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进修的内容是病理技术和病理诊断
进修总结
为期1年的进修学习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我所热爱的工作岗位。首先要感谢医院领导和医务科的安排,让我有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其次感谢科主任、财务科、设备科和其他科室各位同事,他们为我解决了很多进修期间遇到的实际困难,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我不断进步的动力,使我顺利完成了学业。
我进修的内容是病理技术和病理诊断,病理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病理诊断作为“最终诊断”,是考察一个医院诊断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病理诊断的结果往往决定着病人的进一步治疗方案,决定某一个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还是内科治疗,决定手术的方式和范围以及重要器官或者肢体的去留等,因此病理科的医疗风险决不比临床科室低。
在进修过程中,本人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敢有丝毫松懈。从接收标本到出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取材、脱水、包埋、切片、脱蜡、染色、封片等,每一个步骤都决定着制片的质量,从而影响镜下观察。因此我把病理技术当作我本次进修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丝不苟地学习,熟练掌握了制片技术。
病理诊断是本次学习的最重要部分。因此,除了上班时间外,我还经常利用下班时间抓紧看片,基本能将进修科室每天的出片全部看过。通过不断努力,本人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少见的病理诊断,得到老师的肯定。坚持参加每一次的科内疑难病历讨论。并获得了优秀进修生称号。
经过进修,本人获得病理诊断进修培训考核合格证,使我院病理科具备了执业准入的必要条件。现经过各领导的关心及精心准备,各项设备、试剂已齐全,各项制度已完善。经自治区卫生厅验收合格,已达到生物安全要求,所有操作规程均符合要求,准予开展病理工作。本人将努力工作,用所学知识为医院病理工作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病理诊断报告内容与格式的明确规定
病理诊断报告内容与格式的明确规定
一、病理报告的基本类型
1、Ⅰ类: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诊断(需包括取材部位和疾病名称)。
2、II类:不能完全肯定疾病名称和(或)病变性质,或对于拟诊的疾病名称和(或)病变性质有所保留的病理诊断意向,可在拟诊名称前冠以诸如病变‚倾向‛、‚提示‛、‚可能‛、‚考虑‛、‚符合‛、‚疑为‛、‚不能排除(除外)‛之类的词语。
3、III类:切片上所显示的病变不足以诊断某种疾病时,只能作病变形态的描写。
4、Ⅳ类:送检标本过小、破碎、固定不当、自溶、严重机械挤压变形、被烧灼、干涸等,无法做出病理诊断。
二、病理报告的基本内容
1、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理号、送检医院、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等。巨检和光镜下的要点描述,一般性病变和小标本可酌情简述或省略。
2、与病理诊断相关技术的检查结果
3、病理诊断
(1)送检多少标本都应有相对应的病理诊断。
(2)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应包括手术部位、巨检分型、肿瘤分级、浸润深度及预后有关的形态改变等。例如:‚升结肠溃疡型腺癌Ⅰ级,侵及粘膜下层。上下手术切缘均未见肿瘤组织,肠系膜淋巴结3枚均无癌肿转移‛。
(3)对病变部位不明确者,报告时可在部位处加括号,表示是按临床的送检部位而定的。例如:‚(上腭)乳头状瘤‛。
(4)对于疑难病例或做出II、III类诊断的病例,可在报告后酌情附加:①建议: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再取肿瘤深层组织,随访或密切随访,必要时复查或再做活检等。②注释或讨论。
经过会诊的病例,可将各方病理会诊意见列于该例患者的病理报告中。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签发及局限性
外科病理学是一门应用病理学知识对临床采用手术切除或穿刺等手段而获得的病变器官、组织或细胞进行疾病诊断的应用性学科。由于病理医师采用的诊断标准比较模糊,带有较大的循证性和经验性(以权威和感观为基础);其次在日常大量的常规外检中又随机混杂有少数少见的疑难复杂的病例,对其认识不足或忽略;另外,有时候临床提供的信息不完整,甚至令人误解,所有这些原因导致外科病理诊断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比例的错误。作为一名诊断病理医师,我们有责任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在诊断过程中也应该明确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随机和系统性错误,所以临床医师也应该与病理医师保持密切联系,尽量避免做出错误的病理诊断。
一、病理学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
I:检材部位、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学诊断。
II:不能完全肯定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或是对于拟诊的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有所保留的病理学诊断意向,可在拟诊疾病/病变名称之前冠以诸如病变‚符合为‛、‚考虑为‛、‚倾向为‛、‚提示为‛、‚可能为‛、‚疑为‛、‚不能排除(除外)‛之类的词语。
III:检材切片所显示的病变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即不能做出I类或II类病理诊断),只能进行病变的形态描述。
IV:送检标本因过于细小、破碎、固定不当、自溶、严重受积压(变形)、被烧灼、干涸等,无法做出病理学诊断。(I、II、III、IV摘自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V、对于疑难病例或做出II、III类病理学诊断的病例,可酌情就病理学诊断及其相关问题附加(1)建议(例如进行其他有关检查、再做活检、科外病理学会诊、密切随诊或随访等);(2)注释和(或)讨论。
二:病理诊断的局限性:
I:一次活检的病理学诊断,只反映某一疾病进展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 多数疾病的发展具有多阶段性,有的疾病只在一定阶段才显示其特征性病变。如果送检样本取自病变的非特征性阶段,则可导致病理学诊断中的‚犹豫‛与‚判断失当‛。这实质上是疾病动态进展中‚流‛与‚截面‛关系的反映。
