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乡土资源特色课程,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探索乡土资源特色课程,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社会目标中提出:“要让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社会的不断进步,更需要加强本土文化精神的灌输,加强对本土资源的运用和开发。形成园本特色课程,在探索中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关键词】乡土资源 特色课程 师幼 共同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63-01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只有努力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可利用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和水平。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正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一、反思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反思目前幼儿园乡土资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教育活动长期以来使用现成的教材,由于经费紧张购置材料有限,造成教玩具材料缺乏,幼儿只是被动观看图片、影视和录像,探索实践能力不强;材料内容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过少,许多教师的教学偏重讲解演示,幼儿园教学教育偏重知识性内容,忽略幼儿自主探究方法的培养;教师缺乏指导探索活动的教育策略,特别是缺乏对乡土资源的探究与学习。我们通过集体教研活动、相互交流与讨论,以发现问题为起点,立足本土资源、通过园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聘请州、县教育局教研室专家指导、帮助,反思推进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最后确定《泸定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作为县级课题申报并获得批准。
自我园开展《泸定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课题活动以来,我们利用乡土资源材料,形成低成本高质量的园本课程,寻找开发乡土资源的有效途径。立足乡土资源探索研究,给幼儿关于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第一手经验,使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活化,培养幼儿对教学活动探究的兴趣,发展自由探索和好问的态度;以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为切入点,努力探索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方法等,逐步形成园本乡土资源课程。通过教育科研这一有效载体,有效地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二、创设乡土资源教育环境,丰富园本课程内容
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为了使幼儿园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课程的延伸,如何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也将是我们乡土资源特色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让教师与幼儿共同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带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从校园内的整体大环境上着手,用乡土材料(竹子、稻草、棕树皮、玉米棒等)布置主题、区角、墙饰、如竹子“水帘洞”、稻草绳“铁索桥”、乡土农具挂件“家乡美”。再从班级小环境做起,开辟种植角,通过种植番茄、玉米、土豆等作物,张贴乡土物产、风景名胜图片、乡土玩具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进对自然的感知与了解。《纲要》指出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从本地、本园出发,以乡土资源为切入点,开发园本课程,使我园的课程更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如:大班家乡美、泸定桥,中班五谷杂粮贴画,小班认识家乡物产。全园各班玩乡土玩具,如:响簧,弹弓,铁环,陀螺。开展乡土游戏,如:跳房子,丢手绢,踢毽子。念民间童谣,如:王婆婆卖茶……
三、开放式活动,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纲要》、《指南》理念指导下,我们在开展乡土资源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走向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给幼儿探究创造的空间,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活动中注重丰富幼儿直接感性认识、材料的提供和问题的创设,使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经验、知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积累。乡土资源教学活动不在于幼儿学到了多少、了解了多少,而是在于培养孩子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孩子的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想象能力、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让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以乡土资源课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乡土资源特色课题研究为契机,拓展师资培训途径和方法,开展园本培训与实践培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通过开展班级乡土资源教学活动展示交流,说课评课,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积极性。通过讲座、活动观摩与研讨,自我反思与调整策略等方法,让教师相互交流讨论,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让教师在研究中带着问题来,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案走,带着行动的结果来,带着新的方案走。教师们各自到班级进行实践验证。继续探索,总结反思,这样以反思性教学研究方式,使课题研究和课程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碰撞出更有效的调整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有效互动的水平。教师们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搭建起交流分享课改经验、探索解决疑难困惑的平台,教师联系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谈体会、讲困惑,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五、充分利用乡土、家长资源,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发展
在开展乡土资源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社区、家长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进行开发乡土资源活动中,凡是能够让孩子可以直接看到、接触的人、事、物,我们都会千方百计的为幼儿创造机会,带孩子参观、实践,给幼儿关于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第一手经验,使幼儿园教学教育活动生活化。如:教师带幼儿参观泸定桥和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家长带幼儿游玩有名闻世界的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品尝家乡特色水果红樱桃、枇杷等;并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家长与幼儿交流,发动家长、幼儿收集乡土资源材料,如:稻草、棕树皮、笋壳、各种坚果、五谷杂粮等,参与幼儿制作乡土玩具,环境创设,让家长了解乡土资源特色课程的教育意义。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对我园的课题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该课题于2015年11月结题。目前正在进行园本课程的整理、编撰。下一步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是:如何有效地选择利用乡土资源,更深层次地挖掘乡土资源特色课程?如何有效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关系?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在探究过程的行为?如何更快更多地培养研究型教师,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等都是我们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二篇:乡土美育课程资源的教学实践探索
乡土美育课程资源的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育的目标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四大板块。根据教材的相关课时,探索开发美育乡土化课程资源,加强四个课型的学习,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美育 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创新教学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在核心素养教育的推进中,美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其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养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非常显著。而美术课堂教学正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于实现美育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特色文化”。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是学校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潜能。何谓“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其是指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民俗?L情、人文历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些都是形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最具特色的美育课程资源。[1]
