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人物背景: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主攻艺术理论。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化大革命之初即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离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好友评价:
楼适夷:“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但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半途而去,不能展其所长。”
杨绛:“傅雷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园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 黄苗子: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
石西民:“傅雷是个有个性、有思想的铁汉子、硬汉子,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
傅聪:“其实我父亲并不是天生喜欢在书斋里的,他是很关心国家的。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人类。1956年的时候,他曾经真的觉得中国有希望。”
朱维铮:“傅雷这个人,我觉得是,在反右里面,应该讲是最没有反党情绪的,最想我们的党变得好一点的人。结果后来,在反右以后被批判的是最厉害。这个我想傅雷的理想的头,碰了一个那么大的钉子,碰到头破血流,跟他后来不断地失望,到最后走上自杀的道路,应该有关系的。”
学习心得
原本想从大名鼎鼎的《傅雷家书》中学到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却从中领悟到许多知识与思想,算是无心插柳把。
整日里谆谆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做事(估计对朋友和学生也会直言不讳的吧)的人自己却做人“失败”地“自杀?”了。其实他自己倡导的“先为人,后做事”的理念在今天仍然得到普遍认可,然而在那样的年代和岁月,他那种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勇于任事,视生命如草芥,视钱财如粪土,视人格如佳圭的“做人”的方式方法是不被容的。(即使今天,这种为人处世风格的人仍是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吧?)我想,晚年身体上疾病的折磨(„„眼睛忽然大花„„目力一度骤然下降„„两目白内障依然如故„„从一月又并发慢性结膜炎„„每次只能看5分钟书„„)、艺术上不断的进步并不断遇到的瓶颈(„„至于译文,改来改去,总觉得能力已经到了顶,多数不满意的地方明知还可修改,却都无法胜任,受了我个人文笔的限制。这四五年来愈来愈清楚的感觉到自己的limit,仿佛一道不可超越的鸿沟。„„以前对自己的缺点不像现在这样感觉清楚。越是对原作体会深刻,越是欣赏原文的美妙,越觉得心长力绌,越觉得译文远远的传达不出原作的神韵。返工的次数愈来愈多,时间也花得愈来愈多,结果却总是不满意。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局限,运用脑子的局限,措词造句的局限,先天的局限„„我并不因此灰心„„不过要心情愉快也很难了。)以及政治上的一系列打击导致了傅先生的悲剧(最后这点是最为致命的)。在那样一个年代,不被包容的又岂止傅先生一位?如《家书》中先后谈到的杨必(杨绛先生的妹妹)等多位才华横溢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纷纷离世。
自杀。作为一种抗争的方式,当时被认为是不信任党和政府,反对社会主义的表现。在当今这个越来越注重人权的社会也越来越不会被认同,现在的观念是——人的生命是永远要放在首位的。然而,看看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以死抗争的人们,不屈人格,视自己的生命如草芥,英勇赴死的(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江姐),以死抗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死明志的(李陵、杨业),代代皆有难以尽数,构成中华民族脊梁之中最硬之骨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之花之一朵„„想起古时还有很多为言、为信、为道义的自杀„„甚至古时就有一种人被称为“死士”的„„往远里说,新中国的建立前后多次地下斗争的胜利和几次对外战争的成果也是有这种精神在里面。甚至包括日本的“神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怕也是从中国这种精神转化过去的,不过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已。可谓“士可杀,不可辱”,傅先生自己也说“没有廉价的检讨,人格比任何东西都可贵!我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我无法做那样“深刻检查”!„„要么还是署名傅雷,要么不印我的译本!„„”诸如此类,话里那样有骨气的人,那样讲人格的人,面对当时的环境不能不死!死了干净!死,才符合先生的气魄!而被那个时代“大浪淘沙”出来的后人,要么两眼一闭一团和气窝囊的过着,要么什么都不讲、都不要没有底限地生存,要么只要钱,把钱当底限,没劲地活着,活着又有什么劲呢?!„„当今再找如傅先生那样的知识分子难了,就像女人抱怨的世间少有的痴情男人一样,基本快要绝种了。(金星?!)
我很惊讶在傅先生的书信中窥到他在西方文学,汉语甚至诗词方面的学识与功底,还看到他在音乐和书画方面的造诣。或许他自己并不能奏曲与书画,但点评却是透彻的,高深的,是我所远不及的。如上种种,都是他与自己孩子书信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想来跟自己孩子也没什么可以夸耀的)。可惜他没有活到现在,不知道对当代作家如莫言之类会有怎样的评价,现在如今的评论家们不知还有没有这样尖锐和犀利的眼光与言辞?!这样的人当下是极少了,先是学识远难达到,其次言辞呢?有几个有能力直白且敢于直白的?(忽然又想到金星)想必傅先生自己也是知道自己的特长(也是短处)就是眼光的独到与犀利,做事又是不苟,出言又必然简直„„于是就只好自困于书屋。即使这样,在文革那样的时代也是躲不过的,这种性格与资质、做派可以说就是必死的那一类。也正是这样,才有儿子傅敏不能解疑的,对两个儿子的未来发展的规划似乎对未来有“先知”。(我自诩傅先生知己,傅敏的疑惑,当然是傅先生眼光的“狠毒”的结果,这种“狠毒”已经不限于其工作的艺术范畴,已经深入骨髓成为傅先生能力一部分了。)连傅先生也知道自己的文字“太死板,太实,不够轻灵”,自己才翻译过的东西,不出三个月自己又瞧着不顺眼了,甚至自觉凭自己能力还没办法改得更好„„文如其人,只有这种眼光犀利的人,眼里更揉不得沙子!傅雷先生才华横溢,其子傅聪的音乐才华更是时人皆知。傅先生的儿子们能有以后的成就,跟傅先生自己拥有横溢的才华是不可分的。
《傅雷家书》摘录:
煦良(周扬)平日谈翻译极有见解,前天送来万余字精心苦练过的译稿要我看看,哪知一塌糊涂。可见理论与实践距离之大!