II:即使在疾病进展的特征期,病理医师对具体病例疾病本质的认识程度仍然受制于标本内病变代表性的程度 如标本内缺乏特征性病变(取材自非病变区),或特征性信息不足(取材自癌旁区),同样会导致病理诊断的‚犹豫‛与‚判断失当‛。严格地说,这种结果是取材偏离所致。其实质是疾病病理变化中‚面‛与‚点‛或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反映。
III:只反映诊断当时医学对某一疾病本质认识的程度与诊断标准,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迹 这里的‚时代‛有时仅为几年至十几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程度会发生深化或改变乃至否定,相应的诊断标准也随之改变。WHO肿瘤组织学分型的每一次改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上述时代的变化,出现对以往的认识和诊断标准的补充、修正或局部否定。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关系的反映,它使得病理诊断及其依赖的诊断标准带有‚时效性‛。因此,即不能循古判今,也不能以今非古。
IV:病理学诊断常带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在对交界性病变或交界性肿瘤的判断中尤为突出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非此即彼,肿瘤的本质也不能截然分为良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迄今尚缺乏严格的客观标准。对于III级不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属于‘疑癌’,有人认为属于‘原位癌’‛。‚乳腺的不典型增生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所以病理学家之间的诊断重复率和符合率最低。病理学诊断的不确定性源自病变形态客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灰区)、诊断标准的认为性和武断性、观察者识别图象和进行判断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三者的相互影响。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除了病理医师,还需要临床医师、患者、舆论界与司法界人士有必要知道病理学诊断的局限性,以免引起一些不应发生的误解和不良后果。
第三篇:病理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病理学技术包括传统病理技术和现代病理学技术。传统病理学技术(HE切片、特殊染色)是病理学的基础,大量应用于日常工作中,是提高诊断水平和现代病理技术的保证。
回顾过去,病理学的重大发现,无一不是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的结果。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受到病理诊断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制约。
病理学经历了组织病理、超微病理、免疫病理和分子病理阶段。免疫病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很多疾病的性质和来源,而分子病理学进一步揭示了发病机制(特别是病毒学检
查),预后以及外源性基因在人体内的存在和内源性基因的突变和表达异常,解决了一些用蛋白水平不能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病理技术主要还是以常规HE、特染和免疫组化为主,整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以下水平。我这样说也许有很多技术员会有意见。请看一个数据:2004年,中国病理
学工作委员会在全国最具代表性的15家3级甲类大型医院病理科,对5个抗体的免疫组化质量进行测评,结果合格的只有3-4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病理技术的现状。而且这4家
合格单位的成绩还存在很多的水分:第一,所有切片的前处理都是由北京友谊医院统一完成的,消除了各家由于固定、脱水、切片、烤片等原因引起的抗原损失的因素;第二,很
多单位对这几张片子都是精心加工的,并不代表平时的水平。也就是说加上这二条,成绩还会更差。要做好一、二张切片并不难,难的是要天天做好片子。那么造成这样的结果原
因是什么?我想用我自己的经验片面的分析一下:
一、技术员的定位
中华病理学会给技术的定位是在医生指导下工作。这里容易给人造成二大误区:
1、病理诊断与病理技术是二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对于病理技术而言,医生是外行,技术员是内行,让外行来指导内行,容易让医生错误的认为技术工作的简单性。
2、容易让技术员产生被动性和依赖性。医生说什么我做什么,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出了问题需要医生指出原因才去改。由于很多原因医生并不可能真正知道,导致很
多问题不能得到正确解决。
所以,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充分发挥技术员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技术水平的关键。医生做好医生自己的工作,技术员也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出现问题,做医生的只要指出
自己需要什么,或者出了什么问题,至于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就应该让技术员自己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技术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技术员的业务水平,才会让技术员觉得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享受到解决问题的喜悦,才会领悟到工作的意义。
二、技术员本身的原因:
1)技术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偏低。大多数病理科技术员都是中专毕业,也有的是工人转的,有的是护士转的。我也反对唯学历论,学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历还是能力的体现。经历了大学或研究生的培养学习,他们的知识面和考虑问题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而低学历的人要学超过他们,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才
能达到。
