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大全(6篇)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大全(6篇)
【篇一: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篇二:《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我的内心非常焦急。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
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这样的世界,不可能主动赋予人以意义和价值,只能靠人自己寻觅。
喜欢苏东坡的这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一直认为,那泥上偶然留下的指爪,便是人类赋予这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在雪化前找到了那个偶然留下的指爪,也许我就能按图索骥,找到我要的信仰和信念。
当一个人要寻找这些东西时,他不可能背弃他所处的国家和民族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他必须从中寻求帮助,寻求答案。回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与文化传统,儒家的思想忠君爱国,杀身成仁,君和国是最终信仰寄托所在吗?如果是,屈原就不会投江而亡了。仁是吗?可能是吧,但这个仁太难取了,为了坚持信仰就要舍弃生命,这个不是我想要的。道家呢?道家讲究无明,它根本就不提倡人们去辨明世间真理。如果我追随道家,我就无需向这个世界索求意义和价值了。释家已出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此说来我的一切追寻,只是庸人自扰。
【篇三: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作文】
重新翻刘小枫《拯救与逍遥》,昔日读此书的激动已经不再,留下的是一种激情的灰烬。八十年代的文章受到李泽厚浮华文风的影响,刘小枫也不例外,他的文章充满了古今中外的广征博引,深刻的主题被驳杂的引用所遮掩。
不过说回来,八十年代还是给青年学者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必思考写作格式要求,而是尽力进行思想表达。这种顺畅的表达,让很多问题真正能够浮现到历史舞台。刘小枫这部《拯救与逍遥》就是在对自我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现代性批判问题。在读《诗化哲学》的时候,就能看到刘小枫通过梳理浪漫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所展开的批判,这个立场有别于八十年代启蒙哲学的氛围。
在《拯救与逍遥》中,刘小枫在深入西方思想传统的同时,扬弃了浪漫主义哲学立场。刘小枫在展开对中国浪漫主义传统批判之前,首先树立了一个传统靶子——儒家传统。将儒家传统视作世俗哲学,并对其进行人性论的批判,这自然就是浪漫主义叙事的开端。当然,这种中国思想的叙事,是通过一个引言,即诗人与死亡展开的。
在《诗化哲学》中,刘小枫提出了二十世纪是残酷的世纪,是诗人自杀最多的时代,也是人性败坏的时代。那么,背后就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现代性扼杀人的灵性,诗人不得不选择死亡。这个命题,让刘小枫找到了中国思想的叙事起点。屈原死于政治与儒家伦理的彷徨,是浪漫对于政治现实的否定,或者人性对于兽性的反问?诗歌传统确实存在浪漫主义倾向,刘小枫将其作为对于现实政治的否定,则未免过分用拔高中国诗歌传统的嫌疑,或者用德国浪漫主义置换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浪漫因素。当然,刘小枫这种置换是隐藏在其叙事之中,这种通过浪漫主义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其实与德国浪漫主义对于现代性的拒绝,是同一种思维的产物。
当然,这种浪漫主义被追溯为屈原天问、庄禅的逃逸、曹雪芹的红楼说梦,鲁迅的冷眼观世,总之又是粗线条地将中国浪漫主义拉了出来。但是,刘小枫并未如《诗化哲学》停止于此,而是将中国浪漫主义与西方神学加以对比。这种对比,应该是类似于釜底抽薪。本来以为刘小枫不过是做了一个中国版的《诗化哲学》,结果却是通过神学对浪漫主义的否定。这让八十年代美学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或者刘小枫所说的四五一代人惊愕不已。
我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现了刘小枫并非是简单追求神学,而是回到了《诗化哲学》中存在性的追问,在有限与无限的追问之中,他开始了个体与上帝之思。人终免不了一死,哪怕是诗人或者艺术,都会因为时间而腐朽。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不朽?存在主义只是暗示了存在,并没有真正回答。刘小枫的追问,必将回到上帝的永恒。上帝的救赎,让刘小枫找到了新的超越维度,超越理性(儒家)的世俗,超越诗化哲学的永恒,只有上帝才是永恒的不朽,人只有认知上帝,才能与上帝永恒。这种追问,导致他对于中国浪漫主义或者德国浪漫主义的否定,在自我否定中,他走向了神学。
有些人曾经说刘小枫是二道贩子,不断跳槽者,却不曾被他这种存在主义的追问所困扰。究竟在我们当下的亲在后,是否存在永恒的不朽,这才是他不断追求的真理所在。就像下一本书《走向十字架的真理》所暗示,他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存在。在不断追求过程中,他拣尽寒枝不肯栖!