近来又翻出老舍的《四世同堂》来看近来又翻出老舍的《四世同堂》看看,发觉文字的毛病很多,不但修辞不好,上下文语气不接的地方也很多。还有是硬拉硬扯,噜里噜嗦,装腔作势,前几年我很佩服他的文章,现在竟发现他毛病百出。翻老舍的小说出来,原意是想学习,结果找不到什么可学的东西。(刘海粟)这次在华东出品全国的展览中,有两张油画,两张国画。国画仍是野狐禅,徒有其貌,毫无精神,一味取巧,骗人眼目„„”
“最近(陈西禾)译了一篇罗曼罗兰写的童年回忆,拿来要我校阅„„他原来文字修养很好,但译的经验太少,根本体会不到原作的风格、节奏”
对戏剧的评价“其实这种古董只是音乐博物馆与戏剧博物馆里的东西,非但不能改,而且也不需要改。它只能给后人作参考,本身已没有前途,改它干嘛?改得好也没意思,何况是改得‘点金成铁’!”
他(李斯特)说music是最重要的,technic必须从music里去练。他自己从开始学琴起,从没练过exercise(手指练习),scale(音阶练习)等等【注:苏联极多的钢琴家都从来不练exercise(手指练习),studies(练习曲)还是练的】。
《世说新语》大可一读。„„《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得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唯心唯物不过是一物之两面,何必这样死抠!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为学最重要是“通”,通才能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先要学做人,否则„„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中国固有音乐在隋唐时已衰蔽,宫廷盛行外来音乐;故真正古乐府(指魏晋两汉)如何唱法在唐时已不可知。„„换句话说,非但现时不知唐宋人如何唱诗、词,即使知道了也不能说那便是中国本土的唱法。
欧洲十九世纪在浪漫主义达到高潮后,先期在文学与造型艺术方面出现写实主义与反自然主义,随后在二十世纪前后出现反浪漫思潮,主要表现于
1、注重感官;
2、理智。
领导对音乐的重视远不如对体育的重视。„„我们在音乐上得一个国际大奖比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得几个第三第四影响要大得多。„„谭小麟的作品仍无人敢唱„„我们专爱扣帽子,批判人要扣帽子,捧人也要戴高帽子,不管这帽子戴在对方头上合适不合适。
自上海市宣传会议整风开始,踊跃争鸣,久已搁笔的老作家,胸怀苦闷的专家学者,都纷纷写文章响应,在座谈会上大胆谈矛盾谈缺点,大多数都是从热爱党的观点出发,希望大力改进改善。尤其以前被整的„„但是„„其他各省领导还不能真正领悟毛主席的精神,还不敢放,争鸣空气沉闷„„可以看出,一方面怕放了,不可收拾;一方面怕鸣了将来挨整,顾虑重重„„过去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越严重的,群众意见越多越尖锐„„需要党内党外一起来克服的。
以后做人,好好提高警惕,待人千万和气,也不要乱批评人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几句话要牢牢记住。因为不了解你的人,常常会误会你骄傲自大,无缘无故的招来了敌人。
第一,注意以后说的话,千万不要太主观,千万不要有说服人的态度,这是最犯忌的,因为就是你说的对,但给人的印象只觉得你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好像天下只有你看得清、看得准,理由都是你的。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好辩,不论大小都要辩,这也是犯忌的。
过去老是看人家好的地方,对有实力的老朋友更是如此,活到五十岁了才知道看人不是那么简单,老朋友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会出卖朋友,提意见可以乱提,甚至造谣,还要反咬一口„„一向心直口快,从来不知“提防”二字,而且大小事情一律认真对付,不怕暴露思想;这次的教训可太大太深了。
中华民族„„从来不把人看做高于一切„„素来以不滞于物,不为物役为做主要的人生哲学。„„佛教虽然影响很大,但天堂地狱只说只是小乘佛教(净土宗)的说法,专为知识较低的大众而设的。„„觉悟是悟人世的虚幻;超度是超脱痛苦与烦恼。尽管是出世的思想„„主要是劝导人求智慧。佛教的智慧正好与基督教的信仰成为鲜明的对比。智慧使人自然而然的醒悟,信仰反易使人入于偏执与狂热之途。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内有武梁祠石刻(包括武荣祠和武梁祠,后人混称武梁祠)和山东肥城县孝堂山郭氏墓为我国古雕刻两大高峰,四川汉墓石刻亦有精品。(《老莱子彩衣娱亲》)„„汉代石刻画系我国民族风格。人物姿态衣饰为标准汉族气味,雕刻风格亦毫无外来影响。南北朝至隋唐如河南龙门、山西云冈、敦煌壁画等深受佛教艺术、希腊罗马及近东艺术之影响。
我对老舍早年作品看法已大大不同。从前觉得了不起的那篇《微神》,如今认为太雕琢,过分刻画,变得纤巧,反而贫弱了。„„《柳家大院》还是有血有肉,活得很。西方人对万有的本源,无论如何要归结到一个God„„好在谁也证明不出God是没有的„„可是他们的正面论证也牵强得很„„他们首先肯定人生必有意义,灵魂必然不死„„可是为什么人生必有意义呢?灵魂必然不死呢?他们认为这是不辩自明之理,我认为欧洲人比我们更骄傲,更狂妄,更野心勃勃,把人这个生物看做天下第一,所以千方百计要造出一套哲学和形而上学来,证明这个“人为万物之灵”的看法,仿佛我们真是负有神的使命,执行神的意志一般。在我个人看来,这都是虚荣心作祟。东方的哲学家玄学家要比他们谦虚的多。除了程朱一派理学家武断很厉害之外„„也不像西方人讲God那么绝对,凿凿有据,咄咄逼人„„
我们的音乐不发达的原因,我想过数十年,不得结论。从表面看,似乎很简单:科学不发达是主要因素,没有记谱方法也是一个大障碍。可是进一步问为什么我们科学不发达呢?就不容易解答了。早在战国时期,我们就有墨子、公输般等科学家和工程师,汉代的张衡不仅是大文豪,也是了不起的天文历算的学者。为何后继无人,1600年间就停滞不前了呢?„„是不是一个民族的艺术天赋并不在各个艺术部门中平均发展的?希腊人的建筑、雕塑、诗歌、戏剧在公元四世纪登峰造极,可是以后两千多年默默无闻毫无建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也只是昙花一现。有些民族尽管在文学上到过最高峰,在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中便相形见绌,例如英国。有的民族在文学、音乐上有杰出的成就,但是绘画便赶不上,例如德国。可见无论在同一民族内,一种艺术的盛衰,还是各种不同的艺术在各个不同民族中的发展,都不容易解释。我们的书法只有两晋、六朝、隋唐是如日中天,以后从来没有第二个高潮。我们的绘画艺术也始终没有超过宋元。便是音乐,也只有开元、天宝、唐玄宗时代盛极一时,可是也仅限于“一时”。现在有人企图用社会制度、阶级成分来说明文艺的兴亡,可是奴隶制度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历,为什么独独在埃及和古希腊会有那么灿烂的艺术成就?„„如果说统治阶级的提倡大有关系,那么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王室的提倡音乐并不比十五世纪意大利的教皇和诸侯(如梅迪契家族)差劲,为何英国自己就产生不了第一流的音乐家呢?再从另一些更具体更小的角度来说,我们的音乐不发达,是否同音乐被戏剧侵占有关呢?我们所有的音乐材料,几乎全部在各种不同的戏剧中。所谓纯粹的音乐,只是一些没有谱的琴曲(琴曲谱只记手法,不记音符,故不能称为真正的乐谱)其他如笛、箫、二胡、琵琶等,不是简单之至,便是外来的东西。被戏剧侵占而不得独立的艺术,还有舞蹈。„„如果说中华民族根本不大喜欢音乐,那又不合乎事实。„„古诗中(汉魏)有许多“歌行”“歌谣”;从白乐天到苏、辛都是高吟低唱的,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作品。„„进来我们竭力提倡民族音乐当然是大好事。不过纯粹用土法恐怕不会有多大发展的前途。工具与内容、乐器与民族特性,固然关系极大;但是进步的工具,科学性极高的现代乐器,绝不怕表达不出我们的民族特性和我们特殊的审美感。„„光把民间曲调记录下来,略加整理,用一些变奏曲的办法扩充一下,绝对创造不出新的民族音乐。我们连“音乐文法”还没有,想要在音乐上雄辩滔滔怎么可能呢?西方最新乐派的理论,其实是尺寸最宽、最便于创造民族音乐的人利用的;无奈大家害了形式主义的恐怖病,提也不敢提,更不用说研究了。„„只有从新的理论和技巧中才能摸出一条民族乐派的新路来。问题是不能闭关自守,闭门造车,而是要掌握西方最高最新的技巧,化为我有,为我所用。„„
其他收获:
学外语最好到国外学,1:5~6倍的效果。
中文以前的书写时由上至下,由右至左,因为中文用墨汁和连笔以及长袖穿着导致的这种写法顺理成章,并不奇怪。英文的书写由左至右同理。
信件内容来看,傅先生的情感也太过细腻了些,没收到孩子的来信也将近成一篇,动不动还和老婆一起哭„„文笔流畅是流畅的,就是啰嗦的不得了。
参考书目: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世说新语》
盖叫天口述《粉墨春秋》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胡云翼《宋词选》 《卓别林自传》