2)在主观上不求上进者甚多,我这样说会引起技术员的公愤,但事实的确如此,看一下自己周围:没有理想,不思改进,做一天算一天,已是很多技术员的通病。这就和我们的体制有关,只有通过岗位竞聘,才会让技术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能上网关心技术的,都是好学的朋友,对整个技术队伍来说,还是极少数。
3)缺少正规的培养和学习的机会,很多技术员的技术都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方法教的,也有的自学了;有的尽管出去进修了,但学回来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也要
和自己科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真正做好。还有就是缺少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关技术的会议较少,技术员出来开会的机会就更少。
4)缺少横向比较:我到过很多片子做的很差的单位,我发现医生、技术员的自我感觉都很好,认为自己做的很不错,对“好”没有概念,如果不知道别人做的怎么样,那么
对切片质量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的人出去学习,走马观花,觉得没什么好学的,别人做的和自己没什么不一样。诸不知每一个人的动作都有差异,正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异,导致了每个人切片质量的不一样。还有一些技术员,把一些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当成了经验来宣传、使用和推广。
5)不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
程天民院士曾经说过,诊断与技术是二个轮子,缺一不可,互为依存。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我认为不够确切,容易让人主次不分,医生与技术员的风险与价值是不能等同的。有的技术员什么事情都要和医生比,当二者出现差异后,医技关系就开始紧张,有的就和医生顶着干,有的自暴自弃,有的甚至目空无人,孤芳自赏。我觉的任何事物都有主
次,红花总要绿叶配,没有绿叶的红花会怎么样?但不能说绿叶重要就可以做红花。病理科也是一样,医生是主角,技术员是配角,技术员就是要配合医生做好工作,你既然干了
技术这个工作,就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应该正确的面对现实。病人来看病,总是冲着医生的诊断水平来的,不会因为你的片子做得好冲着你来。我觉得病理科更像一辆列车,主任是车头,医生是车厢,技术员就像轮子。技术是决定火车额定速度的动力,病理诊断就是司机,火车的好坏,动力的大小,最终要通过火车跑的怎么样来表现出来。最终火车
开的好不好,还要靠所有部件的齐心协力才行。
5)技术员的地位
常听技术员说现在技术员的地位越来越低了,于是就感到技术工作没前途。我想这有二方面的因素,第一,你的工作有没做好。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对知识
重视,医生与技术员之间的差异会增大,我想这是正常的,我们不是整天叫中国要尊重知识吗,不能因为对自己不利就不满意了,我们只有服从这个社会,而不能叫社会服从我们
。人与人,工作与工作之间由于机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地位与待遇也就不同,没必要比来比去。如果你不用心去做事,任何一个好工作对你来说都没有好前途。只要你把本职
工作做好了,别人都会尊重你。在国外,有的国家的病理科技术员要比医生早上班4-5个多小时(凌晨4点多),也就是说在医生到科前,你就要把昨天取材的组织做好,放在他的桌上。我想迟早,中国也会走上这条路。我想每一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工作不仅是一项事业,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敬业,是为了更好的保住自己的饭碗。那么,技术员的地位就不可以提高了吗?不是。提高地位靠什么,靠呼吁?同情?对抗?都没有用。事物发展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只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决定技术员地位的东西。那就是提高技术的知识含量,提高技术的完成质量。
三、医生与技术的关系:
1、很多人会说,技术员工作做的不好,和医生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最简单的如取材,如果医生取材厚薄不均,组织就处理不好,HE切片和免疫组化质量都会有影响。技术
员片子做的不好,医生可以退片,要求重切,这是我们技术员应该做的;但是,如果医生取材不好,技术员要退组织,大多数医生是不会同意的。这里就存在一个不合理的现象。
还有的医生提出取材不好,技术员可以自己去修一下,我不同意这样的做法,一是技术员有可能修去你需要的病变,这个责任谁负,这是一种医疗事故,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二是
作为医生你应该做好你自己的本职工作。
2、医生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员,医生不喜欢学习,技术员一般也不会学习。前面我说过新技术的应用,会受到病理诊断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制约。如果
医生什么都不懂,什么工作都不开展,技术员的业务水平也无法提高。我就碰到有的主任自己不会看特染,不懂免疫组化,却说是技术员没做好。真是比窦娥还冤,因为你连申辩的地方都没有,甚至有的还真以为自己就是这么差,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很多技术员会逐渐丧失了自信。
3、将就。很多医生不管技术员切片做的多差,能将就的就将就,造就了技术员的惰性,我认为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对技术员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
4、看不起技术。这样的病理医生其实很多,认为技术员只是操作工,培养个2-3个月就可以做得很好(当然这很大程度也是我们技术员自己造成的,技术水平越差,医生就越
看不起,你越看不起,我就越差,是一种恶性循环)。技术工作我认为有点象烧菜的,每个家庭都会烧。但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油、盐、酱、醋、味精,每人做出的味道就是不
一样。做菜的也分将就型的、主妇型的、厨师型的、特级厨师型的。什么是厨师?厨师不仅对色、香、味、各种菜系、营养的搭配有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不断地
吸收新的知识,还要有创新的能力。目前我们大多数的技术员(包括我自己)只是涉及到病理技术的一小部分,只学了一点点皮毛,要学好技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重视技
