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立辉:“经世济民”的情怀 “精筹奉公”的品质
初立辉:“经世济民”的情怀 “精筹奉公”的品质
财政部机关党委 初立辉
伟人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仅仅人是如此,一个前进的时代,总需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项发展的事业,总需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身为一名财政人,我常常思考,有没有一种情怀,六十年多年乃至九十多年来,在财政人这个群体中不断涌动?有没有一种精神,伴随财政事业的风雨兼程、发展壮大而历久弥新?
我先来找寻“精神”的定义。翻开《辞海》可以找到这样的解释,“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财政精神,则是共和国历代财政工作者在一言一行、一时一事中,不断实践、积淀、升华形成的产物,凝聚了财政人的工作宗旨、优良作风和优秀品质。古人说,“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主人渐贫穷,屋舍亦颓谢。”精神是支柱,是标杆,是火把,正是有了精神,我们才会矢志不渝,充满力量;正是有了精神,我们才会脚步坚定,不断向前;也正是因为有了财政精神,我们的财政事业才会生机勃勃,继往开来。
当我在脑海中对“财政精神”进行搜索、归纳、总结、提炼的时候,最先浮现出来四个字——经世济民。
经世济民,哪个财政人没有这种情怀!哪个财政人的身体里没有流动着经世济民的热血!“经邦济世,强国富民”是历代中国有志向、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如今,财政工作者将个人的财经知识和理财能力奉献国家,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是社会进步需要的个体素质的完善与人格信念的升华。蓬勃发展的公共财政事业,为财政工作者们提供了践行抱负、厚生惠民的宽广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现“经世”之志,体现“济民”之心。
经世青云志 拳拳济民心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于党的财政事业自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民财政。厚生惠民,成为财政工作的立足点。长期以来,共和国财政工作者秉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胸怀天下,心系苍生。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废止。“上下五千年,种粮不要钱,还给发补贴,共产党为先。”的民谣传遍古老厚重的神州大地,成为老百姓发自肺腑的感恩。自从有皇粮国税的26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第一次休止了“土无次第、税非所出、积重难返”的黄宗羲定律,宣告农业税的负担已成俱往矣。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外部需求明显减弱,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企业经营困难加重,就业形势严峻。“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保民生”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中之重。财政工作者殚精竭虑,锐意改革,积极支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就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民生领域,这既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也突出体现了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财政工作者不仅仅用公共财政的业绩来诠释这句话,还用生命来书写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沈浩,从安徽省财政厅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委第一书记,一干就是六年,直至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短短几年中,他带领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300元提高到2008年的6600元。小岗村村民说:“沈浩同志到小岗村的六年,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六年,是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六年。”他对小岗村的百姓饱含真情,牺牲家庭的“小我”成就“大我”,把自己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小岗村老百姓心头!
李红英,病逝时只有28岁。那些她帮助过的人们都会记住河北大城县财政局有一位漂亮热情的女干部。一个仅有九年财政工作经历的基层干部,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在平凡中蕴藏着感人心灵的可贵品格,没有一鸣惊人的壮举,却用对事业的坚守诠释着为民理财的诺言。她用全部的青春和生命展现出爱岗敬业的高尚美德,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新时期财政人理财为公、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良好形象。
践行无言的忠诚,描绘大写的人生。沈浩和李红英,他们是千万财政人中的优秀代表,经世济民的情怀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精筹之才 奉公情怀
在我参与“薪火相传”活动,翻看《丰碑》《传承》的过程中,脑海中又逐渐浮现出体现“财政精神”的另外四个字——精筹奉公。这四个字贯穿于两本厚重大书的始终,巨笔写就,力透纸背;贯穿于博大雄浑的财政历史长河的始终,历经时空,一脉相承。在中华苏维埃财政委员会的账本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字;在每年提交人大的预算报告中,我们能读到这四个字;在一项项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财政政策中,我们能体会到这四个字。
“精筹”者,精打细算,严谨周密,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九十年的风雨,财政人过手的资金何止亿万,但他们勤俭节约,为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精打细算,锱铢必较,节约革命的每一粒粮食、珍惜国家建设的每一颗螺钉、用好国家发展的每一分资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财政工作者深入调研,精心设计,勇于开拓,创新思路,制定好每一项财政政策,不断完善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财政制度机制,为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提供保障。
“奉公”者,公为重,私为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从苏区政府的木屋陋室,到陕甘宁边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抗日战场上的小米步枪,到解放战争中的百万军需,从建国初期的统一财经到经济困难时期的艰难支撑,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意料峭,财政部门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同时算好经济和政治两本账,全力克服困难,化解矛盾,支持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精筹奉公,更体现在财政工作者的公私分明。他们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又把个人的需求压缩到最低,不攀比收入的高低,不追求物质的享受,却收获了精神的财富和内心的平和。
吴波,共和国财政部第五任部长。身为财政部领导,吴波一生不知管过多少钱,但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集体,而将自我的欲求和名利看得淡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财政部的办公条件很艰苦,夏天炎热,总务处要给他配电风扇,他坚持不要;他会客室的沙发又破又旧,还带着补丁,总务处多次提出更换,他都不同意,说补补还可以坐;他住的老式平房非常破旧,机关几次提出来要整修,他总是不答应。吴波同志经常对大家说,“财政部的收入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就像涓涓细流汇成的大江大河,我们绝不能因为财政收入多了,就不认真计算,随意花钱。为国家富强,把帐算准算细,节约每一元钱,应当是财政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无论是基本建设投资,还是事业经费拨款,都应当精打细算,绝不能大手大脚,更不能铺张浪费,要把一个钱当成两个钱用,少花钱多办事。”在吴老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财政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质,“精筹奉公”四个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经世济民,精筹奉公”,我想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财政精神吧。在传承财政精神的接力中,每个财政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火炬手。让我们在财政事业发展改革的号角声中,承“经世济民”情怀,传“精筹奉公”品质,勇敢接过先辈手中的精神火把,昂首阔步,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