第二篇:《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意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 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百分之百地 体现了傅雷的思想。是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挚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本书中,傅雷曾在信中对傅聪说:“家信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 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藉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章,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 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 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傅雷
家书》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第三篇: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百分之百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是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挚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纵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未知能有几人,因为这确实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学贯中西,儿子也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1.感受最深的当然是傅雷夫妇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博大的爱。傅聪从小就极有音乐天赋,20岁时留学波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傅聪之弟)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儿一天好象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只说了句:“一天到晚堆着笑脸”,她又呜咽不成声了。真的,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聪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双方争执不下。父亲认为傅聪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而当时国外音乐界一般都认同第九首最为重要。所以父亲坚持己见,这样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的友人陈伯庚家近一月余。后因傅雷的姑夫去世,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聪弟弟傅敏接傅聪回家,双方才讲和。)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这是家书收录的第一封家信。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甚至刻板、不近人情。妻子朱梅馥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就连她也说有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折磨”。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自从有
了元元之后,我身兼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对傅雷的这种感情应该说是体会更
深。我现在明白了并且有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也许有的人不会同意,那就是:
一个没做过父亲(母亲)的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好的老师。在我看来,在很多方面
做父母和做老师是相通的,他们面对的都是孩子,都是要教育的对象,并且都是
未成年人,而父母或老师手中有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好象是天生的,你拥有它是
天经地义的一样,所以我们有时就不免滥用这种宝贵的权力而做出一些让人后悔的事来。傅雷其实就是这样,他可能觉得作为父亲,管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做父亲的拥有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他不允许儿子来挑战这种权威。其实做
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想想,当老师这么多年,做出的伤害学生的事情还少
吗?给他们带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痛还少吗?真是不堪回首,不敢回首啊。
所以读到这一段感触特别深,我完全能体会傅雷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内疚。往事已
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后来者当深戒之,更重要的是做好后面的事。
再看这一封: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
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
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
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
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
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
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这哪里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艺术家写的文字呢?这分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
老者对孩子的喃喃细语、絮絮叨叨啊。但就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包含着父母
对儿女多少的爱恋和期盼。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的道理:做儿女的也只有自己
做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做父母的这种感情。
儿女的婚姻大事历来是父母最关心最操心又最担心的事。傅聪英俊潇洒,身材修
长,才华横溢,温文尔雅,更兼艺术家的气质和禀赋,多少女孩子对他表达爱慕
之情。加之一个人长年在海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孤单和寂寞可想而知。做父
母的深知这一点。但是为了孩子的事业,他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一封封家书
就像温暖的火种不仅安慰了异乡的游子孤寂的心,也照亮了他前方的路:
其次我不得不再提醒你一句: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你周围
美好的天使太多了,我怕你又要把持不住。你别忘了,你字誓要做几年清教徒的,在男女之爱方面要过几年僧侣生活,禁欲生活的!这一点千万要提醒自己!时时
刻刻防自己!一切都要醒悟得早,收蓬收得早;不要让自己的热情升高之后再去
压制,那时痛苦更多,而且收效也少。亲爱的孩子,无论如何你要在这方面听从
我的忠告!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不过是这些。
再看看妈妈写给儿子的话:
幸运的孩子,你在中国可说是史无前例的天之骄子。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
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你得抓住时间,提高警惕,非苦修苦
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看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不要忘记了祖国千
万同胞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尤其要想到目前国内生灵
