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下兴亡,舍我其谁——《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
天下兴亡,舍我其谁——《辛亥革命》
观后感(优秀)
天下兴亡,舍我其谁?这是我观看大型电影记录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触。我们中华民族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得以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
影片从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孙中山先生如是说。为什么?
翻开中国近代史,触目惊心!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观看辛亥革命这一断历史,尽管我们知道:1911年的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名垂千古的功绩啊!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那些国难当头,舍我其谁勇士们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还有: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是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
同学们,今天,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己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诽谤。我们的国家也不够强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我们国内、国外不断地制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我们又怎能掉以轻心?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第二篇: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国难当头?舍我其谁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国难当头?舍我其谁
作者:高一(3)班荆雪梅
国难当头,舍我其谁?这是我观看大型电影记录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触。我们中华民族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得以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
影片从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孙中山先生如是说。为什么?
翻开中国近代史,触目惊心!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观看辛亥革命这一断历史,尽管我们知道:1911年的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名垂千古的功绩啊!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那些国难当头,舍我其谁勇士们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还有: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是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
同学们,今天,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己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诽谤。我们的国家也不够强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我们国内、国外不断地制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我们又怎能掉以轻心?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第三篇: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文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者:高一(1)班金雯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观看了《辛亥革命》后最大的感慨!
大家对辛亥革命一定都不陌生把。它的代表——武昌起义;打响了总革命的第一枪。虽然,它最后失败了。但它使大批爱国青年如石井里的泉眼里的水一样飞一般的涌现出来。不,它的速度无人可挡,飞机,火箭的速度都比不上它,它为中国革命的命运起了推动的作用
而当我观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时,一种愤懑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由深思: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国家衰亡和民族落后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是做苟活者?
还是做一个庸人?
还是做一个奋然前行的爱国人志士?
大家一定会说是做一个奋然前行的爱国志士。对!做一个奋然前行的爱国志士!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富强,才能走向繁荣!
在面对国家的衰亡和民族的落后时,奋然前行的爱国仁士们为了民族兴旺和国家富强,不顾自己的生命。他们崇尚自由,追求真理,他们是革命的先锋,国家的栋梁。他们不像苟活者和庸人一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敬佩这些爱国仁士。敬佩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坚持为了革命,为了民族前途而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责任,那就是——“天下兴亡“!
敬佩的同时,我也那些苟活者、庸人而愤懑!因为苟活者,因为庸人,不顾国家安危的苟活者和对那些拿着枪,把枪口对着侵略者,把子弹射进中国人的胸膛的强盗们同流合污!?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知道在这次革命中不怕流血牺牲的爱国仁士的可贵!他们是真正的“中国人”!就是因为他们,让我们懂得了我们更没有推卸的责任,就因为他们,我们更应担负起富强中国的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仅仅是辛亥革命中有这样敢于担当的爱国青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涌现出来的爱国仁士数不胜数。如戚继光抗倭,为了祖国的领土不受侵犯,担任了抗倭元帅,把倭寇一举扫光;郑成功为了祖国台湾不被分割,毅然决然地奋战,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一举拿下台湾;还有冯玉祥、张自忠、刘胡兰……这些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梁启超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今天,我们不再生活在需要革命的年代了,我们也不需要为革命而流血牺牲了,但我们要更加奋然前行。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懂得承担责任,承担着祖国建设的重任,来打造我们更好的明天!
最后,让我们人人都做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青年吧!
第四篇: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
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
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1
国难当头,舍我其谁?这是我观看大型电影记录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触。我们中华民族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得以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
影片从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孙中山先生如是说。为什么?
翻开中国近代史,触目惊心!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观看辛亥革命这一断历史,尽管我们知道:19的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名垂千古的功绩啊!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前,没有那些国难当头,舍我其谁勇士们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还有: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是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
同学们,今天,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己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谤。我们的国家也不够强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我们国内、国外不断地制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我们又怎能掉以轻心?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2
革命,对我们来说有些遥远又不可思议但它是由千千万万革命者的血和肉凝成的。在寒假我看了一部影片,影片中讲述了发生在1911(辛亥年),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勾结,残酷的压榨中国人民,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是革命,是的,是革命。是他让千疮百孔,奄奄一息,充满迫害与痛苦的那曾经的中国获得新生!是革命的枪声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是在战火中失去生命的革命者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是革命!中国人民如同被囚禁被迫害的犯人,戴着沉重的枷锁,而使他们摆脱这一切,是革命。
秋瑾就义前说:“革命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是为了让人懂得宁静与温和。”林觉民在遗书中说:“革命是为了人们永久幸福。”我认为革命是为了改变命运,革命也是为了国家,它就像野草,任谁也无法阻挡它的蔓延与生长。
晨光熹微,街道冷清,气氛压抑。凉风侵袭,发出呜呜之声,似乎在挽留什么;沉重的脚镣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沙沙声,似在控诉某种不满。铁锁落地有声,一旁的民众用好奇迷茫的眼神望着这个竟敢造反的女人。她一脸平静,没有丝毫畏惧。她的淡定与人们的惊恐,我看见他们的眼神那么深,像无底的黑洞,那装着他们的痛苦。
阴森可怕,审室灰暗,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令人发指的血腥味,它好像在告诉林觉民,这儿曾是战友的‘刽子手’。他脚上的血一滴滴血怎么也止不住,眼前的清官带着几分敬佩地望着他,这个年轻英俊的男子。面对官员的'所谓的法外开恩,他表现得那么坚决。因为为了人们的永久幸福。他的眉宇透着叛逆与不服输。他当时内心在想什么?他家庭幸福,从未受过民间疾苦,他是为了什么而去抛头颅,洒热血?