术,提高技术水平,可以减少诊断的差错,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医生和病人。
2、其他原因:
1)有科研能力的与没科研能力的病理科之间的差异
2)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的差异
3)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异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首先技术员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自尊,自强,自爱!增强技术员的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做到,能做的最好。
2、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向同行学习,学会总结经验,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会用脑干活。
3、科学的管理和规范化操作,是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
病理技术很多是凭经验工作,由于经验的随意性较大,导致质量的不稳定性。和国际接轨,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背景下,中华病理学会提出了病理技术规范化操作。病理技术
有很多小窍门,有的是在牺牲制片质量的前提下发明的,使用者往往自己不知道。每个地方操作方法不同,导致制片质量各不相同。
规范化操作是病理制片质量的保证,而量化的管理增加了病理制片质量的稳定性。所谓规范化,就是在操作过程中,对使用试剂种类、pH值、浓度、温度、时间以及操作的手法都有详细的规定,尽可能的减少人为的影响,减少变量,减少影响制片质量的条件。
特别是在做分子技术时,更应严格按操作规则做。
所谓量化,就是把以前经验的东西用量来判定。比如说我们更换脱水试剂,一般都是要等组织不好切了才换,这样总有几天片子质量不好;也有的是几天到了就换,组织多时
脱水液的水份就多,后面几天可能组织就脱不好;组织少了脱水液倒了很浪费,我们通过几年的实验,发现组织的量和试剂的更换时间有一定的规律,用量来控制脱水的更换时间
更具科学性。还有苏木素、依红也是如此。
要想搞好制片质量,各地必须建立质控组织,通过技术交流和行政监督的手段,促进病理技术的发展,做好每一步。例如常规切片的注意事项:
1.取材
取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切片的质量。医生在取材时,首先要有一把锋利的取材刀,在切割组织时要避免取材刀来回拖拉,切取的组织块厚薄要均匀,一般厚度以0.2 ~0.3cm为
适,较容易发脆的组织如甲状腺、肝脏、血块、淋巴结、大块癌组织等可适当厚一点,而脂肪组织、肺组织、纤维性肿瘤、平滑肌瘤等致密的或试剂不易渗入的组织应取薄一些;
淋巴结应修掉两侧球冠,并尽量剔除周围的脂肪组织。在取材中还应十分注意组织内是否有缝线或骨组织,如碰到不可避免的钙化组织,应与技术室讲明,在切取纤维组织、肌肉
组织、胃肠道时,应注意纤维及肌肉的走向,取材时尽可能按与纤维平行走向切取为佳。
2.固定
固定是技术室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在整个制片过程中无法补救的一步。所谓“固定”,就是组织离体后,用各种办法使其细胞内的物质尽量接近其生活状态时的形态结构和位
置的过程。固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组织细胞自溶与腐败,防止了细胞内的酶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使细胞内的各和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或酶类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
保持原有的结构与生活时相仿。另外,组织固定后,均呈一定的硬化状态,增加组织韧性,而且不易变形,有利于以后的组织处理。所以组织一旦离体必需及时固定,固定液的量
应为组织的5倍。固定的关键主要与固定的及时性、固定液的选择、固定液的浓度、固定的温度和时间有关。最常用的固定液为10%福尔马林。笔者认为,10%福尔马林由于受到福
尔马林的质量、使用时的挥发和取材时带入的水分影响,浓度被降低致组织固定不足,而高浓度的福尔马林,降低了对组织的穿透性,形成周围固定好而中央固定不到的现象。通
过实践,本人认为以酸性12~15%的福尔马林最佳。大标本(2cm厚)一般需要6~12个小时,小标本一般需要3~6个小时;当室温低18℃时,可在37℃以下的温箱内加温4~6个小
时。由于HE染色最佳着色PH为3.5~4.5, 中性福尔马林对苏木素染色有一定影响,细胞核容易发灰,核染色质不佳。
所以, 尽管中性福尔马林对抗原有很好的保存作用,但酸性福尔马林对绝大多数抗原来说也有很好的保存作用,所以在没有特别处理的情况下常规HE用12~15%酸性福尔马林也可
以(每100毫升12~15%福尔马林液内加5毫升冰醋酸)。骨髓、结缔组织固定以Bouin液为佳,经Bouin液固定后的组织必须流水冲洗4小时以上。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不同要求选用
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固定液;少数单位还可建立组织冷冻库,以便适应各种特殊的处理要求。
3.水洗
固定后水洗(10~20分钟),通常被很多人所忽视,而水洗不彻底,容易造成脱片和染色不鲜艳。对需做免疫组织化学的组织,更不应当忽视。福尔马林不利于组织块内抗原的保存.脱水和透明
所谓脱水就是利用脱水剂将组织内的水分置换出来,以利于有机溶剂的渗入,这一过程称为脱水。脱水是否彻底,直接关系到组织是否能充分透明,而脱水过度(原因是组织
在纯酒精内时间过久,发生组织质地发生变化)容易造成组织发脆。造成组织发脆的原因还有加温(温度超过35℃)、脱水剂内加有丙酮、浸蜡用的石蜡中二甲苯过多等等。一般
我们总认为组织发脆跟高浓度酒精有关,而忽视了与低浓度的酒精关系,其实低浓度的酒精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比纯酒精更容易渗透到组织块内部使之脱水,组织如果在低浓度酒
精里充分脱水,在高浓度酒精里只需脱去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之间的水份,因此,仅需短时间就可完成,如果这时不缩短纯酒精的时间,便会引起组织发脆;如果脱水时加温,使用 丙酮,还可引起组织收缩,并影响免疫组织化学的标记。为了使石蜡浸入到组织块内,必须经过一种既能与脱水剂混合,又能与石蜡相溶的媒介物质,这个过程称透明。目前最好的透明剂是二甲苯。很多人认为二甲苯极容易使组织发脆,这个观点很片面,在常温下,如果不是时间过长(超过24小时以上)二甲苯并不会引起组织过份发脆,相反会使某些组
织结构比较质韧的组织:比如子宫肌瘤等相当好切),但是当二甲苯温度超过35℃以后,极易引起组织发脆。所以本人认为,大小标本最好分开脱水,一般情况下,大标本脱水时
间(室温18℃)以80%酒精2小时、95%酒精(2道)各1个半小时至2小时、纯酒精(3道)各1个半小时至2小时,二甲苯(2道)各30-60分钟为宜;小标本脱水时间应相应缩短。脱