所受的威胁,所作的牺牲。把你个人的烦闷,小小的感情上的苦恼,一齐割舍干
净。这也是你爸爸常常和我提到的。我想到爸爸前信要求你在这几年中要过等于
僧侣的生活,现在我觉得这句话更重要了。你在万里之外,这样舒服,跟着别人
跟不到的老师;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气氛;享受到别
人享受不到的山水之美,艺术之美;所以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同胞的事发生。否则艺术家的慈悲与博爱就等于一句空话了。
这才是真正的爱、博大无私的爱!这是抛弃了狭隘的小我,成全了高尚的大我的爱。在最隐私最坦诚的家书面前,傅雷夫妇为孩子做出了表率,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这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
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可惜在现在的时代我们渐渐离它而去了。傅
雷夫妇堪称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学习的楷模。傅雷家书:好词好句
1、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
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p1)
2、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p2)
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p2)
3、……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
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p9)
4、自己责备自己而没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
仅是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
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
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
反吃亏,一个道理。(p12)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待!(p12)
5、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p13)
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p14)
6、关于感情问题……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p15)
7、……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非克服不可。
8、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所发的感想都是真情实感。(p19)
9、对于你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
力,才能分析清楚的。(p23)
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吸收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p23)
10、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是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
生人,都得接受。(p29)
你的随和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11、耐着性子,消沉的时间,无论谁都不时要遇到,但很快会过去的。(p30)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p31)
12、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
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
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
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要把这些事情当作心灵的灰烬
来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
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p32~33)
13、比赛问题固然是重负,但无论如何要做一番思想准备。只要尽量以得失置
之度外,就能心平气和,精神肉体完全放松,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的成绩……
倘若能常常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句,你一定会精神上放松得多。
唯如此才能避免过度的劳顿与疲乏的感觉,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
动,而是操心!(p38)
下功夫叫自己心理上松动,保管叫你有好成绩。紧张对什么事都有弊无利。……
存着“我尽我心”的观念,一紧张就马上叫自己宽驰,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与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p39)
平日你不能太忙。人家拉你出去,你时候要补足功课,这个对你精力是有妨碍的。
还是以练琴的理由,多推辞几次吧。要不紧张,就不宜于太忙;宁可空下来自己
静静想想……切勿一味重情,不好意思。工作时间不跟人出去,做成了习惯,也
不会得罪人的。人生精力有限……(p39)
14、……艺术是你的终身事业,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琴时万万不能再
紧张过度。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里着眼,马拉松赛跑才好。你原是感
情冲动的人,更要抑制一些。(p42)
15、……多抑制感情,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能减少疲劳。(p42)
[这是傅雷先生指导傅聪在练琴时应该注意的、如何减少练琴疲劳]
功夫用得不够;没吃足苦头绝不能有好成绩!(p43)
16、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人,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
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忘了它的目的。(p47)
17、……不要再已经觉得疲倦的时候再force自己。多留一份元气,在长里看还
是占便宜的。(p54)
18、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p56)
19、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p60)
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更有勇气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
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p61)
……年轻人往往容易估高自己的力量。(p61)
……今日之下,你已经过了这一道骄傲自满的关,但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
(p61)
……其实perfection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食街、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
要就是存在于哲学家的理想和政治家的理想之中。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
多少世代的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远无止境,所以perfection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及。但
能在某一个阶段求得总体的“完整”或是比较的“完整”,已经很不差了。(p62)
20、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与新路放在两个盘里
很精密地称过。(p69)