【篇四: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在1988年出版以来,在思想界一直很有影响。我也是一直想看,直到现在才如愿。距刘的写作已经19年了。主要感想如下:
从基督教的立场上看,自然能得到儒、道、佛等等凉薄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从基督教的立场上。既然能看到儒道佛的互补,为何不知道个人经常是处于变动不居中呢?实际上很少存在极其严格意义上的儒生,正如在严格意义上基督徒也不多一样(想想克尔凯郭尔!)。儒生思想的经常转移,解释了中国人并不是将儒道佛截然分开,正因为它们的互补性,儒生的转移才有可能,也正因为互补性,三者的统一才有可能。在个人方面,基督教是自恰的,但是推而广之,试问有多少基督徒能做到将圣爱广布?能做到别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给人打?能做到不要论断别人呢?能做到不要为吃什么、喝什么忧虑呢?可就是被刘批评为凉的陶渊明,却能对仆人发出此亦人子的悲悯,这是每个号称基督徒的人都能做到的吗?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刘恐怕不能真正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刘是站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来指斥中国诗人,而根本没给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
或许我们应该询问的是,同作为隐逸诗人,为什么荷尔德林就应该被称颂,而陶渊明就应该被指斥呢?荷尔德林自己活得快活,陶不是吗?陶没有在社会上拯济苦难(刘的观点),但是荷尔德林去了吗?就是论及诗歌,在没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我也认为不能断定陶的诗歌带给别人的快乐就一定少于荷尔德林。那么荷尔德林为什么就能高人一等呢?就因为他是基督徒?就因为他赞扬上帝而陶赞扬的是自然?这样能让人信服吗?刘指斥不信神的人构筑目标,由此杀人而不恤,同样,基督徒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带来的杀戮难到可以枚举?美洲黑奴是从哪来的?玛雅人、阿兹台克人是怎么灭绝的?如果这能用非我族类来解释,那么圣。巴托罗缪之夜呢?平心而论,基督教的自恰性高于儒道,类似于佛教,但是中国古代的士人往往出入三家,论及思想,不一定就低于基督徒。
在刘看来,中国诗人不敢面对现实,事情来临时只能往庄禅境界里逃避,中国诗人的心凉了。那么西方不凉的心又温暖过谁呢?勇于迈回苦难的深渊的又是谁呢?就说刘指斥的陶,他不肯为官,宁肯自耕自食乃至乞讨,不是一种高洁的品性吗?如果基督教能成立,人人信仰,那么天下自然人人如手足,其乐融融。可是如果人人都像刘所说的逃避到庄禅境界中,社会不也同样没有**吗?自始至终,刘都没有看到一个圆融的中国精神。就全文而言,刘没有提到坚韧的司马迁,没有提到旷达的苏轼,连敢于杀身成仁的谭嗣同都没提,就是提到的诸人,也经过了剪裁,这样的比较意义何在呢?作者指出庄禅境界认为世界的恐怖、颠倒、无情、荒唐本身就是美,这就令人费解,既然这些就是美,那么庄禅境界是在逃避什么呢?作者将陶渊明厌恶的尔虞我诈的官场和陶渊明热爱的自然生活完全等同,这恐怕就是从上帝眼光看出来的独特视角。
就是论及佛教,刘也不提天台、华严、唯识诸宗,而仅仅拈出狂禅之风进行批驳。禅宗一开始就是宣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作者将禅宗的话头视为实语,是不是有一点笨呢?历史上的确存在不依戒律的狂僧,但是将他们视为僧徒的全部,再由此指代禅宗和整个佛教,恐怕并不合适。作为佛教一宗的禅宗,再狂也应该遵守佛教的根本戒律,不守戒的,是违背佛祖以戒为师的遗训,可是连佛祖的遗训都不遵守的,能称为佛教徒吗?就像一个不信仰基督的人,能称为基督徒吗?