水时间长短,与室温高低有密切的相关。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室温在12~15℃时,可作为一个临界温度范围。当室温高于此温度范围时,组织容易脱水,可适当缩短脱水时间;而
室温低于该温度范围时,应适当延长脱水时间(如能保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下最佳)。更换试剂,应以量为基础,定量更换,不能等到切片不好时再去更换。否则,至少会有2~3 批组织切片不好。根据我科经验,如试剂用量为500ml,每500个蜡块更换一次为宜。
5.浸蜡
组织透明后,在熔化的石蜡内浸渍的过程称为浸蜡。用其他浸透剂(如火棉胶、明胶等)渗入组织内部的过程可称为浸透或透入。浸蜡温度过高(超过60℃),在蜡内加入二
甲苯蜡或由于透明时带进的二甲苯过多,都会导致组织发硬,还会使组织内的抗原受到破坏;所以作者主张浸蜡用的石蜡熔点在56℃(三道),第一道:石蜡30分钟;第二道:石
蜡90分钟;第三道:石蜡,90分钟。浸蜡温度控制在56~58℃左右。(第一道也可用硬脂酸石蜡1:3混合浸蜡,不仅可软化组织,特别适用于比较韧、硬的组织,而且由于硬脂酸
是弱酸性的,对细胞核有媒染作用,核浆比鲜明,但容易脱片;同时对疏松组织容易散片)。有条件的可以每天打开第一道石蜡的盖子,让二甲苯挥发。浸蜡所用的石蜡如有杂质
尽可能过滤,以防附在组织上,造成切片刀刀口受损,或切片破碎和划痕增多。
6.包埋
用包埋剂来支持组织的过程称包埋。最常用的是石蜡包埋法。包埋的关键一是平整,二是方位。要求在包埋时,应采用镊子轻压组织块拱起部份,使之平贴于底部,通常采用
组织的最大面包埋。囊壁、管腔组织应竖直包埋。小块多颗组织,应尽量放在一起,并保证在一个平面上。修去两边的余蜡(所谓的两边,指切片时与切片刀垂直的两侧)。包埋
时还应注意有无缝线,纸絮,如有一定要去除。胃黏膜活检标本,不能按一般的规律取最大包埋面,应采取窄面竖起包埋。包埋的蜡更应过滤,留有杂质的石蜡,容易造成污染或
刀口受损。蜡的熔点应在56~58℃之间选择,不提倡在冬天使用软蜡。因为用软蜡包埋的蜡块,到了夏天,会粘在一起,不利于资料的保存,而且即使在冬天,用硬蜡包埋的蜡块
也比用软蜡包埋的蜡块要好切。
7.磨刀
要想切好一张切片,首先要有一把锋利的切片刀。磨刀是从事切片技术人员的一项最基本技术,刀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切片的质量。磨刀的手法各人不同,但都要求用力均
匀,使刀口和磨刀石全面接触,两手的用力点应在刀口上,而不是在刀背上。切片刀应用一次磨一次,每次仅需10~15分钟,过长时间的磨刀,容易把已经磨出的锋刃磨掉,检查
切片刀是否锋利,用手试摸刀口的方法并不十分科学,不仅不能证明切片刀是否真正锋利,而且容易损害刀口,最简单的办法是每次磨好后拿一个蜡块试切一下。每次磨好刀后,应将磨刀石用盖子盖好,以防灰尘掉在磨刀石上,用有灰的磨刀石磨刀,会使切片刀产生许多细小的缺口。现在很多单位都买了磨刀机,磨刀机用来开刀锋和磨缺口的确不错,但
由于磨刀的角度和时间不易精确掌握,故效果并不理想。根据我们的经验,真正的锋刃很难用机器磨出来。一次性刀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用一次性刀片,必须及时
更换刀口。一个刀口切小标本不应超过20~25只蜡块,切大标本不应超过10~15只蜡块。
8.切片
切片的第一步必需粗切。粗切的厚度大约在50~100微米左右,质地较硬的组织或较小的组织应再薄一些,粗切致组织全部暴露后,才进行细切。细切至组织块表面均匀一致,无白点后,再把切的蜡片放入温水中。切片时要求用力均匀、柔和,摇速不易过快或过慢。过快会导致切片厚薄不均,机器磨损;过慢会使切片增厚。切片厚度一般为3~5微米
。切片的要求是完整、薄、均匀。切下的片膜其大小形状应与组织块一致,切片的不完整,常会将重要病变遗漏,导致误诊、漏诊。在切片放蜡块时,应注意组织包埋的方向,组
织的层次,纤维、肌肉等的走向应与切片刀平行,较难切的部分应放在上面,如皮肤的表皮,肿块的包膜,胃肠道的浆膜等,这样可以减少组织的断裂现象。操作切片机时应用力
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对脱钙组织、骨髓,以及已知的钙化组织,应选用固定的刀口,以减少其他部位出现缺口的可能性。在使用毛笔展片时要防止笔丝进入刀口,因为每切到一
根笔丝,就会增加一个缺口。切片厚度一般为4~6微米,有人认为:只要切片机刻度标着几个微米,切出来的片子就是几个微米。其实不然,当切片刀不锋利,或切片时速度不匀,或切的较慢时,切的片子都会变厚,只有在切片刀十分锋利、切片匀速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保证其厚度。下面是切片时碰到的问题的原因及可能处理的方法:(1)组织发脆:一般
是脱水、透明、浸蜡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并与组织本身质地也有关,在切片时,边切边用嘴向蜡片吹气,可能会好些。(2)切片卷起,可能是刀不锋利,或刀锋在另一面,或刀角
度过大,切片太厚等等。(3)蜡片弯曲:可能是刀锋不均,切片刀未磨直,切片刀与蜡块不平行。(4)透明、浸蜡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并与组织本身质地也有关(5)厚薄不均:可
能是刀、刀座及蜡块未夹紧,组织太硬,或切片机主轴太向前,或切片机已磨损。(6)切片出现裂痕:可能是刀有缺口,石蜡内有杂质,组织内有钙化、骨片或有线结, 也可能会有
棉纸纤维等。(7)切片不连片,切不下片,切片很厚,或者切片后蜡块发白,内陷:组织脱水不佳。补救办法:可先将蜡块溶解,取出组织,放入加热水浴的丙酮内(80℃),30~
60分钟,再进行透明浸蜡包埋切片,也许会好一点。
9.展片与捞片
展片水温应在42℃至47℃之间,这主要和包埋蜡的熔点有关,水温过高,会引起组织细胞散开,水温过低,切片皱摺无法摊平。包埋蜡中如有二甲苯,也会造成石蜡溶解现象。
而用一次性刀片切的片子,一碰到热水,片子上的皱摺就无法再展开,这有二个方法可以解决:第一、可以在切片时边切边向蜡片吹气,这样的片子就会非常平整,放到热水里就
会自然展开,比较方便快捷,但这样的片子会略微厚一点;第二、在切完片子后,先把切片放在30%酒精水溶液中,让酒精的张力自动把皱摺展开,然后再将切片移到热水,这样的片子会较薄;如酒精浓度过高,容易引起切片破碎,出现裂隙,像脂肪之类细胞间粘附性较小的组织一碰到酒精就会散开,故不能用此法。最后捞片时玻片要干净,要选择那些完整、无皱摺的切片,粘贴于玻片中1/3和下1/3的中间。
10.烤片和脱蜡
烤片,一般在60℃的温箱内烤片0.5~1小时左右,温度过高,会引起切片细胞收缩;时间太短(少于20分钟),容易造成脱片。脱蜡也相当重要,如果脱蜡不干净,切片不易着
色或着色不匀,所以,脱蜡用的二甲苯要经常更换,一般用3道二甲苯,每500ml液体,处理500张切片后更换一次为宜。当室温低于18℃时,必须将切片从温箱拿出后立即放入二甲
苯中脱蜡,或将二甲苯放入温箱内预热(37℃左右)脱蜡,最高不得超过60℃。然后经高浓度的酒精到低浓度的酒精洗去二甲苯,至水。
11.染色
苏木素染色时间要根据染料的新旧、温度、切片的类型而定,一般为5-15分钟。经水略洗后,用盐酸酒精分化,分化程度必须用显微镜控制。分化水洗后,可用温水或自来水
蓝化,并充分水洗(流水冲洗5分钟以上),以防盐酸残留导致切片褪色。我们不提倡使用碱性溶液(释氨水、肥皂水等)促蓝,尽管蓝化效果很好,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用碱性