他,她,他们是革命者,他们抛弃了家。生命,但没放弃他们的信念,他们参与革命是为了更多人。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带着目的与需要付出的疑问。这带着怀疑,我们何不想想——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去做什么!
落后就会挨打,说的一点也没错。虽然我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中国像一条汉子,充满力量。总会想起那标志性的辛亥革命,它有多么大的意义与影响,他让中国成为新中国。退一步讲没有它,中国也许会被瓦解,人们会更痛苦。革命者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家庭有信仰。我想,他们真的从未畏惧过?从未害怕失去家人?从未在乎自己的生命?毫无犹豫地去用自己的身体去挡子弹,堵炮口,然而在无数次失败后仍能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对革命的痴狂正是因为你对祖国的热爱,是坚定的信念让他们选择守口如瓶,选择坚持革命,选择放弃生命来扞卫自己的信仰。
他们的信念已经十分坚定,他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他们的思想顺应当时社会时流。“换一个政府,人民做主”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深入人人心中。使每个人明白,自己的使命。左手好像托着泰山,右手则顺着黄河,做顶天立地大汉子,这才是中国人!敢爱敢恨敢作敢当,这便是我所感受到的革命精神。虽然他们只是无人管理的野草,但他们有同样精神。大家都是黑眼黄皮肤的人,无家亦无国,正如一位华侨所说。敢爱,敢痴狂地爱着革命;敢恨,敢痛恨腐败清政府;敢做,敢在全国掀起革命大浪;敢当;在临死时无任何怨恨与畏惧。他们的爱国·他们的“国难当头,舍我其谁?”他们的勇敢何不是我们一面镜子?
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纷飞的泪雨装点着历史的天空,先人已随岁月在青冢里销匿,然而他们的心血之痕永远不会被磨灭。时光的刻刀在历史的巨岩上雕琢着他们的丰功伟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这努力就看我们,为国家为人民,为那一百年前的革命,好好地努力吧!
第五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还记得刚开始看完《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时的心情,那种百感交集让我和激昂澎湃的心情至今仍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而且,虽已相隔一月之久,回想起来,依然感觉热血沸腾。
虽然中国不幸被那样一个无能的朝代统治着,老百姓被那样的官僚政府压迫着,但是,一个巨人在沉睡中苏醒后却力挽狂澜于即倒,不顾自身安危,以一人之力、肺腑之言唤醒麻木的国人。他的一言一行都直指那个落败不堪的清政府,终于,一百多年前,他领导的革命,结束了清政府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
看完这部电影,有很深的感慨,甚至恨不得投身都那场革命中去,或者说为没有亲身经历那场革命而感觉到遗憾。电影里,孙中山先生的高大形象大多是通过他的演讲表现出来,其中有两次演讲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次是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他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杀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他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先生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以致他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
第二次是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向四国银行游说,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为了与清廷抗衡,孙中山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这时,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董事们。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对中国是否强盛零、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他们的脑子里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经济利益。针对这一情况,国父巧妙的改变了宣传策略,闭口不谈民族复兴,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一个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的话,不仅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诅咒和痛恨而且他们的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国父的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佬们的要害之处。最终成功的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的决定。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的经济基础。
电影里面谈的最多的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革命不是为了赢得一场战争,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严”。革命不是玩命,革命是一种信仰,人们为了这个信仰不顾一切地努力,但是,有革命就会有牺牲。电影里在众多的烈士中,林觉民的形象是比较突出的,一袭白衣血迹斑斑,红白相映,慢慢沉入大海,满腔的爱国之情随着波涛滚滚东流。他的死,死的悲壮,死的无憾,死的凄美。辛亥革命胜利了,是无数这样的热血男儿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一幢幢炸毁的房屋,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安宁。
看了这部电影,感触之外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活。处于太平盛世的我们,也应懂得居安思危,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美丽的祖国,也为了不辜负所有烈士为我们所做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