎、心神失养,属本虚标实之证。治以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方药:酸枣仁30克,川芎6克,知母10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20克,百合15克,当归10克,夜交藤30克,石菖蒲30克,生龙骨先下30克,生牡蛎先下3 0克,珍珠粉冲服0.6克,7付,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各服一次。2004年2月12日二诊。服药后患者睡眠有所改善,入睡较前容易,心悸减轻,仍焦虑不安,舌红苔白,脉沉细。方药:酸枣仁30克,川芎6克,知母10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20克,百合15克,当归10克,夜交藤30克,石菖蒲30克,远志10克,合欢皮15克珍珠粉冲服0.6克,7付,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各服一次。2009年2月19日三诊,患者睡眠明显改善,入睡较快,睡眠较实,时有心悸,纳可,舌淡

红苔薄白,脉细,继予上方14付巩固疗效。

第三篇:2018抚州中医知识:中医儿科学中胎黄的辩证论治

中医知识:中医儿科学中胎黄的辩证论治

一、概述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有关,所以称为“胎黄”或“胎疸”。胎黄相当于西医学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形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致病因素很多,主要为胎禀湿蕴,如湿热郁蒸、寒湿阻滞、久则气滞血瘀。其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

二、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生理性黄疸能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以利湿退黄为基本原则。

分型论治: 1.常证

(1)湿热熏蒸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小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代表方: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小,舌质淡,苔白腻。

治法:温中化湿退黄。代表方:茵陈理中汤。(3)气滞血瘀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治法:行气化瘀消积。代表方:血府逐瘀汤。2.变证

(1)胎黄动风证: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治法:平肝息风,利湿退黄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2)胎黄虚脱证: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

治法:大补元气,温阳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

最后我们来看一道例题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内容:

【例题】患儿,出生28天,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小,舌质淡,苔白腻。治疗首选方:

A.羚角钩藤汤 B.参附汤 C.血府逐瘀汤 D.茵陈理中汤 E.茵陈蒿汤

【答案】D。解析: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小,舌质淡,苔白腻为胎黄寒湿阻滞证的证候,治法为温中化湿退黄,代表方选用茵陈理中汤。

下载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