溶液促蓝的切片不能长期保存,容易褪色。最后入伊红复染(5-20秒)。HE染色的关键在于深浅适度,对比鲜明,一般有经验的,肉眼就能判断,但偶而也会出现失误,所以用显
微镜控制是最保险的方法。其关键的步骤在于苏木素染好后的分化及蓝化过程,在蓝化结束后,应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着色是否合适,核结构是否清晰,胞浆内是否有残留的苏
木素等等。染色理想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应是:细胞核与细胞浆应蓝红相映,鲜艳美丽;核浆对比明显,核膜及核染色质颗粒清晰可见。
12.脱水和封片
切片脱水应从低浓度的酒精到高浓度的酒精,80%酒精1道,95%酒精2道,纯酒精2道,(正丁醇1道),二甲苯2道。浓度低的酒精比浓度高的酒精更容易脱水,但也容易使伊红
退色,故脱水时间可短一点,每道3-5分钟,纯酒精每道10分钟。为增加酒精与二甲苯的相融性,可在二甲苯前面增加一道正丁醇;石碳酸-二甲苯液也有此效,但用石碳酸时如
不洗净,可引起切片退色,不利于切片久存,故不作推荐。切片经二甲苯透明后,用中性树胶封固。为增加切片的透明度,防止细胞收缩、龟裂或切片出现黑色结晶样小点。所以
我们规定切片必须湿封,不得用温箱烤干或电吹风吹干后干燥封片。在南方冬春、霉雨季节,封片时要防止口鼻呼出的气体接触到切片;在天气较潮湿的日子里,不宜一次将多张
切片取出待封,以免切片“还潮”,形成透明不佳,出现云雾状水珠。脱水剂的更换也应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一般是每500ml液体,处理500张切片后更换一次为宜。封片树胶不能过
稀,封片时树胶要均匀充满盖玻片且树胶不及外溢为佳。要将组织全部覆盖,也不能有气泡。最后,粘贴标签,标签必须贴于玻片左侧,编号书写清楚,最好能打印。
我希望在中华病理学会的倡导下,在各种组织的配合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中国的病理技术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四篇: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专业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专业
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徐义荣,陈振文,张广衡,张朝霞,李锦平(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山西 汾阳 032200)[摘要]: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专业是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2005年开设的一个新专业方向,连续招生5年,已经向社会输送4届毕业生。为了确切了解毕业生的质量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四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调查研究。结果:2008~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9.54%~100%,年终就业率达100%;学生在二级以上医院病理科就业的学生逐年增多,专业对口率逐年升高;就业区域逐渐由省内扩展到省外,社会需求量加大;就业质量调查中学生对工作性质和工作收入较为满意。结论: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专业就业情况良好,能够适应医学发展,将继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率的新方法。
[关键词]:三年制 临床医学 病理诊断与技术 毕业生 就业
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是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2005年开设的一个新专业方向,目前,开设该专业方向的院校为数很少,尚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可供参考,通过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调查研究,学院探索出一套较为独特的、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有连续四届毕业生,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的状况及毕业生的质量是否适应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四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岗位、就业单位、就业城市及就业质量等方面做了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我院该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分析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为进一步改进专业建设提供重要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
对象:我院2008~2011届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专业毕业生204人,其中2008届44人,2009届42人,2010届53人,2011届65人,男女比例1.8:1,年龄23~26(24.3±1.4)岁。学生来自山西、河北、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等省。
二、研究方法及内容
通过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系统、离校时留取的家庭联系电话、毕业生QQ
群以及校友录等渠道,调查学生的就业情况,包括: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与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年终就业率:毕业生在毕业本12月30日前的就业比率[1]。并统计其就业单位情况包括单位性质、就业城市等,最后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业质量调查:学生毕业返校时通过发放就业质量调查问卷对就业质量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对工作性质、工作前景、工作收入、工作环境等的满意程度。
三、结果
1.就业率稳步提高,专业前景良好