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
照。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
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
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
--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
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2.《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
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
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
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
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
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
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
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
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
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
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
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
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
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
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
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
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
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说到父子家信,当然,那是本教子为人处世,精研琴艺的凝血之作。记忆中是本
薄薄的简册,清新素雅。虽屡次再版,但依旧朴实无华,简练的近文中溢露出浓
浓的严父之爱。
尽管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阅者都与我们有世纪之遥,尽管不同时代社会制度
下,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实有迥异,尽管如今的出版业为其缀加了更多的商业炒
作,但是今天的读者应该做到的是摒弃这些外在的隔阂和枷锁,静读字里行间的文字深情,一定会受益匪浅。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
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第四篇:读书笔记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 读书笔记
学院: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早闻傅雷的育子之道,而当这次读完《傅雷家书》,心中不免还是荡起一层涟漪,看到的是他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深深关爱。怀揣一份感动,心系一丝景仰,读完静坐回忆,感触最深的就是傅雷对儿子那真挚充满期待的爱„„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的学者,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育有一子一女。《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孩子的信,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傅雷家书》收藏了从1954年开始长达十余年共计两百余封的信件,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傅雷夫妻对儿子生活的关心,对儿子成长进步的欣慰,他告诫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遇困境不气馁,获嘉奖不骄纵;要有尊严,有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另外在日常生活注重劳逸结合,对待感情需谨慎不要过早投入,他认为傅聪应以事业为重,如此细致与全面的关心,阅读之后我不禁被傅雷的精神深深感动,感动的是傅雷不仅在学术上的成绩令人信服,例如他翻译的多篇著作至今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难能可贵的是傅雷对子女那种细致的,体贴入微的爱,这是一种将毕生心血全部寄托的根深蒂固的爱。
也许你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实属正常,但傅雷对儿子傅聪与女儿傅敏的爱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爱,这源于傅雷对子女特有的教育和关爱方式,他始终把教育和艺术放在首位,简单的呵护和疼爱放在第二,从《傅雷家书》中也可以看出,在儿子的成长途中,傅雷采取的更多的是严格的管教,有时甚至有点不近人情,这一点在少年傅聪的成长过程中尤为明显,显然这无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特别是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教育上的大势所趋,但细细品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教育,一种情感,一种期盼,使得傅聪在音乐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与实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为其成为钢琴大师奠定了坚实而又有力的基础。
纵观《傅雷家书》,它是以一种家常谈话的口吻,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质朴,真实的感情,平易亲近,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因为这样的一种真实,在读完之后,这本书中的诸多细节仍然令我回味,这本书里烘托的情感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段话,“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通俗的语句,字里行间将傅雷的爱子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段话写于傅聪刚出国不久,对于一直在身旁的儿子,傅雷感慨颇深,既有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也有对儿子目前生活的关心与寄托。作为父亲,傅雷希望自己培育的儿子能够成人成才,而今也已经实现,但是孩子刚离开,不舍之情还是溢于言表,孩子出国是为了热 1
衷的钢琴事业,这一点却又是傅雷一直希望的结果,这其中夹杂的对子女的复杂情感怎能不让人动容?儿子不在身边,感觉失去了好多,感触也多了好多,这些回忆让我们也清晰的理解傅雷“爱恨交织”的爱 „„
又如傅雷给儿子的一段话:“你有这么坚强的斗争性,我很高兴。但切勿急躁,妨碍目前的学习。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缓和,声音越柔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人,令人误会。这些修养很不容易,我自己也还离得远呢。但你可趁早努力学习!经历一次磨折,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以后在作风上也要改善一步,这样才不冤枉。”傅雷对儿子的关心不仅仅停留在生活上,更多的是教育他如何做人,如何学习,他的话像久旱的一场甘露,不断的提醒傅聪理性做人,这一席话傅雷身体力行,用自己毕生悟出的道理给儿子带去人生道路的指南针,让儿子少走弯路,多做实事,培养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另外从中也看出了傅雷作为一代大师的谦逊,与那深切的爱子之情相得益彰。