在第四章中,刘对鲁迅的解读又陷入误读之中,他以特有的排比反问句,推出鲁迅是无情、冷酷的,而根本不用讨论鲁迅无情、冷酷是对谁,因为从刘的观点,目标的正确不能保证过程的正确,无论如何,温情是正确的,无情是错误的。可是,十亿基督徒,人人都能爱世人吗?如果不能,只成天弹一些爱世人的老调,请问谁又是真的冷酷呢?
刘在全文中,偏颇不止一处,当然,这也完全能理解,毕竟当时作者十分年轻。但是对最近以来的刘的基督教转向,我还是不以为然。作为宗教,如果不能实实在在给人们带来温暖的话,那么光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说的天花乱坠,那和宋明理学家又有什么区别呢?我对基督教没任何反感,但对一些夸夸其谈的基督徒深为厌恶。如果你能给世人带来幸福的话,希望不是仅仅口头上。
第二篇:《拯救与逍遥》的读后感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拯救与逍遥》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第三篇:拯救读后感
拯救读后感
我一直认为,男孩作为宠儿,在中国这个男性价值观为主流的社会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拯救读后感。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里,谈论如何拯救男孩,似乎是一件很滑稽的事。用人单位或者明显或者含糊,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还有很多的女孩在为了争取生存权和教育权苦苦挣扎奋斗。女孩似乎比男孩更需要拯救。但是,《拯拯救男孩》却用不可辩驳的数据和材料,向我们证实:男孩危机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正如朱永新教授在序中提到的,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更加需要我们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应该重新确立,决定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教育的方法要改进,决定我们能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让新的养育理念来让我们的男孩、女孩更加的优秀。
这本书内容极其丰富,思路却很明晰,全书共分五部分。分别介绍了,一、男孩的四大危机;
二、男孩危机的三大成因;
三、拯救男孩,从发现男孩做起;
四、我们该怎样拯救男孩;
五、早就新时代的“男子汉”。下面就结合着五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何感想。
1、男孩危机的表现是全方位的。
学业危机是男孩的第一危机,在大学,国家奖学金,绝对的阴盛阳衰,校内奖学金,巾帼不让须眉。从高考状元和高中会考成绩来看,高中男生已经雄风不在。传统的男子汉形象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我们的小男子汉呢?更高了,更重了,体质更差了,跑得更慢了,跳的更近了,耐力更差了。不仅如此,那那还更容易深陷心理危机,游戏男孩更容易沾染上各种成瘾行为,情绪更脆弱,更容易患一些心理疾玻患情感障碍的男孩人数高出女孩4倍之多,在美国,青春期男孩的自杀率是女孩的4倍。大名鼎鼎的童话作家郑渊洁对现在的男孩一肚子的意见,现在的男人越来越像女人,女人只好揭竿而起没越来越像男人。“什么运动让人看着揪心?”“足球。”“什么运动让人看着更揪心?”“中国足球。”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原因当然很多,但是男子汉气概的缺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恐日,恐韩。恐欧美,每每球队尚未出征,比赛尚未开始,丑话就说在了前头,失败已经做好准备。我们周围更多的男孩弱不禁风,充满脂粉气。责任心缺乏的男孩随处可见。
2、错误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流行文化等因素误导了当代男孩,使他们陷入成长的泥沼而难以自拔。
男孩的危机,其实就是教育的危机。大多数孩子在三岁之后进入幼儿园,此后的十几年中,他们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至少要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度过15000-24000小时。男孩和女孩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我们往往更喜欢那些听话的孩子,男孩由于天生叛逆,往往被我们看成是不服从管教,从好学生的名单里去除。现在学校被深深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是工厂,教室是流水线,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不管他们的天性如何,不论男孩女孩,都被相同的教育模式规范教育成同一类型的人。