从表1可见,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专业毕业生2008~2011年初次就业率为79.54%~100%,并且初次就业率逐年递增,平均达到91.68%,2010年初次就业率为94.34%,比高职高专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88.1%)[2]高出6个百分点。2011年毕业生全部就业。
表1已毕业四届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专业就业率 人(%)届 别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毕业时间 2008 2009 2010 2011
毕业人数 44 42 53 65
初次就业率 35(79.54)39(92.85)50(94.34)65(100)
年终就业率 44(100)42(100)53(100)65(100)
2.就业领域相对较广,专业对口率逐年提高
从表2可见,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单位性质主要是医院病理科、其次是试剂公司、病理检验中心、体检中心等部门。学生就业领域相对较广、学生有较为充分的选择余地。另从表2可见在医院工作的学生人数和比例逐年增高,2010年在二级以上医院病理科就业的学生占到60.40%,高于同年高职高专专业对口率59%[2]。2011年达70.77%,专业对口率逐年提高。
表2 已毕业四届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专业就业单位性质 人(%)
单位性质
毕业届 别
时间 人数
病理科
第一届 2008 44
病理科
公司
中心
转行等)毕业
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试剂
病理检验
其他(入伍、专升本、12(27.27)15(34.09)7(15.92)5(11.36)5(11.36)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2009 2010 2011 42 53 65
20(47.62)8(19.05)2(4.76)5(11.90)7(16.67)26(49.07)6(11.33)2(3.75)11(20.76)8(15.09)40(61.54)6(9.23)4(6.15)9(13.85)6(9.23)
3.就业区域扩大,专业需求力度加大 从表3可以看出,在2008年和2009年毕业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省内,从2009年之后学生主要就业区域扩大到省外,2010年省外就业人数比例(66.04%)明显高于省内(33.96%)。省外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安、成都等大城市。就业单位主要为三级以上的医院病理科,而且近几年出现许多用人单位在学生毕业前就打电话预订的现象,说明专业需求力度加大。
表3 已毕业四届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专业就业区域 人(%)
届 别 毕业时间 毕业人数
省 内
就业区域 省 外 19(43.18)19(45.24)35(66.04)41(63.08)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2008 2009 2010 2011
42 53 65
25(58.82)23(54.76)18(33.96)24(36.93)
4.学生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4份,回收200份,经统计分析后,85%的学生对就业后工作性质满意、工作收入的满意度为80%,由于大部分学生担心自己的学历较低,在进一步发展中可能比较困难。所以仅有45%的学生对工作前景满意。
四、讨论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医疗单位的病理诊断与技术人员由非专业性的技术人员组成,在这些人中,有的是工人经过培训之后,缺乏医学知识。有的是护士编制,好点的是临床专业,缺乏过硬的病理技术操作能力。这样的人员结构很难为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医学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病理诊断和技术支持。为了改善目前医学病理技术人员结构,就需要大量的、专业性的病理诊断与技术人员加入到医疗诊治、科研和教育中去。而国内中国医科大学、泸州医学院等八所高校开展的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专业是本科层次,学生毕业后能进入县市级医疗单位就业的很少。已开办临床病理诊断与技术专业的院校所培养的
硕士及以上的人才难以满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3]。临床病理诊断与技术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学制三年、学历专科层次,定位为医院病理科病理技术人员,专业设置合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自2005年开设以来,生源稳定,每年60余人,已经向社会输送近二百多名合格的毕业生,此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良好,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专业发展前景喜人。良好的就业形式还与学院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素质、开拓就业渠道、优化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系。
1.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在进一步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学历层次比较低,单纯就业定位而言,诊断和技术兼顾的可能性较小,我们把重点放在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我们以医学结合为主导,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制定了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模块、实践教学方案,其中很多实用的切片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杂交技术,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指导、实习医院见习,反复练习,打好基本功,实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制定严格的实验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从而增加了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2011年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学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了病理技术实验室,购买了相应全套设备,给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2009届学生参加全国病理技术大赛获的二等奖的好成绩。