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其优越性,开发为校本美育课程进行教学?如何将这些丰厚的乡土课程资源有机地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想,此应该是作为美术教师们所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当今学生美育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研究。[2]
一、“造型?表现” 领域的学习:开放课堂教学,描绘生态美景,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注重美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乡土美育的特点是它来源于本土的实际,更贴近学生的切身生活,教师要大胆合理地创新使用教材,开展本地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搬进大自然,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游、人文游的方式进行写生教学,引导学生把美育活动与周边环境、生活经验相联系,启发学生观察、感受本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拍照写生等多种方式参与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乡土美术素材进行探究与表现的兴趣,拓宽其视野,提升其感悟程度,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本土艺术的独特魅力时,对浓厚的本土文化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培养其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的热爱情感,使本地的乡土文化进一步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体现中学美术课程的人文素养。
[案例]笔者在教授《画家乡的风景》时,适逢清明时节,就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完成本课教学目标:“观察感受人文自然景观之美,描写自然风光的景象”。在教学实践中,选取了涂岭樟脚古民居群作为教学素材。因樟脚村落间不但有古民居建筑,而且还有金钟潭、大溪涧、观音山寺、陈平山烈士纪念碑和故居等景观、名胜和教育基地。作为美术教师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介绍樟脚古民居的人文历史文化,与学生一起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欣赏乡村田野的风光、古老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葱翠的山林、巍巍的大山……,一幅幅家乡美景尽显在眼前,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唤起了学生热爱家乡、表现家乡的欲望,而创作出一幅幅造型优美、色彩亮丽、表现家乡特色的美术作品。此教学案例中,笔者以现场活动的体验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以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樟脚古民居群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同时,学生通过实地的考察、采风中,可以培养出美术素养外的其他综合能力。
二、“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善于实践应用,提高创新能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充分利用本土的地域特点,进行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把乡土资源融入到美术学科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探究大量的美术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羽毛、麦杆、稻草、树枝、泥沙、贝壳……这些自然资源材料具有简便性、实用性和乡土性,是学生设计美术作品的最好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发现身边的各种乡土自然资源,鼓励学生应用这些自然资源进行考察、搜集、想像、组合、创造等一系列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美在于发现”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情操。[3]
[案例]笔者在教授八年级下册《变废为宝》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周边的自然资源和废旧材料,让学生认识各种表现手法和体会不同特色的乡土美术特征,理解乡土美术之艺术美。回归课堂,引导学生认识、感受、利用各种废弃材料,因势象形,积极想象,并进行拼贴、插接、拼摆、编织、雕刻、扎捆等手法,创造出一件件或夸张或写意、而具有装饰和实用价值的美术作品。如:有的作品利用废弃的瓶罐进行装饰的工艺饰品、有利用各色碎毛线粘成色彩艳丽的花卉图、有泥土塑型机智的动物、有碎布做成绚丽的瓶花、树皮制作古朴的农房等等,令人叫绝。这些随处可见的废弃物品的再利用,深深地吸引了每个人为之探究、创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充实了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其实,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术课程自然更容易唤起学生们的共鸣和参与,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去发现美、表现美,以培养其对美的欣赏、感受、创造能力。[4]
三、“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崇尚文化遗产,品味艺术魅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对本土民间美术了解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创设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审美情操。对于本土的历史名胜和文物古迹,教师要事先收集民间遗存的美术实物、有关视频图片及相关的资料等,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通过分析和引导,以多种手法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了解本地民间美术的特点、寓意及其继承性,启发学生发现平凡的乡土资源中,有着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因此,挖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进行授课,更会让学生充满着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的学习热情,使之深深地感受到乡土资源之艺术的美,从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案例]在《文明之光》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就以当地的沙格灵慈宫作为教学素材。“沙格灵慈宫”的建筑是一种殿宇构架式的独特民间艺术,其作为弘扬妈祖文化而推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更是凝聚海峡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因此,灵慈宫存在的人文历史价值以及美术教育的价值不言而喻的。教师在授课中,通过网络资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先介绍灵慈宫的人文历史文化,而后再从建造工艺的角度去欣赏雕艺非凡的龙石柱,最后从美术教育角度学习殿顶屋脊上剪碗雕塑的造型艺术等一系列的问题创设,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去探究学习,主动去发现、了解、探索乡土美术的?N类、特征、风格等;激发他们对本土人文历史、文物古迹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样的教学远远高于传统的美术教学课程内容,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教育素养以及社会历史的责任感,使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四、“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建立学科联系,提升综合能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美术课程应加强探究性和综合性学习”。通过以本地乡土文化的综合性美术活动,建立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对乡土资源进行挖掘、分析与整理,扩大美术课程的学习范围,加强美育与生活的联系,拓宽美的欣赏渠道,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把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浓厚的美育氛围,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素养,完善综合能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案例]笔者在《画家乡的风景》教学中,以樟脚古民居群实践采风的系列活动作为授课题材,拓展教学活动,结合学校艺术节举行“家乡之美”书画摄影作品展,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用画笔描绘村民春耕劳作时的作品;有重彩樟脚古民居建筑群、观音山寺的景观作品;有把樟脚古民居村中的山川河流、田野树木的自然风光拍摄成艺术作品;还有与其他学科联系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性活动,拓宽美术教育的学习范围。如与生物学科相结合,组织学生研究植物的种类、贝壳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开展“生物标本艺术作品展”;与地理、历史学科结合开展实地考察和访问,引导学生采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在采风活动中描绘、撰写的亲身体验及其调查报告进行展示等;与语文学科结合采风后进行描绘家乡美景的征文比赛、古民居群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欣赏的活动;与体育、音乐课相互呼应,研究民间板花灯游乡间祈福舞蹈艺术的活动;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研究先进的网络资源传播美术作品等等。在艺术节活动中,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现自己特长和参与的舞台,使学生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家乡之美,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怀。