活泼好动的男孩身体被固定在座位上,不管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速度与女孩有多大的不同,他们只能和女孩在同样的年龄以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读后感《拯救读后感》。应试教育对男孩更加不利。五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展水平只能达到三岁半女孩的水平。许多的男孩被我们过早地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我们的消极评价最终传导给男孩本人男孩本人,转化为男孩的自我评价。在学业失败的阴影下,男孩丧失了自信和自尊,进而讨厌老师,讨厌学校,过早的放弃了努力,最终丧失了将来追平女孩的机会。男孩危机,更是父母的危机。父教缺失让男孩终身缺钙。缺乏父爱的男孩会成长为危险男人。母亲的溺爱,让男孩永远长不大。溺爱是在爱的名义下行自私之实。溺爱的目的是使孩子依赖父母。会让脆弱的男孩更软弱,爱心更稀缺,更不受欢迎。你想害死自己的孩子吗?请给他足够多的幸福,这就可以害死他了。
3、男孩和女孩的差别不仅仅是男孩站着小便,女孩蹲着小便。这只是最浅表的差别,最重要的差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男孩的一生大都是九死一生的。男孩的生存面临更大的风险。男孩就像玻璃或瓷器,看起来坚硬,实际上却是易碎品。甚至在出生之前,男孩就显示出生理上的脆弱性。在怀孕期间男性胎儿夭折的可能性更大。男孩比女孩的情感更脆弱。男孩负责自我控制的大脑区域发育的较女孩更为缓慢。男孩天生自制力就差。而且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情绪,更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袒露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消极情绪。班里总有相当数量的男生上课坐立不安,下课似乎无法用合适的方式发泄自己过剩的精力。写的字总是歪歪扭扭,甚至左右颠倒。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标准评价所有的男孩和女孩,这其实对男孩是十分不公平的。许多男孩因为暂时发育落后而影响学业成绩,并打入了差生的行列,这对晚熟的男孩极不公平。男孩就是男孩,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让男孩和女孩一样老老实实,就想让雅鲁藏布江的水像镜泊湖水一样,就像让刘翔去参加举重比赛一样。人们对男孩的无知和对性别差异的无知是男孩危机的最大根源。男孩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于左半球,而女孩语言功能均衡的分布在两个大脑半球。女性大脑比男性多出百分之十五的灰质,这些物质主管人类的思维,女孩天生就具有强大的语言优势。男孩大脑含有更多的白色物质,这些物质主要负责脑细胞之间的联络以及神经冲动在大脑和四肢肌躯体之间的传递,所以男性生来具有强大的空间感知能力。男孩的活动半径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更叛逆,更不顺从。男孩首先忠诚于其他男孩,女孩则从成人的视角看形势。
4、拯救男孩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父母要做拯救男孩的先行者。父亲是男孩的第一个男子汉榜样,请多花时间跟儿子在一起,但是请注意,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多陪孩子聊聊天,多倾听,少训斥。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爬山、钓鱼都是男孩喜欢的好项目。运动是男孩的天性。请帮助男孩养成至少一个运动习惯。母爱不能单纯依靠母爱本能去培养男孩,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引导。充分的母爱会让男孩感到安全,男孩只有在心里上感觉到他是安全的,他才会敢于冒险和探索。男孩需要母亲足够的关爱,但关爱应该是有理性的,要严慈相济。真正的母爱是为了男孩的未来考虑,要考虑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将来承担责任的人。母亲还要积极维护父亲的正面形象。一定要让父亲加入到男孩的教养之中来,母亲要主动撤退。好男还是放养出来的,该碰的钉子让他碰,更绕的弯路让他绕,该受得苦累让他受,改动的脑子让他动,该受得批评让他受。
当男孩在学业上暂时落后时,我们老师应该更宽容,更有耐心,男孩在学习上不够理想,并不是因为他的态度不认真,并不一定是因为他调皮贪玩,更有可能是因为他的神经系统,大脑发育暂时落后于女孩。那些班里可怜的小家伙呀。当他们再犯错误的时候,我会更加的宽容,男孩需要更多的运动,过剩的活力和不安分正是他们的天性。当他们受了委屈,哭哭啼啼的时候。我不会再呵斥他们男子汉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会再一味地强调,男生要让着女生。我会试着安慰他们,因为男孩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坚强。找到男孩的兴趣点,让男孩爱上读书,爱上运动。开展足够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活动让男孩释放自己的旺盛的精力,而不是一味地去压制。