2.本院本着“实习即就业”的原则,积极在经济发达、用人需求较大的城市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同时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及进行自我宣传的有效途径。现本专业实习基地除本省的8家以外,已经与省外15家三级以上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均集中在北京、西安、成都、天津等大城市。学生在接受不同地域文化薰陶的同时,接受了新的理念和就业观念,并通过信息反馈促进学校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方面的改革。同时,也间接表明此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
3.坚持与校外医院的联合办学 利用学院病理教研室在本省的关系网,与省内六所三级甲等医院病理科建立了合作办学理念,邀请各个方面的专家对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进行参与,同时承担本专业所有诊断学课程,由于每个专家都是
相应领域的佼佼者,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诊断经验、新颖的诊断思维、珍贵的行业理念、新知识、新技术[4]。学生们学习病理诊断的积极性很高。奠定了实习时的学习热情。有一部分已经经过双方的选择留在本医院,完成了其从实习到就业的转变,提高了就业率,同时也提高了本院教师专业水平。
4.提升品牌意识、注重宣传理念
2009年10月在学院的支持下主办了山西省病理年会,通过此次会议的召开,全省及省外各个医院代表的到来,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宣传机会,开辟了大量的省内外实习点,树立了我们的品牌,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就业高峰。同时每年在学生毕业之际,邀请各个合作医院的专家参加学院的毕业生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学生、老师畅所欲言,将对本专业关于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宝贵建议提出来,系部带领教研室统一整改;定期与各大医院病理科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了解各医院对病理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每学期到医院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已就业的本校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5.加大就业指导教育,分阶段进行。
大一阶段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前进入角色:学生一入学,通过邀请专业教师以座谈会和讲座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5],确定自我奋斗目标、具体实施方案等。
大二阶段主要是专业技能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从事病理技术、科研实验等工作。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过硬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训练。并且通过与合作医院专业老师的接触,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进一步提高。
毕业实习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时期。在毕业实习期间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能够转变学生的就业理念,提高就业质量。同时在这一时期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比如培养病理技术员应该具备的细心、踏实、吃苦耐劳、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等[6]。
由于本专业能够适应医学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我们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
和就业率的新方法。
Investigation on employment status of graduates of three-year program of clinical medicine(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technology field)XuYirong,ChenZhenwen, ZhangGuangheng,ZhangZhaoxia,LiJinping,[参考文献]
[1]柯 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高教研究,2007,(7):93.[2]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3] 陈 锐,叶明福,张哉根等.浅谈医科大学临床病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3):186.[4]钟亮环,刘小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市场适销人才.中医药管理杂志[J],2008,16(6):446-448.[5]陈 晨,朱俊勇,许 斌.浅析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29-132.[6]刘彤华.普遍提高诊断病理的质量[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 28(1):98.[作者简介]徐义荣(1981-),女,山西临汾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临床本专科和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及实验室管理工作
地址: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病理教研室 山西省汾阳市英雄北路16号 邮编:032200 电子邮箱 yirongxu@163.com 电话:***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GH-09097)