《傅雷家书》更像是一部人生纪录片,记录的是一段浓浓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诱,从中感受他那高尚而又正直的灵魂,傅雷不仅仅是在给他的孩子指引方向,更是在给刚刚起步的中华民族指引方向,他也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的历史,那个年代中华民族的父辈对子女和国家的情感,他的思想成熟不失稳重,理性评价社会的同时,带来很多自己生活的独特见解,印象深刻的是这其中还包括与儿子谈马哲中悟出的诸多人生哲理,现实而又客观,真实中蕴含对儿子的深深关切,和对这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眷恋。
而从《傅雷家书》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心中有种说不上的酸楚。父母们一辈子的操劳,为了谁?他们虽然无法像傅雷那样与自己的子女沟通,可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传达他们的关爱,半百的年纪,渐渐花白的头发,爬上眼角的皱纹,长满老茧的双手,还有那双时时充满期盼的眼睛,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爱呵护着我们,面对我们的不解与叛逆,他们又偷偷的流过多少泪水,但还是坚强的给予理解,微笑相对,其实他们的唠叨和教诲是对我们最最深切爱的诠释,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的爱,感恩他们的付出,用我们的努力和成绩让他们感觉到欣慰,最后感谢全天下父母毕生的操劳!
第五篇:《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
有一种爱叫父爱,他不同于母爱,他没有优柔绵长。他更像是一杯温开水,虽平淡无奇,可又让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
《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总共186篇。傅雷在书信中和儿子论艺术,论音乐之美;聊儿子的比赛、生活;说自己的处境,讲社会、国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写在信中,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期望。
每一封家书都值得我细细地品、慢慢地研,它拥有着文学价值与人间美好的情感。傅雷深爱着孩子,“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为什么?因为父亲在思念着、爱着孩子。“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这是一位父亲讲给儿子的人生大道理。
傅雷对儿子说“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要求我们。傅雷给儿子深沉的爱,把儿子当作朋友,讨论艺术上的问题;指导端正着儿子的品格;让儿子产生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观念。正是人世间最珍贵的宝藏。
读完《傅雷家书》,我想了想自己,也不禁一触。天下父母之爱都一样深沉。记得我初一住校时,约定每天与父母打一通电话,父母千叮咛万嘱咐,给我指明学习方法,提醒我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一次周末回家,看到一个小本,本上密密麻麻的字,原来是父母每天接我的电话前,先记下要和我说的话。每天虽时间不长,可在这一句句话中夹着爱。我明白了要与父母多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互相理解。
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傅雷教他的儿子做人、做学问、爱国,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子的一生。而我们的父母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感染着我们,扶着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父母的话,我们要用心去听,去体会。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
《傅雷家书》是我最为欣赏的一本书。傅雷写给儿子的不仅仅是家书,而是一个个人生哲理。他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傅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懂得了爱,以实际行动回报了父母,这使我非常的感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叫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大或者父母对孩子溺爱时都会产生一种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只有想傅雷那样积极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才能成为一名理智父母。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的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书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对儿子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用音乐译注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胀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精力,在对祖国社会人类尽自己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抓紧时间”,“最是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我觉得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里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必你从我这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所以《傅雷家书》拉近了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陆游著名的诗句。的确,无论是在战乱时期还是在和平的年代里,家书都是无比珍贵的。在那薄薄的的信封里,装着的不仅仅是那一行行用亲情凝成的字,更是难以丈量的,比天还高比地更厚的爱。
当你在一万尺的高空中时,爱的力量能够感受到你的微笑;当你在一百尺的深海时,爱的力量能够感受到你的心每一次有规律的跳动。父母不仅仅是父母,他们还是我们的老师,医生,厨师,工人,顾问……在摔倒时,我们有父母;在肚子饿时,我们有父母;在数学题不会做时,我们有父母;在青春期时,我们有父母……父母的高尚无私,领着我们上前;父母的教导鼓励,给予我们动力。他们是动力的源泉,惟有这种动力,才给予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每当人感到无奈迷惘的时候,首先想起的当然是最亲,最信任的人。而这,莫过于是父母亲了。在大森林中。,迷路了,有北极星的引导,树木的指路,月亮的照明。而父母就是北极星,是树木,是月亮,在你最无助,最无奈,最失落,最寒冷的时候,给你雪中送炭让你发泄,送你安慰。无论你身处异国还是异在他乡,父母的这种安慰,问候都是你心中萌发的种子。平日觉得父母的唠叨是最厌烦的,可你在这时候是最需要他的。它如同音乐,是超越界限,超越国界的,因为这种唠叨是有着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无论是英语,俄语,德语,日语……无论它如何地千变万化,可都不离其中。
就像文中一样,当儿子消沉苦闷时,父亲的劝慰,是一种莫大的帮助,这种劝慰,对于平时的我们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语言教育。可对于一个远在他乡,面对困难而无从入手的人来说,是最珍贵的教导,是最深刻的体悟。这种指导,领导是百听不厌的,因为它充满爱,令你不禁泪流满面;也因为它语句深奥,令你从生活中探索,品味;更因为它是父母的话语,令你燃起心中的火。
春天的万物复苏是因为土壤的呵护,泉水的滋润,薄雾的笼罩以及阳光的爱抚。远在他乡的人们之所以幸福快乐也是因为家里人信中,邮件中,QQ中的问候,安慰,帮助,更因为有永远都传递不完,永远都说不尽的爱。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4
看傅雷家书,觉得收获很多。我总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丰富和更加充实的经历。我现在似乎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