如果非要把教育比做一场人生竞赛,那么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长跑。短跑讲求起跑的初始速度,在短时间内即决胜负。长跑讲求的是实力和耐力,重要的是谁能笑到最后。如果我们把教育比作短跑,由于男孩的暂时落后,许多男孩未赛先输;如把教育看做长跑,即使暂时落后,如果教育得法,男孩仍有机会追赶上女孩。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除了外界的支持和帮助,男孩也应该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与努力,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早日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第四篇:《拯救乳房》读后感
《拯救乳房》读后感
我喜欢毕淑敏的小说,她总能用看似平淡却冷酷的字句将现实的残酷、梦想的破灭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但这需要细细品读,否则味如嚼蜡,你只会感到枯燥,索而无味,因为书中的硬道理你没去理解。于是就错过了毕淑敏内心深处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生命的沉思。
《拯救乳房》这本小说是最能吸引我去阅读的。毕淑敏这样一位知名度超高的严肃作家怎么会用如此不严肃的字眼——“乳房”。她究竟想在乳房上做什么文章呢?最初我怀着这些疑问阅读《拯救乳房》。读后一切都释然了。我甚至还认为没有其他书名可以媲美“拯救乳房”,它蕴含了一层深意于其中,越看你会越觉得户名是相当名副其实。
小说主要讲的是心理学博士程远青从海外归来,得到一家制药公司的资助,登广告招募乳腺癌病人,组成心理治疗小组。于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各自携带着复杂经历和对死亡的恐惧与挣扎汇聚一堂。小组在程远青的带领下逐渐成长,殊不知,一个精心策划的商业阴谋逐步逼近……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小组正是一个小社会,毕淑敏将对人的关怀、热情、悲愤化为冷静而深刻的文字,反映了笔下人物乳腺癌患者心灵深处生和死的挣扎和恐惧、爱与恨的交织、冲突、丧生的自尊、自信,读者更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
其中我认为最扣人心弦、震慑人心的角色是那个让人感叹、唏嘘、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鹿路。她是个妓女,同时她也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我想许多人对于“妓女”一词都很避讳,这是一个低贱、不道德的职业,更有人甚至鄙夷她们这种为金钱出卖肉体的下贱女人。社会上不齿“妓女”的大有人在,可是又有谁能够给予多一点的宽容与理解?如果不是生活所迫、现实残酷,谁会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换取金钱却受千夫所指,受尽众人唾弃?如果不是身陷绝境,走投无路,谁会愿意做这样下三滥的职业?鹿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生在农村,是父亲的私生女,父亲死得早,就由干妈——父亲的妻子养大,家里有四个哥哥,干妈就叫她小五,待她比待自己的亲生孩子好。但在她十几岁时她喜欢的三哥得了肾衰竭,无数次的透析让家里的负担变得更重。于是她一个人跑到大城市卖身换钱寄回老家给三哥做透析,还渐渐成为了“名妓”。即使再痛苦再煎熬,她始终怀着一个信念:只要把三哥的病治好了,三哥就能和她结婚了,她就不用再做这行当了。可是这样一种畸形的单恋终究也是难逃魔掌。三哥单纯把她当做妹妹,爱的也是那个寄钱给她治病的妹妹。这样的结局只让人感到心酸。不过后来鹿路也不再自欺欺人了。
此外安疆离世的那个情景也让我印象最深刻。众人围着安疆,沉默不语,就像是在守护着一朵即将凋谢落入尘埃的小花。不过我想即使小花凋谢,也在众人心里落叶生根了。组员的离世更是对小组的考验。小组的最后一次活动,程远青发给每个人一张白纸,让大家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生命线”。大家的生命线中都有一项“乳腺癌”,可是这一项离生命线的死亡端点很远。我想那些未来的计划对于组员们来说已经不是无奈的叹息,未完的夙愿,而是对生命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
“雪化了,变成了泪。泪被温暖的风吹干,雪就变成了春天。”擦干泪水,黑夜过后就是黎明,最美好的东西一直在你身边,那就是你自己。
第五篇:《自己拯救自己》读后感
来源:国内业务部作者:山东亚飞特时间:2011-08-26阅读:1274 次