总而言之,农村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保留和蕴藏着的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文物古迹以及传统的民间工艺等,为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宝贵资源,给美术教育创新一个广阔的美育实践天地。为此,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创新教育,要把本地乡土文化根植于下一代人的胸怀中,使学生在美育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人文素养,发展个性,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3]贾玉霞.利用乡土资源优化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4]陈俊.立足美术教学,思考美育内涵《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
第三篇:大班说唱活动《在常规教育中促进师幼共同成长》公开课教案(定稿)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是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取坚实的进步”,也是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想。
◆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1、显性一一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幼儿园在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和习惯。通过常规教育可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还可以激发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学习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由于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渗透在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幼儿园一日活动良好常规的建立,不仅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需要,更是促进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2、隐性一一教师的成长:在常规教育中,教师需要了解和理解孩子,需要通过与孩子的“相处”慢慢积淀自己对教育行为的重新认识,去发现什么才是对孩子最有用最适宜的教育,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以提升塑造全新的自我而更好地运用“教育智慧”。
◆常规教育的肉容:
1、一日生活皆课程(事例3则)
2、教师一言一行皆为教育行为(事例3则)
◆常规教育的方法:
(一)和谐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1、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限制。所以,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由活动,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滋长了幼儿自由散漫的习性,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脱节、活动无效率。
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常规教育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对违反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视幼儿通过体验习得常规的特点。教师的高控制教育行为使幼儿成为了“木头人’,甚至使有些幼儿从心理上抵触教师,不喜欢幼儿园,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导致教育反效果。
2、师幼关系的重新建构
(事例5则)
(二)有效的常规教育行为
教师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常规教育的有效操作样式。(对教师的常规教育工作行为进行操作层面上的指导,重点讲解生成内容)
◆几点建议:
1、教师必须不断观察自己的做法收到的实际效果(孩子跟你的交流是否越来越流畅),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不要只刻板地照着做而不去思考,逐渐你会发现孩子和你一样收放自如。
2、教师将一日生活各环节当成一个整体来看,特别是对常规教育的目标和操作要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逐渐把零散的、数量似乎很多的要求或规范在心中组织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成为日常常规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的指南,更加灵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四篇:探索特色道德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探索特色道德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刘寨镇第二中心小学道德课堂建设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下午好!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指导工作,我们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学校有教学班19个,在校生931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教育也在发生着巨变,如何让教育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已成为每位一线教师的职业责任,而道德课堂的理念正是顺应了当今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要。下面将我校对于教师在道德课堂上的种种做法汇报如下,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在当今教育呈现浮躁的局面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生命活力缺失,少了那些积极的、愉快的、兴奋的成功体验过程,而道德课堂理念正如沙漠中的一汪清泉,让教师在理念上得到了更新,职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加强,针对道德课堂提出的新理念,我们制订了“五步主体教学模式”即出示目标——导入新课——引导学习——反馈练习——课堂总结,在这五步教学中,特别是第三即引导学习中,应当发挥学生的总体作用,让学生其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运用了主体多元、形式多元的方式,让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校对小组合作学习从内容到形式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围绕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具有价值、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让展示有其成果,最后形成共识,引导出课堂学习的下一步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切实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不同的是留守儿童较多,在家校联系,家庭教育上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在以前观念里,我们认为开一次家长会,给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家长会更成了训斥会、排名会,自己最终效果平平。针对诸多问题,在去年,我们更新观念,把家长会课程上升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家长会变成一种课程。课程开发有纲要、有教案、有计划、有教材、有考勤、有制度、有小结作保障。通过学习,使教师、家长的认识提升到一定高度,更方便家校教育的结合。针对此项课程的开发,我们从家长会课程开发的背景入手,针对家长会课程的性质、范畴,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学习管理等方面确定家长会课程的目标;通过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等发育特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与学校的发展特点相结合,确定家长会课程的内容;通过运用每学期上大课、年级上中课、班级上小课、家访、校信通等各种形式,确定各种实施形式,让家长与学校共享教学资源成为家校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最后根据学习的效果,我们对家长会课程学习实施了积极的评价,评出了优秀家长会课程学员、家长会课程学习标兵等。
在道德课堂建设过程与家校联系,在家长会课程开发上,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深入,工作做的不够细致,通过这次道德课堂诊断以及各位领导专家留下的大量的宝贵指导意见上,我们将在今后一如既往的关注每一位学生,从细节做起,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第五篇: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专业教师成长的实践探索
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专业教师成长的实践探索
张大生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振兴职业教育的关键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教师像师傅”。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品牌专业,办大、办活、办强学校,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此,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专业教师成长,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确定培养方向