其实爱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的内心空虚。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我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就像傅雷说的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未来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它起码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傅雷说他要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他还说恋人和爱人之间也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励和互相的支持下,有着最丰富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我觉得读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大脑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还有音乐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我现在深知这一点。
其实我一直觉得我对于文字的理解多于对于那些更加直观的东西的理解,当他越是需要人的体会的东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这可能也跟天性有关。在我看来,一切内心地感受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越是心灵相近的人越是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如果心情郁闷了不妨就写出来,等年老了再回过头来读,发现年轻时的心情真的是很难得的阿,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时的感受了。真的觉得人生在世能够得到一个心灵相通的朋友成为心灵的读者是一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情。其实傅雷在信中写的,他的性情激烈,然而他的夫人却能用宽厚和委婉之心体谅,虽然受到了很多的折磨却可以成为思想上的伴侣,这也是傅雷的福气啊!
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5
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母亲不会写字,所以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觉得十分丢脸,待到长大以后,“我”仍旧是母亲的牵挂,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我”其实就像是Q字母里头的那条小小的尾巴,是母亲永远放不下的那头。其实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实是担心,父母的严厉指责其实是关爱,父母的高标准其实是放不下。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不是还不够好,而是还不够优秀,不能自我、自觉的学习。其实最最放不下心、最最为我们骄傲、最最心疼我们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其实,不只是母爱如Q,父爱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书》当中的那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一样,不是吗?
孩子还年少,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礼仪,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有这位父亲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
成长,这是一个懵懂而艰辛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经历,而且必须成功的渡过,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
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母亲不会写字,所以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觉得十分丢脸,待到长大以后,“我”仍旧是母亲的牵挂,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我”其实就像是Q字母里头的那条小小的尾巴,是母亲永远放不下的那头。
其实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实是担心,父母的严厉指责其实是关爱,父母的高标准其实是放不下。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不是还不够好,而是还不够优秀,不能自我、自觉的学习。其实最最放不下心、最最为我们骄傲、最最心疼我们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
其实,不只是母爱如Q,父爱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书》当中的那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一样,不是吗?孩子还年少,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礼仪,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信中有这位父亲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
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
成长,这是一个懵懂而艰辛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经历,而且必须成功的渡过,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7
傅雷--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异国漂流的生活中,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磨难和阻力。傅雷家书记录了父亲多年来对儿子点滴的爱,这种爱使儿子即使身处异乡,同样能感觉父母仿佛就在身边。
在每一封家书里,字里行间寄托着父母浓浓的爱,给儿子带来一丝温暖和抚慰。但这种爱却有与传统父母的爱有所不同,没有大篇幅的嘱咐,没有报告似得倾诉,甚至思念也很少写在表面,这种感情像父子但更像朋友。这种感情在读者看来同样能感觉心里为之一颤:多少年来,父亲在信中与儿子探讨艺术,在信中指出儿子的失误,解答儿子的疑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父亲傅雷的.教育方式与别人不大一样,但却使每个看到的人的心染的金灿灿的。
这样的感情使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小天狼星﹒布莱克--哈利波特的教父。哈利从小生活在一个得不到爱的家庭里,没有享受过一天来自家人的关怀,在魔法世界里有两个人给了他这种关怀。一个是苍颜白发,向父亲一样的邓布利多教授,另一个就是小天狼星。他对哈利来说有着父亲一样的慈爱,能为他解答疑惑,也有着朋友一样的亲切,鼓励他,安慰她,使他懂得为正义而战。邓布利多选择对他无微不至的爱和保护,他是宽容的,当哈利闯祸时,站在远处,不去阻止,也未加鼓励,之后给他收拾烂摊子。他尽可能地保护哈利,替他作选择,但正是这样促使了哈立的反叛。而小天狼星的形象则是一个朋友式家长,常常是鼓励哈利做他认为正确的事,适当的时候再出来阻止,这种蜂蜜加大棒的原则指引哈利更好的成长。
通常我们会对“邓布利多式”的家长采取的保护措施产生反感甚至叛逆,但这两种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不论是邓布利多一样的保护,或是傅雷和小天狼星的鼓励,我们都应该知道它们盛装着对我们满满的爱。所以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反叛,而应是为了这爱,为了父母,也为了我们自己,更好的努力,更好的成长。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8
傅聪远在海外求学,外出的游子,牵动的是家中父母的心弦,爱子如命的父亲,只能将一句句叮咛仔细封在信里,把自己的一片深情送过大洋。
“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时给你敲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是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还是在演奏姿态方面。”
这些话语,出自于一向严厉的傅雷之口,哪怕身在海外,也不愿儿子放弃学习。对孩子的那种殷殷期盼,严厉或温柔的叮咛,这副姿态,又与天下哪个父亲有异呢?