前段时间,公司组织全体员工阅读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己拯救自己》,很多同事阅读后感慨,对自我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自己拯救自己》读后感。是的,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成功的立足点在于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最大的财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这也正是大多数人的悲哀!如果有机会,我们不妨问问那些已过而立之年或者不惑之年的人,问问他们----为什么前半生即将要过去了,他们仍然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十个人中有九个会告诉我们这样的理由:
“机遇始终没有眷顾。”
“我的才华被埋没了。”
“我的环境不好,阻碍了我的个人发展。”
“我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那么多的机遇。”
“我接受教育太少……”
类似这样的理由还有很多很多……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理由,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斯迈尔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巨额的资本去成功,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自己的一笔财富,那么,既然拥有巨额财富还失败,还终生碌碌无为……那只能表明一点:我们没有发现自己并很好地开发好自己这笔巨大的财富。
实际上,任何成功的人,都是能从根本上看重自己、都是能很清楚地意识到并能很好地利用自己这笔巨大的“财富”的人。如果所有人都像上述理由中的一样,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谁都不会成功。
亨利·沃德·比彻曾说过:“每个人应该思考的不是他已经有什么,而是他应该做什么。”也就是说,即使你碰巧出身名门,家财万贯,或者家世显赫-----再或者这些条件都具备-----但是如果你自己没有自立的意识,总是抱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那么对不起,你永远都不可能以成功者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
林肯曾经和好心的克劳福德太太开玩笑,说将来某一天自己可能会成为美国的总统。面对克劳福德太太的嘲笑,年轻的林肯这样回应道:“哦,我会刻苦学习,时刻做好准备,然后说不定机会就降临到我头上了呢,读后感《《自己拯救自己》读后感》。”如果不是这个男孩下定决心锻炼自己的能力,不遗余力地培养自身作为领袖的素质,那么你认为世界上有什么力量能让白宫对这个出身贫寒、成长于偏僻林区而且举止笨拙的孩子敞开大门呢?
法拉弟年轻时在一家药店工作。当时他就梦想着能够成为科学家进行各种科学实验,那时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会认为:“只有拥有一间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我才能做出举世震惊的成就吗?”当然没有。他从来没有在空想上浪费一丁点儿时间。他就在小小的阁楼里利用粗糙的仪器完成了非凡的实验,将科学研究推进了一大步,并且因此赢得了汉弗莱·德卫爵士的青睐。如果这个药店的小学徒成天只是空想,等待有一天拥有很多仪器再去实验的话,你会觉得当别人问起德卫爵士他眼中最伟大的科学发现是什么时,他还会回答说“迈克尔·法拉弟的发现吗?”
迈克尔·安吉洛利用其他艺术家丢弃的大理石废料雕出绝妙的雕塑“大卫”,将机遇紧紧地握在手中。因为他懂得利用自己的财富创造财富。
同样是活着,有的人活出的是风情万种、百味人生,有的人活出的是一股怨气,而那些丧失了激情,丧失了创造力的人活出的是一种无奈与痛苦。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只要活着就意味着拥有机会。人生就像是一次爬山,爬的比你高的不一定比你强壮。同样,现在爬的比你高的人也不一定就永远比你高,因为你活着,活着就意味着永远机会,意味着你还有未来。
也许有人曾经听到过这么一句话,上帝不会因为你的贫穷而拒绝你出生,也不会因为你的富有而延长你的寿命。你贫穷,但你不会永远贫穷,你富有,他也不能保证你会永远富有。每个人的未来都在于他自己如何把握。用自己的力量树立志向,而且甘于和敢于冒险,最后成功就会属于你,这些就是你身上最大的财富。
所以,请珍惜我们自己这笔巨额财富!因为造就任何伟人的并不是精良的工具、千载难逢的机遇、权势显赫的朋友或者庞大的财富等因素。赢得成功的巨大力量就存在于你的体内,而不在其他人身上。换句话说,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宝贵机遇就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周围的环境。它不是所谓的运气、机遇或者别人的扶持,它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我们具有成功的能力,那么没有人能够掩盖我们的光芒;然而如果我们缺乏这种潜质,那么也没有人能够帮我们取得成功。造物主给予每个人均等的机遇,但他必须自己找到钥匙才能打开通往成功殿堂的大门。
请珍惜自己,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