“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规范技能和科研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工程师”泛指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的人员),“双师”概念的核心在于双素质。
“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既具备教师的能力,又具备“工程师”的能力。从对象来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而“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工程师”须知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并能实际操作;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消化吸收,并能有
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但要熟悉操作规程,而且要精通原理,并使学生学会。因此,“双师型”教师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二、理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制定培养方案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要求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这也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全面树立“理论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训练服务”的指导思想,“以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技,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确定了以满足专业现状发展和教师个体现状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长线专业和重点专业师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为前提,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内校外、校企双元培养途径,校本培训和教师自学为基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思路。
三、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明确具体要求
1、行业职业道德
忠诚职教事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努力钻研本学科、本专业及相关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并用自己的师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专业教学能力
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基础,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熟悉相关课程内容,能主编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参编相关课
程的教学大纲,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能运用现代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和同行好评,具有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3、专业实践能力
具有较熟悉的专业实践能力,逐步达到“会”、“熟”、“精”、“专”。“会”即基本掌握相关技能,会实际操作;“熟”即熟练掌握相关技能,能熟练掌握操作;“精”即精通所教专业课相关的职业技能;“专”即拥有一项以上高水平专业技能,取得相应行业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4、教科研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胜任课程改革,编写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发课程模块,编写课程教材(讲义),能承担员工培训。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大胆进行小改小革,并善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实现教学创新。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做法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专业,以学校培养为主,充分借助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资源,构筑“双师型”教师培养网络,在师德素质优化,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等方面抓好落实,全面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1、师德素质优化的培养
坚持思想政治与专业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学用一致,引
导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学观,增强教师爱校、爱教、爱生的情感,促进教师个体师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群体素质的优化,使之成为德、才、能兼备的先进思想文化和先进技能的传播者。定期聘请职教专家及高校教师来我校举办讲座,分批安排教师到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兄弟学校参观、学习、考察,转变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
2、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和关键职业能力,我校立足校本,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
(1)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教师之间结成对子,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促进交流,共同进步,加快了青年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2)开展观摩课活动。定期组织优质教案、优质课评比,示范课、精品课选拔,“说课”、“说专业”等。组织教师现场观摩,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3)定期开展教学改革专项研究活动。教务处定期研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4)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及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订、课程开发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等。
(5)聘请离退休的老领导、有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校外“辅导员”,来到教室听课,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及年轻教师的尽快成长。
(6)定期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及相关软件的培训,要求写电子教案,鼓励多媒体授课,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1)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本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本”培养的主要作用,发挥“校本”优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自力更生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主要是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与职业实践课教师相互取长补短,进行传、帮、带。
(2)从企业聘请技术能手建立“专家工作室”,另外又聘请了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促进了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结合。
(3)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应高校学习深造,鼓励优秀教师尽早取得高学历,积极派人参加行业组织的专业人才或师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4)鼓励教师参加省市的各项技能比赛,强化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考取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中高级技师等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另外,教师参加的各级各类竞赛中也有多人获得好成绩。
五、“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几点建议
1、帮助专业教师转变观念,放下“架子”,主动参与校本培训 教育青年教师转变观念,要当讲师更要做技师,从零开始,认真参加
校本培训和技能考证,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能动性,自觉投入到只有技能培训中去。
2、对于青年专业教师,要在人事管理制度上提供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如采取“先下企业,再上讲台”的办法;对长期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要在时间和制度上作出相应规定,同时,采取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
3、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先进评比、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等优先考虑;待遇上必须高于普通员工和一般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