深夜中,灯下有父亲在帮孩子批改作业,也许这些父亲无法像付雷一样,给予付聪很大的帮助,但他们无一不在尽全力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深情倾注在简单的叮咛中,这些叮咛无非是几个错别字,几道几何题的要点,可这其中所含的父爱,一点不比傅雷信中所含的少。
“孩子,我多担心你身心的健康和平衡,一切都得未雨绸缪,切勿到后来悔之不及。”傅雷以一名过来人的身份口吻,带着对儿子的心疼,不断劝说孩子休息,到大自然去放松身心。
傅雷一向是一位严厉的父亲,他从不放松对儿子的要求,却依然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所担忧。这多像我们的父亲,偷懒时,他们训斥、催促,但当你把所有精力倾注在学业上时,父亲们又担心我们的健康,逼着我们去锻炼。
似乎父亲永远不能与我们合拍,永远在阻止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们大多爱温柔的母亲大过于强硬的父亲,但这一句句让孩子们厌烦的叮咛,又有哪一句不出自于浓浓的父爱呢?
读着这一封封家书,好像在其中看到了无数父亲的影子,他们的叮咛,是对孩子最深的爱与期望。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9
《傅雷家书》是一本值得细看和咀嚼的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而傅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值得推崇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傅雷父子经过这些书信,不仅仅在两人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经过这一条纽带,使孩子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感情。
既然是父子之间的家书,那么书中最突出的,当然是浓浓的父爱了,或许每个父亲对他们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不知能有几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好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异常,他经过书信对远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指导,并且还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
在书信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我,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我的意识与性情”。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应当引以为鉴的吗?
天下父母的爱都是一样的,我的父母虽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研究,为我打算。
《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有多少家庭能够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景,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
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因而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懂事,反而更加叛逆起来。所以,家长们应当看看《傅雷家书》,而作为孩子的我们也要看看这本好书,因为它将会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恩,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不管过多久,傅雷先生的影响还将会一向存在,因为他的教育方式能够当做家庭教育的蓝本,而《傅雷家书》也会哭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0
《傅雷家书》作者为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傅雷翻译了约五百万言的作品,如:《高老头》、《约翰。克里斯多夫》、《艺术哲学》……,并有一百余万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
《傅雷家书》整本书是写傅聪去外国留学时,父母给他的点滴牵挂。父亲主要与他谈论艺术的建议,而母亲主要谈论生活方面的各种细节与办法。
整本书包装很简单,以白色为主,在右上角印了一张照片,下面简简单单的写了几个字“傅雷家书”。但是在简单的包装中,一张张印着黑字的略微泛黄的纸中却散发出了无比剧烈的爱。
全书当中一共四个重要的人物:傅雷,朱梅馥,傅聪,弥拉。
傅雷,是一个严厉、暴躁但又十分关心孩子的父亲。他在艺术上严格要求傅聪,与他谈论他的缺点,但又在必要的时候给他送去安慰,寄去各种书籍,做孩子的后盾与良师益友。他生病后也不经常向儿子讨要东西,害怕破坏儿子生活,使儿子负担更重。他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是他的病情不断加重,另一方面是儿子的生活与负担,最后,还是傅聪的母亲朱梅馥向傅聪要了一些东西。
朱梅馥,是一位有经验,关心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位贤惠、体贴、勤劳的妻子。他在心中总是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担心孩子的身体,就交给孩子一些生活经验,为孩子的每一次成功感到欣喜。她也照顾总在病中的傅雷,独自撑起了一个家。她尽心尽力,但由于伙食很差,体重下降了十五磅。她总在操劳,为傅聪与弥拉的生活寄去一些表达心意的东西。
傅聪,一个天赋极好,坚强不屈,追求完美的钢琴家。他获得过很多奖项,让他的父亲为他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